1703050262
1703050263
【注释】(1)子越椒:芈姓,斗氏,名椒,字子越,一字伯棼,人称斗椒,子越椒(子越为字,冠于名前,以示尊敬,故不作斗越椒)。若敖氏后裔,楚司马子良之子,子文、子玉之侄。(2)币:泛指车马皮帛玉器等礼物。(3)叔仲惠伯:又作叔彭生,姬姓,叔仲氏,谥曰“惠”,史称叔仲惠伯,鲁国公族,鲁桓公庶子公子叔牙之孙,武仲休之子,叔孙得臣(叔孙庄叔)的兄长。(4)若敖氏:春秋时代楚国首领熊仪死后,谥号为“若敖”。熊仪死后,长子熊坎立,是为霄敖。熊仪曾娶妻于鄠,生子取名伯比,伯比被封于斗邑(今湖北郧西),立芈姓斗氏,建立若敖氏家族。(5)傲其先君:古时出使聘问,必将玉圭等礼物告祭祖庙,故谓礼物即先君之物。今子越椒执币而傲,即傲其先君。
1703050264
1703050265
【译文】(文公九年)冬季,楚国大夫子越椒来鲁国聘问,手中拿着礼物显出傲慢的样子。叔仲惠伯说:“这个人必然会使若敖氏的宗族灭亡。向他的先君表示傲慢,神灵就不会降福给他。”
1703050266
1703050267
【原文】初,楚范巫矞似(1)谓成王(2)与子玉、子西(3)曰:“三君皆将强死(4)。”城濮之役,王思之,故使止子玉曰:“毋死。”不及。止子西,子西缢而县绝,王使适至,遂止之,使为商(5)公。沿汉泝江(6),将入郢(7)。王在渚宫(8),下,见之。惧而辞曰:“臣免于死,又有谗言,谓臣将逃,臣归死于司败(9)也。”王使为工尹(10),又与子家谋弒穆王(11)。穆王闻之,五月杀斗宜申及仲归。
1703050268
1703050269
【注释】(1)楚范巫矞似:杨伯峻注:“范,楚邑。范邑之巫名矞似。”(2)成王:即楚成王。芈姓,熊氏,名恽。楚文王之子,母亲息妫。公元前672年杀其兄而即位;公元前638年,在泓之战中战败宋襄公,称雄中原。成王晚年,太子商臣发动政变围攻成王,成王被迫自缢而死。共在位四十六年,谥号曰“成”。(3)子玉、子西:子玉,即成得臣,芈姓,成氏,名得臣,字子玉,斗伯比之子,子文之弟。若敖氏后裔。楚成王三十五年(公元前637年),因战功被子文推荐为令尹;后在城濮之战中被晋军击溃,他引咎自杀于归途中。子西,芈姓,斗氏,名宜申,字子西,若敖氏后裔。春秋时楚国司马。城濮之战时,子玉与晋文公交战,斗宜申指挥楚军左翼,被晋军击溃,欲引咎上吊,恰遇带有成王赦令的使者赶到,遂阻止其自杀。(4)强死:非因病、老而死;人尚壮健而死于非命。(5)商:杨伯峻注:“……江永《考实》谓是僖二十五年《传》之商密,或是也。商密当在今河南省淅川县西南,与下《传》文‘沿汉泝江’之地理亦合。”(6)沿汉泝江:杨伯峻注:“沿,顺流;顺汉水而下。泝,逆流;然后向长江上游逆水而行。”(7)郢:古邑名。春秋战国时楚国都城。今湖北省江陵县纪南城。楚文王定都于此。(8)渚宫:春秋楚国的宫名。故址在今湖北省江陵县。(9)司败:官名。即司寇(夏殷已有之。周为六卿之一,曰秋官大司寇。掌管刑狱、纠察等事。春秋列国亦多置之。)。(10)工尹:官名。春秋楚设置。掌管百工及官营手工业。(11)与子家谋弒穆王:事在楚穆王九年(公元前617年)。子家,即仲归,楚大夫。穆王,楚穆王,熊氏,名商臣。公元前626年,楚成王欲废太子商臣,商臣以太子甲兵围攻成王,成王被迫自缢而死,商臣即位,是为穆王,共在位十二年。
1703050270
1703050271
【译文】(文公十年)当初,楚国范地的巫人矞似曾预言楚成王和子玉、子西说:“这三位都将死于非命。”城濮之战时,楚成王想起了这句话,所以派人前去阻止子玉,说:“不要自杀。”但是没有来得及。又派人去阻止子西,子西正在上吊而绳子断了,楚王的使者刚好来到,就阻止了他自杀,让他做了商公。后来子西沿汉水顺流而下,到了长江再逆流而上,将要进入郢都。楚成王正在渚宫,下来接见他,子西见到成王很害怕,就解释说:“臣幸而免于一死,但又有人进谗言诬陷,说臣准备逃走,臣现在回来请求死在司败那里。”成王就让他做了工尹。后来他又和子家策划,要杀死楚穆王。穆王听到后,在五月间杀了斗宜申(子西)和仲归(子家)。
1703050272
1703050273
【原文】当官而行,何强之有(1)?《诗》曰:“刚亦不吐,柔亦不茹(2)。”毋纵诡随,以谨罔极(3)。”是亦非辟强(4)也,敢爱死(5)以乱官乎?
1703050274
1703050275
【注释】(1)当官而行,何强之有:杨伯峻注:“意言我当其官守,行其职责,不为强也。或人盖评子舟辱诸侯,太刚强,子舟则答以有何强乎?”按,楚穆王欲伐宋,宋不敢应战,而出迎楚王,并引导其在孟诸打猎;当时,宋昭公未按约定行事,楚司马文之无畏(子舟)鞭笞了宋君的仆人并在全军示众,有人向子舟说:诸侯(宋昭公)是不能侮辱的。子舟即以本段作答。(2)刚亦不吐,柔亦不茹:语出《诗·大雅·烝民》。形容人正直不阿,不欺软怕硬。刚亦不吐,即不吐刚,谓不畏强硬。柔亦不茹,即不茹柔,谓不欺弱小。(3)毋纵诡随,以谨罔极:语出《诗·大雅·民劳》。诡随,谓不顾是非而妄随人意。罔极,不正。郑玄笺云:“罔,无。极,中。无中,所行不得中正。”(4)辟强:即避强。(5)爱死:惜死。
1703050276
1703050277
【译文】(文公十年)“按照职责办事,有什么强横?《诗经》说:‘硬的不吐出来,软的不吞下去。’又说:‘不要放纵狡诈的人,以使放荡的行为得到约束。’这也是不避强横的意思。我哪里敢爱惜生命而放弃职守呢!”
1703050278
1703050279
【原文】邾文公(1)卜迁于绎(2)。史曰:“利于民而不利于君。”邾子曰:“苟利于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民既利矣,孤必与焉。”左右曰:“命可长也,君何弗为?”邾子曰:“命在养民。死之短长,时(3)也。民苟利矣,迁也,吉莫如之!”遂迁于绎。五月,邾文公卒。君子曰:“知命。”
1703050280
1703050281
【注释】(1)邾文公:邾,古国名。春秋诸侯国。古地在今山东省邹县境。邾文公,即曹蘧蒢,邾国君主,在位五十一年。(2)绎:古地名。指春秋时邾国的绎邑。杨伯峻注:“今山东省邹县东南有峄山,峄、绎字通。邾文公所迁当在峄山之阳与郭山之北夹谷地带……邾迁都后,境内又另有绎邑。”(3)时:时运。
1703050282
1703050283
【译文】(文公十三年)邾文公为了迁都到绎地而占卜一卦问吉凶。史官说:“这对百姓有利而对您不利。”邾文公说:“如果对百姓有利,也就是对我有利。上天生育了百姓而给他们设立君主,就是用来利益他们的。百姓既然得到利益,我也必定会与百姓同得利益。”左右随从说:“生命是可以延长的,国君为什么不这样做呢?”邾文公说:“我活着就是为了抚育百姓,至于死的早或晚,那是时运;百姓如果能获利,迁都就是了,没有比这再吉利的了。”于是就迁都到绎地。五月,邾文公死了。君子说:“邾文公真正懂得天命。”
1703050284
1703050285
【原文】兄弟致美(1)、救乏、贺善、吊灾、祭敬、丧哀,情虽不同,毋绝其爱,亲之道也(2)。
1703050286
1703050287
【注释】(1)兄弟致美:杜预注:“各尽其美,义乃终。”(2)救乏、贺善、吊灾、祭敬、丧哀,情虽不同,毋绝其爱,亲之道也:杨伯峻注:“救其匮乏,贺其喜庆,吊起灾祸,与其祭而敬,逢其丧而哀,五事之情虽各不相同,不绝其爱则一,此对待亲人之道也。”
1703050288
1703050289
【译文】(文公十五年,惠伯引史佚之言)“兄弟之间各自表达友爱的美意,救济其困乏,祝贺其喜庆,慰问其灾祸,与其祭祀则恭敬,遇到其有丧事则致哀。这五件事的感情虽然各不相同,但不要断绝他们之间的友爱却是一样的。这就是对待亲人的做法。”
1703050290
1703050291
【原文】日有食(1)之,天子不举,伐(2)鼓于社(3),诸侯用币(4)于社,伐鼓于朝,以昭事神、训民、事君,示有等威(5)。古之道也。
1703050292
1703050293
【注释】(1)食:通“蚀”。特指日蚀。(2)伐:敲击。(3)社:社坛。古代封土为社,各栽种其土所宜之树,以为祀社神之所在。(4)币:玉帛等礼物或祭品。(5)示有等威:杨伯峻注:“意谓因天子、诸侯贵贱不一,故威仪亦异,此亦以示之。”
1703050294
1703050295
【译文】(文公十五年,六月辛丑日初一)发生日食,天子减膳撤乐,在土地神庙里击鼓;诸侯只能用玉帛在土地神庙里祭祀,在朝堂上击鼓。以此表明事奉神灵、教训百姓、事奉国君,显示出因天子、诸侯贵贱不同,威仪也有等差,这是古代的制度。
1703050296
1703050297
【原文】礼以顺天,天之道也,己则反天,而又以讨人(1),难以免矣。《诗》曰:“胡不相畏,不畏于天(2)?”君子之不虐幼贱,畏于天也。在周颂曰:“畏天之威,于时保之(3)。”不畏于天,将何能保?以乱取国(4),奉礼以守,犹惧不终,多行无礼,弗能在(5)矣!
1703050298
1703050299
【注释】(1)己则反天,而又以讨人:是年,齐懿公率军侵犯鲁国西部边境,接着又因为曹国曾朝见鲁国,齐军便攻伐曹国,进入其国都外城,并质问曹君为何朝见鲁国。齐国侵鲁本已无礼,而曹国所行有礼,齐又讨之,故云。(2)胡不相畏,不畏于天:语出《诗·小雅·雨无正》。郑玄笺云:“何为上下不相畏乎?上下不相畏,是不畏于天。”(3)畏天之威,于时保之:语出《诗·周颂·我将》。于时,于是。(4)以乱取国:指齐懿公杀太子舍而自立为君。(5)在:终,善终。
1703050300
1703050301
【译文】(文公十五年,鲁国季文子之言)“礼是用来顺服上天的,这是上天的正道。自己违反上天之道,反而又因此去讨伐别人,这就难免有祸难了。《诗经》说:‘人们为什么不互相敬畏?因为不敬畏上天。’君子所以不残害幼小和卑贱之人,是由于畏惧上天。在《周颂》里说:‘畏敬上天的威灵,于是就能保有福禄。’不畏敬上天,如何能保有福禄?齐懿公靠作乱而取得国家,如果奉行礼义来保持君位,还怕得不到善终,如今做了许多不合于礼的事,这就不能得到善终了。”
1703050302
1703050303
【原文】宋公子鲍(1)礼于国人,宋饥,竭其粟而贷(2)之。年自七十以上,无不馈诒(3)也,时加羞珍异(4)。无日不数于六卿之门(5),国之材人,无不事也,亲自桓(6)以下,无不恤也。
1703050304
1703050305
【注释】(1)宋公子鲍:即宋文公,本名子鲍,又名公子鲍。宋昭公之庶弟。(2)贷:施与;给予。(3)馈诒:馈赠(饮食)。(4)加羞珍异:杜预注:“羞,进也。”珍异,珍贵奇特的食物。(5)无日不数于六卿之门:孔颖达疏:“无有一日不数数于六卿之门,言参请不绝也。”数,屡次。六卿,宋以右师、左师、司马、司徒、司城、司寇为六卿。(6)桓:宋桓公,名御说,谥曰“桓”,史称宋桓公,宋襄公之父。
1703050306
1703050307
【译文】(文公十六年)宋国的公子鲍对国人以礼相待,宋国发生饥荒,他把粮食全部拿出来施予百姓。对年纪在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没有不送给饮食的,还按时令加送珍贵食品。没有一天不进出六卿的大门。对国内有才能的人,没有不事奉的;对亲属中自桓公以下的子孙,没有不体恤周济的。
1703050308
1703050309
【原文】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余几。”又曰:“鹿死不择音(1)。”小国(2)之事大国(3)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4),急何能择?命之罔极,亦知亡矣(5)。
1703050310
1703050311
【注释】(1)择音:选择善音。一说谓选择荫庇之处。(2)小国:指郑国。(3)大国:指晋国。(4)铤而走险:指因无路可走而采取冒险行动。(5)命之罔极,亦知亡矣:杨伯峻注:“此言晋对待郑国之命,毫无准则,郑国于此,亦知危亡矣。”
[
上一页 ]
[ :1.70305026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