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50384e+09
1703050384
1703050385 【原文】十二年(1),晋师救郑。及河,闻郑既及楚平。桓子欲还,桓子,林父。随武子(2)曰:“善。武子,士会也。会闻用师,观舋而动(3)。舋,罪也。德、刑、政、事、典、礼不易,不可敌也。楚君讨郑,怒其贰而哀其卑(4),叛而伐之,服而舍之,德刑成矣。伐叛,刑也;柔服(5),德也。二者立矣。昔岁入陈(6),讨征舒。今兹入郑,民不罢劳(7),君无怨讟(8),讟,谤也。政有经(9)矣。经,常也。商农工贾(10),不败其业,而卒乘辑睦(11),步曰卒,车曰乘。事不奸(12)矣。奸,犯也。蔿敖为宰(13),择楚国之令典(14),宰,令尹。蔿敖,孙叔敖。百官象物而动(15),军政不戒而备(16),物,犹类也。戒,敕令也。能用典(17)矣。其君之举也,内姓选于亲,外姓选于旧(18),言亲疏并用也,举不失德,赏不失劳,君子小人,物有服章(19),尊卑别也,贵有常尊(20),贱有等威(21),威仪有等差也,礼不逆(22)矣。德立刑行,政成事时,典从(23)礼顺,若之何敌之?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军之善政(24)也。兼弱攻昧,武之善经也(25)。昧,昏乱也。经,法。子姑整军而经武(26)乎?姑,且。犹有弱而昧者,何必(27)楚。”彘子曰:“不可。彘子,先榖。成师(28)以出,闻敌强而退,非夫(29)也。”非丈夫。师遂济(30)。楚子北师次于管(31)。荧阳有管城。郑皇戌(32)使如晋师,曰:“楚师骤胜(33)而骄,其师老(34)矣,子击之,楚师必败。”栾武子曰:“武子,栾书。楚自克庸(35)以来,在文十六年。其君无日不讨国人而训之,讨,治也。于。民生之不易,祸至之无日,戒惧之不可怠(36)。于,曰也。在军,无日不讨军实(37)而申儆(38)之,军实,军器。于胜之不可保,纣之百克,而卒无后(39)。箴(40)之曰:‘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不可谓骄。箴,诫也。先大夫子犯(41)有言,曰:‘师直(42)为壮,曲(43)为老。’我不德而徼怨(44)于楚,我曲楚直,不可谓老。不德,谓以力争诸侯也。徼,要也。郑不可从。”楚人遂疾进师,乘晋军(45)。桓子不知所为,鼓于军中曰:“先济者(46)有赏。”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47)。潘党曰:“君盍筑武军,筑军营以彰武功也。而收晋尸,以为京观(48)?积尸封土其上,谓之京观。臣闻克敌必示子孙,以无忘武功(49)。”楚子曰:“非尔所知也。夫文,止戈为武(50)。文,字也。武王克商,作《颂》曰:“载戢干戈(51),载櫜弓矢(52)。戢,藏也。櫜,韬也。诗美武王能灭暴乱而息兵也。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此武七德也。故使子孙无忘其章(53),著之篇章,使子孙不忘也。今我使二国曝骨(54),暴矣(55);观兵(56)以威诸侯,兵不戢(57)矣。暴而不戢,安能保大?犹有晋在,焉得定功?所违民欲犹多,民何安焉?无德而强争诸侯,何以和众?利人之几,几,危也。而安人之乱(58),以为己荣,何以丰财?兵动则年荒。武有七德,我无一焉,何以示子孙?其为先君宫,告成事而已(59)。祀先君,告战胜。武非吾功也(60)。古者,明王伐不敬(61),取其鲸鲵(62)而封之(63),以为大戮,于是乎有京观,以惩淫慝(64)。鲸鲵,大鱼名也。以喻不义之人,吞食小国也。今罪无所(65),晋罪无所犯。而民皆尽忠,以死君命,又可以为京观乎?”
1703050386
1703050387 晋师归,桓子请死,晋侯欲许之。士贞子(66)谏曰:“不可。贞子,士渥浊。城濮之役,晋师三日谷(67),在僖二十八年。文公犹有忧色。左右曰:‘有喜而忧,如有忧而喜乎?’言忧喜失时也。公曰:‘得臣(68)犹在,忧未歇也。歇,尽也。困兽犹斗,况国相乎!’及楚杀子玉,子玉,得臣也。公喜而后可知(69)也,喜见于颜色也。曰:‘莫余毒也已(70)。’是晋再克(71),而楚再败也。楚是以再世不竞(72)。成王至穆王也。今天或者大警晋也(73),而又杀林父以重楚胜,其无乃久不竞乎?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若之何杀之?夫其败也,如日月之食(74),何损于明?”晋侯使复其位。言晋景所以不失霸也。
1703050388
1703050389 【注释】(1)十二年:鲁宣公农历丙午年,公元前615年。周顷王四年。(2)随武子:士会,士蒍之孙,字季,食邑于隋、范,故又称士季、隋会,范会、隋季。谥武,故又称隋武子、范武子。(3)观舋而动:察看到敌人有所过失而后采取行动。观,观察、察看。舋、罪过、过失。(4)怒其贰而哀其卑:贰,有二心。卑,卑下,指低声下气求和。(5)柔服:谓安抚顺服者。杨伯峻注:“对已服者用柔德安抚之。”柔,用作动词,安抚。(6)昔岁入陈:指去年楚庄王入陈国杀夏征舒,立陈成公。入而不占有其地曰“入”。(7)罢劳:疲劳,疲惫。罢,通“疲”。(8)君无怨讟:楚君也未因此而招致怨谤。怨讟,怨恨诽谤。讟,音毒。(9)政有经:政事有常规。经,常道,指常行的义理、准则、法制。(10)商农工贾:商贩、农夫、工匠、店主。行曰商,处曰贾,即商贩,店主。(11)卒乘辑睦:步兵与车兵关系和睦。(12)事不奸:各行其是,互不干扰。奸,干犯、扰乱。(13)蒍敖为宰:孙叔敖担任令尹。蒍敖,蒍,音尾,蒍贾之子,名敖,字孙叔,故又称孙叔敖,为楚之名相。宰,楚称令尹为宰,中原各国以上卿为宰,执掌国政。(14)令典:好的典章法度。杨伯峻注:“令典谓礼法政令之善者。”(15)百官象物而动:各级官吏按照旗帜上所画图像行动,听从指挥。象物,指画有各类不同物象的旗帜。(16)不戒而备:敕令没有下来就已完备。戒,敕令、命令。(17)能用典:善于运用制度、法规办事。(18)内姓选于亲,外姓选于旧:内姓,杨伯峻注:“内姓谓同姓,亲谓支系之亲近者。”外姓,异姓,与内姓相对。旧,指世族、世臣。(19)物有服章:衣服饰物各有规定的色彩、标记。章,标记、徽章。服章,古代表示官阶身份的服饰。(20)贵有常尊:杨伯峻注:“贵者有一定可尊之制度仪节,亦不得僭越。”指固定的显贵地位。(21)等威:威仪之等差,以表示身份地位的不同等级。(22)逆:颠倒。(23)典从:制度、法规能够遵行。(24)军之善政:用兵最好的策略。(25)兼弱攻昧,武之善经也:兼并弱国和攻取政治昏乱之国,是用兵的良好法则。(26)整军而经武:整顿军备,致力武事。(27)何必: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必。(28)成师:大军。(29)非夫:谓非大丈夫,懦夫。(30)济:渡河。指全军渡过黄河。(31)北师次于管:军队北进,驻扎在荧阳的管城。次,谓行军至某处留驻三宿以上。(32)皇戌:郑国卿大夫。(33)骤胜:屡次胜利。(34)老:军队长期在外,疲劳而士气衰落。(35)克庸:楚国灭庸国。(36)其君无日不讨国人而训之,于,民生之不易,祸至之无日,戒惧之不可怠:其国君没有一天不在训诲楚民,以人民生计的不易、灾祸随时会降临、戒惧之心不可懈怠的道理来教导他们。讨,整治,治理。于,说。(37)军实:军用器械和粮饷。(38)申儆:儆戒,训戒。(39)纣之百克而卒无后:殷纣王虽屡战屡胜但最终却亡国绝后。(40)箴:规谏,告戒。(41)子犯:即狐偃,晋文公舅父,跟随文公出亡,后为晋文公谋臣。(42)直:有理,正义。(43)曲:理屈,理亏。(44)徼怨:招怨,结仇。徼,音腰,招致、求取。(45)乘晋军:偷袭晋军。乘,掩袭、追逐。(46)先济者:先渡河的人。(47)舟中之指可掬:渡船中的断指多得可用手捧起来。掬,双手捧取。(48)君盍筑武军,而收晋尸,以为京观:君主何不修筑高冢,用来掩埋晋军尸体,以彰显武功呢?武军,古代战争中,战胜者为炫耀武功,收敌尸封土而成的高垒。因其状如城阙,可以观四方,故谓之京观。(49)武功:军事方面的功绩。《诗·大雅·文王有声》:“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于崇,作邑于丰。”郑玄笺:“武功,谓伐四国及崇之功也。”(50)夫文,止戈为武:从文字构造看,止、戈二字合起来为“武”字。(51)载戢干戈:把干戈收藏起来。戢,收藏兵器。载,助词,用在句首或句中,起加强语气的作用。(52)载櫜弓矢:把弓矢装进囊鞘里。櫜,音高,收藏弓矢、盔甲的袋子。(53)章:诗歌或乐曲的段落。(54)曝骨:暴露尸骨。(55)暴矣:太残暴了。(56)观兵:显示兵力。(57)戢:引申指停止战争。(58)利人之几,而安人之乱:以人之危为己之利,以人之乱而为己之安。机,危殆。(59)其为先君宫,告成事而已:只能在战场上临时的祖庙里告慰先人我们打了胜仗而已。其,表示委婉语气,副词。事,战事。《正义》曰:“‘为先君宫’,为此迁主作宫,于此祀之。‘告成事’,告战胜也。”(60)武,非吾功也:这次的军事征伐不是寡人追求的功绩。杨伯峻注:“言此胜战不足以为武功也。”武,指军事征伐等暴力行动。功,功劳、功绩。(61)不敬:指不尊王命、沉湎淫乱的昏君。(62)鲸鲵:海中大鱼,雄为鲸,雌为鲵。此喻凶恶的敌人。杜预注:“鲸鲵,大鱼名,以喻不义之人吞食小国。”(63)封之:杀后堆土埋葬。(64)淫慝:淫恶,即“不敬”。(65)今罪无所:现在晋国并没有犯下什么过错。(66)士贞子:晋大夫,士会庶子,名渥浊,又称士伯、士贞伯。(67)晋师三日谷:城濮之战时,晋军获胜后吃了三天楚军所积存的粮食。(68)得臣:成得臣,芈姓,成氏,名得臣,字子玉,城濮之战时为楚国令尹,战败后自杀。(69)公喜而后可知:知犹见,谓喜形于色。(70)莫余毒也已:即“莫毒余也已”。没有谁来危害我们了。毒,危害。(71)再克:两次战胜。城濮之战,晋胜楚;杀子玉,等于晋国又打了一次胜仗,楚打了两次败战。(72)再世不竞:楚成王、楚穆王两代不能比晋国强盛。竞,强。(73)今天或者大警晋也:如今,或许是上天要严厉警告晋国。指晋败于邲。(74)日月之食:古人常以日月之蚀无损其明以喻人之过错。此喻桓子虽败,无损于他的忠诚。“食”同“蚀”。
1703050390
1703050391 【译文】鲁宣公十二年,晋国出兵援救郑国。行军到黄河边时,听说郑国和楚国已经讲和,桓子打算率兵返回(桓子,指荀林父)。士会(武子,指士会)说:“对!我听说用兵,要先察看到敌人有所过失而后采取行动(舋,过错、过失)。若其德行、刑赏、政治、国务、典章、礼仪没有违反常规,就不可与之为敌。楚国君主下令讨伐郑国,是怨怒其对楚有贰心,又怜悯其卑微,因其叛楚而讨伐之,又因其顺服而宽赦之,施以恩德和给予惩罚的意图就都实现了。讨伐叛逆,是给予惩罚;用柔德安抚,是施以恩德。‘恩德’和‘惩罚’二者都树立起来了。楚国去年征讨陈国(征讨夏征舒),今年又攻打郑国,但楚国百姓并不以之为疲劳,楚君也未因此而招致怨谤(讟,诽谤),皆因其政事仍有其常规(经,正常状态或秩序)。商贩、农夫、工匠、店主,他们的事业均未衰败;步兵与车兵关系和睦(步兵曰卒,车兵曰乘),各行其是,互不干扰(奸,干犯、扰乱)。孙叔敖担任令尹,选择适合楚国国情的典章法度(宰,令尹。蒍敖,孙叔敖),百官依其类别而行动,军中政事不待下令就已完备(物,犹类。戒,敕令),可见很擅于运用好的典章制度办事。楚君选拔人才,同姓中选任亲近的人,异姓中选任世族(言亲疏并用)。举拔人才不遗漏有德行的人,赏赐不遗漏有功之人。君子小人,各有规定的服饰(区分尊卑);地位显要的人保有固定的显贵地位,地位低下的人保有与其地位相应的威仪(贵贱皆有不同威仪)。这样,就没有违背礼法的地方了。德行树立,刑赏实施,政治成就,诸事合时,典章遵行,礼仪遵循,这样的国家,怎能与之对抗呢?知其能战就前进,知其难攻就后退,这是最好的用兵策略。兼并弱国和攻取昏乱之国,是用兵良好的法则(昧,昏乱。经,常行的义理、准则、法制)。您暂且整顿军备,致力武事(姑,姑且、暂且),还有衰弱昏乱之国,何必要进攻楚军呢?”彘子说:“不可以(彘子,先榖)。军队已经出动,听说敌人强大就退兵,这不是大丈夫(悲夫,不是大丈夫)!”晋军于是渡过黄河。这时楚庄王率军北进,驻扎在荧阳的管城(荧阳有管城)。郑国派卿大夫皇戌出使晋国军中,说:“楚军屡次得胜,而骄傲自大,其军长年作战,士气衰退。只要你们出兵袭击它,楚军必败。”栾武子(栾武子,栾书)说:“楚国自从灭掉庸国以来(在文公十六年),其国君没有一天不在教导楚民(讨,整治、治理),以民生不易、灾祸时有、戒惧之心不可懈怠的道理来教导他们(于,说道);在军事上,没有一天不在整顿军备(军实,军用器械和粮饷),并以不能保证永远打胜仗、殷纣王虽屡战屡胜但最终却亡国绝后的道理来再三告诫将士。楚君规劝军民说:‘民生在于勤劳,勤劳则生计不会困乏。’由此看来,并不能说楚国自满(箴,规谏、告诫)。已故大夫子犯曾说:‘用兵理直,士气才会旺盛。如果理亏,士气就会低落。’我方现在的做法不合道德,招怨于楚国,我之理亏,楚之理直,因此,不能说楚军斗志衰落(不德,谓运用力量争夺诸侯。徼,招致、求取)。郑国使臣的意见不能听从。”楚国急速进军,偷袭晋军。桓子不知该怎么办,在军中击鼓说:“先渡河撤退者有赏!”于是中军和下军争抢渡船,船上的断指(争抢所致)多得可用双手捧取。
1703050392
1703050393 潘党(对楚王)说:“君王何不修筑军营(修筑军营以彰显功绩),收聚晋军尸体,堆集覆土,筑成高坟,以为京观(堆叠尸体堆土其上,谓之京观)?下臣听说,古人战胜敌人,必会把战果展示给子孙看,以免子孙忘记军事方面的功绩。”楚庄王说:“不是您所了解的那样。从文字构造看,止戈二字合起来就是‘武’字(文,文字)。周武王灭掉商朝以后,周人《周颂》说:‘把干戈收藏起来,把弓矢装进囊鞘里(戢,收藏。櫜,弓袋。诗赞美武王能诛灭暴乱而停止用兵)。’所谓武,是用来禁止暴乱、止息战争、保持太平、建立功业、安定百姓、和睦万邦、丰富资财的(这是用武的七项美德),所以要使子孙后代不要忘记这些内容(用文字记录下来,使子孙不要忘记)。现在我们使楚、晋两国百姓暴尸荒野,这是暴行呀!显示兵力,以威诸侯,战事就不能停息。如此施暴而不息战,怎能保持天下太平呢?晋虽战败而国家尚在,又怎能算是巩固功业呢?违背百姓意愿的事还很多,百姓如何安定呢?不施仁德而强行与诸侯争霸,又怎能和睦万邦呢?乘人之危以自利(几,危险、危急),趁人之乱以自安,并且以此为荣,又怎能丰富资财呢(兴兵打仗则谷物歉收)?用兵作战有七德,寡人却连一项也没有,以什么展示给子孙后代呢?只能在战场上临时的祖庙里告慰先人我们打了胜仗而已(祭祀先人,报告打了胜仗)。这次的军事征伐不是我所追求的功绩。古代圣明的君王,讨伐那些不尊王命的昏君,选取其中凶恶之人,诛杀后集聚其尸,覆土为高坟,以此陈尸示众,于是才有了高耸封土的京观来惩戒罪恶(鲸鲵,大鱼名。以喻吞并小国的不义之人)。现在晋国并没有犯下什么罪过(晋国没有犯下罪过),而晋民都能尽忠,为执行国君的命令而死,又怎能聚尸覆土,筑造这样的京观呢?
1703050394
1703050395 晋军收兵回国,桓子自请处死,晋景公打算答应他的请求。大夫士贞子劝谏晋君说:“不可以(贞子,士渥浊)!城濮之战时,晋军获胜后吃了三天楚军的积粮(在僖公二十八年),晋文公还是面有忧色。他左右的人问道:‘有喜事还忧愁,如若有忧事反倒喜悦吗(言忧喜不当其时)?’晋文公说:‘楚国的令尹子玉还在,忧虑就不能消失(歇,尽、消失)。困兽犹斗,何况一国的宰相呢?’等到楚成王杀子玉(子玉,即成得臣),晋文公才喜形于色(喜悦见于表情),对群臣说:‘没有谁来危害我们了!’这等于晋国再次战胜,而楚国再次战败。楚国因此在成王、穆王两代不能比晋国强盛(再世,指成王至穆王)。如今,或许是上天要严厉警告晋国。如果再杀死桓子,使得楚国再次得胜,那恐怕会使晋国很久都不能比楚国强盛了吧!桓子侍奉国君,进则想着尽忠,退则想着补过,这是捍卫社稷的良臣,怎么能杀他呢?至于这次战败,就如同日月之蚀,只不过是使他一时失辉,怎会丧失其光明呢?”晋景公就让桓子官复原职(这里指出了晋景公所以不失霸的原因)。
1703050396
1703050397 【原文】楚子伐萧(1),申公巫臣(2)曰:“师人多寒。”王巡三军,拊(3)而勉之。拊,抚,慰勉之。三军之士,皆如挟纩(4)。纩,緜也。言悦以忘寒。
1703050398
1703050399 【注释】(1)萧:宋附庸国,后为宋邑,在今安徽省萧县旧治。(2)申公巫臣:楚国申县大夫,名巫臣,字子灵,屈氏,又称屈巫。(3)拊:音府,通“抚”,抚慰、安抚。(4)挟纩:音斜况,披上绵衣。亦以喻受人抚慰而感到温暖。杜预注:“纩,绵也。言说(悦)以忘寒。”
1703050400
1703050401 【译文】(同年冬天)楚庄王率军讨伐萧国,申县大夫巫臣说:“军队将士多感寒冷。”于是楚庄王就巡视全军,抚慰并且勉励他们(拊,抚。慰勉将士),因此全军将士都像披上了棉衣那样备感温暖(纩,丝棉。言因喜悦而忘记寒冷)。
1703050402
1703050403 【原文】十五年(1),楚子伐宋,宋人告急于晋。晋侯欲救之。伯宗(2)曰:“不可。伯宗,晋大夫。古人有言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3)。’言非所击。天方授楚(4),未可与争。虽晋之强,能违天乎?谚曰:‘高下在心(5)。’度时制宜也。川泽纳污,受污浊也。山薮藏疾,山之有林薮,毒害者所居。瑾瑜匿瑕,匿,亦藏也。虽美玉之质,亦或居藏瑕秽。国君含垢(6),天之道也,晋侯耻不救宋,故伯宗为说小恶不损大德之喻也,君其待之。”待楚衰也。乃止。使解扬(7)如宋,使无降楚,曰:“晋师悉起,将至。”郑人囚而献楚,楚子厚赂之,使反其言(8),不许,三乃许之。登诸楼车(9),使呼宋人而告之,楼车,车上望橹。遂致其君命(10)。楚子将杀之,使与之言曰:“尔既许不榖(11)而反之,何故?非我无信,汝则弃之(12),速即(13)尔刑。”对曰:“臣闻之,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14)。义无二信,欲为义者,不行两信。信无二命。欲行信者,不受二命。君之赂臣,不知命(15)也。受命以出,有死无霣(16),霣,废队。又可赂乎?臣之许君,以成命也(17)。成君命。死之成命,臣之禄(18)也。寡君有信臣,己不废命也。下臣获考(19),考,成也。死又何求?”楚子舍之(20)以归。
1703050404
1703050405 【注释】(1)十五年:鲁宣公十五年。农历丁卯年,公元前594年。周定王十三年。(2)伯宗:晋大夫,孙伯纠(亦名伯起)之子。(3)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即使马鞭子很长,也不能打到马腹上(否则马会跳起来摔下骑马之人)。杨伯峻注:“此盖譬言晋国虽强,亦不能与楚争。”(4)天方授楚:谓上天正给楚国强大的机会。《左传》中桓公六年传亦有此语。(5)高下在心:处理事务,或高或低,或伸或屈,都在自己心中裁度、衡量。谓根据情况做出决定。(6)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川泽之水亦容纳污浊,山林草莽亦藏有毒虫,美玉甚美亦藏疵瑕,国君忍辱亦无损其德。薮,音叟,湖泽。亦指水少而草木丰茂的沼泽。疾,指毒害之物。匿,藏。杨伯峻注:“意盖谓国君宜以社稷之长远利益为重,不宜小不忍而危害社稷”。(7)解扬:解,音谢,晋力士,字子虎,又称霍虎。其先祖食邑于解。(8)使反其言:让他说相反的话。杨伯峻注:“使其言晋不来救。”(9)楼车:古代战车。上设望楼,用以瞭望敌人。(10)致其君命:传达其君主的命令。解扬并没有听从楚王的要求,而是“反其言”。(11)不榖:不善。诸侯自称,如同寡人、孤。(12)汝则弃之:是你背弃了诺言。(13)即:就,接受。(14)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君主能制定发布正确的命令就是义。臣子能贯彻执行君主的命令就是信。承,奉行之。(15)不知命:不懂得“义无二信,信无二命”的道理。(16)受命以出,有死无霣:接受君命出使,宁可死也不废弃君命。霣,音允。(17)以成命也:是为了借以完成晋君的命令。(18)禄:福,幸事。(19)获考:得到成全。杨伯峻注:“此谓死得其所。”(20)舍之:赦免他。
1703050406
1703050407 【译文】鲁宣公十五年,楚庄王讨伐宋国,宋国派人到晋国告急。晋景公打算发兵救宋,大夫伯宗(伯宗,晋国大夫)说:“不可。古人有句话说:‘鞭子虽长,不能打到马腹上(言不可以攻打)。’如今上天正给楚国强大的机会,我们不可与之争衡。晋国固然强大,但能违背天意吗?俗语说:‘或高或低,衡量在心(根据不同时间的具体情况,制订适宜的措施)。’河流湖泽总会容纳浊水(容纳肮脏的东西),山林、草丛总会藏匿毒物(山之有树林与泽薮,毒螫之虫所居),各种美玉难免藏有瑕疵(匿也是隐藏的意思。玉的质地虽然美,玉上的斑点或裂痕犹隐藏其中),国君难免容受一点耻辱,这些都是天之常道(晋侯羞愧于不能救宋,故伯宗为晋侯说小过失不损害大德行之喻),君王还是等待时机吧(等待楚国衰微)。”于是晋景公停止发兵,派遣解扬到宋国去,让宋国不要投降楚国,并告诉宋国:“晋国救宋的军队已全部出发,将要到达。”当解扬路过郑国时,被郑国人抓住并囚禁起来送给楚国。楚庄王用重金贿赂解扬,让他对宋国说相反的话,解扬不答应,经过多次劝诱,他才表示答应。楚人令解扬登上楼车,让他呼叫宋人,告诉他们晋国不来救援(楼车,兵车上观察瞭望的高台)。解扬就借机传达晋景公的命令。楚庄王要杀解扬,派人对他说:“你既然答应了寡人,却又背弃了,是何缘故?不是我不讲信用,而是你抛弃了它,快接受你应受的刑罚吧!”解扬回答道:“下臣听说,国君能制定发布正确的命令就是义,臣子能奉行君主正确的命令就是信。要符合义,则不能两者皆奉行(欲施行正义,不奉行两信);要守信,则不能两个命令都接受(欲守信,不接受两个命令)。君王贿赂下臣,就是不懂得‘发布命令要符合道义的道理’。我接受晋侯的命令而出使,宁死也不能废弃使命(霣,废弃丧失),又怎么会接受贿赂呢?下臣所以答应君王,是为了借机完成晋侯的命令(完成君命)。死而能完成使命,这是臣下的福气。我们国君有守信的下臣(已经没有废弃君命),下臣得到成全(考,成全),这样死得其所,还有什么奢求呢?”楚庄王赦免了解扬,放他回国。
1703050408
1703050409 【原文】潞子婴儿(1)之夫人,晋景公之姊也。酆舒(2)为政而杀之,又伤潞子之目。酆舒,潞相。晋侯将伐之,诸大夫皆曰:“不可。酆舒有三俊才(3),俊,绝异也。不如待后之人。”伯宗曰:“必伐之。狄有五罪,俊才虽多,何补焉?不祀,一也;耆(4)酒,二也;弃仲章(5)而夺黎氏(6)之地,三也;仲章,潞贤人。黎氏,黎侯国。虐我伯姬(7),四也;伤其君目,五也。怙(8)其俊才,而不以茂德,兹(9)益罪也。后之人或者将敬奉德义,以事神人,而申固其命(10),审政令。若之何(11)待之?不讨有罪,曰‘将待后’,后有辞而讨焉(12),无乃不可乎?夫恃才与众,亡之道也。商纣由之(13),故灭。天反时为灾,寒暑易节。地反物(14)为妖,群物失性。民反德为乱。乱则妖灾生,尽在狄矣。”晋侯从之。夏,晋荀林父败赤狄于曲梁(15),灭潞。晋侯赏桓子(16)狄臣千室(17),千家也。亦赏士伯(18)以瓜衍之县(19),士伯,士贞子。曰:“吾获狄土,子之功也。微子(20),吾丧伯氏矣。”伯,桓子字也。羊舌职(21)悦是赏也,职,叔向父。曰:“《周书》所谓‘庸庸祗祗’(22)者,谓此物(23)也夫?庸,用也。祗,敬也。言文王能用可用,敬可敬也。士伯庸中行伯(24),言中行伯可用。君信之,亦庸士伯,此之谓明德矣。文王所以造周(25),不是过(26)也。率是道(27)也,其何不济。
1703050410
1703050411 【注释】(1)潞子婴儿:潞国国君名婴儿。潞国是赤狄族之国。当时所谓夷狄之国其实只是部落,或尚在氏族社会,故其国又称潞氏。春秋时称夷狄之君为“子”。潞国在今山西省潞城市东北四十里。(2)酆舒:潞国执政长官。(3)俊才:才能出众。俊,古同峻,大,高尚。(4)耆:通“嗜”。周代禁嗜酒,故嗜酒为罪之一。(5)仲章:潞国贤人。(6)黎氏:本是殷商古国,其地在今山西省长治市西南三十里黎侯岭下,为潞氏所夺。(7)虐我伯姬:伯姬即晋景公之姊,姬姓。(8)怙:依恃。(9)兹:此,这。(10)申固其命:巩固他国家的命运。(11)若之何:怎么,为什么。(12)后有辞而讨焉:等到酆舒的后人执政,晋国再去讨伐,其后人有理,晋无理。有辞,即无罪而有理。(13)由之:依其道而行。即“恃才与众”。(14)地反物:地上所生之物违反物性。(15)曲梁:在今山西省潞城市北四十里,今名石梁。(16)桓子:即荀林父。字伯,谥桓。晋文公时为中行将(步兵中军行将),故又称中行伯、中行桓子。因灭赤狄潞氏有功,故受赏。(17)狄臣千室:狄人臣民一千家。(18)士伯:即士贞子,名渥浊,士会庶子。因谏勿杀荀林父有功,故受赏。见《左传·宣公十二年》。(19)瓜衍之县:今山西省孝义市北十里之瓜城。(20)微子:如果没有您。微,犹“非”“无”。(21)羊舌职:晋大夫,叔向之父。(22)庸庸祗祗:意谓文王能用有用之人、敬可敬之人。祗,音支。(23)此物:此类事情。指赏桓子及士伯。物,类的意思。(24)庸中行伯:谓士伯以中行桓子为可用。庸,用,动词的意动用法。(25)造周:创建周朝。(26)不是过:并没有超越此理。代词“是”作宾语前置,即不过是。(27)率是道:循是道而行之,依照这种做法去行事。
1703050412
1703050413 【译文】潞国国君婴儿的夫人是晋景公的姊姊。酆舒执政后杀死她,又致伤了潞子的眼睛(酆舒,潞国国相)。晋景公准备讨伐他,许多大夫都说:“不可。酆舒有三项突出的才能(俊,独特不凡),不如等到他的后任再去讨伐。”大夫伯宗说:“一定要讨伐他。狄人有五条罪状,酆舒的才智虽多,怎能补救?不祭祀祖先,这是第一条罪状;沉溺于饮酒,这是第二条罪状;弃贤人仲章不用并夺取黎侯的土地,这是第三条罪状(仲章,潞国贤人。黎氏,黎侯国);杀害我晋国的伯姬,这是第四条罪状;伤害其国君的眼睛,这是第五条罪状。依仗自己的才能,而不培养美德,这只会更增加其罪恶。继任他的人或许会敬奉德义而事奉神明,进而巩固他国家的命运(审政令),怎么可以等待他的后任呢?现在不讨伐有罪的人,却说‘要等待后继之人’,后继者有理了我们再去讨伐,只怕就不可以了吧?其实,依仗自己有才和人多,这是亡国之道。商纣就是这样,所以灭亡。上天不按四时运行就会发生灾害(寒暑季节变换),大地违反万物常性就会发生妖异(群物失其常性)。国君违反德义就生出祸乱,有了祸乱就会发生天灾和地妖。这些异象,如今都出现在狄人那里。”晋景公听从了伯宗的意见。同年夏天,晋国荀林父领兵在曲梁打败赤狄,灭了潞国。晋景公赏给荀林父狄国的臣民一千家(千室,意为千家),同时又把瓜衍县邑赏给士伯(士伯,士贞子),并且对他说:“我得到狄国的土地,是您的功劳。如果没有您,我就丧失伯氏了(伯,桓子的表字)。”大夫羊舌职对这些赏赐表示高兴(羊舌职,叔向的父亲),说:“《周书》所谓任用有用的人、尊敬可敬的人,说的就是这类事吧(庸,用。袛,敬。言文王能用可用、敬可敬)。士伯认为荀林父是可以任用的人(言中行伯可任用),国君信任他,同时重用士伯,这就叫做明德了。文王所以能建立周朝,并没有超越此理,遵循这个道理行事,还有什么事情不能成功呢?”
1703050414
1703050415 【原文】十六年(1),晋侯命士会(2)将中军,且为太傅(3),于是晋国之盗逃奔于秦。羊舌职(4)曰:“吾闻之。禹称(5)善人,称,举也。不善人远,此之谓也。夫善人在上,则国无幸民(6)。谚曰:‘民之多幸,国之不幸。’是无善人之谓也。”
1703050416
1703050417 【注释】(1)十六年:鲁宣公十六年。农历戊辰年,公元前593年。周定王十四年。(2)士会:见前《宣公二年》。(3)太傅:官名,执掌礼刑的高级职官。士会以中军帅兼任。(4)羊舌职:晋大夫,叔向之父。(5)称:举拔而任用。(6)幸民:心存侥幸的人。指希望获得不应获得的利益而又不被惩处。《管子·明法解》云:“行私惠而赏无功,则是使民偷幸而望于上也。”又《七法》篇云:“赏罚明,则民不幸。”亦指不务正业而得过且过之人。
1703050418
1703050419 【译文】鲁宣公十六年,晋景公任命士会统率中军并兼任太傅的官职。于是晋国的盗贼皆逃奔到秦国去。大夫羊舌职说:“我听说,‘夏禹推举、任用有德行的人(称,推举),不善的人就会远离’,说的就是这种情况。有德行的人处于上位,国内就没有心存侥幸的人。俗话说:‘如果百姓多存侥幸心理,那将是国家之不幸。’说的就是没有德行的人在上位执政呀!”
1703050420
1703050421 成 公
1703050422
1703050423 【原文】二年(1),卫侯使孙良夫(2)侵齐。与齐师遇(3),师败。仲叔于奚(4)救孙桓子,桓子是以免。既(5),卫人赏之以邑,赏于奚也。辞,请曲县,轩县(6)也。繁缨以朝(7),许之,繁缨,马饰,皆诸侯之服也。仲尼闻之,曰:“惜也,不如多与之邑!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8)。器,车服也。名,爵号也。君之所司也,政之大节也,若以假人,与人政也。政亡(9),则国家从之,不可止也已(10)。”
1703050424
1703050425 【注释】(1)二年:壬申,公元前589年。周定王十八年、晋景十一年、齐顷十年、卫穆十一年、蔡景三年、郑襄十六年、曹宜六年、陈成十年、杞桓四十八年、宋文二十二年、秦桓十六年、楚共二年、许灵三年。(2)孙良夫:孙林父之父。穆公十一年,孙良夫救鲁伐齐国。司马迁以此次卫国出军为救鲁。(3)与齐师遇:杨伯峻注:“两国军队相遇之地,于齐、卫交界之境。”(4)仲叔于奚:新筑大夫。(5)既:既而,过后不久。(6)轩县:亦作“轩悬”,古代诸侯陈列乐器三面悬挂。(7)请曲县、繁缨以朝:大夫仲叔请求用诸侯曲悬的乐器和马饰繁缨来朝见卫君。“县”同“悬”。古代天子在正堂将钟磬等乐器四面悬挂称“宫悬”,诸侯只悬挂在东西北三面的称“曲悬”“轩悬”,大夫仅挂左右两面称“判悬”,士仅挂一面称“特悬”。“繁”音“盘”。繁缨,诸侯所用的马饰,饰于鬣毛前。杨伯峻注:“仲叔是以大夫而僭越用诸侯之礼。”(8)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唯有礼器(如曲县、繁缨)和爵位名号不能借给人,这是国君所掌管的。假,借。杨伯峻注:“器、名皆人主掌握以指挥、统治臣民之具,不能假借于人。”(9)政亡:政权丧失。(10)不可止也已:不可挽回了。止,阻止。也已,同“也矣”。
1703050426
1703050427 【译文】鲁成公二年,卫穆公派孙良夫率兵攻打齐国,在齐、卫边境与齐军相遇,卫军战败。新筑大夫仲叔于奚救援孙良夫,孙良夫因此免受灾难。过后不久,卫君把城邑赏赐给仲叔于奚(赏赐仲叔于奚),于奚谢绝,而请求赐给他诸侯才能使用的三面悬挂乐器的曲悬和天子、诸侯所用的装饰马颈的“繁缨”来朝见卫君,卫君允许了(繁缨,马饰。都是诸侯的器服)。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就说:“令人痛惜呀!还不如多赏他一些城邑。唯有礼器和名号,不能随便授予别人(器,车舆礼服。名,爵位的名号)。这是国君所掌管的,是为政的大纲。若以此授人,就等于给人以政权。政权丧失了,国家也会跟着丧失,就无可挽回了。”
1703050428
1703050429 【原文】宋文公(1)卒,始厚葬,用蜃炭(2),益车马(3),始用徇(4),烧蛤为炭以瘗圹,多埋车焉,用人从葬也。重器备(5)。重,犹多也。君子谓:“华元、乐举(6),于是乎不臣(7)。臣,治烦去惑(8)者也,是以伏死(9)而争(10)。今二子者,君生则纵其惑(11),谓文十八年杀母弟须。死则益(12)其侈,是弃君于恶也,何臣之为(13)?”若言何用为臣。
1703050430
1703050431 【注释】(1)宋文公:宋昭公弟,名鲍,在位二十二年。(2)蜃炭:“蜃”即用蛤烧成之灰,即生石灰;“炭”乃木炭。古时贵族以此二物置于墓穴,用以吸收潮湿。(3)益车马:增加陪葬的车马。古代天子、诸侯,用车马随葬。(4)始用徇:宋国由文公开始用活人殉葬。徇,通“殉”。《正义》曰:“郑玄云‘杀人以卫死者曰殉’,言殉还其左右也。言‘始用殉’,则自此以后,宋君葬常用殉,故谓此为始也。”(5)重器备:“重”读平声,杜预注:“重犹多也。”“器备”指用品。(6)华元、乐举:二人皆为宋国执政大夫。但乐举在《左传》中仅此一见。(7)于是乎不臣:在这件事情上有失为臣之道。(8)治烦去惑:杨伯峻注:“此烦应是乱义,《周礼·考工记·弓人》郑注云:‘烦,乱也。’因乱,所以治之。”烦,纷乱、纠结。惑,指迷惑。(9)伏死:甘愿舍弃生命。(10)争:通“诤”。诤谏,规劝。(11)纵其惑:放纵他昏乱的行为。杜预注:“谓指文公十八年杀同母弟须。”(12)益:增加。(13)何臣之为:倒装句,为何臣之。说何臣之有也,亦通。
1703050432
1703050433 【译文】宋文公逝世后,宋国开始了厚葬之风。在墓穴里放置蛤烧成的灰和木炭,增加陪葬的车马,首次用活人殉葬(烧蛤为灰以埋葬墓穴,多埋车马,用人陪葬)。随葬的物品也极多(重犹多)。君子认为,华元、乐举等执政大臣在这件事上失去为臣之道。臣下,是为国君整治繁乱和解除迷惑的人,因此要冒死去谏诤规劝。如今这两位大臣,在国君活着的时候就放任其昏乱的行为(谓文公十八年,宋文公杀同母之弟须),死了以后又增加他的奢侈浪费,这是把国君推入罪恶之中,还做什么臣子呢(犹言何必用其为臣)?
[ 上一页 ]  [ :1.70305038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