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50734
1703050735
【注释】(1)齐侯疥:齐侯,指齐景公(?—公元前490年),姜姓,名杵臼,春秋后期齐国国君,齐灵公之子,齐庄公之弟,公元前547年至公元前490年在位。疥,通“痎”,隔日疟。孔颖达疏:“疥当为痎,痎是小疟,痁是大疟。”(2)痁:音山,疟病。杜预注:“痁,疟疾。”孔颖达疏引《说文》:“痁,有热疟。”(3)期而不瘳:期,时间周而复始,分别指一周年、一个月或一整天。杨伯峻注:“期同朞,一年也。”不瘳(音抽),疾病不愈。(4)多在:杜预注:“多在齐。”(5)梁丘据与裔款:梁丘据,春秋时齐国大夫,很受齐景公的信任。裔款,生平不详,见于《晏子》与《外篇》。杜预注:“二子,齐嬖大夫。”(6)丰:厚,丰厚。(7)疾病:病重。(8)史:祝官(古代掌管祭祀祝祷等事宜之官)、史官的合称。(9)祝固史嚚:名叫固的祝官和名叫嚣的史官。(10)日宋之盟:杜预注:“日,往日也。宋盟在襄二十七年。”(11)屈建问范会之德于赵武:屈建,见前《昭公元年》注释。范会,即士会(约公元前660年—公元前583年),即范武子(随武子),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祁姓,士氏,名会,字季。因封于随,称随会;又封于范,故称范会;以大宗本家氏号,又为士会。士会因迎公子雍之事流亡秦国,河曲之战中为秦国献计,成功抵御晋军,后被赵盾用计迎回晋国。邲之战中看到晋军内部不和,主张班师。荀林父死,升任执政,专务教化,使晋国之盗皆逃于秦。郄克使齐受辱,请求伐齐不得,士会担心晋国发生内乱,告老让郄克为执政。二十年后,晋悼公犹修“范武子之法”,百年之后,赵武、叔向等犹追思士会,欲从之游。赵武,见前《昭公元年》注释。(12)夫子:古代对男子的敬称。(13)家事:古代指大夫家族内部的事务,后渐渐用以泛指家庭事务。(14)竭情:尽心。(15)陈信不愧:陈,上言、陈述。信,诚实不欺。不愧,不感到羞愧。(16)无猜:没有疑虑,不避嫌疑。(17)其祝史不祈:杜预注:“家无猜疑之事,故祝、史无求于鬼神。”(18)建以语康王:建,指屈建。康王,指楚康王(?—公元前545年),芈姓,熊氏,名昭,楚共王之子,公元前559年至公元前545年在位。(19)神人:谓神和人。(20)光辅五君:光辅,多方面辅佐。五君,杜预注:“五君,文、襄、灵、成、景也。”(21)寡人:古代君主的谦称。《礼记·曲礼下》:“诸侯见天子,曰‘臣某侯某’。其与民言,自称曰‘寡人’。”孔颖达疏:“寡人者,言己是寡德之人。”(22)外内不废:杨伯峻注:“外指国事,内指宫中。不废,无废事也。”(23)违事:指违背礼仪的事。杨伯峻注:“违事,违礼之事。”(24)荐信:进陈实情。杜预注:“君有功德,祝史陈说之,无所愧。”杨伯峻注:“荐信犹言陈其实情。荐,进也,此谓进言。”(25)无愧心矣:杜预注:“君有功德,祝史陈说之无所愧。”(26)用飨:用,连词,因而、因此。飨,通“享”。神鬼享用祭品。(27)与:在其中。杜预注:“与受国福。”(28)蕃祉老寿:蕃祉,多福。老寿,高寿。(29)信君:诚实的国君。(30)怨疾:不满,憎恨。(31)动作辟违:动作,行为举动。辟违,邪僻背理。(32)斩刈民力:斩刈,断绝、灭绝。民力,民众的人力、物力、财力。(33)暴虐淫纵:暴虐,凶狠残酷。淫纵,邪恶放纵。(34)肆行非度:孔颖达疏:“恣意行非法度之事也。”肆行,谓恣意妄为。非度,违反法度。(35)谤讟:怨恨毁谤。(36)悛:悔改,停止。(37)是言罪也:杜预注:“以实白神,是为言君之罪。”(38)盖失数美,是矫诬也:杨伯峻注引孔颖达疏云:“掩盖愆失,妄数美善,是矫诈诬罔也。”盖,遮盖,覆盖。矫诬,谓假借名义以行诬罔;虚妄。(39)虚以求媚:杜预注:“作虚辞以求媚于神。”媚,逢迎取悦。(40)夭昏孤疾:夭昏,夭折、早死。孤疾,孤儿和残疾者。(41)衡鹿守之:衡鹿,亦作“衡麓”。官名,守护山林之官。孔颖达疏:“《周礼》司徒之属,有林衡之官,掌巡林麓之禁……此置衡鹿之官,守山林之木,是其宜也。”守,看管、管理。(42)萑蒲:两种芦类植物。萑,音桓,杨伯峻注:“《诗·豳风·七月》‘八月雈蒲’,萑蒲即芦苇之类,可以作葺屋、制帘、编席之用。”(43)舟鲛:古代掌管薮泽的官。(44)薮之薪蒸:薮,犹草野。薪蒸,薪柴。(45)虞候:古官名,守望山泽之官。孔颖达疏:“水希曰薮,则薮是少水之泽,立官使之候望,故以虞候为名也。”(46)盐蜃:盐,食盐的通称。蜃,大蛤。(47)祈望:官名。春秋时齐置,掌鱼盐之利。孔颖达疏:“海是水之大神,有时祈望祭之,因以祈望为主海之官也。”以上数句,按杜预注:“衡鹿、舟鲛、虞候、祈望,皆官名也。言公专守山泽之利,不与民共。”(48)布常无艺:杜预注:“艺,法制也。言布政无法制。”杨伯峻注:“布谓公布,常指政令。艺,准则。言所布政令毫无准则。”(49)征敛无度:征敛,犹征收。无度,不加节制。(50)淫乐不违:淫乐,荒淫嬉乐。违,离开、离别。(51)肆夺:肆,不受拘束、纵恣。夺,强取。(52)僭令于鄙:杜预注:“诈为教令于边鄙也。”僭,亦作“僣”,超越、冒用。鄙,边邑、边境。(53)夫妇皆诅:夫妇,犹言匹夫匹妇,指平民男女。诅,诅咒,咒骂。(54)祝:祝祷。(55)聊摄:杨伯峻注:“杜注:‘聊、摄,齐西界也。’聊,在今山东聊城县西北。‘摄’亦作‘聂’,僖元年《经》‘次于聂北救邢’是也,当在今聊城县境内。”(56)姑尤:杨伯峻注:“杜注:‘姑、尤,其东界也。’姑即今大姑河,源出山东招远县会仙山,南流经莱阳县西南。尤,即小姑河,源出掖县北马鞍山,南流注入大姑,合流南经平度县为沽河,至胶县与胶莱河合流入海。”(57)亿兆:极言其数之多。《礼记·内则》孔颖达疏云:“亿之数有大小二法,其小数以十为等,十万为亿,十亿为兆;其大数以万为等,万万为亿,万亿为兆。”(58)毁关去禁:杨伯峻注:“山泽之利与民共。”关,征税的关卡。《左传·昭公二十年》:“偪介之关,暴征其私。”杜预注:“又为近关所征税枉暴,夺其私物。”禁,含有禁戒性的规条及法令。(59)薄敛己责:薄敛,减轻赋税。己责,《左传》原文作“已责”,杨伯峻注:“杜注:‘除逋责。’责同债。”实即豁免积欠租债。
1703050736
1703050737
【译文】齐景公得了隔日疟,不久便发展成了严重的疟疾,一年后也没有痊愈,很多诸侯的使节都到齐国来探问景公的病情。梁丘据和裔款对齐景公说:“我们事奉鬼神(的祭品)很丰厚,比先君还有所增加。现在君王病重,让各诸侯国忧虑,这都是祝固、史嚚的罪过。但诸侯们并不知道,他们会以为是我们对鬼神不敬(而造成的)。君王何不诛杀祝固、史嚚,以此来辞谢前来探视的宾客呢?”齐景公很高兴,就把这些话告诉晏子。晏子说:“往日在宋国的盟会,楚国的屈建向晋国的赵武询问范会的德行。赵武说:‘他老人家家族中的事情治理得很好,对晋国的谏言,尽心尽力,公正而没有偏心。那些祝史(祭礼时司告鬼神的人)在祭祀时,陈述的情况真实,心中不感到羞愧。他家族中没有可猜疑的事情,所以祝、史也不向鬼神祈求什么。’屈建就把这些话告诉楚康王。康王说:‘神和人都没有怨恨,无怪乎他老人家多方面地辅佐了五位君主而使晋国成为诸侯的盟主。’”齐景公说:“梁丘据和裔款都认为寡人能够事奉鬼神,所以要诛杀祝官、史官。您说出这番话,是什么缘故?”晏婴回答说:“如果是有德行的君主,国家和宫中的事情都无荒废,臣民上下都没有怨恨,举动都没有违背礼仪的事,他的祝、史向鬼神进陈实情,心无所愧,所以鬼神因此享用祭品,国家受到鬼神的福佑,祝、史也在其中(享受国家之福)。他们之所以多福长寿,因为是诚实君主的使者的缘故。如果他们恰遇荒淫无道的君主,国家和宫中之事颇为偏邪,上下相互憎恨,君主的行为举动邪僻背理,用尽了民力物力,凶狠残酷,邪恶放纵,恣意妄为,违反法度,不考虑臣民的怨恨毁谤,也不敬畏鬼神,以致神灵发怒,人民痛恨,心中却仍无改悔之意。他的祝、史假如向鬼神进陈实情,就是说君主的罪过;假如掩盖君主的过失而妄言其美善,那就是虚妄欺骗的行为。祝、史进退为难,无法陈说,就只好以虚假之言来取悦神明。所以鬼神不享用他们国家的祭品,还会降祸给他们,祝、史也会同受其祸。他们之所以夭折早死,成为孤独和残疾之人,因为是暴虐之君的使者的缘故。”齐景公说:“既然如此,那怎么办呢?”晏婴回答说:“诛杀祝、史之事不可做。山林中的树木,由衡鹿之官看守;水洼中的芦苇,由舟鲛之官看守;草野中的薪柴,由虞候之官看守;大海中的盐和大蛤,由祈望之官看守。公布的政令没有准则,征收赋税没有节制;宫室日益更新,荒淫嬉乐不断;宫内受宠幸的姬妾,在市场上恣意强取,外面受宠信的大臣,在偏远地区越权行令;民众穷苦贫困,平民男女都在诅咒。祝祷虽有益处,但诅咒也有害处。从聊地、摄地以东到姑水、尤水以西,齐国境内的人口多得很呢!即使(祝、史)善于祝祷,怎能胜过亿万人的诅咒呢?君王如果想要诛杀祝、史,只有修养德行后,才可以实行。”齐景公听后很高兴,就让官吏放宽政令,毁掉征税的关卡,废除禁令,减轻赋税,并免除百姓积欠的债务。
1703050738
1703050739
【原文】齐侯至自田(1),晏子侍于遄台(2)。子犹驰而造焉(3)。子犹,梁丘据。公曰:“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和如羹(4)焉,水火酰醢盐梅(5),以烹鱼肉,宰夫(6)和之,齐(7)之以味,济其不及(8),以泄其过(9)。济,益也。泄,减也。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亦如羹。君所谓可,而有否(10)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11)。献君之否,以成君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奸(12),民无争心。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13),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1703050740
1703050741
【注释】(1)田:狩猎。(2)遄台:位于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中部齐都镇小王庄南,亦名“歇马台”“戏马台”。(3)子犹驰而造焉:杜预注:“子犹,梁丘据。”驰,车马疾行,泛指疾走、奔驰。造,到、去。(4)羹:用肉类或菜蔬等制成的带浓汁的食物。《诗·商颂·烈祖》:“亦有和羹。”孔颖达疏:“羹者,五味调和。”(5)酰醢盐梅:酰,音西,醋。醢,音海,肉酱。盐梅,盐和梅子。盐味咸,梅味酸,均为调味所需。《书·说命下》:“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孔安国传:“盐咸梅醋,羹须咸醋以和之。”(6)宰夫:古代掌管膳食的小吏、厨师。(7)齐:后作“剂”。调剂,调和。(8)济其不及:杨伯峻注:“不及谓酸咸不足,则加梅盐。济,增益之义。”济,调剂、补益。(9)以泄其过:杜预注:“泄,减也。”杨伯峻注:“过谓太酸太咸,则加水以减之。”(10)否:不可。(11)臣献其否,以成其可:杨伯峻注:“献谓指出并纠正之,使去其不可,而得纯可。”(12)奸:干犯,扰乱。《左传》原文作“干”。杨伯峻注:“干,干犯。此可有两解,一义政令本身不违礼制,一义民人不致违反政令。”(13)若琴瑟之专壹:杨伯峻注:“《礼记·乐记》孔《疏》云:‘言琴瑟专一,唯有一声,不得成乐。’”专壹,亦作“专一”,同一、齐一。
1703050742
1703050743
【译文】齐景公从猎场回来,晏婴在遄台陪侍。梁丘据驱车奔驰而至。齐景公说:“只有梁丘据跟我最和谐啊!”晏婴回答说:“梁丘据只不过是一味保持意见(和您)相同而已,怎么能说是和谐呢?”齐景公说:“和与同不一样吗?”晏婴回答说:“不一样。和谐就好像做羹汤,用水、火、醋、酱、盐、梅子来烹调鱼肉,由厨师来调和,调剂其味,味道不够就增添调料,味道过重就加水冲淡。君子食用它,可以用来平和心情。君臣之间也是如此。君主认为是可以的,但其中也有不妥之处,臣子(进言)指出并纠正其不妥之处,以成就君主的可行之处;君主认为是不可以的,而实际上却有可行性,臣子(进言)指出其可行的地方,以去掉君主的不妥之处。因此,政事平和而不扰乱礼制,民众没有争斗之心。现在梁丘据却不是这样。君主认为是可以的,他也说可以;君主认为是不可以的,他也说不可以。这就如同用清水调剂清水,谁愿意吃这淡而无味的东西呢?又好像用琴瑟总是弹奏一个声音,谁又喜欢听这单调的乐曲呢?‘一味保持意见相同’之所以不可取的道理就像这样。”
1703050744
1703050745
【原文】二十五年,会于黄父(1),郑子太叔见赵简子(2),简子问揖让周旋(3)之礼焉。对曰:“是仪(4)也,非礼也。”简子曰:“敢问何谓礼?”对曰:“吉也闻诸先大夫子产(5),曰:‘夫礼,天之经,经者,道之常也。地之义,义者,利之宜也。民之行(6)。行者,人所履行。天地之经,而民实则(7)之。则天之明(8),日月星辰,天之明也。因地之性(9),高下刚柔,地之性也。生其六气(10),阴、阳、风、雨、晦、明。用其五行(11)。金、木、水、火、土也。气为五味(12),酸、咸、辛、苦、甘。发为五色(13),青、黄、赤、白、黑。发见也。章为五声(14)。宫、商、角、徵、羽。淫则昏乱,民失其性(15),滋、味、声、色,过则伤性也。是故为礼以奉之(16)。制礼以奉其性。民有好、恶、喜、怒、哀、乐,生于六气(17)。此六者,皆禀阴、阳、风、雨、晦、明之气。是故审则宜类,以制六志(18)。为礼以制好、恶、喜、怒、哀、乐六志,使不过节。哀有哭泣,乐有歌舞,喜有施舍,怒有战斗。哀乐不失(19),乃能协(20)于天地之性,是以长久。’”协,和也。简子曰:“甚哉,礼之大也!”对曰:“礼,上下之纪(21),天地之经纬(22)也,经纬,错居以相成也。民之所以生也,是以先王尚(23)之。故人之能自曲直以赴礼(24)者,谓之成人。大,不亦宜乎?”曲直以弼其性。简子曰:“鞅也,请终身守(25)此言也。”
1703050746
1703050747
【注释】(1)会于黄父:昭公二十五年《经》云:“夏,叔诣会晋赵鞅、宋乐大心、卫北宫喜、郑游吉、曹人、邾人、滕人、薛人、小邾人于黄父。”《传》云:“夏,会于黄父,谋王室也。”黄父,古地名,又名黑壤,春秋晋地,在今山西沁水县西北。杨伯峻注:“其地即今山西省翼城县东北六十五里之乌岭,接沁水县界。”(2)郑子太叔见赵简子:子太叔,注释见《昭公八年》。赵简子,即赵鞅(?—公元前475年),嬴姓,赵氏,原名鞅,后名志父,谥号简。春秋后期晋国卿大夫,六卿之一,晋定公时执政晋国十七年之久。(3)揖让周旋:揖让,宾主相见的礼仪。周旋,古代行礼时进退揖让的动作。(4)仪:仪式,礼节。(5)大夫子产:先大夫,已故的大夫。子产,注释见《昭公四年》。(6)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杜预注:“经者,道之常也;义者,利之宜也;行者,人所履行。”(7)则:仿效,效法。(8)天之明:杜预注:“日月星辰,天之明也。”(9)地之性:杜预注:“高下、刚柔,地之性也。”(10)六气:自然气候变化的六种现象,指阴、阳、风、雨、晦、明。《左传·昭公元年》:“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11)五行:水、火、木、金、土。我国古代称构成各种物质的五种元素,古人常以此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孔子家语·五帝》:“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12)五味:指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13)发为五色:发,显现、显露。杜预注:“发,见也。”五色,青、赤、白、黑、黄五种颜色,古代以此五者为正色。(14)章为五声:章,显示、表明。五声,指宫、商、角、徵、羽五音。(15)淫则昏乱,民失其性:杜预注:“滋味声色过则伤性也。”淫,过度、无节制。(16)为礼以奉之:杜预注:“制礼以奉其性。”奉,犹保全。(17)民有好恶喜怒哀乐,生于六气:杜预注:“此六者,皆禀阴阳、风雨、晦明之气。”(18)审则宜类,以制六志:杜预注:“为礼以制好恶喜怒哀乐六志,使不过节。”孔颖达疏:“民有六志,其志无限。是故人君为政,审法时之所宜,事之所类,以至民之六志,使之不过节也。下云‘审行信令’,谓人君行之,知此‘审则宜类’,亦是人君则之。审者,言其谨慎之意也。此六志,《礼记》谓之六情。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所从言之异耳。”(19)哀乐不失:哀乐,悲哀与快乐。不失,不偏离、不失误。(20)协:符合,相同。(21)纪:纲领,法度。(22)经纬:织物的纵线和横线。比喻条理、秩序。杜预注:“经纬,错居以相成也。”孔颖达疏:“言礼之于天地,犹织之有经纬,得经纬相错乃成文,如天地得礼始成就。”(23)尚:尊崇,重视。杨伯峻注:“尚之犹言以之为第一等事。”(24)自曲直以赴礼:杨伯峻注:“曲直赴礼,谓人有委屈其情以赴礼者,亦有本其情性以赴礼者。”杜预注:“曲直以弼其性。”《春秋左传正义》曰:“性曲者,以礼直之;性直者,以礼曲之。故云曲直以弼其性也。”(25)守:奉行,遵守。
1703050748
1703050749
【译文】鲁昭公二十五年,诸侯在晋地的黄父会盟,郑国的子太叔(游吉)谒见赵简子,简子向他询问揖让进退之礼。子太叔回答说:“这是仪式,不是礼。”赵简子说:“敢问什么叫礼?”子太叔回答说:“我曾听先大夫子产说:‘礼,是上天的常道、大地的法则、民众行动的依据。天地的常道,民众实际上都在效法。(圣人)效法上天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律,因循大地高低刚柔的本性(而制礼)。滋生了上天的六种气象,运用‘五行’来说明宇宙的起源与变化。五行之气入人之口为五种味道,显露于眼为五种颜色,显示在耳为五种声调。(滋味声色)过分则会使人迷惑混乱,人们就会因此而迷失本性。所以要制定礼来帮助人们守持本性。人民会有好、恶、喜、怒、哀、乐这六种情绪,都是生自于六种气象。因此(人君为政)应审慎地权衡所处时代适宜的法度,因应时代而施治,以此来节制这六种情绪。悲哀时会有哭泣,快乐时会有歌舞,高兴时会有施舍,愤怒时会有打斗。悲哀、快乐的情绪不失常规,才能与天地的本性相符合,因此才会长久。”赵简子说:“好极了,礼的学问真是宏大深奥呀!”子太叔回答说:“礼,是上下的纲纪、天地的秩序,也是民众得以生存的依靠,因此先王特别尊崇它。人们能够自我调整其情志以达到‘礼’的要求,就叫做‘成人’。说‘礼’宏大深奥,不是很适宜吗?”赵简子说:“赵鞅我愿意一辈子奉行这些话。”
1703050750
1703050751
【原文】二十六年,齐有彗星(1),出齐之分野。齐侯使禳(2)之。禳,除。晏子曰:“无益也,只取诬焉(3)。诬,欺也。天道不谄(4),谄,疑也。不贰(5)其命,若之何禳之?且天之有彗,以除秽也(6)。君无秽德(7),又何禳焉?若德之秽,禳之何损(8)?《诗》曰(9):‘惟此文王,小心翼翼(10)。昭事上帝(11),聿怀多福(12)。厥德不回,以受方国(13)。’翼翼,恭也。聿,惟也。回,违也。言文王德不违天人,故四方之国归往之。君无违德(14),方国将至,何患于彗?《诗》曰:‘我无所监,夏后及商。用乱之故,民卒流亡(15)。’若德回乱(16)民将流亡,祝史之为,无能补也。”公悦,乃止。
1703050752
1703050753
【注释】(1)齐有彗星:杜预注:“出齐之分野。”彗星,绕太阳运行的一种星体,后曳长尾,呈云雾状,俗称扫帚星。旧谓彗星主除旧布新,其出现又为重大灾难的预兆。(2)禳:祭名,古代除邪消灾的祭祀。杨伯峻注:“以彗星有灾祸,欲禳祭以消灾也。”(3)只取诬焉:只,但。诬,欺骗。(4)天道不谄:天道,犹天理、天意。谄,《左传》原文作“謟”,可疑、疑惑。杨伯峻注:“盖言天命不可疑。”(5)不贰:没有差错。贰,通“忒”。(6)天之有彗,以除秽也:杨伯峻注:“彗即今之扫帚。彗之形亦略似扫帚。世之扫帚以除秽物,晏子以为天亦如此。”彗,扫帚。(7)秽德:秽恶之行,淫乱的行为。(8)禳之何损:杨伯峻注:“谓于其秽德无减损也。”(9)诗曰六句:出自《诗·大雅·大明》。(10)小心翼翼:恭敬谨慎。郑玄笺:“小心翼翼,恭慎貌。”(11)昭事上帝:昭事,勤勉地服事。昭,通“劭”。上帝,天帝。高亨云:“昭,借为劭。《说文》:‘劭,勉也。’此句言文王勤勉侍奉上帝。”(12)聿怀多福:杨伯峻注:“聿,语首助词,无义。怀,思也。怀多福即《大雅·假乐》‘干禄百福’之意,以德受福。”(13)厥德不回,以受方国:杜预注:“言文王德不违天人,故四方之国归往之。”厥,代词,其,起指示作用。回,违也。方国,四方诸侯之国、四邻之国。(14)违德:违反道德。(15)诗曰四句:杜预注:“《逸诗》也。言追监夏、商之亡,皆以乱故。”杨伯峻注:“监即《大雅·荡》‘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之‘鉴’,以夏、商之乱亡为镜鉴。”夏后,即夏后氏,指禹受舜禅而建立的夏王朝,亦称“夏氏”“夏后”。流亡,因在本乡、本国不能存身而逃亡流落在外。(16)回乱:邪乱。
1703050754
1703050755
【译文】鲁昭公二十六年,齐国有彗星出现,齐景公派人祭祷消灾。晏婴说:“这没有什么益处,只是自己欺骗自己。天道不可疑,天命也不会有差错,怎么能用祭祷消除呢?况且天上的彗星,是用来扫除污秽的。君主没有秽恶之行,又何必祭祷呢?如果德行有污秽,祭祷又能减轻什么呢?《诗经》说:‘惟独这位周文王,恭敬谨慎。勤勉地服事天帝,以德受福。他的德行于天于人都无违背,所以四方之国都来归附。’君主若没有违反道德,四方诸侯都将会来归附,又何必忧虑彗星(出现)呢?《诗经》说:‘我没有什么可借鉴的,要有就是夏后和商朝。由于政事混乱的缘故,民众最终流亡。’如果(君主)德行邪乱,人民就会流亡,祝、史所做的祷告,也是不能弥补的。”齐景公听后很高兴,就中止了祭祷。
1703050756
1703050757
【原文】齐侯与晏子坐于路寝(1),公叹曰:“美哉室,其谁有此乎(2)?”景公自知德不能久有国,故叹也。晏子曰:“敢问,何谓也?”公曰:“吾以为在德。”对曰:“如君之言,其陈氏(3)乎!陈氏虽无大德,而有施于民。公厚敛(4)焉,陈氏厚施焉,民归之矣。《诗》曰:‘虽无德与汝,式歌且舞(5)。’义取虽无大德,要有喜悦之心。式,用也。陈氏之施,民歌舞(6)之矣。后世若少惰,陈氏而(7)不亡,则国其国也已。”公曰:“善哉,是可若何?”对曰:“唯礼可以已(8)之。在礼,家施不及国,大夫不收公利(9)。”不作福也。公曰:“善哉,我不能矣。吾今而后知礼之可以为国(10)也。”对曰:“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11)。君令臣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12),礼也。君令而不违,臣恭而不贰,父慈而教,子孝而箴(13),箴,谏也。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夫和而义,妻柔而正,姑慈而从(14),从,不自专也。妇听而婉(15),婉,顺也。礼之善物(16)也。”公曰:“善哉。”
1703050758
1703050759
【注释】(1)路寝:古代天子、诸侯的正厅。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十:“古所谓路寝,犹今言正厅也。”(2)公叹曰一句:杜预注:“景公自知德不能久有国,故叹也。”杨伯峻注:“言其死后谁有此也。”(3)陈氏:齐国陈氏。陈氏出于陈厉公之子陈完。陈完,妫姓,陈氏。其先虞舜之苗裔封于陈,遂以国为氏。公元前707年陈国发生宫廷内乱,陈氏公被杀,太子完避祸奔齐,齐桓公使为工正。陈与田古音相近,故古书往往作田。传五世至田桓子,“事齐庄公,甚有宠”,田氏始大。田桓子之孙田厘子乞,事齐景公。他以小斗收赋税而用大斗供给粮食给百姓,于是“田氏得齐众心,宗族益强,民思田氏”。齐景公薨,齐国的卿国氏、高氏立晏孺子为君,结果田厘子连同鲍氏杀高昭子、逐国惠子,立阳生为齐君(齐悼公),弑晏孺子,“田乞为相,专齐政”。此后四传至田和,相齐宣公。“宣公卒,子康公贷立”,“贷立十四年,淫于酒妇人,不听政。太公(田和)乃迁康公于海上”,不久,田和通过魏文侯,使周天子承认自己为诸侯,“田和立为齐侯,列于周室”,田氏代齐,成为大国,都临淄。(4)厚敛:重敛财物。亦指征收重税。(5)诗曰二句:出自《诗·小雅·车舝》。郑玄笺:“虽无其德,我与女用是歌舞相乐,喜之至也。”杜预注:“义取虽无大德,要有喜悦之心,欲歌舞之。式,用也。”(6)歌舞:谓且歌且舞予以颂扬。(7)而:连词,表假设,犹如果。(8)已:杨伯峻注:“已,止也。谓陈氏不代齐君。”(9)不收公利:杜预注:“不作福。”公利,公共的利益。孔颖达疏:“是言作福,作威君之利也,大夫不得聚收公利,自作福也。陈氏作福以招国人之心,施民作福,是收公利也。”(10)为国:治国。(11)与天地并:杜预注:“有天地则礼义兴。”并,平列。(12)姑慈妇听:姑,丈夫的母亲,即婆婆。妇,儿媳。听,听从、接受。(13)箴:规谏。杜预注:“箴,谏也。”(14)从:杜预注:“从,不自专也。”(15)婉:亦作“倇”。顺从,温顺。杜预注:“婉,顺也。”(16)善物:犹善事、好事。
1703050760
1703050761
【译文】齐景公和晏婴坐在正厅中,景公叹息说:“多么漂亮的屋子啊,我死后谁会占有它呢?”晏婴回答说:“请问,君王的意思是什么呢?”齐景公说:“我认为有德者居之。”晏婴回答说:“依照君王所说,恐怕是陈氏吧!陈氏虽然没有大的德行,然而对于百姓则有所施舍。君王征收重税,而陈氏以丰厚的财物施舍给人,人民都归向他了。《诗经》说:‘我虽然没有大的德行来帮助你,但也要有喜悦之心,用歌舞相乐。’陈氏的施舍,民众已经为之唱歌跳舞颂扬了。您的后代如果稍稍怠惰,且陈氏如果不灭亡,那么国家就要成为他的国家了。”齐景公说:“对呀,这可怎么办?”晏婴回答说:“只有以礼方可制止此事。按礼来说,大夫家族的施惠不能涉及全国,大夫不能收取公共的利益(以作福)。”齐景公说:“说得对呀,可惜我却不能做到。不过我从现在开始,知道礼是可以治国的了。”晏婴回答说:“礼制可以用来治理国家已经(由来)很久了,可以说是和天地并兴。君王美善,臣下恭敬;父亲慈祥,儿子孝顺;哥哥友爱,弟弟恭顺;丈夫和蔼,妻子温柔;婆婆慈祥,媳妇顺从,这些都是礼的内容。君王美善而不违礼,臣下恭敬而无二心,父亲慈爱而善教子,子女孝顺而能规劝父母,哥哥爱护弟弟而亲近友爱,弟弟尊敬哥哥而能够顺从,丈夫和蔼而合乎义理,妻子温柔而端庄正直,婆婆慈祥而不独断独行,儿媳听从而又温顺,这些都是礼中的好事啊。”齐景公说:“说得太好了!”
1703050762
1703050763
【原文】二十七年,楚左尹郄宛直而和(1),国人悦之。以直事君,以和接类。鄢将师为右领(2),右领,官名。与费无极比而恶之(3)。谓子常(4)曰:“子恶(5)欲饮子酒。”子恶,郄宛。又谓子恶:“令尹欲饮酒于子氏(6)。”子恶曰:“令尹将必来辱,为惠已甚(7)。吾无以酬(8)之,若何?”酬,报献。无极曰:“令尹好甲兵(9),子出之,吾择焉。”取五甲五兵(10),曰:“置(11)诸门,令尹至,必观之,而从以酬之。”及飨日(12),帷诸门左(13)。张帷陈兵甲其中。无极谓令尹曰:“吾几祸子。子恶将为子不利,甲在门矣,子无往。”令尹使视郄氏,则有甲焉。不往,召鄢将师而告之。将师退,遂令攻郄氏,且爇(14)之。爇,烧也。子恶闻之,自杀。国人弗爇,令尹炮之(15),炮,燔也。尽灭郄氏之族党(16),杀阳令终与晋陈(17),及其子弟。皆郄氏党。国言(18)未已,进胙者(19)莫不谤令尹。进胙,国中祭祀也。谤,诅也。沈尹戌(20)言于子常曰:“夫左尹与中厩尹(21),莫知其罪,而子杀之,以兴谤讟(22),至于今不已。左尹,郄宛也。中厩尹,阳令终。戌也惑之。仁者杀人以掩谤,犹弗为也,今吾子杀人以兴谤而弗图(23),不亦异乎(24)。夫无极,楚之谗人(25)也,民莫不知。去朝吴(26),在十五年。出蔡侯朱(27),在二十一年。丧太子建,杀连尹、奢(28),在二十年。屏(29)王之耳目,使不聪明(30)。不然,平王之温惠(31)恭俭,有过成、庄,所以不获诸侯,迩无极也。迩,近也。今又杀三不辜(32),以兴大谤,三不辜,郄氏、阳氏、晋陈氏。几及子矣。子而不图,将焉用之(33)?夫鄢将师矫(34)子之命,以灭三族。三族,国之良也。吴新有君(35),光新立。疆场日骇(36),楚国若有大事(37),子其危哉!智者除谗以自安,今子爱谗以自危,甚矣,其惑也!”子常曰:“是瓦之罪(38),敢不良图(39)。”子常杀费无极与鄢将师,尽灭其族,以说于国(40)。谤言乃止。
1703050764
1703050765
【注释】(1)楚左尹郄宛直而和:杜预注:“以直事君,以和接类。”左尹,楚国官名,位次于令尹,为楚国之卿。郄宛,伯州犁(楚康王之太宰)之子。(2)鄢将师为右领:鄢将师,与费无极同党,生平不详。右领,杜预注:“右领,官名。”(3)与费无极比而恶之:费无极,春秋末年楚国佞臣,又作费无忌。比,勾结。恶之,杜预注:“恶郄宛。”(4)子常:即囊瓦,春秋时楚国大夫,字子常。楚平王时升任令尹。(5)子恶:杜预注:“子恶,郄宛。”(6)子氏:杨伯峻注:“子氏,《吕氏春秋·慎行》作‘子之家’,乃用《传》而易以当时语。《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谓无忌(即无极)谮郄宛于平王,自应以《传》为信。”(7)已甚:过甚,太过。(8)酬:报答。(9)甲兵:铠甲和兵械。(10)五甲五兵:杨伯峻注:“五领甲,五种兵器。”(11)置:放置,安置。(12)飨日:宴请之日。(13)帷诸门左:杜预注:“张帷陈兵甲其中。”杨伯峻注:“以布为帷,帷五甲五兵。”帷,以布帛制作的环绕四周的遮蔽物。(14)爇:烧,焚烧。(15)令尹炮之:杨伯峻注:“此句有二解,孔《疏》引服虔云:‘民不肯爇也,鄢将师称令尹使女燔炮之。燔、炮、爇,皆是烧也。’然‘令尹炮之’四字为句,上文无所承,于文法不得如服解。俞樾云:‘尹即里尹,国人既不肯爇,鄢将师乃令闾胥里宰之属举火燃之。’详《茶香室经说》”炮,焚烧。(16)族党:聚居的同族亲属。(17)杀阳令终与晋陈:杜预注:“令终,阳丐子。晋陈,楚大夫,皆郄氏之党。”阳丐,芈姓,阳氏,名丐,字子瑕,楚穆王曾孙,春秋末楚国令尹。(18)国言:国人的谤言。(19)进胙者:胙,祭祀用的酒肉。杜预注:“进胙,国中祭祀也。”杨伯峻注:“凡诸侯祭祀,祭后,必致祭肉于有关卿大夫,《孟子·告子下》所谓‘孔子为鲁司寇,不用,从而祭,燔肉不至,不税冕而行’者也。此进胙者盖即分致诸人之膰肉者。”(20)沈尹戌(?—公元前506年):春秋末楚左司马。芈姓,名戌(一作戍),原为沈(今河南沈丘东南)尹,称沈氏,别出楚宗,楚庄王曾孙。楚昭王元年(公元前515年),曾就令尹子常纵容费无极、鄢将师杀害郄氏等三族引起国人不满一事,严正告诫子常要加以处理。(21)左尹与中厩尹:杜预注:“左尹,郄宛也;中厩尹,阳令终。”(22)谤讟:怨恨毁谤。(23)弗图:杨伯峻注:“不图谋补救之策。”(24)不亦异乎:杨伯峻注:“异,怪也。言可怪也。”(25)谗人:进谗言之人。(26)去朝吴:《左传·昭公十五年》云:“楚费无极害朝吴之在蔡也,欲去之。……夏,蔡人逐朝吴,朝吴出奔郑。”朝吴,即蔡朝吴,蔡国故太师子朝的孙子、大夫声子的儿子。(27)出蔡侯朱:出,驱逐。蔡侯朱,姓姬,名朱,蔡平侯之子。公元前521年,蔡平侯病逝,姬朱继位。蔡隐太子友(蔡灵侯的太子)的儿子东国,派人贿赂楚平王的大夫费无极,费无极于是宣称蔡侯背叛楚国,希望东国继位。蔡国贵族只好赶走蔡侯朱,拥立东国继承蔡国君位,是为蔡悼侯。(28)连尹奢:连尹,古代楚官名。奢,即伍胥,伍子胥之父。(29)屏:掩蔽。(30)聪明:特指君主的视听。(31)温惠:温和仁慈。(32)三不辜:杜预注:“三不辜,郄氏、阳氏、晋陈氏。”不辜,指无罪之人。(33)子而不图,将焉用之:杨伯峻注:“谓有谗人如此,祸将及汝,汝如不谋对策,则何必用国相?《论语·季氏》:‘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句意与此类似。”(34)矫:假托,诈称。(35)吴新有君:杜预注:“光新立君也。”光,指吴王阖闾,姬姓,吴氏,名光,故又称“公子光”,春秋末期吴国第二十四任君主,公元前514年到公元前496年在位。(36)疆场日骇:疆场,亦作“疆易”,指战场。骇,惊扰、扰乱。(37)大事:杨伯峻注:“大事谓兵事,承上疆场日骇言。”(38)是瓦之罪:瓦,即囊瓦。罪,过错、过失。(39)良图:妥善的谋划。杨伯峻注:“良图犹言善谋之。”(40)以说于国:杨伯峻注:“‘说’可有二解,一为解说,将以前种种罪恶行为归罪于此二人。一同悦,使国人喜悦。”
1703050766
1703050767
【译文】鲁昭公二十七年,楚国左尹郄宛为人正直谦和,国内的人都喜欢他。鄢将师担任右领,同费无极勾结而憎恨郄宛。(费无极)对令尹子常说:“郄宛要请您喝酒。”然后又对郄宛说:“令尹想要到您家喝酒。”郄宛说:“令尹真要屈尊前来寒舍,那给我的恩惠就太大了,可惜我却没有东西报答他,这可怎么办呢?”费无极说:“令尹喜欢铠甲兵器,您拿出来,我来帮您挑选。”于是费无极就选出了五领铠甲和五件兵器,说:“可把这些放在门口,令尹来了必然会看到,这时就可乘机献给他。”到了宴请那天,郄宛把五领盔甲和五件兵器放在大门左侧的帐幔里。费无极对令尹说:“我差点害了您。郄宛想要对您下毒手,他已经把铠甲和兵器放在门口了,您还是不要去赴宴了。”令尹派人到郄氏家察看,果然发现门口有盔甲兵器,于是(子常)就未去赴宴,并召见鄢将师,把此事告诉了他。鄢将师退去后,就下令攻打郄氏,并且要放火焚烧郄宛的邸宅。郄宛听到这个消息,就自杀了。可是国人不肯烧,鄢将师就命令里尹去烧,把郄氏的同族亲属全部杀死,并且杀了阳令终、晋陈和他的子弟。此后,国人的谤言就没有停止过,凡祭祀后分送众人膰肉的人没有不指责令尹的。沈尹戌对子常说:“左尹郄宛和中厩尹阳令终,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罪,可是您竟然把他们都杀了,以致怨言四起,直到现在还没有停止,我对此感到疑惑:仁爱的人(若能)杀人来止谤,都不肯去做,如今您却杀人来兴起怨谤,而又不考虑补救的办法,这不是很奇怪的事吗?那个费无极,是楚国专进谗言之人,百姓没有不知道的。(过去)他除掉了朝吴,驱逐了蔡侯朱,(使楚国)失去了太子建,杀害了连尹伍奢,遮蔽君王的耳目,让君主听不清、看不明。如果不是这样,以平王的温和仁慈、恭敬节俭,超过于成王和庄王,之所以不获得诸侯(支持),就是由于亲近了费无极。如今您又杀死了郄氏、阳氏、晋陈氏等无罪之人,以至于招来全国民众莫大的怨谤,差一点就要涉及您了,而您却不认真考虑(对策),那又何必用您这位令尹呢?那个鄢将师假托您的命令,消灭了郄氏、阳氏、晋陈氏三族,这三族都是楚国的优秀人才。如今吴国新立了国君(阖闾),边境的战场日益受到惊扰,楚国一旦发生战事,您的处境恐怕就危险了!聪明的人应铲除谗人以使自己安定,现在您竟然喜欢谗人而使自己陷入险境,这真令我感到万分不解!”令尹子常说:“这都是我的罪过,我怎敢不好好考虑呢?”此后令尹子常杀了费无极和鄢将师,而且把他们的族人全部处死,以此取悦于国人,怨谤的言论才停止了。
1703050768
1703050769
【原文】二十八年,晋魏献子为政(1),魏舒也。以司马弥牟为邬大夫(2)、贾辛为祁大夫(3)、司马乌为平陵大夫(4)、魏戊为梗阳大夫(5)。戊,魏舒庶子。谓贾辛、司马乌为有力于王室(6),二十二年,辛鸟帅师纳敬王。故举之。魏子谓成鱄(7):鱄,晋大夫。“吾与戊也县,人其以我为党(8)乎?”对曰:“何也?戊之为人也,远不忘君,远,疏远也。近不偪同(9),不偪同位。居利思义(10),不苟得。在约思纯(11),无滥心。虽与之县,不亦可乎。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12)。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夫举无他,唯善所在,亲疏一也。”
1703050770
1703050771
【注释】(1)晋魏献子为政:魏献子(?—公元前509年),姬姓,魏氏,名舒,亦名荼,春秋中期晋国卿大夫,六卿之一,军事家、政治家、军事改革家。为政,治理国家、执掌国政。(2)以司马弥牟为邬大夫:司马弥牟,生平不详。邬,春秋晋地,在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北。杜预注:“邬,太原邬县。”大夫,杨伯峻注:“邑长称大夫。”(3)贾辛为祁大夫:贾辛,生平不详。祁,杨伯峻注:“祁,今山西祁县东南。”(4)司马乌为平陵大夫:司马乌,生平不详。平陵,杨伯峻注:“平陵,今山西文水县东北二十里。”(5)魏戊为梗阳大夫:魏戊,杜预注:“戊,魏舒庶子。”梗阳,杨伯峻注:“梗阳在今山西太原市清徐县。”(6)谓贾辛、司马乌为有力于王室:杜预注:“二十二年,辛鸟帅师纳敬王。”谓,以为、认为。有力,有功劳。王室,此指周王室。(7)成鱄:杜预注:“鱄,晋大夫。”鱄,音专。(8)党:偏私。(9)近不偪同:杜预注:“不偪同位。”偪,音逼,逼迫、威胁。(10)居利思义:谓临财不苟得。(11)在约思纯:杜预注:“无滥心。”孔颖达疏:“在约思纯,处贫匮而思纯,固无叨滥之心也。”约,贫困。(12)光有天下:“光”通“广”,广阔。杨伯峻注:“光、广古音同,光借为广。《尚书·尧典序》‘光宅天下’,即此之‘光有天下’。”
1703050772
1703050773
【译文】鲁昭公二十八年,晋国的魏献子执掌国政,任命司马弥牟为邬大夫,贾辛为祁大夫,司马乌为平陵大夫,魏戊为梗阳大夫。认为贾辛、司马乌对周王室有功,所以举拔他们。魏献子对成鱄说;“我把一个县给了魏戊,人家大概以为我结党营私吧?”成鱄回答说:“怎么会呢?魏戊的为人,虽被疏远而不忘国君,被亲近却不逼迫同事;临财不苟得,思义而取,身处贫困而能节制,保持质朴。虽然给他一个县,不也是可以的吗?从前周武王战胜殷商,广有天下,其兄弟封国的有十五人,姬姓封国的有四十人,举拔的都是宗族亲人。举荐没有别的,只在于贤能,无论关系亲疏,一视同仁。”
1703050774
1703050775
【原文】贾辛将适(1)其县,见于魏子。魏子曰:“辛来,今汝有力于王室,吾是以举汝。行乎!敬之哉,毋堕乃力(2)。”堕,损也。仲尼闻魏子之举也,以为义,曰:“近不失亲(3),谓举魏戊。远不失举(4),以贤举。可谓义矣。”又闻其命贾辛也,以为忠,先赏王室之功,故为忠也。曰:“魏子之举也义,其命也忠,其长有后(5)于晋国乎!”
1703050776
1703050777
【注释】(1)适:去,往。(2)毋堕乃力:堕,损毁、败坏。杜预注:“堕,损也。”力,功劳。杨伯峻引《晋语二》韦《注》:“力,功也。”(3)近不失亲:杜预注:“谓举魏戊。”(4)远不失举:杜预注:“以举贤。”杨伯峻注:“举其所当举,或以功,或以贤。”(5)有后:有后嗣。
1703050778
1703050779
【译文】贾辛将要去他的县上任,临行前拜见魏献子,魏献子对他说:“贾辛,你过来!现在你有功于王室,我因此才举荐你。动身吧!要恭敬慎重,不要损毁你的功劳。”孔子听到魏献子举拔(人才)的事,认为符合道义,说:“举荐近处的人不遗漏亲族,于远处而不错过应当举荐的人,这可以说是符合道义了。”又听到他告诫贾辛的话,认为是忠诚的表现,于是说:“魏献子举拔人才符合道义,他的告诫又体现了忠诚,恐怕他的后代将在晋国长享禄位吧!”
1703050780
1703050781
【原文】梗阳人有狱(1),魏戊不能断,以狱上(2)。上魏子。其大宗赂以女乐(3),讼者之大宗。魏子将受之。魏戊谓阎没、女宽(4)二人,魏子属大夫。曰:“主以不贿(5)闻于诸侯,若受梗阳人,贿莫甚焉。吾子必谏!”皆许诺(6)。退朝,待于庭(7)。魏子之庭。馈入,召之(8)。召二大夫食。比置(9),三叹。魏子曰:“吾闻诸伯叔(10),谚曰:‘唯食忘忧(11)。’吾子置食之间三叹,何也?”同辞(12)而对曰:“或赐二小人酒,不夕食(13)。言饥甚。馈之始至,恐其不足,是以叹。中置(14),自咎(15)曰:‘岂将军(16)食之而有不足?’是以再叹。及馈之毕,愿以小人腹,为君子心,属厌而已(17)。”属,足也,言小人之腹饱,犹知厌足,君子心亦宜然。献子辞梗阳人。言魏氏所以兴。
1703050782
1703050783
【注释】(1)狱:讼案。(2)上:杜预注:“上魏子。”(3)其大宗赂以女乐:大宗,宗法社会以嫡系长房为“大宗”,余子为“小宗”。杜预注:“讼者之大宗。”杨伯峻注:“大宗盖宗子所在之宗,《诗·大雅·板》‘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可证。”赂,以财物买通人、行贿。女乐,歌舞伎。(4)阎没、女宽:阎没,名明,晋顷公时大夫,执政上卿魏舒的下臣。女宽,晋大夫。杜预注:“二人,魏子属大夫。”(5)不贿:不贪图钱财。(6)许诺:同意,应允。(7)退朝,待于庭:杜预注:“魏子朝君退,而待于魏子之庭。”杨伯峻注:“盖魏舒执政,或单人朝君;或虽同朝而晚归,二人先退,待于魏子之庭。”庭,堂前地、院子。(8)馈入,召之:杜预注:“召二大夫食。”馈,食物。(9)比置:比,介词,待到、等到。杨伯峻注:“比,及也。置,置食器、食品。”(10)伯叔:伯父叔父。(11)唯食忘忧:杨伯峻注:“《礼记·曲礼上》‘当食不叹’,与此意同。”(12)同辞:犹言异口同声表示意见一致。(13)或赐二小人酒,不夕食:杜预注:“言饥甚。”杨伯峻注:“谓昨夕有人赐我二人酒,我二人因未晚餐,此时甚饿矣。”或,代词,有人。小人,旧时男子对地位高于己者自称的谦词。(14)中置:谓上菜至半。(15)自咎:自责。(16)将军:杜预注:“魏子中军帅,故谓之将军。”(17)愿以小人腹,为君子心,属厌而已:杜预注:“属,足也。言小人之腹饱,犹知厌足,君子之心亦宜然。”属厌,饱足。
[
上一页 ]
[ :1.70305073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