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50834e+09
1703050834
1703050835 【译文】鲁哀公六年,楚国上空有赤云像众多红色的鸟,在太阳两边飘飞了三天。楚昭王派人向周王室的太史询问,周太史说:“(这是凶兆)恐怕要应验在大王身上吧。如果举行消灾的祭祀,就可以把灾祸转移到令尹、司马身上。”楚昭王说:“除掉腹心的疾病,而把它转移到大腿和胳膊上,有什么好处?我如果没有大的过错,上天能让我夭折吗?如果有罪过而应受到惩罚,又怎能转移呢?”于是就没有进行禳祭。孔子说:“楚昭王懂得大道了。他不丧失国家,是当然的了!”
1703050836
1703050837 【原文】十一年,吴子将伐齐。越子(1)率其众以朝焉,王及列士皆有馈赂(2)。吴人皆喜,唯子胥惧,曰:“是豢吴也夫(3)!”豢,养也。若人养牺牲,非爱之,将杀之。谏曰:“越在我,心腹之疾(4)也。壤地(5)同,而有欲(6)于我。欲得吴也。得志于齐(7),犹获石田(8)也,无所用之。石田不可耕。越不为沼,吴其泯矣(9)。使医除病,而曰‘必遗类焉(10)者’,未之有也。”弗听。使于齐(11),属其子于鲍氏(12),为王孙氏(13)。欲以避吴祸。反役(14),王闻之,使赐之属镂(15)以死。属镂,剑名。将死,曰:“树吾墓槚(16),槚可材也,吴其亡乎!三年,其始弱矣。盈必毁,天之道也(17)。”越人朝之,伐齐胜之,盈之极。
1703050838
1703050839 【注释】(1)越子:指越王勾践。(2)王及列士皆有馈赂:王,指吴王夫差。列士,古时上士、中士和下士的统称,此泛指吴国之大臣。馈赂,赠送财物、贿赂。(3)是豢吴也夫:豢,本指饲养牲畜。此处比喻收买利用。杜预注:“豢,养也。若人养牺牲,非爱之,将杀之。”也夫,语气助词,表感叹。(4)心腹之疾:指体内致命的疾病。比喻严重的隐患。(5)壤地:国土,领土。(6)有欲于我:杜预注:“欲得吴也。”(7)得志于齐:指战胜齐国。得志,谓实现其志愿。(8)石田:多石而不可耕之地。亦喻无用之物。(9)越不为沼,吴其泯矣:杨伯峻注:“犹言吴不亡越,越将灭吴。”泯,消灭、消失。(10)必遗类焉:杨伯峻注:“类同纇,戾也,即指所患之疾。”遗类,谓留下其同类。(11)使于齐:杨伯峻注:“顾炎武《左传杜解补正》云:‘子胥为吴王使于齐也。古者兵交,使在其间。’”(12)属其子于鲍氏:属,委托、托付。鲍氏,指齐国大夫鲍牧。《史记·伍子胥列传》:“而吴王不听,使子胥于齐。子胥临行,谓其子曰:‘吾数谏王,王不用,吾今见吴之亡矣。汝与吴俱亡,无益也。’乃属其子于齐鲍牧,而还报吴。”(13)为王孙氏:杜预注:“私使人至齐属其子,改姓为王孙,欲以辟吴祸。”(14)反役:从艾陵之役返回。(周敬王三十六年,吴齐于艾陵交战,以吴胜告终)。(15)属镂:亦称“属卢”或“属娄”,剑名。(16)树吾墓槚:树,种植、栽种。槚,音假,亦作“榎”,即楸,落叶乔木。杨伯峻注:“槚即楸,落叶乔木,干高三丈许,木材密致,古人常以为棺椁。襄二年《传》,穆姜使择美槚以自为榇。又四年《传》,季孙为己树六槚。俱足为证。”(17)盈必毁,天之道也:杜预注:“越人朝之,伐齐胜之,盈之极也。为十三年越伐吴起。”盈,骄傲、自满。
1703050840
1703050841 【译文】鲁哀公十一年,吴国将要攻打齐国,越王勾践率领群臣来吴国朝见,向吴王夫差和吴国的大臣们都赠送了财物。吴国君臣都很高兴,唯独伍子胥感到忧虑,说:“这是把吴国当作牲畜喂养(先养而后杀之)啊!”于是劝谏吴王夫差说:“越国对于我们是严重的隐患。两国处在同一地域,而越国对我们有侵吞的野心。我们即使战胜了齐国,也只像得到一块多石而不可耕种的田地,没有什么用处。但是假如不把越国夷为池沼,吴国恐怕就会被越国消灭了。让医生治病,却说‘一定要留下病根’,这是从来没有过的。”吴王夫差不听。(吴王)派伍子胥出使齐国,伍子胥把儿子托付给齐国鲍氏,并且改姓为“王孙氏”。从艾陵之役返回后,吴王夫差知道了此事,就派人赐给伍子胥属镂宝剑,让他自杀。伍子胥在临死时说:“请在我的坟墓上栽种槚树,等到槚树成材时,吴国大概就会灭亡了吧!不出三年,吴国就会开始衰弱了。‘自满骄傲必定会失败’,这是自然的规律啊!”
1703050842
1703050843 【原文】季孙欲以田赋(1),丘赋之法,因其田财,通出马一匹,牛三头。今欲别其田及家财各为一赋,,故言田赋。使冉有(2)访诸仲尼,仲尼不对(3)。不公答。而私于冉有曰:“君子之行(4)也,行政事。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丘(5)亦足矣。丘,十六井。若不度于礼,而贪冒(6)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且子季孙若欲行而法(7),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之,又何访焉。”
1703050844
1703050845 【注释】(1)季孙欲以田赋:季孙,指季康子(?—公元前468年),即季孙肥,春秋时期鲁国的正卿。季康子事鲁哀公,此时鲁国公室衰弱,以季氏为首的三桓强盛,季氏宗主季康子位高权重,是当时鲁国的权臣。田赋,按田亩征收的赋税,此指按田亩征税。(2)冉有(公元前522—公元前489年):名求,字子有,春秋末鲁国人。在孔门弟子中以善于处理政事著称,曾做过季氏的家臣,孔子称其“可使治赋”。(3)不对:杜预注:“不公答。”(4)行:杜预注:“行政事。”(5)丘:古代区划田地、政区的单位名。杜预注:“丘,十六井,出戎马一匹、牛三头,是赋之常法。”(6)贪冒:贪得;贪图财利。(7)法:指合乎规章制度、合法度。
1703050846
1703050847 【译文】季康子想要按“田赋法”征税,就派冉有去请教孔子。孔子不作公开回答,而私下对冉有说:“君子推行政事,要用礼制来衡量,施舍要力求丰厚,事情要做得适中恰当,赋敛要尽量微薄。如果这样,那么按‘丘赋法’征税也就足够了。如果不用礼制来考虑,而贪得无厌,那么即使按‘田赋法’征税,也还是不会满足。而且季康子如果想要使所行之事合乎法度,那么周公的典章尚在。如果想要苟且行事,那又何必派人来问我呢?”
1703050848
1703050849 【原文】十四年,小邾射以句绎来奔(1),曰:“使季路要我(2),吾无盟矣(3)。”子路信诚,故欲得与相要誓而不须盟也。使子路,子路辞。季康子使冉有谓之曰:“千乘之国(4),不信其盟,而信子之言,子何辱焉(5)?”对曰:“鲁有事于小邾,不敢问故,死其城下可也。彼不臣而济其言(6),是义之也(7)。由弗能。”济,成也。
1703050850
1703050851 【注释】(1)小邾射以句绎来奔:小邾,春秋时期诸侯国名,故址在今山东省滕州市。射,人名,小邾国大夫。句绎,小邾国地名。奔,投奔鲁国。(2)使季路要我:季路,即仲由(公元前542—公元前480年),字子路,因他曾为季氏的家臣,又被称作季路,比孔子小九岁,为人性格爽直,有勇武,信守承诺,忠于职守,以擅长“政事”著称,为孔子门下七十二贤之一。约言,以明誓的方式就某事做出庄严的承诺或表示某种决心。杜预注:“子路信诚,故欲得与相要誓而不须盟。”(3)吾无盟矣:杨伯峻注:“《论语·颜渊》谓‘子路无宿诺’,足见季路之诚信素著,故射宁与子路相约,而不欲与鲁盟誓。”(4)千乘之国: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春秋时指中等诸侯国,此指鲁国。(5)子何辱焉:杨伯峻注:“谓子言重于鲁盟,此乃光荣,于子无辱。”(6)彼不臣而济其言:不臣,不守臣节、不合臣道。杨伯峻注:“以其国之地奔鲁,是不臣于其国与君。”济,成功,成就。杨伯峻注:“射必有言,欲与子路相约。”(7)是义之也:杨伯峻注:“此乃以其‘不臣’为义。”
1703050852
1703050853 【译文】鲁哀公十四年,小邾国的大夫射进献句绎之地来投奔鲁国,说:“若派子路跟我约定,我就无须跟鲁国进行盟誓了。”于是鲁国派子路去,子路却推辞不去。季康子派冉有对子路说:“小邾大夫射对拥有千辆兵车的鲁国的盟约都不相信,而相信跟您的约定,您有什么觉得羞辱的呢?”子路回答说:“假如鲁国跟小邾国发生战事,我不敢过问其中的原因,战死在小邾国城下也是可以的。现在小邾国大夫射不守臣节(叛国来投),而我却成全其所言,那就是把他(有违臣道)的行为视为义举,这种事我不能做。”
1703050854
1703050855 【原文】二十四年,公子荆之母嬖(1),荆,哀公庶子。将以为夫人(2),使宗人舋夏(3)献其礼。宗人,礼官。对曰:“无之。”公怒曰:“汝为宗司(4),立夫人,国之大礼也,何故无之?”对曰:“周公及武公娶于薛(5),武公,敖也。孝、惠娶于商(6),孝公称惠公弗皇也。商,宋。自桓以下娶于齐(7),桓公始娶文姜。此礼也则有。若以妾(8)为夫人,则固无其礼也。”公卒立之,而以荆为太子。国人始恶之。恶公也。
1703050856
1703050857 【注释】(1)公子荆之母嬖:公子荆,杜预注:“荆,哀公庶子。”嬖,得宠。(2)夫人:诸侯之妻。《论语·季氏》:“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孔颖达疏:“邦君之妻者,诸侯之夫人也。”(3)宗人舋夏:宗人,古代官名,掌宗庙、谱牒、祭祀等。杜预注:“宗人,礼官也。”舋夏,《左传》原文作“衅夏”。杨伯峻注:“梁履绳《补释》引《尚静斋经说》云:‘据《杂记》,衅庙、衅器皆宗人职之,故衅夏即以事为氏。’”(4)宗司:执掌王室祭祀与礼仪者。(5)周公及武公娶于薛:周公,即周公旦,文王之第四子,武王之弟,封于鲁。武公,即鲁武公,姬姓,名敖,是鲁献公次子,承袭哥哥鲁真公担任鲁国君主,在位九年(公元前825年—公元前816年),谥号为武。薛,古国名,周初分封的诸侯国之一,今山东省滕县东南五十里有薛城,即其故地。(6)孝惠娶于商:孝,指鲁孝公,即姬称,鲁懿公之子,鲁国第十二任君主,在位二十七年。惠,鲁惠公,即姬弗涅(又作弗皇、弗生),鲁孝公之子,鲁国第十三任君主,文王第八世孙,在位四十六年(公元前768年—公元前723年),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国势大振,百姓悦服。惠公夫人曰孟子,无子早卒,他晚年娶宋武公之女仲子,生太子姬允(即鲁桓公)。商,春秋诸侯国宋的别称。周灭商后,封商贵族微子的后代于宋,故宋又称商。(7)自桓以下娶于齐:桓,鲁桓公(?—公元前694年),姬姓,名允,一名轨,为鲁惠公之子、鲁隐公之弟,鲁国第十五代国君,在位十八年。杜预注:“桓公始娶文姜。”(文姜,齐僖公之女,齐襄公之妹。)(8)妾:旧时男子在妻以外娶的女子。
1703050858
1703050859 【译文】鲁哀公二十四年,公子荆的母亲受到宠爱,哀公打算立她做夫人,就派宗人舋夏进献册封其为夫人的礼仪。舋夏回答说:“没有这样的礼仪。”鲁哀公愤怒地说:“你身为掌管祭祀的礼官,而册立夫人是国家的大礼,为何说没有这样的礼仪呢?”舋夏回答说:“周公和武公从薛国娶妻,孝公、惠公从宋国娶妻,自桓公以后都是从齐国娶妻。这样的礼仪是有的。如果是立妾为夫人,那本来就没有这样的礼仪。”可是鲁哀公最终还是立了公子荆之母为夫人,又立公子荆为太子。鲁国的人从此开始讨厌哀公。
1703050860
1703050861
1703050862
1703050863
1703050864 群书治要译注 [:1703046118]
1703050865 群书治要译注 卷七
1703050866
1703050867 礼 记
1703050868
1703050869 【题解】《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该书是由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编定。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
1703050870
1703050871 汉朝大儒郑玄解释“礼”字时说道:“礼者,体也。礼者,履也。”郑玄说:“统之于心曰体,践而行之曰履。”礼是源自于内心,并将内心的真诚恭敬表现在日常生活行为当中,是片刻也不能离开的。因此礼是非常重要的。
1703050872
1703050873 《礼记》和《周礼》《仪礼》合称“三礼”。《礼记》内容或论哲理,或谈政治制度,或讲述礼乐、器物、人生仪节,范围十分广大,不仅是一部描写规章制度的书,也是一部关于仁义道德的教科书。其中最有名的篇章,有《大学》《中庸》《礼运》(首段)等。《礼运》首段是孔子与子游的对话,又称为《礼运·大同》篇,大同二字常用作理想境界的代名词。东汉郑玄有《礼记注》,唐孔颖达《礼记正义》、宋卫湜《礼记集说》、清朱彬《礼记训纂》、孙希旦《礼记集解》、郑元庆《礼记集说》,都是《礼记》有名的注解。尤其是郑玄独力注遍三礼,后儒尊称为“三礼郑氏学”。
1703050874
1703050875 魏徵对《礼记》十分重视,曾引用《礼记·曲礼》中的“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来警戒太宗不要重蹈桀纣自取灭亡的道路。唐太宗所以能够创建贞观盛世,根本原因就在于他能修养君德、虚心求谏和择官用人。而魏徵谏言的核心,归纳起来也恰好是人君应该如何修德、虚心纳谏、怎样用人。魏徵在病危时写给太宗的谏言遗稿中说:“天下之事有善有恶,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乱。”“若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贤勿贰,可以兴矣。”“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语出《礼记·曲礼》。这是魏徵从历史总结如何择官用人的一条极其重要的经验之谈。唐太宗基本上是按照魏徵的谏言精神择官用人的,成就了“贞观之治”的盛世。
1703050876
1703050877 《群书治要》从《礼记》中摘选了《曲礼》等二十二篇的有关章节,意在帮助领导者如何修身、用人、为政、治国,尤其突出了礼乐对治理好国家的重要功用,让领导者从中学习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
1703050878
1703050879 【作者简介】《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高徒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1703050880
1703050881 曲 礼
1703050882
1703050883 【题解】《曲礼》是《礼记》开篇篇名。“曲”是委曲婉转,说明礼就是委曲婉转、自卑而尊人的,所以要一切恭敬。郑玄指出,《曲礼》记载了“五礼”:吉礼(即祭礼)、凶礼、宾礼、军礼以及嘉礼。它委曲婉转地叙说了关于礼的内容。《曲礼》上篇大多是为士大夫的子弟讲说日常起居、处事、待人接物的礼节,相当于“幼仪”。《内则篇》云:“十年,朝夕学幼仪。”其中包括了言语、饮食、洒扫应对、进退之法。下篇所言多为有关成人的礼,着重在对于种种名词和称谓的讲解。
[ 上一页 ]  [ :1.70305083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