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50884e+09
1703050884
1703050885 【原文】曲礼曰(1):毋不敬(2),礼主于敬。俨若思(3),言人坐思,貌必俨然。安定辞(4),审言语也。安民哉!此三句可以安民也。
1703050886
1703050887 【注释】(1)曲礼曰:“曲礼”相当于幼仪,古代士大夫的子弟到了十岁,就要学习这些礼节。曲,委曲婉转。礼,为行事的准则。礼是委曲婉转,自卑而尊人的。孔颖达疏:“案下文‘安民哉’是为君上所行,故记人引《仪礼》正经‘毋不敬’以下三句而为实验也。”(2)毋不敬:毋,动词,通“无”,没有。敬,恭敬,要一切恭敬。郑玄注:“毋,古人云毋,犹今人言莫也。”孔颖达疏:“人君行礼,无有不敬,行五礼皆须敬也。”范氏祖禹曰:“《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一言以蔽之,曰毋不敬。”(3)俨若思:端庄持重。若思,若有所思的样子。郑玄注:“俨,矜庄貌。人之坐思,貌必俨然。”孔颖达疏:“俨,矜庄貌也。若,如也。思,计虑也。夫人计虑,状必端慤,今明人君矜庄之貌如人之思也。”(4)安定辞:言语要审慎、安定、柔和而肯定。郑玄注:“审言语也。易曰:‘言语者,君子之枢机。’”孔颖达疏:“安定,审也。辞,言语也。人君出言,必当虑之于心,然后宣之于口,是详审于言语也。”
1703050888
1703050889 【译文】《曲礼》说:对一切人、事、物没有不恭敬的(礼的主体是恭敬),举止要端庄持重,就像端坐思虑的样子(指人端坐思虑,容貌必然端庄持重),言语要安祥审慎、淡定从容(言语谨慎),这样天下老百姓才能安定和乐啊(做到这三点就可以使人民安定和乐)!
1703050890
1703050891 【原文】傲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1),乐不可极。此四者,慢游(2)之道,桀纣所以自祸也。
1703050892
1703050893 【注释】(1)志不可满:志,心志。满,自满。孔颖达疏:“六情遍睹,在心未见焉志。凡人各有志意,但不得自满。故《六韬》云:‘器满则倾,志满则覆。’”(2)慢游:浪荡遨游状。
1703050894
1703050895 【译文】傲慢不可让其滋长,欲望不可任其放纵,心志不可自满,享乐不可不加节制(这四件事,是浪荡遨游之徒的行止,也是桀纣所以自取灭亡的原因)。
1703050896
1703050897 【原文】贤者狎(1)而敬之,狎,习也,近也。习其所行。畏而爱之。心服曰畏。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不可以己心之爱憎,诬人以善恶。
1703050898
1703050899 【注释】(1)狎:亲密,亲近。
1703050900
1703050901 【译文】对有德的贤人要亲近并且敬重他(狎,学习、亲近。学习其言行),畏服而又爱慕他(心中信服就叫畏)。对于喜爱的人要能分辨出他的短处,对于厌恶的人要能了解他的长处(不能以自己心中的爱憎,来凭空妄论别人的善恶)。
1703050902
1703050903 【原文】夫(1)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2)、别同异、明是非也。
1703050904
1703050905 【注释】(1)夫:助词。用于句首,表发端。(2)决嫌疑:决,断定,判断。嫌疑,指易于混淆及是非难辨的事。孙希旦《礼记集解》(以下简称《集解》):“彼此相混淆谓之嫌,是非相似谓之疑。”
1703050906
1703050907 【译文】礼的作用,在于确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亲疏远近,判断事情的嫌疑之处,分辨物类的同异差别,辨明道理的是非曲直。
1703050908
1703050909 【原文】道德仁义,非礼不成(1);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2),非礼不亲(3);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感严不行(4);祷祠祭祀(5),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班,次也。莅,临也。庄,敬也。
1703050910
1703050911 【注释】(1)成:实现。(2)宦学事师:宦,学习仕宦之学。学,学习诗、书、礼、乐、易、春秋六艺,或指礼、乐、射、御、书、数。孔颖达疏:“熊氏云:‘宦谓学仕宦之事,学谓习学六艺,此二者俱是事师。’”(3)亲:接近,接触。(4)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感严不行:班朝,在朝廷中按照职位品级以定位次的仪式。班,次。朝,朝廷。治军,军队的组织管理。莅官,官员到职就任。行法,公正执行法令。感严,《礼记》通行本作“威严”。孔颖达疏:“班,次也。朝,朝廷也。次,谓司士正朝仪之位次也。治军,谓师旅卒伍各正其部分也。莅,临也。官,谓卿大夫士各有职掌。行法,谓司寇、士师明刑法也。皆用礼威严乃行也。”《集解》:“四者之事必以礼肃之,不然则上慢下怠而徒为文具矣。”(5)祷祠祭祀:祷,祈求得福而祭。祠,酬谢神恩而祭。祭祀,定期按例举行的祭。
1703050912
1703050913 【译文】弘扬道德,倡行仁义,没有礼就不能顺利成就。教学训导,移风易俗,没有礼就无法周到完备。分争曲直,辨讼是非,没有礼就无法作出正确判断。君臣、上下、父子、兄弟之间,没有礼就无法各尽本分。为官从政,求学亲师,没有礼就不能相互亲近。朝班的整肃,军队的治理,官员的就职,法令的颁行,没有礼就不能彰显威严。祈祷酬谢神灵,祭祀供养祖先,没有礼就不能体现诚敬庄严(班,位次。莅,到职就任。庄,庄严肃穆,恭敬)。
1703050914
1703050915 【原文】富贵而知好(1)礼,则不骄不淫(2);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3)。慑,犹怯惑。
1703050916
1703050917 【注释】(1)好:喜爱,爱好。(2)淫:过分而不合礼的。此指淫侈,极度的奢侈浪费。孔传:“淫,过也。”(3)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慑,畏怯困惑。孔颖达疏:“慑,怯也,惑也。贫者之容,好怯惑畏人,使心志不遂。若知礼者,则持礼而行之,故志不慑怯,是以于负贩之中必有所尊也。”《集解》:“马氏晞孟曰:‘富贵之所以骄淫,贫贱之所以怯慑者,以内无素定之分,而与物为轻重也。好礼则有得于内,而在外者莫能夺矣。’”
1703050918
1703050919 【译文】富贵的人若能知晓礼并喜好受持,就能做到不骄傲、不淫侈。贫贱的人若能知晓礼并喜好受持,就能在任何场合都可以做到心志不惑、不怯懦畏惧(慑,畏怯困惑)。
1703050920
1703050921 【原文】国君春田不围泽(1),大夫不掩群(2),士不取麛卵(3)。生乳之时,重伤其类。
1703050922
1703050923 【注释】(1)国君春田不围泽:国君,指诸侯。春田,春时狩猎。泽,此处指猎物。春天是万物生育的季节,不能杀害万物的生命,因此不能包围整个猎场。孔颖达疏:“《史记》汤立三面网而天下归仁,亦是不合围也。”《集解》:“方氏慤曰:‘围泽掩群,四时之田所同禁,特以春言之者,孕乳之时尤在所禁故也。’”(2)大夫不掩群:掩,全数捕取之。孔颖达疏:“群,谓禽兽共聚也。群聚则多,不可掩取之。”(3)士不取麛卵:麛,幼鹿,泛指幼兽。卵,鸟卵。士不取麛卵,生育和哺乳的时候这样做,会严重的伤害动物的生命。
1703050924
1703050925 【译文】诸侯国君在春天进行田猎时,不可包围整个猎场;大夫不可捕杀整群的鸟兽;士人不可掠取幼兽或鸟卵(生育和哺乳的时候这样做,会严重的伤害动物的族类)。
1703050926
1703050927 【原文】岁凶(1),年谷不登(2),登,成也。君膳不祭肺(3),马不食谷,驰道不除(4),祭事不县(5),大夫不食粱(6),士饮酒不乐(7)。皆自为贬损,忧民也。礼,食杀牲祭先,不祭肺则不杀。除,治也。县,乐器,钟磬之属也。
1703050928
1703050929 【注释】(1)岁凶:遭遇水旱等灾害。(2)年谷不登:庄稼没有收成。登,成也。(3)君膳不祭肺:膳,美食之名。祭肺,以肺祭之,美食时必杀牲以祭祖先,周人重肺,故以肺祭之,不祭肺,亦即不杀牲。(4)驰道不除:驰道,国君驰走马车的大路。除,修治、整治。孔颖达疏:“除,治也。不除,谓不治于草莱也。所以不除者,凶年,人各应采蔬食,今若使人治路,则废取蔬食,故不除也。”(5)祭事不县:县,通“悬”,指悬挂的钟磬等乐器。孔颖达疏:“乐有县钟磬,因曰县也。凶年,虽祭而不作乐也。”(6)大夫不食粱:《集解》:“食以黍稷为正,以稻粱为加,故《公食大夫礼》设正馔后乃设稻粱。不食粱者,去其加也。”(7)士饮酒不乐:乐,泛指音乐舞蹈。孔颖达疏:“士平常饮酒作乐,今凶年犹许饮酒,但不奏乐也。”
1703050930
1703050931 【译文】遇到水旱灾年,农作物收成不好时(登,收成),国君用餐时,不得杀牲取肺祭祖;马匹不得吃谷类;国君的马车所驰走的大路暂停修治;祭祀不能奏乐;大夫们主食之后不再以稻粱作为副食;士人宴客时也不允许奏乐(这么做都是因为忧心民生疾苦,而减少自身的享用。按照古礼,享用美食之前要先祭祀祖先。不祭肺,则不杀牲。除,是治的意思。县,指悬挂的钟磬等乐器)。
1703050932
1703050933 檀 弓
[ 上一页 ]  [ :1.70305088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