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50862e+09
1703050862
1703050863
1703050864 群书治要译注 [:1703046118]
1703050865 群书治要译注 卷七
1703050866
1703050867 礼 记
1703050868
1703050869 【题解】《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该书是由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编定。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
1703050870
1703050871 汉朝大儒郑玄解释“礼”字时说道:“礼者,体也。礼者,履也。”郑玄说:“统之于心曰体,践而行之曰履。”礼是源自于内心,并将内心的真诚恭敬表现在日常生活行为当中,是片刻也不能离开的。因此礼是非常重要的。
1703050872
1703050873 《礼记》和《周礼》《仪礼》合称“三礼”。《礼记》内容或论哲理,或谈政治制度,或讲述礼乐、器物、人生仪节,范围十分广大,不仅是一部描写规章制度的书,也是一部关于仁义道德的教科书。其中最有名的篇章,有《大学》《中庸》《礼运》(首段)等。《礼运》首段是孔子与子游的对话,又称为《礼运·大同》篇,大同二字常用作理想境界的代名词。东汉郑玄有《礼记注》,唐孔颖达《礼记正义》、宋卫湜《礼记集说》、清朱彬《礼记训纂》、孙希旦《礼记集解》、郑元庆《礼记集说》,都是《礼记》有名的注解。尤其是郑玄独力注遍三礼,后儒尊称为“三礼郑氏学”。
1703050874
1703050875 魏徵对《礼记》十分重视,曾引用《礼记·曲礼》中的“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来警戒太宗不要重蹈桀纣自取灭亡的道路。唐太宗所以能够创建贞观盛世,根本原因就在于他能修养君德、虚心求谏和择官用人。而魏徵谏言的核心,归纳起来也恰好是人君应该如何修德、虚心纳谏、怎样用人。魏徵在病危时写给太宗的谏言遗稿中说:“天下之事有善有恶,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乱。”“若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贤勿贰,可以兴矣。”“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语出《礼记·曲礼》。这是魏徵从历史总结如何择官用人的一条极其重要的经验之谈。唐太宗基本上是按照魏徵的谏言精神择官用人的,成就了“贞观之治”的盛世。
1703050876
1703050877 《群书治要》从《礼记》中摘选了《曲礼》等二十二篇的有关章节,意在帮助领导者如何修身、用人、为政、治国,尤其突出了礼乐对治理好国家的重要功用,让领导者从中学习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
1703050878
1703050879 【作者简介】《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高徒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1703050880
1703050881 曲 礼
1703050882
1703050883 【题解】《曲礼》是《礼记》开篇篇名。“曲”是委曲婉转,说明礼就是委曲婉转、自卑而尊人的,所以要一切恭敬。郑玄指出,《曲礼》记载了“五礼”:吉礼(即祭礼)、凶礼、宾礼、军礼以及嘉礼。它委曲婉转地叙说了关于礼的内容。《曲礼》上篇大多是为士大夫的子弟讲说日常起居、处事、待人接物的礼节,相当于“幼仪”。《内则篇》云:“十年,朝夕学幼仪。”其中包括了言语、饮食、洒扫应对、进退之法。下篇所言多为有关成人的礼,着重在对于种种名词和称谓的讲解。
1703050884
1703050885 【原文】曲礼曰(1):毋不敬(2),礼主于敬。俨若思(3),言人坐思,貌必俨然。安定辞(4),审言语也。安民哉!此三句可以安民也。
1703050886
1703050887 【注释】(1)曲礼曰:“曲礼”相当于幼仪,古代士大夫的子弟到了十岁,就要学习这些礼节。曲,委曲婉转。礼,为行事的准则。礼是委曲婉转,自卑而尊人的。孔颖达疏:“案下文‘安民哉’是为君上所行,故记人引《仪礼》正经‘毋不敬’以下三句而为实验也。”(2)毋不敬:毋,动词,通“无”,没有。敬,恭敬,要一切恭敬。郑玄注:“毋,古人云毋,犹今人言莫也。”孔颖达疏:“人君行礼,无有不敬,行五礼皆须敬也。”范氏祖禹曰:“《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一言以蔽之,曰毋不敬。”(3)俨若思:端庄持重。若思,若有所思的样子。郑玄注:“俨,矜庄貌。人之坐思,貌必俨然。”孔颖达疏:“俨,矜庄貌也。若,如也。思,计虑也。夫人计虑,状必端慤,今明人君矜庄之貌如人之思也。”(4)安定辞:言语要审慎、安定、柔和而肯定。郑玄注:“审言语也。易曰:‘言语者,君子之枢机。’”孔颖达疏:“安定,审也。辞,言语也。人君出言,必当虑之于心,然后宣之于口,是详审于言语也。”
1703050888
1703050889 【译文】《曲礼》说:对一切人、事、物没有不恭敬的(礼的主体是恭敬),举止要端庄持重,就像端坐思虑的样子(指人端坐思虑,容貌必然端庄持重),言语要安祥审慎、淡定从容(言语谨慎),这样天下老百姓才能安定和乐啊(做到这三点就可以使人民安定和乐)!
1703050890
1703050891 【原文】傲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1),乐不可极。此四者,慢游(2)之道,桀纣所以自祸也。
1703050892
1703050893 【注释】(1)志不可满:志,心志。满,自满。孔颖达疏:“六情遍睹,在心未见焉志。凡人各有志意,但不得自满。故《六韬》云:‘器满则倾,志满则覆。’”(2)慢游:浪荡遨游状。
1703050894
1703050895 【译文】傲慢不可让其滋长,欲望不可任其放纵,心志不可自满,享乐不可不加节制(这四件事,是浪荡遨游之徒的行止,也是桀纣所以自取灭亡的原因)。
1703050896
1703050897 【原文】贤者狎(1)而敬之,狎,习也,近也。习其所行。畏而爱之。心服曰畏。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不可以己心之爱憎,诬人以善恶。
1703050898
1703050899 【注释】(1)狎:亲密,亲近。
1703050900
1703050901 【译文】对有德的贤人要亲近并且敬重他(狎,学习、亲近。学习其言行),畏服而又爱慕他(心中信服就叫畏)。对于喜爱的人要能分辨出他的短处,对于厌恶的人要能了解他的长处(不能以自己心中的爱憎,来凭空妄论别人的善恶)。
1703050902
1703050903 【原文】夫(1)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2)、别同异、明是非也。
1703050904
1703050905 【注释】(1)夫:助词。用于句首,表发端。(2)决嫌疑:决,断定,判断。嫌疑,指易于混淆及是非难辨的事。孙希旦《礼记集解》(以下简称《集解》):“彼此相混淆谓之嫌,是非相似谓之疑。”
1703050906
1703050907 【译文】礼的作用,在于确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亲疏远近,判断事情的嫌疑之处,分辨物类的同异差别,辨明道理的是非曲直。
1703050908
1703050909 【原文】道德仁义,非礼不成(1);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2),非礼不亲(3);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感严不行(4);祷祠祭祀(5),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班,次也。莅,临也。庄,敬也。
1703050910
1703050911 【注释】(1)成:实现。(2)宦学事师:宦,学习仕宦之学。学,学习诗、书、礼、乐、易、春秋六艺,或指礼、乐、射、御、书、数。孔颖达疏:“熊氏云:‘宦谓学仕宦之事,学谓习学六艺,此二者俱是事师。’”(3)亲:接近,接触。(4)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感严不行:班朝,在朝廷中按照职位品级以定位次的仪式。班,次。朝,朝廷。治军,军队的组织管理。莅官,官员到职就任。行法,公正执行法令。感严,《礼记》通行本作“威严”。孔颖达疏:“班,次也。朝,朝廷也。次,谓司士正朝仪之位次也。治军,谓师旅卒伍各正其部分也。莅,临也。官,谓卿大夫士各有职掌。行法,谓司寇、士师明刑法也。皆用礼威严乃行也。”《集解》:“四者之事必以礼肃之,不然则上慢下怠而徒为文具矣。”(5)祷祠祭祀:祷,祈求得福而祭。祠,酬谢神恩而祭。祭祀,定期按例举行的祭。
[ 上一页 ]  [ :1.70305086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