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50896
1703050897
【原文】贤者狎(1)而敬之,狎,习也,近也。习其所行。畏而爱之。心服曰畏。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不可以己心之爱憎,诬人以善恶。
1703050898
1703050899
【注释】(1)狎:亲密,亲近。
1703050900
1703050901
【译文】对有德的贤人要亲近并且敬重他(狎,学习、亲近。学习其言行),畏服而又爱慕他(心中信服就叫畏)。对于喜爱的人要能分辨出他的短处,对于厌恶的人要能了解他的长处(不能以自己心中的爱憎,来凭空妄论别人的善恶)。
1703050902
1703050903
【原文】夫(1)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2)、别同异、明是非也。
1703050904
1703050905
【注释】(1)夫:助词。用于句首,表发端。(2)决嫌疑:决,断定,判断。嫌疑,指易于混淆及是非难辨的事。孙希旦《礼记集解》(以下简称《集解》):“彼此相混淆谓之嫌,是非相似谓之疑。”
1703050906
1703050907
【译文】礼的作用,在于确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亲疏远近,判断事情的嫌疑之处,分辨物类的同异差别,辨明道理的是非曲直。
1703050908
1703050909
【原文】道德仁义,非礼不成(1);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2),非礼不亲(3);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感严不行(4);祷祠祭祀(5),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班,次也。莅,临也。庄,敬也。
1703050910
1703050911
【注释】(1)成:实现。(2)宦学事师:宦,学习仕宦之学。学,学习诗、书、礼、乐、易、春秋六艺,或指礼、乐、射、御、书、数。孔颖达疏:“熊氏云:‘宦谓学仕宦之事,学谓习学六艺,此二者俱是事师。’”(3)亲:接近,接触。(4)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感严不行:班朝,在朝廷中按照职位品级以定位次的仪式。班,次。朝,朝廷。治军,军队的组织管理。莅官,官员到职就任。行法,公正执行法令。感严,《礼记》通行本作“威严”。孔颖达疏:“班,次也。朝,朝廷也。次,谓司士正朝仪之位次也。治军,谓师旅卒伍各正其部分也。莅,临也。官,谓卿大夫士各有职掌。行法,谓司寇、士师明刑法也。皆用礼威严乃行也。”《集解》:“四者之事必以礼肃之,不然则上慢下怠而徒为文具矣。”(5)祷祠祭祀:祷,祈求得福而祭。祠,酬谢神恩而祭。祭祀,定期按例举行的祭。
1703050912
1703050913
【译文】弘扬道德,倡行仁义,没有礼就不能顺利成就。教学训导,移风易俗,没有礼就无法周到完备。分争曲直,辨讼是非,没有礼就无法作出正确判断。君臣、上下、父子、兄弟之间,没有礼就无法各尽本分。为官从政,求学亲师,没有礼就不能相互亲近。朝班的整肃,军队的治理,官员的就职,法令的颁行,没有礼就不能彰显威严。祈祷酬谢神灵,祭祀供养祖先,没有礼就不能体现诚敬庄严(班,位次。莅,到职就任。庄,庄严肃穆,恭敬)。
1703050914
1703050915
【原文】富贵而知好(1)礼,则不骄不淫(2);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3)。慑,犹怯惑。
1703050916
1703050917
【注释】(1)好:喜爱,爱好。(2)淫:过分而不合礼的。此指淫侈,极度的奢侈浪费。孔传:“淫,过也。”(3)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慑,畏怯困惑。孔颖达疏:“慑,怯也,惑也。贫者之容,好怯惑畏人,使心志不遂。若知礼者,则持礼而行之,故志不慑怯,是以于负贩之中必有所尊也。”《集解》:“马氏晞孟曰:‘富贵之所以骄淫,贫贱之所以怯慑者,以内无素定之分,而与物为轻重也。好礼则有得于内,而在外者莫能夺矣。’”
1703050918
1703050919
【译文】富贵的人若能知晓礼并喜好受持,就能做到不骄傲、不淫侈。贫贱的人若能知晓礼并喜好受持,就能在任何场合都可以做到心志不惑、不怯懦畏惧(慑,畏怯困惑)。
1703050920
1703050921
【原文】国君春田不围泽(1),大夫不掩群(2),士不取麛卵(3)。生乳之时,重伤其类。
1703050922
1703050923
【注释】(1)国君春田不围泽:国君,指诸侯。春田,春时狩猎。泽,此处指猎物。春天是万物生育的季节,不能杀害万物的生命,因此不能包围整个猎场。孔颖达疏:“《史记》汤立三面网而天下归仁,亦是不合围也。”《集解》:“方氏慤曰:‘围泽掩群,四时之田所同禁,特以春言之者,孕乳之时尤在所禁故也。’”(2)大夫不掩群:掩,全数捕取之。孔颖达疏:“群,谓禽兽共聚也。群聚则多,不可掩取之。”(3)士不取麛卵:麛,幼鹿,泛指幼兽。卵,鸟卵。士不取麛卵,生育和哺乳的时候这样做,会严重的伤害动物的生命。
1703050924
1703050925
【译文】诸侯国君在春天进行田猎时,不可包围整个猎场;大夫不可捕杀整群的鸟兽;士人不可掠取幼兽或鸟卵(生育和哺乳的时候这样做,会严重的伤害动物的族类)。
1703050926
1703050927
【原文】岁凶(1),年谷不登(2),登,成也。君膳不祭肺(3),马不食谷,驰道不除(4),祭事不县(5),大夫不食粱(6),士饮酒不乐(7)。皆自为贬损,忧民也。礼,食杀牲祭先,不祭肺则不杀。除,治也。县,乐器,钟磬之属也。
1703050928
1703050929
【注释】(1)岁凶:遭遇水旱等灾害。(2)年谷不登:庄稼没有收成。登,成也。(3)君膳不祭肺:膳,美食之名。祭肺,以肺祭之,美食时必杀牲以祭祖先,周人重肺,故以肺祭之,不祭肺,亦即不杀牲。(4)驰道不除:驰道,国君驰走马车的大路。除,修治、整治。孔颖达疏:“除,治也。不除,谓不治于草莱也。所以不除者,凶年,人各应采蔬食,今若使人治路,则废取蔬食,故不除也。”(5)祭事不县:县,通“悬”,指悬挂的钟磬等乐器。孔颖达疏:“乐有县钟磬,因曰县也。凶年,虽祭而不作乐也。”(6)大夫不食粱:《集解》:“食以黍稷为正,以稻粱为加,故《公食大夫礼》设正馔后乃设稻粱。不食粱者,去其加也。”(7)士饮酒不乐:乐,泛指音乐舞蹈。孔颖达疏:“士平常饮酒作乐,今凶年犹许饮酒,但不奏乐也。”
1703050930
1703050931
【译文】遇到水旱灾年,农作物收成不好时(登,收成),国君用餐时,不得杀牲取肺祭祖;马匹不得吃谷类;国君的马车所驰走的大路暂停修治;祭祀不能奏乐;大夫们主食之后不再以稻粱作为副食;士人宴客时也不允许奏乐(这么做都是因为忧心民生疾苦,而减少自身的享用。按照古礼,享用美食之前要先祭祀祖先。不祭肺,则不杀牲。除,是治的意思。县,指悬挂的钟磬等乐器)。
1703050932
1703050933
檀 弓
1703050934
1703050935
【题解】檀弓是春秋时期的鲁国人,擅长于礼。由于篇首所记的是有关檀弓之事,所以以此命名。本篇是孔门七十子的弟子所作。近世论者认为本篇为战国时代的学者,汇集诸说礼者之不同意见荟萃而成篇。它的性质与《杂记》相仿佛,唯以造句独具风格,为后世的读者所称道。篇中所说的丧礼,可以补士丧礼的不足,对于天子诸侯之礼,也有所记载。
1703050936
1703050937
【原文】知悼子卒(1),未葬,悼子,晋大夫,荀盈也。平公(2)饮酒,师旷、李调侍(3),鼓钟(4)。杜蒉(5)自外来,历阶而升堂(6),酌(7),曰:“旷饮斯!”又酌,曰:“调饮斯!”又酌,堂上北面坐饮之,降,趋而出。三酌,皆罚爵(8)。平公呼而进之,曰:“蒉!尔饮旷何也?”曰:“子卯不乐(9)。纣以甲子死,桀以乙卯亡,王者谓之疾日,不以举乐,所以自戒惧也。知悼子之丧在堂,未葬,斯其为子卯也大矣。言大夫丧重于疾日。旷也大师(10)也。不以诏(11),是以饮之。”诏,告也。太师,典司奏乐也。“尔饮调何也?”曰:“调也,君之亵臣(12)也,为一饮一食,忘君之疾,是以饮之。言调贪酒食也。亵,嬖也。近臣亦当规君。疾,忧也。尔饮何也。”曰:“蒉也宰夫也,非刀匕是供,又敢与知防(13),是以饮也。”防,禁放溢者也。平公曰:“寡人亦有过焉,酌而饮寡人!”闻义则服。杜蒉洗爵而扬觯(14)。举爵于君。公谓侍者曰:“如我死,则必无废斯爵!”欲后世以为戒。至于今,既毕献,斯扬觯,谓之杜举。此爵遂因杜蒉为名,毕献,献宾与君也。
1703050938
1703050939
【注释】(1)知悼子:晋大夫荀盈。(2)平公:晋侯,名彪。(3)师旷,李调侍:师旷,晋国的乐师。李调,晋平公身边受宠幸的臣子。(4)鼓钟:奏乐。《集解》:“鼓,击也。人君饮食皆奏乐。”(5)杜蒉:晋平公身边负责饮食的官员。(6)历阶而升堂:两阶一跨。王夫之:“足涉二等曰历阶。”升堂:登上厅堂。(7)酌:斟酒。(8)爵:古代一种盛酒礼器,像雀形,比尊彝小,受一升。亦用为饮酒器。(9)子卯不乐:殷纣在甲子日自焚而死,夏桀在乙卯日被放逐,所以君王以甲子、乙卯为忌日,不奏乐,以自警惕。(10)大师:掌管奏乐。(11)诏:告诉。(12)亵臣:即嬖臣,受宠幸之臣。(13)非刀匕是供,又敢与知防:与,参与。知,为,作。防,指诤谏。皇氏云:“非,不也。杜蒉言各忧其事,宰夫不以刀匕是供,乃又敢与谏争,越官侵职,是以饮也。”《集解》:“蒉言平公饮酒非礼,二子当言而不言,己不当言而言,所以皆罚之,盖用此以讽公也。”(14)杜蒉洗爵而扬觯:洗,献酒于君,应先将酒器盥洗清洁然后举。扬,举。觯,酒器名,青铜制成,似尊而小。
1703050940
1703050941
【译文】知悼子去世了,还没有下葬(悼子,晋国的大夫荀盈),晋平公却喝起酒来了。当时有乐师旷和近臣李调作陪,还敲钟奏乐。杜蒉从外面进来,两阶一跨地来到厅堂上,倒了一杯酒说:“旷,把这杯酒喝了!”又倒了一杯说:“调,把这杯喝掉!”又倒了一杯酒,在堂上向北面坐着自己喝了。然后走下台阶,快步走了出去(三次斟酒都是罚酒)。平公喊住他,命他进来,说:“蒉,你为什么要把酒给旷喝呢?”回答说:“殷纣身死的日子是甲子,夏桀放逐的日子是乙卯,王者都列为忌日,不敢奏乐(殷纣在甲子日自焚而死,夏桀在乙卯日被放逐,所以君王以甲子、乙卯为忌日,不敢奏乐,以自警惕)。现在知悼子还停柩在堂上,大臣死而未葬,这比遇上甲子、乙卯要严重得多了(大夫的丧事重于子卯忌日)。旷是掌乐的太师,而不将这种道理报告给您知道,所以罚他喝酒(诏,告诉。太师,掌管奏乐的官职)。”平公又问:“你为什么又要罚李调喝酒呢?”杜蒉回答说:“李调是您亲近的臣子,为了有吃有喝,就忘了劝谏君主您的过失,所以罚他喝酒(说明李调贪恋美食和好酒。亵,宠爱。亲近的臣子也要规劝君主。疾,忧患)。”平公又问:“那你自己为什么也罚一杯呢?”回答说:“我杜蒉不过是个宰夫,不去拿着刀匕做菜,做我分内该做的事,反而胆敢越职前来谏诤,所以罚自己喝一杯(防,防禁过失的意思)。”平公说:“我也有过失啊。赶快倒杯酒来,也该罚我一杯。”(听到道义的言语而信服)。杜蒉洗好酒杯,然后将酒杯高举(高举酒杯给君主)。平公告诉侍者说:“从此刻起,直到我死后,谁也不准废弃这个杯子(欲使后世以此为戒)。”直到现在,凡是献酒以后,再高举酒杯,这个动作就叫做“杜举”(这个酒器以杜蒉为名。毕献,给君主献酒之后)。
1703050942
1703050943
【原文】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1)而听之。怪其哀甚也。使子贡(2)(子贡作子路)。问之,曰:“昔吾舅(3)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之父曰舅。夫子曰:“何为不去?”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4),苛政猛于虎也(5)!”
1703050944
1703050945
【注释】(1)式:通“轼”,作名词时,指车前的横木。此地作动词。古代男子乘车而行,抚着车前横木,俯身敬礼称之为式。(2)子贡:《礼记正义》《孔子家语》作子贡,《礼记集解》《礼记今注今译》作子路。王梦鸥《礼记今注今译》:“有的本子做子贡,家语中也做子贡。”(3)舅:指丈夫的父亲。(4)小子识之:小子,古时候对弟子的称呼。识,记住。(5)苛政猛于虎也:苛,繁急。政,王引之以为是“征”的假借字。征,赋税和徭役。一说,政,即政治。《集解》:“方氏慤曰:‘虎之害,人可逃;而苛政之害,人无可逃。’此所以宁受虎之累伤,而不忍舍其政之无苛也。”
[
上一页 ]
[ :1.70305089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