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51084
1703051085
【译文】从前孔子参加鲁国的岁末大祭祀(蜡就是求神祭祀的意思。每年的十二月,聚集祭品举行祭祀,也就是祭祀祖先。当时孔子在鲁国做官,也在助祭的行列当中),事情完毕,走到宫阙上参观,长长地叹息(观,宫殿前面的大门楼)。他的弟子子游随侍在旁边,问道:“先生为什么叹息呢?”(言偃,孔子的弟子子游)。
1703051086
1703051087
【原文】孔子曰:“大道之行也(1),天下为公,选贤与能(2),公,犹共也。禅位授圣,不家之也。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孝慈之道广也。使老有所终,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3)。无匮乏者。是故谋闭而不兴(4),盗窃乱贼而不作,是谓大同(5)。同,犹和平。
1703051088
1703051089
【注释】(1)大道之行也:郑玄注:“大道,谓五帝时也。”行,实行。《集解》:“大道,言道之广大而不偏私也。行,谓通达于天下也。”(2)与能:推荐有才能的人。与,通举。(3)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鳏,老而无妻的人。寡,老而无夫的人。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者,身上有残疾、疾病的人。养,奉养,事奉。(4)是故谋闭而不兴:谋,阴谋诡计。兴,兴起。孔颖达疏:“‘是故谋闭而不兴’者,夫谋之所起,本为鄙诈。今即天下一心,如亲如子,故图谋之事闭塞而不起也。”(5)是谓大同:大同,和平统一、团结和谐的世界。《吕氏春秋·有始览》:“天地万物,一人之身也,是谓大同。”
1703051090
1703051091
【译文】孔子说:“‘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是天下人所共有的,选拔贤良,委任有才能的人共同治理天下(公,如同共。禅让王位给天地间的圣人,而不传给自己的子孙)。因此人们不仅仅亲爱自己的双亲,不仅仅慈爱自己的子女(孝慈的风尚广泛流布于天下),使老年人都有赡养终老的地方,儿童得到良好的教育,鳏夫、寡妇、孤儿、没子女的老人以及身体有残障或疾病的人都能得到抚恤和疗养(没有照顾不到的地方)。这样一来,人们不再有勾心斗角、损人利己的想法,强盗、小偷、乱徒、贼党都不会产生。这就叫做‘大同’世界(同,如同和平的意思)。”
1703051092
1703051093
【原文】今大道既隐,隐,犹去也。天下为家,传位于子也。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1)以为固,乱贼繁多,为此以服之。大人,诸侯也。礼义以为纪(2),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兵由此起。以其违大道敦朴之本,其弊则然。老子曰:“法令滋章,盗贼多有也。”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3)。由,用也。能用礼义成治者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
1703051094
1703051095
【注释】(1)城郭沟池:郭,外城。沟池,环绕城郭的护城河。(2)纪:纲纪。(3)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孔颖达疏:“以其时谋作兵起,递相争战,禹、汤等能以礼义成治,故云‘由此其选’。此,谓礼义也。用此礼义教化,其为三王中之英选也。”
1703051096
1703051097
【译文】(孔子接着说)“如今天下大同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了(隐,如同消失、失去),天下为一家所私有(传位给自己的子孙)。各人都只孝敬自己的父母,只钟爱自己的子女。天子和诸侯都把爵位传给自己的子弟当作一种自然的礼制。他们建筑内外城和护城河来防备乱贼保其稳固(作乱的人多了,用这样的方法来让他们臣服。大人,指诸侯);确立了礼义作为纲纪,用以确定君臣的名分,敦厚父子的亲爱,和睦手足的友爱,调和夫妇的恩情。以此设立各种制度,都是为了达到自己个人的目的。于是一切机巧谋略就产生了,兵乱也由此而产生(由于违背了敦厚朴实的根本道义,这些弊端也就自然产生了。老子说:‘法律命令越是显著周密,盗贼就会越多。’)。夏禹、商汤、文王、武王、成王、周公,是这个时代最了不起的代表人物(由,如同用。能用礼义来成功地治理国家)。这六位圣贤君臣,没有不严守礼制的(因为世运至此,也只有依靠严守礼制才是通往天下太平的唯一途径)。
1703051098
1703051099
【原文】言偃复问曰:“如此乎礼之急也?”孔子曰:“夫礼者,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1)。《诗》云:‘人而无礼,胡不遄死(2)!’故圣人以礼示之,天下国家可得而正。”民知礼,则易教也。
1703051100
1703051101
【注释】(1)夫礼者,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淮南子·精神训》云:“圣人法天顺情,以天为父,以地为母,阴阳为纲,四时为纪。万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盖天地四时有一定的运行法则,顺之则生,逆之则亡。(2)人而无礼,胡不遄死:语出《诗经·鄘风·相鼠》。遄,迅速。孔颖达疏:“胡,何也。何不疾死,无所侵害。”
1703051102
1703051103
【译文】子游又问道:“礼果真是这样迫切需要的吗?”孔子回答说:“所谓礼,是古圣先王秉承上天的自然法则,以自然的法则来调治人的性情的,所以人失去礼就不可以再称之为人,如同他已经死了一样;人活着只有遵循礼才算像个人的样子。《诗经》说:‘人如果没有礼,何不早点去死呢!’所以圣人用礼来昭示天道和人情,天下国家才能得以回归正道(人民懂得礼义,就会很容易教导)。”
1703051104
1703051105
【原文】“是故礼者,君之大柄(1),所以治政安君(2)。故圣王修义之柄、礼之序,以治人情。治者,去瑕秽、养精华也。故人情者,圣王之田也,修礼以耕之,和其刚柔。陈义以种之,树以善道。讲学以耨之,存是去非类也。本仁以聚之,合其所盛。播乐以安之。感动使之坚固。
1703051106
1703051107
【注释】(1)是故礼者,君之大柄:指君王治国需要礼,就如同能工巧匠制造器物需要手执斧斤的手柄一样。(2)所以治政安君:孔颖达疏:“用礼为柄,如前诸事,故治国得政,君获安存。故《孝经》云:‘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1703051108
1703051109
【译文】“由此可见,礼是君王治理国家的必要手段,用以治理国政、巩固君权。所以圣王遵循义的根本、礼的秩序,来调治人的心性(治的意思就是说去除人性中受染污的一面,而长养其精华的一面)。因此人心是圣王用以耕种的土地:用修养礼仪来耕耘(使其刚柔相济),用倡导道义来播种(播下善良的种子),用讲习学问来除草(扶助正义、去除邪恶),发扬仁爱之心来加以收获(把仁爱美好的东西聚合到一起),用音乐教化来安定人心(因内心感动而能够坚定巩固)。
1703051110
1703051111
【原文】故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也,无以入之也。为礼不本于义,犹耕而不种也;嘉谷无由生也。为义而不讲以学,犹种而不耨也;苗不殖,草不除。讲之以学而不合以仁,犹耨而不获也;无以知收之丰荒也。合之以仁而不安以乐,犹获而不食也;不知味之甘苦。安之以乐而不达于顺,犹食而不肥也。功不见也。
1703051112
1703051113
【译文】“因此治理国家如果不用礼,就如同没有农具而去耕田(没法下手)。制礼而不以义为宗旨,就好比只耕田而不播下谷物的种子(不可能生出良好的谷物来)。推行道义而没有人来讲学,就好比只播种而不锄草(不除去杂草,秧苗就不能顺利生长)。只讲学而不契合仁爱的存心,就好比虽然有人除草但也不会有好的收成(没有办法知晓收成的好坏)。契合仁爱而不以音乐教化来安和人心,就如同虽有收成而没能享用成果(不知道味道的甘苦)。用乐教来使人心安定却不能达到和顺自然的境界,就如同享受了成果而没有得到健康(功效没有完全显现)。
1703051114
1703051115
【原文】四体既正(1),肤革充盈(2),人之肥(3)也;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大臣法,小臣廉,官职相序,君臣相正(4),国之肥也;天子以德为车,以乐为御(5),诸侯以礼相与,大夫以法相序,士以信相考(6),百姓以睦相守,天下之肥也。是谓大顺。
1703051116
1703051117
【注释】(1)四体既正:《集解》:“四体既正者,天君泰然,而手容恭,足容重,无不从令也。”(2)肤革充盈:肤,指外面的薄皮。革,指皮肤内的厚皮。仁义礼智植根于心,则神色肌肤清和润泽,是仁德修养由内而外的自然表现。《集解》:“肤革充盈者,睟(润泽貌)面盎(洋溢状)背,和顺积于中,而英华发于外也。”(3)肥:富裕。(4)相正:互相勉励为善,匡正过失。(5)天子以德为车,以乐为御:行孝悌之事须用礼乐,就如同车辆行驶需要有驾车的人一样。孔颖达疏:“‘天子以德为车’谓用孝悌以自载也。德,孝悌也。‘以乐为御’谓用要道以行之。御,要道也。行孝悌之事须礼乐,如车行之须人御也。”(6)考:成就,成全。
1703051118
1703051119
【译文】“一个人四肢完好灵活,肌肤丰满润泽,这是身体的健康;父子亲爱笃厚,兄弟和睦相处,夫妇和顺敬爱,这是家庭的健康;大臣秉公守法,小官清正廉明,官职分工明确、各尽职守,君臣之间能互相勉励,匡正过失,这是国家的健康;天子以德行为车乘,以乐教来驾驭,诸侯之间以礼让互相交往,大夫们以法规维持秩序,士人们以诚信彼此成就,百姓们以和睦共同相处,这是全天下的健康。这就叫‘大顺’。
1703051120
1703051121
【原文】故无水旱昆虫之灾,民无凶饥妖孽(1)之疾,言大顺之时,阴阳和也。昆虫之灾,螟螽之属也。故天不爱其道(2),地不爱其宝,人不爱其情,言嘉瑞出,人情至也。故天降膏露,地出醴泉(3),山出器车(4),河出马图(5),凤皇骐驎,皆在郊棷(6),龟龙在宫沼,其余鸟兽之卵胎,皆可俯而窥也,膏,犹甘也。器,谓若银瓮丹甑也(7)。马图,龙马负图而出也。棷,丛草也。沼,池也。则是无故,非有他故使之然。先王能修礼以达义,体信而达顺,故此顺之实也(8)。
1703051122
1703051123
【注释】(1)妖孽:反常怪异的事物,通常被认为是不祥之兆。(2)天不爱其道:爱,吝惜。孔颖达疏:“‘故天不爱其道’者,此以下明天地为至顺之主下瑞应也。四时和,甘露降,是天不爱其道也。”(3)醴泉:甘美的泉水。(4)山出器车:深山中出现天然的车辆。孔颖达疏:“《安礼纬斗威仪》云:‘其政太平,山车垂钩。’注云:山车,自然之车。垂钩,不揉治而自圆曲。”(5)河出马图:指龙马负河图、洛书而出。《中候握河纪》:“尧时受河图,龙衔,赤文绿色。”“又云伏羲氏有天下,龙马负图出于河,遂法之画八卦。”(6)棷:藉作“薮”,指湖泊地带。(7)谓若银瓮丹甑也:银瓮,银质盛酒器。丹甑,炊器。古代传说丰年所出的瑞物。(8)先王能修礼以达义,体信而达顺,故此顺之实也:郑玄注:“实,犹诚也,尽也。”《集解》:“修礼以达义者,外修礼制,而达之天下无不宜;体信以达顺者,内体诚实,而达之天下无不顺也。”
1703051124
1703051125
【译文】“所以不至于发生水灾、旱灾、虫灾等灾害,人民不会遭受饥荒、瘟疫等疾苦(意思是说天下大顺的时候,阴阳和合。昆虫之灾,螟螽之类的昆虫)。所以上天并不吝惜它的好生之德,大地并不吝惜它的宝藏,人并不吝惜他的才智(意思是说天地会出现祥瑞的征兆,人心也达到极善)。所以上天会降下甘露,大地会涌出醴泉,深山里会出现天然的车辆和宝器,河水中会有龙马驮出河图与洛书;凤凰和骐驎都会聚集在郊野,龟供奉在宫殿,龙豢养在池中,其他各种鸟兽的卵和幼胎,随处都可以俯身看到(膏,如同甘甜的意思。器是指银瓮丹甑之类。马图,龙马背着图从水中而出。棷,生长着很多草的沼泽。沼,池子)。出现像这样的瑞象没有其他的原因(并不是其他的原因造成的),正是由于古圣先王能够修‘礼’以达到‘义’,体现诚信而达到和顺的境界。所以说这样的太平盛世正是顺应天理人情的必然结果。”
1703051126
1703051127
礼 器
1703051128
1703051129
【题解】本篇之所以名为《礼器》,取其守礼可使人成器之义。圣王制礼,既有其深刻的内涵,又具备了优美的形式。忠信是礼的本质,完备的仪式和制度是礼的形式。礼的标准是,必须要上合天时、下合地利、幽合鬼神、明合人心,使万物各得其理。礼的重要作用体现在以礼为治身之器,可以使人外表和谐而内心无怨,使万物归于仁、鬼神慕其德。礼和乐是相得益彰的。礼是用来恢复人的本性,乐是用来疏导人的情志。观察一个地方的礼乐,就能了解这个国家的治乱。混乱地区的人民,必定礼节简慢,音乐放纵而无节制。
1703051130
1703051131
【原文】礼,释回,增美质(1),措则正,施则行(2)。释,犹去也。回,邪僻也。质,犹性也。措,犹置也。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3),如松柏之有心(4)。二者居天下之大端(5),故贯四时,而不改柯(6)易叶。箭,篠(7)也。端,本也。四物于天下,最得气之本也。或柔靭(8)于外,或和泽于内,以此不变伤,以此不变伤,人之得礼亦犹然。君子有礼,则外谐而内无怨(9)。故物无不怀仁,鬼神飨德(10)。怀,归。
1703051132
1703051133
【注释】(1)礼释回,增美质:释,消除。回,邪恶。增美质,增进美好的性情。孔颖达疏:“用礼为器,以耕人情之事也。用礼为器,能除去人之邪恶也。”(2)措则正,施则行:孔颖达疏:“措则正者,措,置也。言置礼在身,则身正也。施则行者,施,用也。若以礼用事,事皆行也。”(3)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箭,一种细小而劲实的竹,可作箭杆。筠,竹之青皮。指人情能圆备众德,是由于有礼的缘故,就如同竹子四时葱翠,是由于外有贞固的青皮一样。孔颖达疏:“礼道既深,此为设譬也。”(4)如松柏之有心:人历经风霜雪雨而不改变他的德行,是礼在坚定他的志向。正如同岁寒而后知劲节的松柏一般,越是在寒冷的季节,愈是苍翠繁茂,这是由于内心贞和的缘故。(5)二者居天下之大端:二者,指竹、松。松,内有心,实即年轮。竹,外有皮。内外具备,是天下万物所同,故曰大端。端,本也。(6)柯:树枝。(7)篠:小竹,细竹。可以制箭。(8)靭:通韧,柔软而坚实,不易折断。(9)则外谐而内无怨:孔颖达疏:“谓于外疏远之处,与人谐和,于内亲近之处,无相怨恨,以其有礼接人,故内外协服也。”(10)飨德:向慕有德者。飨,通“向”。
[
上一页 ]
[ :1.70305108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