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51134
1703051135
【译文】礼可以消除人的邪恶,增进美好的性情。以礼修身则身能端正,以礼行事则事事通达(释,如同消除、去掉。回,偏曲、邪僻。质,本体、本性。措,如同安置、安放)。礼对于人来说,就好比竹、箭有贞固的青皮,松、柏有坚实的树心。外表和内心,是天下万物的大本。所以松竹历经寒暑而不改变其挺直的枝干和茂盛的叶子(箭,即篠竹。端,根本。竹、箭、松、柏四物相对于万物,最能体现天地之正气。或者外表柔和坚韧,或者内心平和润泽,正因如此,才能始终如一、永不变易。人若遵循礼仪、同样也能如此)。如果君子有礼,就能待人接物无不和谐,内心安和而无所怨恨。因此,万物无不归向于他的仁德,连冥冥中天地鬼神也向慕他的德行(怀,向往、归附)。
1703051136
1703051137
【原文】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1)。忠信,礼之本(2);义理(3),礼之文。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言必外内具也。礼也者,合于天时,设于地财,顺于鬼神,合于人心,理万物者(4)。故天不生,地不养,君子不以为礼,鬼神弗飨(5)。天不生,谓非其时物也。地不养,谓非其地所生也。
1703051138
1703051139
【注释】(1)有本有文:既有根本的精神,又有仪式和制度。(2)忠信礼之本:孔颖达疏:“礼之为本,即忠信是也。忠者,内尽于心也;信者,外不欺于物也。内尽于心,故与物无怨;外不欺物,故与物相谐也。”(3)义理:合于一定的伦理道德的行事准则。《韩非子·难言》:“故度量虽正,未必听也;义理虽全,未必用也。”此处指的是礼的具体的仪式和制度。(4)理万物者:理,顺的意思。孔颖达疏:“若能使事事如上,则行苇得所,豚鱼戴赖,是万物各得其理也。”(5)飨:通“享”。神鬼享用祭品。
1703051140
1703051141
【译文】古圣先王所制定的礼,既有其深刻的本质内涵,又具备了优美的形式。忠信是礼的本质,完备的仪式和制度是礼的形式。如果没有了忠信的本质,礼就不能够成立。如果没有完备的仪式和制度,礼就无法在现实中推行(这是说礼的本质和形式必须内外兼备)。礼的标准是,必须要上合天时、下合地利、幽合鬼神、明合人心,使万物各顺其理。因此,凡是非应时令所生长、非本地所出产的,君子都不用作行礼时的祭品,鬼神也不会来享用(天不生,指的是不合时令生长的物产。地不养,指不是当地生长的物产)。
1703051142
1703051143
【原文】是故昔者先王之制礼也,因其财物,而致其义焉。故作大事必顺天时,大事,祭祀也。为朝夕必放于日月(1),日出东方,月生西方也。为高必因丘陵,谓冬至祭天于圜丘(2)之上。为下必因川泽。谓夏至祭地于方泽之中。
1703051144
1703051145
【注释】(1)为朝夕必放于日月:为朝夕,指天子在春分这一天于早晨祭日、在秋分这一天于傍晚时祭月。放,依。(2)圜丘:古代帝王冬至祭天的地方。后亦用以祭天地。
1703051146
1703051147
【译文】因此古圣先王在从前制定礼的时候,是根据万物的材性,务求用其所宜。因而举行祭祀等大礼,必须顺应天时与节令(大事,指的是各种祭祀活动)。天子春分祭日、秋分祭月,必须顺应日月的运行规律(日出东方,月生西方)。冬至祭皇天上帝,必然要登上丘陵高地(这是说冬至日祭祀苍天要选在圜丘的上面)。夏至祭地,必须选择川泽低处(这是说夏至日祭祀大地,要选在方泽之中)。
1703051148
1703051149
【原文】是故因天事天,天高,因高者以事之。因地事地,地下,因下者以事之。因名山升中(1)于天,名,犹大也。升,犹上也。中,犹成也。谓巡狩至于方岳,燔(2)柴祭天,告以诸侯之成功也。因吉土以飨帝于郊。吉土,王者所卜而居之土也。飨帝于郊,以四时所兆(3)祭于四郊者也。升中于天,而凤皇降,龟龙格(4);功成而太平,阴阳气和而致象物也。飨帝于郊,而风雨节,寒暑时(5)。五帝,主五行。五行之气和,而庶征(6)得其序。五行:木为雨,金为暘(7),火为燠(8),水为寒,土为风。是故圣人南面而立,而天下大治。
1703051150
1703051151
【注释】(1)升中:郑玄注:“升,上也。中,犹成也。”(2)燔:音凡,焚烧。(3)兆:指设坛祭祀。《周礼·春官·小宗伯》:“兆五帝于四郊。”(4)格:至的意思。(5)风雨节,寒暑时:风雨应节,寒暑顺时。(6)庶征:各种自然现象。庶,众。征,征候。《书·洪范》:“庶征:曰雨,曰暘,曰燠,曰寒,曰风。”(7)暘:日出。(8)燠:暖,热。
1703051152
1703051153
【译文】因此君王根据天之尊贵而举行祭天之礼(天居高,便选择高处祭祀之),根据地之谦卑而举行祭地之礼(地居下,便选择低处祭祀之)。借名山大岳,报天之功(名,犹大。升,犹上。中,犹成。意思是说天子巡视诸侯所守的疆土之后,到达四方的山岳,焚烧柴火来祭祀上天,向天帝呈报各国所成就的功业)。借占卜的吉土建立国都,在它的四郊祭五方之帝(吉土,古代帝王通过占卜所选定的居住地方。在四郊祭祀五方之帝,以四时所设的祭坛来进行祭祀)。升其玉册,将功业上告皇天,于是凤凰应德而降,龟龙感通而至(功业成就而天下太平,阴阳之气和合则产生瑞相)。在郊外祭祀上帝,使得风调雨顺,寒暑适时(五帝,主五行。五行之气能够和谐,则雨、暘、燠、寒、风各种自然现象就会依序而行。五行,木为雨,金为暘,火为燠,水为寒,土为风)。因此圣明的君主南面而立,天下就能长治久安。
1703051154
1703051155
【原文】是故先王制体(1)也以节事,动反本也。修乐以导志。劝之善也。故观其礼乐,而治乱可知。乱国礼慢(2)而乐淫也。
1703051156
1703051157
【注释】(1)体:当为“礼”之误。(2)慢:怠慢,简慢。
1703051158
1703051159
【译文】古圣先王制定礼来节制万事(制作礼是为了让人们一举一动都恢复人的本性),修治乐来疏导人的心志(劝人向善),因此观察一个地方的礼乐,便可了解这个国家的治乱(秩序混乱的国家,礼节简慢,音乐放纵而无节制)。
1703051160
1703051161
内 则
1703051162
1703051163
【题解】本篇在《别录》中是属于“子法”。郑玄说,“内则”篇是“以其记男女居室、事父母舅姑之法”。孔颖达疏云“以闺门之内,轨仪可则”,所以称为“内则”。这是古时学校教民的仪则,是日常的行为准则。全篇可分为四部分:一内则,二养老,三食谱,四育幼。“内则”依其适用对象来分,又分为四种:一、“子、妇”服事父母、舅姑的礼节。二、舅姑对待子、妇之礼。三、是家庭的通礼。四、是夫妇之礼。“养老”是奉养老者的礼节。“食谱”指家中的饮食方法及种类。“育幼”是说养育儿童的“子法”。《群书治要》选录了有关子女事奉父母之礼的五个章节,为人子者不可不读。
1703051164
1703051165
【原文】子事父母,鸡初鸣,咸盥漱(1),冠、緌、缨、端(2)、毕、绅、缙、笏(3),咸,皆也。緌,缨之饰也。端,玄端,士服也。庶人深衣也。绅,大带也。左右佩用(4),必佩者,备尊者使令也。以适父母、舅姑之所(5)。
1703051166
1703051167
【注释】(1)咸盥漱:咸,皆。盥漱:洗手漱口。(2)冠緌缨端:摄冠、垂緌、结缨。冠带结于颌下为缨,所余者下垂叫作緌。(3)毕绅缙笏:毕,蔽膝,围于衣服前面的大巾,用以蔽护膝盖。以苇为材料。古时席地而坐,故设蔽膝。绅,大带。缙,红色帛布。笏,竹制的长方形记事牌。古代官吏插笏于绅带之间,故名缙绅。(4)佩用:佩戴完好,以备尊者使令。(5)以适父母舅姑之所:适,之,前往。舅姑,公公婆婆。
1703051168
1703051169
【译文】儿子事奉父母,鸡叫头遍时,就应起身梳洗、漱口,戴好帽子,把帽带系整齐、穿上正服,绑上蔽膝,系好大带,把笏插好(咸,皆的意思。緌,缨上的装饰。端,古代的一种黑色礼服,士人的服饰,庶民穿的是深色礼服。绅,大带),左右佩戴好日用的佩物(戴上一些必佩的物品,以备长辈随时差遣使用)。然后前往父母、公婆的处所。
1703051170
1703051171
【原文】及所,下气怡声(1),问所欲而敬进之,柔色以温之。温,藉也(2)。承尊者必和颜色也。
1703051172
1703051173
【注释】(1)下气怡声:怡,悦。和悦的声调。(2)温,藉也:孔颖达疏:“藉者,所以承藉于物,言子事父母,当和柔颜色,承藉父母,若藻藉承玉然。”
1703051174
1703051175
【译文】到了住所之后,和声和气,柔声询问父母、公婆喜欢吃什么,恭恭敬敬地进奉给父母,和颜悦色地承事父母(温,顺承的意思。侍奉父母必须和颜悦色)。
1703051176
1703051177
【原文】父母有过,下气怡色(1),柔声以谏,谏若不入,起敬起孝,悦则复谏。父母怒,不悦,而挞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挞,击。
1703051178
1703051179
【注释】(1)怡色:和悦的容色。
1703051180
1703051181
【译文】父母有了过错,做晚辈的要和颜悦色、柔声细语地进谏。如果谏言不被接纳,就要更加恭敬地孝顺父母,等父母愉悦的时候,再进谏言。即使招致父母生气发怒,鞭打自己到皮破血流的程度,也不应心存怨恨,反而要更加地恭敬和孝顺。
1703051182
1703051183
【原文】父母虽没,将为善,思贻父母令名,必果(1)。
[
上一页 ]
[ :1.70305113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