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51234e+09
1703051234
1703051235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1);其乐心感者,其声嘽以缓(2);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3);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4);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5);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6)。六者非其性也,感于物而后动(7)。言人声在所见,非有常也。噍,踧(8)也。嘽,宽绰貌。发,犹扬也。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9),故礼以导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10)。礼乐刑政,其极一也(11),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12)。
1703051236
1703051237 【注释】(1)噍以杀:噍,音叫,焦急。杀,衰微。(2)嘽以缓:宽绰、舒缓。(3)发以散:发扬放散,无碍状。(4)粗以厉:粗犷、猛厉。(5)直以廉:正直而有廉隅,不邪曲。直,不邪。廉,清白。(6)和以柔:和,调和。柔,柔软。(7)六者非其性也,感于物而后动:人生而清静,此乃人之天性。天性本来静寂,并没有这六种反应。所以六种音声之起,是人心对于外面物、境的一种反应,而不是天性。《集解》:“陈氏澔曰:‘六者之动,乃情也,非性也。性则喜怒哀乐之未发者是也。’”(8)踧:音促,惊惧不安貌。(9)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孔颖达疏:“既六事随见而动,非关其本性,故先代圣人在上制于正礼正乐以防之,不欲以外境恶事感之,故云‘先王慎所以感之者’也。”(10)礼以导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古代的圣人在上,制定正礼正乐以防止邪恶,不希望外面环境的污染,败坏世道人心。同时用政令和刑罚来加以疏导和约束。《集解》:“礼以示其所履,而所志因有定向,故曰‘礼以导其志’。乐以养其心,而发于声者乃和,故曰‘乐以和其声’。感人心固以乐为主,然万物得其理而后和,故道以礼而后可和以乐也。政者,所以布礼乐之具,而刑又所以为政之辅者也。”(11)其极一也:其目的是相同的。极,归。一,一致。(12)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孔颖达疏:“结四事之功也。言民心所触,有前六事不同,故圣人用后四者制之,使俱得其所也。”《集解》:“民心,即喜、怒、哀、乐、爱、敬之心也。同,谓同归于和也。”
1703051238
1703051239 【译文】声音的产生,根源于人内心的活动。而人心的活动,则是受外界环境事物影响的结果。人心由于受外境的影响而产生了触动,就表现为声音(宫、商、角、徵、羽这五种声调交错发出称为“音”,单一发出称为“声”。形,也就是“现”,即表现)。所谓乐,是由音而产生的,它的本源是由于外界环境事物的影响而引发的心理反映。因此,内心感到悲哀,就发出焦急而低沉的声音;内心感到快乐,就发出宽舒而徐缓的声音;内心感到喜悦,就发出高昂而爽朗的声音;内心感到愤怒,就发出粗壮而猛烈的声音;内心恭敬庄严,就发出虔诚而清廉的声音;内心充满仁爱,就发出温和而柔美的声音。这六种反应,不是人的本性所具有的,而是受外界环境事物的影响造成的(说明人的声音所表现出来的,并非恒常不变。噍,惊惧不安的样子。嘽,宽舒、舒缓的样子。发,显现,发扬)。因此古代的圣王,对于能够触发人的内心情感的外在环境事物特别注意,所以他们用礼仪来引导人心,用音乐来调和人声,用政令统一人们的行为,用刑罚防止人的邪恶。礼仪、音乐、刑罚、政令,它们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都是要使人心同归于和,因而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1703051240
1703051241 【原文】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音声之道,与政通矣。言八音和否随政。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怠懘(1)之音矣。五者,君、臣、民、事、物也。凡声浊者尊,清者卑。怠懘,敝败不和之貌也。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其臣坏(2);角乱则忧,其民怨;徵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财匮。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3)。君、臣、民、事、物,其道乱则其音应而乱也。荒,犹散也。陂,倾也。
1703051242
1703051243 郑卫之音,乱世之音,比于慢矣。比,犹同也。桑间濮上之音(4),亡国之音。其政散,其民流,诬上(5)行私而不可止也。濮水之上地有桑间者,亡国之音于此水出也。
1703051244
1703051245 【注释】(1)怠懘:敝败,不和谐。懘,音“赤”。(2)商乱则陂,其臣坏:陂,音卑,倾斜。臣坏,臣不治于官,故称臣坏。(3)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孔颖达疏:“迭,互也。陵,越也。若五声并和,则君臣上下不失。若五声不和,则君臣上下互相陵越,所以为慢也。崔氏云:‘前是偏据一乱以为义,未足以为灭亡。今此以五者皆乱,故灭亡无日矣。’”(4)桑间濮上之音:桑间,地名,在濮水之上。武王伐纣时,曾为纣王作长夜靡靡之乐的师延在桑间将乐器投入濮水,并投水而死。后晋国乐师师涓夜过濮水,闻水中作此乐,因听而写之,被视为亡国之音。”(5)诬上:诬罔于上,欺君罔上的意思。
1703051246
1703051247 【译文】大凡音乐的缘起,皆出于人心。情感萌发于内心,表现于外就是声,声成曲调就叫做音。所以太平盛世的音乐安详而欢乐,它的政治是宽和的。乱世的音乐充满怨恨而愤怒,它的政治是混乱的。亡国的音乐哀伤而忧愁,因为他的百姓是流离困苦的。声音的内在精神与政治是相通的(说明八音的安和或乖错与政治是相通的)。五音中的宫与君相对应,商与臣相对应,角与民相对应,徵与事相对应,羽与物相对应。如果君、臣、民、事、物这五者都能协调而不乱,民间就不会出现不和谐的音乐(五者,指君、臣、民、事、物。凡是声音厚重表尊贵,清越表谦卑。怠懘,就是破败不和的样子)。(倾听一个地方的音乐,就可以从中察知这个国家的治乱)。宫音乱就会显得荒散,表明国君骄恣,贤者离去;商音乱就会显得倾颓不正,表明臣道败坏而国事倾危;角音乱就会显得忧愁,表明人民愁怨而隐忧四伏;徵音乱就会显得哀伤,表明百事烦苦而勤劳无功;羽音乱就会显得危迫,表明物资短缺而国用匮乏。如果五音皆乱而交相侵犯,就成为一种倾压陵越的“慢”音。国事到此,那么离灭亡时日就不远了(君、臣、民、事、物,这五道混乱,则与其相对应的音声也会混乱。荒,如同散乱。陂,倾斜的意思)。春秋时期郑国与卫国的音乐,便是乱世的音乐,相当于慢音(比,如同相当)。从前师涓从濮水上听到的桑间之乐,就是殷纣的亡国之音。当时政事荒散,人民流离失所(没有国家观念),各级官吏欺君罔上、只顾个人私欲的情形,已经到了不可遏止的地步了(濮水之上有桑间,亡国的音乐就是从此水中传出的)。
1703051248
1703051249 【原文】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1)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禽兽知此为声耳,不知其宫商之变。八音(2)并作克谐曰乐。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者,则几(3)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几,近也。听乐而知政之得失,则能正、君、臣、民、事、物之礼也。
1703051250
1703051251 【注释】(1)众庶:众,普通大众。庶,古称百姓。(2)八音:我国古代对乐器的统称,通常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不同质材所制。(3)几:接近,差不多的意思。
1703051252
1703051253 【译文】因此只能听懂声响而不懂音调变化的,是禽兽;只能听懂音调而不懂得音乐效用的,便是凡夫。唯有具备了道德修养的君子,才能真正懂得音乐的内涵(禽兽只知道这是声响而已,不知道宫商的变化。八音并作,和合协调称为乐)。从分辨不同的声响(声)去了解音调的变化(音),从音调的变化去感受乐律是否和谐(乐),从乐律和谐与否进而察知国政的治乱得失,那么治国之道就会逐渐趋于完备了。所以不懂得“声”的,不可以和他讨论“音”,不懂得“音”的,不可以和他讨论“乐”。如果懂得“乐”的作用,差不多就懂得礼治的意义了。国君如果同时深知礼和乐的妙用,就可以称之为有德之君了(几,近的意思。听乐从而知道政事的得失,就能够端正君、臣、民、事、物这五种礼)。
1703051254
1703051255 【原文】乐之隆,非极音(1);食飨之礼,非致味(2)。隆,犹盛。极,犹穷。是故先王之制礼乐(旧无先王至礼乐六字。补之),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3)。教之使知好恶。
1703051256
1703051257 先王之制礼乐,人为之节。言为作法度以遏其欲也。衰麻哭泣,所以节丧纪也;钟鼓干戚(4),所以和安乐也;婚姻冠笄(5),所以别男女也;射乡食飨,所以正交接也(6)。男二十而冠,女许嫁而笄,成人之礼也。射,大射乡。乡,饮酒也。食,食礼飨。飨,礼也。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
1703051258
1703051259 【注释】(1)乐之隆非极音:孔颖达疏:“隆,谓隆盛。言乐之隆盛,本在移风易俗,非崇重于钟鼓之音,故云‘非极音也’。案论语云‘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是也。”(2)食飨之礼非致味:食飨,宗庙之祭。此礼的隆重,在于祭祀者有孝敬的心,而不在于祭品有多么的美味。致,极,登峰造极。(3)反人道之正:反,返归。反人道之正,返归到人们天性的道德正途。(4)钟鼓干戚:敲钟击鼓、手执盾斧而舞的礼节。(5)冠笄:冠,男子二十行冠礼。笄,女子盘发插笄,表示已成年。(6)射乡食飨,所以正交接也:射乡,大射礼、乡饮酒礼。食飨,飨食宾客。交接,交往。
1703051260
1703051261 【译文】音乐的隆盛,并非崇尚极致的钟鼓之音。盛大的祭礼,不一定要有登峰造极的美味(隆,如同盛大。极,如同穷尽,极致)。因此古圣先王制订礼乐,目的不在于满足人们口腹耳目的欲望,而是在于教导人民辨别好恶、爱憎,而返归到人们天性的道德正途(通过教化使人民知道善恶)。先王制礼作乐,使人们的行为从此得到了节制(这是说为人们制定行为的法度以遏制其欲望)。穿衰麻丧服及行哭泣之礼,是为了节制丧事丧礼;敲钟击鼓、手执盾斧而舞的礼节,是用以调和安乐;婚礼及男子冠礼、女子笄礼,是用来区别男女;大射、乡饮酒、宴飨宾客之礼,是为了使社交往来依循法度而不致背离道义(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女子成年行笄礼,这都是成人的礼仪。射,大射礼。乡,乡饮酒礼。食,宴请宾客的礼仪。飨,礼仪)。用礼仪来调治人的性情,用音乐来调和人的心声,用政令来疏导人的行为,用刑罚来防止人放纵越轨。礼、乐、刑、政四者通行于天下而无违背,那么圣王平治天下的大道就完备了。
1703051262
1703051263 【原文】乐由中出,和在心也。礼自外作。敬在貌也。大乐必易,大礼必简(1)。易简,若于清庙大飨然也。乐至则无怨(2),礼至则不争(3)。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4)。至,犹达行。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言顺天地之气与其数也。和,故百物不失;不失性也。节,故祀天祭地。成万物有功报焉也。明则有礼乐,教人者也。幽则有鬼神。助天地成物者也。如此,则四海之内,合敬同爱(5)。
1703051264
1703051265 【注释】(1)大乐必易,大礼必简:最盛大之乐仅一唱而三叹。最盛大的祭礼只用玄酒及生鱼、生肉而已。《集解》:“乐之大者必易,一唱三叹而有遗音,而不在乎幼眇之音也。礼之大者必简,玄酒、腥鱼而有遗味,而不在乎仪物之繁也。”(2)乐至则无怨:孔颖达疏:“至,谓达也,行也。乐行于人,由于和,故无怨矣。”(3)礼至则不争:孔颖达疏:“礼行于民,由于谦敬,谦敬则不争也。”(4)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揖让,拱手相揖,互相谦让。百姓没有怨恨纷争的心,则君王无为而治,揖让垂拱而天下自治,这个功效都是缘于礼乐的教化。孔颖达疏:“民无怨争,则君上无为,但揖让垂拱而天下自治。其功由于礼乐,故云‘礼乐之谓也’。”(5)合敬同爱:孔颖达疏:“圣人若能如此上事行,礼乐得所,以治天下,故四海之内,会其敬爱。以行礼得所,故四海会合其敬,行乐得所,故四海之内,齐同其爱矣。”
1703051266
1703051267 【译文】乐是内心的表现(和合发自内心),礼是外在的行为(恭敬表现于外在行为)。盛大的音乐必然是平易的,重大的典礼必然是简约的(易,平易、简约就像在清庙举行祭礼一样)。乐教通行则人人心情舒畅而无怨恨,礼教通行则人人心存谦让而无冲突。君王拱手揖让之间,而天下自治,说的就是礼乐的政治(至,犹达到、通行)。盛大的乐像天地一样一团和气,可以生养万物;隆重的礼像天地一样上下各就其位,尊卑有序(说明大礼大乐都是顺应天地的规律和节奏的)。因为有和谐,所以能兼有万物而不失其本性(没有失去本性);因为有秩序,所以能够祭祀天地(以成就万物本性之功业而上报天地)。如果于明处能提倡礼乐(教化人民),于暗处能敬奉鬼神(帮助天地化育万物),这样普天之下的人,就都能够相敬相爱地和平共处了。
1703051268
1703051269 【原文】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功,主于王业。治,主于教民。五帝(1)殊时,不相沿乐;三王(2)异世,不相袭礼。言其有损益也。故圣人作乐以应天,制礼以配地。礼乐明备,天地官矣(3)。官,犹事也,各得其事。地气上跻(4),天气下降,鼓之以雷霆(5),奋之以风雨(6),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7),而百化兴焉(8)。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
1703051270
1703051271 【注释】(1)五帝:中国古代的五位帝王,有三种说法,分别是:太昊、神农、黄帝、少昊、颛顼;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少昊、颛顼、帝喾、尧、舜。(2)三王:即夏禹王、商汤王、周文王。(3)天地官矣:官,各得其职。孔颖达疏:“官,犹事也。言圣人能使礼乐显明备具,则天地之事各得其利矣。”(4)地气上跻:跻,音基,登高,升起。孔颖达疏:“‘地气上齐’者,跻,升也。谓地气上升天。”(5)鼓之以雷霆:孔颖达疏:“虽以气生而物未发,故用雷霆以鼓动之。”(6)奋之以风雨:奋,《周易·系辞上》作“润”,滋润。孔颖达疏:“万物得风雨,奋迅而出也。”(7)暖之以日月:暖,同“煊”,照耀,温暖。孔颖达疏:“万物之生,必须日月暖煦之。自‘鼓之以雷霆’至‘暖之以日月’,皆以天地相荡之事细别言之耳。”(8)而百化兴焉:兴,生。《史记·乐书》作“百物化兴焉”,这里脱“物”字。
1703051272
1703051273 【译文】王者功业成就,才开始作乐;社会安定时,才开始制礼(功,最重要的就是统一天下。治,最重要的就是教化人民)。五帝所处的时代各不相同,所以各不沿袭前代的音乐;夏、商、周三王世事相异,也不沿用前代的礼制(指各有减少与增加)。所以圣人作乐,以对应上天冲和虚静、涵容万象的胸襟;制礼,以对应大地尊卑有序、万物生长各循其道的法则。礼乐一旦明达完备,天地万物便可各得其所、各安其位(官,也就是任事,各司其职)。地气上升,天气下降,又有雷霆应时而动,风调雨顺,四季交替而作,日照月临,万物由此化生。这样,音乐才真正体现了天地之间的和谐。
1703051274
1703051275 【原文】礼者,所以缀淫(1)也。缀,犹止也。是故先王有大事(2),必有礼以哀之;有大福(3),必有礼以乐之。哀乐之分,皆以礼终(4)。大事,谓死丧也。是故先王本之情性(5),稽之度数(6),制之礼义(7),合生气之和,道五常之行(8),使之阳而不散,阴而不密,刚气不怒,柔气不慑,四畅(9)交于中而发作于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夺也。生气,阴阳气也。五常,五行也。密之言闭也。慑,犹恐惧也。
1703051276
1703051277 【注释】(1)缀淫:缀,停止。淫,指过分放纵的行为。(2)大事:指死丧之事。郑玄注:“大事,谓死丧也。”(3)大福:指祭祀、吉庆之事。(4)哀乐之分,皆以礼终:分,限度。以礼终,止于礼。(5)本之情性:本,依据。情性,即性情。孔颖达疏:“言自然所感谓之性,因物念虑谓之情。言先王制乐,本人性情。”(6)稽之度数:稽,考核。度数,五音十二律上下损益的度数(见本节附录)。孔颖达疏:“稽之言考也。既得人情考之使和度。”(7)制之礼义:孔颖达疏:“谓裁制人情以礼义。”(8)合生气之和,道五常之行:生气,指阴阳二气。五常,五行。郑玄注:“生气,阴阳气也。”孔颖达疏:“言圣人裁制人情,使合生气之和,道达人情以五常之行,谓依金木水火土之性也。”(9)四畅:指天地之阴阳、人心之刚柔四者俱和畅通达。
1703051278
1703051279 【译文】礼制是用来制止过分放纵的行为(缀,停止的意思)。因此古代先王遇到死丧之事,必定有衰麻、哭泣等礼节以表达哀思;遇到吉庆之事,也必定有钟鼓、琴瑟之礼节来抒发欢乐之情。哀痛、欢乐的限度,都通过礼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大事,指死丧之事)。因此古代先王作乐,是根据人的情感与本性,考核五音十二律的度数,以礼义来裁制人情。既求适应生气阴阳的和合,又须依循五行的相生流转,从而使阳气发扬而不至于散失、阴气收敛而不至于郁结,使性情刚烈者不随意发怒,性格柔顺者不怯懦恐惧。天地之阴阳、人心之刚柔都和畅通达,又各自表现于外在的言行举止中,四者都恰到好处而不会互相侵陵冲突(生气,指阴阳二气。五常,指五行。密说的就是封闭。慑,如同恐惧)。
1703051280
1703051281 【附录】五音:宫、商、角、徵、羽。十二律:古乐的十二调。古代乐律学名词,是古代的定音方法,即用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同的半音的一种律制。各律从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五音度数:五音由九为基数自乘之,得八十一,为“宫”。宫减三分之一,得五十四,为“徵”。征增三分之一,得七十二,为“商”。商减三分之一,得四十八,为“羽”。羽增三分之一,得六十四,为“角”。十二律度数:十二律,亦以九为基数,是阳律“黄钟”;减其三分一,得六,是阴律“林钟”;林钟加三分一,又为阳律“大簇”之度数;大簇减三分一,则为阴律“南吕”之度数;南吕加三分一,为阳律“姑洗”;姑洗减三分一,又为阳律“应钟”;应钟加三分一,为阳律“蕤宾”;唯蕤宾须加三分一,始成阴律“大吕”;于是大吕减三分一,为阳律“夷则”;夷则亦加三分一,为阴律“夹钟”;夹钟减三分一,又为阳律“无射”;无射又加三分一,为阴律“中吕”。阳律曰律,阴律曰吕。因增减的方法,到了蕤宾与大吕之间有了改变:本来是阳律减三分一则成阴律,但改变后,却须增三分一始由阳成阴。
1703051282
1703051283 【原文】土弊(1)则草木不长,水烦(2)则鱼鳖不大,气衰则生物不遂(3),世乱则礼慝而乐淫(4)。是故其声哀而不庄,乐而不安,慢易以犯节,流湎以忘本(5),感条畅之气而灭平和之德(6),是以君子贱之也。遂,犹成也。慝,秽也。感,动也。动人条畅之善气,使失其所也。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淫乐兴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和乐兴焉。唱和有应,回邪(7)曲直,各归其分,而万物之理,各以类相动。成象,谓人乐习焉。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比类(8)以成其行,奸声乱色,不留聪明(9),淫乐慝礼,不接心术,惰慢邪僻之气,不设(10)于身体,使耳目、鼻口、心智百体皆由顺正,以行其义。反,犹本也。术,犹道也。
[ 上一页 ]  [ :1.70305123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