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51284
1703051285
【注释】(1)土弊:地力贫瘠。弊,低劣。(2)烦:频繁搅动;烦扰。(3)气衰则生物不遂:阴阳时气衰竭,生物就无法培植和繁育。遂,生长,顺心如意。(4)世乱则礼慝而乐淫:慝,《史记·乐书》作“废”,邪恶的行为,污秽的。淫,过分。孔颖达疏:“慝,恶也。淫,过也。世道衰乱,上下无序,故礼慝;男女无节,故乐淫。”(5)慢易以犯节,流湎以忘本:慢易,怠忽、轻慢。流湎,沉迷于声色。孔颖达疏:“朋淫于家,是慢易以犯礼节也;淫酗肆虐,是流湎以忘根本也。”(6)感条畅之气而灭平和之德:条畅,《史记》及《说苑》皆作“涤荡”,跌宕的意思。条畅之气,跌宕不平的情绪。孔颖达疏:“感,谓感动也。条,远也。畅,舒也。言淫声感动于人,损长远舒畅之善气,而损灭平和之善德矣。”(7)回邪:回,乖违。邪,邪僻。(8)比类:比拟善类。(9)聪明:指耳目视听。(10)设:“安置于”的意思。
1703051286
1703051287
【译文】土壤贫瘠草木就不能生长,水泽频繁扰动缓急不定,鱼鳖就不能养大。阴阳时气衰乱,生物就无法培植和繁育。世道衰乱、上下无序,则礼就会被废弃,而音乐便会放纵淫逸。于是乐声便会哀怨而不庄重,欢乐而不安详,散慢而迭相陵犯,让人沉迷于声色而忘失本性。人们会被这种乐声干扰而破坏其原本自然舒畅的正气,泯灭了平顺祥和的善德。因此君子向来都是贱弃此类乱世之声的(遂,长成的意思。慝,污秽的意思。感,扰动。使人的长远舒畅之善气受到扰动,从而失去其良善之性)。但凡邪恶淫荡的声音刺激人心,就会有逆乱之气与它相应。逆乱之气化为具体的事实,则淫乱之乐就会产生。而纯正无邪的声音感化人心,就会有顺畅之气与它相应。顺畅之气化为具体的事实,则太和之乐就会产生。在这一唱一和相互呼应之间,乖戾与乖戾之气相应,邪恶与邪恶之气相应,曲、直亦如此相应,各归其分。而宇宙万物的道理,也都是以同类相聚,彼此感应互动的(成象,是说人乐于去实行)。因此,君子必然要抑制情绪欲望的泛滥而端正自己的志向,与志同道合的人切磋相长,以成就善行。使奸邪的声音、淫乱的色相,不存留于耳目之中;淫佚的音乐、邪僻的行为,不污染自己的内心;怠惰、傲慢、邪僻的习气,不沾染自己的身体四肢。使耳、目、鼻、口、心智及整个身体,都能遵循正道而实践正义的行为(反,复归根本的意思。术,道的意思)。
1703051288
1703051289
【原文】然后发以声音,而文以琴瑟(1),动以干戚,饰以羽旄,从以箫管(2),奋至德之光,动四气(3)之和,以著万物之理。奋,犹动。动至德之光,谓降天神、出地只、格祖考也。著,犹成也。故乐行而伦清(4),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5)。言乐用则正人理、和阴阳也。伦,谓人道也。
1703051290
1703051291
【注释】(1)然后发以声音而文以琴瑟:文,指声音琴瑟相和而成章。琴瑟,琴与瑟的合称。琴,古琴的简称,以梧桐木制成,本为五弦,后增为七弦。瑟,弦乐器,形状似琴,长八尺,古有五十弦,相传黄帝改为二十五弦。古语云:“士无故不彻琴瑟。”《集解》:“此皆堂上之乐也。”(2)动以干戚,饰以羽旄,从以箫管:干,盾牌。戚,古代似斧的兵器。羽,古代乐舞执持的雉羽,通常跳文舞时所用。旄,古军旗之一,竿首以牦牛尾作装饰,作战时用来指挥。从,随伴。萧,竹制的单管直吹乐器,发音清幽,常用于独奏或合奏。管,形状像箎而有六孔之竹制乐器。干戚用于武舞,故称“动”;羽旄用于文舞,故称“饰”。箫管轻,故称“从”。《集解》:“此皆堂下之乐也。”(3)四气:四时和气,一说指阴阳刚柔四气。(4)伦清:伦,伦类。清,清美。孔颖达疏:“伦,类也。以其正乐如上所为,故其乐施行而伦类清美矣。”(5)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孝经》云,“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孔颖达疏:“人听之,则耳目清明,血气和平也。乐法既善,变移敝恶之风,改革昏乱之俗,人无恶事,故‘天下皆宁’矣。”
1703051292
1703051293
【译文】然后用声音表达出来,与琴瑟相和而成乐章,挥动干戚而成武舞,用羽旄作饰而成文舞,随之用萧管伴奏。用此音乐焕发出天地最高德行的光辉,引导阳、阴、刚、柔四气顺畅中和,以显示万物运行的法则(奋,即震动、振奋。动至德之光,指天神降临,地神出现,先祖等庇佑。著,成的意思)。因此正乐通行而人伦正位,万类清美,使人耳聪目明,心气为之和平,良善的风俗随之潜移默化而蔚然形成,天下因此而太平(意思是说实行正乐则能端正人的道德规范,和合阴阳。伦,为人之道)。
1703051294
1703051295
【原文】魏文侯(1)问于子夏曰:“吾端冕(2)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3),则不知倦。敢问古乐之如彼,何也(4)?新乐之如此,何也(5)?”古乐,先王之正乐也。对曰:“今君之所问者乐也,所好者音也,相近而不同(6)。”铿锵之类皆为音,应律乃为乐。文公曰:“敢问何如?”欲知音乐异意。对曰:“夫古者天地顺,而四时当,民有德而五谷昌,疾疫不作而无妖祥,此之谓大当(7)。然后圣人作,为父子君臣,以为纲纪(8)。纲纪既正,天下大定。天下大定,然后正六律,和五声,弦歌《诗》《颂》(9)。此之谓德音,德音之谓乐。当,谓乐不失其所也。今君之所好者,其溺音(10)乎?
1703051296
1703051297
【注释】(1)魏文侯:名斯,战国时期魏国国君,晋国大夫毕万的后裔。传说他曾拜孔子的学生子夏为师,受经艺之教。(2)端冕:宗庙中举行祭祀时所穿的礼服。端,玄衣。冕,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等行朝仪、祭礼时所戴的礼帽。(3)郑卫之音:春秋、战国时郑、卫两国的民间音乐,后作为淫靡丽俗音乐的代称。(4)古乐之如彼何也:孔颖达疏:“言古乐何以朴素之如彼,使人不贪,至于卧也?”(5)新乐之如此何也:孔颖达疏:“新乐何以婉美,使人嗜爱志乐,不如其倦也?”(6)相近而不同:郑玄注:“铿锵之类皆为音,应律乃为乐。”孔颖达疏:“乐则德正声和,音则心邪生乱,是不同也。”(7)大当:指太平盛世。(8)纲纪:指三纲六纪。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六纪,诸父有善,诸舅有义,族人有叙,昆弟有亲,师长有尊,朋友有旧。(9)弦歌诗颂:谓以琴瑟之弦,歌此诗颂也。(10)溺音:淫溺之音。溺,沉迷不悟,过分而不当的。
1703051298
1703051299
【译文】魏文侯向子夏请教说:“我整整齐齐地穿戴着祭祀用的礼服礼帽,聆听古代的正乐,就一直想睡觉。可是听到郑国与卫国的民间淫靡之乐,却不知疲倦。请问古代正乐为什么会使人昏昏欲睡,而新近淫靡之乐却这么吸引人呢(古乐,古代圣王的正乐)?”子夏回答说:“现在您所询问的是乐,而您所喜爱的是音。乐和音虽然很接近,实质却不相同(乐器碰撞发出的声音称为音,应和乐律则称为乐)。”文侯问:“这是怎么回事呢(想知道音与乐不同的含义)?”子夏回答说:“古时候风调雨顺四季平安,人民有德行而五谷丰登,没有疾疫灾祸发生,也没有妖异怪象出现,这才叫做太平盛世。然后圣人订立父子、君臣等名分,作为人与人关系的纲纪。纲纪正了之后,社会便有了安定的秩序;社会安定之后,便稽考校正音律的度数,调和五音的大小,用琴瑟等乐器伴奏、歌唱《风》《雅》《颂》等诗篇,这才叫做德音,这样的德音才叫做乐(当,意思是说真正的乐不失去其天地和谐、政治清明、人民安乐的实质)。而今您所喜爱的,恐怕是那些使人沉迷放逸的靡靡之音吧?”
1703051300
1703051301
【原文】郑音好滥淫志(1),宋音燕女(2)溺志,卫音趋数(3)烦志,齐音敖僻(4)骄志。四者淫于色而害于德,是以祭祀弗用也。言四国出此溺音也。为人君者,谨其所好恶而已矣。君好之,则臣为之;上行之,则民从之。《诗》云:‘诱民孔易(5)。’此之谓也。”诱,进也。孔,甚也。民从君之所好恶,进之于善,无难也。
1703051302
1703051303
【注释】(1)郑音好滥淫志:郑音,郑国民间音乐。好滥,指好为轻佻流曼的歌舞。淫志,使心志趋于淫邪放纵。(2)燕女:意为纤柔之声。(3)趋数:音调急促而迅速。(4)敖僻:指音调傲僻亢厉。敖,高傲。僻,僻戾。(5)诱民孔易:引导民众是很容易的。诱,引导。孔,甚。
1703051304
1703051305
【译文】(子夏接着说)“郑国的音乐轻佻淫滥,使人心志放荡;宋国的音乐纤柔妩媚,使人心志沉溺;卫国的音乐促迫急速,使人心志烦乱;齐国的音乐傲慢乖僻,使人心志骄恣。这四个地方的音乐都偏于声色而损害人们的德性,所以祭祀大典都不用这类音乐(说的是以上这四个国家都奏出了使人沉溺放纵的音乐)。因此作为一国之君,所要做的无非就是要谨慎自己的好恶而已。君王所喜好的,臣下一定会效仿;上面的人做什么,下面的百姓都会跟着去做。《诗经》上说:‘引导民众其实是很容易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诱,引导。孔,很。人民顺从君王的喜好,因而引导他们去行善,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1703051306
1703051307
【原文】君子曰:礼乐不可斯须去身(1)。致乐以治心,乐由中出,故治心也。致礼以治躬(2)。礼自外作,故治身也。心中斯须不和不乐,而鄙诈之心入之矣;鄙诈入之,谓利欲生也。外貌斯须不庄不敬,而易慢(3)之心入之矣。易,轻易也。故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乐极则和,礼极则顺。内和而外顺,则民瞻其颜色而不与争也,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慢焉。是故乐在宗庙(4)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5)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故乐者,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是先王立乐之方也。
1703051308
1703051309
【注释】(1)礼乐不可斯须去身:斯须,须臾、俄顷、片刻。去,离开。孔颖达疏:“言礼乐是治身之本,不可斯须去离于身也。”(2)致礼以治躬:致,深审。治躬,治身,调整身体与言行。(3)易慢:轻忽怠慢。(4)宗庙:朝廷国家的代称。(5)闺门:宫苑、内室的门。借指宫廷、家庭。
1703051310
1703051311
【译文】君子说:“人们不可片刻离开礼乐。致力于乐,是为了陶冶心性(乐从内心发出,所以能陶冶心性);致力于礼,是为了调整身体与言行(礼是外在行为,所以能修正身行)。一个人的心中如果有片刻不和顺不喜乐,那卑劣而虚妄的念头就会趁机而入(卑鄙而虚妄的念头趁机而入,也就是说利养贪欲就会产生)。外貌如果有片刻不庄重不恭敬,那轻忽怠慢的念头也会趁虚而入(易,轻易的意思)。所以说乐是调理人的内心,礼是规范人外在的行为。音乐至美能使人和畅,礼仪至善能使人恭顺。内心和畅而外貌恭顺,则人们望见他的外貌神情,就不会起与他抗争之心;看见他的仪容风度,便不会有轻视侮慢的念头。因此先王之乐在宗庙中奏响,君臣上下一同聆听,就会感情融洽而互相尊敬;在宗族乡里之中奏乐,长幼一同聆听,就会感情和谐而互相依顺;在家门之内奏乐,父子、兄弟一同聆听,就会感情和睦而互相亲爱。所以音乐能够融洽父子、君臣的感情,而使万民归附亲顺,这是古圣先王立乐的宗旨之所在。”
1703051312
1703051313
祭 法
1703051314
1703051315
【题解】本篇名为“祭法”。“以其记有虞氏至周天子以下所制祀群臣之数也”(郑玄语)。圣明君主制定祭法的原则是其有功于百姓。而历代有益于百姓的圣人皆在祭祀之列。
1703051316
1703051317
【原文】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1),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2)大患则祀之。是故厉山氏(3)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4),能殖百谷;夏后氏(5)之衰,周弃继之(6),故祀以为稷(7);共工氏之霸九州也(8),其子曰后土(9),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10)。帝喾(11)能序星辰,尧能赏均刑法(12),舜能勤众事(13),鲧鄣洪水(14),禹能修鲧之功,黄帝正名百物(15),颛顼(16)能修之,契(17)为司徒(18)而民成,冥(19)勤其官而水死,汤以宽治民而除其虐,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去民之灾,此皆有功烈于民者也。及夫日月星辰,民所瞻仰也;山林、川谷、丘陵,民所取财用也。非此族也,不在祀典。祀典,谓祭礼也。
1703051318
1703051319
【注释】(1)法施于民则祀之:法施于民,《汉书·韦贤传》引作,“法”当作“功”,指有功于民众的应祭祀。(2)捍:保护防卫,抵挡。(3)厉山氏:即炎帝,中华始祖之一。因起于厉山而名厉山氏,或名烈山氏。(4)农:即神农氏。孔颖达疏:“农,谓厉山氏后世子孙,名柱,能殖(栽种)百谷。故《国语》云:‘神农之名柱,作农官,因名农是也。’”(5)夏后氏:夏禹,以其国号夏,故名,又称夏后,指禹所建的夏朝。(6)周弃继之:弃,周的始祖,后稷之名。尧使居稷官,因教民稼穑耕种有功,封于邰,号曰后稷。孔颖达疏:“以夏末汤遭大旱七年,欲变置社稷,故废农祀弃。”(7)稷:谷神。(8)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共工氏,姜姓,炎帝后裔,曾为九州霸主。《淮南子·天文》记载,共工氏曾与颛顼夺帝位,怒而触撞不周山,竟使天崩地裂。郑玄注:“共工氏无录而王谓之霸,在大昊、炎帝之间。”(9)后土:原为官名,职掌整治国土,共工氏之子即以官名为名,后奉为整治九州五土之神。(10)社:土神。(11)帝喾:音库,古帝名,黄帝曾孙,号高辛氏,都西亳(河南偃师县西),在位七十年。有四妻四子。姜嫄生弃,为周的祖先;简狄生契,为商的祖先;庆都生尧;常仪生挚(见《史记·五帝本纪》)。帝喾据星辰运转而定旬、月、年纪时之法,以十日为旬,三旬为月,十二月为一年,而使人民耕作和休息有一定的时间可遵循,使农业生产不失时节。(12)尧能赏均刑法:赏,赏善。赏均,公平行赏。刑法,罚恶用刑不失法度。孔颖达疏:“尧以天下位授舜,封禹、稷官得其人,是能赏均平也。五刑有宅,是能刑有法也。”(13)舜能勤众事:舜,古帝名,姓姚,名重华,祖先建国于虞,号有虞氏。性至孝,尧王任用他,使摄位三十年,后受禅为天子,都于蒲阪,在位四十八年。南巡,崩于苍梧之野,传位于禹。孔颖达疏:“舜征有苗,仍巡守陟方而死苍梧之野,是勤众事而野死。”(14)鲧鄣洪水:指鲧堵截洪水没有成功。鲧,音滚,夏禹的父亲,居于崇,号崇伯。鄣,同“障”,防堵。(15)黄帝正名百物:黄帝,即轩辕氏,中华始祖。古代文字、历法、养蚕、舟车、音律等,都创始于黄帝时期。正名百物,确定百物名称。(16)颛顼:音专需,黄帝之孙。年十岁,辅佐少昊帝,二十岁即帝位。初封于高阳,故号称高阳氏。后都于帝丘,在位七十八年,为五帝之一。(17)契:虞舜的大臣,为商王朝的祖先。(18)司徒:古时候掌管教育的官员,主管五伦的教化,即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君臣有义、朋友有信。(19)冥:契的六世孙,任水官,称玄冥。后以治水殉职。
1703051320
1703051321
【译文】古代圣王制定祭法的原则是:有功于民众的应祭祀,为操劳国事而死的应祭祀,有安邦定国勋劳的应祭祀,为大众防御重大灾害的应祭祀,能保卫民众抵抗重大外患的应祭祀。因此当厉山氏(炎帝)统治天下的时候,他的儿子叫做农,因为能指导人民种植各种农作物,受到后人的祭祀。直到夏朝后期,才改祭因教民稼穑耕种有功的周国始祖后稷,他们都先后被当作谷神来祭祀。当共工氏征服了九州,他的儿子后土,能区划九州的国土(使人民各得其所),所以被奉为土神而加以祭祀。帝喾能观察星辰,订下了记旬、月、年的方法(使人民有劳作、休息的秩序);尧能公平地赏善罚恶;舜能为国事而不辞辛劳;鲧堵截洪水没有成功,他的儿子禹能改正鲧堵截的错误,而治水成功;黄帝能辨正百物名称,而颛顼能加以补充修订;契担任舜王的司徒之官,使人民普遍受到教化;冥尽忠于水利之官的职守而殉职于水中;成汤以宽和的政令治国,而革除了夏桀的暴政;文王以礼乐法度治国,武王以武力平定了天下,为百姓铲除了祸害。凡此种种都是有勋劳和功业留给人民的。又如日、月、星、辰,是人民所瞻仰和尊崇的,山林、川谷、丘陵,是人民生活资源所在的地方(所以也祭祀)。至于不属于这一类的,则不被列入祭祀的范围(祀典,祭祀的礼仪)。
1703051322
1703051323
祭 义
1703051324
1703051325
【题解】本篇名为“祭义”,“以其记祭祀斋戒荐羞之义也”(郑玄语)。祭祀的礼节不可以太繁琐,太繁琐就会使人倦烦而失去恭敬心;也不可以太疏简,太疏简就会使人怠慢而容易淡忘。所以圣人依据天道人心的自然规律,选择在春秋两季祭祀先祖。因为进入秋季万物凋零,活着的人心有所感,自然就会思念起远去的先人;进入春天万物复苏,人心也自然就会如有所动,似乎在想象着逝去的亲人是否也能随着春天重返人间。祭祀前之所以要沐浴斋戒,是为了收摄身心,心中时刻想念亲人的起居,想念他们的音容笑貌、志趣爱好以及饮食习惯等。这一切都是为了让亲人在自己的心中重活,祭祀时才会如临其境,甚至连亲人的叹息声都能听到!祭祀的宗旨在于落实孝道。孝道不仅体现在祭祀活动中,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日常生活当中。孝道分小孝、中孝与大孝三种。小孝靠的是体力,中孝靠的是德行,将仁爱之德发挥到极至才是大孝。一个真正的孝子心中是没有自己的,连自己的身体也只是从父母那里遗留下来的一部分,是完全属于父母的。所以无论在肉体上还是在德行上都会处处小心谨慎,不敢对其有丝毫损伤。孝道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根本,也是一个真正文明社会的根本。在这一章中,我们对此将会有更深入的体会。
1703051326
1703051327
【原文】祭不欲数(1),数则烦,烦则不敬;祭不欲疏,疏则怠,怠则忘。是故君子合诸天道,春禘秋尝(2)。忘与不敬,违礼莫大焉。合于天道,因四时之变化,孝子感时而念亲,则以此祭之也。霜露既降,君子履(3)之,必有凄怆之心,非其寒之谓也。春雨露既濡(4),君子履之,必有怵惕之心(5),如将见之。非其寒之谓,谓凄怆及怵惕,皆为感时念亲也。乐以迎来,哀以送往(6)。
1703051328
1703051329
【注释】(1)数:屡次,频繁。(2)春禘秋尝:禘,诸侯春祭之名。春禘是夏朝和殷商的祭礼,周朝把春祭改名为“祠”。尝,尝新谷之祭。按照季节的变化,春天举行禘祭,秋天举行尝祭。(3)履:踩,踏。(4)濡:润泽。(5)怵惕之心:恐惧警惕的心理。(6)乐以迎来,哀以送往:孔颖达疏:“不知鬼神来去期节,故祭初似若来,故乐;祭末似去,故哀。据孝子之心,虽春有乐及钟鼓送尸,孝子之心,祭末犹哀也。”
1703051330
1703051331
【译文】祭祀的礼节不可以太繁琐,太繁琐就会使人倦烦;有了倦烦情绪,就会失去恭敬心。祭祀的礼节也不可以太疏简,太疏简就会使人怠慢;心生怠慢就会容易淡忘。所以君子顺应天时季节的变化,春天举行禘祭,秋天举行尝祭(最严重的悖礼行为,莫过于怠慢淡忘和没有恭敬心。合乎天道,孝子随顺季节的变化而感念失去的亲人,所以就选择这个时候祭祀他们)。秋天霜露覆盖着大地,君子跨入这样的季节,自然有一种悲凉的感情。这不是因为寒冷,而是为思念着失去的亲人而生起的。春天雨露沾润了大地,君子到了这样的季节,自然有一种惊醒的感觉,思念故去的亲人,似乎他们也能像春天一样重回人间(“非其寒之谓”的意思,是说悲凉与惊惧的感觉,都是由于感念失去的亲人而生起的。”)。祭祀之初,人们心怀欢喜,如同迎接亲人将要到来;祭祀结束又如同送别亲人远去,不禁满怀悲哀。
1703051332
1703051333
【原文】致斋于内,散斋于外(1)。斋之日,思其居处,思其笑语,思其志意,思其所乐,思其所嗜。斋三日,乃见其所为斋者。见其所为斋,思之熟也。祭之日,入室,僾然(2)必有见乎其位;周旋(3)出户,肃然必有闻乎其容声;出户而听,忾然(4)必有闻乎其叹息之声。是故先王之孝也,色不忘乎目,声不绝乎耳(5),心志嗜欲不忘乎心,安得不敬乎?
[
上一页 ]
[ :1.70305128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