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51334e+09
1703051334
1703051335 【注释】(1)致斋于内,散斋于外:致斋于内,指斋戒时调摄内在精神,思念祭祀物件。散斋于外,指隔绝对外交际及娱乐、房事等活动。(2)僾然:仿佛的样子。(3)周旋:指行步周旋以行荐俎酌献之礼。孔颖达疏:“谓荐馔时也。孝子荐俎酌献,行步周旋,必有悚息肃肃然,如闻亲举动容止之声。”(4)忾然:感慨貌;叹息貌。(5)色不忘乎目,声不绝乎耳:《集解》:“方氏慤曰:‘色不忘乎目,常若承颜之亲也。声不绝乎耳,常若受命之际也。’先王事死如生,失亡如存,故其耳目之所接,心之所念,无时不在于亲,非特祭祀之时而已也。”
1703051336
1703051337 【译文】祭祀之前要内外斋戒。内斋就是调摄身心,外斋即所谓“散斋”(指隔绝对外一切交际及娱乐、房事等活动)。斋戒之日,要时刻想念死者生前的起居,想念死者的音容笑貌,想念死者的意趣志向,想念死者生前的嗜好口味。这样专心斋戒三天,就能把将要祭祀的亲人,活现在心里(看到一个人致斋的样子,就可以知道他思念亲人的程度如何)。祭祀当天,进入宗庙后,仿佛见到亲人就在神主所居的位置上;礼拜过后,荐馔致飨,行步周旋,直至礼毕,心中肃然,亲人的音容笑貌好像就在眼前;出门之后,耳边仿佛还听到亲人发出深深的叹息声。所以说到先世君王对亲人的孝敬,那是真正做到了亲人的面容从不曾离开眼前,亲人的声音从不曾离开耳边,亲人的志趣爱好从不曾离开自己的心间(平日无不如此,并非只是在祭祀的时候啊)。怎么会有丝毫的不恭敬呢?
1703051338
1703051339 【原文】君子生则敬养,死则敬享(1),享,犹祭也,飨也。唯圣人为能飨(2)帝,孝子为能飨亲。谓祭之能使之飨之也。帝,天也。
1703051340
1703051341 【注释】(1)敬享:指祭祀。享,供祭品奉祀祖先。(2)飨:通“享”,在本文中有两层意思。一是祭祀,祭献。二是指受祭者享用祭品。
1703051342
1703051343 【译文】君子对父母,活着时则恭敬地奉养,父母过世之后则恭敬地祭祀(享,祭享,祭祀祖先)。只有圣人才真正能够祭祀至尊的上天,只有孝子才真正能够祭飨自己的双亲(这里说的是只有圣人、孝子至诚地恭敬祭祀才真正可以使受祭者亲临祭坛享用祭飨。帝,在这指至尊的上天)。
1703051344
1703051345 【原文】先王之所以治天下者五:贵有德也,贵贵(1)也,贵老也,敬长也,慈幼也。此五者,先王之所以定天下也。贵有德,为其近于道也(2);贵贵,为其近于君也;贵老,为其近于亲也;敬长,为其近于兄也;慈幼,为其近于子也。言治国有家道也。
1703051346
1703051347 【注释】(1)贵贵:敬重有社会地位的人。第一个贵是动词,第二个贵是名词,指有社会地位的人。(2)贵有德,为其近于道也:《集解》曰:“德者,行道而有得于心。人有一德,虽未必遽尽乎道之全,然亦道之所散而见也,故曰‘近乎道’。”
1703051348
1703051349 【译文】古圣先王特别重视以下五项来治理天下:一是尊重有德行的人;二是敬重有社会地位的人;三是尊重年老的人;四是敬重比自己年长的人;五是爱护晚辈。这五项是先王用以安定天下的方法。尊重有德行的人,是因为他们接近于道;敬重地位尊贵的人,是因为他们近于大众拥戴的国君;尊重老人,是因为老人近似于父母;尊敬年长者,是因为他们近似于兄长;慈爱晚辈,是因为晚辈近似于子女(这是说治理国家和治理家庭的道理是一样的)。
1703051350
1703051351 【原文】曾子曰:“身也者,父母之遗体(1)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2)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3)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于亲(4),敢不敬乎?遂,犹成也。
1703051352
1703051353 【注释】(1)遗体:父母所遗留下来的身体。(2)莅官:担任官职。莅,临视、治理的意思。(3)战陈:“陈”通“阵”,即战阵,服兵役之事。(4)五者不遂,灾及于亲:遂,做到的意思。《集解》:“方氏慤曰:‘身者,父母之遗体,五者不遂,则灾及其身,是及其亲也,岂孝也哉?’”
1703051354
1703051355 【译文】曾子说:人的身体,原是父母的身体所遗留下来一部分。使用父母遗留下来的身体,怎么敢不恭敬呢?日常起居不庄重,就不是孝;为国君效力不忠诚,就不是孝;担任官职不认真负责,就不是孝;跟朋友交往不讲信用,就不是孝;作战时没有勇敢的精神,就不是孝。这五点如果做不到,灾祸就会牵连到父母,怎么敢有丝毫的不恭敬呢(遂,如同做到)?
1703051356
1703051357 【原文】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敷之而横乎四海(1),施诸后世而无朝夕。《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2)不服。’此之谓也。
1703051358
1703051359 【注释】(1)置之而塞乎天地,敷之而横乎四海:置,通“植”,树立、竖立。塞,充满。敷,铺开,扩展。孔颖达疏:“置,谓措置也。言孝道措置于天地之间,塞满天地。言上至天,下至地,谓感天地神明也。敷者,布也。布此孝道横被于四海。言孝道广远也。”(2)思:助词。
1703051360
1703051361 【译文】孝的意义,树立起来就会充满天地之间,普及起来就会遍及天下四海,孝行传承于后世就会无时不在(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诗经》说:“从西到东,从南到北,没有不遵从的。”说的正是这种情形。
1703051362
1703051363 【原文】孝有三:小孝用力,中孝用劳,大孝不匮(1)。劳,犹功。思慈爱忘劳,可谓用力矣(2);尊仁安义,可谓用劳矣(3);博施备物,可谓不匮矣(4)。思慈爱忘劳,思父母之慈爱己,而自忘己之劳苦。父母爱之,喜而弗忘;父母恶之,惧而无怨;无怨,无怨于父母之心也。父母有过,谏而不逆;顺而谏之。父母既没,必求仁者之粟以祀之(5)。此之谓礼终(6)。”喻贫困犹不取恶人之物以事己(己作亡)亲。
1703051364
1703051365 【注释】(1)不匮:没有匮乏,无穷无尽。(2)思慈爱忘劳,可谓用力矣:劳,功绩。孔颖达疏:“以庶人思父母慈爱,忘己恭耕之劳,可谓用力矣。”(3)尊仁安义,可谓用劳矣:孔颖达疏:“诸侯、卿、大夫、士尊重于仁,安行于义,心无劳倦,是可谓用劳矣。”(4)博施备物,可谓不匮矣:博施,以仁德广施天下,德教加于百姓。备物,指仪卫、祭祀等所用的器物。天子富有四海,用四海之内的物产来祭祀宗庙,并使百姓各自安守本分地礼敬祭祀,是谓不匮。(5)父母既没,必求仁者之粟以祀之:没,去世。仁者之粟,指正当的收入。(6)礼终:有始有终的孝亲之礼。
1703051366
1703051367 【译文】孝道有三等:小孝靠的是劳力侍亲,中孝靠的是建立功劳,大孝是能永恒保持孝心,又能使天下人不失孝心孝行(劳,即功劳)。想到父母抚育的恩德,而忘记自己的劳累辛苦,这是普通百姓用体力行孝。遵循道德,安于仁义,为国家建立功业,这是官宦用功劳行孝。天子以仁爱广施天下,德教加于百姓,以四海之内的物产来祭祀,并使四海之民各自安守本分地礼敬祭祀,这就可以称作永不匮乏(思慈爱忘劳,就是说想到父母抚育自己的恩惠,自然就忘记了自己身体的疲劳)。父母喜爱自己,便高兴欢喜而不忘亲恩;父母讨厌自己,便戒惧反省而毫无怨言(无怨,指没有一点埋怨父母之心);父母纵有过失,只婉言相劝而不忤逆指责(先顺从父母,而后再择机劝谏);父母去世之后,必以自己正当所得的食物来祭祀他们。这才是有始有终的孝亲之礼(意思是纵然贫穷困顿,也不用恶人接济的财物来祭奠父母)。
1703051368
1703051369 【原文】乐正子春(1)下堂,而伤其足,数月不出,犹有忧色。门弟子曰:“夫子之足瘳(2)矣,数月不出,犹有忧色,何也?”曰:“吾闻诸曾子(3),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全矣。故君子跬步(4)弗敢忘孝也。今予忘孝之道,予是以有忧色也。壹举足而不敢忘父母,壹出言而不敢忘父母。壹举足而不敢忘父母,是故道而弗径,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遗体行危殆(5)。壹出言而不敢忘父母,是故恶言不出于口,忿言(6)不及(及作反)于身。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径,步邪趋疾也。
1703051370
1703051371 【注释】(1)乐正子春:春秋时鲁国人,曾参的弟子。(2)瘳:音抽,病愈。(3)曾子:即曾参(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6年),春秋鲁国武城人,字子舆,孔子弟子,年纪比孔子小四十六岁。事亲至孝,作《孝经》,后世尊称为“宗圣”。(4)跬步:半步。跨上一足曰跬,连跨两足为步。(5)危殆:危险。(6)忿言:指他人的嗔忿之言。忿,愤怒;怨恨。
1703051372
1703051373 【译文】乐正子春有一次从堂上走下来,不慎扭伤了脚,好几个月没有出门,一直面有愁容。他的门下弟子便问道:“老师您的脚不是好了吗?您好几个月不出门,到现在还面带忧愁,这是为什么呢?”乐正子春说:“我从前听我的老师曾子说过,父母完完整整地生下我们,我们死时也得将这个身子完完整整地归还给父母,这才可以称得上孝顺。没有损毁父母遗留下的这个身体,没有辱没了为人一世的善名,这才是完完整整的孝顺啊。因此君子即使迈出半步路,都不敢忘了对父母的孝道。这回我竟然忘了孝道,所以我才会有愁容啊。做人应该每走一步路都不敢忘记父母,每说一句话都不敢忘记父母。正因为每走一步都不敢忘记父母,所以走路必定要选择宽广的正道,而不贪图捷径,去走不安全的羊肠小路;过河时必定选择乘船而不轻易游水,因为不敢将先父母遗留下来的这个身体拿去冒险。正因为每说一句话都不敢忘记父母,所以自己绝不说恶言恶语,这样也就不会招致别人的辱骂。自己这个身子没有蒙受羞辱,也就是让父母没有蒙受羞辱。这才可以说是孝顺啊(径,抄小路走近道)!”
1703051374
1703051375 【原文】虞(1)、夏、殷、周,天下之盛王也,未有遗年者(2)。是故天子巡狩(3),诸侯待见于境,天子先见(无见字)百年者。问其国君以百年者所在而往见之。
1703051376
1703051377 【注释】(1)虞:中国上古时代的国名,为舜受尧禅让后所建立。(2)未有遗年者:没有忽略对年长者的尊崇。(3)巡狩:谓天子出行,视察邦国州郡。
1703051378
1703051379 【译文】虞、夏、商、周时,天下最伟大的帝王,他们都没有忽略过对年长者的尊敬。因此当天子巡行视察时,诸侯率领众人在自己的边境上迎候,并等待接见。天子到达后,却首先主动去看望该国中年满百岁以上的老人(询问该国国君年满百岁老人的住所,并亲自前往探望)。
1703051380
1703051381 祭 统
1703051382
1703051383 【题解】篇名“祭统”,统,是根本之意;祭统,即祭祀的根本。《礼记集解》云:“祭有物,有礼,有乐,有时,而其本则统于一心。”因此,祭祀的根本在于人内心的真诚与恭敬。礼是治人之道,是最紧急应该做的,祭祀于礼中又是最重要的,只有真正有智慧的贤者才能明了其中的深刻涵义。祭祀是孝敬的表现,其实质是对父母先祖恩德的深切思念,发乎内而行之于外。君子教化的根本在孝敬,对内教导孝顺父母,对外教导尊敬君长。内外兼修,由孝及忠,推及于物,仁德广施于天下,才是治世之道。
[ 上一页 ]  [ :1.70305133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