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51394
1703051395
【译文】所以君子的教化,对外教导人们要尊敬君长,对内则教人们要孝顺父母。因此君子奉事国君,一定首先要身体力行,对于上级的做法自己感到不安的,就不要让下级去做;凡是不愿意下级做的事,也不可以用来奉事上级。批评别人不该做,自己却这样做,这都不合教化的道理(必身行之,指只有扩充自己的仁爱之心,才会身体力行亲自去做)。因此,君子的教化,必须从自身的孝行做起,这样吉祥和顺自然就会到来。祭祀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所以说,祭祀是教化的根本(君子的教化是从教孝顺父母开始的)。如果对祭祀产生轻慢怀疑,对故去的亲人没有心存孝敬感恩之心,何必还要去祭祀呢?
1703051396
1703051397
经 解
1703051398
1703051399
【题解】郑玄解释本篇篇名云:“名曰经解,以其记六艺政教之得失也。”六艺,即六经,分别为《诗》《书》《礼》《乐》《易》《春秋》。孔颖达云:“六经,其教虽异,总以礼为本。”本篇由总述六经宗旨及其得失,而后归于礼,极言礼之关系于社会生活的重要性。礼的体现是和、仁、信、义,这是圣明君主成就王道霸业的工具。如果只有治国的理想,而没有治国的工具,那是不会成功的。礼的教化作用是微妙的,它能够在邪恶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就加以导正,使人在不知不觉中趋向善良、远离罪恶,从源头上杜绝祸乱发生的根由,如堤防之于水患。因此倘若认为古老的堤防没有什么用处而毁弃了它,必定会遭受水灾的毁灭;倘若认为古老的礼教没有什么用处而废弃了它,必定会产生混乱与祸患。因此,对于一个社会来说,礼是不可或缺的,是治国之急务,可使君主安宁,百姓安居乐业。绝不可因一时看不见其明显的作用而废弃之。废弃必有祸乱。废弃礼仪,则伦常大道难以推转,必然导致社会乱象迭生。礼的教化是作用于无形、防患于未然的。
1703051400
1703051401
【原文】天子者,与天地参(1)焉,故德配天地,兼利万物,与日月并明,明照四海,而不遗微小。其在朝廷,则道(2)仁圣礼义之序;燕处,则听《雅》、《颂》之音(3);行步,则有环佩(4)之声;升车,则有鸾和之响(5)。居处有礼,进退有度,百官得其宜,万事得其序。《诗》云:“淑人(6)君子,其仪不忒(7)。其仪不忒,正是四国。”此之谓也。道,犹言也。发号出令而民悦,谓之和;上下相亲,谓之仁;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除去天地之害,谓之义。义与信,和与仁,霸王之器也。有治民之意,而无其器,则不成。器,谓所操以作事者。义信和仁,皆在(在作存)于礼也。
1703051402
1703051403
【注释】(1)参:即“三”,天地人三才。天子是“人”的表率,得以参配天地而为三。孔颖达疏:“天覆地载,生养万物,天子亦能载生养之,功与天地相参齐等,故云‘与天地参’。”(2)道:通“导”,引导的意思。(3)燕处则听雅颂之音:燕处,休息的地方。燕,指安息、闲居。雅颂,《诗经》分为风、雅、颂,此处指纯正的音乐。雅乐,古时用于郊庙朝会等重大典礼的音乐的总称。颂,是赞美祖先、神灵或君王的乐歌。(4)环佩:佩环、佩玉。环,形平而圆的玉器,中有圆孔,圆孔的半径与周边的宽度相等。环,象征着周而复始,没有止尽。玉,象征君子的德行,谦恭和雅,温润如玉。(5)升车则有鸾和之响:升,登,登上。鸾,在车辕上横木挂着的铃铛。和,系在马车前轼上的铃铛。人坐到车上马就开始动,马一动鸾铃就响,鸾铃一响,和铃就跟着响。《集解》:“鸾鸣则和应。”取其前后呼应之义,象征诸事和谐不相违逆。(6)淑人:善人。(7)忒:疑惑,差错。
1703051404
1703051405
【译文】天子和天、地并列为三,所以他的德行必须能够与天、地相配,恩惠普施万物,与日月同明,普照全世界,无微不至。在朝廷,他必须带领群臣沿着仁爱、圣明、恭敬、正义的秩序恭理政务;在休息的地方,所听的是和平、清正的雅颂音乐;走路的时候,身上的佩环、佩玉发出有节奏的声响;乘车时鸾铃发出悦耳的声音。日常起居有优美的礼仪,进退有一定的法度,百官便能各得其所,万事都能有条有理。《诗经》上说:“善人君子,威仪完备。因其威仪完备,故能匡正天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道,就是说的意思)。发号施令而能使百姓喜悦,这叫做“和”;上上下下的人都能亲爱互助,这叫做“仁”;百姓有所需而不必去求,就能得到满足,这叫做“信”;消除天地间的灾祸危害,这叫做“义”。义与信、和与仁是推行王道、君临天下的必备工具。如果只有统率治理百姓的愿望,而没有统率治理百姓的工具,那是不会成功的(器,意思是说用来做事情的方法、工具。义信和仁都通过礼来表现)。
1703051406
1703051407
【原文】夫礼之于国也,犹衡(1)之于轻重也,绳墨(2)之于曲直也,规矩(3)之于方圆也。故衡诚悬,不可欺以轻重(4);绳墨诚陈(5),不可欺以曲直;规矩诚设,不可欺以方圆(6);君子审礼,不可诬以奸诈(7)。衡,称也。县(8),锤也。陈,设也。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此之谓也。
1703051408
1703051409
【注释】(1)衡:秤。(2)绳墨:木工取直的工具,用来比喻法度、规矩。(3)规矩:画圆形的规和画方形的矩。(4)故衡诚悬不可欺以轻重:悬,秤砣。孔颖达疏:“衡,谓称衡;悬,谓锤也。若称衡详审悬锤,则轻重必正,故云‘不可欺以轻重’。”(5)绳墨诚陈:诚,准确。诚陈,用绳墨弹成直线。(6)规矩诚设,不可欺以方圆:孔颖达疏:“规所以正圆,距所以正方,设谓置设。若规矩详审置设,则方圆必得,故云‘不可欺以方圆’。”(7)君子审礼,不可诬以奸诈:审,详知,明悉。诬,欺骗。孔颖达疏:“设譬既毕,故以此言结之。言君子之人,若能审详于礼,则奸诈自露不可诬罔也。”(8)县:当作“悬”。解释原文“衡诚悬”之“悬”,县、悬义通。
1703051410
1703051411
【译文】礼对于治理国家来说,犹如称量轻重必须用秤,确定曲直必须用绳墨,画量方圆必须要用圆规和方尺一样不可缺少。所以将秤准确地悬挂,是轻是重就无法欺骗于人;将绳墨运用到位,是曲是直就无法欺瞒于人;用圆规和方尺精确地测量,是方是圆就不会走样。君子懂得礼,则小人就不能用诡诈与奸巧欺骗他了(衡,秤。县,秤砣。陈,陈列、安置)。孔子说:“要使君主安宁,百姓得到治理,没有比礼更好的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1703051412
1703051413
【原文】故朝觐之礼(1),所以明君臣之义也;聘问(2)之礼,所以使诸侯相尊敬也;丧祭之礼,所以明臣子之恩也;乡饮酒之礼,所以明长幼之序也;婚姻之礼,所以明男女之别也。夫礼,禁乱之所由生(3),犹防止水之所自来也。故以旧防为无所用而坏之者,必有水败(4);以旧礼为无所用而去之者,必有乱患(5)。
1703051414
1703051415
【注释】(1)朝觐之礼:诸侯谒见天子之礼。觐,会见,拜见。(2)聘问:指各诸侯国之间相互遣使访问或大夫访求诸侯之礼。(3)夫礼,禁乱之所由生:礼的制定是为了防止逆乱之事的发生,对于可能产生逆乱的地方,则事先有所预防和禁止。(4)故以旧防为无所用而坏之者,必有水败:水败,毁灭的祸患。孔颖达疏:“譬言旧礼不可去也。防以止水,忽有无知之人,谓旧防为无所用而坏之,防坏则水必来,败于产业也。”(5)以旧礼为无所用而去之者,必有乱患:孔颖达疏:“礼本防乱,忽有愚人,谓旧礼为无所用而坏去之者,则必有乱患之事也。”
1703051416
1703051417
【译文】所以设朝觐之礼,是用来表明君臣大义;设聘问之礼,是为了使诸侯互相尊敬;设丧祭之礼,是用以表达为臣为子的感恩之情;乡饮酒之礼,是用以明确长辈和晚辈间的秩序;婚姻之礼,是用以辨明男子和女子在家中职责分工的。如此种种的礼节,都是为了从源头上禁绝祸乱发生的根由,就像堤防是为了预防和阻挡洪水的泛滥。因此倘若认为古老的堤防没有什么用处而毁弃了它,必定会遭受水灾的毁灭;倘若认为古老的礼教没有什么用处而废弃了它,必定会产生混乱与祸患。
1703051418
1703051419
【原文】故婚姻之礼废,则夫妇之道苦,而淫僻之罪(1)多矣;乡饮酒之礼废,则长幼之序失,而斗争之狱(2)繁矣;丧祭之礼废,则臣子之恩薄,而背死忘生(3)者众矣;聘觐之礼废,则君臣之位失,而背叛侵陵(4)之败起矣。苦,谓不至不荅之属(5)。
1703051420
1703051421
【注释】(1)淫僻之罪:淫乱苟合的罪行。(2)斗争之狱:不明伦常,不知礼让,所以容易发生冲突。狱,官司。(3)背死忘生:背死,人们对死者忘恩负义。忘生,孙云,当作“忘先”,忘记其祖先。(4)背叛侵陵:背叛,指背叛天子。侵陵,指侵陵邻国。(5)谓不至、不荅之属:荅,《礼记正义》作“答”。孔颖达疏:“‘不至’者,谓夫亲迎而女不至;‘不答’者,谓夫不答耦于妇。”
1703051422
1703051423
【译文】所以如果废掉婚姻之礼,则夫妻之道不明而变生诸多痛苦,且淫乱苟合的罪行就会多有发生;如果废止了乡饮酒之礼,则长幼之序就会被忘失,而争夺打斗的官司就会频繁发生;如果废弃了丧祭之礼,则为人臣、为人子者将变得薄情寡恩,背逆祖先、不孝父母的人就会大量增加;如果废弃了聘问之礼、朝觐之礼,则将失去君臣各自应有的身份和地位,而反叛君主、侵凌邻国的祸乱就会随之产生(苦,指夫妻间不理不睬之类的情形)。
1703051424
1703051425
【原文】故礼之教化也微(1),其正(正作上)邪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2),是以先王隆之(3)也。《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4)以千里。”此之谓也。隆,谓尊盛之也。始,谓其微时也。
1703051426
1703051427
【注释】(1)故礼之教化也微:微,看不见的地方。孔颖达疏:“言礼之教人,豫前事微之时豫教化之;又教化之时依微,不甚指斥。”(2)正邪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正邪于未形,在邪恶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就加以导正。徙善,迁善,趋向好的方面。远罪,远避罪行。(3)隆之:指崇尚于礼。(4)谬:错误。
1703051428
1703051429
【译文】由此可知,礼的教化作用是很微妙的,它能够在邪恶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就加以导正,使人在不知不觉中趋向善良、远离罪恶,因此古圣先王都特别尊崇礼教。《易经》说:“君子总是特别谨慎地对待事物的开始,因为开头有了毫厘的差错,结果就会错到千里之外。”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隆,尊崇、重视的意思。始,指其刚刚开始的时候)。
1703051430
1703051431
仲尼燕居
1703051432
1703051433
【题解】本篇记载孔子与子张、子贡、言游三弟子讨论礼乐之事,涉及郊、社、禘、尝、食、飨诸礼,尤其是“大飨之礼”,惟本篇有较详细的论述。本篇所述礼以“制中”和《中庸》相通;所述郊社之义,尝禘之礼和《论语》《中庸》相承,说明了政治道德之精髓所在。《群书治要》在这里仅录孔子的一段话,论述礼是做事的准则,离开了礼,国家就会陷入混乱,家族就会失去亲和,一切皆失所宜。极言礼不可失。
1703051434
1703051435
【原文】子曰:“礼者何也?即事之治也。治国而无礼,譬犹瞽之无相与,伥伥乎其何之(1)?譬如终夜有求幽室(2)之中,非烛何以见之?若无礼,则手足无所措,耳目无所加,进退揖让(3)无所制。是故以之居处,长幼失其别,闺门三族(4)失其和,朝廷官爵失其序,军旅武功失其制,宫室失其度量,丧纪失其哀,政事失其施,凡众之动失其宜。”
1703051436
1703051437
【注释】(1)譬犹瞽之无相与,伥伥乎其何之:瞽,盲人。相,扶助者。伥伥,茫茫然,无定向的样子。《集解》:“伥伥,狂行不知所如也。”(2)幽室:暗室。(3)揖让:古代宾主相见时,入门三揖,升堂三让的礼节。(4)三族:指父、子、孙。
1703051438
1703051439
【译文】孔子说:“礼是什么呢?礼就是做事的准则和规矩。如果治理国家而没有礼,就好像盲人没有扶助者,茫然无助不知会走向何方;又好比整夜在暗室里摸索,没有灯烛怎么能找见东西呢?若是没有礼,那么手、脚都不知道该怎么放,耳、目也不知道该听什么看什么。前进后退、行礼避让,处处不知道该以什么准则去做。所以说,若像这样没有礼可以遵循,在日常起居当中,长辈和晚辈就会失去尊卑区别了;在家族中父、子、孙三代就会失去和睦;在朝廷里,官爵组织秩序就会紊乱;军队行军打仗就会失去纪律的保证;宫室建筑就会不合法度规模;丧事中悲哀轻重就会失去标准;政事便会因混乱无序而得不到实施。所有的行为举措都会失去其应有的分寸。”
1703051440
1703051441
中 庸
1703051442
1703051443
【题解】中庸的涵义,郑玄说:“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并指出此篇系孔子之孙孔伋所作,“以昭明圣祖之德”。程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朱熹说:“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总而言之,中庸,即是不偏不倚的中道,是日用平常的道理。“中”是毫无私心,心要放在当中,不能偏邪,永远保持大公中正,这就是“中和”。《中庸》代表了儒家的思想,是中国固有的哲学,是每个人修己立身、成德立业的要道。宋朝朱熹将《中庸》《大学》从《礼记》中提取出来,与《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并作了《四书集注》,成为宋以后,学子必读之书。
[
上一页 ]
[ :1.70305139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