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51444
1703051445
【原文】天命(1)之谓性,率性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3)。性者,生之质也。命者,人所禀受。率,循。循性行之,是曰道。修。治也。治而广之,人放效之,是曰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道,犹道路也。出入动作由之,须臾离之,恶乎从。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4),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5),故君子慎其独也(6)。慎其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也。小人于隐者,动作言语自以为不见睹、不见闻,则必肆尽其情。若有占(7)听之者,是为显见,甚于众人之中为之也。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8)。”鲜,罕也。言中庸为道至美,故人罕能久行之者。
1703051446
1703051447
【注释】(1)天命:天赋。天,指客观存在的本体。赋,赋予。(2)率性之谓道:率,依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道,犹路也。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则其日用事物之间,莫不各有当行之路,是则所谓道也。”(3)修道之谓教: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性道虽同,而气禀或异,故不能无过不及之差,圣人因人物之所当行者而品节之,以为法于天下,则谓之教。”(4)睹:看见。(5)莫见乎隐,莫显乎微:见,同“现”。隐,暗处。微,细微之事。(6)故君子慎其独也: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言幽暗之中,细微之事,迹虽未形而己则已动,人虽不知而己独知之,则是天下之事无有着见明显而过于此者。君子既常戒惧,而于此尤加谨焉。所以遏人欲于将萌,而不使其滋长于隐微之中,以至离道之远也。”(7)占:视,看到。《礼记·学记》:“今之教者,呻其占毕……”郑玄注:“占,视也。”(8)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过则失中,不及则未至,故惟中庸之德为至。然亦人所同得,初无难事,但世教衰,民不兴行,故鲜能之,今已久矣。”
1703051448
1703051449
【译文】上天赋予一切事物(包括生命现象)原有的本质叫“性”;事物遵循其自身本性的客观规律去运行叫“道”;君子能不断修正自己错误的思想、言语和行为,使其合乎自然生命的客观规律,同时令大众有所效法,这就是“教”(性,生命的本质。命,人受之于大自然的一种性的表相。率,遵循,遵循本性去做,就是道。修,修正,修正之后进而去推广,使人人都能够去效法,就是教)。“道”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每时每刻都不能离开的。如果是可以轻易抛弃的,那就不是真正的“道”了(道,如同道路。出入、言行都要遵循这个道,如果片刻离开,人们就无所适从)。所以君子即使在别人看不见、听不到的地方也都会时刻小心谨慎,生怕做错一件事,说错一句话,偏离了正道。不会因为地点隐蔽而有所放纵,也不会因为情节微细而有所疏忽。所以说真正的君子,是指那些在自己一个人独处的时候,虽然没有大众的督促,也同样能够谨言慎行的人(慎其独的意思是说,谨慎其在闲居独处时候的言行。小人在独处的时候,认为自己的言行不会被人听到、看到,就肆意妄为。一旦发现有人在观察自己,即自己的行为能够被别人听到、看到,他们便表现得比平时在大众场合所做的还要好)。孔子说:“中庸应该是人生的最美好的境界了吧?可惜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能够拥有这种品德,这种状况已经很久了啊(鲜,罕见、少见。意思是说中庸所体现的是圣人的境界,已经达到了至善至美的高度,因此在圣教失传的今天,已经很少有人能够长久地践行这种德性了)!”
1703051450
1703051451
【原文】子曰:“无忧者其唯文王(1)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2)。圣人以立法度为大事,子能述成之,则何忧乎?尧舜之父子则有凶顽,禹汤之父子则寡令闻。父子相成,唯有文王也。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绪(3)(绪上有之字),一戎衣(4)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缵,继也。绪,业也。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1703051452
1703051453
【注释】(1)文王:周文王,姓姬名昌,本是殷纣的诸侯,积善施仁,政化大行,诸侯多归附于他,于是三分天下有其二。(2)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王季,名季历,文王的父亲,古公亶父的少子。武王,周武王姬发,文王的儿子。述,遵循,继承。王季制礼作乐,文王能够奉行礼乐的教化,武王又能继承文王之道,所以说文王无忧。(3)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绪:缵,继承。大,“太”的古字。大王,指古公亶父。绪,基业。孔颖达疏:“言武王能缵继父祖之业以王天下也。”(4)一戎衣:刚开始用兵的意思,形容战事结束之快。戎衣,军服、战衣,代指军旅之事、兵事。
1703051454
1703051455
【译文】孔子说:“天底下能称得上称心如意的人,大概只有周文王了!文王的父亲是王季,他的儿子是周武王,父亲为他开创了基业,儿子能继承其志(圣人以确立法度为国家大事,如果儿子能成就父亲的志愿,还有什么好忧愁的呢?尧、舜的儿子凶狂顽劣,禹、汤之父子也没听说过他们有什么善行。真正能够父子三代相互成就的唯有文王了)。武王继承了太王古公亶父、王季和文王所奠定的事业,一举战败殷商而取得天下,自身也没有因为讨伐商纣王而丧失显赫天下的名声。他被尊奉为天子,四方万国皆来归附,还被供奉在宗庙中,接受子子孙孙的祭飨(缵,继承。绪,基业)。”孔子说:“武王、周公真正是尽了为人子应有的孝道啊!所谓孝,就是指那些善于继承先人的志向、善于成就先人事业的人啊!”
1703051456
1703051457
表 记
1703051458
1703051459
【题解】本篇名之为“表记”,郑玄云:“以其记君子之德见于仪表。”内容依次为:君子行为的根本、仁与义的相互关系、仁的要素、虞夏商周的政教得失、事君之道、言行待人之道及卜筮等八项。
1703051460
1703051461
【原文】子曰:“仁有三(1),与仁同功而异情(2)。利仁强仁,功虽与安仁者同,本情则异也。与仁同功,其仁未可知也;与仁同过,然后其仁可知也(3)。仁者安仁,智者利仁,畏罪者强仁。功者,人所贪。过者,人所避。
1703051462
1703051463
【注释】(1)仁有三:即下述安仁、利仁、强仁三种。《集解》:“吕氏大临曰:‘仁者安仁,无欲而好仁,无畏而无不仁者也。知者利仁,有欲而好仁者也。畏罪者强仁,有畏而恶不仁者也。三者之功,同归于仁,而其情则异。此尧、舜性之;汤、武身之;五霸假之,所以异也。’”(2)情:动机。(3)与仁同过,然后其仁可知也:过,过失。仁者虽然秉性忠厚,也难免会有过失。如孔子因不忍在背后提及君长的过失而故意以虚言为之遮掩等。《集解》:“吕氏大临曰:‘过者,人所避也,有不幸而致焉。周公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过于爱兄而已,孔子对陈司败以‘昭公知礼’,过于讳君而已,皆出于情而无伪,故其仁可知。’”
1703051464
1703051465
【译文】孔子说:“能行仁爱之事的人有三种,他们行仁爱之事都获得功绩,虽然他们与仁者所作所为相同,都能利益社会,但其存心却未必相同(利仁、强仁,功效虽然与安仁相同,但出发点、本质却不相同)。与仁者同样行善,功绩相同,但是不是真正以仁爱存心的仁者,还无法断定。如果与仁者同样行善,结果却有了过失(遭到挫折、毁谤),观察他们的反应,然后就能断定他是否真是仁德之人。真正的仁者,他们的一颗心时刻都安住在仁爱上,终日以此为乐,没有任何其它的念头;智者知道行仁德之事对自己有利,所以才去行善以求福;畏罪者害怕恶行会受到惩罚才勉强去行善的(功绩,是人们所贪恋的。过失,是人们所回避的)。
1703051466
1703051467
【原文】子曰:“君子不以辞尽人(1)。不见人之言语则以为善,言其余行,或时恶也。故天下有道,则行有枝叶;天下无道,则辞有枝叶(2)。行有枝叶,所以益德也。言有枝叶,是众虚华也。枝叶依干而生,言行亦由礼出也。是故君子于有丧者之侧,不能赙(3)焉,则不问其所费;于有病(4)者之侧,不能馈(5)焉,则不问其所欲;有客不能馆(6)焉,则不问其所舍。皆避有其言而无其实也。故君子之接如水(7),小人之接如醴(8)。
1703051468
1703051469
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坏。水相得,合而已,酒醴相得则败。淡,无酸酢,少味也。不以口誉人(9),则民作忠。故君子问人之寒则衣之,问人之饥则食之,称人之美则爵之。”皆为有言,不可以无实也。
1703051470
1703051471
【注释】(1)君子不以辞尽人:辞,言语。尽人,认定人是否贤明。孔颖达疏:“言君子与人之交,必须验行,不得以其言辞之善,则谓行之尽善,或发言善而行恶也。”(2)故天下有道,则行有枝叶,天下无道,则辞有枝叶:孔颖达疏:“‘故天下有道,则行有枝叶’者,言有道之世,则依礼所行外,余有美好,犹如树干之外更有枝叶也。‘天下无道,则辞有枝叶’者,无道之世,人皆无礼,行不诚实,但言辞虚美,如树干之外耳更有枝叶也。”《集解》:“天下有道,则人尚行,故行有枝叶;天下无道,则人尚辞,故辞有枝叶。行有枝叶,则行有余于其言;言有枝叶,则言有余于其行。”(3)赙:拿财物帮助人办理丧事。(4)病:贫困。(5)馈:把物品赠送给他人。(6)馆:招待住宿。(7)君子之接如水:接,相交。《集解》:“君子与人以实,一时若无可悦,而其后不至于相负,如水之淡而可久。”(8)小人之接如醴:醴,甜酒。《集解》:“小人悦人以言,一时虽可以结人之欢,而其后致于相怨,如醴之甘而必败。”(9)誉人:让人高兴。誉,欢愉、安乐。
1703051472
1703051473
【译文】孔子说:“君子是不会因为一个人说话动听与否,而断定他贤明与否(不因一个人言语的动听就断定他为好人,因为他在别的时候,可能有时会做坏事)。当社会有道德的时候,人们的修养大都体现在行为方面;当社会道德沦丧时,人们的修养大多就只停留在口头上了(德行像枝叶一样茂盛,有益于道德的提升。言语像枝叶一样茂盛,就显得过于虚伪和浮华。枝叶是从树干生长出来的,而言行是从礼生出来的)。因此当君子跟有丧事的人在一起,如果不能资助他,就不会问他花了多少费用;跟贫困的人在一起,如果没有能力馈赠他,就不会问他需要什么东西;如果有行客路过,自己没有地方供他住宿,就不会问他打算往哪里投宿(这都是为了避免说空话)。所以君子之间的交情像水一样,小人之间的交情像甜酒那样。君子的交情虽淡泊,却能相辅相成;小人的交情虽甘甜,但是日久就会败坏(水与水合在一起能够和合相融,而酒与醴掺在一起却会坏掉。淡,没有酸醋味,味薄)。君子不以空话讨人的喜欢,则人民就会兴起忠实的风气。所以君子问人是否觉得冷,同时就会送衣服给他穿;问人是否饥饿,同时就会送食物给他吃;称赞某人品德高尚,同时就会授予他相应的爵位(指说到要做到,不要说空话)。”
1703051474
1703051475
缁 衣
1703051476
1703051477
【题解】本篇所述,以好恶言行为大旨,而谈安国治民的道理。定名为“缁衣”,是因篇中引用了《诗经·郑风·缁衣》,称赞人君好贤恶恶。本篇内容主要是阐明君臣之道在于上下一心,以诚相待。教民以德不以刑。君主是百姓的表率,应以德行感化民心,因此君主必须谨慎好恶,行为世范。上好行仁而下必争先效仿。君主不说虚言,谨言而慎行,人民才会言行一致。君主以言教劝善,身教止恶,则民谨于言而慎于行。君主坦诚相待则臣下忠诚尽职;君主好恶分明便能引导风俗。如此,君主与臣民便能各得其所。君主对大臣不可不恭敬,对身边的近臣尤其不能不审慎地选择。君主与百姓互相依存,君为民心而民为君体,共存共亡。
1703051478
1703051479
【原文】子言之曰:“为上易事也(1),为下易知也(2),则刑不烦矣(3)。”言君不苛虐,臣无奸心,则刑可以措(4)也。
1703051480
1703051481
【注释】(1)为上易事也:上,指君主。易事,容易服侍。事,奉事。(2)为下易知也:下,指臣下。易知,容易了解、把握。指坦诚相见,无奸诈心。(3)则刑不烦矣:烦,琐碎。《集解》:“吕氏大临曰:‘上以机心待民,则民亦以机心报上。上下之交,机心相胜,奸生诈起,欲刑之不烦不可得矣。’”(4)措:搁置。
1703051482
1703051483
【译文】孔子说:“做君主的居上宽仁,不苛求于下,做臣子的居下诚敬,不欺瞒于上,这样就可以省去许多刑罚(这是说如果君主不苛刻暴虐,臣下没有奸诈机巧之心,刑罚就可以逐渐搁置到一边去了)。”
1703051484
1703051485
【原文】子曰:“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1);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遯心(2)。格,来也。遯,逃也。故君民者(3),子以爱之,则民亲之;信以结之,则民不背;恭以莅之,则民有逊心(4)。”莅,临也。逊,犹顺也。
1703051486
1703051487
子曰:“下之事上也,不从其所令,而从其所行。言民化行。不拘于言也。上好是物,下必有甚矣。甚者,甚于君也。故上之所好恶,不可不慎也,是民之表也(5)。”言民之从君,如影之逐表。
1703051488
1703051489
子曰:“禹立三年,百姓以仁遂焉,岂必尽仁(6)。”言百姓效禹为仁,非本性能仁也。子曰:“上好仁,则下之为仁争先人。”
1703051490
1703051491
【注释】(1)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齐,治理。格,至,指至于善。格心,向善的心。(2)则民有遯心:遯,音顿,逃。遯心,逃避刑罚的心。(3)君民者:统治人民的人。(4)恭以莅之,则民有逊心:莅,临。逊,顺服。(5)故上之所好恶,不可不慎也,是民之表也:好,喜好。恶,憎恶。表,外貌,此处指楷模。《集解》:“令之被民也浅,行之感民也深。故上之所好,民亦好之,非令所能禁也。上之所恶,民亦恶之,非令所能劝也。吕氏大临曰:‘一国之风俗,出于上之好恶。好恶之端,其发甚微,其风之行,或至于不可止,其俗之成,或至于不可败,此不可不慎也。’”(6)禹立三年,百姓以仁遂焉,岂必尽仁:遂,成的意思。《集解》:“遂,成也。以仁遂,言民之仁无不成也。然此非民之皆能仁也,由禹好仁,故民皆化于仁尔。”
1703051492
1703051493
【译文】孔子说:“对待人民,要用道德来教育他们,用礼仪来约束他们,人民才会有向善的心理。如果用政令来教导他们,用刑罚来约束他们,人民就会产生逃避政令和刑罚的心(格,至,这里指至于善。遯,逃避)。所以统治人民的人,如果能够以爱护儿女的心来爱护人民,人民就会亲附他;能够以诚信朴实来团结人民,人民就不会背叛他;能够恭恭敬敬深入地体察民情,人民就会自然生起归顺敬服之心(莅,来到。逊,顺服)。”孔子说:“部下为上级办事,并非只是机械地服从他的命令,而是看着上级的行为来效法他。(意思是说要让大众受到教化,不能只靠言语啊!)上级爱好的东西,下级必然会比他更爱好(甚的意思是说超过君王)。所以居于上位之人,自己喜欢什么或不喜欢什么,都事关全局,切不可不谨慎啊!因为这一切都将成为人民的表率(说的是百姓效仿君王,如影随形)。”孔子说:“禹即位才三年,人民都在仁的修养方面有所成就,难道他们原本就是仁人吗(说明老百姓效仿禹做仁德的事,不是他们本来就是仁人)?”孔子说:“上面的人爱好仁,下面的人就会争先恐后地去做仁德的事。”
[
上一页 ]
[ :1.70305144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