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51494e+09
1703051494
1703051495 【原文】子曰:“王言如丝,其出如纶(1)。王言如纶,其出如綍(2)。言言出弥大也。纶今有秩,啬夫(3)所佩也。綍,引棺索也。故大人不唱游言(4)。游,犹浮也。不可用之言也。可言也,不可行,君子弗言也;可行也,弗可言,君子弗行也(5)。则民言不危(6)行,而行不危言矣。”危,犹高也。言不高于行,行不高于言,言行相应。
1703051496
1703051497 子曰:“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人以行(7),禁,犹谨也。故言必虑其所终,而行必稽其所敝(8),则民谨于言而慎于行。稽,犹考也。《诗》云:‘慎尔出话,敬尔威仪(9)。’”话,善言也。
1703051498
1703051499 【注释】(1)纶:青丝绞合而成的带。古代低级官吏用以系印,称为“绶”。(2)綍:音福,牵引棺柩的粗大绳索。(3)有秩、啬夫:二者均为古代官吏名,此处借指官吏。(4)故大人不唱游言:大人,指居高位者。言“大人”,取其不以一己之私为念而心系天下苍生之义。唱,提倡,引导。游,浮动的。游言,浮游不实的言辞,即如空话、戏言等。《集解》:“游言,浮游无实之言也。王者之言,宣之为政教,成之为风俗,其端甚微,其末甚大,苟以游言唱之,则天下亦相率为游言,而虚浮之风作矣。”(5)可言也,不可行,君子弗言也;可行也,弗可言,君子弗行也:能说做不到,属于过高的言辞,这类的话,君子是不会说的。而君子和贤人可以做得到的事,但是不可以说出来给普通老百姓效法,像这一类的情况,则君子不当行。例如曾子在服母亲之丧的期间,“水浆不入于口七日”。子思认为,这种做法是不可以给普通老百姓效法的,所以君子不这么做。《集解》:“可言不可行,谓过高之言,不可见之于行事者。可行不可言,谓过高之行,不可言之以率人者。”(6)危:高峻,高过于。(7)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人以行:道,通“导”,以引导向善。禁,通“谨”,谨防其为恶。(8)故言必虑其所终,而行必稽其所敝:出言必须要先考虑它的后果,行动必须要先考虑它的弊端。所终,后果。稽,考校。《集解》:“人之言行,有其初本善,而其流不能无失者,故君子之于言,于其始而遂虑其所终;君子之于行,于其成而先稽其所败。故其见于言行者,皆可法于当时,传于后世,其民则而效之,而于言无谨,于行无不慎也。”(9)诗云“慎尔出话,敬尔威仪。”:《诗》,指《诗经·大雅·抑》篇。威仪,尊严的容貌和庄重的举止。尔,汝,你。
1703051500
1703051501 【译文】孔子说:“君王说的话像细丝,到了百姓那里就成了布带了;君王说的话像布带,到了百姓那里就成了粗壮的绳索了(说明为人君者每句话出口以后都会很有分量。纶,现在有秩、啬夫所佩带的绶带。綍,牵引棺柩的粗大绳索)。所以身居高位的人平常不可以带头随随便便说一些无益的空话、戏言等(游,如同虚浮,浮夸。这都是不实用的言语)。可以说而做不到的话,君子是不会去说的;可以做却又不可说的事,君子是不会去做的。能够这样,百姓就不至于言过其实,也不会出现说一套、做一套,表里不一的情况了(危,如同高峻。言语不超过行为,行为不超过言语,言行应一致)。”孔子说:“君子以言语教导人们向善,以身作则防止人们作恶(禁,如同严防,禁止)。所以每说一句话之前,必定先想到它的后果,每做一件事之前,必定先考虑到它可能会造成的弊端,这样人民才会说话谨慎而行事小心(稽,考察的意思)。《诗经》上说:‘言出于口,务必谨慎;仪态端庄,威严恭敬(话,指的是要口出善言)!’”
1703051502
1703051503 【原文】子曰:“为上可望而知也(1),为下可述而志也(2),则君不疑于其臣,而臣不惑于其君矣(3)。志,犹知也。上人疑,则百姓惑(4);下难知,则君长劳。难知,有奸心也。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慎恶以御民之淫(5),则民不惑矣。”淫,贪侈也。《孝经》曰:“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也。”
1703051504
1703051505 【注释】(1)为上可望而知也:孔颖达疏:“谓貌不藏情,可望见其貌,则知其情。”(2)为下可述而志也:述,本义是依循而行。志,知的意思。《集解》:“志,犹识也。可述而志,谓其言可称述而记识也。”(3)则君不疑于其臣,而臣不惑于其君矣:《集解》:“上以诚待下,而见于貌者平易而可亲;下以诚事上,而见于言者终始之不渝,则君臣之间情意交孚,而无所疑惑矣。”(4)上人疑则百姓惑:孔颖达疏:“谓在上之君多有疑二,则在下百姓有疑惑也。”《集解》:“疑,为好恶不明也。”(5)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慎恶以御民之淫:章,通“彰”,彰明。好,喜好。御,治理,控制。淫,贪逸奢侈。
1703051506
1703051507 【译文】孔子说:“人君居上而能坦诚待下,人臣居下而能勤勉尽忠,那么君主就不会怀疑他的臣下,而臣下也不会蒙蔽他的君主了(志,知的意思)。居上位的人好恶不明,就会使人民迷惑而不知所从;居下位的人心怀奸诈,就会使尊长格外操劳(难知,有奸巧不测的心)。因此治理人民的君主,必须清楚地表明自己的爱好,以引导社会的风气;谨慎自己的行为不要沾染恶习,以防止人民也随着放纵自己的欲望。这样人民就不会陷于迷惑了(淫,贪婪、奢侈。《孝经》说,晓示人民,使知为善当有庆赏,作恶当受刑罚,人民自然晓得禁令的严重性而不敢违犯法纪)。”
1703051508
1703051509 【原文】子曰。大臣不可以不敬也,是民之表也;迩臣不可以不慎也,是民之道也(1)。”民之道,言民循从也。
1703051510
1703051511 子曰:“大人不亲其所贤,而信其所贱,民是以亲失,而教是以烦(2)。”亲失,失其所当亲也。教烦,由信贱者也。贱者无壹德也。
1703051512
1703051513 【注释】(1)迩臣不可以不慎也,是民之道也:迩臣,近臣。迩,接近的,靠近的。朱彬《礼记训纂》:“吕与叔曰:‘大臣尊严,国之政令存焉,民所望以为表,不敬则国命轻矣。迩臣,君之好恶系焉,民之所从以为道,不慎则风俗坏矣。’”(2)大人不亲其所贤而信其所贱,民是以亲失而教是以烦:朱彬《礼记训纂》:“言在上者不亲任其贤有德之人,而信其贱无德者,民效于上,失其所当亲,惟亲爱群小,政教所以烦乱也。”
1703051514
1703051515 【译文】孔子说:“国君对大臣不可不敬重,因为他们是民众的表率。国君选择近臣不可不审慎,因为他们的一言一行代表着君王的好恶,起着引导民风民俗的重要作用(民众的先导,意思是说民众遵循依从的榜样)。”孔子说:“执政的人不亲信大众心目中道德高尚的人,而亲信那些为人所不齿的卑鄙小人,人民便会因此而失去学习、效法的榜样,于是教育的秩序便也跟着紊乱了(亲失,失去了他所应当亲近的人。教化紊乱,都是由于执政者相信重用那些品行低劣的人。贱者,是指没有德行的人)。”
1703051516
1703051517 【原文】子曰:“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心庄则体舒(1),心肃则容敬(2)。心好之,身必安(3)之;君好之,民必欲之(4)。心以体全,亦以体伤;君以民存,亦以民亡(5)。”庄,齐庄也。
1703051518
1703051519 【注释】(1)心庄则体舒:郑玄曰:“庄,齐庄也。”齐庄,庄重恭敬。俞樾说:“庄当读为壮。壮,大也。言心广大则体安舒。今从郑说。”(2)心肃则容敬:肃,如临深渊,持事谨敬为肃。此处指敬畏、谨慎而庄严。(3)安:犹善。喜欢,爱好。(4)君好之,民必欲之:欲,是爱好、喜爱的意思。《左传·成公二年》:“余虽欲于巩伯,其敢废旧典以黍叔父?”王引之《经义述闻·左传中》:“欲,犹好也。言余虽爱好巩伯,不敢废旧典而以献捷之礼相待也。古者‘欲’与‘好’同义。”(5)心以体全,亦以体伤;君以民存,亦以民亡:《集解》:“吕氏大临曰:‘心、体之说,姑以为譬,然求实理,则非譬也。体安则心说,犹有民则有君也。体伤则心憯,犹民病则君忧也。’”
1703051520
1703051521 【译文】孔子说:“君王好比是百姓的内心,百姓就是君王的身体。内心端庄,身体就会安稳舒展;内心肃敬,外表就会恭顺庄严。内心喜欢什么,身体也必定会随之产生同样的爱好。君王喜好什么,百姓一定就会跟着追求什么。内心因为身体的健康完好而得以保全,也会因为身体遭受残害而受到损伤。君王因百姓的爱戴归顺而存在,也会因百姓的怨恨背弃而灭亡(庄,严肃诚敬)。
1703051522
1703051523 大 学
1703051524
1703051525 【题解】《大学》是《礼记》的第四十二篇,二程认为《大学》乃孔氏遗书,初学入德之本。《大学》是以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纲领,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条目,系统阐述儒家思想的一篇文字。朱熹说:“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所谓大学,不但能修己成德,而且能博施济众,才称得上大人之学。自宋朝朱熹编《四书》,作《章句》之后,《大学》就成为中国读书人的必读之书。《群书治要》摘录其中有关“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两段文字。这是儒家立身处世的根本心法,也是为官任事治理百姓的一条根本方法。
1703051526
1703051527 【原文】尧、舜率(1)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言民化君行也。君好货,而禁民淫于财利,不能止也。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2)。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3)。
1703051528
1703051529 【注释】(1)率:与“帅”通用,领导的意思。(2)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诸,之于。非,责备。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有善于己,然后可以责人之善;无恶于已,然后可以正人之恶。皆推己以及人,所谓恕也。”(3)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藏,隐匿,怀着。喻,使人通晓,开导。指自身不能行恕道,而能晓谕他人,这种事是没有的。
1703051530
1703051531 【译文】尧王、舜王以“仁”领导天下,百姓就跟着他行仁;夏桀、商纣以暴戾横行天下,百姓就跟着他做坏事。君王所发布的政令如果与他平日的好恶正好相反,那老百姓是不会听从他的话的(说的是民风民俗的变化是随着君主的身教而变化的。君主爱好财物,却禁止老百姓拼命追求财物利养,是不能达到禁止的效果的)。所以君子总是自己先做到了,然后才去教导别人;先克服掉自身的毛病,然后才去帮助别人改正错误。自己尚且不能推己及人以仁恕存心,却能够教导别人明白事理,这种事是从来没有过的啊!
1703051532
1703051533 【原文】故上老老而民兴孝(1),上长长而民兴悌(2),上恤孤而民不背(3)。所恶于上,无以使下(4);所恶于下,毋以事上(5);所恶于前,毋以先后(6);所恶于后,毋以从前(7);所恶于右,毋以交左(8);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9)。”民之所好好之(10),民之所恶恶之(11),此之谓民之父母。”言治民之道无他,取于己而已。好人之所恶(12),恶人之所好(13),是谓拂人之性(14),灾必逮夫身(15)。拂,犹佹(16)。逮,及也。
1703051534
1703051535 【注释】(1)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指在上位的人。老老,上一个老字是动词,下一个老字是名词。郑玄注:“老老长长,谓尊老敬长也。”而,关系词,就的意思。孝,孝顺父母。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老老,所谓老吾老也。兴,谓有所感发而兴起也。”长长,同上。(2)悌:尊敬兄长。通行本作“弟”。“弟”的本义是兄弟的弟,引申而有尊敬兄长的意思。大概在汉以后,这个意思就用“悌”字。(3)上恤孤而民不背:恤,体恤,周济。恤孤,救济孤苦无依的人。《礼记·王制》:“少而无父者谓之孤,老而无子者谓之独,老而无妻者谓之矜,老而无夫者谓之寡。此四者,夫民之穷而无告者也。”这里举“孤”以概其余,指穷而无告之人。不背,不相背弃也。孔颖达疏:“孤弱之子,人所遗弃,在上君长,若能忧恤孤弱不遗,则下民学之,不相弃倍也。”(4)所恶于上,无以使下:无,《礼记正义》《四书章句集注》皆作“毋”。孔颖达疏:“譬诸侯有天子为上,上有不善之事加己,己恶之,则不可回持此恶事使己下者为之也。”(5)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兼摄“者”字的作用。恶,动词,憎恶。毋,禁止,不要。孔颖达疏:“此以下(至民之所恶恶之)皆是洁矩之道也。言臣下不善事己,己所有恶,则己不可持此恶事回以事己之君上也。”(6)所恶于前,毋以先后:先,引导。孔颖达疏:“前,谓在己之前不以善事施己,己所憎恶,则无以持此恶事施于后人也。”(7)所恶于后,毋以从前:从,跟随。孔颖达疏:“后,谓在己之后不以善事施己,己则无以恶事施于前行之人也。”(8)所恶于右,毋以交左:交,对待。上、下指地位,前后指辈份。孔颖达疏:“谓与己平敌,或在己右,或在己左,以恶加己,己所憎恶,则无以此恶事施于左人也。举此一隅,余可知也。”(9)《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见于《诗经·小雅·南山有台》。只,语气助词。诗义为:“和乐在上位的君子呀!他们是我们老百姓的父母。”孔颖达疏:“此记者引之,又申明洁矩之道,若能以己化从民之父母。此《小雅》南山有台之篇,美成王之诗也。只,辞也。言能以此化民,从民所欲,则可为民之父母矣。”(10)民之所好好之:孔颖达疏:“谓善政恩惠,是民之顾好,己亦好之,以施于民。若发仓廪,赐贫穷,赈乏绝是也。”(11)民之所恶恶之:孔颖达疏:“谓苛政重赋,是人之所恶,己亦恶之而不行也。”(12)好人之所恶:孔颖达疏:“人,谓君子。君子所恶者,凶恶之事。今乃爱好凶恶,是‘好人之所恶’也。”(13)恶人之所好:孔颖达疏:“君子所好,仁义善道。今乃恶此仁义善道,是‘恶人之所好’也。”(14)是谓拂人之性:拂,违逆,悖逆。孔颖达疏:“若如此者,是谓拂戾善人之性。”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拂,逆也。好善而恶恶,人之性也;至于拂人之性,则不仁之甚者也。”(15)灾必逮夫身:逮,到来。夫,指示形容词,彼、此。孔颖达疏:“逮,及也。如此,灾必及夫身矣。”《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16)佹:乖戾。
1703051536
1703051537 【译文】所以在上位的人能尊敬老年人,那么百姓的孝敬之风就能兴起;在上位的人能敬事长者,那么百姓的友悌之风就能兴起;在上位的人能体恤孤苦无依的人,那么百姓之间就不会相互背弃。不喜欢上司对自己的一些做法,就不要这样去对待下属;不喜欢下属的一些行为表现,自己就不要以同样的方式来应付上级;不满意前人做过的事,自己就不要接着去做,以免贻患后人;不愿意后面的人怎样对待自己,自己也就不要这样去对待前面的人;不喜欢右边人的作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对待左边的人;不喜欢左边人的作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对待右边的人。《诗经》上说:“和乐在上的君子呀!这才是我们老百姓的父母。”老百姓喜欢的事情我们也喜欢,老百姓厌恶的事情我们也厌恶,这就可以算作是老百姓的父母了(说明治理百姓的方法一无例外,无非是从自己的需求去推知别人的需求,自己应该怎样去做就十分清楚了。如此而已)。喜欢做人人都不愿意看到的事,而不愿意去做人人都喜欢的事,这就叫悖逆人性,灾祸一定会降临到他的身上(拂,如同违悖。逮,到达)。
1703051538
1703051539 昏 义
1703051540
1703051541 【题解】本篇是解释《仪礼·士昏礼》的意义,并推而广之。郑玄云:“名曰昏义者,以其记娶妻之义,内教之所由成也。”由于婚礼多在黄昏进行,所以“婚”字作“昏”,日入后二刻半为昏。“内教”是指女子的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昏义》篇首先说明婚礼的重要,其次说明新妇服侍舅姑的意义,而后及于妇女教育等。《群书治要》摘录其论述有关婚礼意义的部分内容,阐明婚礼是建立人伦的关键,是一切礼仪的根本。并以天子与皇后为例,以揭示其夫妇有别之礼的深刻内涵。
1703051542
1703051543 【原文】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1);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曰:“婚礼者,礼之本也。”夫礼,始于冠(2),本于婚,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乡射,此礼之大体也。
[ 上一页 ]  [ :1.70305149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