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51534e+09
1703051534
1703051535 【注释】(1)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指在上位的人。老老,上一个老字是动词,下一个老字是名词。郑玄注:“老老长长,谓尊老敬长也。”而,关系词,就的意思。孝,孝顺父母。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老老,所谓老吾老也。兴,谓有所感发而兴起也。”长长,同上。(2)悌:尊敬兄长。通行本作“弟”。“弟”的本义是兄弟的弟,引申而有尊敬兄长的意思。大概在汉以后,这个意思就用“悌”字。(3)上恤孤而民不背:恤,体恤,周济。恤孤,救济孤苦无依的人。《礼记·王制》:“少而无父者谓之孤,老而无子者谓之独,老而无妻者谓之矜,老而无夫者谓之寡。此四者,夫民之穷而无告者也。”这里举“孤”以概其余,指穷而无告之人。不背,不相背弃也。孔颖达疏:“孤弱之子,人所遗弃,在上君长,若能忧恤孤弱不遗,则下民学之,不相弃倍也。”(4)所恶于上,无以使下:无,《礼记正义》《四书章句集注》皆作“毋”。孔颖达疏:“譬诸侯有天子为上,上有不善之事加己,己恶之,则不可回持此恶事使己下者为之也。”(5)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兼摄“者”字的作用。恶,动词,憎恶。毋,禁止,不要。孔颖达疏:“此以下(至民之所恶恶之)皆是洁矩之道也。言臣下不善事己,己所有恶,则己不可持此恶事回以事己之君上也。”(6)所恶于前,毋以先后:先,引导。孔颖达疏:“前,谓在己之前不以善事施己,己所憎恶,则无以持此恶事施于后人也。”(7)所恶于后,毋以从前:从,跟随。孔颖达疏:“后,谓在己之后不以善事施己,己则无以恶事施于前行之人也。”(8)所恶于右,毋以交左:交,对待。上、下指地位,前后指辈份。孔颖达疏:“谓与己平敌,或在己右,或在己左,以恶加己,己所憎恶,则无以此恶事施于左人也。举此一隅,余可知也。”(9)《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见于《诗经·小雅·南山有台》。只,语气助词。诗义为:“和乐在上位的君子呀!他们是我们老百姓的父母。”孔颖达疏:“此记者引之,又申明洁矩之道,若能以己化从民之父母。此《小雅》南山有台之篇,美成王之诗也。只,辞也。言能以此化民,从民所欲,则可为民之父母矣。”(10)民之所好好之:孔颖达疏:“谓善政恩惠,是民之顾好,己亦好之,以施于民。若发仓廪,赐贫穷,赈乏绝是也。”(11)民之所恶恶之:孔颖达疏:“谓苛政重赋,是人之所恶,己亦恶之而不行也。”(12)好人之所恶:孔颖达疏:“人,谓君子。君子所恶者,凶恶之事。今乃爱好凶恶,是‘好人之所恶’也。”(13)恶人之所好:孔颖达疏:“君子所好,仁义善道。今乃恶此仁义善道,是‘恶人之所好’也。”(14)是谓拂人之性:拂,违逆,悖逆。孔颖达疏:“若如此者,是谓拂戾善人之性。”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拂,逆也。好善而恶恶,人之性也;至于拂人之性,则不仁之甚者也。”(15)灾必逮夫身:逮,到来。夫,指示形容词,彼、此。孔颖达疏:“逮,及也。如此,灾必及夫身矣。”《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16)佹:乖戾。
1703051536
1703051537 【译文】所以在上位的人能尊敬老年人,那么百姓的孝敬之风就能兴起;在上位的人能敬事长者,那么百姓的友悌之风就能兴起;在上位的人能体恤孤苦无依的人,那么百姓之间就不会相互背弃。不喜欢上司对自己的一些做法,就不要这样去对待下属;不喜欢下属的一些行为表现,自己就不要以同样的方式来应付上级;不满意前人做过的事,自己就不要接着去做,以免贻患后人;不愿意后面的人怎样对待自己,自己也就不要这样去对待前面的人;不喜欢右边人的作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对待左边的人;不喜欢左边人的作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对待右边的人。《诗经》上说:“和乐在上的君子呀!这才是我们老百姓的父母。”老百姓喜欢的事情我们也喜欢,老百姓厌恶的事情我们也厌恶,这就可以算作是老百姓的父母了(说明治理百姓的方法一无例外,无非是从自己的需求去推知别人的需求,自己应该怎样去做就十分清楚了。如此而已)。喜欢做人人都不愿意看到的事,而不愿意去做人人都喜欢的事,这就叫悖逆人性,灾祸一定会降临到他的身上(拂,如同违悖。逮,到达)。
1703051538
1703051539 昏 义
1703051540
1703051541 【题解】本篇是解释《仪礼·士昏礼》的意义,并推而广之。郑玄云:“名曰昏义者,以其记娶妻之义,内教之所由成也。”由于婚礼多在黄昏进行,所以“婚”字作“昏”,日入后二刻半为昏。“内教”是指女子的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昏义》篇首先说明婚礼的重要,其次说明新妇服侍舅姑的意义,而后及于妇女教育等。《群书治要》摘录其论述有关婚礼意义的部分内容,阐明婚礼是建立人伦的关键,是一切礼仪的根本。并以天子与皇后为例,以揭示其夫妇有别之礼的深刻内涵。
1703051542
1703051543 【原文】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1);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曰:“婚礼者,礼之本也。”夫礼,始于冠(2),本于婚,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乡射,此礼之大体也。
1703051544
1703051545 【注释】(1)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集解》:“礼运曰:‘夫义妇顺’,此不言‘顺’而言‘义’者,夫妇之道,不患其不顺也,患其苟于顺而伤于义也。失义则顺亦不可保矣,故曰‘立夫妇之义’。物之苟合者,亲也不可以久,故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2)冠:指冠礼。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的礼节,表示成年。
1703051546
1703051547 【译文】婚礼是缔结两姓之间的欢好。对上来说,要奉事宗庙祭祀祖先,对下来说,要传宗接代承继后世。所以君子很重视婚礼。男女各有分工且各尽其责,则夫妇之间才有道义;夫妇间的道义建立起来了,然后父子才能亲爱和睦;父子之间有了亲爱,然后君臣才能各正本位。所以说,婚礼是礼的根本。“礼”是以冠礼作起点,以婚礼作为根本,在丧礼和祭礼中体现出它的隆盛,在朝觐和聘问之礼中体现出它的尊严,在乡饮酒礼和乡射礼中体现出其和乐的宗旨。这就是礼的总体内涵。
1703051548
1703051549 【原文】古者天子后,立六宫(1)、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女,以听天下之内治(2),以明章(3)妇顺,故天下内和而家理也。天子立六官(4)、三公(5)、九卿(6)、二十七大夫(7)、八十一元士(8),以听天下之外治,以明章天下之男教,故外和而国治也。故曰:“天子听男教,后听女顺;天子理阳道,后治阴德;天子听外治,后听内治。”教顺成俗,外内和顺,国家理治,此之谓盛德也(9)。
1703051550
1703051551 【注释】(1)天子后立六宫:宫,妇女的住处。六宫,包括大寝一、小寝五,九嫔以下分别居住其中,三夫人分别主持六宫之事。(2)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女,以听天下之内治:天子有后,有夫人,有嫔,有世妇,有御女等,名为帝王妻妾,实际多为宫中女官。夫人、嫔,属于宫中高层女官。世妇,掌管祭祀、宾客、丧祭之事。御女,宫中下层女官。《集解》:“先王之立内官,所以佐后以内治,非淫于色也。故虽设此数,而无其人则阙,周礼天官于世妇、女御不言其数,以此也。”听,掌管。内治,内务的治理,是女子必须要学习的法度。(3)章:同“彰”,彰明。(4)六官:《周礼》以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分掌邦政,故称六官。(5)三公:官名,古代三种最高官职的合称。周为太师、太傅、太保。(6)九卿:古时中央政府的九个高级官职,历代建置不一。如周以少师、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为九卿。(7)大夫:古代官名,历代沿用,位在卿之下,士之上。(8)八十一元士:元,美善的。元士,天子之士。(9)此之谓盛德也:《集解》:“以体言则曰‘男女’,以德言则曰‘阴阳’,以位言则曰‘外内’,其实一也。天子与后分至内外,乃夫妇之道之尤重者,故因昏礼而上言之。匡衡曰:‘大上者,民之父母。后夫人之行,不侔于天地,则无以承神灵之统,而理万物之宜。’是故国家理治,非天子与后皆有盛德,则不可得而致也。”
1703051552
1703051553 【译文】古代天子,在皇后以下设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女,来掌管天下内务的治理,以彰明和推行女子的和顺之德,所以能使天下的内务安定、家庭和睦。天子设立六官、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以掌管治理天下的外务,以彰明和推行天下男子臣民的教育,所以外部能够和谐而国家安定。所以说,天子掌管男子的政教,皇后掌管妇女的贞顺;天子掌管阳刚的大道,皇后调治阴柔的德性;天子掌管外务的治理,皇后掌管内务的职责。男教与女顺的并重形成了风俗,使外部和内部都和顺,国与家都纳入正轨并治理得井井有条,这就叫做盛德。
1703051554
1703051555 【原文】是故男教不修,阳事不得(1),讁见于天(2),日为之食(3);妇顺不修,阴事不得,讁见于天,月为之食(4)。是故日食则天子素服,而修六官之职,荡天下之阳事(5)。月食,则后素服而修六宫之职,荡天下之阴事。故天子之与后,犹日之与月,阴之与阳,相须而后成者也(6)。讁之言责也。荡,荡涤,去秽恶也。
1703051556
1703051557 【注释】(1)阳事不得:阳事,阳刚之道。得,得当,恰当。(2)讁见于天:讁,通行本作“适”,同“谪”,谴责。见,出现。(3)日为之食:指日食。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成一直线时,太阳的光被月亮挡住,地球表面上某些地区短时间内看不到太阳。这个现象称为日食。(4)月为之食:指月食。地球运行至太阳和月亮中间时,月所得的太阳光为地球所掩,遂成月食。《集解》:“郑氏曰:‘食者,见道有亏伤也。’”(5)则天子素服而修六官之职,荡天下之阳事:素服,本色或白色的衣服。居丧或遭遇凶事时所穿。荡,涤除而整理之。孔颖达疏:“谓救日之时,着素服,荡除天下之阳事有秽恶者。”(6)相须而后成者也:相须,互相影响,互为因果。须,等待。
1703051558
1703051559 【译文】因此,凡是男子政教不修治,违背了阳刚之道,上天就会降下不祥的征兆,而出现日食之类的反常现象;妇女的柔顺之德不修治,违背了阴柔之道,上天也会降下不祥的征兆,而出现月食之类的反常现象。所以遇到日食,天子就身穿素服,检查反省六官的政务,涤除和清理男子政教中的秽恶。遇到月食,皇后就就身穿素服,检查和反省六宫的内治,以涤除和清理女德中的秽恶。可见天子与皇后的关系,如日月并行,如阴阳互补,相互之间密切配合才能成就治理天下的大业(讁的意思是说谴责、责难。荡,清洗、去除,去除污秽)。
1703051560
1703051561 射 义
1703051562
1703051563 【题解】郑玄《三礼目录》释本篇篇名说:“名曰射义者,以其记燕射、大射之礼,观德行取于士之义。”古人通过射箭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德行了,从而任用贤才,考核诸侯,射礼是一个重要标准。射礼有五种:一、大射,君臣相与习射。二、宾射,天子、诸侯飨宴前来朝聘的宾客而与之射。三、燕射,是天子、诸侯宴请臣下,献毕而射。四、乡射,州长与其民众习射于州序。五、泽宫之射,祭前择士之射。《仪礼》今存《乡射》《大射》二篇,此文即阐发其义,同时还述及乡射、宾射之礼。
1703051564
1703051565 【原文】古者诸侯之射也,必先行燕礼(1);卿、大夫、士之射(2)也,必先行乡饮酒之礼。故燕礼者,所以明君臣之义也(3);乡饮酒之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也(4)。言别尊卑老稚,乃后射以观德行也。
1703051566
1703051567 【注释】(1)古者诸侯之射也,必先行燕礼:诸候之射,大射,君臣相与习射。燕礼,君主饮宴群臣之礼。《集解》:“吕氏大临曰:‘射者,男子所有事也。天下无事,则用之于礼义,故习大射、乡射之礼,所以习容、习艺,观德而选士;天下有事,则用之于战胜,故主皮、呈力,所以御侮克敌也。’”(2)卿大夫士之射:即“乡射”。(3)故燕礼者,所以明君臣之义也:孔颖达疏:“谓臣于堂下再拜稽首,升成拜,君答拜,似若臣尽竭其力致敬于君,君施惠以报之也。”(4)乡饮酒之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也:乡饮酒之礼,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以少事长之序,故云明长幼之序。
1703051568
1703051569 【译文】古代诸侯举行“大射”以前,一定先举行飨宴群臣的燕礼。卿、大夫、士举行乡射以前,一定先举行乡饮酒礼。所以行燕礼,是为了申明君臣之间的大义。行乡饮酒礼,是为了表明长幼之间的次序(指先辨明了君臣大义、长幼次序以后,再以射箭来考察其德行)。
1703051570
1703051571 【原文】故射者,进退周还(1)必中礼。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2)。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3)。此可以观德行也(4)。内正外直,习于礼乐,有德行者。
1703051572
1703051573 【注释】(1)进退周还:前进、后退、左右转身。还,通“旋”。(2)然后持弓矢审固:弓,射箭的器具。矢,箭。审固,瞄准。(3)中:射中目标。(4)此可以观德行也:《集解》:“射者,进退周旋之礼甚烦,一有不中,则志气之动,而持弓矢必不审固矣……进退周旋之中礼,内志之正,外体之直,岂一时所能袭取哉?必其庄敬、和乐,所以养其身心者久,而后可以致之,故曰:‘可以观德行矣。’”
1703051574
1703051575 【译文】所以射箭的人,不论是前进、后退、左右转身,一定要合乎礼。内心端庄敬肃,外表身体挺拔而端直,然后再拿起弓箭瞄准目标。弓箭拿稳,目标瞄定,然后才谈得上能否射中目标。从这整个过程中,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德行了(做到内正外直的人,是长时学习礼乐而有德行的人)。
1703051576
1703051577 【原文】其节(1),天子以《驺虞》(2),诸侯以《狸首》(3),大夫以《采苹》(4),士以《采蘩》(5)。故明乎其节之志,以不失其事,则功成而德行立。德行立则无暴乱之祸,功成则国安。故曰:“射者,所以观盛德也。”《驺虞》、《采苹》、《采蘩》,今诗篇名也,《狸首》亡也。
1703051578
1703051579 【注释】(1)节:歌唱诗篇,堂下奏鼓,每一曲终为一节,作为射箭时速度的限制。《驺虞》九节,《狸首》七节,《采苹》《采蘩》各五节。射者因尊卑不同,先歌五节、三节或一节以听,余四节连发四矢。(2)驺虞:《诗经·召南》篇名之一,述围猎不多杀之义,以赞美文王的教化。驺,音奏(阴平),古代掌管养马及驾车的官。虞,为山泽之官。驺虞,为天子掌管鸟兽的官员。(3)狸首:逸诗。指田猎所获,其物虽薄,诸侯与大夫燕射时,仍不以微薄废礼。所以用本诗使君臣共同习礼而结欢,奉天子而修朝事。(4)采苹:《诗经·召南》篇名,言大夫的妻子能循法度,故用浮萍以祭祀。(5)采蘩:《诗经·召南》篇名,歌夫人不失职,采蘩以祭祀。
1703051580
1703051581 【译文】射箭时控制动作的节奏,天子以《驺虞》这首诗的节奏为标准,诸侯以《狸首》的节奏为标准,卿大夫以《采苹》的节奏为标准,士以《采蘩》的节奏为标准。所以不同阶层的人士,明了其节奏的内在涵义,而去实行他们所担当的事业,就能建功立业,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德行。德行成就了,就不会产生暴乱的祸患,功业成就了,国家就能长治久安。所以说,射礼,是用来观察道德高尚与否的(《驺虞》《采苹》《采蘩》是现在《诗经》的篇名,《狸首》失传了)。
1703051582
1703051583 【原文】是故古者,天子以射选诸侯、卿、大夫、士。射者,男子之事,因而饰之以礼乐也。故事之尽礼乐而可数(1)为,以立德行者,莫若射,故圣王务焉。选士者,先考德行,乃后决之射也。男子生而有射事(2),长学礼乐以饰之(3)。
[ 上一页 ]  [ :1.70305153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