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51584
1703051585
【注释】(1)数:多次,经常。(2)男子生而有射事:古代风俗尚武,家中生男,则于门左挂弓一张,后因称生男为悬弧。《礼记·内则》:“子生,男子设弧于门左。”(3)长学礼乐以饰之:孔颖达疏:“《内则篇》云:‘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二十舞《大夏》。’是长学礼乐以华饰射事也。”
1703051586
1703051587
【译文】所以古时候天子用射礼来考核诸侯、卿、大夫及士等德艺的高下。射箭是男人的活动,因而用礼乐来配合以增其庄严。所以要寻得一种既能容括礼乐,又可以常常去修习,以帮助人们建立道德操守的事,没有比射箭更适合的了。所以圣明的先王都会大力提倡去做这件事(选择才能优秀的人,先考核其德行,然后再通过举行射礼来决定人选。男子从小就要学习射箭的技艺,长大后再配合学习《礼》《乐》以庄严其德行)。
1703051588
1703051589
【原文】是故古者天子之制,诸侯岁献贡士于天子(1),天子试之于射宫(2),观其容体比于礼,其节比于乐(3),而中多者,得与于祭(4);其容体不比于礼,其节不比于乐,而中少者,不得与于祭。数与于祭而君有庆;数不与于祭,而君有让(5)。数有庆而益地,数有让而削地(6)。故曰:天子之大射,谓之“射侯”。射侯者,射为诸侯也。射中则得为诸侯,射不中则不得为诸侯。大射,谓将祭择士之射也。得为诸侯,谓有庆也;不得为诸侯,谓有让也。
1703051590
1703051591
【注释】(1)诸侯岁献,贡士于天子:岁献,指每年献其职贡以供天子祭礼。古代诸侯或属国,每年都要向朝廷进贡礼品,亦称“岁贡”。郑玄注:“岁献,献国事之书,及计偕之物。”贡士,古代称举荐人才为贡士。旧说诸侯三年贡士一次,大国三人,次国二人,小国一人。(2)射宫:天子行大射礼之处,亦为考试贡士之所。(3)其节比于乐:节,指射箭时音乐的节拍。比,合,符合。(4)与于祭:可以参加祭祀之礼。(5)数与于祭而君有庆,数不与于祭而君有让:庆,褒扬。让,贬责,责备。(6)数有庆而益地,数有让而削地:益地,增加封地。削地,削减封地。
1703051592
1703051593
【译文】所以古代天子的制度规定,诸侯每年进贡国书礼品、推荐人才给天子以供祭祀,天子便在射宫用箭术考核这些人才。如果射箭时的仪容姿态合乎礼的要求,节奏符合音乐的节拍,而射中的又多,就可以取得日后参予祭祀之礼的资格。如果他们的仪容和姿态不合乎礼,节奏不合于音乐,射中的又少,就没有资格参予祭礼。能多次参予祭礼,就能得到天子的褒扬;多次得不到参加祭礼的资格,就会受到天子的责备。能多次得到褒扬者,便增加诸侯的封地,如果多次受到责备,便要削减诸侯的封地了。所以说,天子举行的大射被称为“射侯”。所谓射侯,就是通过射礼来考核诸侯。其射箭合于射礼,就意味着这个诸侯称职;其射箭不合于射礼,就意味着这个诸侯不称职(大射,指天子举行祭祀前选择祭祀人选的射礼。得为诸侯,是说就会得到天子的褒奖;不得为诸侯,是说就会受到天子的责备)。
1703051594
1703051595
【原文】故射者,仁之道也。求正诸己,己正而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者,反求诸己而已矣(1)。孔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2)?”
1703051596
1703051597
【注释】(1)反求诸己而已矣:诸,文言文中“之于”二字的合音,是“在”的意思。反求诸己,即自我反省,回过头来反省自己身上的过失。语出《孟子·离娄》:“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集解》:“陈氏澔曰:‘为仁由己,射之中否亦由己,非他人所能与也。故不怨胜己,而反求诸身。’”(2)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语出《论语·八佾》。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孔颖达疏:“此明射是仁恩之道,惟内求诸己,不病害于物。既求诸己,耻其不胜,乃有争心矣。”
1703051598
1703051599
【译文】由此可知,射箭包涵了“仁”的道理。先要求自己心平体正(拿得稳,瞄得准),认为一切妥当才发射。如果箭发出去而射不中目标,也绝不埋怨胜过自己的人,而只是回过头来检讨自己的不足罢了。孔子说:“君子不会有与人竞争之心,要说有,那大概就是在射箭的时候,大家都争着要做个标准的君子啊!”
1703051600
1703051601
1703051602
1703051603
1703051605
群书治要译注 卷八
1703051606
1703051607
周 礼
1703051608
1703051609
【题解】《周礼》是儒家经典,相传为周公所作。周公是孔子一生中最崇敬的古代圣者之一,被后世儒家尊称为“元圣”。周公继承周文王、周武王的德业,以高度的智慧处理国务,稳定了西周初期国家动荡的形势,又制礼、作乐,完备了中国的礼乐文化,为周朝八百年的基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703051610
1703051611
周朝的礼乐文化主要记载在《周礼》《仪礼》和《礼记》这三部典籍中。其中,《周礼》偏重于政治制度方面,是一部记载古代设官分职的政典,共记载了王室大小官三百七十七名,并详列各官的职权,通过官制显示出治国方案,体现了基于仁爱之心的正义性原则,显示了相当成熟的政治思想。《仪礼》则记载了冠、昏、丧、祭、朝、聘、燕享等典礼的详细仪式,偏重于行为规范方面。而《礼记》则偏重于对礼乐制度进行理论说明。由这“三礼”所涉及的各种礼制的总和,也就是礼的全部内容,贯穿在我国古代政治生活和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1703051612
1703051613
《周礼》一书共分六篇,包括“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其中,“冬官”一篇早已散佚,西汉时补以内容与之相近的“考工记”,称为“冬官考工记”。《周礼》六官的分工大致为:天官主管宫廷,地官主管民政,春官主管宗族,夏官主管军事,秋官主管刑罚,冬官主管营造。全书共分四十二卷。
1703051614
1703051615
《周礼》所涉及的内容极为丰富,大至天文历象、天下九州,小至沟洫道路、草木虫鱼,凡邦国建制,政法文教,礼乐兵刑,赋税度支,膳食衣饰,寝庙车马,农商医卜,工艺制作,各种名物、典章、制度,无所不包,堪称上古文化史之宝库。
1703051616
1703051617
《周礼》的许多礼制,影响百代。如从隋代开始实行的“三省六部制”,其中的“六部”,就是仿照《周礼》的“六官”设置的。唐代将六部之名定为吏、户、礼、兵、刑、工,作为中央官制的主体,为后世所遵循,一直沿用到清朝灭亡。历朝修订典制,如唐《开元六典》、宋《开宝通礼》、明《大明集礼》等,也都是以《周礼》为蓝本,斟酌损益而成。元世祖忽必烈建元大都(今北京)时,以《周礼》为范本,建立了“面朝后市、左祖右社”的都城格局。以后,明、清两朝不仅沿用不废,还仿照《周礼》,建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先农坛等,形成今日的布局。
1703051618
1703051619
《周礼》对历代封建王朝的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也产生深远的影响。王莽改制、王安石变法等,都从《周礼》中吸取过某些思想。
1703051620
1703051621
我国现代著名哲学家方东美先生对《周礼》一书赞赏备至,他认为在古今治国的大典里面,《周礼》可以说是第一,是“人类史上最完美的宪法”。
1703051622
1703051623
《群书治要》中辑录了《周礼》中有关六卿建制的主要内容,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圣明帝王以礼治国、以刑辅教的治国思想,处处闪耀着道德与智慧的光芒。
1703051624
1703051625
【作者简介】《周礼》原称《周官》《周官经》,西汉刘歆始称《周礼》,相传为周公所作。《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成王在丰,天下已安,周之官政未次序,于是周公作周官,官别其宜。”然而在儒家经典中,此书最晚出。汉初无此书,汉惠帝四年废除“挟书律”(秦朝实行的一项法令,除了允许官府有关部门可以藏书外,民间和个人一律不得藏书),西汉河间献王乃以重金购得《周官》古文经,献给朝廷,深藏于秘府(禁中藏图书秘记之所)。直到汉成帝时,刘向、刘歆父子校理秘府所藏的文献,才又重新发现此书。当时学者对此书的态度,东汉著名经学家马融在《周官传》中有记载:“时众儒并出,共排以为非是,唯歆独识。其年尚幼,务在广览博观,又多锐精于《春秋》,末年乃知其周公致太平之迹。”
1703051626
1703051627
清代著名学者孙诒让认为,《周礼》一书,是自黄帝、颛顼以来的典制,“斟酌损益,因袭积累,以集于文武,其经世大法,咸稡于是”(《周礼正义序》)。近现代学者则一般认为此书或作于战国后期。
1703051628
1703051629
此书在南宋被列入“十三经”。东汉经学大家郑玄为之作注,唐贾公彦撰《周礼义疏》四十二卷,至宋时与郑注合刻为《周礼注疏》。清孙诒让撰《周礼正义》,征引繁富,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1703051630
1703051631
天 官
1703051632
1703051633
【题解】《周礼》分设天、地、春、夏、秋、冬六官。以天官冢宰居首,总御百官。冢宰,即太宰。西周置,位次三公,为六卿之首。太宰原为掌管王家财务及宫内事务的官。周武王死时,成王年少,周公曾以冢宰之职摄政。本段讲述了冢宰应该制定六种法典帮助君主治国,用八种权柄帮助君主驾驭群臣,用八种治国纲要治理百姓,并特别节录膳夫的职责,指出国家有重大灾异时,不得杀牲设宴。
[
上一页 ]
[ :1.70305158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