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51794e+09
1703051794
1703051795 【题解】本段节录自《周书》的《官人》,提出了观察识别人才的十一条行为标准和十一条考核人才的方法。这对管理者识别人才、考核人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1703051796
1703051797 【原文】富贵者,观其有礼施(2);贫穷者,观其有德守(3);嬖宠者,观其不骄奢(4);隐约者,观其不慑惧(5)。其少者,观其恭敬好学而能弟;其壮者,观其洁廉务行而胜其私;其老者,观其思慎、强其所不足而不逾。父子之间,观其慈孝;兄弟之间,观其和友;君臣之间,观其忠惠;乡党之间,观其信诚。设之以谋,以观其智;示之以难,以观其勇;烦之以事,以观其治;临之以利,以观其不贪;滥之以乐,以观其不荒。喜之,以观其轻;怒之,以观其重;醉之,以观其失;纵之,以观其常;远之,以观其不贰;昵之,以观其不狎。复征其言,以观其精;曲省其行,以观其备。此之谓观诚。
1703051798
1703051799 【注释】(1)官人:选取人才给以适当官职。《书·皋陶谟》:“知人则哲,能官人。”孙星衍疏:“知人则能器使。”(2)富贵者观其有礼施:《逸周书汇校集注》:“陈逢衡云:施,予也。富贵者能以礼施,则不骄不吝而能得众矣。”(3)德守:即道德操守。《逸周书汇校集注》:“陈逢衡云:守,操守也。贫贱者能以德守,则不干进不辱身而动必以正矣。”(4)“嬖宠”句:《逸周书汇校集注》:“潘振云:为君爱曰嬖,承君恩曰宠。接人倨傲曰骄,用物汰侈曰奢。”(5)“隐约”句:困厄,俭约。《逸周书汇校集注》:“潘振云:隐,穷也;约,少也。陈逢衡云:不慑惧则有以当大任而不疑。”
1703051800
1703051801 【译文】富贵之人,要看他是否举止有礼而好施惠。贫穷之人,要看他是否有德行操守。对于那些备受宠幸之人,要看他是否不骄不奢。对于那些处于困厄的人,要看他是否胆小怕事。对于那些年轻人,要看他有无恭敬好学的态度和敬长爱幼之心。对于那些壮年之人,要看他是否廉洁务实,进而能否克制私欲。对于那些年老之人,要看他的思维是否谨慎,是否即使处于十分难堪的境地,也不会逾越规矩。父子之间,要看他们是否慈爱、孝顺;兄弟之间,要看他们是否和睦友爱;君臣之间,要看是否仁爱、忠心;乡党之间,要看他们是否诚实守信。让他施行某种谋划,从这里来观察他的智慧。把困难摆到他面前,从这里来观察他的勇气。派他去处理一些烦杂的事务,进而来看他的管理能力。让他面对某种利益,进而来观察他是否贪婪。让他经常处在一种歌舞享乐的环境中,从这里来观察他是否会放纵迷乱。使他快乐,看他是否轻佻;激他发怒,看他是否稳重。让他喝醉,看他是否会失去恭慎的仪态;放任他行事,看他是否还遵从一贯的行为准则。疏远他,看他是否忠心不变;亲近他,看他是否轻浮失礼。反复地对照他前后说过的话,看他是否真的学问精通;隐秘地察访他的行为,看他是否德行完备。这些统合起来就称作“观诚”(洞察实情)。
1703051802
1703051803 芮良夫解
1703051804
1703051805 【题解】本段节录自《周书》的《芮良夫解》,主要内容为芮良夫对周厉王的谏言。芮良夫劝诫周厉王,作为君主,要做民之父母,任用贤人,有德则百姓拥护,无德则百姓仇恨,可惜周厉王并没有听取芮良夫的劝谏,而是采取暴政,结果民众发生暴动,包围了王宫,袭击厉王,他只好仓皇而逃,可悲可叹。
1703051806
1703051807 【原文】厉王(1)失道,芮(2)伯(3)陈诰(4)作芮良夫(5)(芮良夫下当有解字)。芮伯若曰:“余小臣(6)良夫,稽首(7)谨诰:天子惟民父母。致(8)厥(9)道,无远不服;无道,左右臣妾乃违。道,谓德政。违,叛之。民归于德,德则民戴,否德民仇。兹允效于前,斯不远。信验于前世,不远也。商纣弗改夏桀之虐,肆(10)我有周有家。举桀行恶灭亡,以为戒也。
1703051808
1703051809 【注释】(1)周厉王:西周第十位国王(公元前878-前841年在位),姬姓,名胡,周夷王的儿子,在位三十七年。(2)芮:古国名。也作“内”。周文王时建立,姬姓。在今陕西省大荔县朝邑城。(3)伯: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三等。《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孟子·万章下》:“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4)诰:《尚书》的六种文体之一。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二篇:“《书》之体例有六:曰典,曰谟,曰训,曰诰,曰誓,曰命,是称六体。”(5)良夫:芮伯的名字。(6)小臣:臣子在君王前的自称。(7)稽首:古时一种跪拜礼,叩头至地,是九拜中最恭敬者。(8)致:推极。(9)厥:助词。之。《书·无逸》:“自时厥后,亦罔或克寿。”(10)肆:遂,于是。
1703051810
1703051811 【译文】周厉王丧失治国之道,芮伯上书劝诫,写了《芮良夫解》。芮伯这样说:小臣芮良夫,叩首敬告:天子是万民的父母,只要忠实地推行先王的治国之道,再远的诸侯部族都没有不归服的;丧失了治国之道,自己的近臣、妻妾都会背叛(道,指的是德政。违,即背叛)。百姓归附有德之人。有德则百姓拥戴,无德则百姓仇恨。这前代已经有过证明,并不很远。商纣王不改变夏桀的暴虐,于是使我们周家拥有了天下(列举夏桀行恶而灭亡,以此为戒)。
1703051812
1703051813 【原文】呜呼!惟尔天子,嗣(1)文武之业;惟尔执政(2)小子(3),同先王之臣。昏行(4)内顾,道(5)王不若,同,谓位同也。昏,暗也,言教王为不顺。专利作威,佐乱进祸,民将弗龛(6)。专利侵乱,进不善也。治乱信于其行,惟王曁尔执政小子攸闻。行善则治,行恶则乱,皆所闻知也。古人求多闻(多闻下旧无以字。补之。)以鉴戒(7),弗闻是惟弗知。言古人患不闻,故有所不知也。尔闻尔知,弗改厥度,亦惟艰哉?知而不改,无可如何,故曰难也。夫后除民害(8),不惟民害,害民(9)乃非后,惟其仇。是与民为怨雠。民至亿兆(10),后一而已,寡弗敌众,后其殆哉!言上下无义,对共相怨,则寡者危已。
1703051814
1703051815 【注释】(1)嗣:继承;接续。(2)执政:掌管国家政事的人。(3)小子:称宗亲中男性同辈年轻者及下辈。《书·康诰》:“肆汝小子,封在兹东土。”(4)昏行:昏乱其德行。(5)道:通“导”。(6)龛:通“堪”,能。(7)鉴戒:亦作“鉴诫”,引为教训、使人警惕。(8)民害:人民的祸害。(9)害民:伤害人民。(10)亿兆:指人民的数目,极言其数之多。万万曰亿,万亿曰兆。
1703051816
1703051817 【译文】唉!您是天子,继承了文王和武王开辟的事业。那些执政的人,地位等同于先王的大臣,德行昏乱,只顾自己,诱导大王不顺从先王之法(同,即地位等同。昏,即昏暗。就是说教导大王为不义之事)。专谋私利,滥用权威,助长动乱,招引祸害,百姓都将不堪忍受(专谋私利,干犯扰乱,进谏不善之言)。“治乱取决于治理者的行为。”大王和您的执政者们是知道的(推行善政,天下就会太平;推行暴政,天下就会动乱。这是大家都已经听说过的了)。古人治理国家,总是力求多多了解历代君王,作为当世的借鉴。不能多听谏言,就不知道如何治理国家(说的是古人担心没有听到事实情况,所以总会有不知道的事情)。而您已听说了,也知道了,却不改正自己的作法,真是不知道该让人怎么办才好啊(知道了而不改,那就让人不知该如何了,所以说难)。君王废除危害人民的暴政,除去的不只是百姓之害,因为如果继续以暴政去祸害百姓,君王就不再是百姓的君王了,而是他们的仇人(这是与人民百姓结为怨家仇人)。百姓多达亿万人,君王却只有一人,寡不敌众,君王将非常危险啊(这是说上下没有恩义,共相怨怼,那人少的一方就危险了)!
1703051818
1703051819 【原文】乌虖(1)!野禽驯服于人,家畜见人而奔,非禽畜之性,实惟人民亦如之。人养之,故扰服,虽家畜,不养则畏人,治民亦然也。今尔执政小子,惟以贪谀(2)事王,专利为贪,面从为谀。不对(本书对作勤)德以备难,下民胥(3)怨,财单(4)力竭(5),手足靡措,弗龛戴上,不其乱而?言民相与怨上,上加之罪,民不堪命,必作乱也。惟祸发于人之攸忽(6),咎起于人攸轻。心不存焉,变之攸伏。言人所轻忽,则祸之所起。
1703051820
1703051821 【注释】(1)乌虖:同“呜呼”。虖,音呼。叹词。(2)贪谀:聚敛财物和逢迎阿谀。孔晁注:“专利为贪,曲从为谀。”(3)胥:皆,都。(4)财单:指空无所有,极其贫穷。(5)力竭:指气力用尽。(6)攸忽:即悠忽,轻忽的意思。攸,通“悠”。
1703051822
1703051823 【译文】唉!野鸟能被驯养得顺从于人,家畜见了生人也会逃跑,这不单是鸟兽的本性,人民实际上也同这一样(即便是家中的牲畜,你喂养它,它就会顺从你;你不喂养它,它见到你就会害怕。治理人民的道理也是这样)。现在那些执政的人,只用聚敛财物和逢迎阿谀来事奉大王您(专于私利,这就是贪。当面顺从,这称为谀),而不勤于德政以防备灾难。下层臣民共同抱怨,财物枯竭,气力用尽,束手无策,而不能奉事君主,这样怎么能够没有动乱呢(是说人民共同抱怨上位的人,上面施加罪责,人民不堪承受这样的指令,后来必然会作乱)?灾祸产生于人的疏忽,错误发生于人的轻视,凡事不放在心上,就伏下了变乱的祸根(是说人一旦轻忽,那灾祸就必定会产生)。
1703051824
1703051825 【原文】尔执政小子,弗图(1)大艰(2),偷生(3)苟安(4),爵以贿成。苟安,无远虑。贿成,不任德。贤智拑口(5),小人鼓舌(6),逃害要利,并得其求,惟曰哀哉!贤者隐黜以逃害,小人佞谄以要利,各得其求,故君子为之哀也。我闻曰:‘以言取人,人饰其言;以行取人,人竭其行。饰言(7)无庸(8),竭行有成。’惟尔小子,饰言事王,实蕃有徒(9)。尔自谓有余(10),余谓尔不足,敬思以明德,备乃祸难。言其不足于道义也。以,用。乃,汝。难至而悔,悔将安及?”
1703051826
1703051827 【注释】(1)图:考虑、谋划、计议。(2)大艰:险恶,大的灾难。(3)偷生:苟且求活。(4)苟安:苟且偷安。(5)拑口:因有所顾忌而闭口不言。(6)鼓舌:掉弄口舌,多指花言巧语。(7)饰言:谓花言巧语。(8)庸:即民功,治民有劳绩。《周礼·夏官·司勋》:“王功曰勋,国功曰功,民功曰庸。”郑玄注:“辅成王业,若周公;保全国家,若伊尹;法施于民,若后稷。”(9)实蕃有徒:亦作“实繁有徒”。意谓确实有不少这样的人。一般用贬义。(10)有余:即知足。
1703051828
1703051829 【译文】您的那些执政臣子,不思虑勤勉德政以防备灾难,遇祸而侥幸存活,遇灾而苟且偷安,爵位的授受都是凭行贿来实现(苟安,即没有远虑。贿成,即不是凭借德行)。贤智之人闭口不言,奸邪小人鼓唇弄舌(贤者)躲避祸患,(小人)设法取利,两者各得所求,只能说真让人痛心啊!(贤人隐退以躲避祸害,小人谄媚以谋取私利,各得所求,这让君子感到很哀痛!)我听说:“以言谈取人,人会夸饰其言谈;以所作所为取人,人将竭尽其能。花言巧语毫无实用,竭力实行必有所成。”那些执政臣子,用花言巧语事奉大王,这样的人确实也不少。您自己觉得很满足,我以为您还差得很远。应该敬心思虑,将德惠用于人民,以防备灾难(是说厉王缺乏道义。以,是用的意思。乃,你)。灾难发生了再后悔,后悔又怎能来得及呢?
1703051830
1703051831 国 语
1703051832
1703051833 【题解】《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上起周穆王十二年西征犬戎,下至智伯被灭,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
1703051834
1703051835 《国语》,传为春秋时左丘明著,二十一卷,以记载西周末年和春秋时期周、鲁等国贵族的言论为主,可与《左传》相参证,故有《春秋外传》之称。其中《晋语》最详,周、鲁、楚三国语次之,齐、郑、吴、越四国语又次之。
1703051836
1703051837 《群书治要》从《周语》《晋语》《楚语》三国语中节录了片断。《周语》记述周景王二十一年、二十三年要铸“大钱”“无射(钟名)”时,单穆公据理反对,认为这将会造成“民离财匮,灾至备亡”的后果。《晋语》记述晋武公与晋大夫共叔成的对话以及晋文公与郭偃的对话和韩献子与晋灵公的故事,说明共叔成不“以私利废人道”,晋文公知治国之难而勤修身,赵宣子能知人善任。《楚语》记述灵王为章华之台的建筑以为美,伍举反对。认为建筑章华台会造成“国民疲焉,财用尽焉,年谷败焉,百官烦也”的恶果。楚大夫王孙圉被聘于晋,议论楚国的“白珩”不是“国宝”,发展生产,国民安居乐业才是“楚国之宝”。《群书治要》所录三国语,言虽少而寓含劝戒的思想极深,是以作为从政者的借鉴。
1703051838
1703051839 【作者简介】关于国语的作者是谁,自古至今学界多有争论,现在还没有形成定论。司马迁最早提到国语的作者是左丘明(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其后班固、刘知几等都认为是左丘明所著,还把国语称为《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但是在晋朝以后,许多学者都怀疑国语不是左丘明所著。现在普遍看法是,国语是战国初期一些熟悉各国历史的人,根据当时周朝王室和各诸侯国的史料,经过整理加工汇编而成。
1703051840
1703051841 周 语
1703051842
1703051843 【原文】景王(1)二十一年(2),将铸大钱(3)。单穆公(4)曰:“不可。古者天灾降戾(5),降,下也。戾,至也。灾,谓水、旱、蝗、螟之属。于是乎量资币(6),权(7)轻重,以振救民。量,犹度也。资,财也。权,称也。振,拯也。民患轻则为之作重币以行之。民患币轻而物贵,(则作重)以行其轻。于是乎有母权子(8)而行,民皆得焉。重曰母,轻曰子。贸物,物轻则子独行,物重则以母权而行之也。子母相权(本书相权之权作通),民皆得其欲也。若不堪重,则多作轻而行之,亦不废重。于是乎有子权母而行,小大利之。堪,任也。不任之者,币重物轻,妨其用也,故作轻币杂而用之,以重者贸其贵,以轻者贸其贱也。子权母者,母不足则以子平之而行之也。故钱小大民皆以为利也。
[ 上一页 ]  [ :1.70305179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