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51984
1703051985
【注释】(1)埶:“势”的古字。指权势。(2)富厚:谓物质财富雄厚。(3)勇悍:勇猛强悍。(4)义理:合于伦理道德的行事准则。(5)暴傲:残暴傲慢。(6)振穷:救助困穷的人。《周礼·地官·大司徒》:“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7)侈靡:奢侈靡烂。《战国策·楚策四》:“专淫逸侈靡,不顾国政,郢都必危矣!”(8)攻战:犹作战、战斗。(9)侵凌:亦作“侵陵”。侵犯,欺凌。(10)私斗:私人之间的争斗。(11)计数:谋略权术。(12)饰诈:谓作假骗人。(13)莅民:管理百姓。(14)蛊:诱惑,迷乱。《左传·庄公二十八年》:“楚令尹子元欲蛊文夫人,为馆于其宫侧而振万焉。”杜预注:“蛊,惑以淫事。”(15)从欲:纵欲。从,“纵”的古字。(16)美质:美好的本质。《韩诗外传》卷八:“虽有良玉,不刻镂则不成器;虽有美质,不学则不成君子。”
1703051986
1703051987
【译文】孔子说:“士人有五类:有的权势地位尊贵显赫,有的家境富裕资财雄厚,有的天资勇敢强悍,有的心智聪明敏慧,有的容貌端庄俊美。权势地位尊贵显赫的人,不利用他的权位去爱护百姓,不依照伦理道德来行事,反而利用权势暴戾傲慢,欺压百姓;家境富裕资财雄厚的人,不利用他的财富去救济贫穷困乏的人,反而利用财富来过奢侈糜烂、没有节制的生活;天资勇敢强悍的人,不利用他的勇敢保卫国君、攻城野战,反而凭借勇力来欺侮别人,从事私人间的争斗;心智聪明敏慧的人,不利用他的明察来策划政治的措施,反而凭借智谋来做出奸邪的事,掩饰诈伪的行为;容貌端庄俊美的人,不利用他的威仪统率朝廷官吏、治理人民,反而用它来诱惑女子,放纵情欲。这五种人,可说是士人中丧失了其美好禀赋的人。”
1703051988
1703051989
【原文】原(1)天命(2),治心术(3),理好恶(4),适情性(5),而治道(6)毕矣。原天命,则不惑祸福(7),不惑祸福,则动静(8)修理(9)矣;治心术,则不妄喜怒,不妄喜怒,则赏罚(10)不阿(11)矣;理好恶,则不贪无用,不贪无用,则不以物害性矣。(本书不以物害性矣作不害物性。)适情性,则欲不过节,欲不过节,则养性(12)知足(13)矣。四者不求于外,不假于人,反诸己而已(14)!
1703051990
1703051991
【注释】(1)原:参究,推究。(2)天命:指宇宙自然的规律、法则。《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郑玄注:“天命,谓天所命生人者也,是谓性命。”明王守仁《〈大学〉问》:“是其一体之仁也,虽小人之心亦必有之。是乃根于天命之性,而自然灵昭不昧者也。”(3)心术:指人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汉书·礼乐志》:“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应感而动,然后心术形焉。”颜师古注:“术,道径也。心术,心之所由也。”(4)好恶:喜好与嫌恶之心。(5)情性:情感,秉性。(6)治道:治理国家的方针、政策、措施等。(7)祸福:灾殃与幸福。(8)动静:运动与静止,行动与止息。《易·艮》:“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9)修理:端谨整饬。(10)赏罚:奖赏和惩罚。(11)阿:徇私,偏袒。(12)养性:谓修养身心,涵养天性。语本《孟子·尽心上》:“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13)知足:谓自知满足,不作过分的企求。《老子》:“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14)而已:助词,表示仅止于此。
1703051992
1703051993
【译文】参究天道自然的规律,修正自己的心思,调理自己的好恶,使自己的情感秉性保持适度,如此修身之道就完备了。推究天道自然的规律,就不会受到祸福的迷惑;不受祸福的迷惑,就会一动一静都循理而行。调理自己的心思,就不会胡乱动喜发怒,不胡乱动喜发怒,赏罚就不会偏袒。使自己的好恶合理,就不会贪图那些无用的东西,不贪图那些无用的东西,就不会因外物而伤害了本性。使自己的情感秉性保持适度,欲望就不会超越法度,欲望不超越法度,便能涵养心性、知道满足。这四种修身之道,不必向身外寻求,也不必借助他人,只需自我反省而已。
1703051994
1703051995
【原文】天设其高,而日月成明;地设其厚,而山陵(1)成居;上设其道,而百。(旧无百字。补之)事得序。
1703051996
1703051997
【注释】(1)山陵:山岳。
1703051998
1703051999
【译文】天有其高,太阳、月亮才得以显现其光明;地有其厚,高山丘陵才得以在上面安住。君主有了完备的治国方针,各项事务才能够有序地进行。
1703052000
1703052001
【原文】人有六情(1),失之则乱,从之则睦。故圣王(2)之教其民也,必因其情,而节之以礼;必从其欲,而制之以义。义简而备,礼易而法,去情不远,故民之从命也速。
1703052002
1703052003
【注释】(1)六情:人的六种情欲。《韩诗外传》卷五:“人有六情:目欲视好色,耳欲听宫商,鼻欲嗅芬香,口欲嗜甘旨,其身体四肢欲安而不作,衣欲被文绣而轻暖。此六者,民之六情也。”(2)圣王:古指德才超群达于至境的帝王,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即是。
1703052004
1703052005
【译文】人有六种欲望,不满足这六种欲望,国家就会混乱;顺从这六种欲望,君民便会和睦。所以圣明的君主教导人民,一定依顺他们的性情,并用礼法来加以节制;一定顺从他们的欲望,而以道义来加以节制。义理简明而完备,礼法易行而公平,同人情相距不远,所以人民就很容易遵从它。
1703052006
1703052007
【原文】智如原泉(1),行可以为表仪(2)者,人师也;智可以砥砺(3),行可以为辅檠(檠作弼)(4)者,人友也;据法守职(5),而不敢为非者,人吏也;当前(6)快(快作决)意,一呼再诺者,人隶也。故上主(7)以师为佐,中主(8)以友为佐,下主以吏为佐,危亡之主以隶为佐。欲观其亡,必由其下。故同明者相见,同听者相闻,同志者相从。非贤者莫能用贤。故辅佐左右所任使(9),有存亡之机、得失之要也,可无慎乎!
1703052008
1703052009
【注释】(1)原泉:源泉,即有源之水。(2)表仪:表率,仪范。(3)砥砺:磨练,锻炼。(4)弼:辅佐,辅助。(5)守职:忠于职守。(6)当前:在面前,前面。(7)上主:谓有道明君。(8)中主:中等才德的君主。(9)任使:差遣,委用。
1703052010
1703052011
【译文】智慧像有源头的泉水一般永远不竭尽,行为可以作为众人表率的人,是人之师。智慧可以磨砺人,行为可以帮助别人的人,是人之友。依据法规做事、恪守自己的职责、不敢做非法之事的人,是人之吏。当面投合人家的心意,别人一呼唤,连声应诺的人,称为人之奴。所以有道的明君用人之师作为他的辅佐,中等才德的君主用人之友作为他的辅佐,下等的君主用人之吏作为他的辅佐,使国家危亡的君主用人之奴作为他的辅佐。要看一位君主是否会灭亡,一定先观察他的下属。所以眼光同样敏锐的人能相互发现,耳朵同样灵敏的人能相互倾听,志趣相投的人能相互追随。不是贤君就不能任用贤臣。所以君主对于左右辅佐大臣的委用,其中就隐藏着国家存亡的机兆,政治得失的关键,怎么可以不谨慎对待呢?
1703052012
1703052013
【原文】昔者不出户(1)而知天下,不窥牖(2)而知天道者,非目能见乎千里之前,非耳能闻乎万里之外,以己之度度之也,以己之情量之也。己欲衣食(3)焉,亦知天下之欲衣食也;己欲安逸(4)焉,亦知天下之欲安逸也;己有好恶焉,亦知天下之有好恶也。此三者,圣王之所以不降席(5)而匡天下者也。故君子之道,忠恕(6)而已矣!夫饥渴苦血气,寒暑动肌肤,此四者民之大害也。大害不除,未可敢御也。四体不掩,则鲜(7)仁人(8);五藏(9)空虚,则无立士(10)。百姓内不乏食,外不患寒,乃可御以礼矣。
1703052014
1703052015
【注释】(1)不出户:不出大门一步。(2)牖:窗户。(3)衣食:穿衣与饮食。谓赖以为生。(4)安逸:安稳,太平无事。(5)降席:座席的西头。古代宾主相见,以西为尊,主东而宾西。这里指从坐席上走下来。(6)忠恕:儒家的道德规范。忠,谓尽心为人;恕,谓推己及人。《论语·里仁》:“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朱熹《论语集注》:“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7)鲜:少。(8)仁人:指有德行的人。(9)五藏:亦作“五臧”。即五脏,指心、肝、脾、肺、肾。中医谓“五脏”有藏精气而不泻的功能,故名。这里指胃而言。(10)立士:能自立的士人,廉洁有节操的人。
1703052016
1703052017
【译文】从前,圣明的君主不必出门就知道天下的事情,不必从窗口往外看就知道自然运行的法则。不是眼睛能看到千里以外的地方,不是耳朵能听到万里以外的声音,而是以自己的尺度推测的,以自己的感情估量的。自己希望有衣穿、有饭吃,便推知天下的人都希望有衣穿、有饭吃;自己希望安闲舒适,便推知天下的人都希望安闲舒适;自己有所喜好与嫌恶,便推知天下人都会有所喜好与嫌恶。知道这三点,圣明的君王因此不需要离开座席走下来,就能使天下得到匡正。所以君子处世之道,不外乎“忠恕”罢了。饥饿、干渴使血气受伤,寒冷、酷热使皮肉受苦。这四样,是百姓的大患。大患不除,就无法管理。身上没有衣服穿,社会上就很少有仁爱的人;肚子吃不饱,社会上就没有有节操的人。百姓家里不缺少粮食,出外不愁没有御寒的棉衣,然后才可以用礼法来统御他们。
1703052018
1703052019
【原文】蓝有青,而丝假之青于蓝;地有黄,而丝假之黄于地。蓝青地黄,犹可假也。仁义之士,可不假乎哉!东海之鱼,名曰鲽(1),比目而行;北方有兽,名曰娄,更食更候;南方有鸟,名曰鹣(2),比翼(3)而飞。夫鸟兽鱼犹知假,而况万乘之主乎?而独不知比假天下之英雄(4)俊士(5),与之为伍,则岂不痛哉!故曰:“以明扶明,则升于天;以明扶暗,则归其人;两瞽(6)相扶,不触墙木,不陷井阱(7),则其幸也。”
1703052020
1703052021
【注释】(1)鲽:鱼名。比目鱼的一类,两眼同在一侧。《尔雅·释地》:“东方有比目鱼焉,不比不行,其名谓之鲽。”郭璞注:“状似牛脾,鳞细,紫黑色,一眼,两片相合乃得行,今水中所在有之。江东又呼为王余鱼。”(2)鹣:音尖,即鹣鹣,鸟名。比翼鸟。《尔雅·释地》:“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郭璞注:“似凫,青赤色,一目一翼,相得乃飞。”(3)比翼:翅膀挨着翅膀(飞翔)。(4)英雄:指才能勇武过人的人。(5)俊士:才智杰出的人。(6)瞽:失明的人;盲人。(7)阱:捕野兽的深坑。
1703052022
1703052023
【译文】蓝草里含有青色的色素,用从蓝草中提取的青色染料染成的丝,比蓝草还青;黄土里含有黄色的色素,用从黄土中提取的黄色染料染成的丝,比黄土还黄。蓝草里的青色色素、黄土里的黄色色素尚且可以借用,仁人志士又怎么可以不借用呢?东海里有一种鱼,名字叫做鲽(双目同在一侧),两条鱼要并合在一起才能游动。北方有一种野兽,名字叫做娄,它们轮流吃食,交替放哨。南方有一种鸟,名字叫做鹣(一目一翼),两只鸟总是相合在一起飞行。鸟兽游鱼尚且知道互相凭借,何况是富有万乘兵车的国主,却偏偏不知道借助天下的英雄豪杰与自己为伍,这怎么不让人感到痛惜呢?所以说,眼睛明锐的人扶助眼睛明锐的人,就可以登高致远,直上云端;眼睛明锐的人扶助失明的人,可以把瞎眼人送回家;两个失明的人互相扶持,不撞在墙壁树木上,不掉进水井或陷阱里,就算是幸运的了。
1703052024
1703052025
【原文】福生于无为(1),而患生于多欲。故知足(2),然后富从之;德宜君人(3),然后贵从之。故贵爵而贱德者,虽为天子不贵矣;贪物而不知止(4)者,虽有天下不富矣。夫土地之生物(5)不益,山泽之出财有尽。怀不富之心,而求不益之物,挟(6)百倍(7)之欲,而求有尽之财,是桀纣之所以失其位也。
1703052026
1703052027
【注释】(1)无为:清静虚无,顺应自然,不强求。(2)知足:谓自知满足,不做过分的企求。《老子》:“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3)君人:为人之君,统治人民。(4)知止:谓懂得适可而止,知足。(5)生物:生长万物。(6)挟:怀藏,隐藏。(7)百倍:一百倍。形容倍数极高。
1703052028
1703052029
【译文】福分产生于少欲知足,凡事随缘而不强求。而忧患的产生是由于人的欲望过多。所以一个人知道满足,然后富裕会随着到来;德行适合治理人民,然后尊贵就会随之而来。所以看重爵位而轻视德行的人,虽然做了天子,但是并不高贵;贪求财物而不知休止的人,虽然拥有天下,但是并不富足。土地生长的物品不会增加,山林水泽出产的资材也是有限的。怀着不知足的心理,去追求不能增多的物品,怀着强烈的欲望,去追求会穷尽的钱财,这就是夏桀、商纣丧失天子地位的原因。
1703052030
1703052031
【原文】古者必有命民(1)。民有能敬长怜孤、取舍(2)好让、居事力者,命于其君。命。然后得乘饰车(3)并马(4),未得命者不得乘,乘皆有罚。故其民虽有余财(5)侈物(6),而无礼义功德(7),即(即作则。下即不即强同。)无所用其余财物。故其民皆兴仁义而贱财利(8)。贱财利即不争,不争即强不凌弱、众不暴寡。是唐虞(9)之所以象典刑(10),而民莫犯法。民莫犯法,而乱斯止矣!
1703052032
1703052033
【注释】(1)命民:指平民受帝王赐爵者。《尚书大传》卷一下:“古之帝王必有命民,能敬长矜孤取舍好让者,命于其君,然后得乘饰车骈马衣文锦。”(2)取舍:择用与弃置,选择。(3)饰车:古代大夫乘鞔革为饰的车子。(4)并马:指二马并行驾车。(5)余财:富余的财物。(6)侈物:多余的用品。(7)功德:功业与德行。《礼记·王制》:“有功德于民者,加地进律。”(8)财利:财物货利。(9)唐虞:唐尧与虞舜的并称。亦指尧帝与舜帝的时代,古称太平盛世。(10)象刑:上古唐虞时期并不施行肉刑,犯法的人穿着跟平常人不同式样或颜色的衣服或鞋子,以示耻辱,这叫做象刑。
[
上一页 ]
[ :1.70305198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