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52004e+09
1703052004
1703052005 【译文】人有六种欲望,不满足这六种欲望,国家就会混乱;顺从这六种欲望,君民便会和睦。所以圣明的君主教导人民,一定依顺他们的性情,并用礼法来加以节制;一定顺从他们的欲望,而以道义来加以节制。义理简明而完备,礼法易行而公平,同人情相距不远,所以人民就很容易遵从它。
1703052006
1703052007 【原文】智如原泉(1),行可以为表仪(2)者,人师也;智可以砥砺(3),行可以为辅檠(檠作弼)(4)者,人友也;据法守职(5),而不敢为非者,人吏也;当前(6)快(快作决)意,一呼再诺者,人隶也。故上主(7)以师为佐,中主(8)以友为佐,下主以吏为佐,危亡之主以隶为佐。欲观其亡,必由其下。故同明者相见,同听者相闻,同志者相从。非贤者莫能用贤。故辅佐左右所任使(9),有存亡之机、得失之要也,可无慎乎!
1703052008
1703052009 【注释】(1)原泉:源泉,即有源之水。(2)表仪:表率,仪范。(3)砥砺:磨练,锻炼。(4)弼:辅佐,辅助。(5)守职:忠于职守。(6)当前:在面前,前面。(7)上主:谓有道明君。(8)中主:中等才德的君主。(9)任使:差遣,委用。
1703052010
1703052011 【译文】智慧像有源头的泉水一般永远不竭尽,行为可以作为众人表率的人,是人之师。智慧可以磨砺人,行为可以帮助别人的人,是人之友。依据法规做事、恪守自己的职责、不敢做非法之事的人,是人之吏。当面投合人家的心意,别人一呼唤,连声应诺的人,称为人之奴。所以有道的明君用人之师作为他的辅佐,中等才德的君主用人之友作为他的辅佐,下等的君主用人之吏作为他的辅佐,使国家危亡的君主用人之奴作为他的辅佐。要看一位君主是否会灭亡,一定先观察他的下属。所以眼光同样敏锐的人能相互发现,耳朵同样灵敏的人能相互倾听,志趣相投的人能相互追随。不是贤君就不能任用贤臣。所以君主对于左右辅佐大臣的委用,其中就隐藏着国家存亡的机兆,政治得失的关键,怎么可以不谨慎对待呢?
1703052012
1703052013 【原文】昔者不出户(1)而知天下,不窥牖(2)而知天道者,非目能见乎千里之前,非耳能闻乎万里之外,以己之度度之也,以己之情量之也。己欲衣食(3)焉,亦知天下之欲衣食也;己欲安逸(4)焉,亦知天下之欲安逸也;己有好恶焉,亦知天下之有好恶也。此三者,圣王之所以不降席(5)而匡天下者也。故君子之道,忠恕(6)而已矣!夫饥渴苦血气,寒暑动肌肤,此四者民之大害也。大害不除,未可敢御也。四体不掩,则鲜(7)仁人(8);五藏(9)空虚,则无立士(10)。百姓内不乏食,外不患寒,乃可御以礼矣。
1703052014
1703052015 【注释】(1)不出户:不出大门一步。(2)牖:窗户。(3)衣食:穿衣与饮食。谓赖以为生。(4)安逸:安稳,太平无事。(5)降席:座席的西头。古代宾主相见,以西为尊,主东而宾西。这里指从坐席上走下来。(6)忠恕:儒家的道德规范。忠,谓尽心为人;恕,谓推己及人。《论语·里仁》:“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朱熹《论语集注》:“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7)鲜:少。(8)仁人:指有德行的人。(9)五藏:亦作“五臧”。即五脏,指心、肝、脾、肺、肾。中医谓“五脏”有藏精气而不泻的功能,故名。这里指胃而言。(10)立士:能自立的士人,廉洁有节操的人。
1703052016
1703052017 【译文】从前,圣明的君主不必出门就知道天下的事情,不必从窗口往外看就知道自然运行的法则。不是眼睛能看到千里以外的地方,不是耳朵能听到万里以外的声音,而是以自己的尺度推测的,以自己的感情估量的。自己希望有衣穿、有饭吃,便推知天下的人都希望有衣穿、有饭吃;自己希望安闲舒适,便推知天下的人都希望安闲舒适;自己有所喜好与嫌恶,便推知天下人都会有所喜好与嫌恶。知道这三点,圣明的君王因此不需要离开座席走下来,就能使天下得到匡正。所以君子处世之道,不外乎“忠恕”罢了。饥饿、干渴使血气受伤,寒冷、酷热使皮肉受苦。这四样,是百姓的大患。大患不除,就无法管理。身上没有衣服穿,社会上就很少有仁爱的人;肚子吃不饱,社会上就没有有节操的人。百姓家里不缺少粮食,出外不愁没有御寒的棉衣,然后才可以用礼法来统御他们。
1703052018
1703052019 【原文】蓝有青,而丝假之青于蓝;地有黄,而丝假之黄于地。蓝青地黄,犹可假也。仁义之士,可不假乎哉!东海之鱼,名曰鲽(1),比目而行;北方有兽,名曰娄,更食更候;南方有鸟,名曰鹣(2),比翼(3)而飞。夫鸟兽鱼犹知假,而况万乘之主乎?而独不知比假天下之英雄(4)俊士(5),与之为伍,则岂不痛哉!故曰:“以明扶明,则升于天;以明扶暗,则归其人;两瞽(6)相扶,不触墙木,不陷井阱(7),则其幸也。”
1703052020
1703052021 【注释】(1)鲽:鱼名。比目鱼的一类,两眼同在一侧。《尔雅·释地》:“东方有比目鱼焉,不比不行,其名谓之鲽。”郭璞注:“状似牛脾,鳞细,紫黑色,一眼,两片相合乃得行,今水中所在有之。江东又呼为王余鱼。”(2)鹣:音尖,即鹣鹣,鸟名。比翼鸟。《尔雅·释地》:“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郭璞注:“似凫,青赤色,一目一翼,相得乃飞。”(3)比翼:翅膀挨着翅膀(飞翔)。(4)英雄:指才能勇武过人的人。(5)俊士:才智杰出的人。(6)瞽:失明的人;盲人。(7)阱:捕野兽的深坑。
1703052022
1703052023 【译文】蓝草里含有青色的色素,用从蓝草中提取的青色染料染成的丝,比蓝草还青;黄土里含有黄色的色素,用从黄土中提取的黄色染料染成的丝,比黄土还黄。蓝草里的青色色素、黄土里的黄色色素尚且可以借用,仁人志士又怎么可以不借用呢?东海里有一种鱼,名字叫做鲽(双目同在一侧),两条鱼要并合在一起才能游动。北方有一种野兽,名字叫做娄,它们轮流吃食,交替放哨。南方有一种鸟,名字叫做鹣(一目一翼),两只鸟总是相合在一起飞行。鸟兽游鱼尚且知道互相凭借,何况是富有万乘兵车的国主,却偏偏不知道借助天下的英雄豪杰与自己为伍,这怎么不让人感到痛惜呢?所以说,眼睛明锐的人扶助眼睛明锐的人,就可以登高致远,直上云端;眼睛明锐的人扶助失明的人,可以把瞎眼人送回家;两个失明的人互相扶持,不撞在墙壁树木上,不掉进水井或陷阱里,就算是幸运的了。
1703052024
1703052025 【原文】福生于无为(1),而患生于多欲。故知足(2),然后富从之;德宜君人(3),然后贵从之。故贵爵而贱德者,虽为天子不贵矣;贪物而不知止(4)者,虽有天下不富矣。夫土地之生物(5)不益,山泽之出财有尽。怀不富之心,而求不益之物,挟(6)百倍(7)之欲,而求有尽之财,是桀纣之所以失其位也。
1703052026
1703052027 【注释】(1)无为:清静虚无,顺应自然,不强求。(2)知足:谓自知满足,不做过分的企求。《老子》:“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3)君人:为人之君,统治人民。(4)知止:谓懂得适可而止,知足。(5)生物:生长万物。(6)挟:怀藏,隐藏。(7)百倍:一百倍。形容倍数极高。
1703052028
1703052029 【译文】福分产生于少欲知足,凡事随缘而不强求。而忧患的产生是由于人的欲望过多。所以一个人知道满足,然后富裕会随着到来;德行适合治理人民,然后尊贵就会随之而来。所以看重爵位而轻视德行的人,虽然做了天子,但是并不高贵;贪求财物而不知休止的人,虽然拥有天下,但是并不富足。土地生长的物品不会增加,山林水泽出产的资材也是有限的。怀着不知足的心理,去追求不能增多的物品,怀着强烈的欲望,去追求会穷尽的钱财,这就是夏桀、商纣丧失天子地位的原因。
1703052030
1703052031 【原文】古者必有命民(1)。民有能敬长怜孤、取舍(2)好让、居事力者,命于其君。命。然后得乘饰车(3)并马(4),未得命者不得乘,乘皆有罚。故其民虽有余财(5)侈物(6),而无礼义功德(7),即(即作则。下即不即强同。)无所用其余财物。故其民皆兴仁义而贱财利(8)。贱财利即不争,不争即强不凌弱、众不暴寡。是唐虞(9)之所以象典刑(10),而民莫犯法。民莫犯法,而乱斯止矣!
1703052032
1703052033 【注释】(1)命民:指平民受帝王赐爵者。《尚书大传》卷一下:“古之帝王必有命民,能敬长矜孤取舍好让者,命于其君,然后得乘饰车骈马衣文锦。”(2)取舍:择用与弃置,选择。(3)饰车:古代大夫乘鞔革为饰的车子。(4)并马:指二马并行驾车。(5)余财:富余的财物。(6)侈物:多余的用品。(7)功德:功业与德行。《礼记·王制》:“有功德于民者,加地进律。”(8)财利:财物货利。(9)唐虞:唐尧与虞舜的并称。亦指尧帝与舜帝的时代,古称太平盛世。(10)象刑:上古唐虞时期并不施行肉刑,犯法的人穿着跟平常人不同式样或颜色的衣服或鞋子,以示耻辱,这叫做象刑。
1703052034
1703052035 【译文】古时候必定有君主以诏命表彰的人。人民当中,有人能够尊敬长辈、怜爱孤苦、面对利益得失的时候谦让为先、做事尽力的,君主颁赐嘉奖的诏命。得到诏命以后,受嘉奖的人可以乘坐华丽的大车,驾着两匹马。没有得到君主诏命的人,不许乘坐这样的车马,如果任意乘坐了,都会给予处罚。所以人民中有人虽然有多余的财物,但是如果行为不合礼义,没有功业和德行,那么就没有办法使用他多余的财物。所以人民都倡行仁义而轻视财物和货利。轻视财物和货利,就不会有争夺;不争夺,就不会有人以强凌弱、以众欺寡。这就是唐尧、虞舜时实施象刑而百姓不犯法的原因。百姓无人犯法,那么混乱也就不会发生了。
1703052036
1703052037 【原文】赵王使人于楚,鼓瑟(1)而遣之,曰:“必如吾言,慎无失吾言。”使者受命(2),伏(3)而不起,曰:“大王鼓瑟。未尝(4)若今日之悲也。”王曰:“然,瑟固方调。”使者曰:“调则可记其柱。”王曰:“不可。天有燥湿(5),弦有缓急,柱有推移,不可记也。”使者曰:“臣请借此以喻。楚之去赵也,千有余里,且有凶则吊之,吉则贺之,犹柱之有推移,不可记也。故明王(6)之使人也,必慎其所使。既使之,任之以心,不任以辞也。”
1703052038
1703052039 【注释】(1)鼓瑟:弹瑟。(2)受命:指接受任务、命令。(3)伏:俯伏在地上。(4)未尝:未曾,不曾。(5)燥湿:干燥和潮湿。(6)明王:圣明的君主。
1703052040
1703052041 【译文】赵王派人出使楚国,弹奏着瑟为使者送行,说:“一定要按照我的话告诉他们,千万不要和我的话有出入。”使者接受了命令,俯伏在地上不起来,说:“大王弹瑟,声音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悲伤!”赵王说:“是的。瑟弦本来就刚刚调整过。”使者说:“音调调整好了,就可以把瑟弦的松紧长度记在瑟柱上了。”赵王说:“不可以。天气有干燥潮湿的不同,瑟弦有弛缓紧急的不同,瑟柱要随着天气的不同而转动,是不能够死记下来的。”使者说:“请允许微臣借调瑟这件事做个比喻。楚国距离赵国,有一千多里路,(行程期间,楚国可能发生或吉或凶的事情)有凶咎的事就要慰问,有吉祥的事就要祝贺,就像瑟柱时有转动移位一样,是不可以死记下来的。所以圣明的君主派遣使者的时候,必然是谨慎地派遣使者。已经派定了人,就把自己的心意托付给他,而不是把言辞托付给他。”
1703052042
1703052043 【原文】赵简子(1)有臣曰周舍,立于门下三日三夜。简子使问之曰:“子欲见寡人(2)何事?”周舍对曰:“愿为愕愕(3)之臣,墨笔(4)操牍(5),从君之过,而日有记也,月有成也,岁有效也。”简子居则与之居,出则与之出。居无几何,而周舍死。简子后与诸大夫饮于洪波之台(6),酒酣,简子涕泣(7),诸大夫皆出走曰:“臣有罪而不自知也!”简子曰:“大夫无罪。昔者吾友周舍有言,曰:‘千羊之皮,不若一狐之掖;众人之唯唯(8),不若直士之愕愕。’昔者纣默默(9)而亡,武王愕愕而昌。今自周舍之死,吾未尝闻吾过也,吾亡无日矣,是以寡人泣也。”
1703052044
1703052045 【注释】(1)赵简子:即赵鞅,春秋末年晋国正卿。(2)寡人:古代君主的谦称。《礼记·曲礼下》:“诸侯见天子,曰‘臣某侯某’。其与民言,自称曰‘寡人’。”孔颖达疏:“寡人者,言己是寡德之人。”(3)愕愕:直言貌。(4)墨笔:濡墨于笔。(5)牍:古代写字用的木板。(6)洪波台:位于今邯郸市成安县城西北南横城村东,义井庄村南,是战国时赵国观兵操练演习之处。该台背依赵长城,曾与位于邯郸市内之赵丛台齐名。(7)涕泣:哭泣,流泪。(8)唯唯:卑恭顺从貌。(9)默默:缄口不言。《韩诗外传》卷十:“有谔谔争臣者,其国昌;有默默谀臣者,其国亡。”
1703052046
1703052047 【译文】赵简子有个臣子名叫周舍,在赵简子门下站了三天三夜。赵简子派人问周舍,说:“你想见我有什么事?”周舍回答说:“我希望做一个直言敢谏的臣子,手里拿着笔墨和木简,跟随在君主的后面,观察君主的过失,每天都有记载,一个月就会有成效,一年就会有明显效验。”从此以后,简子停留在哪里,周舍就与他一起留在哪里;简子出行,周舍与他一起出行。相处没有多久,周舍便死去了。后来赵简子和大夫们一起在洪波台饮酒,喝到正高兴的时候,简子哭泣起来。大夫们纷纷离开席位,惊慌地说:“臣子们有罪过,可是我们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罪。”简子说:“各位大夫都没有罪过。过去,我的朋友周舍曾经说过:‘千只羊皮的价值,比不上一只狐狸腋下皮毛的价值。有许多人唯唯诺诺,不如一位士人的直言谏诤。’过去商纣王的臣子都沉默不说话,因此商朝灭亡了;周武王的臣子都直言敢谏,因此周朝便兴盛起来。现在自从周舍死了以后,就再没有听到别人指责我的过失。看来我离灭亡没有多久了,因此才哭泣起来。”
1703052048
1703052049 【原文】晋平公(1)游于河而乐,曰:“安得贤士(2)与之乐此也。”船人盖(盖作盍)胥(3)跪而对曰:“主君(4)亦不好士耳。夫珠出于江海,玉出于崑山(5),无足而至者,犹主之好之也。士有足而不至者,盖主君无好士之意耳,何患于无士乎?”平公曰:“吾食客(6),门左千人,门右千人,朝食不足,夕收市赋(7),暮食不足,朝收市赋,吾可谓不好士乎?”盖胥对曰:“夫鸿鹄(8)一举千里,所恃者六翮(9)耳。背上之毛,腹下之毳(10),益一把,飞不为加高,损一把,不为加下。今君之食客,将皆背上之毛、腹下之毳耳!诗(11)曰:‘谋夫(12)孔多(13),是用(14)不就。(就作集)(15)此之谓也。
1703052050
1703052051 【注释】(1)晋平公:姬姓,晋氏,名彪,晋悼公之子,公元前557年到公元前532年在位。(2)贤士:志行高洁、才能杰出的人。唐韩愈《争臣论》:“自古圣人贤士皆非有求于闻用也,闵其时之不平,人之不乂,得其道,不敢独善其身,而必以兼济天下也。”(3)盍胥:人名。(4)主君:对一国之主的称呼。(5)崑山:山名。昆仑山的简称。(6)食客:寄食于豪门贵家、帮忙帮闲的门客。(7)市赋:向商市征收的赋税。(8)鸿鹄:即鹄,俗称天鹅。因鸿鹄善高飞,常比喻志向远大的人。(9)六翮:谓鸟类双翅中的正羽。翮,音禾,鸟羽的茎,中空透明,俗称“羽管”。(10)毳:音翠,鸟兽的细毛。汉刘向《说苑·尊贤》:“(鸿鹄)背上之毛,腹下之毳,无尺寸之数,去之满把,飞不能为之益卑。”(11)诗:指《诗经》。下文详见《诗经·小雅·小旻》。(12)谋夫:谋划事情的人。(13)孔多:很多。(14)是用:因此。(15)不集:无成就,不成功。毛传:“集,就也。”
1703052052
1703052053 【译文】晋平公在西河游玩,感到非常快乐,说:“从哪儿能够得到贤能的人,同他一起在这儿游乐呢?”船夫盍胥跪下回答说:“(不是缺少贤人,而)是君主不喜好贤士啊!珍珠出产在长江大海,美玉出产在崑仑山。它们没有脚却到了我们晋国,这是由于君主爱好的缘故啊!贤士有脚而没有到我们晋国来,是因为君主没有喜好贤士的心意,怎么能忧虑天下没有贤士呢?”晋平公说:“寄食在我家里的门客,门左有一千人,门右有一千人。早上的食物不够,晚上就派人到商市征收赋税;晚上的食物不够,第二天早晨就派人到商市征收赋税。怎能说我不喜好贤士呢?”盍胥回答说:“鸿鹄展翅一飞,就能飞千里的远路,所依靠的是翅膀上长着的强劲有力的茎羽。至于背上长着的粗毛、肚子下长着的细毛,即使增加一把,飞起来不会增加高度;减少一把,飞起来也不会降低高度。现在君主的门客,恐怕都是背上长的粗毛、肚子下长的细毛吧?《诗经》上说:‘谋划事情的人太多,凡事不能成功。’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啊!”
[ 上一页 ]  [ :1.70305200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