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52054
1703052055
【原文】宋燕(1)相齐见逐,罢归(2)之舍,召门尉(3)陈饶等二十六人曰:“诸大夫有能与我赴诸侯者乎?”陈饶等皆伏而不对。燕曰:“悲乎哉!何士大夫易得而难用也。”陈饶对曰:“非士大夫易得而难用,君弗能用也。君不能用,则有不平之心,是失之己,而责诸人也。”燕曰:“其说云何?”对曰:“三升(升作斗)之稷,不足于士,而君雁鹜(4)有余粟(5),是君之一过也;果园梨栗,后宫(6)妇女以相提挃(挃作掷)(7),而士曾不得一尝,是君之二过也;绫纨(8)绮縠(9),靡丽(10)于堂,从风而弊(11),士曾不得以为缘(12),是君之三过也。且夫财者,君之所轻也;死者,士之所重也。君不能行君之所轻,而欲使士致其所重,譬犹铅刀(13)畜之,干将(14)用之,不亦难乎?”宋燕曰:“是燕之过也。”
1703052056
1703052057
【注释】(1)宋燕:战国时齐国人,生卒年不详。《战国策·齐策》作“管燕”,《说苑·尊贤》作“宗卫”,《新序·杂事二》作“燕相”。(2)罢归:辞职或免官归里。(3)门尉:守门的官吏。(4)雁鹜:鹅和鸭。(5)粟:泛指粮食。未去皮壳者为粟,已舂去糠者则为米。(6)后宫:古代贵族妇女的卧室。《周礼·天官·内宰》:“以阴礼教六宫。”郑玄注:“六宫,谓后也。妇人称寝曰宫。宫,隐蔽之,言后象王,立六宫而居之。亦正寝一,燕寝五。”(7)提掷:投掷。(8)绫纨:绫,薄而细,纹如冰凌、光如镜面的丝织品。纨,白色细绢。(9)绮:有花纹的丝织品。縠,织出皱纹的丝织品。(10)靡丽:精美华丽。(11)弊:败坏。(12)缘:衣服边上的镶绲(绲,以色丝织成的束带),衣服的边。(13)铅刀:铅制的刀。铅质软,作刀不锋锐。(14)干将:古剑名。相传春秋吴有干将、莫邪夫妇善铸剑,为阖闾铸阴阳剑,阳曰“干将”,阴曰“莫邪”。干将藏阳剑献阴剑,吴王视为重宝。
1703052058
1703052059
【译文】宋燕在齐国做卿相被驱逐,免职回到家里,召集门尉陈饶等二十六人说:“诸位大夫,有谁愿意跟我一道到其他诸侯国去?”陈饶等都俯伏在地上不回答。宋燕说:“令人悲伤啊!为什么士大夫容易得到,而却难以任用呢?”陈饶回答说:“不是士大夫容易得到而难以任用,是您不能重用他们。您不能任用他们,他们心里就会感到不平,这是自已有过失却反而责怪别人啊。”宋燕说:“你说这话是什么意思呢?”陈饶回答说:“您给士人的是三斗黍稷的薪俸,这不够他们食用,可是您家里饲养的鸭鹅却有吃不完的粮食,这是您的第一点过失。您家果园里长的梨子栗子,您后房里的妇女拿来互相抛掷玩乐,可是士人却一口都没有尝过,这是您的第二点过失。您家里的绫罗绸缎华丽地悬挂在厅堂上,随风飘荡而败坏,可是士人想用它们做衣服的滚边也得不到,这是您的第三点过失。而且,财物是您所轻视的,死亡却是士人所重视的。您不能把您所轻视的东西给予士人,却希望士人把他们所重视的东西给您,就好像铅刀般地对待他们,却希望他们有干将般的用途,这不是很困难吗?”宋燕说:“这确是我的过错!”
1703052060
1703052061
【原文】魏文侯(1)问狐卷子(2)曰:“父贤足恃(3)乎?”对曰:“不足。”“子贤足恃乎?”对曰:“不足。”“兄贤足恃乎?”对曰:“不足。”“弟贤足恃乎?”对曰:“不足。”“臣贤足恃乎?”对曰:“不足。”文侯勃然(4)作色(5)而怒曰:“何也?”对曰:“父贤不过尧,而丹朱(6)放;子贤不过舜,而瞽叟(7)顽;兄贤不过舜,而象(8)敖;弟贤不过周公(9),而管叔(10)诛;臣贤不过汤武,而桀纣伐。望人者不至,恃人者不久,君欲治,亦从身始。人何可恃乎?”诗云“自求伊祐(11)”,此之谓也。
1703052062
1703052063
【注释】(1)魏文侯:姬姓,魏氏,名斯,是魏武侯的父亲,战国时期魏国百年霸业的开创者。公元前445年,继魏桓子即位。公元前403年,韩、赵、魏被周王与各诸侯国正式承认为诸侯国。(2)狐卷子:战国时魏国人,是王子狐的后代。(3)恃:依赖,凭借。(4)勃然:因愤怒或心情紧张而变色之貌。(5)作色:脸上变色。指神情变严肃或发怒。(6)丹朱:唐尧的儿子,名朱,封于丹渊,故称丹朱。(7)瞽叟:亦作“瞽瞍”。人名。古帝虞舜的父亲。瞽,眼睛失明。舜的父亲虽然有眼睛,但是不能辨别是非,所以当时的人称他为瞽,又给他配上字,叫做瞍。瞍也是失明的意思。(8)象:人名,舜后母所生的儿子。(9)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亦称叔旦。因他的采邑在周地(今陕西岐山北),故后世称周公。(10)管叔:一作关叔。姬姓,名鲜,周武王弟,封于管(今河南郑州)。(11)自求伊祐:见《诗经·鲁颂·泮水》。伊,语气助词。《毛诗》“祐”作“祜”,意为“福,大福”。
1703052064
1703052065
【译文】魏文侯问狐卷子:“父亲贤能,子女可以依赖父亲吗?”狐卷子回答说:“不可以。”魏文侯又问:“儿子贤能,父母可以依赖儿子吗?”狐卷子回答说:“不可以。”魏文侯又问:“兄长贤能,弟弟可以依赖兄长吗?”狐卷子回答说:“不可以。”魏文侯又问:“弟弟贤能,兄长可以依赖吗?”狐卷子回答说:“不可以。”魏文候又问:“臣子贤能,君主可以依赖臣子吗?”狐卷子回答说:“不可以。”魏文侯变了脸色,生气地说:“这是为什么呢?”狐卷子回答说:“身为父亲,贤能没有超过尧帝,但是他的儿子丹朱却行为放荡。身为儿子,贤能没有人超过舜帝的,但舜帝的父亲瞽瞍却愚顽凶狠。身为兄长,贤能没有能超过舜帝的,但舜帝的弟弟象却傲慢不逊。为人弟者,贤能没有超过周公的,但周公的哥哥管叔却遭到诛杀。为人臣者,贤能没有超过商汤和武王的,但他们的君主夏桀和商纣却都遭到讨伐。所以寄希望于他人,是不会达到目的的;恃仗他人,也是不会长久的。君王希望把国家治理好,应从自身开始做起,别人又怎么可以依赖呢?”《诗经》上说:“要自己去求得福祉。”就是这个意思。
1703052066
1703052067
【原文】昔者田子方(1)出,见老马于道,喟然(2)有志焉,以问于御曰:“此何马?”御曰:“故公家畜也,疲而不为用,故出放之。”田子方曰:“少尽其力,而老弃其身,仁者不为也。”束帛(3)而赎之。穷士(4)闻之,知所归心(5)矣!
1703052068
1703052069
【注释】(1)田子方:姓田,名无择,字子方,魏国人,是孔子弟子子贡的学生,道德学问闻名于诸侯,魏文侯慕名聘他为师,执礼甚恭。(2)喟然:长叹的样子。(3)束帛:捆为一束的五匹帛。古代用为聘问、馈赠的礼物。(4)穷士:贫困之士;寒士。(5)归心:诚心归附。
1703052070
1703052071
【译文】从前,田子方外出,看见一匹老马在道路上,内心充满感触地长叹一声,问车夫说:“这是什么马啊?”车夫说:“这是过去公家所养的马,现在已经疲老不能效力,所以把它卖到民间。”田子方说:“在马年轻的时候用尽了它的力气,到它年老了,就把它抛弃,仁慈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于是用五匹布把老马赎了回来。贫困的士人听到这件事以后,就知道谁是他们可以归附的人了。
1703052072
1703052073
【原文】魏文侯问李克(1)曰:“人有恶乎?”对曰:“有。夫贵者则贱者恶之,富者则贫者恶之,智者则愚者恶之。”文侯曰:“行此三者,使人勿恶,可乎?”对曰:“可。臣闻贵而下贱,则众弗恶也;富能分贫,则穷乏(2)士弗恶也;智而教愚,则童蒙(3)者不恶也。”文侯曰:“善!”
1703052074
1703052075
【注释】(1)李克:又作李悝,周定王五十四年(公元前455年)生,周安王七年(公元前395年)卒。魏文侯的卿相。曾受业于子夏弟子曾申门下,汇集各国刑典,著成《法经》一书。(2)穷乏:穷困,匮乏。(3)童蒙:童,幼童。蒙,暗昧。幼童对事理多暗昧,所以叫做童蒙。这里泛指不明事理的人。
1703052076
1703052077
【译文】魏文侯问李克:“人总是难免要被别人厌恶吗?”李克回答说:“是的。地位高的人就被地位低的人厌恶,有钱的人就被贫穷的人厌恶,聪明的人就被愚笨的人厌恶。”文侯说:“成为这三种人,又让别人不厌恶,可以做得到吗?”李克说:“可以做到。我听说,地位高的人能够对地位低的人谦让,那么众人就不会厌恶他;有钱的人能经常接济贫穷的人,那么贫穷的人就不会厌恶他;聪明的人能够教导愚昧的人,那么愚昧的人就不会厌恶他。”文侯说:“说得太好了!”
1703052078
1703052079
【原文】人主(1)之疾十有二发,非有贤医,莫能治也。何谓十二发?曰:痿(2)、蹶(3)、逆(4)、胀(5)、满(6)、支(7)、膈(8)、盲(9)、烦(10)、喘(11)、痺(12)、风(13),此之谓也。贤医治之若何?曰:省事(14)轻刑,则痿不作;无使小民(15)饥寒,则蹷不作;无令财货上流,则逆不作;无使仓廪(16)积腐,则胀不作;无使府库(17)充实,则满不作;无使群臣纵恣(18),则支不作;无使下情(19)不上通(20),则膈不作;上振恤(21)下,则盲不作;法令奉用,则烦不作;无使下怨,则喘不作;无使贤人伏匿(22),则痺不作;无使百姓歌吟诽谤(23),则风不作。夫重臣(24)群下(25)者,人主之心腹支体也;心腹支体无害,则人主无疾矣!故非有贤医,莫能治也。人主皆有此十二疾,而不用贤医,则国非其国也。
1703052080
1703052081
【注释】(1)人主:人君,君主。《老子》:“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2)痿:身体某部分萎缩或失去机能的病。以下借人体所发生的病,譬喻国君在政治上错误的措施。(3)蹶:与“厥”通,气上逆而生的病,轻则四肢寒冷,重则不省人事。(4)逆:气不顺的病。(5)胀:腹部鼓胀。(6)满:胸腹胀满。(7)支:与“肢”通,四肢所生的病。(8)膈:噎塞反胃。(9)盲:疑为“肓”,这里指膏肓患病。古代医学以心尖脂肪为膏,心脏与膈膜之间为肓。(10)烦:心中不安宁的病。(11)喘:哮喘病,患者呼吸迫促,痰塞气道,搏击有声。(12)痺:同“痹”,麻痹,肢体失其感觉而麻木不仁。(13)风:风气藏在皮肤间,筋脉弛纵,手足麻木。(14)省事:减少事务。引申为方便、不费事。 (15)小民:指一般老百姓。(16)仓廪:贮藏米谷的仓库。(17)府库:指国家贮藏财物、兵甲的处所。《礼记·曲礼下》:“在府言府,在库言库。”郑玄注:“府谓宝藏货贿之处也,库谓车马兵甲之处也。”(18)纵恣:肆意放纵。(19)下情:指下级或群众的情况或心意。(20)上通:谓下情上达于君。《管子·明法》:“下情不上通,谓之塞;下情上而道止,谓之侵。”(21)振恤:亦作“振卹”,赈济。(22)伏匿:隐藏,躲藏。(23)诽谤:以不实之辞毁人。(24)重臣:国家倚重的、有崇高声望的大臣。(25)群下:泛指僚属或群臣。
1703052082
1703052083
【译文】君主的疾病有十二发,没有好的医生,就不能把它治疗好。什么叫做十二发呢?即痿、蹶、逆、胀、满、支、膈、盲、烦、喘、痹、风,这叫做十二发。好的医生怎样治疗它们呢?即:减少事务,减轻刑罚,那么痿病就不会发生;不让百姓饥饿受寒,那么蹶病就不会发生;不让财货聚集在执政者的家里,那么逆病就不会发生;不让国家仓库积累的粮食腐烂,那么胀病就不会发生;不让国家的仓库装满了财物,那么满病就不会发生;不让臣子们肆意放纵,那么肢体的疾病就不会发生;不使老百姓的意见阻塞不能上达,那么膈病就不会发生;在上位的人救济百姓,那么膏肓就不会患病;国家法令能够通行无阻,那么烦病就不会发生;不使老百姓产生埋怨,那么喘病就不会发生;不让有贤德的人隐匿起来,那么痹病就不会发生;不要让百姓透过歌谣指摘执政者的过错,那么风病就不会发生。(在一个国家里面,)大臣和他们的属吏是国君的心腹肢体。心腹和肢体没有疾病,国君才没有疾病。所以没有良医,是不能把这些病治疗好的。国君都有这十二种疾病,如果不用良医,那么国家很快就将不是他的国家了。
1703052084
1703052085
【原文】齐景公(1)使使于楚,楚王与之上九重(2)之台,顾使者曰:“齐亦有台若此者乎?”使者曰:“吾君有治位之堂,土阶(3)三尺,茅茨(4)不翦,采桷(5)不斫(6),犹以为为之者劳,居之者泰。吾君恶(7)有若此者乎?”于是楚王怉(怉作悒)如(8)也。
1703052086
1703052087
【注释】(1)齐景公:姜姓,名杵臼,春秋后期齐国国君。齐灵公之子,齐庄公之弟。公元前547年到公元前490年在位,在位五十八年,是齐国执政时间最长的一位国君。(2)九重:九层。(3)土阶:土台阶。指居室简陋。(4)茅茨:茅草盖的屋顶。亦指茅屋。茅茨不翦,谓崇尚俭朴,不事修饰。(5)桷:方形的椽子。(6)斫:雕凿,雕饰。(7)恶:疑问代词。相当于“何”“安”“怎么”。(8)悒如:悒然,不安的样子。
1703052088
1703052089
【译文】齐景公派遣使者到楚国去,楚王和使者一起登上九层的楼台,楚王对使者说:“齐国也有这样的楼台吗?”使者说:“我们国君有处理政务的朝堂,堂前只有三尺高的土台阶,茅草盖的屋顶没有加以修剪,应该彩绘的椽子也没有雕琢装饰,却仍然认为修建朝堂的人太劳苦了,而住在里面的人太安逸了。我们国君怎么会有这样美好的高台呢?”楚王听后显得很不安。
1703052090
1703052091
1703052092
1703052093
1703052095
群书治要译注 卷九
1703052096
1703052097
孝 经
1703052098
1703052099
【题解】《孝经》为儒家十三经之一,是记载孔子为弟子曾参讲解孝道的一部重要经典,相传为孔子纲领《六经》而做。《孝经》精要阐述了儒家对于孝道的见解,昭示了孝道与和谐天下的深层关系。《孝经》认为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提出了以孝为本的治国理念。明代吕维祺《孝经或问》中称:“《孝经》何为而作也?曰:为阐发明王以孝治天下之大经大法而作也。”这一治国理念为后世历代帝王所奉行。唐玄宗李隆基曾亲自为此书作注,刻石太学,诏天下家藏其书。
1703052100
1703052101
孔子云:“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孝经》之宗趣,总汇六艺,综述道、德、仁、义,为孔子示范后世之行门,是儒家学问之根、千经万论之本,是成圣贤之基础、人人应尽之义务。
1703052102
1703052103
《孝经》一书,其书名之由来,据《汉书·艺文志》说:“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举大者言,故曰《孝经》。”宋邢昺《孝经注疏》(以下简称《疏》)说:“孝者,事亲之名;经者,常行之典。”可见,“孝”是侍奉双亲的意思,“经”是恒常力行的典籍。皇侃《孝经义疏》说:“经者,常也、法也。”它有两个意思。第一是恒常,这部经典是恒常不变的真理;第二是本性的性德。
[
上一页 ]
[ :1.70305205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