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52154
1703052155
卿大夫章第四
1703052156
1703052157
【题解】这一章是讲述卿大夫的孝道。卿大夫从服饰、言论、行动等方面都必须符合先王所制定的礼制,为民众作出表率,才能保全宗庙及祭祀,以事奉国君、服务百姓。
1703052158
1703052159
【原文】“非先王之法服(1),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2),不敢道;不合诗书,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3),不敢行。不合礼乐,则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诗书,则不言。非道不行。非礼乐,则不行。口无择言(4),身无择行(5)。言满天下无口过(6),行满天下无怨恶(7)。三者(8)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9)。法先王服,言先王道,行先王德,则为备矣。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10):‘夙夜匪懈(11),以事一人。’夙,早也。夜,暮也。一人,天子也。卿大夫当早起夜卧,以事天子,勿懈惰。
1703052160
1703052161
【注释】(1)先王之法服:先王制定的各种等级的人的规定服饰。(2)法言:合乎礼法的言语,即《诗》《书》等中的言论。(3)德行:合乎礼乐的道德行为。(4)择言:败言或不合法度的议论。(5)择行:败坏的德行或不合法度的行为。(6)言满天下无口过:言满天下,言语传遍天下。口过,口中有失。(7)怨恶:怨恨厌恶。(8)三者:指上文之合于先王的服饰、言语和德行。(9)宗庙:古代祭祀先人的场所。(10)诗:下引诗句,见《诗经·大雅·烝民》。(11)夙夜匪懈:夙,早晨。夜,晚间。匪,同“非”,不。懈,怠惰、松懈。
1703052162
1703052163
【译文】“(卿大夫)非先王规定的服装不敢穿,非先王的礼法言论不敢讲(言语不合乎《诗》《书》中的道理就不敢说),非先王遵奉的道德行为不敢行(行为不合乎《礼》《乐》的规范就不敢做)。所以,不合礼法的话不讲(不合乎《诗》《书》的话就不说),不合道德的行为不行(不合乎《礼》《乐》规范的行为就不做)。口中没有不合乎礼法之言,自身没有不合乎礼法之行,纵使言语传遍天下,也不会口中有失,即使所作所为天下皆知,也不会有怨恨厌恶。“服饰、言语、行为”,三者都能完备无缺,然后就能守住其祭祀先祖的宗庙(按照古圣先王所规定的衣服穿着,说的是古圣先王所说的道理,践行的是古圣先王的道德行持,这样就完备了)。这就是卿大夫的孝道啊!《诗经·大雅·烝民》说:“要早晚勤奋不懈,来侍奉于天子。(夙,是早上的意思。夜,是晚上的意思。一人,是指天子。卿大夫应当晚睡早起,来侍奉天子,不要懈惰。)”
1703052164
1703052165
士章第五
1703052166
1703052167
【题解】这一章讲述士的孝道。士要移孝作忠,以侍奉父母的爱敬之心侍奉国君、长上,做到事君以忠,事上以顺,尽忠职守,完成自己肩负的重任。
1703052168
1703052169
【原文】“资(1)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事父与母,爱同敬不同也。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事父与君,敬同爱不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兼,并也。爱与母同吗,敬与君同,并此二者,事父之道也。故以孝事君则忠,移事父孝,以事于君,则为忠也。以敬事长则顺。移事兄敬,以事于长,则为顺矣。忠顺不失,以事其上,事君能忠,事长能顺,二者不失,可以事上也。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2)。盖士之孝也。《诗》(3)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4)。’忝,辱也。所生,谓父母。士为孝,当早起夜卧,无辱其父母也。
1703052170
1703052171
【注释】(1)资:取,拿。(2)守其祭祀:祭,际也,神人相接为祭。祀,似也,言祀者似将见先人也。祭祀,指备供祭品以祭神供祖的活动。(3)诗:下文所引诗句见《诗经·小雅·小宛》。(4)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夙,早、早上。兴,起、起床做事。寐,睡觉。无,别、不要。忝,辱、羞辱。尔所生,生养你的人,即你的生身父母。
1703052172
1703052173
【译文】“用奉事父亲的行为来奉事母亲,其亲爱是一样的(侍奉父亲和母亲,亲爱之情虽同,但尊敬之情不同);用奉事父亲的行为来奉事君主,其恭敬也是一样的(侍奉父亲和君主,尊敬之情虽同,但亲爱之情不同)。所以,对母亲要重视爱,对君主要重视敬,对父亲则是两者兼备(兼,是并的意思。亲爱之情如同侍奉母亲,尊敬之情如同侍奉君主,兼有这两者,是侍奉父亲之道)。因此,用侍奉父亲的孝道来侍奉君主,必能做到忠诚(把侍奉父亲的孝道转到侍奉君主上,就能做到忠诚了);用敬顺兄长的悌道来侍奉上级,必能做到顺从(把侍奉兄长的恭敬心转到侍奉上级上,就会顺从)。忠诚和顺从,都做到没有什么欠缺和过失,用这样的态度去侍奉君主和上级(侍奉君主能够忠诚,侍奉长上能顺从,二者都没有缺失,就可以侍奉在上位者了),就能保住自己的俸禄和职位,守住宗庙的祭祀。这就是士人应尽的孝道啊!《诗经·小雅·小宛》说:“要早起晚睡地尽孝尽忠,不要有辱于生养自己的父母。(忝,辱的意思。所生,指父母。士人尽孝,应当早起晚睡勤勤恳恳,不能有辱于自己的父母。)”
1703052174
1703052175
庶人章第六
1703052176
1703052177
【题解】这一章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五孝的最后一条,讲述普通百姓的孝道,就是掌握自然规律进行生产,收获粮食,供养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不违礼法,恭谨做人,节约用度,以更好地奉养父母,让父母能够安安乐乐地终其天年。
1703052178
1703052179
本章对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的孝道作总结,说明人虽有尊卑贵贱的不同,但事亲尽孝的心是没有分别、没有终始的。如果有人担心能力不够,无法尽孝,那是没有道理的。
1703052180
1703052181
【原文】“因(因上旧有子曰二字。删之)天之道(1),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顺四时以奉事天道。分地之利(2),分别五土,视其高下,此分地之利。谨身节用(3),以养父母(4)。行不为非为谨身,富不奢泰为节用,度财为费,父母不乏也。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5),孝无终始(6),而患不及己者(7),未之有也。”总说五孝,上从天子,下至庶人,皆当孝无终始,能行孝道故患难不及其身。未(未下九字恐有脱误)之有者,言未之有也。
1703052182
1703052183
【注释】(1)因天之道:因,顺应、凭依、利用。顺应春、夏、秋、冬四季变化的自然规律。(2)分地之利:分,区别、分别。利,利益、好处。指分辨土地的特性和优势,因地制宜种植农作物等。(3)谨身节用:谨,恭敬、谨慎。谨身,即对自己的身体恭敬、谨慎,言行合于礼法,不做违礼的事,就能远离刑罚的羞辱。节用,节约俭省,生活不奢侈浪费。(4)以养父母:以,拿来、用来。养,赡养,供养。(5)自天子至于庶人:指从尊如天子,下至诸侯、卿大夫、士,直至卑如庶人,无论尊贵还是卑贱,都要实行孝道。本章自此开始总论五孝。(6)孝无终始:实行孝道,没有贵贱等级的差异,也没有开始与终结的区别。(7)而患不及己者:患,忧虑、担心。及,赶上、做到。意为担心自己做不到孝。全句意为,从天子到庶人,实行孝道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不在于其地位的尊贵还是卑贱,也不在于是事亲还是立身。因此,担心自己不能做到孝道,是不会有的。一说“孝无终始”为行孝无终无始,“患”为祸患,故而释全句为:如果行孝道用心不纯,用力不果,致使在立身和事亲方面自始至终都没有做好,这样,要想祸患不及其身,那是不可能的。
1703052184
1703052185
【译文】“顺应春、夏、秋、冬四季变化的自然规律(春天生发,夏天成长,秋天收获,冬天贮藏,顺应这四季的变化,来奉事天然之道),分辨土地的不同特点(分别山林、川泽、丘陵、水边平地、低洼地等五种土地,观察其高下的不同,因地制宜种植农作物等,这就是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行为谨慎,节约俭省,以此供养父母(不做非法的事情,这叫“谨身”。富有但不奢侈挥霍,这叫“节用”。根据财力来支出,则对父母的供养就不会匮乏),这就是老百姓应尽的孝道啊!因此,从天子到百姓,不分贵贱,行孝都是无始无终、没有止尽的。如果有人担心自己无法尽孝,那是不可能的。(这是总说五种孝道。上至天子,下到普通百姓,都应当圆满孝道。能够践行孝道,所以不必忧患灾难不会靠近他。所谓“未之有”,是说从来没有过。)”
1703052186
1703052187
三才章第七
1703052188
1703052189
【题解】这一章是继“五孝”以后,孔子进一步显明孝道之含义,以天、地、人“三才”作为章名。
1703052190
1703052191
【原文】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1)!”上从天子,下至庶人,皆当为孝无终始,曾子乃知孝之为大。子曰:“夫孝,天之经(2)也,春秋冬夏,物有死生,天之经也。地之义(3)也,山川高下,水泉流通,地之义也。民之行(4)也。孝悌恭敬,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5)。天有四时,地有高下,民居其间,当是而则之。则天之明(6),则,视也。视天四时,无失其早晚也。因地之利(7),因地高下,所宜何等。以顺天下(8),是以其教不肃而成(9)。以,用也。用天四时地利,顺治天下,下民皆乐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也。其政不严而治(10)。政不烦苛,故不严而治也。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11),见因天地教化民之易也。是故先之以博爱(12),而民莫遗其亲(13);先修人事,流化于民也。陈之以德义(14),而民兴行(15);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也;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若文王敬让于朝,虞、芮推畔于野,上行之,则下效法之。道之以礼乐,而民和睦(16);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17)。”善者赏之,恶者罚之,民知禁,不敢为非也。
1703052192
1703052193
【注释】(1)甚哉,孝之大也:甚,很、非常。哉,语气词,表示感叹。大,伟大,此处主要指孝道内涵的广博和意义作用的广大。(2)经:常规、原则。指永恒不变的道理和规律。(3)义:适宜,态度公正,合理合法。(4)行:行,履行,实行。(5)而民是则之:是,指示代词,复指前文之“天地之经”。则,效法、作为准则。(6)则天之明:仿效天上的日、月、星辰给民众以温暖和光明。(7)因地之利:君主有指导农业生产的任务,故需考虑如何充分利用土地,以获得最大的利益。(8)以顺天下:以顺应天下人心。(9)是以其教不肃而成:是以,因此。其,指天子诸侯。肃,指用严厉惩治的办法去强制民众接受。成,成功、成就、达到目的。(10)其政不严而治:政,政治、政事。治,治理,即天下太平、社会安定。(11)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先王,已逝世的帝王,此处指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等圣王。教,教化,指思想道德和行动的感召。化,渐变,指民众受统治者行动的感召而逐渐向孝义和善变化。(12)是故先之以博爱:是故,因此。先,率先实行,带头去做,为民众做出榜样。博爱,广泛地实行仁爱、泛爱众人。(13)民莫遗其亲:遗,遗弃、遗忘。亲,指父母。(14)陈之以德义:陈,广布、陈说。言统治者率先陈说道德之美、正义之善。(15)民兴行:兴,起。行,实行。言民众都会自动地讲道德、行义举。(16)而民和睦:人民因此而和顺亲睦。(17)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示,拿出来给人看,使人明白。好,喜好和提倡的。恶,厌恶和反对的。禁,禁止,即不许做的非法的事。
1703052194
1703052195
【译文】曾子听了孔子所讲的孝道后,赞叹地说:“啊,孝道的意义实在太大了!(上自天子,下到普通百姓,都应该尽孝,无始无终,曾子于是知道了孝道的广大。)”孔子说:“孝道,犹如天地运行恒常不变(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万物随之而有生有灭,这是上天的恒常之道),犹如大地利益万物(山川有高下,流水因之而流通,这是大地的必然法则),这是人最为根本的德行(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恭敬长上,这是人应有的行为)。天地这种不变的法则,人应该效法它(天有四时的运行,地有高下的不同,百姓居于其间,应当遵从并效法它)。仿效上天光明普照(则,是观察的意思。观察天之四时运行,有一定的准则,从不变早或变晚),依照大地所出产的物品(根据土地的高下,看适宜种何种谷物),用来治理天下万民。因此其教化不需要严肃的态度就可成功(以,是用的意思。凭借天之四时和地利,顺应之以治理天下,天下万民都安乐,因此其教化不需要严肃的态度就可成功),政令无须靠严厉的手段推行而天下大治(政令不烦杂苛刻,所以不需要严厉的手段就能得以推行)。先王看到这样的教化可以转化人心(看到根据天地恒常之道教化百姓的容易),所以率先实行孝道,博爱大众,使百姓不会遗弃双亲(率先修治自身,德泽流于百姓,从而化导人民);再来陈述道德仁义,让百姓心生仰慕,愿意效法(在上位者喜欢道义,则人民没有敢不服的);先行礼敬谦让,做出表率,使百姓不会互相争斗(就像文王敬让于朝堂之上,发生争执的虞人和芮人受其感化,推让田畔于民间,说明在上位者真心实行,则在下位者就会起而效法他);再以礼乐来引导,让百姓身心和谐,和睦相处(在上位者如果乐于遵行礼法,则百姓没有谁敢不尊敬的);指示人民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人民就知道禁令而不违犯了(做好事的奖赏他,做坏事的惩罚他,则百姓就知道所禁止的事情,从而不敢为非作歹)。”
1703052196
1703052197
孝治章第八
1703052198
1703052199
【题解】这一章是孔子为我们陈述明王如何以孝治理天下。用孝道来治理天下,能感得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国泰民安,世界和谐,天下大治。
1703052200
1703052201
【原文】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1),不敢遗小国之臣(2),古者诸侯,岁遣大夫,聘问天子,天子待之以礼,此不遗小国之臣者也。而况于公、侯、伯、子、男(3)乎?古者,诸侯五年一朝天子,天子使世子郊迎,刍禾百车,以客礼待之。故得万国(4)之欢心,以事其先王(5)。诸侯五年一朝天子,各以其职来助祭宗庙,是得万国之欢心,事其先王也。治国者(6),不敢侮(7)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8)?治国者,诸侯也。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9)。治家者(10),不敢失(11)于臣妾之心,而况于妻子(12)乎?故得人之欢心(13),以事其亲(14)。夫然(15),故生则亲安之(16),养则致其乐,故亲安之也。祭则鬼飨(17)之。祭则致其严。故鬼飨之。是以天下和平,上下无怨,故和平。灾害不生,风雨顺时,百谷成熟。祸乱不作。君惠臣忠,父慈子孝,是以祸乱无缘得起也。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故上明王所以灾害不生,祸乱不作,以其孝治天下,故致于此。《诗》(18)云:‘有觉德行(19),四国顺之(20)。’觉,大也。有大德行,四方之国。顺而行之也。”
1703052202
1703052203
【注释】(1)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昔,过去、古代。明王,英明圣睿的天子,即首章所说的先王。(2)不敢遗小国之臣:遗,遗弃、遗忘、不放在心上。小国之臣,指小诸侯国之君派到王朝来聘问天子的臣僚。(3)而况于公、侯、伯、子、男:而况,何况。公侯伯子男,惯指周之五爵位。(4)万国:万,很多、无数。国,诸侯国。(5)以事其先王:指各诸侯国前来王朝助祭天子之先王的宗庙。(6)治国者:治理国家的君主,即诸侯。天子为治天下者。(7)侮:轻视,凌辱、怠慢。(8)而况于士民乎:士民,士人和庶民。此处士人指庶民中有知识者,非有职之士。(9)以事其先君:指百姓都主动恭敬地献物给诸侯以协助祭祀诸侯先君。(10)治家者:据唐玄宗注,指受禄养亲的卿大夫。(11)失:失礼,指所言所行不合礼仪,或不知其人心意。(12)妻子:妻子和儿子。(13)故得人之欢心:人,指全家自妻、子至奴、婢等人。(14)以事其亲:指奉养父母老人。(15)夫然:夫,发语词。然,如此、这样。指天子、诸侯、卿大夫各自能以孝道治理天下、治理列国、治理家族。(16)故生则亲安之:生,指父母健在。亲,父母。安,舒适安乐。(17)飨:通“享”。指鬼神享用祭品。(18)诗:此处指《诗经·大雅·抑》。据说,这是卫武公讽刺周厉王并用以自警的诗。(19)有觉德行:觉,大。德行,崇高的道德行为。意为天子果真有崇高的道德和孝义的行为。(20)四国顺之:顺,通“训”,化的意思。此四国指天下各地。句意为,天下各地都会因此被训化,而服从他的统治。
[
上一页 ]
[ :1.70305215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