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52104
1703052105
《孝经》共十八章,大体可分为六个部分,其内容是:
1703052106
1703052107
第一章《开宗明义章》,是全经主旨,开宗明义,总述孝的宗旨和根本,阐明事亲、事君、立身之孝道三层次。
1703052108
1703052109
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别论说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这五种贵贱不同者应如何落实孝道,统称“五孝”。
1703052110
1703052111
第七章至第九章,《三才章》《孝治章》《圣治章》这三章是说明圣贤教育始于孝道。
1703052112
1703052113
第十章和第十一章,《纪孝行章》是叙述孝子应如何侍奉双亲,而《五刑章》与《纪孝行章》相配,论述行孝的第一个层次。
1703052114
1703052115
第十二章至第十四章,《广要道章》《广至德章》《广扬名章》这三章是阐述《开宗明义章》的“先王有至德要道”以及孝道与扬名于后世的关系。
1703052116
1703052117
第十五章至第十八章,《谏诤章》指出君臣、父子之间都有劝谏的道义,《感应章》言君臣、父子乃至天、地、人之间都有感应,《事君章》是论说如何事君,《丧亲章》阐明父母去世后能够继续祭祀才算是尽孝了的道理。
1703052118
1703052119
本经篇幅简短,计一千七百九十九字。然字字珠玑,旨趣深远,义理宏深,圣德无出其右,明王以其治则天下和平。孝道是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根本法宝。《群书治要》节录《孝经》,除《丧亲章》外其他章节几乎全部收录,可见魏徵等人对《孝经》的重视。
1703052120
1703052121
【作者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后世尊称为孔子。春秋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先祖为商后宋国贵族。孔子在鲁曾任相礼(司仪)、委吏(管理粮仓)、司职吏(管理畜养),鲁定公时任中都宰、司寇,因不满鲁国执政季桓子所为,周游卫、宋、陈、蔡、楚列国,不为时君所用。归鲁著书讲学,编订整理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文化典籍,这就是汉代儒家常说的“六经”。《乐》后来失传。门下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孔子儒家学问是对古圣先王道统的传承和发扬光大。孔子一生,“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推行仁道,希望能恢复建立大同之治,“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后世历朝尊奉孔子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王”。孔子的言行主要载于《论语》和《史记·孔子世家》。
1703052122
1703052123
孔子享寿七十三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边上(今孔林所在地)。弟子服心丧三年。子贡守墓六年。孔子儿子名鲤,字伯鱼。伯鱼生伋,字子思,著《中庸》。
1703052124
1703052125
开宗明义章第一
1703052126
1703052127
【题解】这一章是全书的纲领,开示孝道的宗旨,阐述了孝的三个层次:开始于侍奉父母,扩大到为国家、为人民服务,最终是成圣成贤,回归本善。
1703052128
1703052129
【原文】仲尼居(1),仲尼,孔子字。曾子侍(2)。曾子,孔子弟子也。子(3)曰:“先王有至德要道(4),子者,孔子。以顺天下(5),民用和睦(6),上下(7)无怨。以,用也。睦,亲也。至德以教之,要道以化之,是以民用和睦,上下无怨也。汝(8)知之乎?”曾子避席(9)曰:“参不敏(10),何足以知之(11)?”参,名也。参不达。子曰:“夫(12)孝,德之本也(13),人之行,莫大于孝,故曰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14)。教人亲爱,莫善于孝,故言教之所由生。复坐(15),吾语汝。身体发肤(16),受之父母(17),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18),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19)于立身。《大(20)雅》云:‘无念尔祖(21),聿修厥德(22)。’”《大雅》者,诗之篇名。无念,无忘也。聿,述也。修,治也。为孝之道,无敢忘尔先祖,当修治其德矣。
1703052130
1703052131
【注释】(1)仲尼居:仲尼,孔子的字。居,闲坐。(2)曾子侍:曾子,名参,字子与。侍,卑者侍奉在尊者之侧。侍有坐有立,此处当为侍坐在侧。邢《疏》中说:“夫子以六经设教,随事表名,虽道由孝生,而孝纲未举,将欲开明其道,垂之来裔。以曾参之孝,先有重名,乃假因闲居,为之陈说。自标己字,称仲尼居,呼参为子,称曾子侍,建此两句,以起师资问答之体,似若别有承受而记录之。”(3)子:本为古代男子的通用美称。(4)先王有至德要道:先王,指古代的圣德之王,如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至德,最美好、最高尚的德行,即指下文之孝行。要道,最重要的道理。(5)顺:顺从,使天下人心顺服。(6)民用和睦:用,因而,由此。和睦,和,协调、融洽;睦,相亲。(7)上下:指各种人之间。古代为等级社会,人与人之间有上下尊卑的等级区分。(8)汝:你。此处指曾参。(9)避席:离席而立。曾参本侍坐于侧,因孔子问话,曾参为表示对老师的恭敬,因而起身离开坐席,站立回答。(10)不敏:敏,聪明、睿达、有智慧。不敏,为曾参自谦之词,犹言愚蠢、鲁钝。(11)何足以知之:足,够得上、配得上。此处为曾参自谦之词。邢《疏》言:“又假言,参闻夫子之说,乃避所居之席,起而对曰:‘参性不聪敏,何足以知先王之至德要道之言义?’”(12)夫:发语词。(13)德之本也:本,根本。邢《疏》言:“此依郑注,引其圣治章文也。言孝行最大,故为德之本也。德则至德也。”邢《疏》云:“《正义》曰:云‘孝者,德之至,道之要也’依王肃义,德以孝而至,道以孝而要,是道德不离于孝。殷仲文曰:穷理之至,以一管众为要。”(14)教之所由生也:教,指教化。邢《疏》言:“《正义》曰:此依韦注也。案《礼记·祭义》称曾子云‘众之本教曰孝’《尚书》‘敬敷五教’,解者谓教父以义,教母以慈,教兄以友,教弟以恭,教子以孝。举此,则其余顺人之教,皆可知也。”(15)复坐:复,重新。因曾参回答问话后仍然站立着,故让其重新坐下。(16)身体发肤:身,头颈胸腹。体,四肢。发,身上的毛发。肤,皮肤。(17)受之父母:受,接受。指子女的肉体是父母给予的。(18)立身行道:立,树立、成就。立身,树立自身于天地之间,指有崇高的道德修养,成就功名与事业。行道,实行天下的大道。(19)终:最后,老年时,或言指孝道的终极阶段、最高要求。(20)大雅:下引诗句《诗经·大雅·文王》。《文王》为大雅中的一首诗歌。(21)无念尔祖:无,发声词,无义。念,想念。尔祖,你的先祖。(22)聿修厥德:聿,述。厥,代词,其,指文王。
1703052132
1703052133
【译文】孔子在家里闲坐(仲尼,孔子的字),他的学生曾参在旁侍坐(曾子,孔子的学生)。孔子说:“古代的圣王有至高之德、切要之道(子,孔子),用以顺天下人心,使人民和睦相处,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以,用。睦,亲爱。用至高的道德教化人民,用孝道来感化人民,百姓因此相亲相爱,尊卑长幼都没有怨恨)。你知道先王的至德要道是什么吗?”曾子离席而起,恭敬地回答说:“学生曾参愚昧,怎么会知道呢?(参,曾子的名,曾参不能通达明了老师的意思。)”孔子说:“孝,是德行的根本(人的所有行为中没有比孝更重大的,所以说是德之本),一切教化都从这里生发开来(教导百姓相亲相爱,没有比教孝更好的,所以说是所有教化产生的根源)。你坐下,我现在就跟你讲!人的身体以至每一根毛发和每一块皮肤,都是父母给予的,应当谨慎爱护,不敢稍有毁伤,这是实行孝道的开始;以德立身,实行大道,使美好的名声传扬于后世,以光耀父母,则是实行孝道的最终目标。所以实行孝道,开始于侍奉双亲,进而在侍奉君主的过程中得到发扬光大,最终的目的就是成就自己的德业。《诗经·大雅》说:‘常常怀念祖先的恩泽,念念不忘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德行’(《大雅》是《诗经》中的篇名。无念,就是不要忘记。聿,是述的意思。修,是治的意思。尽孝的原则,是不敢忘记自己的祖先,要修治自己的德行)。”
1703052134
1703052135
天子章第二
1703052136
1703052137
【题解】这一章讲述天子的孝道,论说天子如何把爱敬双亲之心扩展至天下百姓,让人民受到感化,都能效法天子而去尽孝。
1703052138
1703052139
【原文】子曰(1):“爱亲者,不敢恶于人(2)。;爱其亲者,不敢恶于他人之亲。敬亲者,不敢慢于人(3)。己慢人之亲,人亦慢己之亲,故君子不为也。爱敬尽于事亲,爱于母,尽敬于父。而德教加于百姓,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故德教加于百姓也。形(4)于四海。形,见也。德教流行见四海也。盖(5)天子之孝也。《吕刑》(6)云:“一人有庆(7)。兆民赖之(8)。”《吕刑》,《尚书》篇名。一人,谓天子。天子为善,天下皆赖之。
1703052140
1703052141
【注释】(1)子曰:本章承接上章之文,还是孔子对曾参的讲话。自此及以下四章,皆为孔子一次所讲的话。故正文不再出“子曰”。(2)不敢恶于人:恶,厌恶、憎恨、不喜欢。意为天子作为热爱自己父母的人,就要扩大去热爱天下的父母亲。(3)不敢慢于人:慢,轻侮、怠慢。此句言天子要广泛地敬重他人。(4)形:通“型”。法式,典范。(5)盖:语气词。多用于句首。(6)吕刑:为《尚书》中的篇名。(7)一人有庆:一人,指天子。庆,善。(8)兆民赖之:兆民,万民,指天下的所有人。古人所说的“兆”,即指一百万,也指十亿,后指一万亿。此处泛言极多,非实数。赖,依靠、凭借、仰赖。
1703052142
1703052143
【译文】孔子说:“天子真正爱护自己的父母,也就不敢厌恶任何人(爱自己的父母,就不敢厌恶他人的父母);真正尊敬自己的父母,也就不敢轻慢任何人(一个人轻慢别人的父母,别人就会轻慢他的父母,因此有德行的君子不这样做)。天子竭尽爱护尊敬来侍奉双亲(对母亲竭尽亲爱之情,对父亲竭尽尊敬之情),将这种道德教育推广到天下百姓(坚持恭敬慎重的态度以修正内心,行其内心之所宜以处理外务,所以说将德行教化施之于黎民百姓),让四海之民都能起而效法(形,是显现的意思。道德教化普遍推行,显现于四海之内),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啊!《尚书·吕刑》说:“天子有爱敬父母的善德,天下万民都会仰赖他。”(《吕刑》,是《尚书》中一篇的名称。一人,指天子。天子肯于行善,天下百姓都因他而得福庆。)
1703052144
1703052145
诸侯章第三
1703052146
1703052147
【题解】这一章是讲述诸侯的孝道。诸侯应以谦逊谨慎、不骄不奢的态度,遵守法律法规,节约生活费用,这样才能够长守富贵,保全自己的国家,使官员百姓和睦安乐。
1703052148
1703052149
【原文】“在上不骄(1),高而不危(2);诸侯在民上,故言在上。敬上爱下,谓之不骄。故居高位而不危殆也。制节谨度(3),满而不溢(4)。费用约俭,谓之制节。奉行天子法度,谓之谨度,故能守法,而不骄逸也。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居高位能不骄,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虽有一国之财,而不奢泰,故能长守富。富贵不离其身,富能不奢,贵能不骄,故云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5),上能长守富贵,然后乃能安其社稷。而和其民人(6)。薄赋敛,省傜役,是以民人和也。盖诸侯之孝也。《诗》(7)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恐惧。兢兢,戒慎。如临深渊,恐坠。如履薄冰,恐陷。
1703052150
1703052151
【注释】(1)在上不骄:在上,诸侯为列国之君,贵在一国臣民之上,故言“在上”,即处于高位的意思。骄,自满、自高自大。无礼为骄。(2)高而不危:高即上,言诸侯居于一国最高之位,所处甚高。危,危殆、危害。此接上句,意为诸侯居于万人之上的高位,仍能不自高自大,则不会发生危殆。(3)制节谨度:制节,花费节省,生活俭朴。谨度,指言行谨慎而合乎礼法。(4)满而不溢:满,国库充实,钱财很多。溢,过分,此处指生活奢侈,与骄相对。(5)社稷:社是祭祀土神的场所,亦代指土神;稷为五谷之长,是谷神。(6)和其民人:民人,即人民、百姓。(7)诗:以下引文,见《诗经·小雅·小旻》。
1703052152
1703052153
【译文】“(诸侯)处在万民之上而不骄慢,即使身居高位,也不会产生倾覆的危险(诸侯的地位在万民之上,所以说“在上”。尊敬在上位的人,爱护在下位的人,这叫“不骄”,所以能居于高位而没有危险);节约费用,谨守法度,即使财富充足,也不会奢侈浪费(各种费用俭省,这叫“制节”。奉行天子的法度,这叫“谨度”。所以能守法而不骄奢淫逸)。身处高位而没有倾覆的危险,所以能长久地保持他的尊贵(居于高位却能不骄慢,所以能长久地保持尊贵);财富充裕而不奢侈挥霍,所以能长久地保持他的富有(虽然拥有一个国家的财富却不奢侈挥霍,所以能长久地保持富有)。能使富有和尊贵不离开自身(富有却能不奢侈,尊贵却能不骄慢,所以说“没有离开他自身”),然后才能保全社稷(居上位者能长久地保持富有和尊贵,然后才能保证他的国家得以长治久安)使自己的人民和睦相处(减少赋税和杂役,因此人民和乐安定),这就是诸侯的孝道啊!《诗经·小雅》说:‘要戒慎恐惧,小心谨慎,就像站在深渊之旁,又像踏在薄冰之上。’(战战,是形容恐惧的样子。兢兢,是形容谨慎的样子。所谓“如临深渊”,是说恐怕掉下去。所谓“如履薄冰”,是说恐怕陷进去。)”
[
上一页 ]
[ :1.70305210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