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52376e+09
1703052376
1703052377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总篇的约数),可用一句诗来概括,就是思无邪(归向纯正)。”
1703052378
1703052379 【原文】子曰:“导之以政(1),政谓法教。齐之以刑(2),民免而无耻(3);苟免。导之以德(4),德谓道德。齐之以礼(5),有耻且格(6)。格,正也。”
1703052380
1703052381 【注释】(1)导之以政:用政治领导人民。为政者制定施政条文,令民遵行。(2)齐之以刑:齐作“整”字讲。即用刑罚来整治之。(3)民免而无耻:免,苟免。民众为苟免刑罚,乃服从政令,然非心服。刑罚稍弛,民则犯法,而不以为羞耻,是为无耻。(4)德:道德。(5)齐之以礼:以礼来整治之。(6)有耻且格:格,来。民心来归的意思。人民以犯罪为耻,而且诚心来归,拥护政府。何晏注:“格,正也。”意为人民有羞耻心,而且归于正。此说亦可。
1703052382
1703052383 【译文】孔子说:“用政治来引导百姓(政,即法制教化),用刑罚来治理百姓,百姓会为苟免刑罚而服从政令,却不会觉得犯法是羞耻(免即苟且免于)。以道德来引导百姓(德,即伦理道德),以礼来整饬百姓,百姓不但觉得犯罪是可耻的,而且诚心来归,拥护政府(格,归于正)。”
1703052384
1703052385 【原文】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忠信为周,阿党为比。小人比而不周(1)。”
1703052386
1703052387 【注释】(1)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忠信,引申为亲密。比,勾结。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曰:“忠信为周,阿党为比。”刘宝楠《论语正义》:“用之忠信,则能亲爱人,故周又训为亲、为密、为合。”朱熹《论语集注》:“比,偏党也。”
1703052388
1703052389 【译文】孔子说:“君子处处待人诚信而不交结私党(忠诚信实是周,结党营私是比),小人所到之处便会结党营私却从无诚信可言。”
1703052390
1703052391 【原文】哀公(1)问曰:“何谓则民服(2)?”哀公,鲁君谥也。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错,置也。举正直之人用之,废置邪枉之人,则民服其上。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3)。”
1703052392
1703052393 【注释】(1)哀公:鲁君。(2)何谓则民服:谓,通“为”。何谓,干什么。何所为之,则民始服耶?当时三家执政已久,哀公颇不得意,故有此问。(3)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包咸注:“错,置也。举正直之人用之,废置邪枉之人,则民服其上。”谓举用正直为公之人,舍置曲枉自私之人,民受其利,乃服。若举用曲枉,舍置正直,民受其害,不服。鲁国此时,三家专横,即是举枉错诸直,故民不服。此为通义。古注又一义,“错诸”之“诸”字,乃“之于”二字之合音字。如王应麟《困学纪闻》引孙季和之说,以及刘宝楠《论语正义》等,以为举直者而置之于枉者之上,民所以服;举枉者而置之于直者之上,民所以不服。此义仍用小人,惟当置于下位,受制于在上之君子,不得为恶,民不被害,亦服。此义较优。刘宝楠《论语正义》以此与夫子尊贤容众之德相合。
1703052394
1703052395 【译文】鲁哀公问:“怎样做才能让民众服从呢(哀公,是鲁国国君的谥号)?”孔子对道:“举用正直为公的人,放置在邪曲自私的人上面,民众便服了(错,是安置的意思。推举正直的人使用,废弃邪枉的人,这样,民众就会服从上位的人)。举用邪曲自私的人,放置在正直为公的人上面,民众便不服了。”
1703052396
1703052397 【原文】季康子(1)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2)?”康子,鲁卿季孙肥也。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庄,严也。君临民以严,则民敬上也。孝慈,则忠;君能上孝于亲,下慈于民,则民忠矣。举善而教不能,则劝。举用善人,而教不能者,则民劝。”
1703052398
1703052399 【注释】(1)季康子:鲁大夫季孙氏,名肥,谥康。(2)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鲁卿三家,世袭专政,民心不服。康子乃问孔子,如何使民对上恭敬尽忠,以及劝勉为善。
1703052400
1703052401 【译文】季康子问:“如何使民众对上恭敬尽忠,以及劝勉为善(康子,鲁哀公时的正卿季孙肥)?”孔子说:“在上位者能够恭敬庄严地面对民众,就会使他们敬重(庄,庄严。国君庄严面对民众,人民就会尊敬在上位的人)。”“在上位者能躬行孝道,并能以仁慈待民,就能使他们尽忠(做君主的对上能孝敬双亲,对下能慈爱人民,那么民众就会忠于君主)。在上位者能举用善人,并教导帮助弱者,民众自然就能得到劝勉(提拔善人,而又教育能力弱的人,民众就会相劝而善)。”
1703052402
1703052403 【原文】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无信,其余终无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1),其何以行之哉?”大车,牛车。輗,辕端横木以缚轭者。小车,驷马车。軏,辕端上曲钩衡者也。
1703052404
1703052405 【注释】(1)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大车,指牛车。小车,指驷马车。据郑玄注及《说文》,大小车皆有辕,以为牛马引车之用。辕端接一横木,此横木在大车名为“鬲”,在小车名为“衡”。辕端与横木相接处,各凿圆孔相对,以金属物贯穿之,使辕端与横木能活动自如。此金属贯穿物,大车称为“輗”,小车称为“軏”,是大小车行动之关键。《说文》段玉裁注引戴东原说:“大车鬲以驾牛,小车衡以驾马。其关键则名輗軏。辕所以引车,必施輗軏然后行。信之在人,亦交接相持之关键。故孔子以輗軏喻信。”
1703052406
1703052407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若无信用,我不知他还能做些甚么(没有信用,其他的终究是不可行的)!正如车上的辕端与横木相接处,若没有了个金属贯穿物,试问大小车如何能行动呢(大车,牛拉的车。輗是大车车辕前端和横木衔接的关键,用来套在牲口脖子上。小车,四匹马拉动的一辆车,軏是小车上置于辕前端与横木衔接的关键)?”
1703052408
1703052409 八 佾
1703052410
1703052411 【原文】林放问礼之本(1),林放,鲁人。子曰:“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2)。易,和易。言礼之本意,失于奢,不如俭也;丧失于和易(3),不如哀戚。
1703052412
1703052413 【注释】(1)林放问礼之本:林放请问礼的根本。郑康成注:“林放,鲁人。”程树德《论语集释》引朱彝尊《经义考》,谓《蜀礼殿图》以林放为孔子弟子。古时礼有五种,即吉、凶、军、宾、嘉。吉礼是祭祀,凶礼是丧事等。孔子略举礼与丧,为林放解答根本之问。(2)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易,平和。包咸注:“易,和易也。言礼之本意失于奢,不如俭。丧,失于和易,不如哀戚。”(3)和易:温和平静。
1703052414
1703052415 【译文】林放请问礼的根本(林放,鲁国人)。孔子说:“礼,与其失之奢侈,宁愿节俭。若是丧礼,与其失之平和,宁愿哀戚(易,温和平静。礼的根本意义,失于奢侈则不如俭约,丧葬礼仪失于平和则不如悲痛伤感)。”
1703052416
1703052417 【原文】“祭如在,言事死如事生。祭神如神在(1)。”谓祭百神。
1703052418
1703052419 【注释】(1)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只有竭诚地祭祀,才能感得鬼神来享。
1703052420
1703052421 【译文】“祭祀的时候,要真诚恭敬,就好像所祭祠的祖先就在眼前(对待已去世的父母祖先,要像对待父母祖先生前一样恭敬)。祭祀百神的时候,就好像所祭的神灵就在眼前(指的是祭祀众神时)。”
1703052422
1703052423 【原文】定公(1)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定公,鲁君谥。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1703052424
1703052425 【注释】(1)定公:孔安国注:“定公,鲁君谥。时臣失礼,定公患之,故问之。”邢昺《疏》引《史记· 鲁世家》说,定公名宋,襄公之子,昭公之弟。
[ 上一页 ]  [ :1.70305237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