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52508
1703052509
【原文】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1)吗,不贰过(2),不幸短命死矣。”颜回,孔子弟子也。迁者,移也。不贰过,有不善未尝复行也。
1703052510
1703052511
【注释】(1)不迁怒:何晏注:“迁,移也。”不迁怒,指的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而不会迁怒于别人。一说怒是一种烦恼。移,有移易延长之意。普通人发怒之后,其怒气延续升高,难以制止,是为迁怒。颜子好学,是指学道而言。任何烦恼皆是学道的障碍。烦恼起时,须有忍辱的功夫制止之。孔子称赞颜子“庶几”、“有不善未尝不知”。因此,颜子动怒时,即自知其为烦恼,能以忍而止之,不使怒气续发,是为不迁怒。此解亦通。朱熹《论语集注》:“迁,移也。怒于甲者,不移于乙。”此说浅显,似不足以明颜子之修养。(2)不贰过:过,过失。颜子如犯某种过失,一经发觉,即不再犯。古人以为学以致用,才是真实学问。若一错再错,与不学无异,何谈“好学”?
1703052512
1703052513
【译文】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中,谁是好学者?”孔子回答说:“有个名字叫颜回的,是个真正好学的人,他能够做到凡事都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从不迁怒于别人,并且犯过的错误不会重犯。不幸,他已短命而死(颜回,孔子的学生。迁,移易。不贰过,指虽有过失,但不会重犯)。”
1703052514
1703052515
述 而
1703052516
1703052517
【原文】子曰:“德之不修(1),学之不讲(2),闻义不能徙(3)也,不善不能改也,是吾忧也(4)。”夫子常以此四者为忧也。
1703052518
1703052519
【注释】(1)德之不修:修德以明道。德不修,则道不明。(2)学之不讲:学,学问。讲,明白、知晓。《礼记·礼运》:“协于艺,讲于仁,得之者强。”一说讲即讲求,亦通。(3)闻义不能徙:闻,指知道、明白。徙即“迁徙”之意。明白道理后,当去恶迁善,如义而行。一本“徙”作“从”,亦通。(4)是吾忧也:此励学者之辞,设使学者不修不讲不徙不改,则教而不化,故孔子引以为忧。
1703052520
1703052521
【译文】孔子说:“当今学者不注重道德修养,不明白学问的真谛(以修身为本),或者虽然明白了道义之所在却不能身体力行,有了过失不能勇于改正,这都是我所忧虑的呀(孔子常常因为这四件事而忧虑啊)!”
1703052522
1703052523
【原文】子之所慎(1):齐(2),战,疾(4),慎齐,尊祖考;慎战,重民命;慎疾,爱性命也。
1703052524
1703052525
【注释】(1)子之所慎:《论语集解》:“孔安国曰:此三者,人所不能慎,而夫子独能慎之。”(2)齐:即斋戒。《礼记·祭统》曰:“及时将祭,君子乃斋。”又曰:“君子之斋也,专致其精明之德也,故散斋七日以定之,致斋三日以齐之。定之之谓斋。斋者,精明之至也,然后可以交于神明也。”皇侃《疏》:“齐之言齐也。人心有欲,散漫不齐,故将接神,先自宁静,变食迁坐,以自齐洁也。时人漫神,故于斋不慎,而孔子慎之也。”(3)战:《说文》:“战,斗也。”王道不侵人,‘但御人之入侵,故不免于战。刘宝楠《论语正义》说:“慎战,谓临事而惧,好谋而成也。《礼器》云:子曰:我战则克,祭则受福,盖得其道。’此之谓也。”(4)疾:疾病。有病最惧误于庸医,乱投药石。《曲礼》云:“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1703052526
1703052527
【译文】孔子所慎重的有三件事:斋戒,战斗,疾病。(谨慎斋戒,这是尊重祖先。谨慎战争,这是重视民众的生命。谨慎疾病,这是爱惜生命。)
1703052528
1703052529
【原文】子曰:“我三人行,必得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言我三人行,本无贤愚,择善从之,不善改之,故无常师(1)。”
1703052530
1703052531
【注释】(1)常师:固定的老师。
1703052532
1703052533
【译文】孔子说:“我们三个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可以为我所取法的人。我选择那些优点而学习,看到缺点就自我反省,加以改正。(说的是我们三个人同行,原本没有什么贤明与愚昧的区别。看到别人好的表现就学习,看到别人的缺点就想到自己身上的毛病,尽快予以改正。所以对于好学的人来说,老师无处不在,不必非得有特定的老师。)”
1703052534
1703052535
【原文】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1)。仁道不远,行之则是。”
1703052536
1703052537
【注释】(1)我欲仁,斯仁至矣:我,亦可作“我们”解。仁不在远。人有求仁之心,这一念本身便是仁。
1703052538
1703052539
【译文】孔子说:“仁离我们远吗?我们刚刚有了求仁之心,这就意味着‘仁’已经出现在我们的心中了。(仁道不遥远,一念行仁,仁就已经出现了。)”
1703052540
1703052541
泰 伯
1703052542
1703052543
【原文】子曰:“恭而无礼则劳(1),慎而无礼则葸(2),葸,畏惧之貌也。言慎而不以礼节之,则常畏惧。勇而无礼则乱(3),直而无礼则绞(4)。绞,刺。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5)。兴,起也。能厚于亲属,不遗忘其故旧。行之美者也,则皆化之,起为仁厚之行,不偷薄。”
1703052544
1703052545
【注释】(1)恭而无礼则劳:恭敬若不合乎礼,则必劳苦,而又贻笑大方。例如对长辈行礼,长辈指示“一礼”,就必须一礼而止,如果不止,一定要行三次,那就违背长者之命,行礼反致失礼,可谓劳而无功。(2)慎而无礼则葸 :葸,畏惧、胆怯。谨慎若不知礼,便成为葸,葸是畏惧不前的意思。例如拜访某人,想进门,又不敢进,对人说话,想说又不敢说。(3)勇而无礼则乱:勇敢而无礼,凡事做得过分,便会扰乱上下左右的秩序。(4)直而无礼则绞:绞,形容如绞绳一样,愈绞愈紧,终必绞断。这里是急切的意思。直率而不知礼数,只以直爽待人,往往责人急切,令人不堪忍受。(5)君子笃于亲,至则民不偷:偸,浇薄、不厚道。君子,居在上位的人。笃是厚。亲是亲属,主要是指父母兄弟。故旧是老朋友。《礼记·檀弓》记载,孔子的故人原壤丧母,孔子助他沐椁,原壤因此高兴唱歌。丧母唱歌,是严重的背礼行为。孔子的弟子劝孔子和他绝交。孔子说:“丘闻之,亲者毋失其为亲,故者毋失其为故也。”原壤的思想虽与孔子不同,但原壤此举并非大逆不道,仍不失其为亲,则孔子亦不失其为故,仍与原壤全交。居上位者都能做到像这样不遗故旧,社会风气自会日趋淳厚。
1703052546
1703052547
【译文】孔子说:“恭敬若不合乎礼,则必劳苦。谨慎若不知礼,便会畏惧不前(葸,是畏惧的样子,是说谨慎而不以礼法来衡量,就会常常畏惧不前)。勇敢而不懂得礼,便会扰乱上下左右的秩序。直率而不懂得礼,便会责人急切(绞,尖刻刺人)。在位的君子,若能厚待他的父母兄弟,民众就会兴起仁爱之风;君子不遗弃他的旧友故交,民众就不会对人冷淡无情(兴,起。能厚待亲属,不遗忘自己的老朋友,这样的德行十分美好,能够感化老百姓,让他们兴起学习仁厚之德,不会冷漠无情)。”
1703052548
1703052549
【原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1)。弘,大也。毅,强而能断也。士弘毅然后能负重任,致远路也。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1)?仁以为己任,重莫重焉。死而后已,远莫远焉。”
1703052550
1703052551
【注释】(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弘是广大,胸襟抱负见识学问一切都要广大。“毅”字的意义,据包咸注是“强而能决断”。“强”的意义如《易经》所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曾子一生力行孝道,临终始说“免夫”。又如易箦,虽在生死关头,犹不丝毫失礼。曾子自己就是这样任重道远。可见大贤人的言论必出于真实的功夫。
1703052552
1703052553
【译文】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不器识弘大,意志坚定。因为身上的责任重大,而且所行之路十分遥远(弘,广大。毅,意志坚强而能果断。读书人只有心量广大,意志坚定,然后才能够担负重任,走完遥远的路程)。以弘扬仁义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不到死不停止,不是很遥远吗(把弘扬仁义道德当成自己应负的责任,没有比这个责任更重大的了。到死为止,没有比这个路程更遥远的了)?”
1703052554
1703052555
【原文】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1),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2)。”
1703052556
1703052557
【注释】(1)如有周公之才之美:周公是孔子所景仰的圣人。才是才艺,美是办事完美。周公的德行非常高,孔子不拿德来作比喻,因为如有周公之德的人,便不会骄而且吝。(2)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如有人像周公那样的才与美,假使他因此骄傲,而且吝啬,其余虽有小善,也就不值得一观了。
[
上一页 ]
[ :1.70305250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