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52558e+09
1703052558
1703052559 【译文】孔子说:“如果有一个人,他的才艺和办事能力像周公一样完美,假如他骄傲而吝啬,别的地方也就不值得一看了。”
1703052560
1703052561 【原文】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1)。欲各专一于其职也。”
1703052562
1703052563 【注释】(1)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各人有自己的本分。人人敦伦尽分,社会才得以安定。
1703052564
1703052565 【译文】孔子说:“不在这个地位上,就不要管这个地位上的事情(希望各人专心于自己的职务)。”
1703052566
1703052567 【原文】子曰:“学如不及(1),犹恐失之。言此者。勉人学也。”
1703052568
1703052569 【注释】(1)不及:赶不上,追不到。
1703052570
1703052571 【译文】孔子说:“学习就好像追逐一件梦寐以求的东西,生怕追不到手。学有所得后,就要立即落实到日常生活的言行举止中,恭慎保持,就好像生怕得到的东西又重新丢失了一样(此处是勉励人们要努力好学)。”
1703052572
1703052573 【原文】子曰:“巍巍乎,舜、禹有天下,而不与焉(1)!美其有成功。能择任贤臣。”
1703052574
1703052575 【注释】(1)巍巍乎,舜、禹有天下,而不与焉:与,参与、干预。《论语·八佾》:“吾不与祭,如不祭。”不与,即不参与。“舜、禹有天下,而不与焉”,指舜、禹作为英明的帝王,只负责选拔任用贤臣,而不亲自参与具体的政事,垂拱无为,而天下治。一说 “不与”即“不与求”。《论语集解》引何晏注:“美舜禹也。言己不与求天下而得之。”《群书治要》注以“能择任贤臣”,即不采此说。
1703052576
1703052577 【译文】孔子说:“这是多么的伟大呀!舜和禹拥有天下,圣德所在,贤能之士尽为所用,自己完全不必为具体的国事操劳,真正是垂拱而治啊!(赞美其有伟大的功业,他们都能够选拔任用贤臣。)”
1703052578
1703052579 【原文】子曰:“大哉!尧之为君(1)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2)。则,法也。美尧能法天而行化也。荡荡乎,民无能名焉(3)。荡荡,广远之称也。言布其(本书布其作其布)德广远,民无能识名焉。焕乎!其有文章也(4)!焕,明也。其立文垂制又著明。”
1703052580
1703052581 【注释】(1)大哉尧之为君:“大哉”是孔子总赞尧帝为君之辞。(2)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则,效法、取法的意思。尧能取法乎天,尧即如天之大。(3)荡荡乎,民无能名焉:王弼注:“荡荡,无形无名之称也。夫名所名者,生于善有所章,而惠有所存,善恶相须,而名分形焉。若夫大爱无私,惠将安在,至美无偏,名将何生。故则天成化,道同自然。不私其子,而君其臣。凶者自罚,善者自功。功成而不立其誉,罚加而不立其刑,百姓日用而不知所以然,夫又何可名也。”太平无事,民众安然受其恩泽而不知。史书记载,尧帝出游庸衢,有老人击壤而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当时人民安然自在,可想而知。(4)焕乎其有文章也:民所能名者,惟在“焕乎其有文章”而已。文章,就是尧的各种功业典章。文,是各种功业。章,是一事有一事之规矩,有章不乱。
1703052582
1703052583 【译文】孔子说:“啊!真正称得上仁德浩翰无际的,就是尧这样的君主呀!他是那样的崇高而伟大!唯有上天才称得上浩瀚无际,唯有尧帝才能效法上天之德(则,是取法的意思,赞美尧能取法于天而自行化他)!尧帝的恩德浩浩荡荡,民众无法用言语来形容(荡荡,广远之称。这里是说,尧布施的恩德广远无际,老百姓没有能力知道和描述清楚)。能够与日月同明的,那就是尧帝的功业和他所留给后人的各种典章呀(焕,光明。尧所建立的功业及其垂示的典章无不焕发出显著而灿烂的光芒)!”
1703052584
1703052585 【原文】舜有臣五人(1),而天下治。禹、稷、契、皋陶、伯益也。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2)。”乱,治也。治官者十人,谓周公、召公、太公、毕公、荣公、大颠、闳夭、散宜生、南宫适,其一人,谓文母也。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3),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斯,此也。言尧舜交会之间,比(4)于此周,周冣盛多贤,然尚有一妇人。其余九人而已,人才难得,岂不然乎?”
1703052586
1703052587 【注释】(1)舜有臣五人:《论语集解》引孔安国说,五人“是禹、稷、契、皋陶、伯益”。稷就是周家的始祖,教民稼穑,有德于民。(2)予有乱臣十人:语出《尚书·泰誓》,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这是周武王伐纣誓众之辞。“予”字代表周家,乱是治理的意思。《论语集解》引马融说,十人是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毕公、荣公、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适,其余一人是文母。文母,古注或以为武王之母太姒,或以为武王之妻邑姜。(3)际:刘宝楠《论语正义》作“后”字讲。(4)比:到,待到。
1703052588
1703052589 【译文】舜有贤臣五人,因而天下大治(五人是禹、稷、契、皋陶、伯益)。周武王曾说过:“我有治理之臣十人(乱,是治理的意思,这十个治理之臣是周公、召公、太公、毕公、荣公、大颠、闳夭、散宜生、南宫适,还有一位,就是文母了)。”孔子说:“古人说人才难得,不是这样吗?从唐尧虞舜以后,就以周朝所得的人才最盛。可是,十人中有一位是妇人,实际上不过九人而已。(斯,这。说的是从尧舜交会之时,一直到这时的周朝,就数周朝贤才最盛最多。然而还有一位妇人,余下的只有九位罢了。人才难得,难道不是这样吗?)”
1703052590
1703052591 【原文】子曰:“禹,吾无间然(1)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于黻冕(2),卑宫室而尽力(力下脱乎字)沟洫(3)。禹,吾无间然矣(4)。间,非也。菲,薄也。致孝于鬼神,谓祭祀丰洁也。黻,祭服之衣。冕,冠名也。”
1703052592
1703052593 【注释】(1)无间然:间,当非议的“非”字讲。无间然,是无可非议的意思。(2)黻冕:古时天子临朝或祭祀,所穿的礼服名为黻,所戴的礼帽名为冕。礼服的上衣下裳绣以日、月、星辰、宗彝、黼黻等十二种文采,名为十二章。黻是用两个“己”字相背而成,一个“己”字绣成青色,一个“己”字绣成黑色,黑与青相次而成黻文。黻在十二章最后,因此就以“黻”字代表礼服。(3)沟洫:古时井田制,井间有灌溉水沟,大沟名为洫,沟洫代表农田水利。(4)禹,吾无间然矣:孔子赞美禹王的功德,再次表示对禹的赞叹。禹王自己饮食菲薄,然而祭祀的祭品则必丰富,这是致孝;平常他只穿粗恶的衣服,然而朝衣则讲究华美,这是恭敬群臣;他自己的居室十分简陋,却竭尽全力兴修水利,这是厚爱百姓。皇侃《疏》引李充曰:“季世僻王,肆情纵欲,穷奢极侈丽。厚珍膳而简伪乎享祀,盛纤靡而阙慢乎祭服,崇台榭而不恤乎农政。是以亡国丧身,莫不由乎此矣。于有国有家者,观夫禹之所以兴也,览三季之所以亡,可不慎与。”
1703052594
1703052595 【译文】孔子说:“对于禹,我实在挑不出他的毛病了。禹王自己饮食简单,而祭祀的祭品却很丰富;平日他只穿质地粗劣的衣服,而临朝和祭祀的礼服却十分庄严;他自己宫室卑陋,而尽力来为农民办理沟洫水利。对于禹,我确实无话可批评了。(间,非议。菲,微薄。致孝于鬼神,即祭祀的祭品丰盛整洁。黻,祭祀的礼服。冕,祭祀的礼帽。)”
1703052596
1703052597 子 罕
1703052598
1703052599 【原文】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1),止,吾止也。篑,土笼也。此劝人于道德也。为山者,其功虽已多,未成一笼而中道止者,我不以其前功多而善之,见其志不遂,故不与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平地者,将进加功,虽始覆一篑,我不以其功少而薄之,据其欲进而与之。”
1703052600
1703052601 【注释】(1)篑:盛土的竹筐。
1703052602
1703052603 【译文】孔子说:“譬如堆积一座山,尚未圆满完成,只差最后一筐土,如果就此止住,这说明我没有做到善始善终啊(篑,盛土的竹筐。这是劝勉人修养道德。虽然堆土成山的人用的功夫已经很多,如果尚未完成,只欠缺最后一筐土,而中途止住,我不会因为他之前用的功夫很多而赞许他。我看见他不能善始善终地完成自己的志向,所以不给予他赞许)!又譬如在平地上,虽然刚刚覆下一筐土,若能这样继续下去,这说明我正在努力呀(在平地上不断堆土,虽然他初时只倒下一筐土,我也不会因为他现前用的功夫少而轻视他,反而我会凭着他有进取之心而称赞他)!”
1703052604
1703052605 颜 渊
1703052606
1703052607 【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克己,约身。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1)。一日犹见归,况终身乎。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行善在己不在人。曰:“请问其目。”知其必有条目,故请问之。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此四者,克己复礼之目。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2)矣。敬事此语,必行之。”
[ 上一页 ]  [ :1.70305255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