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52694
1703052695
【原文】仲弓为季氏宰,问政(1)。子曰:“先有司(2),孔子弟子冉雍也。言为政当先任有司,而后责其事也。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3)?汝所不知者,人将自举之。各举其所知,则贤才无遗矣。”
1703052696
1703052697
【注释】(1)仲弓为季氏宰,问政:仲弓为季氏的邑宰,因此请问为政之道。(2)有司:邑宰之下各司其事的属官。为政者,首在自身要正。正身之后,接着便是任贤。冉雍贤,夫子对他放心,所以便直接教以举贤之事。(3)诸:代词“之”和疑问语气词“乎”的合音。
1703052698
1703052699
【译文】仲弓做了季氏的邑宰,请问为政之道。孔子说:“先分配有司的职务(仲弓即孔子的学生冉雍。这里说的是,管理政事的人应当先分配官员的职务,然后让他们各负其责)。对别人的小过失,可以饶恕;有德有能的人,要特别举用他。”仲弓说:“如何知道贤才并予以举用呢?”孔子说:“举用你所知的贤才,那些你所不知道的,别人难道会舍他不举吗?(你所不知道的贤才,人们自然就会举荐,各自举荐其所知道的贤才,这样贤才就会无一遗漏了。)”
1703052700
1703052701
【原文】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1)?问往将何所先行之也。”子曰:“必也正名乎!正百事之名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2);礼以安上,乐以移风,二者不行,则有淫刑滥罚矣。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言之必可行也。所名之事,必可得而明言也;所言之事,必可得而遵行。”
1703052702
1703052703
【注释】(1)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卫君是指卫灵公的孙子出公辄。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于鲁哀公六年自楚返卫,时在卫君出公辄四年。当时孔子弟子高柴、子路等皆仕于卫。“卫君欲得孔子为政”,子路故有此问。(2)中:当。适当、恰当的意思。
1703052704
1703052705
【译文】子路说:“卫君等待您去辅助他治国,不知您将以何事为先呢(问去了卫国之后将要先做哪件事情)?”孔子说:“必然是先正名吧(正各种事务的名份)!名与事实不相符,言语就不能顺理成章。言语不能顺理成章,办事就不能成功。普通事办不成功,礼乐教化之事更不能兴起。礼乐不兴,刑罚就会用之不当(礼是用来安定在上位者的,乐是用来转变风气的,二者不能推行,就会有滥用刑罚的情况出现了)。刑罚用之不当,民众便会感觉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所以,君子赋予任何人和事一个名称,必使其恰如事实,能顺理成章地说得出来。能顺理成章地说得出来,就一定能行得通(所名之事,必定可以顺理成章地说出来。所言之事,必定可以遵照实行)。”
1703052706
1703052707
【原文】子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1)。情,情实也。言民化上各以实应也。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2)。”
1703052708
1703052709
【注释】(1)用情:用心。以诚相待的意思。(2)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襁,背负婴儿用的宽带。襁负就是用布将小儿束负于背上。形容四方百姓扶老携幼纷纷前来投奔。
1703052710
1703052711
【译文】孔子说:“在上位者好礼,民众就不敢不敬;在上位者好义,民众就不敢不服从;在上位者好信,民众就不敢不以诚实相待(情,指真心。这是说民众受到在上位者的感化,就会各自拿出真心相待)。若能如此,四方民众就会将小儿负于背上(拖家带口)来投奔。”
1703052712
1703052713
【原文】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1);其身不正,虽令不从(2)。令,教令也。”
1703052714
1703052715
【注释】(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字,指的是当政的人。当政者本身行得正,办一切事都合规矩,自然能获民众拥护,所以说不令而行。皇侃《疏》:“其身正,如直形而影自直。其身不正,如曲表而求直影,影终不直也。”《论语·颜渊》中孔子曾说:“政者正也。”本篇除此章外,又有“苟正其身”一章。足见政治领袖以本身守正为重要。(2)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当政的人本身行得不正,虽下命令,民众也不会服从。
1703052716
1703052717
【译文】孔子说:“当政的人本身行得正,就是不下命令,事情也会行得通;本身行得不正,虽下命令,民众也不会服从。(令,指教化、命令。)”
1703052718
1703052719
【原文】子适卫,冉子仆(1)。冉有御也。子曰:“庶矣哉(2)。庶,众也。言卫民多也。”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3)?”曰:“富之(4)。”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5)。”
1703052720
1703052721
【注释】(1)子适卫,冉子仆:适,到。仆,驾车,或指驾车的人。(2)庶矣哉:孔子一看卫国有很多人民,便说“庶矣哉”。庶即是众多之义。(3)既庶矣,又何加焉:冉有一听孔子称卫国人多,便想了解为政之道如何好上加好,所以问:“既庶矣,又何加焉?”(4)富之:要使人民富足。(5)教之:人民富了,就要对他们进行教育了。富而不教,时间久了,人就会一味追求享受,放纵欲望,以致道德衰败,走上亡国之路。
1703052722
1703052723
【译文】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驾车(冉有驾驶车马)。孔子说:“卫国人口众多呀!(庶,众多的意思,说卫国的民众多。)”冉有说:“人口多了,又该怎么办呢?”孔子说:“让他们富裕起来。”冉有又问:“富裕之后又怎么办呢?”孔子说:“教育他们。”
1703052724
1703052725
【原文】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1)。’胜残,胜残暴之人使不为恶也。去杀,不用刑杀也。诚哉是言也。古有此言,孔子信之。”
1703052726
1703052727
【注释】(1)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意思是即使没有圣人出现,只要有善良的人治国,时间久了,风气所及,也可以感化那些不善之人了。在孔子时代,各国大都很乱,弒父弒君,或者出兵攻伐,都是残暴杀戮,恶习难除,最好是有圣人出来转恶为善,不得圣人,但有善人治国,亦不失为良图。
1703052728
1703052729
【译文】孔子说:“‘善人治国连续到一百年,(纵然没有圣王出现)也可以驯服残暴之人,不必再使用刑杀的手段了’。(胜残,驯服残暴之人,使其不再行恶。去杀,不用刑罚杀戮。)这句话说得真对呀!(古人有过这种说法,孔子相信这一点。)”
1703052730
1703052731
【原文】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1)。三十年曰世。如有受命王者。必三十年仁政乃成。”
1703052732
1703052733
【注释】(1)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三十年为一世。如有王者受命治理衰世,一则必须解决民生问题,一则必须实施道德教育,使人民身心皆安,两者皆非短时期能奏其功,所以必须三十年。
1703052734
1703052735
【译文】孔子说:“如有王者接受天命而施行仁政,也必须三十年才能大治。(三十年为一世。假如有王者接受天命,施行仁政,必须三十年才能成功。)”
1703052736
1703052737
【原文】子曰:“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1)?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1703052738
1703052739
【注释】(1)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皇侃《疏》:“苟,诚也。”诚能正其本身,则从事政治,何难之有。
1703052740
1703052741
【译文】孔子说:“果真能够端正自己本身,从事政治何难之有?若不能正己,如何正人?”
1703052742
1703052743
【原文】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国,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者是其几也(1)。以其大要,一言不能兴国也。几,近也。有近一言兴国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事不可一言而成知,如此则可近之。”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言无乐于为君。所乐者,唯乐其言而不见违也。如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人君所言善,无违之者则善也;所言不善,而无敢违之者,则近一言而丧国矣。”
[
上一页 ]
[ :1.70305269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