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52644
1703052645
【注释】(1)听讼:听取双方所讼之辞,判定谁是谁非。即审理案件。
1703052646
1703052647
【译文】孔子说:“如果说到审理案件,我和别人没什么两样(与别人相同)。如果一定要说我与别人有什么不同,那就是我能让他们之间不再有诉讼案件发生吧(以德化人在前)。”
1703052648
1703052649
【原文】子曰:“君子成人之美(1),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2)。”
1703052650
1703052651
【注释】(1)君子成人之美:刘宝楠《论语正义》引《大戴礼·曾子立事篇》说:“君子己善,亦乐人之善也;己能,亦乐人之能也。君子不说人之过,成人之美,存往者,在来者,朝有过夕改则与之,夕有过朝改则与之。”(2)小人反是:小人与君子相反。是,这。
1703052652
1703052653
【译文】孔子说:“君子助人成就善事,不助人成就恶事。小人则相反。”
1703052654
1703052655
【原文】季康子问政孔子(1)。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而正,孰敢不正?康子,鲁上卿,诸臣之帅。”
1703052656
1703052657
【注释】(1)季康子问政孔子:季康子是鲁国三家大夫之一,把持政治,又治不好,因此问孔子,怎样把政治办好。
1703052658
1703052659
【译文】季康子问孔子怎样把政治办好。孔子回答说:“政就是公正无私的意思。只要你自己行得正,处处以身作则,谁敢不正?(康子,鲁国的上卿,是诸臣的表率。)”
1703052660
1703052661
【原文】季康子患盗,问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1)。言民化于上。不从其令。从其所好。”
1703052662
1703052663
【注释】(1)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苟,假如。子,你。人有欲心,即有盗心。上行下效,居在上位的人不欲,则在其下的人便会以欲为耻,所以纵然有赏也不愿作盗贼。
1703052664
1703052665
【译文】鲁国多盗贼,季康子为此而忧虑,问孔子有什么办法。孔子回答说:“如果你没有贪欲,就是奖赏他们,他们也不会去盗窃(这就是说上行下效,在下位者不服从在上位者的命令,而是顺从在上位者的喜好)。”
1703052666
1703052667
【原文】季康子问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1)?就,成也。欲多杀以止奸也。”对曰:“子为政,焉用杀(2)?”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风,必偃(3)。亦欲康子先自正也。偃,仆也。加草以风,无不仆者,犹民之化于上也。”
1703052668
1703052669
【注释】(1)如杀无道以就有道:无道,指的是恶人。有道,指的是善人。(2)焉:何。(3)偃:倒下。
1703052670
1703052671
【译文】季康子问孔子说:“如果杀掉恶人,来成就善人,怎么样?(就,指成就。想要通过多杀恶人来止住奸邪。)”孔子回答说:“你治理政事,为何要用杀人的手段呢?如果你像要满足贪欲那样要求自己为善,民众自然就善了。在上位的人,其德行好比风,在下位的人,其德行好比草,风加在草上,草必然会随风向而倾倒。(也是希望季康子先要自己行得正。偃,仆倒。草加之以风,必然仆倒,此即比喻在上位的人必能感化一般人民。)”
1703052672
1703052673
【原文】樊迟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1)。孔子弟子樊须也。慝,恶也。修,治也。治恶为善。”子曰:“先事后得,非崇德与(2)?先劳于事,然后得报。攻其恶,毋攻人之恶,非修慝与(3)?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4)?”
1703052674
1703052675
【注释】(1)慝:恶,邪恶,过恶。(2)先事后得,非崇德与:先做事,后始想到所得的报酬,这不就是崇德吗?崇德,就是增进自己的德行。(3)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攻,改正。其,指自己。自己有恶,立即改正。如曾子:“吾日三省吾身”,即是攻其恶。一个认真改恶的人,但见自己之恶太多,自攻之不暇,哪有时间攻人,所以说“无攻人之恶”。能如此,便是修慝。“慝”字从匿从心,修慝是修去心中之恶。(4)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前文说要修己之慝,不要攻人之恶,便是不惑。此处举例说明攻人之恶即为惑。一时忿起,不能自制,忘其后患,这是大惑。凡事悖德失道即惑,细论之则举不胜举。孔子因人施教,举其一而已。惟其如此,方令受教者不著名相,惟反观自身。如此教学,乃得实益。
1703052676
1703052677
【译文】樊迟说:“敢问崇德、修慝、辨惑是什么意思?(樊迟即孔子的学生樊须。慝,恶念。修,对治。断恶修善。)孔子说:“先做事,然后再想到报酬,这不就是崇德吗(做事首先要付出劳动,然后才能得到收获)?改正自己的缺点,不去攻击别人的缺点,这不就是修慝吗(一个人不善于改正自身的毛病,就很容易把眼睛盯在别人的毛病上)?一旦控制不了一时的忿怒,忘记了自身的安危,甚至有可能连累到自己的父母,这不就是迷惑吗?”
1703052678
1703052679
【原文】樊迟问智。曰:“知人(1)。”樊迟未达。子曰:“举直措诸
1703052680
1703052681
枉,能使枉者直(2)。举正直之人用之,废邪枉之人,则皆化为直也。”樊迟退,见子夏曰:“何谓也(3)?”子夏曰:“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4);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5)。言舜、汤有天下,选择于众,举皋陶、伊尹,则不仁者远,仁者至矣。”
1703052682
1703052683
【注释】(1)知人:明白有关“人”的道理。意思是能够对人性洞察明了,便是智。(2)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直是正直的人,枉是不正直的人。错,当“置”字讲。此意是说,把直者选举出来,安置在枉者之上,就能使枉者学为直者。(3)樊迟退,见子夏,曰:“何谓也?”:樊迟对于谁是“直者”,谁是“枉者”,尚不了然,但又不好意思再问孔子,于是退出,见到了子夏,就把刚才孔子所说的“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两句话问子夏,是何意义。(4)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远,在这里是越来越少的意思。皇侃《疏》引蔡谟注:“不仁之人感化迁善,去邪枉,正直是与,故谓远也。”皇侃《疏》案:“远是远恶行,更改为善行也。”(5)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时,在众人之中选举伊尹为相,不仁之人由此远矣。刘宝楠《论语正义》引宋翔凤《论语发微》,大意是说,孔子之意,必须尧、舜、禹、汤之为君,而后能尽用人之道,故言选举之事。当春秋时,由于卿大夫世袭,举直错枉之法不行,有国者宜以不知人为患,故子夏述舜举皋陶、汤举伊尹,皆不用世袭,而用选贤,以明大法。
1703052684
1703052685
【译文】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知人。”樊迟还不明白。孔子说:“把正直的人选举出来,安置在不正直者之上,就能使不正直的人也变得正直(选举正直的人任用,废黜邪枉的人,邪枉的人就会受到教化成为正直之人)。”樊迟从孔子那里退了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老师之言)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舜得了天下,在众人中选举皋陶为士,不仁者就越来越少了;汤得了天下,在众人中选举伊尹为相,不仁者也就越来越少了(此言大舜、商汤治理天下,能够从众人中推举贤能,选用皋陶、伊尹这样的贤臣,这样不仁的人就会远离,仁者就会到来)。”
1703052686
1703052687
子 路
1703052688
1703052689
【原文】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孔子弟子仲由也,先导之以德,使人信之,然后劳之。《易》曰:悦以使民,民忘其劳。请益(1)。曰:“毋倦(2)。子路嫌其少,故请益。曰无倦者,行此上事无倦则可矣。”
1703052690
1703052691
【注释】(1)请益:益,增加,引申为进一步、进一层的意思。请益,即是请孔子加以说明。《论语·颜渊》颜子请问其目,也是请益的意思。(2)毋倦:即是先之劳之,永不懈怠。子路性急,故治之以缓。孔子之教人也如是。
1703052692
1703052693
【译文】子路问为政之道。孔子说:“自己率先以身作则,教民勤劳。”(子路即孔子的学生仲由。自己用德行带头去引导,使人民信任你,然后教导人民要勤劳地工作。《易经》上说,君子大人若能身先百姓不辞劳苦,则百姓也必能任劳忘苦。)子路请孔子加以说明。孔子说:“按照上面所说去行,不要懈怠。(子路嫌老师说得少,所以请老师进一步讲解,所以请求孔子加以说明。孔子说:‘不要懈怠。’即实行‘为政者自己先行,以身作则,教民勤劳’而不懈怠就可以了。)”
[
上一页 ]
[ :1.70305264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