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52708e+09
1703052708
1703052709 【注释】(1)用情:用心。以诚相待的意思。(2)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襁,背负婴儿用的宽带。襁负就是用布将小儿束负于背上。形容四方百姓扶老携幼纷纷前来投奔。
1703052710
1703052711 【译文】孔子说:“在上位者好礼,民众就不敢不敬;在上位者好义,民众就不敢不服从;在上位者好信,民众就不敢不以诚实相待(情,指真心。这是说民众受到在上位者的感化,就会各自拿出真心相待)。若能如此,四方民众就会将小儿负于背上(拖家带口)来投奔。”
1703052712
1703052713 【原文】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1);其身不正,虽令不从(2)。令,教令也。”
1703052714
1703052715 【注释】(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字,指的是当政的人。当政者本身行得正,办一切事都合规矩,自然能获民众拥护,所以说不令而行。皇侃《疏》:“其身正,如直形而影自直。其身不正,如曲表而求直影,影终不直也。”《论语·颜渊》中孔子曾说:“政者正也。”本篇除此章外,又有“苟正其身”一章。足见政治领袖以本身守正为重要。(2)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当政的人本身行得不正,虽下命令,民众也不会服从。
1703052716
1703052717 【译文】孔子说:“当政的人本身行得正,就是不下命令,事情也会行得通;本身行得不正,虽下命令,民众也不会服从。(令,指教化、命令。)”
1703052718
1703052719 【原文】子适卫,冉子仆(1)。冉有御也。子曰:“庶矣哉(2)。庶,众也。言卫民多也。”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3)?”曰:“富之(4)。”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5)。”
1703052720
1703052721 【注释】(1)子适卫,冉子仆:适,到。仆,驾车,或指驾车的人。(2)庶矣哉:孔子一看卫国有很多人民,便说“庶矣哉”。庶即是众多之义。(3)既庶矣,又何加焉:冉有一听孔子称卫国人多,便想了解为政之道如何好上加好,所以问:“既庶矣,又何加焉?”(4)富之:要使人民富足。(5)教之:人民富了,就要对他们进行教育了。富而不教,时间久了,人就会一味追求享受,放纵欲望,以致道德衰败,走上亡国之路。
1703052722
1703052723 【译文】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驾车(冉有驾驶车马)。孔子说:“卫国人口众多呀!(庶,众多的意思,说卫国的民众多。)”冉有说:“人口多了,又该怎么办呢?”孔子说:“让他们富裕起来。”冉有又问:“富裕之后又怎么办呢?”孔子说:“教育他们。”
1703052724
1703052725 【原文】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1)。’胜残,胜残暴之人使不为恶也。去杀,不用刑杀也。诚哉是言也。古有此言,孔子信之。”
1703052726
1703052727 【注释】(1)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意思是即使没有圣人出现,只要有善良的人治国,时间久了,风气所及,也可以感化那些不善之人了。在孔子时代,各国大都很乱,弒父弒君,或者出兵攻伐,都是残暴杀戮,恶习难除,最好是有圣人出来转恶为善,不得圣人,但有善人治国,亦不失为良图。
1703052728
1703052729 【译文】孔子说:“‘善人治国连续到一百年,(纵然没有圣王出现)也可以驯服残暴之人,不必再使用刑杀的手段了’。(胜残,驯服残暴之人,使其不再行恶。去杀,不用刑罚杀戮。)这句话说得真对呀!(古人有过这种说法,孔子相信这一点。)”
1703052730
1703052731 【原文】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1)。三十年曰世。如有受命王者。必三十年仁政乃成。”
1703052732
1703052733 【注释】(1)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三十年为一世。如有王者受命治理衰世,一则必须解决民生问题,一则必须实施道德教育,使人民身心皆安,两者皆非短时期能奏其功,所以必须三十年。
1703052734
1703052735 【译文】孔子说:“如有王者接受天命而施行仁政,也必须三十年才能大治。(三十年为一世。假如有王者接受天命,施行仁政,必须三十年才能成功。)”
1703052736
1703052737 【原文】子曰:“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1)?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1703052738
1703052739 【注释】(1)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皇侃《疏》:“苟,诚也。”诚能正其本身,则从事政治,何难之有。
1703052740
1703052741 【译文】孔子说:“果真能够端正自己本身,从事政治何难之有?若不能正己,如何正人?”
1703052742
1703052743 【原文】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国,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者是其几也(1)。以其大要,一言不能兴国也。几,近也。有近一言兴国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事不可一言而成知,如此则可近之。”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言无乐于为君。所乐者,唯乐其言而不见违也。如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人君所言善,无违之者则善也;所言不善,而无敢违之者,则近一言而丧国矣。”
1703052744
1703052745 【注释】(1)言不可以者是其几也:几字当近字讲。虽不能说一言兴邦,然关键处说一句有道理的话,也可与兴邦接近了。者,或为“若”之误。
1703052746
1703052747 【译文】鲁定公问:“有人说一句话就可以把国家兴起来,有这样的情况吗?”孔子回答说:“话虽不能这样讲,但也差不多了。(根据孔子所答的大概意思,即一句话不能使国家兴起来。几,指接近。但有接近一句话可以把国家兴起来的。)有人说过:做君主很难,做臣子也不容易。如果当君主的深知为君之难,这不是一句话就接近兴国了吗?(事情是不可能通过一句话就能完成的,但明白这句话的道理也接近可以使国家兴起了。)”鲁定公又问:“还有人说一句话就可以把国家丧失,有这样的情况吗?”孔子回答说:“话虽不能这样讲,但也差不多了。有人说过:我当君主没觉得有什么乐趣,唯一的乐趣,就是我所说的话无人敢违背。(这里是说对做国君没有什么乐趣,唯一的乐趣,就是自己所说的话不会被人反对。)君主说的话有道理,无人敢违背,不是很好的吗?如果说的没有道理,而又无人敢违背,这不是一句话就接近亡国吗?(国君所说的话,如果有道理,无人敢违背的话,那当然很好;如果所说的话没有道理,而无人敢违背的话,一句话就能亡国啊!)”
1703052748
1703052749 【原文】叶公问政(1)。叶公名诸梁。子曰:“近者悦,远者来(2)。”
1703052750
1703052751 【注释】(1)叶公问政:叶,音摄,原为一小国,后属于楚,由叶公治理。叶公是楚大夫沈诸梁,字子高。(2)近者悦,远者来:来,指归服、归顺。叶公问政,孔子答复,为政之道,要使近者欢悦,远者来归。近者是本国人,远者是外国人。为政而能使近悦远来,必是施行仁政,感召国内外人民。梁章巨《论语旁证》引徐氏缵高曰:“楚疲其民,以蚕食中国,夫子因叶公之问以止之。”竹添光鸿《左氏会笺》说:“是时楚国数度伐蔡,又与吴争陈,二国近楚苦兵,故夫子言,楚欲为政于天下,自近始。讽以恤小爱邻之仁也。”
1703052752
1703052753 【译文】叶公问为政之道。(叶公,指沈诸梁。)孔子说:“要使本国人欢悦,使他国人来归顺。”
1703052754
1703052755 【原文】子夏为莒父宰(1),问政。莒父,鲁下邑也。子曰:“毋欲速,毋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2)。事不可以速成,而欲其速,则不达矣;小利妨大,则大事不成矣。”
1703052756
1703052757 【注释】(1)子夏为莒父宰:莒父的“父”,音甫。《春秋大事表》说,这是鲁国人的语音,如梁父、亢父、单父。郑康成注:“旧说,莒父,鲁下邑。”(2)无欲速至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夏当莒父的邑宰,向孔子请示政事。孔子告诉他:不要求其速成,不要着眼于小利益。事物发展各有其自然规律,过于求快,就违背了规律,反而会坏事。小利,指眼前利益。大事,指教化人心。注意力放在小事上,就会疏忽了大事。倘若为政者为求一时之功,而不慎带头做出违背道义之事,即因小失大,殊不可取。
[ 上一页 ]  [ :1.70305270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