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52758
1703052759
【译文】子夏做了莒父的邑宰,向孔子请示政事。(莒父,鲁国的小县。)孔子说:“不要急于求成,不要着眼于小利。急于求成反而达不到目的,着眼于小利就不能成就大事。(大事不可以求其速成,因为欲速反而达不到目的;小利妨碍大事,使大事不能成就。)”
1703052760
1703052761
【原文】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1),不可弃也。虽之夷狄无礼义之处,犹不可弃去而不行之。”
1703052762
1703052763
【注释】(1)夷狄:指远离中原的边远少数民族地区。
1703052764
1703052765
【译文】樊迟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日常起居,时时处处恭敬守礼;做事认真,毫不苟且;待人忠诚,肝胆相照。就是到了没有教化的边远之地,这些为人之道也不可舍弃。(即使到了边远的夷狄之地,大家都不讲礼义,自己也不能够放弃这一原则不去落实。)”
1703052766
1703052767
【原文】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1)。’南国之人也,言巫医不能治无常之人。善夫!善南人之言也。”
1703052768
1703052769
【注释】(1)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意为巫医治不好无恒的人。《论语集解》引郑玄注:“言巫医不能治无常之人。”巫是指接事鬼神的人,医是指为人治病的医生。巫医,通常指以祝祷为主来为人消灾治病的人。
1703052770
1703052771
【译文】孔子说:“南国的人有句话说:人要是没有恒心,连巫医也治不好他。(南人指南国的人。说巫医也不能治好没有恒常之心的人。)这话讲得好呀!(称赞南国人说的这句话。)”
1703052772
1703052773
【原文】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也。”
1703052774
1703052775
【注释】(1)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指的是待人接物的态度、心境平和无争。同,指的是见解相同。
1703052776
1703052777
【译文】孔子说:“君子待人和平忍让,但见解却与众不同。小人所见与众相同,但却不能与人和谐办事。(君子内心平和,但其见解与众不同,所以称为‘不同’。小人所嗜好的东西相同,但他们之间会互相争利,所以说‘不和’。)”
1703052778
1703052779
【原文】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1)。善人善己,恶人恶己,是善善明,恶恶着也。”
1703052780
1703052781
【注释】(1)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孔子不待子贡再问,就加以解释与其泛随乡人好之恶之,不如亲自观察,乡人之中的善人喜好他,恶人厌恶他,然后相信他是好人,比较可靠。
1703052782
1703052783
【译文】子贡问道:“一乡的人都喜欢他,此人如何?”孔子说:“未必即可相信他是好人。”子贡又说:“一乡的人都厌恶他,此人如何?”孔子说:“未必即可相信他是坏人。不如乡人之中的善人喜好他,恶人皆厌恶他。(善人喜欢自己,恶人厌恶自己,这样善人的善就分明了,恶人的恶也就显著了。)”
1703052784
1703052785
【原文】子曰:“君子易事而难悦也。不责备于一人,故易事也。悦之不以道,不悦也;及其使人也,器之(1);度才而官之。小人难事而易悦也。悦之虽不以道,悦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2)。”
1703052786
1703052787
【注释】(1)器之:指对人能够量材使用。(2)求备:求全责备。
1703052788
1703052789
【译文】孔子说:“君子容易事奉,而难以取悦(君子不会对任何人求全责备,所以容易奉事)。但是用不合道义的方法去取悦君子,他是不会高兴的。等他用人时一定是实事求是,量才用人(衡量各人的才能,然后加以管理)。小人难以事奉,而容易取悦。取悦小人,虽然用不合道义的方法,但他还是会喜悦的。小人在用人之时,总是会求全责备。”
1703052790
1703052792
1703052793
【注释】(1)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泰”字,何晏当“纵泰”讲。“纵”字有舒缓、放纵等义,也就是没有拘束的意思。骄是骄矜、傲慢。君子心中没有拘束,对人则不傲慢。小人与君子相反。李塨《论语传注》:“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何其舒泰,而安得骄?小人矜己傲物,惟恐失尊,何其骄侈,而安得泰?”
1703052794
1703052795
【译文】孔子说:“君子心中安稳舒泰,对人却不傲慢。小人对人傲慢,内心却并无主宰。(君子自然舒泰,表面看上去好像有骄慢,而实际上并不骄慢。小人拘束顾忌,而实际上是骄傲自负。)”
1703052796
1703052797
【原文】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1)。言用不习之民,使之战,必破败,是为弃之。”
1703052798
1703052799
【注释】(1)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论语集解》引马融注:“言用不习之民,使之攻战,必破败,是谓弃之。”马注的“不习之民”,似是专指没有学习战斗技能的人民而言。但除习战以外,更多的应是道德教育。战争不是关键,关键在于要明白为什么而战。战士心中若没有道义,便是弱肉强食的工具,与禽兽无异,故曰“弃之”。
1703052800
1703052801
【译文】孔子说:“用没有受过教育的民众去作战,(让他们不明不白地与同类相互残杀)这等于抛弃他们。(用没有学习过战斗技能的人民去作战,等于让他们去白白送死,这也是抛弃他们。)”
1703052802
1703052803
宪 问
1703052804
1703052805
【原文】子曰:“有德者必有言(1),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有勇者不必有仁。”
1703052806
1703052807
【注释】(1)言:这里指的是善言、道义之言。
[
上一页 ]
[ :1.70305275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