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52994e+09
1703052994
1703052995 【原文】齐景公有马千驷(1),死之日,民无得而称焉;千驷,四千疋也。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2),首阳,山名。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3)!此所谓以德为称。
1703052996
1703052997 【注释】(1)驷:古代一车套四马,因以驷称驾一车之四马或四马所驾之车。(2)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伯夷、叔齐,是殷朝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兄弟让国,隐居首阳山。周武王伐纣时,夷、齐扣武王之马而谏,以为不可以臣伐君。武王左右欲杀之,姜太公劝止,夷、齐离去。武王伐纣成功,建立周家天下,夷、齐耻之,不食周粟,遂在首阳山采薇而食。后有人对夷、齐说,此薇也是周家所有。夷、齐闻此语后,薇亦不食,七日饿死。(3)其斯之谓与:王肃注:“此所谓以德为称者也。”刘宝楠《论语正义》以为此句上面当有脱文。
1703052998
1703052999 【译文】齐景公有马四千匹,死的时候,百姓想不出他有甚么善行可以称述(千驷,四千匹马)。伯夷、叔齐兄弟二人,在首阳山下挨饿(首阳,山名),百姓到现在还称赞他们。那就是这个意思吧(这里是说,因为有德行,所以能为人民所称赞)!
1703053000
1703053001 阳 货
1703053002
1703053003 【原文】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1)。君子慎所习。”
1703053004
1703053005 【注释】(1)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指人先天的本性;习,指人后天的习气,又叫习性。《中庸》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性”是一切人、事、物所具备的共同本质,即共性。宇宙万物的性都是一个,相互之间无二无别。人性本善,这里的“善”,是圆满无缺的意思。人性即天性,本来和谐完美,没有丝毫缺憾。善,是表示对人性的由衷赞叹,不只是善良的意思。宇宙自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人若依其本性,就会和谐相处,不致有争斗怨恨发生,相互之间都能亲近互爱,所以说是“性相近”。人因为从宇宙自然的“大我”中迷失了,执着于自身的“小我”,就有了自私自利之心,这就是习性。人若顺着习性发展下去,就会离道越来越远,人与人之间也会越来越疏远,不再能够和谐相处,甚至时常有争斗杀戮发生,这就是“习相远”的道理。一切圣贤学问,无非教人断恶修善,从自私自利中觉悟过来,从“小我”回归到“大我”,归心向道而已。
1703053006
1703053007 【译文】孔子说:“人若依其尽善尽美的本性,就能互敬互爱,和谐相处;人若顺着自己自私自利的习性,相互之间就会越来越疏远(君子必谨慎对待自己的习性)。”
1703053008
1703053009 【原文】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1),不见侮也。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应事疾则多成功。惠则足以使人(2)。”
1703053010
1703053011 【注释】(1)不侮:不受人侮慢。孔安国注:“不见侮慢。”邢昺《疏》:“言己恭以接人,人亦恭以待己,故不见侮慢。”(2)惠则足以使人:给人恩惠,人必感恩图报,故足以使用人。
1703053012
1703053013 【译文】子张问孔子怎样做才是仁人。孔子说:“能行五事于天下,便可称为仁人了。”子张请教孔子是哪五事,孔子说:“恭、宽、信、敏、惠。恭敬人,就不会被人侮慢(不被侮慢);宽厚待人,就会得到众人悦服;言而有信,就能得人信任;做事敏捷,就能成功(做事敏捷,则大多成功)。施惠于人,就能使用人。”
1703053014
1703053015 【原文】子曰:“由!汝闻六言六蔽(1)乎?”对(2)曰:“未。”“居(3)!吾语汝。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4);仁者爱物,不知所以裁之,则愚也。好智不好学,其蔽也荡(5);荡,无所适守。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6);父子不知相为隐之辈。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7);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8);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9)。狂,妄抵触人也。”
1703053016
1703053017 【注释】(1)六言六蔽:六言,六个字,指仁、智、信、直、勇、刚这六件事。蔽,覆障、障碍的意思。(2)对:对答,敬词,用于回答长者的问话。(3)居:当“坐”字讲。(4)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是喜好。仁者好施,若不能明辨是非善恶,所施不当,则如愚人。(5)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知就是智,荡是放荡。只顾展现自己的才能,为人不懂得谦恭守礼,便是放荡而无操守。(6)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贼,可作“害”字讲。一味守信,不明白道义是非,便是其害处。刘宝楠《论语正义》引管同《四书纪闻》说:“苟好信不好学,则惟知重然诺,而不明事理之是非。谨厚者则硁硁为小人。苟又挟以刚勇之气,必如周汉刺客游侠,轻身殉人,捍文网而犯公义,自圣贤观之,非贼而何哉。”(7)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绞,急切的意思。一味好直,喜欢讥刺别人的过失,便是无礼之甚。《论语·泰伯》:“直而无礼则绞。”皇侃《疏》:“绞犹刺也,好讥刺人之非,以成己之直也。”(8)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凡事不宜,便是乱。《论语·阳货》“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9)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质直寡欲为刚。刚而不好学,孤高失礼,亦未得中和之道。
1703053018
1703053019 【译文】孔子说:“由,你听说过六种事有六种障碍的道理吗?”子路起立回答说:“没有。”孔子说:“坐下,我告诉你。好仁而不好学,其偏蔽将至于不分善恶,如同愚人(好仁者喜欢到处行善,但如果不能明辨是非善恶,便如同愚人)。好智而不好学,其偏蔽将至于放荡不羁(荡,没有操守)。好信而不好学,其偏蔽将至于死守教条,反而有害于人性(例如父子之间不懂得互相为对方隐瞒的这类人就是)。好直而不好学,其偏蔽将至于不懂得避讳,喜欢讥人之非,揭人之短,流于绞刺。好勇而不好学,其偏蔽将至于喜欢生事,常常给人添乱。好刚而不好学,其偏蔽将至于狂妄,容易冒犯他人(狂妄,抵触他人)。”
1703053020
1703053021 【原文】子曰:“礼云礼云,玉帛(1)云乎哉?言礼非但崇此玉帛而已,所贵者,乃贵其安上治民。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乐之所贵者,移风易俗也,非但谓钟鼓而已。”
1703053022
1703053023 【注释】(1)玉帛:圭璋和束帛之类。古代祭祀、会盟、朝聘等均用之。此处借指礼品。
1703053024
1703053025 【译文】孔子说:“大家常说礼呀礼呀,仅是指玉帛等礼仪用品吗(礼,并非只崇尚玉帛,它的可贵之处,在于能够使居上位者安于其位,使居下位者也都能各得其所)?大家常说乐呀乐呀,仅是指钟鼓的声音吗(乐的可贵之处,在于能改善社会风气与习俗,并非只崇尚钟鼓之音而已)?”
1703053026
1703053027 【原文】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哉(1)?言不可与事君。其未得之也,患得之(2);患得之者,患不能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无所不至者。言邪媚无所不为。”
1703053028
1703053029 【注释】(1)鄙夫可与事君也哉:鄙夫,指没有品行的人。与,当“以”字讲。(2)患得之:患,担心的意思。患得之,即为如何得到它而担心忧虑。何晏注:“患得之者,患不能得之。”
1703053030
1703053031 【译文】孔子说:“没有品行的人,可以让他事奉君主吗(不可以事君)?这样的人为得名位利禄,尚未得时,惟恐得不到(患得的人,惟恐得不到);得到了,又生怕失去。一旦有了生怕失去的心,那他就什么事都做得出来了(无所不至,说的是奸邪谄媚之类的事,没有做不出来的)。”
1703053032
1703053033 【原文】子曰:“恶紫之夺朱(1)也,恶其邪好而夺正色。恶郑声之乱雅乐(2)也,恶其邪音而乱雅乐。恶利口之覆邦家(3)也。利口之人,多言少实,苟能悦媚时君,倾覆国家也。”
1703053034
1703053035 【注释】(1)恶紫之夺朱:朱色是五种正色中的赤色。以黑加赤而为紫,名为间色。紫色中有赤色的成分,所以能乱朱色,又能予人以美好之感,令人喜好,此即夺朱。以紫夺朱,这里比喻以邪夺正。(2)恶郑声之乱雅乐:郑声是郑国的音乐,包咸注:“郑声,淫声之哀者。”雅乐是先王的雅正之乐,中正和平,能调和性情。郑声淫哀,不得性情之正,与雅乐相违。当时有很多人喜好郑声,不知雅乐,即是以淫乱雅。(3)恶利口之覆邦家:利口就是口才锐利,无理能辩为有理,且能取悦于人。此种人善于迷惑君主,颠倒是非,会导致国家覆亡。
1703053036
1703053037 【译文】孔子说:“我不愿看到紫色过于显眼,盖过了朱红的正色(厌恶它以邪好夺去了正色的地位);不愿意看到郑声扰乱了雅乐(厌恶郑国的邪音破坏典雅的乐曲);更不愿意看到让口才锐利之人倾覆了国家(口才锐利的人,说起来头头是道,但很少有真实的道德学问,一旦能够逢迎取悦当时的君主,国家就会被倾覆了)。”
1703053038
1703053039 【原文】子贡曰:“君子亦有恶(1)乎?”子曰:“有恶,恶称人恶者(2),好称说人恶,所以为恶也。恶居下流而讪上者(3),讪,谤毁也。恶勇而无礼者(4),恶果敢而窒者(5)。”窒,塞。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6)以为智者,徼,抄也。抄人之意以为己有。恶不逊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讦,谓攻发人之阴私。”
1703053040
1703053041 【注释】(1)恶:指厌恶。(2)恶称人恶者:前面的“恶”是厌恶的意思,后面的“恶”是不善的意思。称,述说、宣扬的意思。做人之道,应该替人隐恶扬善。称人恶者,就是在背后宣扬他人之恶的人,这种人存心浇薄,所以孔子恶之。(3)恶居下流而讪上者:讪,毁谤、讥讽。阮元《校勘记》说:“汉石经无流字。”阮氏又据皇邢二《疏》本研判,亦无流字。居下讪上,就是下级毁谤上级。居在下位,看见上级有过失,应该谏其改正,三谏不从,可以离去,如果不谏,只在背后毁谤,殊失忠厚,所以君子恶之。(4)恶勇而无礼者:恶有勇为而无礼的人。皇侃《疏》:“勇而无礼则乱,故君子亦恶之也。”(5)恶果敢而窒者:马融注:“窒,窒塞也。”果敢而不通事理,往往败事,而又损人,所以可恶。(6)徼:抄袭的意思。
1703053042
1703053043 【译文】子贡说:“君子对人也有所憎恶吗?”孔子说:“有憎恶。君子憎恶宣扬他人之恶的人(喜欢宣扬他人之恶,所以为君子所憎恶),憎恶居下位而毁谤在上位者的人(讪,毁谤),憎恶有勇而无礼的人,憎恶果敢而不通事理的人(窒,塞)。”孔子又说:“赐,你也有所憎恶吗?”子贡回答说:“我憎恶抄袭别人之意却自以为有智的人(徼,抄。抄袭他人,把他人的意思作为自己所有),憎恶不谦逊而自以为有勇的人,憎恶揭发他人阴私而自以为率直的人(讦,就是攻发别人的阴私)。”
[ 上一页 ]  [ :1.70305299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