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52944
1703052945
【译文】季氏准备攻伐颛臾。冉有、子路来见孔子,孔子说:“求,这恐怕是你的过失吧?”冉求说:“这是季氏想攻伐,我们两个做家臣的都不想攻伐(归罪于季氏)。”孔子说:“求,古时周任说过:要量度自己的能力,能做就做,不能做就告退(周任,古代一位贤良的史官。在所任职位上应当恪尽职守,根据自己的能力来担任职位,不能做就应告退)。否则,见人危险而不能维持,见人颠倒而不能扶起,那个人又何需你做他的辅相呢(辅相的人,应当能够扶持危局不至颠倒,如果不能,又何必需要任用辅相)?而且你说:‘季氏想攻伐,我们两个做家臣的都不想攻伐。’你这话错了。譬如猛虎、犀牛从笼子里逃了出来,神龟宝玉毁坏在匣子里,这究竟是谁的过失呢(柙,槛。椟,柜。老虎逃出,宝玉毁坏,难道不是看守者的过失吗)?”冉有说:“现在颛臾的城墙坚固,而且离季氏的封邑费城很近(固,城墙坚牢,武器锋利。费,季氏的采邑)。今天不攻取它,将来必定是季氏子孙的忧患。”孔子说:“求,君子最忌讳的就是这一点(厌恶冉求所说的话),明明是季氏贪图颛臾之地,你避而不说,却非要捏造一些花言巧语来为他掩饰(不说自己贪图利益,却偏要捏造一些谎言,这是孔子所不能容忍的)。我听说过,拥有邦国的诸侯,拥有世家的卿大夫,不怕地少人稀,就怕不公平(不怕土地人民太少,怕的是为政失去公允,导致贫富悬殊,两极分化);不怕贫穷,就怕人心不安定(担心人民不能安居乐业。民安而后才能国富)。这是因为政教公平,百姓收入基本平均,就不存在贫穷(无贫富悬殊之弊);社会和谐,就不会人少(自有远方的人来归附);民心安定,国家就不致倾危(政令教化都能公平合理,就不担心有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现象出现了;全国上下同心同德,这样就不用担心人民太少了;上下安宁,大事小事都会得到妥善治理,国家便不致倾危了)。能做到这样,如果远方之人还不能来归附,再通过加强礼乐道德的教化来感召他们。他们来了,就要令他们安心。如今仲由与冉求你们两个同时辅佐季氏,远方的人不服,而不能修明礼乐道德来感召他们,国内人心分崩离析,连自身都难保,还要出兵讨伐本国的附庸,我恐怕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就在他自己家中啊!(“萧”即是肃,“墙”即是屏风。君臣相见的礼节,人臣至此屏风,便会更加肃然起敬,所以叫做“萧墙”。后来季氏的家臣阳虎果然囚禁了季桓子。)”
1703052946
1703052947
【原文】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1),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便辟,巧避人所忌以求容媚。友善柔,面柔者也。友便佞,损矣。便,辩也。谓佞而辩。”
1703052948
1703052949
【注释】(1)友直:正直的朋友。友,亦可当“交友”讲。友直,意即交为人正直的朋友。
1703052950
1703052951
【译文】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损的朋友有三种。交正直的朋友,交诚实的朋友,交博学多闻的朋友,交这三种朋友是有益的。交恭谨周旋的朋友(便辟,是指机巧地避开别人所顾忌的事情,以求谄媚别人),交善于面柔的朋友(阿谀奉承的人),交巧于言辞的朋友,交这三种朋友都会有损于自己的德行(便,善辩。即巧言而善辩)。”
1703052952
1703052953
【原文】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1),动则得礼乐之节。乐道人之善(2),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3),恃尊贵以自恣。乐佚游(4),佚游,出入不节。乐宴乐(5),损矣。宴乐,沈荒淫黩(6)也。三者,自损之道。”
1703052954
1703052955
【注释】(1)乐节礼乐:乐,前面的读“洛”音,指快乐;后面的读“悦”音,指音乐。节 ,法度、法则,这里是符合的意思。以言行举止合乎礼乐的法度为乐事。一说节当“节制”讲。一个人以礼来节制自己的言行,以乐来调和自己的七情,以此为乐事,亦通。(2)乐道人之善:道,称道、宣扬、赞叹的意思。君子“言人之善,若己有之”,故以此为乐。一说道作“导”字讲,以导人向善为乐事,亦通。(3)骄乐:骄纵享乐。(4)佚游:逸游。放纵游荡而无节制。(5)宴乐:宴饮欢聚。(6)沈荒淫黩:沈荒,亦作“沉荒”。指迷于逸乐,荒废事务。淫黩,亦作“淫渎”,指超越分际而亵渎轻慢,或淫指淫乱放荡。
1703052956
1703052957
【译文】孔子说:“有益的乐事有三,有害的乐事有三。以言行举止合乎礼乐法度为乐事(言行都能得到礼乐的节制),以宣扬称道他人的嘉德善行为乐事,以多得贤友为乐事,这就是有益的了。以骄纵享乐为乐事(恃凭尊贵而自我放纵),以放纵游荡而无节制为乐事(佚游,作息没有节度),以宴饮欢聚吃喝玩乐为乐事,这就是有害的了(宴乐,迷于逸乐荒淫。这三样都是损害自己的事情)。”
1703052958
1703052959
【原文】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1):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2);躁,不安静。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3);隐,匿。不尽情实。未见颜色(4)而言,谓之瞽。未见君子颜色所趋向,而便逆先意语(5)者,犹瞽者也。”
1703052960
1703052961
【注释】(1)愆:过失。(2)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例如君子未问,自己就先说,这就犯了心浮气躁之过。郑康成注:“躁,不安静也。”(3)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如君子已问,就应当把话明白地说出来,如果不说,这就犯了隐匿之过。孔安国注:“隐,不尽情实也。”(4)颜色:表情,神色。(5)意语:意,猜测、主观臆测。意语,即顺着自己的主观想象无的放矢地乱说一气。
1703052962
1703052963
【译文】孔子说:“随侍君子,容易犯三种过失。话未到当说时而说,这叫做心浮气躁(躁,指不安静)。话当说时不说,这叫做隐匿(隐,隐瞒,不尽情实)。没有观察君子的表情神色就说话,这犹如盲者说话而不看对方(没有从君子的表情神色中看出他所关心的问题,便抢先乱说一通,这样就如同盲人,尽说些瞎话了)。”
1703052964
1703052965
【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三戒(1):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2);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3);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4)。得,贪得也。”
1703052966
1703052967
【注释】(1)君子有三戒:君子要依人生少、壮、老三时期,戒三件事。(2)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血属阴,气属阳,人的身体必须阴血阳气流行,始能维持生存。人在少年时,身体内的血气尚未充实,最要戒的是色情之欲。因为色欲最损血气,不戒则身体发育不全,必至夭折或短寿,故须戒色。(3)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到了壮年时,即在三十岁以后,此时血气正好刚强,最难克制,多有因一时之忿,与人争斗,招凶惹祸,累及亲人,故须戒斗。戒斗的积极意义,即是以此饱满的体力精神用于正当的事业。(4)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得,得到这里是希望有所得的意思。人到了老年时,血气已衰,心力不济,如贪求事功,希望有所得,不但身体不能适应,而且事情也办不好,所以要戒得。《礼记·曲礼》说:“七十曰老,而传。”而传,就是要把事情交代出去,这就有戒得的意思。翟灏《四书考异》:“淮南诠言训,凡人之性少则猖狂,壮则强暴,老则好利,本于此章。”戒色、戒斗、戒得,虽言养身,实兼修德。
1703052968
1703052969
【译文】孔子说:“君子要戒三件事。少年时,身体内的血气尚未充实,要戒的是色情之欲。到了壮年时,此时血气正好刚强,要戒的是与人争斗。到了老年时,血气已衰,要戒的是贪求事功(得,指贪求)。”
1703052970
1703052971
【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三畏(1):畏天命(2),顺吉逆凶,天之命。畏大人(3),大人即圣人,与天地合德也。畏圣人之言(4)。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5),狎大人(6),侮圣人之言(7)。”
1703052972
1703052973
【注释】(1)君子有三畏:君子,包括在位者与不在位者。畏是敬畏之义。(2)天命:古注当善恶报应讲。何晏《论语集解》以为,天命顺之则吉,逆之则凶,所以可畏。皇侃《疏》举《尚书·伊训》解释:“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刘宝楠《论语正义》亦举《周易·坤文言》解释:“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3)大人:就是指“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的圣人。一说指在位的天子诸侯等。刘宝楠《论语正义》引郑玄注:“大人,谓天子诸侯为政教者。”诸侯治国,天子治天下,各有权力维护朝野安定,不能干犯,所以可畏。古称有德有位之人,皆可谓之曰“大人”。(4)圣人之言:圣人的话阐明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违之则有灾祸。皇侃《疏》:“圣人之言,谓五经典籍圣人遗文也。其理深远,故君子畏之也。”(5)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何晏《论语集解》依老子《道德经》“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解释小人不知不畏之故:国法如网,虽然严密,犯法的人尚有幸免者,故人不知畏。然天命如网,恢恢疏远,作恶之人无一能逃天罚。此因果之理,只有那些有道德学问的君子才能洞察明了。小人无道德学问,所以不知天命,不畏天命。(6)狎大人:狎,轻忽、轻慢。大人所在,均能昭示天命,故为君子所敬。小人不知天命,亦不知礼,所以轻视大人。(7)侮圣人之言:侮是侮慢。小人无德无学,不明白、不相信圣人所说的话皆是真理,所以侮慢圣人之言。
1703052974
1703052975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事敬畏:敬畏因果报应(顺道则吉,从逆则凶,是天之命),敬畏圣人(大人,即是圣人,与天地同德);敬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道有因果报应,因而不懂得敬畏,轻视圣人,侮慢圣人之言。”
1703052976
1703052977
【原文】孔子曰:“生而知之(1)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谓有所不通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1703052978
1703052979
【注释】(1)生而知之:之,这里指的不是一般的知识技能方面的学问,不是指记问之学,而是指人的天性的善恶,是道德学问的范畴。生而知之,即天性仁厚的意思。
1703052980
1703052981
【译文】(1)孔子说:“天性仁厚,从小就善恶分明的人,是上智之人;长大后通过学习才懂得要近善远恶的,是次一等的人;一定要等到在现实中碰得头破血流之后,才懂得要改过向善的人,是又次一等的人(困,指的是生活不如意,时常遇到障碍、麻烦)。人生充满不幸,但却一直不能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执迷不悟的人,这样的人就是最下等的了。”
1703052982
1703052983
【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九思(1):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2),见得思义。”
1703052984
1703052985
【注释】(1)君子有九思:思,思虑,就是特别注意。九思,有一定的程序,不能颠倒。(2)难:危难,祸患。
1703052986
1703052987
【译文】孔子说:“君子在九个方面特别注意:眼睛要会看(能够由表及里,把问题看得明白、透彻);耳朵要会听(不要偏听偏信,还要能听出他人言语中的弦外之音);神色要温和安详;行为举止要谦恭有礼;说话要忠厚老实,言而有信;做事情要尽心尽力;疑难之处要多问;怨恨心生起,怒气难遏时,要想到它的后患;面临利益得失时,要想到是否符合道义。”
1703052988
1703052989
【原文】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1)。”
1703052990
1703052991
【注释】(1)汤:烧开的水,沸水。
1703052992
1703052993
【译文】孔子说:“见到人有善行,要有慕贤之心,好像跟在别人后面赶路,生怕追不上他;碰到不善的事情,就像以手去探刚烧开的热水一样(不敢接触,避之唯恐不及)。”
[
上一页 ]
[ :1.70305294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