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53914
1703053915
【译文】微子,是纣王的同母兄。纣王即位后,昏暗无道,政事荒唐混乱,微子多次进谏。箕子是纣王的亲叔父。纣王开始制作象牙筷子的时候,箕子感叹道:“他现在制作象牙筷子,将来就一定还要制作玉杯;制作玉杯后,就一定会享用远方珍贵奇异的食物。从此开始就会追求车马宫室的奢侈豪华,国家将无法挽救。”结果纣王真的恣纵逸乐起来,箕子进谏,纣王不听,于是箕子披头散发、假装疯癫。王子比干看到箕子进谏君主不听,于是就直言劝谏纣王。纣王怒道:“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个洞孔,真是这样吗?”于是,纣王杀死比干,剖开胸膛验看他的心脏。微子说:“臣子如果屡次规劝,君主不听,那么依据君臣之义,臣子就可以离开了。”于是微子便远走他乡。(周公执政时期,管叔、蔡叔与武庚作乱)周公诛杀武庚,让微子来代替武庚,为殷朝的后裔,继承殷朝的祭祀,国名为宋。
1703053916
1703053917
【原文】唐叔虞(1)者,周成王弟也。成王与叔虞戏(2),削桐叶为珪(3)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4)。”史佚(5)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耳。”史佚曰:“天子无戏言(6),言则史(7)书之、礼成之、乐歌之。”于是遂封叔虞于唐。
1703053918
1703053919
【注释】(1)唐叔虞:名虞,字子于,又称晋唐叔虞。是周武王第三子,周成王之弟。(2)戏:开玩笑,嘲弄。(3)珪:古代封爵授土时,赐珪以为信,后因以代指官位。(4)若:你(的),你们(的)。(5)史佚:原名尹佚,尹逸,西周初年太史,今唐兴镇东关村史家圪垯人。他博学多闻,德高望重,深得周武王赏识,凡有大事也多与之商磋。(6)天子无戏言:典故“君无戏言”出于此。(7)史:古官名。在王左右的史官,担任祭祀、星历、卜筮、记事等职。
1703053920
1703053921
【译文】唐叔虞,是周成王的弟弟。一天,成王和叔虞开玩笑,成王把一片桐树叶削成珪状送给叔虞,说:“把这个封给你。”史佚因此请求选择吉日以封叔虞。周成王说:“我和他开玩笑呢!”史佚说:“天子无玩笑话。话一说,史官就会如实记载下来,按礼仪完成它,并奏乐章歌咏它。”于是周成王就封叔虞为唐国之侯。
1703053922
1703053923
【原文】赵(旧无赵字。补之)烈侯好(1)音,谓相国公仲连曰:“寡人有爱,可以贵之乎?”公仲曰:“富之可,贵之则否。”烈侯曰:“然。夫郑歌者枪、石(2)二人,吾赐之田,人万亩。”公仲曰:“诺。”不与。居一月,烈侯从代来,问歌者田,公仲曰:“求,未有可者。”有顷(3),烈侯复问,公仲终不与,乃称疾不朝。番吾(4)君常山有番吾县。自代来,谓公仲曰:“君实好善,未知所持(5)。今公仲相赵,于今四年,亦有进士(6)乎?”公仲曰:“未也。”番吾君曰:“牛畜、荀欣、徐越皆可。”公仲乃进三人。及朝,烈侯复问:“歌者田何如?”公仲曰:“方使择其善者。”牛畜侍烈侯以仁义,约以王道。明日,荀欣侍以选练举贤、任官使能。明日,徐越侍以节财俭用、察度功德。所与无不充,君悦(7)。烈侯使使谓相国曰:“歌者之田且止。”官牛畜为师,荀欣为中尉,徐越为内史(8),赐相国衣二袭。单复具为一袭也。
1703053924
1703053925
【注释】(1)好:喜爱,爱好。(2)枪石:《索隐》:枪与石二人名。(3)有顷:不久,一会儿。(4)番吾:《正义》《括地志》云:“番吾故城在恒州房山县东二十里。番蒲古今音异耳”。(5)所持:所要掌握的。(6)进士:荐举贤士。(7)所与无不充君悦:中华书局本《史记》的断句为:所与无不充,君悦。意为:要让被任用的人,没有一个不是人尽其才,赵烈侯很高兴。(8)内史:《正义》《汉书·百官公卿表》云:“(少府)内史,周官,秦因之,掌治京师。”
1703053926
1703053927
【译文】赵烈侯爱好音乐,对相国公仲连说:“我喜爱的人,可以让他显贵吗?”公仲说:“使他富有可以,让他显贵就不可以了。”烈侯说:“对。郑国来的歌者枪和石两个人,我要赐给他们田地,每人一万亩。”公仲说:“好吧。”可是没有给。过了一个月,烈侯从代地回来,询问赏给歌者田地的事,公仲说:“正在找,还没找到合适的地方。”时过不久,烈侯又问,公仲还是不愿给,于是就称病不上朝了。番吾县的封君从代地来,对公仲说:“你的确是想做好事,但不知道如何做。您任赵的相国,至今四年了,可曾举荐过贤士吗?”公仲说:“没有。”番吾君说:“牛畜、荀欣、徐越都可以。”公仲就把这三个人推荐给了烈侯。到上朝的时候,烈侯又问:“歌手田地的事怎么样了?”公仲说:“正派人挑选好的地方。”这时牛畜以仁义侍奉赵烈侯,劝他用王道约束自己,使烈侯的态度变得宽和。又过一天,荀欣向他建议需要精选起用贤才,任命官吏要选用能人。又过一天,徐越向列侯进言需要节约财物,俭省用度,考察衡量臣下的功绩德行,要让被任用的人,没有一个不是人尽其才。赵烈侯很高兴,烈侯就派役使去对相国说:“给歌者赐田的事暂且停止。”于是烈侯任命牛畜为师,荀欣为中尉,徐越为内史,赐给相国公仲衣服两套(以示嘉奖)。
1703053928
1703053929
【原文】魏文侯受(1)子夏(2)经艺(3),客段干木(4),过其闾(5),未尝不轼(6)也。秦尝欲伐魏,或曰(7):“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8),未可图也。”文侯由此得誉于诸侯。文侯谓李克曰:“先生尝教寡人曰:‘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则璜(9),文侯弟名成也。二子何如?”对曰:“君不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文侯曰:“寡人相定矣。”李克曰:“魏成子为相矣。”翟璜忿然作色曰:“以耳目之所睹记,臣何负于魏成子?西河之守,臣之所进也。君内以邺(10)为忧,臣进西门豹(11)。君谋欲伐中山(12),臣进乐羊(13)。中山已拔,无使守之,臣进先生。君之子无傅,臣进屈侯鲋。臣何以负于魏成子!李克曰:“且子之言克于子之君者,岂将比周(14)以求大官哉?且子安得与魏成子比乎?魏成子以食录千钟(15),什九(16)在外,什一在内,是以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者,君皆师之。子所进五人者,君皆臣之。子恶得与魏成子比也?翟璜逡巡(17)再拜曰:”璜,鄙人也,失对,愿卒为弟子矣。”
1703053930
1703053931
【注释】(1)受:习学,犹学习。(2)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后亦称“卜子夏”、“卜先生”,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3)经艺:亦作“经蓺”。儒家经书的统称。古称六经为“六艺”。(4)段干木:姓段干,名木。战国初年魏国名士。师子夏,友田子方,为孔子再传弟子。因其三人皆出于儒门,又先后为魏文侯师,故被后人称为“河东三贤”。《正义》淮南子云:“段干木,晋之大驵,而为文侯师。”(5)闾:里巷的大门。(6)轼:伏轼致敬。《淮南子·修务训》:“段干木辞禄而处家,魏文侯过其闾而轼之。”颜师古注:“轼谓抚轼,盖为敬也。”(7)或曰:有人说。这是设问。或,不定代词,不是连词里的“或”。(8)和合:和睦同心。(9)非成则璜:成,即魏成子。《集解》徐广曰:“文侯弟名成”。璜,即翟璜。(10)邺:古都邑名。春秋齐桓公始筑,战国魏文侯建都于此。秦置县。汉后为魏郡治所。(11)西门豹:战国时期魏国人(故里在今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安邑一带),生卒年不详。(12)中山:古国名,春秋末年鲜虞人所建,在今河北省定县、唐县一带,后为赵所灭。(13)乐羊:中山国人,战国时魏国魏文侯时期的大将。是乐毅先祖。(14)比周:结党营私。比,勾结,周,亲密。(15)千钟:指优厚的俸禄。钟,古容量单位,十釜为一钟,一釜为六斗四升。(16)什九:十分之九。指绝大多数。(17)逡巡:却行,恭顺貌。
1703053932
1703053933
【译文】魏文侯向子夏学习经书,以宾客的礼节对待段干木,每次经过段干木的里门时,没有一次不凭轼敬礼的。秦国曾想进攻魏国。有人说:“魏君对贤人特别敬重,魏国人都称赞文侯的仁德,上下和谐同心,不能对他有什么企图。”文侯由此得到诸侯的赞誉。魏文侯对李克说:“先王曾经教导寡人说:‘家贫就需要娶贤妻,国乱就需选贤相。’如今要选择宰相,不是成子就是翟璜,这两个人怎么样?”李克回答说:“(您之所以拿不定主意)是因为您没有留心观察他们。平时考察他亲近的人,富贵时看他结交的人,显贵时看他推举的人,窘迫时考察他不做的事,贫贱时考察他不要的东西,有这五条就足能决定谁当宰相了,何需问我李克呢!”文侯说:“我的宰相人选已经决定了。”(翟璜问李克相国的人选是谁)李克说:“魏成子当宰相了。”翟璜气得变了脸色,说:“凭我的耳闻目见,哪一点比不上魏成子?西河的守将是我举荐的。君主对内地最忧虑的是邺郡,我举荐了西门豹。君主计画要攻伐中山,我举荐了乐羊。中山攻灭以后,找不出人去镇守,我举荐了先生。君主的儿子没有师傅,我举荐了屈侯鲋。我哪一点比魏成子差!”李克说:“您向君主推荐我的目的,难道是为了结党营私来谋求做大官吗?您怎么能跟魏成子相比呢?魏成子有千钟俸禄,十分之九用在外边,只有十分之一用在家里。因此从东方聘来了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这三个人,君主尊为老师。您所推荐的那五个人,君主都任他们为臣。您怎么能跟魏成子相比呢?”翟璜醒悟,恭敬地向李克拜了又拜说:“我是个浅薄的人,说话很不得当,愿终身做您的弟子。”
1703053934
1703053935
【原文】齐威王(1)初即位,九年之间,诸侯并伐,国人不治(2)。于是威王召即墨(3)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4)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开(5),民人给(6),官无留事(7),东方以宁。是子不事(8)吾左右以求誉(9)也。”封之万家。召阿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守阿,誉言(10)日闻,然使使视阿,田野不开,民贫苦。昔日赵攻甄,子弗能救;卫取薛陵,而子弗知。是子以币厚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11)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皆并烹之。遂起兵西击赵、卫,败魏于浊泽(12)。于是齐国震惧(13),人人不敢饰非(14),务尽其诚,齐国大治。诸侯闻之,莫敢致兵于齐。
1703053936
1703053937
【注释】(1)齐威王:战国时期齐国国君。妫姓,田氏,名因齐,齐桓公田午之子。公元前356年继位,在位三十六年。以善于纳谏用能,励志图强而名著史册。(2)治:指心绪安宁平静。(3)即墨:《正义》:莱州胶水县南六十里即墨故城是也。(4)毁言:诽谤之言。(5)开:开辟,开拓。(6)给:丰足,充裕。(7)留事:指积压公事。(8)不事:不侍奉,不服侍。(9)誉:称赞,赞美。(10)誉言:赞美的话。(11)烹:古代用鼎镬煮人的酷刑。(12)浊泽:战国地名,在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西二十五里,一名涿泽。(13)震惧:震惊,惧怕。(14)饰非:粉饰掩盖错误。
1703053938
1703053939
【译文】威王即位之初,九年之间,诸侯都来讨伐,齐国人不得太平。于是威王召见即墨县的大夫,对他说:“自从您治理即墨以来,诽谤的话每天传来。我派人到即墨视察,田地都已开垦,百姓生活富足,公事没有积压,东方因此得以安宁。可见先生不奉承我的左右以求得赞扬啊!”于是封给他食邑一万户。又召见阿城县大夫对他说:“自从你治理阿城,赞扬你的话每天都能传来。可是我派人到阿城视察,田野一片荒芜,百姓贫苦。从前赵军进攻甄城时,你未能援救。卫国攻占薛陵,你又不知道。你是用财物贿赂我的左右来求得的赞扬吧!”当天就煮杀了阿城大夫,并把自己身边称赞阿城大夫的人也都一起烹杀了。于是发兵往西边进攻赵、卫两国,在浊泽打败了魏军。于是齐国全国震惊,人人都不敢文过饰非,一切力求老实忠诚。齐国因而得到很好的治理。诸侯听到以后,都不敢对齐国用兵。
1703053940
1703053941
【原文】二十四年,与魏王(1)会田(2)于郊。魏王问曰:“王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梁王曰:“若寡人国小也,尚有径寸(3)之珠。照车(4)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奈何以万乘之国而无宝乎?”威王曰:“寡人之所以为宝与王异。吾臣有檀子(5)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东取,泗上(6)十二诸侯(7)皆来朝。吾臣有盼子者,使守高唐(8),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9),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齐之北门,西门也,言燕、赵之人,畏见侵伐,故祭以求福也。徙而从者七千余家。吾臣有种首者,使备(10)盗贼,则道不拾遗(11)。将以照千里,岂特(12)十二乘哉!”梁惠王惭,不怿(13)而去。
1703053942
1703053943
【注释】(1)魏王:指魏惠王,又称梁惠王。(2)田:狩猎。(3)径寸:径长一寸。常用以形容圆形物之细小。(4)照车:照耀车辆。(5)檀子:《索隐》:檀子,齐臣。檀,姓,子,美称,大夫皆称子。朌子,田朌也。黔夫及种首皆臣名。事悉具战国策也。(6)泗上:泛指泗水北岸的地域。(7)十二诸侯:指战国时梁、楚、齐、赵、韩、鲁、卫、曹、宋、郑、陈、许十二国的君主。《索隐》邾、莒、宋、鲁之比。(8)高唐:战国时楚国台观名。在云梦泽中。传说楚襄王游高唐,梦见巫山神女,幸之而去。(9)徐州:古齐邑名。(10)备:防备,戒备。(11)道不拾遗:谓路有失物,无人拾取。古时用以形容刑法严峻或民风淳厚。(12)岂特:难道只是,何止。(13)不怿:不悦,不欢愉。
1703053944
1703053945
【译文】齐威王二十四年,齐王与魏惠王在郊外相会打猎。魏惠王问道:“大王您有宝物吗?”威王说:“没有。”魏惠王说:“像寡人这样的小国,还有十颗直径一寸,能照亮前后十二辆车的珠子,齐国这样的万乘之国怎能没有宝物呢?”威王说:“我所认为的宝物与大王的不同。我有个叫檀子的大臣,派他镇守南城,楚国人就不敢侵犯掠夺,东方泗水之滨的十二诸侯都来朝拜;我有个叫盼子的大臣,派他守高唐,赵国人就不敢到东边的黄河里去捕鱼;我有个叫黔夫的官吏,派他镇守徐州,燕国人到徐州的北门祭祀,赵国人到西门去祭祀祈福,(燕、赵之人)搬家去追随他的就有七千多家;我有个叫种首的大臣,派他戒备盗贼,于是齐国路不拾遗。这样的珠子(指这些大臣)能帮我照耀千里,又何止是十二辆车呢!”魏惠王心生惭愧,不高兴地离去。
1703053946
1703053947
1703053948
1703053949
1703053951
群书治要译注 卷十二
1703053952
1703053953
史记(下)
1703053954
1703053955
【题解】本卷选自《史记》列传部分,记述有管仲、晏平仲、韩非、司马穰苴、孙武、吴起、甘茂、白起、乐毅、廉颇与蔺相如、赵奢、李牧、屈原、豫让、李斯、田叔及《循吏传》中的公仪休,《酷吏传》《滑稽传》中的优孟、优旃、西门豹等篇段。魏徵等选录的众臣,大都是正直忠臣,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体会到仁义、忠烈、廉耻、机智等美德。但魏徵等也选录了导致秦朝灭亡的两个反面典型——李斯和赵高。在《群书治要》的节录内容中,李斯和赵高完全符合西汉刘向《说苑》中描写了六种邪臣的标准:贪享俸禄的具臣、附和讨好的谀臣、妒忌贤人的奸臣、扰乱朝廷的谗臣、独揽大权的贼臣、结党营私的亡国之臣。这就为唐太宗敲响了警钟:要传国久远,一定要树立起“礼义廉耻”四维,否则单靠任用法吏治国,纵然功劳如李斯,也会以私害公,把国家陷入危亡之境,更不要说听信赵高那样的奸佞之人的话了。
1703053956
1703053957
史记列传(旧无史记列传四字。加之)
1703053958
1703053959
【原文】管仲(1)夷吾者,颍上(2)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3)游(4),鲍叔知其贤(5)。管仲贫困,常欺(6)鲍叔,鲍叔终善遇(7)之。已而(8)鲍叔事齐公子小白(9),管仲事公子纠(10)。及小白立,公子纠死,管仲囚焉(11),鲍叔遂进(12)管仲。管仲既用。任政(13)于齐。桓公以霸。九合(14)诸侯(15),壹匡(16)天下。管仲之谋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17)于齐,常为名大夫(18)。世不多(19)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20)也。
1703053960
1703053961
【注释】(1)管仲(约公元前723年或公元前716年—公元前645年):名夷吾,春秋时期齐国颍上(今安徽颍上)人,史称管子。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周穆王的后代。管仲少时丧父,为赡养老母,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管仲的言论见于《国语·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2)颍上:地名,在今安徽颍上县一带。(3)鲍叔牙:春秋时代齐国大夫,管仲的好朋友。亦称“鲍叔”、“鲍子”。因他善于知人,举贤让能,曾推荐管仲佐齐桓公成就霸业,后为知人荐贤者的代称。(4)游:交游,结交。(5)贤:有德行,多才能。(6)欺:欺骗,欺诈。此处意为占便宜。(7)善遇:善加礼遇,优遇。(8)已而:后来。(9)小白:即齐桓公,春秋五霸之一。姜姓,小白乃其名。公元前685年至公元前643年在位。周庄王十一年(公元前686年),以兄襄公暴虐,去国奔莒。襄公被杀,归国即位。任管仲为相,尊周室,攘夷狄,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终其身为盟主。后管仲死,用竖刁、易牙、开方等,怠于政事。(10)纠:齐襄公之弟,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失败后被杀。(11)焉:语气词,用于句尾,表示停顿。(12)进:推荐,引进。(13)任政:执政。(14)九合:九,古汉语中“三”和“九”往往指多,非实指。九合即多次会盟。《论语·宪问》:“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邢昺疏:“言九合者,《史记》云:“兵车之会三,乘车之会六。”《谷梁传》云:“衣裳之会十有一。”一说谓纠合。朱熹《论语集注》:“九,《春秋传》作‘纠’,督也,古字通用。”(15)诸侯:古代帝王所分封的各国君主。在其统辖区域内,世代掌握军政大权,但按礼要服从王命,定期向帝王朝贡述职,并有出军赋和服役的义务。(16)壹匡:使一切得到匡正。《吕氏春秋·贵信》:“夫九合之而合,壹匡之而听,从此生矣。管仲可谓能因物矣。”何晏《论语集解》引马融曰:“匡,正也。天子微弱,桓公帅诸侯以尊周室,一正天下。”(17)世禄:古代有世禄之制,贵族世代享有爵禄。(18)大夫:古职官名。周代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等,各等中又分上、中、下三级。后因以大夫为任官职者之称。(19)多:称赞,重视。(20)知人:谓能鉴察人的品行、才能。
1703053962
1703053963
【译文】管仲,名夷吾,是颖上人。年轻时经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有才德。管仲家境贫困,经常占鲍叔牙的便宜,但鲍叔牙始终友好地对待他。后来,鲍叔牙侍奉齐公子小白,管仲侍奉齐公子纠。等到小白(齐桓公)即位后,公子纠被处死,管仲也被囚禁。鲍叔牙于是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在齐国执掌政事,齐桓公因此称霸天下,与诸侯多次会盟,肃清了当时混乱的局面,使天下得到匡正而安定,这都是管仲的计谋。鲍叔牙推荐管仲之后,将自己置身于管仲之下,子孙世世代代都在齐国享受俸禄,大多成为著名的大夫。天下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德,而称赞鲍叔牙能够辨识人才。
[
上一页 ]
[ :1.70305391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