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53951
群书治要译注 卷十二
1703053952
1703053953
史记(下)
1703053954
1703053955
【题解】本卷选自《史记》列传部分,记述有管仲、晏平仲、韩非、司马穰苴、孙武、吴起、甘茂、白起、乐毅、廉颇与蔺相如、赵奢、李牧、屈原、豫让、李斯、田叔及《循吏传》中的公仪休,《酷吏传》《滑稽传》中的优孟、优旃、西门豹等篇段。魏徵等选录的众臣,大都是正直忠臣,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体会到仁义、忠烈、廉耻、机智等美德。但魏徵等也选录了导致秦朝灭亡的两个反面典型——李斯和赵高。在《群书治要》的节录内容中,李斯和赵高完全符合西汉刘向《说苑》中描写了六种邪臣的标准:贪享俸禄的具臣、附和讨好的谀臣、妒忌贤人的奸臣、扰乱朝廷的谗臣、独揽大权的贼臣、结党营私的亡国之臣。这就为唐太宗敲响了警钟:要传国久远,一定要树立起“礼义廉耻”四维,否则单靠任用法吏治国,纵然功劳如李斯,也会以私害公,把国家陷入危亡之境,更不要说听信赵高那样的奸佞之人的话了。
1703053956
1703053957
史记列传(旧无史记列传四字。加之)
1703053958
1703053959
【原文】管仲(1)夷吾者,颍上(2)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3)游(4),鲍叔知其贤(5)。管仲贫困,常欺(6)鲍叔,鲍叔终善遇(7)之。已而(8)鲍叔事齐公子小白(9),管仲事公子纠(10)。及小白立,公子纠死,管仲囚焉(11),鲍叔遂进(12)管仲。管仲既用。任政(13)于齐。桓公以霸。九合(14)诸侯(15),壹匡(16)天下。管仲之谋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17)于齐,常为名大夫(18)。世不多(19)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20)也。
1703053960
1703053961
【注释】(1)管仲(约公元前723年或公元前716年—公元前645年):名夷吾,春秋时期齐国颍上(今安徽颍上)人,史称管子。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周穆王的后代。管仲少时丧父,为赡养老母,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管仲的言论见于《国语·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2)颍上:地名,在今安徽颍上县一带。(3)鲍叔牙:春秋时代齐国大夫,管仲的好朋友。亦称“鲍叔”、“鲍子”。因他善于知人,举贤让能,曾推荐管仲佐齐桓公成就霸业,后为知人荐贤者的代称。(4)游:交游,结交。(5)贤:有德行,多才能。(6)欺:欺骗,欺诈。此处意为占便宜。(7)善遇:善加礼遇,优遇。(8)已而:后来。(9)小白:即齐桓公,春秋五霸之一。姜姓,小白乃其名。公元前685年至公元前643年在位。周庄王十一年(公元前686年),以兄襄公暴虐,去国奔莒。襄公被杀,归国即位。任管仲为相,尊周室,攘夷狄,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终其身为盟主。后管仲死,用竖刁、易牙、开方等,怠于政事。(10)纠:齐襄公之弟,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失败后被杀。(11)焉:语气词,用于句尾,表示停顿。(12)进:推荐,引进。(13)任政:执政。(14)九合:九,古汉语中“三”和“九”往往指多,非实指。九合即多次会盟。《论语·宪问》:“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邢昺疏:“言九合者,《史记》云:“兵车之会三,乘车之会六。”《谷梁传》云:“衣裳之会十有一。”一说谓纠合。朱熹《论语集注》:“九,《春秋传》作‘纠’,督也,古字通用。”(15)诸侯:古代帝王所分封的各国君主。在其统辖区域内,世代掌握军政大权,但按礼要服从王命,定期向帝王朝贡述职,并有出军赋和服役的义务。(16)壹匡:使一切得到匡正。《吕氏春秋·贵信》:“夫九合之而合,壹匡之而听,从此生矣。管仲可谓能因物矣。”何晏《论语集解》引马融曰:“匡,正也。天子微弱,桓公帅诸侯以尊周室,一正天下。”(17)世禄:古代有世禄之制,贵族世代享有爵禄。(18)大夫:古职官名。周代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等,各等中又分上、中、下三级。后因以大夫为任官职者之称。(19)多:称赞,重视。(20)知人:谓能鉴察人的品行、才能。
1703053962
1703053963
【译文】管仲,名夷吾,是颖上人。年轻时经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有才德。管仲家境贫困,经常占鲍叔牙的便宜,但鲍叔牙始终友好地对待他。后来,鲍叔牙侍奉齐公子小白,管仲侍奉齐公子纠。等到小白(齐桓公)即位后,公子纠被处死,管仲也被囚禁。鲍叔牙于是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在齐国执掌政事,齐桓公因此称霸天下,与诸侯多次会盟,肃清了当时混乱的局面,使天下得到匡正而安定,这都是管仲的计谋。鲍叔牙推荐管仲之后,将自己置身于管仲之下,子孙世世代代都在齐国享受俸禄,大多成为著名的大夫。天下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德,而称赞鲍叔牙能够辨识人才。
1703053964
1703053965
【原文】晏平仲(1)婴者,莱人也。莱者,今东莱地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2),以节俭力行(3)重(4)于齐。其在朝,君语及(5)之则危言(6),语不及则危行(7);国有道则顺命(8),无道则衡命(9)。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太史公曰:“吾读《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至(10)其谏说(11),犯君之颜(12),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13)’者哉。!”
1703053966
1703053967
【注释】(1)晏平仲:晏婴,字仲,谥平,又称晏子,夷维(今山东莱州)人。春秋后期齐国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历仕灵公、庄公、景公为卿。传世有《晏子春秋》,为战国时人搜集有关他的言行编辑而成。(2)齐灵公、庄公、景公:齐灵公,春秋时齐国国君,齐顷公子,名环,公元前581年至公元前554年在位。庄公,齐国国君,齐灵公子,名光,公元前553年至公元前548年在位。景公,齐国国君,齐庄公异母弟,名杵臼,大夫崔杼杀死庄公后,立其为君,公元前547年至公元前490年在位。(3)力行:努力实践。《礼记·中庸》:“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4)重:尊敬,敬重。(5)及:至,到达。(6)危言:犹慎言。谓不说自己的功劳才能。张守节《史记正义》:“谓己谦让,非云功能。”(7)危行:小心地行动,慎行。张守节《史记正义》:“谓君不知己,增修业行,畏责及也。”(8)顺命:服从命令。《孔子家语·弟子行》:“有道顺命,无道衡命,盖晏平仲之行也。”王肃注:“君有道,则顺从其命。”(9)衡命:违逆命令。《孔子家语·弟子行》:“有道顺命,无道衡命。”王肃注:“衡,横也。谓不受其命而隐居者也。”(10)至:连词,表示另提一事。(11)谏说:进谏游说。(12)犯君之颜:犯,冒犯。颜,面容、脸色。犯颜,旧谓敢于冒犯君王或尊长的威严。(13)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语出《孝经·事君章第十七》:“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孝经注疏》曰:“正义曰:此明贤人君子之事君也。言入朝进见,与谋虑国事,则思尽其忠节。若退朝而归,常念己之职事,则思补君之过失。”
1703053968
1703053969
【译文】晏平仲,名婴,齐国东莱人。曾辅佐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因为节约俭朴又能尽力办事,在齐国受到敬重。他在朝廷处理政务时,如果国君说到他,他就谦让着不说自己有功劳;若是国君没提到他(不知己时),他就谨慎地做事,修养自己的德行。国君政令合乎正道时,他就服从命令去做;国君政令不合乎正道时,他就不受其命而隐居起来。因此,他经历了灵公、庄公和景公三代朝政,在各诸侯国中,名声显扬。太史公说:“我读《晏子春秋》,书中对他的言行说得很详细。晏子直言进谏,敢于冒犯国君的威严。《孝经》中说:‘在朝谋虑国事,就竭忠尽力;退朝而归,则常念自己的职责本分,常思弥补君王的过失。’晏子就是这样的人。”
1703053970
1703053971
【原文】韩非(1)者,韩之诸公子(2)也。作《孤愤(3)》、《五螙(4)》、《内外储(5)》,《说林(6)》、《说难(7)》十余万言。人或传其书至秦,秦王见之曰:“嗟乎(8),寡人(9)得见此人与之游(10),死不恨矣!”秦因急攻韩,韩王乃遣非使(11)秦。秦王悦之,未信用(12)。李斯(13)、姚贾(14)害(15)之,毁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16)诸侯,非终(17)为韩不为秦,此人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18)诛之。”秦王以为然(19),下吏(20)治非。李斯使人遗(21)非药,使早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王后悔。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1703053972
1703053973
【注释】(1)韩非(约公元前281年—公元前233年):战国末期韩国(今河南省新郑)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2)公子:古代称诸侯之庶子,以别于世子。亦泛称诸侯之子。(3)孤愤:司马贞《史记索隐》:“愤孤,直不容于时也。”(4)五螙:螙同“蠹”。司马贞《史记索隐》:“五蠹,蠹政之事有五也。”蠹,损害、败坏。蠹政,败坏朝政。(5)内外储:司马贞《史记索隐》:“内外储,按韩子有内储、外储篇:内储言明君执术以制臣下,制之在己,故曰‘内’也;外储言明君观听臣下之言行,以断其赏罚,赏罚在彼,故曰‘外’也。储畜二事,所谓明君也。”(6)说林:司马贞《史记索隐》:“说林者,广说诸事,其多若林。”(7)说难:司马贞《史记索隐》:“说难者,说前人行事与己不同而诘难之。”(8)嗟乎:亦作“嗟呼”,亦作“嗟虖”,叹词,表示感叹。(9)寡人:古代君主的谦称。《礼记·曲礼下》:“诸侯见天子,曰‘臣某侯某’。其与民言,自称曰‘寡人’。”孔颖达疏:“寡人者,言己是寡德之人。”(10)游:结交,交往。(11)使:出使。(12)信用:谓信任和重用。(13)李斯(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08年):字通古,楚国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方)人,拜荀子为师,后来执掌秦朝政治,成为法家学说的代表人物。(14)姚贾:魏国人,生卒年不详。其父是看守城门的监门卒。姚贾在赵国受命联合楚、韩和魏攻秦。后来,他被赵国逐出境,反而得到秦王嬴政的赏识,并被委以重任。他出使三年,便升为上卿,封千户。(15)害:妒忌。(16)并:兼并,并吞。(17)终:到底,终究。(18)过法:超出常规的刑法。(19)然:正确,认为正确。(20)下吏:交付司法官吏审讯。(21)遗:送交。
1703053974
1703053975
【译文】韩非是韩国的公子,撰写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著作,有十多万字。有人将他的书传到秦国,秦王读过之后感叹说:“好啊﹗我如果能见到此人并且和他结交,就死而无憾了。”秦国(为得到韩非)因此马上进攻韩国。于是韩王就派韩非出使秦国。秦王非常喜欢韩非,但没有立即信任起用。李斯、姚贾非常嫉妒他,二人在秦王面前毁谤韩非说:“韩非是韩王室的公子,现在大王想吞并诸侯,他最终只会为韩国着想,不会为秦国效力的,这是人之常情。如今大王不任用他,久留秦国然后让他回去,这是给自己留下祸患啊!不如给他加个罪名,然后将他处死。”秦王认为他们说得对,便令下官治韩非的罪。李斯派人送毒药给韩非,让他早点自杀。韩非本想当面向秦王陈述,但始终没能见到秦王。后来秦王悔悟了,派人去赦免他,但韩非已经死了。
1703053976
1703053977
【原文】司马穰苴(1)者,田完(2)之苗裔(3)也。齐景公时,晋伐阿、甄(4),而燕侵河上(5),齐师败绩(6),景公患(7)之。晏婴乃荐田穰苴,景公以为将军,将兵捍(8)燕晋之师。穰苴曰:“臣素(9)卑贱,君擢(10)之闾伍(11)之中,加(12)之大夫(13)之上,士卒未附(14),百姓不信。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15),乃可。”于是景公使庄贾(16)往。穰苴既辞(17),与庄贾约曰:“且日(18)日中(19)会于军门。”穰苴先驰至军,立表下漏(20)待贾。
1703053978
1703053979
【注释】(1)司马穰苴:生卒年不详。妫姓,田氏,为田完后裔,春秋时代齐国将军。他得晏婴推荐成为齐景公重臣,收复晋燕两国侵占的国土。他执法严明,但被谗言中伤,齐景公将他免职,不久,他便病死。后田常的曾孙齐威王将他的兵法附在古兵法之后,称为“司马法”。(2)田完:即陈完,春秋时陈国人,为陈厉公之子。陈宣公杀太子御寇,陈完为避祸跑到齐国,改姓田氏,并被齐桓公任为卿,官为工正,主做器械。谥敬仲。(3)苗裔:子孙后代。(4)阿、甄:东阿、甄城的并称。两处均在今山东境内。(5)河上:张守节《史记正义》:“河上,黄河南岸地,即沧德二州北界。”(6)败绩:指军队溃败。(7)患:忧虑,担心。(8)捍:抵御,抵抗。(9)素:平素,向来。(10)擢:举拔,提升。(11)闾伍:闾、伍均为古代民户编次的单位,后以“闾伍”指平民所居。《周礼·地官·族师》:“五家为比,十家为联;五人为伍,十人为联;四闾为族,八闾为联。使之相保相受,刑罚庆赏相及相共,以受邦职,以役国事,以相葬埋。”(12)加:谓置此于彼之上、把原来没有的添上去。(13)大夫:见前注。(14)附:归附。(15)监军:监督军队的官员。(16)庄贾:生卒年不详,春秋时代齐景公的大臣。(17)辞:告别,辞别。(18)且日:《史记》原文为“旦日”。明天,第二天。(19)日中:正午。(20)立表下漏:设置日晷、漏刻以计时。司马贞《史记索隐》:“立表,谓立木为表以视日景;下漏,谓下漏水以知刻数也。”
1703053980
1703053981
【译文】司马穰苴是田完的后世子孙。齐景公时,晋国攻打齐国的东阿和甄城,燕国侵犯齐国黄河南岸的领土,齐国军队大败,齐景公非常忧虑。此时,晏婴向他推荐田穰苴,景公就任命田穰苴为将军,领兵抵御晋、燕两国的军队。穰苴说:“我本来地位卑微,君王把我从平民中提拔起来,位居大夫之上。然而,士卒还不会服从我,百姓亦不会信任我。因此,我希望派一位君王所宠爱、国人所尊重的大臣来做监军,这样才可以。”于是,齐景公派庄贾担任监军。穰苴辞别景公后,跟庄贾约定说:“明天中午,我们在军营门前会合。”第二天,穰苴先赶到军门,安置好计时的木表和漏壼,等待庄贾。
1703053982
1703053983
【原文】贾素骄贵,亲戚左右(1)送之,留饮,夕(2)时乃至。穰苴曰:“何后期(3)为?”贾谢(4)曰:“大夫亲戚送之,故留。”穰苴曰:“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5)约束,则忘其亲;援枹(6)鼓(7)之急,则忘其身。今敌深侵,邦内骚动(8),士卒暴露于境,君寝(旧无寝字,补之)不安席(9),食不甘味(10)(旧无食不甘味四字,补之)百姓之命皆悬(11)于君,何谓(12)相送乎?”于是遂斩庄贾以徇(13)。三军(14)之士皆振栗(15),然后行。士卒次舍(16)、井灶(17)、饮食、问疾(18)、医药,身自(19)拊循(20)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21)士卒,平分粮食,冣(22)比其羸弱(23)者。三日而后勒兵(24),病者求行,争奋赴战。晋师闻之,为罢(25)去;燕师闻之,渡易水而解(26)。于是追击之,遂取所亡故境(27)而归,立(本书立作尊)为大司马(28)。
1703053984
1703053985
【注释】(1)左右:近臣,侍从。(2)夕:傍晚,日暮。(3)后期:迟误期限。(4)谢:道歉,认错。(5)临军:谓将出作战。(6)援枹:亦作“援桴”,手持鼓槌。谓随时可以指挥进军。古时以击鼓指挥军队进击。(7)鼓:动词。击鼓,擂鼓。(8)骚动:动荡,不安宁。(9)寝不安席:睡觉不能安于枕席,形容心事重重。《战国策·齐策五》:“秦王恐之,寝不安席,食不甘味。”(10)甘味:觉得味道美。(11)悬:维系,拴系,系联。(12)何谓:说什么。用于表示愤慨。(13)徇:宣示于众。(14)三军:军队的通称。《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三军是周朝的制度,诸侯大国三军。中军最尊,上军次之,下军又次之。一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三军合三万七千五百人。《周礼·夏官·司马》:“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15)振栗:颤抖。(16)次舍:止息之所。(17)井灶:即井灶。井与灶。(18)问疾:探问疾病。《礼记·杂记下》:“吊死而问疾。”(19)身自:犹亲自。(20)拊循:亦作“拊巡”。安抚,抚慰。(21)享:通“飨”。飨宴,用酒食款待人。(22)冣:古同“最”。特别,尤其。(23)羸弱:瘦弱。(24)勒兵:治军,操练或指挥军队。(25)罢:返回。(26)渡易水而解:《史记》原文无“易”字。张守节《史记正义》:“度黄河水北去而解。”(27)故境:指封国之内曾经沦陷的土地。(28)大司马:官名。《周礼·夏官》有“大司马,掌邦政。”汉承秦制,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汉武帝罢太尉,置大司马。
1703053986
1703053987
【译文】庄贾向来因地位显贵而骄慢无礼,亲戚朋友为他送行,留他喝酒,以致傍晚时分才到达军门。穰苴问他:“为什么迟到?”庄贾表示歉意地说:“大臣、亲戚都来给我送行,所以耽搁了。”穰苴回答说:“身为将领,从接受任命起,就应当忘掉自己的家庭。即将出战,要遵守军中法令,就应当忘掉自己的亲人。擂鼓进军的紧急时刻,就应当忘记自己的生命。现在,敌人已侵入我国,国内人心动荡不安,士兵在边境上风餐露宿,君王睡不安稳、吃不香甜,百姓的生命安危都系在你手中,还谈什么送行呢?”于是将庄贾斩首示众。全军将士都吓得发抖,然后出发。行军期间,对于士兵安营、掘井、立灶、饮水、伙食、探问疾病、安排医药,穰苴都亲自过问并抚慰他们。此外,还把自己的将军专用物资全部拿出来款待士兵,同士兵平分粮食,而且是和那些瘦弱有病者吃得一样。三天后整训军队,准备出战。病弱的士兵都要求同行,争先奋勇地要奔赴战场。晋国军队听到这个消息,就把军队撤回去了。燕国军队听到这个消息,就渡黄河向北撤退。齐国的军队趁势追击,收复了所有沦陷的领土而凯旋。后来,他被齐景公尊奉为大司马。
1703053988
1703053989
【原文】孙武(1)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2)。阖庐曰:“子(3)之十三篇(4),吾尽观之矣,可小试(5)勒兵(6)乎?”对曰:“可。”阖庐曰:“可试以妇人乎?”曰:“可。”于是许(7)之,出宫中美人(8),得百八十人。孙子分为二队,以王之宠姬二人各为队长,令之曰:“汝知而(9)心与左右手背乎?”妇人曰:“知之。”孙子曰:“前,则视心;左,则视左手;右,则视右手;后,则视背。”妇人曰:“诺(10)。”乃(11)设鈇钺(12),三令而五申(13)之。于是鼓(14)之右,妇人大笑。孙子曰:“约束(15)不明,申令(16)不熟,将之罪也。”复三令而五申之。鼓之左,妇人复大笑。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17)者,吏士(18)之罪也。”乃欲斩左、右队长。吴王从台上观,见且(19)斩爱姬,大骇(20),趣(21)使下令曰:“寡人已知将军能用兵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愿勿斩也!”孙子曰:“臣已受命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遂斩队长二人以徇(22)。用其次为队长,于是复鼓之。妇人左右前后跪起皆中(23)规矩绳墨(24),无敢出声者。于是孙子使(25)使(26)报曰:“兵已整,唯(27)王所欲用之,虽赴水火(28)犹可(29)也。”吴王曰:“将军罢休(30)就(31)舍(32),寡人不愿下观。”孙子曰:“王徒(33)好(34)其言,不能用其实(35)。”于是阖庐知孙子能用兵(旧无用兵二字,补之)也,卒(36)以为将。西破楚入郢(37),北威(38)齐、(旧无齐字,补之)晋,显名(39)诸侯。
1703053990
1703053991
【注释】(1)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人,田完后裔。以兵法受吴王阖庐重用,拜为将,辅助吴治军强国。其所著《孙子兵法》十三篇,在世界军事科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后人尊他为孙子、兵圣。(2)阖庐(?—公元前496年):又称阖闾,春秋时吴国国君,姬姓,名光,号阖庐。吴王夷末之子(《左传》《世本》《史记》记为吴王诸樊之子),故又称“公子光”。吴王僚十二年(公元前515年),使专诸刺杀吴王僚,代立为王。即位后,重用伍员、孙武,修治国政。公元前506年,联合陈蔡伐楚,五战五胜,逼得楚昭王出逃。公元前496年,攻越失败,伤指而亡。(3)子:代词,表示第二人称,相当于“您”。(4)十三篇:指孙武撰写的《孙子兵法》,也叫《孙子》,是我国最早、最杰出的兵书。现存《孙子》十三篇是《始计》《作战》《谋攻》《军形》《兵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张守节《史记正义》:“《七录》云《孙子兵法》三卷。案:十三篇为上卷,又有中下二卷。(5)小试:小加试验。(6)勒兵:治军,操练或指挥军队。(7)许:应允,许可。(8)美人:妃嫔的称号。(9)而:代词,你、你的。(10)诺:表示同意、遵命的答应声。(11)乃:连词,表承接。于是。(12)鈇钺:斫刀和大斧。腰斩、砍头的刑具。(13)三令而五申:即三令五申,再三命令与告诫。申,申诫、告诫。(14)鼓:指击鼓使进。(15)约束:规章,法令。(16)申令:号令。(17)如法:守法,守规矩。此处引申为听从号令。如,随顺、依照。(18)吏士:犹言官兵。(19)且:副词,将要。(20)骇:惊骇,震惊。(21)趣:急忙。(22)徇:宣示于众。(23)中:符合。(24)规矩绳墨:规、矩,校正圆形、方形的两种工具;绳墨,木匠画直线所用的工具。多比喻标准法度。(25)使:动词,派遣。(26)使:名词,使者。(27)唯:听凭,任随。(28)赴水火:犹言赴汤蹈火。比喻冒险犯难。(29)犹可:谓也可以。(30)罢休:休息。(31)就:归,返回。(32)舍:军营,营舍。(33)徒:副词。但,仅,祗。(34)好:喜爱,爱好。(35)实:实际,事实。(36)卒:终于,最后。(37)郢:古邑名。春秋后期和战国时,凡楚迁都所至之处均称为郢。楚昭王十年吴师入郢,二年后昭王迁都于鄀;惠王即位之初曾迁都于鄢;顷襄王二十一年纪郢失陷,迁都于陈;考烈王十年曾迁都于巨阳,二十二年又迁都于寿春。凡上所述楚迁都之处,均称郢。(38)威:震慑,使知畏惧而服从。(39)显名:显扬名声,名声显扬。
1703053992
1703053993
【译文】孙武,齐国人,因为精通兵法而受到吴王阖庐的接见。阖庐说:“您的兵法十三篇,我全都读过。您能演示一下排兵布阵吗?”孙武回答说:“可以。”阖庐问:“可用妇女来试试吗?”孙武回话说:“可以。”于是阖庐允许他试试,叫出宫中美女一百八十人,孙武把她们分为两队,让吴王的两个宠姬分别担任队长。孙武命令她们说:“你们知道自己的心口、左右手和后背吗?”妇人们回答说:“知道。”孙子又强调:“向前,就看你们心口所对的方向;向左,就看左手所在的方向;向右,就看右手所在的方向;向后,就朝后背所对的方向转。”妇人们回答:“是。”孙武就在一旁设立了鈇钺等刑具,又将已经宣布的口令再三交待和告诫。于是击鼓传令,让她们向右。妇人们随即大笑起来。孙子说:“对纪律不清楚、号令不熟悉,这是将领的过错。”于是,又反复交待好几遍,然后击鼓传令,让她们向左,妇人们又大笑。孙武说:“对纪律不清楚、号令不熟悉,是将领的过失。现在,你们既然已明白而不依照号令去做,就是军官和士兵的过错。”孙武说完,就要斩杀左、右队长。吴王在台上观看,见到要斩杀自己的爱姬,大吃一惊,急忙派使者传下命令说:“我已知道将军善于用兵了。我如果失去这两位爱妾,吃起东西来都不香,还是不要杀她们吧!”孙子回答:“我既然奉命做了将领,将领在领军时,可以不接受国君的命令。”于是将左、右队长斩首示众,然后命令排在次位的两个妃嫔为队长。再击鼓发令,妇人们不论是向左、向右、向前、向后、跪倒、站起都符合号令的要求,再没有人敢吭声了。这时孙武便派人向吴王报告说:“队伍已训练整齐,任凭君王您调遣,即使令她们赴汤蹈火也可以办到。”吴王说:“将军赶快回营休息去吧,我不想再往下看了。”孙武感叹地说:“吴王只是喜欢我的兵书理论,却不能让它付诸实践。”于是,阖庐才真正知道孙武善于用兵,最终任他做了将军。后来孙武带兵向西打败了强大的楚国,攻占了郢都,威震北边的齐国和晋国,在诸侯中英名显扬。
1703053994
1703053995
【原文】吴起(1)者,卫人也。魏文侯(2)以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3),行不骑乘(4),亲裹粮(5)与士卒分劳。卒有病疽(6)者,吴起为吮(7)之。卒母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不然(8)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9),而遂死于敌。今又吮此子,妾(10)不知其死处矣,是以哭之。”文侯既卒,事武侯(11)。武侯浮(12)西河(13)而下,中流(14)顾(15)而谓起曰:“美哉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16)不在险。昔三苗(17)氏,左洞庭而右彭蠡(18),德义(19)不修,而禹(20)灭之。夏桀(21)之居,左河济(22),右太华(23),伊阙(24)在其南,羊肠(25)在其北,羊肠阪,在大原。修政(26)不仁(27),而汤(28)放(29)之。殷纣(30)之国,左孟门(31),右太行(32),常山(33)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34),武王(35)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船中之人,尽敌国也。”武侯曰:“善(36)。”
1703053996
1703053997
【注释】(1)吴起(公元前440年—公元前381年):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一说曹县东北)人,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军事改革家。他到魏国成立“武卒制”,屡立战功,与秦国对阵时,因“拔五城”而被魏文侯任为西河太守。著有《吴子》一书。后世把他和孙武连称“孙吴”,并把他的著作与孙武的《孙子》合称为《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2)魏文侯(?—公元前396年):战国时魏国国君。公元前445年继魏桓子位,公元前403年与韩、赵两家同被周威烈王册封为诸侯。尝从子夏受经艺,敬贤礼士,尊重段干木,过其闾则轼。他用李悝为相,实行变法,亦任用西门豹为邺令,又用吴起、乐羊为将,魏国遂成为战国初期的首强,一度称雄于中原。在位三十八年。(3)设席:铺设席褥。(4)骑乘:骑马驾车。(5)裹粮:即裹糇粮、干粮。谓携带熟食干粮,以备出征或远行。(6)疽:中医指局部皮肤肿胀坚硬的毒疮。(7)吮:用嘴吸。(8)然:代词。如此,这样。(9)旋踵:转身,指畏避退缩。(10)妾:旧时女子自称的谦词。(11)武侯:即魏武侯(?—公元前370年),姬姓,名击,战国初期魏国国君与中原霸主,魏文侯之子,公元前395年到公元前370年在位。他是三家分晋后魏国的第二代国君,在位期间将魏国的百年霸业再一次推向高峰。(12)浮:水上航行。(13)西河:河名,古称黄河南北流向的部分为西河。(14)中流:(船行至)江河中央,水中。(15)顾:回首,回视。(16)德:善行,仁爱,仁政。(17)三苗:古国名。《书·舜典》:“窜三苗于三危。”孔安国传:“三苗,国名,缙云氏之后,为诸侯,号饕餮。”(18)彭蠡:鄱阳湖又一名称,在江西省北部。(19)德义:道德信义。(20)禹:又称大禹、夏禹。原为夏后氏部落领袖,奉舜命治理洪水,领导人民疏通江河,兴修沟渠,发展农业。据传治水十三年中,三过家门不入。后被选为舜的继承人,舜死后即位,建立夏朝。后世视为圣王。(21)夏桀:夏朝末代君王。名履癸。暴虐荒淫。汤起兵伐桀,败之于鸣条,流死于南巢。(22)河济:黄河与济水的并称,与长江、淮河合称四渎。(23)太华:即泰华,泰山与华山的并称。(24)伊阙:地名,在今河南洛阳市南,即春秋周阙塞。因两山相对如阙门,伊水流经其间,故名。(25)羊肠:羊肠阪的省称,古阪道名。萦曲如羊肠,故称。(26)修政:治理,统治。(27)不仁:无仁厚之德,残暴。(28)汤:商朝的开国之君。又称成汤、成唐、武汤、武王、天乙等。(29)放:驱逐,流放。(30)殷纣:商代最后一个君主的谥号。一作受,亦称帝辛。相传是个暴君。历代著作中多以为暴君的典型。(31)孟门:古山名,在今河南辉县西,春秋时为晋国要隘。(32)太行:太行山,在山西高原与河北平原间。从东北向西南延伸,北起拒马河谷,南至晋豫边境黄河沿岸。西缓东陡,受河流切割,多横谷,为东西交通孔道,古有“太行八陉”之称。(33)常山:即恒山,五岳中的北岳,多次因避皇帝讳而称常山。(34)不德:不修德行,缺乏德行。(35)武王:即周武王。姬姓,名发,文王之子,嗣为西伯。遵文王灭商遗志,盟诸侯于孟津,兴师伐纣。牧野之战大胜,灭商,建立周朝,都镐。(36)善:表示赞同、应诺。
1703053998
1703053999
【译文】吴起是卫国人,魏文侯任用他为将领。他领兵时,与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饭菜,睡觉不铺垫褥,行军不骑马乘车,亲自背负粮食和士兵们同甘共苦。有个士兵生了毒疮,吴起亲自用嘴替他吸吮脓血,士兵的母亲听到此事后哭了起来。有人问她:“你儿子只是一名士兵,将军却亲自为他吸吮疮脓,你为什么还哭呢?”她回答说:“不是为此而哭啊!过去吴将军也曾替孩子的父亲吸吮疮脓,他父亲便勇往直前,战死于敌军中。如今,吴将军又为我儿子吸吮毒疮,不知道他又会死在哪里,所以我才哭啊!”魏文侯死后,吴起事奉他的儿子魏武侯。有一次,魏武侯乘船沿黄河顺流而下,船行到中途,武侯回过头来对吴起说:“太好了﹗山河为防,如此险要坚固,实在是魏国的宝地呀!”吴起回答说:“国家的强盛在于君王的仁德,而不在于山河的险要。过去,三苗氏左有洞庭湖,右有彭蠡泽,但是他不修德行,所以被大禹所灭。夏桀的领地,左临黄河、济水,右靠泰山、华山,伊阙山在它南边,险峻的羊肠阪在它的北面。但他不施仁政,最后被商汤放逐。商代殷纣的国土,左有孟门山,右有太行山,北有巍峨的恒山,又有黄河流经它的南面。但纣王治理国家没有仁德,而被周武王所杀。由此可见,国家的强盛在于国君推行德政,不在于地形的险峻。假若国君不施行德政,即使是和您同乘一条船的人,全都会成为您的仇敌啊!”武侯赞同说:“说得好!”
[
上一页 ]
[ :1.7030539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