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54014
1703054015
【注释】(1)王陵:战国时秦国将军。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公元259年),任五大夫,发兵攻打赵邯郸,以战不善免职。事见《史记·白起王翦列传》。(2)绝:横度,越过。(3)病笃:病势沉重。(4)不起:不出任官职。(5)迁:流放,放逐。(6)阴密:秦县名,县治在今甘肃灵台县西南。(7)遣:发送,打发。引申为驱逐、遣送。(8)杜邮:即杜邮亭,古地名。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战国属秦。(9)怏怏不服:怏怏,形容不满意的神情。不服,不甘心、不承认。(10)余言:谓未尽的话语。
1703054016
1703054017
【译文】后来秦国再次发兵,派王陵进攻赵国。可是王陵作战收获不大。秦王想派武安君代替王陵统兵,武安君说:“现在秦国虽然歼灭了长平的赵军,但秦国士兵死亡也超过半数,国内空虚,跋山涉水去夺取别人的国都,赵军在里边接应,各国诸侯从外面进攻,打败秦军是必然之事,不能这样做。”秦王强令武安君就职,武安君就声称病情加重了。应侯去请他,他始终不肯就任。于是秦王免去武安君的官爵,降为士兵,让他迁往阴密去居住。武安君病重不能动身。秦王便派人去驱逐白起(武安君),下令不准他留在咸阳城中。武安君动身,走出咸阳城西门十里,到达了杜邮。秦昭王跟应侯及大臣们商议道:“白起被驱逐,他的内心还是郁郁不乐,很不甘心,有未说出的(不满意的)话。”秦王便派使者赐给他一把剑,让他自杀。武安君就自杀了。秦国人非常怜悯他,无论城乡都祭祀他。
1703054018
1703054019
【原文】乐毅(1)闻燕昭王屈身(2)下士(3),先礼郭隗(4),以招贤者。毅为魏使燕,遂委质(5)为臣,昭王以为亚卿(6)。时齐愍王(7)强自矜(8),百姓弗堪(9)。于是昭王使毅约赵、楚、魏以伐齐。昭王悉(10)起兵,使毅为上将军(11),并护(12)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13)。诸侯兵罢归,而毅独追入临灾(14),尽取齐宝财物输(15)之燕。昭王大悦,封乐毅于昌国。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以属燕,唯独莒(16)、即墨(17)未服。会(18)燕昭王卒。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19)于毅,及即位,齐之田单(20)闻之,乃纵反间(21)于燕曰:“齐城不下(22)者两城耳。然所以不早下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23)且(24)留齐,南面而王(25)齐。齐之所患,唯恐他将之来。惠王固已疑毅,得齐间(26),乃使骑劫(27)代将而召毅。毅知惠王之弗善代之,遂西降赵。齐田单遂破骑劫,尽复得齐城。
1703054020
1703054021
【注释】(1)乐毅:魏将乐羊后裔,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公元前284年,他统帅燕国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七十余城,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2)屈身:降低身分,委屈自身。(3)下士:屈身交接贤士。(4)郭隗:生卒年不详,战国中期燕国(今保定满城县)人,燕昭王客卿。他向燕昭王献计,要国君广纳贤才。于是昭王给他建了宫室曰“金台”,堂号为“尊贤堂”,并把他当作老师来尊重。结果乐毅、邹衍、剧辛及其他有才能的人皆来归附燕国,燕国因此强大起来。(5)委质:向君主献礼,表示献身。引申为臣服、投靠。(6)亚卿:周制,卿分上、中、下三级,次者为中卿,又称亚卿。(7)齐愍王(约公元前323年—公元前284年):本名田地,齐宣王之子,田齐政权第六任国君。公元前301年即位,在位十七年。曾破秦、燕等国,控制楚国,灭宋国。(8)自矜:自负,自夸。(9)弗堪:受不了。(10)悉:尽其所有。(11)上将军:行军作战时军中的主帅。(12)护:总领,统辖。司马贞《史记索隐》:“护谓总领之也。”(13)济西:济西之战是燕国主将乐毅在济水(今山东省济南西北)之西与齐国进行的战争。(14)临灾:古邑名。亦作临甾、临淄,以城临灾水得名。故址在今山东淄博市东北旧临淄。(15)输:输送,转送。(16)莒:春秋时邑名。原为莒国领地,后属鲁,又属齐。在今山东省莒县。(17)即墨:古地名。在今山东平度东南。战国时为齐邑,秦置县,北齐废。(18)会:副词。恰巧,适逢。(19)不快:不愉快,不高兴。(20)田单:战国时期齐国名将。齐愍王时曾为临淄(今淄博东北)市掾。周赧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84年),燕将乐毅率五国联军破齐,燕军攻下临淄,田单率族人以铁皮护车轴,平安逃至即墨(今平度东南),表现出军事才能。在即墨被困之际,被军民推为将,组织齐人抵抗。在他的带领下,齐军大败燕军,收复失地,迎齐襄王法章还都临淄。田单受封安平君,任齐相。(21)反间:诱使敌方的间谍或其他人反为我用,制造其内讧而伺机取胜。《孙子·用间》:“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22)不下:没有攻克。(23)连兵:联合兵力,集结军队。(24)且:副词,将要。(25)王:统治,称王。(26)间:离间。(27)骑劫(?—公元前279年):战国时期燕人,燕国将领。乐毅伐齐,下齐七十余城,齐将田单纵反间于燕,燕惠王乃令骑劫代毅为将,田单设计懈燕军斗志,大败燕军,杀骑劫。
1703054022
1703054023
【译文】乐毅听说燕昭王降低身分,礼贤下士,首先尊敬郭隗,以此招来天下的贤能之人。一次魏昭王派乐毅出使燕国,乐毅就归顺燕国做了臣子,燕昭王任他为亚卿。当时,齐愍王强悍、自负,百姓不能忍受。于是燕昭王派乐毅联合赵国、楚国和魏国共同攻打齐国。燕昭王出动全部军队,派乐毅担任上将军,并总领赵、楚、韩、魏、燕五国的军队进攻齐国。在济西打败了齐军。各国军队撤兵回国,而乐毅又统率燕军独自追击,一直到达临淄,将齐国的财宝全部掠取运回燕国。燕昭王十分高兴,封乐毅为昌国君。乐毅攻占齐国的七十多座城邑,全部设置郡县,隶属燕国,只有莒邑和即墨两座城邑没有降服。恰逢燕昭王去世,新即位的惠王在当太子时曾对乐毅不满,即位后,齐国田单听说了这个情况,就派人到燕国施行反间计,说道:“齐国城邑没有攻克的只有两座了。然而它们之所以还没有被攻占,据说是乐毅与燕国新国君有隔阂,他想集结军队,将来留在齐国,做齐国的君主。齐国现在唯恐燕国另派其他将军来。”燕惠王本来就怀疑乐毅,听到齐国挑拨离间的话,就派将领骑劫代替统兵并召回乐毅。乐毅知道燕惠王派人代替自己是不怀好意,(害怕被杀)就西去投降了赵国。齐国大将田单后来打败了骑劫,全部收复了齐国的城邑。
1703054024
1703054025
【原文】廉颇(1)者,赵之良将也。蔺相如(2)者,赵人也。赵王与秦王会渑池(3)。秦王饮酒酣(4),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5)。”赵王鼓瑟。秦御史(6)前书曰:“某年某月,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缻(7)以相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8)缻,因跪请。秦王不肯击缻。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9)相如,相如张目(10)叱(11)之,左右皆靡(12)。于是秦王不怿(13),为壹击缻。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月秦王为赵王击缻。”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竟(14)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1703054026
1703054027
【注释】(1)廉颇(约公元前327年—公元前243年):战国时期赵国杰出的军事家,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2)蔺相如(约公元前329年—公元前259年):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所载,他的生平最重要的事迹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这三个事件。(3)渑池:地名,在今河南省渑池县西。战国时为渑池邑,先后属郑、韩、秦。(4)酣:饮酒尽兴,半醉。(5)瑟:古代一种拨弦乐器,亦作“铋”,春秋时已流行,常与古琴或笙合奏。(6)御史:官职名,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皆有御史,为国君亲近之职,掌文书及记事。(7)缻:古同“缶”,瓦质的打击乐器。(8)进:进奉,奉献。(9)刃:名词作动词,意为用刀剑杀、割。(10)张目:瞪大眼睛,愤怒貌。(11)叱:责骂,呵斥。(12)靡:倒退,后退。(13)怿:喜悦,快乐。(14)竟:终了,完毕。
1703054028
1703054029
【译文】廉颇是赵国的杰出将领,蔺相如也是赵国人。赵惠文王与秦昭王在渑池相会结盟,当秦昭王酒兴正浓时,就微带醉意地说:“我私下听说赵王喜爱音乐,那就请您弹瑟助个兴吧!”赵王便弹起瑟来。秦国的御史大夫走上前来,写道:“某年某月,秦王与赵王一起饮酒,秦王让赵王弹瑟。”蔺相如也上前说:“赵王私下听说秦王擅长秦地音乐,请允许我献上瓦缶,(请秦王敲一敲,)来共同娱乐。”秦王大怒,不答应。于是蔺相如就向前递上一个奏乐用的瓦缶,并跪下请秦王演奏。秦王还是不肯敲。蔺相如说:“大王如果不敲,在这五步之内,我就拿我颈项里的血溅大王的身!”这时秦王的侍从想要杀他,相如愤怒地瞪大眼睛,大声呵斥,侍从们都吓得后退。于是秦王极不情愿地敲了一下瓦缶。蔺相如回头招呼赵国御史写道:“某年某月,秦王为赵王击缶。”秦国的大臣们说:“请拿赵国十五座城池给秦王贺寿!”蔺相如也回敬道:“请拿秦国的咸阳城为赵王祝寿!”就这样直到酒宴完毕,秦王始终都不能压倒赵王。
1703054030
1703054031
【原文】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1)。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2)之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3),不忍为之下。”宣言(4)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每朝常称病。已而(5)相如出,望见廉颇,引车避匿(6)。于是舍人(7)相与(8)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9)君之高义(10)也。今君与廉君同列(11),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12)之,恐惧殊甚(13),且庸人(14)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15),请辞去。”相如固(16)(固旧作故,改之)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17)秦王?”曰:“不若(18)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19)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20),独何畏廉将军哉?顾(21)吾念(22)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斗(23),其势不俱(24)生。吾所以为此,先公家之急,而后私雠(25)也。”颇闻之,肉袒(26)负荆(27),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曰:“鄙贱(28)之人,不知将军宽(29)之至此也。”卒相与(30)欢,为刎颈之交(31)。
1703054032
1703054033
【注释】(1)右:古代崇右,故以右为上。(2)野战:交战于旷野。(3)羞:谓以为耻辱。(4)宣言:扬言,故意散布某种言论。(5)已而:旋即,不久。(6)避匿:躲藏,躲避。(7)舍人:战国及汉初王公贵人私门之官。(8)相与:共同,一道。(9)慕:思慕(仰慕),向往。(10)高义:行为高尚合于正义。(11)同列:同一班列,同等地位。亦指地位相同者。(12)畏匿:畏怯回避。(13)殊甚:犹很、非常。形容程度深。(14)庸人:平常的人。(15)不肖:不成材。(16)固:通“故”。所以,因而。(17)孰与:比对方怎么样。表示疑问语气,用于比照。(18)不若:不如,比不上。(19)廷:名词作状语,在厅堂上。(20)驽:喻低劣无能。(21)顾:但是。(22)念:思虑,考虑。(23)斗:战斗,争斗。(24)俱:一样,等同。(25)私雠:私人的怨仇。(26)肉袒:去衣露体。古代在祭祀或谢罪时表示恭敬和惶惧。(27)负荆:背负荆条,谓愿受杖。后以“负荆请罪”为向人赔礼道歉之典。(28)鄙贱:卑微下贱。有时用作谦词。(29)宽:度量宽宏,宽厚。(30)相与:互相,交相。(31)刎颈之交:同生死、共患难之交情。刎颈,割脖子。交,交情、友谊。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1703054034
1703054035
【译文】渑池会盟结束回国,赵王因为蔺相如功劳卓著,便任命他为上卿,职位在廉颇之上。廉颇不满地说:“我身为赵国大将,有攻城掠地、旷野奋战的功劳,而蔺相如只凭三寸之舌立了点功,职位反而比我高,况且他蔺相如本是卑贱之人,却让我在他之下,这是对我极大的羞辱!”并扬言道:“我如果碰到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相如听到后,每到上朝时,常常推说有病不去。过了不久,蔺相如外出,远远望见廉颇,连忙指引车子躲避让开。于是相如的家臣就一起进谏说:“我们之所以离开亲人来事奉您,是仰慕您高尚的节义。如今,您与廉将军地位相同,廉将军口出狂言,可您怕他、躲他,也害怕得太过分了,就算是普通人尚且感到羞耻,更何况您身为将相呢!我们没有才德,请允许我们走吧!”相如因此挽留他们说:“廉将军与秦王相比,你们看谁更厉害?”回答说:“廉将军比不上秦王。”相如继续说:“就算是秦王那样的威严,我也敢于当堂呵斥他,羞辱他的大臣们,我虽愚笨无能,为何会单单害怕廉将军呢?只不过我考虑的是,强秦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呀,如今若两虎相斗,势必不能共存。我之所以这样忍让,无非是把国家的急难摆在前面,而把个人的怨仇放在后面。”廉颇听说后,非常惭愧,就袒露着上身,背着荆条,由宾客带引来到蔺相如的门前请罪,对相如说道:“我这个粗鄙浅薄之人,想不到将军胸怀宽大到如此程度!”二人终归于好,成为生死与共的好朋友。
1703054036
1703054037
【原文】赵奢(1)者,赵之田部吏(2)也。收税,而平原君(3)家不肯(4)出,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5)九人。平原君怒,将杀奢,因(6)说曰:“君于赵为贵公子(7),今纵(8)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9),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10),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11)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12),而君为贵戚(13),岂轻(14)于天下邪(15)?”平原君以为贤,言之王。王用之治国赋(16),国赋大治(17),民富而府库(18)实。
1703054038
1703054039
【注释】(1)赵奢:战国时期赵国贵族,亦是当时名将,因功被赐爵号为马服君。(2)田部吏:征收田赋的官吏。(3)平原君:嬴姓,赵氏,名胜,战国时期赵国宗室大臣,赵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之弟,封于东武(今山东武城),号平原君。在赵惠文王和赵孝成王时任相,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之一,以善于养士而闻名,门下食客曾多达数千人。和齐国孟尝君田文、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楚国春申君黄歇合称战国四公子。(4)肯:愿意。(5)用事者:当权管事的人。(6)因:介词。趁,乘。(7)公子:古代称诸侯之庶子,以别于世子,亦泛称诸侯之子。(8)纵:放纵,听任。(9)削:削弱。(10)加兵:谓发动战争,以武力进攻。(11)安:副词,表示疑问,相当于“怎么”、“岂”。(12)固:稳固,安定。(13)贵戚:帝王的亲族。(14)轻:轻视,鄙视。(15)邪:语气助词,表疑问。(16)国赋:国家规定的赋税。(17)大治:谓政治修明,局势安定。此处指税收。(18)府库:旧指国家贮藏财物、兵甲的处所。
1703054040
1703054041
【译文】赵奢是赵国征收田赋的官吏。有次在收取租税时,平原君家不肯缴纳,赵奢依法办理,杀了平原君家九个管事的人。平原君大怒,要杀死赵奢。赵奢趁机劝说道:“您在赵国是贵公子,现在要是纵容您的家臣而不遵守国家法令,就会削弱法令的权威,法令的权威削弱了就会使国家衰弱,国家衰弱了诸侯各国就要出兵来侵犯,诸侯出兵侵犯,赵国就会灭亡,您还怎样保有这些财富呢?像您这样地位高贵的人,能够奉公守法,就会使大家都奉公守法,大家都奉公守法,就能使国家强盛,国家强盛了赵国就会稳固,而您身为赵国皇亲,难道还会被天下人轻视吗?”平原君认为赵奢贤能,把他推荐给赵王。赵王于是任用他管理全国赋税,国家赋税管理得很好,百姓富裕,国库充实。
1703054042
1703054043
【原文】秦伐韩,军阏与(1)。王乃令奢将,救之,大破秦军。惠文王赐奢爵号为马服君(2)。孝成王立,秦与赵兵相距(3)长平(4),使廉颇将,固壁(5)不战。秦之间(6)言曰:“秦之所恶(7),独畏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括自少时学兵法,言(8)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之善(9)。括母问其故,奢曰:“兵,死地(10)也,而括易(11)言之。使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1703054044
1703054045
【注释】(1)阏与:地名。战国时韩邑,后属赵。在今山西省和顺县西北。(2)马服君:马服,战国赵地,在今河北省邯郸市西北。赵封其名将赵奢于此,赐号为马服君。后以“马服”指赵奢。(3)相距:对峙。距,通“拒”。(4)长平:古城名,故址在今山西省高平县西北。战国时秦白起曾大败赵括,坑杀赵降卒四十余万于此。(5)固壁:犹固垒。(6)间:间谍。(7)恶:畏惧,担心。(8)言:谈论。(9)善:赞同,应诺。(10)死地:绝境。(11)易:轻易,轻率。
1703054046
1703054047
【译文】后来秦国攻打韩国,军队驻扎在阏舆。赵王便派赵奢为将,去援救韩国,结果大败秦军。赵惠文王赐赵奢封号为马服君。后来,赵孝成王即位。秦国和赵国的军队在长平对峙。赵王派遣廉颇带兵对阵,赵军坚守营垒不应战。秦国的间谍散布谣言说:“秦国最担心的,就是怕赵奢的儿子赵括担任将军。”赵王因此用赵括为将,替代廉颇。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论军事,认为天下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他曾经和父亲赵奢谈论用兵作战,赵奢也难不倒他,但并不认为他是将帅之才。赵括的母亲问其中的缘故,赵奢说:“用兵打仗是敌我双方处于生死之地的大事,而他却夸夸其谈。赵国不用他为将也就罢了,要是一定让他为将,使赵军失败的人一定就是他。”
1703054048
1703054049
【原文】及括将行,其母上书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1)饭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2),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3)而朝,军吏无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4),归藏家,而日视便利(5)田宅可买者。王以为何如(6)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7)置(8)之,吾已决矣。”终遣之。括既代廉颇,悉(9)更约束(10),易置(11)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12)奇兵(13),射杀括。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14)之。
1703054050
1703054051
【注释】(1)奉:通“捧”。捧着。(2)士大夫:将佐,将士。(3)东向:亦作“东乡”或“东向”,面向东。古代以东为上方、尊位。(4)金帛:黄金和丝绸,泛指钱物。(5)便利:有利,方便。《墨子·尚同中》:“万民之所便利,而能强从事焉,则万民之亲可得也。”(6)何如:何似,比……怎么样。(7)母:赵括的母亲。(8)置:搁置,放下。(9)悉:尽,全。(10)约束:规章,法令。(11)易置:改设,更换,改变位置。(12)纵:通“总”,统率。(13)奇兵:出乎敌人意料而突然袭击的军队。(14)坑:活埋。
1703054052
1703054053
【译文】等到赵括将要领军出发,他母亲上书给赵王,说道:“赵括不能派做将军。”赵王说:“为什么?”回答说:“当初我侍奉他父亲赵奢,那时他父亲做将军,亲自捧着饭菜侍奉几十人用餐,所结交的朋友有几百人;大王和王族所赏赐的东西,全部分给下属将领;从接受命令的那天起,就不过问家里的事。现在赵括刚做将军,就面向东方接受部下的参见,军吏没有敢抬头看他的;大王赏赐的金银绸缎,全都拿回家收藏起来,而且天天打听哪里有便宜合适、可以买下的田地房屋。大王觉得这哪一点像他父亲?父亲与儿子的心地截然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领兵。”赵王说:“老人家您就别管这件事了,我已经决定了。”赵王最终还是派遣赵括为将。赵括代替廉颇以后,全部更改了军纪制度,撤换了军官。秦国大将白起听到这些以后,派出奇兵射死了赵括。于是赵国几十万大军投降了秦军,秦军将他们全部活埋了。
1703054054
1703054055
【原文】李牧(1)者,赵之北边(2)良将也,常居代(3)、鴈门(4),备(5)匈奴。日飨士(6),习骑射,谨(7)烽火(8),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9),急入收保(10),有敢捕虏(11)者斩。”如是数岁(12),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13)牧,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岁余,匈奴每来,出战,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14)。复请牧,牧固(15)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如前乃(16)敢奉令。”王许之。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17)日得赐而不用,皆愿得一战。于是悉勒(18)习战。大纵(19)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20)不胜,以数千人委(21)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牧多为奇陈(22),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破东胡(23)。单于奔走,匈奴不敢近赵边。
1703054056
1703054057
【注释】(1)李牧(?—公元前229年):战国时期赵国杰出将领,受封赵国武安君。李牧的生平活动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一段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一段以抵御秦国为主。与白起、廉颇和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2)边:边境,边界。(3)代:古国名。在今河北蔚县东北,建于战国以前,公元前475年为赵襄子所灭。(4)鴈门:“鴈”同“雁”。郡名,战国赵地。秦置郡,今山西北部皆其地。张守节《史记正义》:“今鴈门县代地,故云代鴈门也。”(5)备:防备,戒备。(6)飨士:以酒食款待士兵,犒劳士卒。(7)谨:慎守,严守。(8)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9)盗:侵犯。(10)收保:古代边境上设置的兼有储藏物资和防卫作用的小城堡。保,通“堡”。(11)捕虏:亦作“捕掳”。俘获。(12)岁:年。一年为一岁。(13)让:责备,责问。(14)田畜:耕种与畜牧。(15)固:副词。一再,执意,坚决地。(16)乃:副词。才。(17)边士:犹边卒。(18)勒:统率,部署。(19)纵:广泛地,任意地。(20)佯北:假装败退。(21)委:司马贞《史记索隐》:“委谓弃之,恣其杀略也。”(22)陈:同“阵”。军伍行列,战斗队形。(23)东胡:我国古代的少数民族。因居于匈奴之东,故名。春秋、战国时,南邻燕国,后为燕所破,迁于今西辽河上游一带。秦末东胡强盛,后为匈奴冒顿单于击败。余众退居乌桓山和鲜卑山,分别称乌桓、鲜卑。见《史记·匈奴列传》。后亦为我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泛称。
1703054058
1703054059
【译文】李牧是赵国镇守北方边境的优秀将领。他经常驻扎在雁门,防备匈奴,每天用丰厚的酒食犒劳将士,带领他们练习骑马、射箭,小心地把守烽火台,增加侦察人员,优待战士。李牧做出规定说:“匈奴如果侵入边境来抢掠,应立即退入营垒坚守,有敢擅自捕捉俘虏的要斩首。”这样一连好几年,赵军也没有什么伤亡和损失。然而匈奴认为李牧胆怯,即使是赵国边境上的士兵也认为自己的将军胆怯。赵王责备李牧,李牧依然如故。赵王大怒,将其召回,派另外的人代他为将。这一年多,匈奴每次来侵犯,新任将军便领兵出战。每次出战,多是失利,损失伤亡惨重,边境不能耕种、放牧。于是赵王又请李牧为将。李牧一再说自己有病。赵王于是就强令他出来率军守边。李牧说:“大王一定要任用臣下的话,必须依我以前的做法,我才敢接受任命。”赵王答应了他。李牧到了边境,按照原来的规定办事。匈奴好几年都一无所获,却始终认为李牧胆怯。守边的士兵每天得到犒赏却感觉自己无用武之地,都希望与匈奴打一仗。于是李牧部署将士习练战法,又让百姓把大批牲畜赶出去四处放牧,百姓漫山遍野。匈奴先派小股兵力入侵,李牧假装败走,丢下几千人给匈奴。单于听到此事,率领大批军队入侵。李牧布置许多奇阵,张开军阵的左右两翼包围伏击匈奴,大破其军,斩杀匈奴骑兵十余万。接着又打败东胡,单于远逃。从此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
1703054060
1703054061
【原文】屈原(1)者,名平,楚之同姓(2)也,为楚怀王左徒(3)。博闻强志(4),明(5)于治乱(6),娴(7)于辞令(8)。入则与王图议(9)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10),应对诸侯。王甚任(11)之。上官大夫(12)与之同列(13),而心害(14)其能。怀王使平造为宪令(15),平属(16)草藳(17)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弗知,每一令出,屈平伐(18)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19)平。平疾(20)王听之不聪(21)也,谗谄(22)之蔽明(23)也,邪曲(24)之害公也,方正(25)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26)而作《离骚(27)》。平既绌(28),其后秦大破楚师,怀王入秦而不反。平虽放流,睠顾(29)楚国,冀幸(30)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令尹(31)子兰(32)卒使上官大夫短(33)原于顷襄王(34),顷襄王怒而迁(35)之,迁于江南。遂自投汨罗(36)以死。汨水在罗,故曰汨罗。原既死之后,楚日(37)以削(38),竟(39)为秦所灭。
1703054062
1703054063
【注释】(1)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事楚怀王,曾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学问博、见识广,彰明法度,举贤授能,初为怀王所信用。主张联齐抗秦。子兰(怀王幼子)、上官大夫等害其能,进谗言于王,王乃疏原。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原既痛国之危亡,又感理想无法实现,遂投汨罗江而死。屈原开创了“楚辞”这一诗歌样式,对后世文学具有极大影响,代表作有《离骚》《九章》《天问》《九歌》等篇。(2)同姓:指同祖的兄弟。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熊通的儿子,因受封于屈地,而为屈氏。张守节《史记正义》:“屈、景、昭皆楚之族。”王逸云:“楚王始都是,生子瑕,受屈为卿,因以为氏。”(3)左徒:战国时楚国官名。后人因屈原尝为楚怀王左徒,即用以指屈原。(4)博闻强志:同“博闻强识”。见闻广博,记忆力强。(5)明:懂得,了解,通。(6)治乱:谓治理混乱的局面,使国家安定、太平。(7)娴:熟习。(8)辞令:应对的言辞。(9)图议:计议,商讨。(10)宾客:春秋、战国时多用称他国派来的使者。(11)任:指信任、信仰。(12)上官大夫: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楚国大臣。为人奸佞,妒贤忌能。因忌屈原之才,屡向楚怀王进谗言,使之疏远屈原。后楚怀王不听屈原忠告贸然赴秦,被囚,死于秦,顷襄王即位。时屈原懑而作《招魂》,以抒发对楚怀王囚死秦国的悲愤。贵族子兰因之大怒,上官大夫受其指使,向顷襄王进谗言,诬害屈原,屈原因之被逐江南。一说即靳尚。《新序·节士》称“楚贵臣上官大夫靳尚”。张守节《史记正义》:“王逸云上官靳尚。”(13)同列:同一班列,同等地位。亦指地位相同者。(14)害:妒忌。(15)宪令:法令。(16)属:撰写,纂辑。(17)草藳:初拟的文稿或画稿等。司马贞《史记索隐》:“草稾谓创制宪令之本也。”(18)伐:自我夸耀。(19)疏:疏远,不亲近。(20)疾:忧虑。(21)聪:明察。(22)谗谄:好谗谮谄谀之人。(23)蔽明:遮掩眼光。(24)邪曲:指品性不正的人。(25)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无邪。(26)幽思:深思,沉思。(27)离骚:《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28)绌:通“黜”。贬退,排斥,废除。(29)睠顾:亦作“眷顾”。垂爱,关注。(30)冀幸:犹希冀、侥幸。(31)令尹:春秋战国时楚国执政官名,相当于宰相。(32)子兰:芈姓,名子兰(一作阑),战国时楚国令尹。楚怀王子,顷襄王弟。楚怀王三十年(公元前299年),秦昭王诱骗楚怀王去秦(今陕西咸阳)会盟,昭睢、屈原等大臣反对怀王去秦,他却力劝怀王前去会盟。怀王入秦,被秦扣留,后死于秦。顷襄王即位(公元前298年),他任令尹,掌握楚国军政大权。他与上官大夫诬害屈原,迫使屈原流放江南。约顷襄王七年,楚人因其劝怀王入秦而不返,免令尹之职,以子椒接任。(33)短:谓指摘缺点,揭发过失。(34)顷襄王:即楚顷襄王(公元前298年-公元前263年在位),楚怀王之子,芈姓,原名熊横。太子时期,在秦国当人质。公元前302年熊横逃回楚国。楚怀王被困于秦后继位。(35)迁:流放,放逐。(36)汨罗:江名,湘江支流,在湖南省东北部。上游汨水有东西两源:东源出江西省修水县境,西源出湖南省平江县东北境龙璋山。两源在平江县城西汇合后称汨罗江,西流到湘阴县北注入洞庭湖。(37)日:每天,一天一天的。(38)削:削弱。(39)竟:终于,到底,最后。
[
上一页 ]
[ :1.70305401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