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54450
1703054451
【原文】冬十月(1),诏曰:“乃者九月壬申地震,朕甚惧焉。有能箴(2)朕过失,及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以匡朕之不逮,毋讳有司。朕既不德,不能附远(3),是以边境屯戍(4)未息。今复饬兵(5)重屯,久劳百姓,非所以绥(6)天下也。其罢车骑将军、右将军屯兵。”又诏:“池籞(7)未御幸者,假与贫民。郡国宫、馆。勿复修治。流民还归者,假公田,贷种、食,且勿算事(8)。”十一月,诏曰:“朕既不逮(9),导民不明,反侧晨兴(10),念虑万方,不忘元元(11)。唯恐羞(12)先帝圣德,故并举贤良方正以亲万姓,历载臻兹(13),然而俗化阙焉。传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4)!’其令郡国举孝、弟有行义闻于乡里者各一人。”
1703054452
1703054453
【注释】(1)冬十月:时在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2)箴:规谏,告戒。(3)附远:使边远者归附。(4)屯戍:驻防。(5)饬兵:整顿军队。(6)绥:安,安抚。(7)池籞:应劭曰:“池者,陂池也。籞者,禁苑也。”(8)算事:丁赋及徭役。(9)不逮:颜师古注:“不逮者,意虑不及也。”(10)反侧晨兴:反侧,翻来覆去,不能入睡。晨兴,早起。(11)元元:百姓,庶民。(12)羞:颜师古注:“羞谓忝辱也。”(13)历载臻兹:颜师古注:“多历年载,迄至于今。”臻,到。(14)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语出《论语·学而》。颜师古注:“《论语》载有若之言。”
1703054454
1703054455
【译文】(地节三年)冬十月,宣帝下诏说:“此前九月壬申日有地震,朕很恐惧,有人能规谏朕的过失,以及贤良方正、敢直言极谏之士来匡正朕的不足,即使事关身份显赫的有司要员,也不要有所忌讳。朕德行不足,不能使边远之人前来归附,因此边境上的驻防不曾停止。如今又要整顿军队派重兵屯守,长期地劳扰百姓,这不是用来安定天下的办法。现决定撤消车骑将军、右将军的驻防部队。”又下诏:“将久不使用的皇家园林禁苑,借给贫民。郡国的离宫别馆,不要再修理整治。流亡外地而返乡的人,借给他们公田,贷给他们种子、口粮,并且免除其赋税和徭役。”
1703054456
1703054457
十一月,下诏说:“朕思虑不周,不明白如何引导人民,以致夜晚难眠,一大早就起身,思考国家大事,不曾忘记百姓,唯恐辱没了先帝的圣德,所以令各郡国推举贤良方正之士以亲近百姓,经历数年,以至于今,然而风俗德化仍很欠缺。《论语》说:‘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是仁的根本啊!’现令郡国推举孝悌、有行义且著称于乡里者各一人。”
1703054458
1703054459
【原文】四年春二月,诏曰:“导民以孝,则天下顺。今百姓或遭衰絰(1)凶灾,而吏繇事(2)使不得葬,伤孝子之心,朕甚怜之。自今,诸有大父母(3)、父母丧者勿繇事,使得收敛送终,尽其子道。”夏五月,诏曰:“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虽有患祸,犹蒙死而存之。诚爱结于心,仁厚之至也,岂能违之哉!自今,子首匿(4)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5),皆上请廷尉以闻。”
1703054460
1703054461
【注释】(1)衰絰:本指丧服(衰、絰两者是丧服的主要部分)。此指丧事。(2)繇事:繇,通“徭”,徭役。事,颜师古注:“事谓役使之。”(3)大父母:即祖父母。(4)首匿:谓主谋藏匿罪犯。(5)殊死:指殊死刑。韦昭曰:“殊死,斩刑也。”
1703054462
1703054463
【译文】地节四年春二月,宣帝下诏说:“用孝道来引导百姓,那么天下就会和顺。如今百姓有时遭逢丧事凶灾,而官吏却要摊派徭役,役使他们,使死者不得安葬,有伤孝子之心,朕很怜悯他们。从现在起,凡有祖父母、父母丧事的人,官员不可派给他们徭役,使其能够收殓送终,尽人子之孝道。”夏五月,下诏说:“父子之亲,夫妇之道,这是天性。即使遇到祸患,还要冒死来保全亲人的性命。的确是亲爱联结于彼此之心,仁厚到了极点,怎么能违背它呢?从现在起,凡儿子首谋藏匿犯罪的父母,妻子藏匿犯罪的丈夫,孙子藏匿犯罪的祖父母,都不问罪。如果父母藏匿犯罪的儿子,丈夫藏匿犯罪的妻子,祖父母藏匿犯罪的孙子,罪当斩首,都要上报使廷尉得知。”
1703054464
1703054465
【原文】又曰:“令甲(1),死者不可生,刑者不可息(2)。此先帝之所重,而吏未称。今系者或以掠辜(3)若饥寒瘐死(4)狱中,何用心逆人道也!朕甚痛之。其令郡国岁上系囚以掠笞(5)若瘐死者所坐名、县、爵、里(6),丞相、御史课殿最(7)以闻。”元康元年(8),秋八月,诏曰:“朕不明六艺(9),郁(10)于大道,是以阴阳风雨未时。其博举吏民,厥身修正,通文学,明于先王之术,宣究(11)其意者,各二人(12),中二千石各一人。”
1703054466
1703054467
【注释】(1)令甲:法令的第一篇。如淳曰:“令有先后,故有令甲、令乙、令丙。”(2)息:颜师古注:“息谓生长也,言劓、刖、膑、割之徒,不可更生长,亦犹谓子为息耳。”(3)掠辜:苏舆曰:“掠辜者,情罪未得,笞掠过当。”(4)瘐死:囚犯在狱中因受刑、饥寒或疾病而死。(5)掠笞:拷打,笞击。(6)名、县、爵、里:颜师古注:“名,其人名也。县,所属县也。爵,其身之官爵也。里,所居邑里也。”(7)殿最:古代考核政绩或军功,下等称为“殿”,上等称为“最”。(8)元康元年:公元前65年。元康,汉宣帝第三个年号,共计四年。(9)六艺:指儒家的“六经”,即《礼》《乐》《书》《诗》《易》《春秋》。(10)郁:不通,不明。(11)宣究:穷尽。谓深入推求。(12)各二人:刘攽曰:“此诏是下丞相、御史者,故云各二人。”
1703054468
1703054469
【译文】又下诏说:“法令的第一篇说:被处死者不可复生,受刑罚的部位不能重新生长。这是先帝所重视的事情,而官吏却未能深体其意。现今被捕入狱的囚犯有的受刑过重,有的因饥寒、疾病而死于狱中。官吏们为何用心如此违背人道啊!朕对此十分痛心。现令郡国每年要上报因受刑过重以及因饥寒、疾病而死的囚犯的情况及主管官员的姓名、所属县分、官爵、所在邑里等,丞相、御史要加以考核,奏明朝廷。”元康元年,秋八月,下诏说:“朕不明了《礼》《乐》《书》《诗》《易》《春秋》,不通晓治国之道,所以阴阳不能调和、风雨不能及时。现从吏民之中广泛进行推举,那些持身端正,精通经典,明了先王治国之道,并能深入推究其中义理的,丞相、御史各推举二人,中二千石的官员各推举一人。”
1703054470
1703054471
【原文】夏五月,诏曰:“狱者,万民之命,所以禁暴止邪,养育群生也。能使生者不怨,死者不恨,则可谓文吏(1)矣。今则不然,用法或持巧心(2),析律贰端(3),深浅不平,增辞饰非,以成其罪。奏不如实,上亦亡繇知。此朕之不明,吏之不称,四方黎民将何仰(4)哉!二千石各察官属,勿用此人。吏务平法(5)。或擅兴繇役,饰厨、传。称过使客(6),越职逾法,以取名誉,譬犹践薄冰以待白日,岂不殆哉!今天下颇被疾疫之灾,朕甚愍之。”
1703054472
1703054473
【注释】(1)文吏:文法之吏。指执法吏。(2)巧心:机巧之心。(3)析律贰端:谓曲解法律条文,妄生不实端绪,以加重人罪。(4)仰:依赖,依靠。(5)平法:犹持法、执法。亦谓执法平正。(6)饰厨传,称过使客:韦昭曰:“厨谓饮食,传谓传舍。言修饰意气,以称过使而已。”颜师古注:“使人及宾客来者,称其意而遣之,令过去也。”
1703054474
1703054475
【译文】(元康二年)夏五月,下诏说:“刑狱关系到万民的命运,是用以禁止暴力、防止邪恶、养育百姓的。能做到使生者不怨、死者不恨,这就可以称得上是合格的执法之吏了。现在却不是这样,执法时有的抱有机巧之心,曲解律条,妄生端绪,以加重人罪,量刑轻重不公,妄加不实之词,使其罪名成立。上奏时不按照实际情况,天子也无法了解实情。这样朕不能明察,吏不能称职,天下百姓还能依靠什么呢?二千石的官员各自检察其下属,不得任用这样的人,官吏要力求执法公平。有的官吏擅自征发徭役,准备舒适的住处和精美的膳食,使过往的客使称心如意,僭越职权和法度,以取得名誉,这好比踏着薄冰而等待烈日,难道不危险吗?当今天下深受疾疫之灾,朕对此深表怜悯。”
1703054476
1703054477
【原文】五凤二年(1),秋八月,诏曰:“夫婚姻之礼,人伦之大者也;酒食之会,所以行礼乐也。今郡国二千石或擅为苛禁(2),禁民嫁娶不得具酒食相贺召(3)。由是废乡党之礼,令民亡所乐,非所以导民也。《诗》不云乎?‘民之失德,干糇以愆(4)。’勿行苛政。”三年(5),三月,诏诸儒讲《五经》(6)同异,太子太傅萧望之(7)等平奏(8)其议,上亲称制临决(9)焉。乃立梁丘(10)《易》、大小夏侯(11)《尚书》、谷梁《春秋》博士。
1703054478
1703054479
【注释】(1)五凤二年:公元前56年。五凤,汉宣帝的第五个年号,共计四年。(2)苛禁:苛刻的禁令。(3)贺召:谓召客庆贺。(4)民之失德,干糇以愆:语出《诗·小雅·伐木》。干糇,干粮,亦泛指普通的食品。颜师古注:“言人无恩德,不相饮食,则阙干糇之事,为过恶也。”(5)三年:此指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6)五经:五部儒家经典,即《诗》《书》《易》《礼》《春秋》。其称始于汉武帝建元五年。其中《礼》,汉时指《仪礼》,后世指《礼记》;《春秋》,后世并《左传》而言。(7)萧望之:字长倩,萧何的六世孙,东海兰陵(今山东苍山兰陵镇)人,徙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著名经学家。宣帝时任太子太傅,为宣、元两帝倚重的大臣。(8)平奏:谓辨析明白而后上奏。(9)临决:谓亲自裁决。(10)梁丘:梁丘贺,字长翁,琅琊诸县(今枳沟镇乔庄村东)人。西汉今文《易》学“梁丘学”之开创者。(11)大小夏侯:指汉今文《尚书》学者夏侯胜、夏侯建。汉初,伏生以《尚书》授济南张生及欧阳生。夏侯胜之先夏侯都尉从张生受《尚书》,以传族子始昌,始昌传胜。胜传从兄子建,建又事欧阳高。由是《尚书》有大小夏侯之学。
1703054480
1703054481
【译文】五凤二年,秋八月,下诏说:“婚姻之礼,是人伦中的大事;酒食宴会,是举行礼乐时所使用的。当今郡国二千石的官员有的擅自制定苛刻的禁令,禁止民间嫁娶时摆设酒食来招待客人相互庆贺,因此乡党邻里之间应有的礼仪就废弛了,使得百姓没有什么可欢乐的,这不是用来教导百姓的好办法。《诗经》不是说过吗?‘人民之间没有恩德,不互相饮食应酬,就连粗薄的食物也会造成人们的怨尤。’不要实行这样的苛刻政令。”(甘露三年)三月,诏令各儒讲论五经的同异,太子太傅萧望之等将大家的论议辨析明白而后上奏,再由宣帝亲自裁决。于是设立研究梁丘贺《易》学的博士、研究大小夏侯氏《尚书》的博士和研究谷梁赤《春秋》的博士。
1703054482
1703054483
【原文】孝元皇帝(1),宣帝太子也。八岁,立为太子。壮大,柔仁(2)好儒。
1703054484
1703054485
【注释】(1)孝元皇帝:汉元帝刘奭,汉宣帝刘询与嫡妻许平君生之子。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被立为太子。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十月,于宣帝卒后继位,在位十六年,谥号“孝元皇帝”,庙号“高宗”。(2)柔仁:柔和而仁慈。
1703054486
1703054487
【译文】孝元皇帝是汉宣帝的太子。八岁时被立为太子。长大成人后,柔和仁慈,喜好儒术。
1703054488
1703054489
【原文】初元元年(1),夏四月,诏曰:“朕承先帝之圣绪(2),获奉宗庙,战战兢兢。间者(3)地数动而未静,惧于天地之戒,不知所繇。方田作(4)时,朕忧蒸庶(5)之失业,临遣(6)光禄大夫褒等十二人循行天下,存问耆老(7)、鳏、寡、孤、独(8)、困乏、失职之民,延登(9)贤俊,招显侧陋(10),因览风俗之化。相、守二千石诚能正躬劳力,宣明教化,以亲万姓,则六合(11)之内和亲,庶几乎无忧矣。《书》不云乎?‘股肱良哉。庶事康哉(12)!’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1703054490
1703054491
【注释】(1)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初元,汉元帝的第一个年号,共计五年。(2)圣绪:称帝王的统绪。(3)间者:近来。(4)田作:耕作。(5)蒸庶:民众,百姓。(6)临遣:应劭曰:“自临面约敕乃遣之。”(7)耆老:老年人。(8)鳏、寡、孤、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独居无依靠的人。《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9)延登:延揽擢用。(10)招显侧陋:招显,招致并使之显耀。侧陋,处在僻陋之处的贤人或卑贱的贤者。(11)六合:天下四方。(12)股肱良哉,庶事康哉:意谓辅臣贤良,诸事安宁。《书·益稷》:“(皋陶)乃赓载歌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股肱,比喻左右辅佐之臣。康哉,歌颂太平之词。
1703054492
1703054493
【译文】初元元年,夏四月,元帝下诏说:“朕继承先帝的圣功伟业,得以奉祀宗庙,畏惧谨慎。近来大地数次震动而未曾安定,朕畏惧于上天的告诫,却不知其原因所在。现正当耕作时节,朕担心百姓无力谋生,当面告诫并派遣光禄大夫褒等十二人巡视天下,慰问老者、鳏寡孤独、困乏及失其常业的百姓,招揽任用贤俊,招引微贱的贤者并使其显贵,以观览风俗教化的情况。郡国的相、守及二千石的官员果能以身作则,勤于政事,宣扬朝廷的教化,来亲和万民,那么四方之内的人们就会和睦亲爱,或许就没有什么可忧虑的了。《尚书》不是说过吗?‘辅佐之臣贤良,诸事就能安宁!’特布告天下,使大众都能明了朕的心意。”
1703054494
1703054495
【原文】二年春,诏曰:“盖闻贤圣在位,阴阳和,风雨时,日月光,星辰静,黎庶康宁,考终厥命(1)。今朕恭承天地,托于公侯之上,明不能烛(2),德不能绥,灾异并臻,连年不息。乃二月戊午,地震于陇西郡(3),毁落(4)太上皇庙殿壁木饰,坏败豲道县(5)城郭官寺(6)及民室屋,压杀人众。山崩地裂,水泉涌出。天惟降灾,震惊朕师(7)。治有大亏,咎至于斯。夙夜兢兢,不通大变,深惟郁悼(8),未知其序(9)。间者岁数不登,元元困乏,不胜饥寒,以陷刑辟(10),朕甚闵之。郡国被地动灾甚者,无出租赋。赦天下。有可蠲除、减省以便万姓者,条秦,毋有所讳。丞相、御史、中二千石举茂材(11)异等(12)、直言极谏之士,朕将亲览焉。”
1703054496
1703054497
【注释】(1)考终厥命:享尽其天年。厥,代词,其。(2)烛:洞悉。(3)陇西郡:郡名。秦始置。约在今甘肃省南部和东南部。(4)毁落:毁坏脱落。(5)豲道县:秦置,西汉时属天水郡,约在今甘肃省陇西县东南。豲,音桓。(6)官寺:官署,衙门。(7)朕师:我众。(8)郁悼:郁抑忧伤。(9)序:颜师古注:“序,次也。”(10)刑辟:刑法,刑律。(11)茂材:才德优异之士。(12)异等:指德才特殊的人。
1703054498
1703054499
【译文】初元二年春,元帝下诏说:“听闻圣帝贤王在位,阴阳调和,风雨及时,日月光明,星辰宁静,百姓安宁,能享尽天年。如今朕敬奉天地,位居公侯之上,贤明不能够洞悉事理,德义不足以安抚万民,灾异屡至,连年不停。在二月戊午日,陇西郡发生地震,毁坏震落了太上皇庙殿壁上的木饰,损坏了豲道县的城墙、官府以及百姓的房屋,压死的人很多。山体崩塌,地面开裂,水泉涌出。上天降灾,震惊我众。治国有大的过失,以至于发生这样的灾害。我虽然日夜战战兢兢,但不了解大灾变产生的原因,深感抑郁忧伤,不知如何解救。近来连年歉收,百姓穷困,经受不住饥寒的煎熬,以致铤而走险陷入刑律,朕很怜悯他们。郡国中遭受地震灾害严重的可不用交纳租赋,大赦天下。有可以蠲除、减省以方便百姓的事情,可逐条上奏,不要有所忌讳。丞相、御史、中二千石的官员要荐举德才优异杰出、敢于直言极谏之士,朕将亲自察看。”
[
上一页 ]
[ :1.7030544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