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54724e+09
1703054724
1703054725 【译文】汉文帝即位的第十三年,齐王国的太仓长官淳于意犯了罪,应当被处以刑罚。他的小女儿缇萦上书说:“臣妾的父亲做官,齐国的人们都称赞他清廉公平,现今犯法当被判刑。臣妾伤痛那些死去的人不能复生,遭受刑罚的人不能恢复原貌。即使他们以后想改过自新,也是无法办到的。臣妾愿意被没入官府做奴婢,以此来赎免我父亲的罪过,使他能得以改过自新。”
1703054726
1703054727 【原文】书奏天子,天子怜悲其意,遂下令曰:“盖闻有虞氏(1)之时,画衣冠异章服以为戮(2),民不犯,何治之至?今法有肉刑三(3),黥。劓二。刖左右趾合一。凡三也。而奸不止。其咎安在?非乃(4)朕德之薄,而教不明与?吾甚自愧!故夫训道(5)不纯,而愚民陷焉。《诗》曰:‘恺悌君子,民之父母(6)。’今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已加焉,或欲改行为善,而道无由至,朕甚怜之。夫刑至断支体,刻肌肤,终身不息(7),何其刑之痛而不德(8)也!岂称(9)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有以易之。”
1703054728
1703054729 【注释】(1)有虞氏:古部落名,传说其首领舜受尧禅。此指代舜。有,词头。(2)画衣冠,异章服以为戮:画衣冠,传说上古有象刑,即以异常的衣着象征五刑表示惩戒。章服,有识别符号的衣服。戮,羞辱。(3)肉刑三:指当时施行的黥、劓、刖三种肉刑。孟康曰:“黥、劓二,刖左右趾合一,凡三也。”(4)非乃:岂非(难道不是),莫不是。(5)训道:教诲开导。颜师古注:“道,读曰导。”(6)恺悌君子,民之父母:和乐平易的君子,是民众的父母。语出《诗经·大雅·泂酌》。恺悌,和乐貌。(7)息:滋息,生长。(8)不德:缺乏德行。(9)称:相当,符合。
1703054730
1703054731 【译文】奏书上达天子,天子怜悯她的心意,于是下令说:“听说舜王在位时,只是在犯人的衣冠上画图文标识,让他们穿异于常人且有识别符号的衣服,以此作为羞辱,但人民却不犯法,治理达到了如此极致的程度!现今的法令有三种肉刑,而奸邪之事仍没有得到禁止,这其中的过失在哪里呢?难道不是朕的德行浅薄,教化还没有彰显吗?我自己感到很惭愧。因为教导训诲不够善良纯正,使得无知的百姓陷于罪恶之中。《诗经》上说:‘和乐平易的君子啊,是人民的父母。’如今人们有了过失,还没有施以教化,而刑罚已经加到了他们身上,有的人想改过行善,却没有这样的机会了,朕非常怜悯他们。刑罚能达到截断肢体、刺刻肌肤的程度,一生都不能再生长复原,这样的刑罚是多么令人苦痛而又缺乏道德。难道这合乎为民父母的意思吗?应当废除肉刑,用其他方式予以代替。”
1703054732
1703054733 【原文】善乎!孙卿(1)之论刑(2)也,曰:“世俗之为说者,以为治古(3)无肉刑,有象刑(4),是不然(5)矣。以为治古则人莫触罪(6)邪,岂独无肉刑哉,亦不待(7)象刑矣。以为人或触罪矣,而直轻其刑,是杀人者不死,而伤人者不刑也。罪至重而刑至轻,民无所畏,乱莫大焉。凡制刑之本,将以禁暴恶,且惩其末(8)也。杀人者不死,伤人者不刑,是惠暴而宽恶也。故象刑非生于治古,方起于乱今也(9)。所以有象刑之言者。近起今人恶刑之重。故遂推言古之圣君但以象刑天下自治也。
1703054734
1703054735 【注释】(1)孙卿: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又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著名思想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2)论刑:论说刑法。下文中荀子论刑之言,出自《荀子·正论》。(3)治古:指古代升平社会、古之治世。(4)象刑:传上古无肉刑,仅用与众不同的服饰加之犯人以示羞辱,谓之象刑。(5)不然:不合理,不对。(6)触罪:犯罪。(7)不待:用不着,不用。(8)末:《荀子·正论》作“未”。杨倞注:“未,谓将来。”(9)故象刑非生于治古,方起于乱今也:如淳曰:“所以有象刑之言者,近起今人恶刑之重,故遂推言古之圣君但以象刑天下自治也。”
1703054736
1703054737 【译文】荀子对刑法的论说真是太好了。他说:“按世俗人们的说法,以为在上古治世的时代没有肉刑只有象刑,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如果认为在古代太平盛世时没有人犯罪,那么难道只是没有肉刑吗?连象刑也不需要啊。或是认为当时人们有犯罪的,但只是一味减轻其刑罚。这等于是杀人者不会被处死,伤害了别人也不会受到处罚。罪行非常严重而受到的刑罚却很轻,人民就会无所畏惧,祸乱没有比这更大的了。大凡制定刑法的根本,是用来禁止暴恶,并防患于未然的。(如果)杀了人不被处死,伤了人不被判刑,这是赐惠于凶暴之人而宽恕邪恶者。所以,象刑不是产生在古代的治世,反而是兴起于动乱的当今。”
1703054738
1703054739 【原文】凡爵列(1)官职,赏庆(2)刑罚,皆以类相从(3)者也。一物失称(4),乱之端(5)也。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6)功,刑不当罪,不祥莫大焉。夫征暴诛悖(7),治之盛(8)(盛作威)也。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是百王之所同,未有知其所由来者也。故治则刑重,乱则刑轻(9),犯治之罪固重,犯乱之罪固轻也(10)。《书》云‘刑罚世重世轻(11)’,此之谓也。”《书》所谓“象刑惟明”(12)者,言象天道而作刑,安有菲屦(13)赭衣者哉?
1703054740
1703054741 【注释】(1)爵列:爵位。(2)赏庆:奖赏。(3)以类相从:谓按其类别各相归属。(4)失称:不相当。(5)端:开始。(6)当:对等,相当。(7)诛悖:讨罚悖逆。(8)盛:《汉书·刑法志》原文作“威”。(9)故治则刑重,乱则刑轻:杨倞曰:“治世刑必行,则不敢犯,故重。乱世刑不行,则人易犯,故轻。”(10)犯治之罪固重,犯乱之罪固轻也:杨倞曰:“治世家给人足,犯法者少,有犯则众恶之罪,固当重也。乱世人迫于饥寒,犯法者多,不可尽用重典,当轻也。”(11)刑罚世重世轻:语出《尚书·周书·吕刑》,意谓刑罚会因时代的变化而在程度上有轻重的不同。(12)象刑惟明:语出《尚书·虞书·益稷》。颜师古注:“《虞书·益稷》曰:‘咎繇方祗厥叙,方施象刑惟明。’言敬其次叙、施其法刑皆明白也。”(13)菲屦:草或麻编成的鞋。“菲”通“屝”,指草鞋。屦,音句。
1703054742
1703054743 【译文】“凡是爵位、官职、赏赐和刑罚,都要按功过的等级来相应地施予。一件事做得不恰当,就是混乱的开端。德行与爵位不相符,能力与官职不相符,赏赐与功劳不相当,刑罚与罪过不相当,没有比这样更不吉祥的了。征讨暴乱,诛罚叛逆,这是统治的威严所在。杀人者被处死,伤人者被判刑,这是所有君王都一致遵行的,没有人知道其产生的原因。因此在治世时,用刑严厉(以禁绝犯罪);在乱世时,用刑偏轻,(以宽赦不得已而触犯刑律之人)。在治世犯法者少,有犯罪者众人厌恶,必会得到严重的惩罚;在乱世犯法的人多,不能都用重刑惩罚,所以用刑反而轻。《尚书》中说:‘刑罚会因时代的变化,有时重有时轻。’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尚书》所说“象刑惟明”,是指效法上天的规律来制定刑法,怎么会有只穿上草鞋和囚服就能代替刑罚的事呢?
1703054744
1703054745 【原文】孙卿之言既然(1),又因俗说而论之曰:禹承尧、舜之后,自以德衰,而制肉刑。汤武顺而行之者,以俗薄(2)于唐、虞故也。今汉承衰周暴秦极弊(3)之流俗,已薄于三代,而行尧、舜之刑,是犹以鞿羁(4)而御駻突(5),以绳系马领曰鞿。駻突。恶马也。违救时(6)之宜矣。且除肉刑者,本欲以全民也,今去髠钳(7)一等,转而入于大辟。以死罔民(8),失本惠(9)矣。故死者岁以万数,刑重之所致也。至乎穿窬(10)之盗,忿怒伤人,男女淫佚,吏为奸臧(11),若此之恶,髠钳之罚,又不足以惩也。故刑者岁十万数,民既不畏,又曾不耻,刑轻之所生也。
1703054746
1703054747 【注释】(1)既然:本来如此,已经如此。(2)薄:指人心、世道、纲纪等衰微。(3)极弊:极其衰败。(4)鞿羁:马缰绳和络头。(5)御駻突:御,驾驭。駻突,指凶悍的马。(6)救时:匡救时弊。(7)髠钳:髠,通“髡”,古代剃发之刑。钳,古刑罚。以铁器钳束人的颈项、手、足。髠钳,音坤前。(8)罔民:欺骗陷害百姓。《孟子·梁惠王上》:“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赵岐注:“是由张罗罔以罔民者也。”(9)本惠:本来的善意。(10)穿窬:亦作“穿逾”。挖墙洞和爬墙头。指偷窃行为。窬,音鱼。(11)奸臧:谓不法受贿。
1703054748
1703054749 【译文】荀子的说法已经如此,又就一般人们的看法而论述说:“禹继承于尧舜之后,自认为德行衰微,于是制定了肉刑。商汤和周武王沿袭并加以实行的原因,是由于世道人心比尧、舜时期衰微的缘故。如今汉朝继承衰周和暴秦之后极其衰败的风气,习俗已经衰微于夏、商、周三代了,然而却要实行尧、舜时期的刑法,这就如同用缰绳和络头来驾驭凶悍的马一样,违背了匡救时弊的适宜做法。况且,废除肉刑,本来是希望保全人民,如今去除了髡、钳这类刑罚,反而变成了以死刑来问罪,这是用死刑来欺骗陷害百姓,也就失去了本来的善意。所以,被处死者每年数以万计,这是刑罚过重所导致的。至于穿壁越墙的偷盗、因愤怒而伤人、男女淫乱、官员不法受贿,像这样的恶行,用髡、钳一类的刑罚又不足以惩戒,所以受刑者每年有十万人之多。人民既不惧怕刑罚,又不感到羞耻,这是刑罚过轻所造成的。”
1703054750
1703054751 【原文】故俗之能吏,公以杀盗为威,专杀者胜任,奉法(1)者不治,乱名伤制,不可胜条(2)。是以网密而奸不塞(3),刑繁而民愈嫚。必世(4)而未仁,百年而不胜残(5),诚以礼乐阙而刑不正也。岂宜(6)惟思所以清原正本(7)之论,删定律令,撰二百章(8),以应大辟。其余罪次(9),于古当生,今触死者,皆可募行肉刑(10)。及伤人与盗,吏受赇(11)枉法,男女淫乱,皆复古刑,为三千章。诋欺文致(12),微细之法,悉蠲除(13)。如此,则刑可畏,而禁易避,吏不专杀,法无二门(14),轻重当罪,民命得全,合刑罚之中(15),殷(16)天人之和,顺稽古(17)之制,成时雍(18)之化。成康刑措,虽未可致,孝文断狱,庶几可及也。
1703054752
1703054753 【注释】(1)奉法:奉行或遵守法令。(2)条:列举。(3)塞:遏制,约束。(4)必世:三十年的代称。《论语·子路》:“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邢昺疏:“三十年曰世……必三十年仁政乃成也。”(5)胜残:遏制残暴的人,使之不能作恶。(6)岂宜:王先谦曰:“岂宜,宜也。周语‘岂繄多宠’,韦注:‘岂,辞也。’”(7)清源正本:谓从根本上整顿清理,彻底解决问题。(8)撰二百章:《吕刑》有“大辟之属二百”之说。(9)罪次:刑罪的等级。(10)募行肉刑:李奇曰:“欲死邪?欲腐邪?”(11)受赇枉法:受赇,接受贿赂。枉法,谓歪曲和破坏法律。(12)诋欺文致:诋欺,毁谤丑化。文致,谓舞文弄法,致人于罪。(13)蠲除:废除,免除。蠲,音捐。(14)法无二门:法令一致。(15)中:指正确的标准。(16)殷:正定李奇曰:“殷亦中。”(17)稽古:考察古事。(18)时雍:指时世太平。
1703054754
1703054755 【译文】所以,一般所谓有能力的官员,都以诛杀盗贼来显示威严。专擅杀戮的人被看作能胜任工作,守法之人被认为不能进行治理。混淆刑名、损害法制的现象举不胜举。因此,法网虽严密但奸邪之事却不能得到制止,刑法虽繁多但人民却愈发轻慢。用三十年的时间还不能达到仁政,经过百年也无法遏制残暴,确实是因为礼乐教化缺乏而刑法使用不当的缘故啊。应该思考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法,删改修订现有的法律条令,依据古制撰集刑律二百条,以此来对应死刑。其他刑罪的等级,在古代应当活命而在今天却是犯死罪的,都可以用资财赎死来减为肉刑。如果是伤人和盗窃、官员贪赃枉法、男女淫乱等罪,都可恢复古代刑法的规定,制定刑罚三千条。对于毁谤和诬陷等微细的法令条文,都应予以废除。这样,刑罚就会使人畏惧,法律禁止的事就会容易避免触犯,官员不再只是以杀戮为能事,法令也会一致,判刑的轻重与罪行相当,人民的生命就会得以保全。像这样,符合使用刑罚的正确标准,确定天人之间的和谐,依顺古代的制度,可以成就太平盛世的教化。像西周成、康时期将刑罚搁置不用的局面,虽然不容易达到,但像孝文帝时一年仅断案四百的先例,差不多是可以做到了。
1703054756
1703054757 【原文】洪范八政(1),一曰食,二曰货(2)。二者,生民之本,兴自神农(3)之世。“斫木为耜(4),煣木为耒(5),耒耨(6)之利,以教天下”,“日中为市(7),致(8)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9)”,而货通食足。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黄帝以下(10)“通其变,使民不倦(11)”。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也。故《易》称:“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12)。”财者,帝王所以聚人守位、养成群生、治国安人之本也。是以圣王域(13)民,筑城郭(14)以居之,制井庐(15)以均之,开市肆(16)以通之,设庠序以教之。士农工商(17),四民有业。圣王量能(18)授事,四民陈力受职(19),故朝无废官(20),邑无傲民(21),地无旷土(22)。
1703054758
1703054759 【注释】(1)洪范八政:古代国家施政的八个方面。《书·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宾,八曰师。”(2)一曰食,二曰货:食和货本指粮食等食物和钱财、货物。在古代用以称国家财政经济。《汉书·食货志》云:“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3)神农:据《史记·补三皇本纪》载,炎帝又号神农氏,姜姓,母曰女登,有蟜氏之女。以火德王,故曰炎帝。因最早教民耕种,故称神农。(4)斫木为耜:砍削木料来制作耜。斫,砍、削。耜,耒下铲土的部件,初以木制,后以金属制作,可拆卸置换。(5)煣木为耒:用火烤木头来制作耒。煣,火烤木材使弯曲或伸直。颜师古注:“煣,屈也。”耒,指耒耜的柄。(6)耒耨:犁与锄。亦泛指农具。(7)日中为市:日中,正午。市,临时或定期集中一地进行的贸易活动。(8)致:招引,招致。(9)各得其所:谓各自得到其所需要的。颜师古注:“自‘斫木为耜’以至于此,事见《易》上系辞。”(10)以下:表示时代在后的。犹言以后、以来。(11)通其变,使民不倦:语出《易经·系辞下》。李奇曰:“器币有不便于时,则变更通利之,使民乐其业而不倦也。”(12)“易称”下四句:出自《易经·系辞下》。(13)域:谓划分区域而居。(14)城郭:亦作“城廓”。城指内城的墙,郭指外城的墙。亦泛指城市。(15)井庐:井,井田。《周礼·考工记·匠人》:“九夫为井,井间广四尺。”郑玄注:“此畿内采地之制。九夫为井,井者,方一里,九夫所治之田也。”庐,泛指简陋居室。颜师古注:“井田之中为屋庐。”(16)市肆:市场,市中店铺。(17)士农工商:古代所谓四民。《汉书·食货志上》:“士农工商,四民有业。学以居位曰士,辟土殖谷曰农,作巧成器曰工,通财鬻货曰商。”(18)量能:衡量才能。(19)陈力受职:陈力,贡献、施展才力。受职,接受上级委派的职务。(20)废官:谓有职而无其官,或有官而不称其职。(21)傲民:《汉书·食货志上》原文作“敖民”,意谓闲游之民。(22)旷土:荒芜的土地。
1703054760
1703054761 【译文】在《尚书·洪范》中,记录了古代国家施政的八个方面,第一个是“食”,第二个是“货”。这两个方面是养育人民的根本,自神农氏的时代就已经兴起。“砍削木料来制作耜,用火烤木材来制作耒,把耒耨的好处传给天下人民。”“在中午形成集市进行贸易,招引天下的人,聚集天下的货物,进行完贸易后就离开,各自都会得到自己需要的东西。”货物流通,粮食充足,然后才能使国家殷实人民富足,政教风化也就能形成了。自黄帝以后,“器物钱币有不便于当时者,则改革而变通之,使人民乐其本业而不感到厌倦”。殷商和周朝的兴盛,《诗经》《尚书》中已有所记述,其要务在于安定人民,使百姓富足后再教导他们。所以《易经》上说:“天地的大德是生养万物,圣人的大宝是地位。用什么来保持地位?要靠仁德。用什么来聚集人民?要用财富。”财富,是帝王用来聚合人民、保持地位、养育众生、治理国家、安定百姓的根本。所以,圣明的君王划分区域来安置人民,建筑城市让人们居住,设置井田并建立房屋对人们进行平均分配,开设集市让人们互通有无,设立学校来教导大众。士人、农民、工人、商人都有各自的职业。圣明的君王通过衡量人们的能力来授予职事,(士农工商)四民贡献自己的才能来接受任务。所以,朝廷中没有不称职的官员,城邑里没有闲游之民,田野中也没有荒芜的土地。
1703054762
1703054763 【原文】孔子曰:“导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1)。”故民皆劝功乐业(2),先公而后私。民三年耕,则余一年之畜(3),衣食足而知荣辱,廉让生而争讼息。余三年食,进业曰登(4),再登曰平(5),三登泰(泰上有曰字)平(6),然后王德流洽(7),礼乐成焉。又曰(8):“籴(9)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故甚贵与甚贱,其伤一也。”善为国者,使民毋伤,而农益劝。
1703054764
1703054765 【注释】(1)“孔子曰”下四句:语出《论语·学而》。意谓:治理一个千乘之国,要敬慎地处理政事,要讲诚信;要节省费用,爱护人民;使用民力时,要根据农事的忙闲合理调配。导,《汉书·食货志上》原文作“道”,治理之意。千乘,战国时期诸侯国,小者称“千乘”,大者称“万乘”。敬事,敬慎处事。节用,节省费用。以时,按一定的时间。(2)劝功乐业:劝功,谓努力建功立业。乐业,谓愉快地从事本业。(3)畜:积蓄,积储。(4)进业曰登:进业,使事业有所发展。颜师古注引郑玄曰:“进上百工之业也。或曰进上农工诸事业,名曰登。”登,成熟、丰收。(5)平:古代官员考核政绩,任内连续丰收,余六年食,谓之“平”。《汉书·食货志上》:“三考黜涉,余三年食,进业曰登;再登曰平,余六年食;三登曰泰平,二十七岁,遗九年食。”(6)泰平:连续三年农业有成,谓之“泰平”。(7)王德流洽:王德,《汉书·食货志上》原文作“至德”。流洽,流遍、遍及。(8)又曰:此言者指李悝。《汉书·食货志上》原文作:“是时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以为地方百里,提封九万顷……又曰: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故甚贵与甚贱,其伤一也。善为国者,使民毋伤而农益劝。”(9)籴:买进谷物。籴,音笛。
1703054766
1703054767 【译文】孔子说:“治理一个千乘之国,要敬慎地处理政事,要讲诚信;要节省费用,爱护人民;使用民力时,要根据农事的忙闲合理调配。”因此,人民都努力地建功立业,愉快地从事自己的本业,先为公家着想而后才想到自身。人民耕种三年,就能积蓄足够一年使用的余粮。衣食丰足了,人们才会懂得荣辱;清廉逊让的风气形成了,争斗诉讼就会平息。能有三年的粮食储备,各项事业都有所发展,就称为登,两次登就称为平,三次登就是泰平,然后君王的德泽就会遍及天下,礼乐的教化也就形成了。(李悝)又说:“购买谷物时,价格太高就会伤害大众的利益,价格太低就会伤害农民的利益。大众的利益受到伤害,人们就会四散离去;农民的利益受到伤害,国家就会贫乏。所以谷价太高或太低,同样都会造成伤害。善于治国者,应使大众的利益不受伤害,而农民也能更加勤勉。”
1703054768
1703054769 【原文】文帝即位,躬修俭节,思安百姓。时民近战国,背本趣末(1),贾谊说上曰:“筦子(2)曰:‘仓廪实知礼节(3)。’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4)。’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5)。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6)也,故其蓄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7)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8),莫之或止(9),生之者甚少,而靡(10)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蹷(11)哉!
1703054770
1703054771 【注释】(1)背本趣末:谓弃农务商。我国古代以农为本、商为末。趣,趋向、归向。(2)筦子:“筦”通“管”,即管仲(?—公元前645年),春秋齐国颍上(今安徽颍上)人,史称管子。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其言论见于《国语·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3)仓廪实知礼节:语出《管子·牧民》。意谓:人民的生活富裕了,才能够有礼法的观念。仓廪,贮藏米谷的仓库。(4)“古之人曰”下四句:语出《管子·轻重甲篇》,与原文略有出入。本句不说“管子”,而言“古之人”,盖欲行文富有变化。(5)屈:竭尽,穷尽。(6)至纤至悉:极为细致周密。纤,音先。(7)淫侈:奢侈,浪费过度。(8)残贼公行:残,破坏。贼,祸害。公行,公然行动、公然进行。(9)莫之或止:即“莫或止之”,没有人去制止它。之,代词,指“残贼公行”之事。(10)靡:耗费,浪费。(11)蹷:“蹶”的异体字。竭尽,枯竭。蹷,音绝。
1703054772
1703054773 【译文】汉文帝即位后,亲自实行节俭,想着使百姓安定。当时的人们离战国时期不远,多弃农务商。贾谊劝告皇上说:“管子说:‘仓库里的粮食充实了,人们才会懂得礼节。’人民的衣食不足而能使国家得到治理的,从古到今还没有听说过。古人(指管仲)说:‘一个农夫不耕作,有的人就会挨饿;一个女子不纺织,有的人就会受冻。’物资的生产有时间的限制,然而使用起来却没有限度,那么物资一定会被用尽的。古人治理天下,极为细致周密,所以他们的积蓄足可以依赖。如今人们背离农业趋向商业,不劳而食的人太多,这是天下的大害;奢侈浪费的风气日益增长,这是天下的大祸。祸害公然盛行,却没有人来制止它。从事生产的人很少,而浪费的人却很多,天下的财产怎么会不枯竭呢?”
[ 上一页 ]  [ :1.70305472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