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54774
1703054775
【原文】世之有饥穰(1),天之行也,天之行气。不能常孰。禹、汤被之矣(2)。即(3)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4)?卒然(5)边境有急,数十万之众,国胡以馈(6)之?兵旱相乘(7),天下屈,有勇者聚徒而横击(8),并举而争起(9)矣,乃骇而图之(10),岂将有及乎?夫积贮(11)者,天下之大命(12)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13),何招而不至?今殴(14)民而归之农,皆着(15)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16),末技游食(17)之民,转而缘南畮(18),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禀禀(19)也,禀禀。危也。窃(20)为陛下惜之!”
1703054776
1703054777
【注释】(1)饥穰:饥荒与丰收。饥,通“饥”。(2)禹、汤被之矣:颜师古注:“谓禹遭水,而汤遭旱也。”被,遭受。(3)即:连词。假若。(4)恤:周济,救济。(5)卒然:突然,忽然。“卒”后多作“猝”。(6)馈:即“馈”,输送粮食等。(7)相乘:相加,相继。(8)横击:恶毒攻击。(9)争起:谓起而争天下。(10)乃骇而图之:才害怕地来想办法应对(这种局面)。乃,副词,始、才。骇,惊骇、震惊。图,设法对付。(11)积贮:积聚储存。(12)大命:谓大事、要事。(13)怀敌附远:怀敌,怀柔敌方。附远,使疏远者亲附、使边远者归附。(14)殴:“驱”的古字。驾驭,驱使。(15)着:依附,附着。(16)各食其力:各自依靠自己的劳动来谋生。(17)末技游食:末技,古指工商业。游食,谓居处不定,到处谋食。(18)缘南畮:走向田间,从事农业。缘,循、顺,此处有趋向之意。南畮,谓农田。南坡向阳,利于农作物生长,古人田土多向南开辟,故称南畮。畮,古同“亩”。(19)直为此禀禀:直,竟然。禀禀,危殆,指天下危困。禀,同“廪”。(20)窃:私下,私自。多用作谦词。
1703054778
1703054779
【译文】“世上有荒年和丰年,这是自然运行变化的规律,大禹和商汤都曾遭遇过。假若不幸遇到了方圆二三千里的旱灾,国家将用什么来救济百姓?突然边境上发生了紧急军情,数十万的军队,国家拿什么来充当军饷?战事和旱灾接连而至,天下物资匮乏,有勇力的人就会聚众恶毒攻击,(叛乱者)同时举兵起事而争天下,这时才惊怕地来设法应对,难道还能来得及吗?积聚储存物资,是天下的要事。假如粮食多而且财物富余,那做什么事不能成功呢?凭借这样的条件,进攻就能夺取,防守就能稳固,征战就能获胜。以此怀柔敌方,使边远之人前来归附,那还有什么人不会被招抚来呢?现今应当驱使人民回归农业,都依附于根本,使天下人都能依靠自己的劳动来谋生,使从事工商业和四处谋生之人转行来从事农业,那么积蓄就会充足,人们就会乐于做自己所应做的事了。本可以使国家富裕安定,然而竟造成了这样一种危困的局面。臣私下为陛下感到惋惜!”
1703054780
1703054781
【原文】于是上感谊言,始开藉田(1),躬耕(2)以劝百姓。晁错(3)复说上曰:“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4)之、织而衣(5)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6)也。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7),而国无捐瘠(8)者,捐。谓民饥也。或谓贫乞者为捐也。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今海内为一,土地民人之众,不避(9)汤、禹,加以无天灾,而畜积之未及者,何也?地有遗利(10),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游食之人(11)未尽归农也。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12),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1703054782
1703054783
【注释】(1)藉田:古代天子、诸侯征用民力耕种的田。每逢春耕前,天子、诸侯躬耕藉田,以示对农业的重视。藉,通“籍”。《汉书·文帝纪》:“夫农,天下之本也,其开藉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盛。”(2)躬耕:古代帝王亲自率领大臣在籍田举行耕种仪式以劝农。《礼记·月令》:“(孟春之月)天子亲载耒耜……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籍。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九推。”(3)晁错(?—公元前154年):西汉颍川(今河南禹州)人。文帝时,历任为太子舍人、门大夫,迁博士、太子家令,得幸于太子刘启(后来的景帝),号称“智囊”。面对匈奴侵扰日益严重、商人兼并农民土地等问题,晁错曾先后上书言兵事和守边备塞,主张重农抑商、与民休息的政策,得到汉文帝的采纳。景帝时官至御史大夫,力主削夺同姓诸侯王的封地,以巩固中央集权。景帝三年,吴楚七国借口以“请诛晁错,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晁错被腰斩于长安东市。(4)食:拿东西给人吃。(5)衣:谓给人穿上衣服。(6)资财之道:指获得财物的方法和途径。资财,钱财物资。道,方法、途径。(7)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在尧帝、大禹时,有九年的水灾,商汤时曾有七年的旱灾。(详见附录。)(8)捐瘠:饥饿而死。颜师古注:“瘠,瘦病也。言无相弃捐而瘦病者耳。”(9)不避:不让,不亚于。(10)遗利:未尽其用的利益。(11)游食之人:指居无定处、四处谋食的人。(12)地著:谓定居于一地。颜师古注:“地著,谓安土也。”
1703054784
1703054785
【译文】于是文帝为贾谊之言所感动,开始设立藉田,亲自率领大臣举行耕种仪式来劝勉百姓。晁错又上书劝文帝说:“圣明的君王在上位,而人民不会受冻挨饿的原因,并非是君王能耕作来供给人们食物吃、织布来供给人们衣服穿,而是会为百姓开辟获得财富的途径。所以,尧、禹时期有九年的水灾,商汤曾遇到七年的旱灾,但国家没有因饥饿而死的人,这是因为积蓄的粮食多而预先有所防备的缘故。如今天下统一,土地和人口的数量不亚于商汤、大禹的时代,再加上没有自然灾害,然而积蓄的物资却不能达到像禹、汤时那样充足,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土地还有未尽其用的利益,人民还有剩余的力量,生产五谷的土地没有被完全开垦,山川水泽的资源没有被完全发掘,四处谋生的人没有完全回归到农业上来。人民贫穷,就会有奸诈邪恶的事发生。贫穷是因为物资不足,物资不足是因为人们不进行农业生产,人们不务农就不会安居在一地,不能定居一处人们就会轻易离开家乡。(如果)百姓像鸟兽般居无定所,即使有高大的城墙和很深的护城河,有严厉的法律和刑罚,仍是不能加以禁止的。”
1703054786
1703054787
【附录】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尧帝时,中原洪水为灾,百姓愁苦不堪。鲧受命治理水患,用了九年时间,洪水未平。舜巡视天下,发现鲧用堵截的办法治水,效果不彰。接着命鲧的儿子禹继任治水之事。禹改革治水方法,变堵截为疏导,用了十三年的时间,三过家门而不入,才将水灾完全消除。
1703054788
1703054789
汤建国不久,国中发生了一场长达七年的旱灾。在最初二年,伊尹也曾教民打井开沟,引水灌溉,但无济于事。在后五年中,灾情更加严重,河干井涸,禾苗不生,人民困苦异常。自旱灾发生后,汤就在郊外设立祭坛,每天派人举行祭祀,祈求上天除旱降雨。汤还亲自到郊外祈祷,并反省自己执政有无过失之处。他自我谴责说:“上天不降雨,是不是因为我执政没有节制、法度?是不是因为我对百姓失职,使百姓受到疾苦?是不是因为官吏贪污受贿?是不是因为进谗言的人多了起来?是不是因为有妇人干预朝政?是不是因为我的宫室修得太大太美?”这就是有名的“成汤六问”。但是,尽管汤天天祭祀,每每自责,苦苦哀求,但上天仍然没有赐福降雨。大旱延续到第七年的时候,汤见郊祭上天也不降雨。就命人在桑木设了祭坛,亲自率领伊尹等大臣祭祀求雨,但祭祀以后还是没下雨。于是,汤就命人占卜原因。史官们占卜后说:“贡祭除了要用牛羊做牺牲外,还要用人牲。”人牲,就是将活人放到柴上焚烧,以祈求上天降雨。汤听了以后说:“我祭祀,占卜求雨,本是为民,怎能用人去焚烧呢?还是用我来代替吧!”于是,命人架起柴来,汤将头发和指甲剪掉,沐浴洁身。汤向上天祷告说:“我一个人有罪,不能惩罚万民。万民有罪,都在我一人。不要因为我一个人没有德行,而使上帝鬼神伤害万民的性命。”祷告后便坐到了柴上,正要点火时,天就下起了大雨。汤这种舍身为民、勇于牺牲的精神,受到了人们的敬佩和颂扬。
1703054790
1703054791
【原文】“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1);饥之于食,不待甘旨(2);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3)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4),广蓄积,以实仓禀,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民者,在上所以牧(5)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无择也。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其为物轻微易臧(6),在于把握(7),可以周海内而无饥寒之患。此令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劝,亡逃者得轻资(8)也。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数石之重,中人(9)不胜,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1703054792
1703054793
【注释】(1)不待轻暖:不待,用不着、不用。轻暖,轻软而暖和。(2)甘旨:甜美。(3)再食:指每日两餐。(4)赋敛:田赋,税收。(5)牧:统治,驾驭。(6)臧:“藏”的古字。收藏,隐藏。(7)把握:掌握,执持。(8)轻资:便于携带的财物。(9)中人:中等的人,常人。
1703054794
1703054795
【译文】“人在寒冷时需要衣服,不必是轻软暖和的;人在饥饿时需要食物,不必是甜美可口的。身体挨饿受冻,人们就不会顾及廉耻了。人之常情是一天不吃两顿饭就会感到饥饿,一年不制作衣服就会受冻。肚子饿了却得不到吃的,身体寒冷却得不到衣服,这样即使是慈母也不能保住她的孩子,国君又怎能拥有他的人民呢?明智的君主知道其中的道理,所以使人民致力于农耕与蚕桑,减轻田租税收,广泛地积蓄粮食等物资来充实仓库,防备水旱的灾害,因此他就可以拥有众多的百姓了。人民,在于帝王用什么方法来驾驭他们。人们趋向利益,就像水流向低处一样,没有方向的选择。珠宝美玉和金银,饥饿时不能当吃的,寒冷时不能当穿的,然而大众却认为它们很贵重,这是因为君主使用它们的缘故。金银珠宝这些物品,轻巧微小容易收藏,拿在手中,可以走遍天下而不会有饥寒的忧患。这样就使得人民容易离开家乡,盗贼受到鼓励,犯罪逃亡的人有了便于携带的财物。粟米布帛产生于田地中,随时令而生长,凝聚了人力在其中,不是一日之间就能长成的。几石重的粮食,一般的人难以拿动,也不会被奸邪之人所利用,然而一天得不到就会感到饥寒。所以,英明的君主重视五谷而轻视金玉。”
1703054796
1703054797
【原文】“今农夫,春耕(1)夏耘(2),秋获(3)冬藏,伐薪樵(4),给傜役(5),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6),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7),赋敛不时(8),朝令而暮改(9),当其有者,半贾(10)而卖,无者取倍称(11)之息,取一偿二为倍称。于是有卖田宅、鬻(12)子孙以偿责(13)者矣。
1703054798
1703054799
【注释】(1)春耕:春季播种之前,耕耘土地。耕,翻土犁田。(2)夏耘:夏天锄田除草。耘,除草。(3)秋获:秋季收割庄稼。获,收割庄稼。(4)薪樵:柴火。(5)徭役:古代官方规定的平民(主要是农民)成年男子在一定时期内或特殊情况下所承担的一定数量的无偿社会劳动。一般有力役、军役和杂役。历代以来,繁多而苛严。(6)吊死问疾:吊祭死者,慰问病人。吊,指祭奠死者或对遭丧事及不幸者给予慰问。(7)急政暴虐:急征暴敛之意。政,同“征”。虐,疑为“赋”之误。王念孙曰:景祐本“暴虐”作“暴赋”。王先谦曰:唐写本作“暴赋”。(8)不时:随时,临时。(9)朝令而暮改:早晨才发出的征税令,当天晚上就要求征收到位。改,疑为“得”之误。王念孙曰:“改”本作“得”,言急征暴赋,朝出令而暮已得,非谓其朝令而暮改也。(10)半贾:原价的一半。颜师古注:“本直千钱者,止得五百也。贾读曰价。”(11)倍称:加倍偿还,借一还二。如淳曰:“取一偿二为倍称。”(12)鬻:卖。(13)责:“债”的古字。
1703054800
1703054801
【译文】“如今农民春天翻地,夏天除草,秋天收获,冬天储藏,还要砍伐柴火,供给徭役。春季不能避开风沙尘土,夏季不能避开酷暑炎热,秋季不能避开绵绵阴雨,冬季不能避开冰冻严寒,一年四季没有休息的时间。此外还有个人的迎来送往、吊唁死者、慰问病者、赡养孤老、养育幼儿的事情都包括在其中。如此勤劳辛苦,尚且还会遭受水旱的灾害,官府又要急征暴敛,随时征收赋税,早晨才发出的征税令,当天晚上就要求征收到位。(为了纳税)有粮食的人,往往不得不半价出售以完税,没有粮食的就以加倍的利息向他人借钱交税,于是就有了卖掉田宅、儿孙来偿还债务的事情。”
1703054802
1703054803
【原文】“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1),小者坐列(2)贩卖,操其奇赢(3),日游都市,乘上之急(4),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5),衣必文采,食必粱肉(6),无农夫之苦,而有仟伯(7)之得。因其富厚(8),交通(9)王侯,力过吏埶(10),以利相倾(11),千里游敖(12),冠盖相望(13),此商人所以兼(兼下有并字)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1703054804
1703054805
【注释】(1)倍息:加倍的利息。(2)坐列:谓坐在店铺内。颜师古注:“列者,若今市中卖物行也。”(3)奇赢:指商人所获的赢利。颜师古注:“奇赢,谓有余财而畜聚奇异之物也。一说,奇谓残余物也。”(4)乘上之急,所卖必倍:颜师古注:“上所急求,则其价倍贵。”乘,利用、凭借。(5)蚕织:蚕桑和纺织。(6)衣必文采,食必粱肉:所穿的必定是华美的衣服,所吃的必是精美的饭食。文采,华美的纺织品或衣服。颜师古注:“文,文绘也。帛之有色者曰采。”粱肉,谓以粱为饭,以肉为肴,指精美的膳食。(7)仟伯之得:指田地的收获。“仟伯”通“阡陌”。(8)富厚:谓物质财富雄厚。(9)交通:交往,往来。(10)力过吏埶:(富商的)权势超过了官吏的势力。埶,“势”的古字。(11)以利相倾:依靠钱财争权夺利,互相排挤。相倾,相互竞争、彼此排挤。(12)游敖:敖,同“遨”。遨游,漫游。(13)冠盖相望:指使者或仕宦富豪之人,一路上往来不绝。
1703054806
1703054807
【译文】“那些大的富商囤积货物,以获得加倍的利息;小商人则坐在店铺中贩卖,带着他们用余财所获得的奇异货物,每天在都市中游逛,趁着官府急需之时,所卖物品的价格必定会成倍抬高。所以,这些商人们男子不进行耕作,女子不进行蚕桑和纺织,而所穿的必是华美的衣服,所吃的必是上等的米和肉,没有农夫的辛苦,却拥有田间农桑的收获。他们凭借财富雄厚,与王侯交往相通,势力超过一般官员,依靠钱财争权夺利,互相排挤,遨游于千里之外,一路上往来不绝。这就是商人所以能兼并农民、农民却流落他乡的原因了。”
1703054808
1703054809
【原文】“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1),而欲国富法立,不可得也。方今(2)之务,莫若使民务农(3)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4),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5),得以拜爵(6),得以除辠(7)。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8)矣。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9),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10)。爵者,上之所擅(11),出于口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与免辠,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辠,不过三岁,塞下粟必多矣。”
1703054810
1703054811
【注释】(1)乖迕:违逆。颜师古注:“迕,违也。”(2)方今:当今,现时。(3)务农:从事农业生产。(4)贵粟:以粮食为贵重之物,即重视粮食。为古代奖励农业生产的重要措施。(5)县官:朝廷,官府。(6)拜爵:封授官爵。(7)辠:同“罪”。(8)渫:散布,发散。颜师古注:“渫,散也。” (9)损:减少。(10)农功:农事。(11)擅:独揽,专。
1703054812
1703054813
【译文】“现今的法律轻视商人,而商人实际上已经富贵了;法律尊重农民,而农民实际上已经贫贱了。于是民众所认为是尊贵的,正是君主所轻贱的;官吏以为是卑贱的,正是法律上所尊重的。上下的观点相反,好恶的标准相违逆,却希望国家富强法制建立,这是做不到的。当今的要务,没有比让人民致力于农业生产更重要的了。想要让人们从事于农业生产,关键是要重视粮食,其方法在于用粮食作为决定赏罚的条件。现在号召天下人民,只要向官府缴纳粮食,就可以得到爵位,或免除罪过。如此,富人就会拥有爵位,农民也会得到钱财,粮食也能有所分散流通了。凡能交纳粮食来取得爵位的,都是有余粮的人。从富余者那里取一部分来供君主使用,那么贫穷百姓的赋税就可以减少了,这就叫做减少富余的来补充不足的,政令一出人民就会得到利益。此举顺应人民的意愿,能对三个方面有所补助:第一是君主的需用充足,第二是人民的赋税减少,第三是可以鼓励农业生产。爵位,是君主所专有的,出自于皇上之口而数量无有穷尽;粮食,是人民所耕种的,生长在田地中而不会缺乏。能得到高的爵位和免除罪过,是人们都很希望的事。让天下的人交纳粮食给边关,以此来获得爵位、免除罪过,用不了三年,边塞的粮食必定会多起来。”
1703054814
1703054815
【原文】于是文帝从错之言,令民入粟边,各以多少级数(1)为差。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无事(2),都鄙廪庾(3)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4)百巨万(5),贯朽而不可校(6)。校。数也。太仓之粟,陈陈相因(7),充溢露积于外,腐败(8)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9)成群,守闾阎(10)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11),居官者以为姓号(12),仓氏,庾氏是也。人人自爱而重犯法(13),先行谊(14)而黜愧辱(15)焉。于是罔疏(16)而民富。
1703054816
1703054817
【注释】(1)级数:等级的序次。《汉书·食货志上》:“于是文帝从错之言,令民入粟边,六百石爵上造,稍增至四千石为五大夫,万二千石为大庶长,各以多少级数为差。”(2)无事:没有变故。多指没有战事、灾异等。(3)都鄙廪庾:都鄙,京城和边邑。廪庾,粮仓。(4)累:堆集,积聚。(5)巨万:形容为数极多。颜师古注:“巨,大也。大万,谓万万也。”(6)贯朽而不可校:贯朽,穿钱的绳子朽断,形容积钱多而经久不用。校,计数、查点。(7)陈陈相因:谓陈谷逐年增积。(8)腐败:腐烂。(9)阡陌之间:颜师古注:“谓田中之阡陌也。”(10)闾阎:里巷内外的门。后多借指里巷。(11)为吏者长子孙:指为官者长期任职,子孙长大而本人仍在官位。(12)居官者以为姓号:为官者以官职为姓。如掌仓库之吏,曰仓氏、库氏。姓号,姓氏。(13)重犯法:不愿轻易触犯法律。重,引申为不轻易、难。(14)行谊:品行,道义。(15)黜愧辱:黜,贬斥。愧辱,指耻辱的行为。颜师古注:“以愧辱相黜也。”(16)罔疏:谓法网疏而不密。罔,喻法网。
1703054818
1703054819
【译文】于是文帝听从了晁错的建议,下令让人民交纳粮食给边塞,各以纳粟数量的多少来决定所得爵位等级次序的差别。到汉武帝即位之初,这七十年间,国家没有重大变故,京城和边邑的粮仓都很充实,府库里有剩余的财物。京师的钱积聚了数百亿,以致串钱的绳子都朽断了,钱财多得无法计算。京师粮仓的陈谷逐年增加,多得都露天堆积在外面,有些已腐烂不能吃了。百姓的街头巷口有马,田间小路上也是马匹成群,看门的小吏都吃精粮和肉食。为官者长期任职,以致子孙都长大了而本人仍在官位,居官位的人甚至以官职为姓氏。每个人都懂得自爱而不愿轻易触犯法律,以道义为先而贬斥耻辱的行为,于是法律宽松而人民富足。
1703054820
1703054821
【原文】是后,外事四夷(1),内兴功利(2),役费(3)并兴,而民去本。天下虚耗(4),人民相食。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乃封丞相为富民侯(5),以赵过为搜粟都尉(6),教民代田(7),用力少而得谷多。至昭帝(8)时,流民稍还,田野益辟(9),颇有蓄积。宣帝即位,用吏多选贤良,百姓安土(10),岁数丰穰(11),谷至石五钱(12),农人少利。时大司农中丞耿寿昌(13)奏言:“籴三辅(14)、弘农(15)、河东(16)、上党(17)、太原、郡(18)谷,足供京师,可以省关东(19)漕卒(20)过半。”天子从其计。寿昌遂白,令边郡皆以谷贱时增价而籴,谷贵时减价而粜(21),名曰常平仓。民便之,上乃赐寿昌爵关内侯(22)。至元帝(23)时,乃罢常平仓。哀帝(24)即位,百姓訾富(25),虽不及文景,然天下户口最盛。
1703054822
1703054823
【注释】(1)外事四夷:此指对四夷作战。(2)功利:本指眼前的功效和利益。此指武帝时期推行的盐铁官营、算缗、告缗等利益之事。(3)役费:劳役和战争费用。(4)虚耗:空竭。(5)乃封丞相为富民侯:(汉武帝)于是封当时的丞相车千秋为富民侯。富民侯,汉武帝晚年,悔以江充谮杀卫太子据,又悔征伐连年,会车千秋上书为卫太子鸣冤,因擢升为大鸿胪,数月后又代刘屈厘为丞相,封富民侯,取“大安天下,富实百姓”之意。后因以“富民侯”称安天下、富百姓的高官。(6)以赵过为搜粟都尉:赵过,西汉农学家,为中国早期的农业生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为他的农业改进,使许多农民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负担。搜粟都尉,汉官名,又名“治粟都尉”,汉武帝时设置的一种军职,专管征集军粮之事,不常置。(7)代田:西汉赵过在畎田法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轮作法。将一亩地分为三份,每年轮流耕种,以保养地力,获得较高的收成。古代曾通行于北方干旱地带。(8)昭帝:汉昭帝(公元前94年—公元前74年),原名刘弗陵,汉武帝少子,即位时年仅八岁。昭帝时继续实行武帝晚年的政策,与民休息。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召开“盐铁会议”,废除了酒类专卖和关内铁官,对相关政策进行了调整(详见《盐铁论》)。昭帝统治期间,西汉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有所发展,使得武帝后期遗留的社会矛盾基本得到了控制,西汉王朝衰退趋势得以扭转,史称“百姓充实,四夷宾服”。终年二十一岁,谥号为“昭帝”。(9)田野益辟:田地的开垦增多了。田野,指田地。辟,开垦。(10)安土:安居本土。(11)丰穰:犹丰熟。(12)石五钱:五个钱一石。石,计算重量的单位。一百二十斤为一石。《云麓漫钞》卷六:“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13)大司农中丞耿寿昌:大司农,官名。秦置治粟内史,西汉沿置,景帝时改名为大农令,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为大司农。大司农掌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的财政收支,为九卿之一。中丞为大司农属官之一。耿寿昌,生卒年不详,西汉天文学家、理财家,汉宣帝时任大司农中丞,在西北设置“常平仓”,用来稳定粮价,兼作为国家储备粮库。(14)三辅:本指西汉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个职官的合称,亦泛称京城附近地区为三辅。(15)弘农:郡名。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设立,治弘农(今河南灵宝北),包括今河南省西部的三门峡市、南阳市西部,以及陕西省东南部的商洛市。(16)河东:郡名。治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在今山西运城、临汾一带。(17)上党:郡名。治长子(今山西长子西南),位于今山西省的东南部,主要为长治、晋城两市。(18)太原郡: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沿用秦置,设太原郡,郡治晋阳。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又废太原、雁门二郡,合其地,复置代国,“立子(刘)恒为代王,都晋阳”。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汉武帝废代国,复置太原郡,郡治晋阳,郡以下设二十一县,包括今北至繁峙、南至介休整个山西中部地区的太原盆地。(19)关东:指函谷关、潼关以东地区。(20)漕卒:运漕粮的士兵。(21)粜:卖出谷物。(22)关内侯:爵位名,为秦、汉二十等爵之第十九级,位于彻(列)侯之次。有其号,无国邑。一般是作为对立有军功之将的奖励。封有食邑若干户,有按规定户数征收租税之权,可世袭。南北朝时沿用,仅成为爵位的一种品级。(23)元帝:汉元帝刘奭(公元前75年—公元前33年),汉宣帝刘询之子。在位十六年,终年四十一岁,谥号“孝元皇帝”。(24)哀帝:汉哀帝刘欣(公元前25年—公元前1年),汉元帝庶孙,汉成帝侄,十九岁即位称帝。哀帝在位时天灾频频,朝政腐败,土地兼并更加严重,阶级矛盾加深,民众苦不堪言。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卒,年仅二十五岁,谥号“孝哀皇帝”。(25)訾富:谓资财富足。訾,通“资”。
[
上一页 ]
[ :1.70305477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