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54908
1703054909
【译文】匈奴侵犯得很厉害,王莽大量召集天下的囚犯和奴隶,称他们为“猪突豨勇”;统一向官员和人民征收财产税,比例为三十分之一。又命令公卿以下直到郡县的黄绶吏,都来承担饲养军马的任务,官吏完不成任务,又都转给人民来承担。百姓稍有不慎就会触犯禁令,不能耕田蚕桑,徭役又很繁重,而旱灾和蝗灾接连而来。又因为制度尚未确定,上自公侯,下到普通官员,都得不到俸禄,于是就在私下里征收赋税,贿赂有权势的人,许多案件久拖不决。官员以苛刻残暴来树立威严,依仗着王莽的禁令,肆意侵害、盘剥百姓。富人不能保护自己,贫穷的人无法生存,于是便群起而做盗贼,凭借山野险要之地,官吏不能擒拿他们就隐瞒了实情,以致这种情况蔓延发展日甚一日,于是青州、徐州、荆楚这些地方,常常有上万人的贼匪。因战争死亡,被边境少数民族所俘虏,违法犯罪,饥饿和瘟疫,以及人吃人等种种原因,还没等王莽被诛灭,而天下户口就减少了一半。自征发“猪突豨勇”后的第四年,汉兵就诛杀了王莽。
1703054910
1703054911
【原文】昔仲尼没而微言绝(1),隐微不显之言。七十子丧而大义乖(2)。战国从横(3),真伪分争,诸子(4)之言,纷然殽乱(5)。至秦患之,乃焚灭文章,以愚黔首(6)。汉兴,改秦之败(7),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建藏书之策(8),置写书(9)之官,书必同文(10),不知则阙,问诸故老(11)。至于衰世,是非亡正,人用其私(12)。古之学者,耕且养,三年而通一艺,存其大体(13),玩(14)经文而已。是故用日约(15)少,而蓄德(16)多,三十而五经(17)立也。后世经传(18)既已乖离(19),博学者,又不思多闻阙疑(20)之义,而务碎义(21)逃难,便辞(22)巧说,破坏形体(23),说五字之文,至于二三万言(24)。后进弥以驰逐(25),故幼童而守一艺,白首而后能言,以安其所习,毁(26)所不见,终以自蔽(27)。此学者之患也。
1703054912
1703054913
【注释】(1)仲尼没而微言绝:孔子去世后,精深微妙之言就断绝了。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昌平乡(今曲阜市南辛镇)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之一。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作《春秋》。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微言,精深微妙的言辞。(2)七十子丧而大义乖:七十二贤弟子死后,经典要义的解释也就出现了分歧。七十子,同“七十二子”,举其成数,故言七十。大义,旧指有关《诗》《书》《礼》《乐》诸经的要义。乖,差异,不同。(3)从横:亦作“从衡”。扰攘,纷乱。(4)诸子:指先秦至汉初的各派学者。(5)殽乱:混乱,混淆。(6)黔首:古代称平民、老百姓。《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六年……更民名曰黔首。”(7)败:过失,弊病。(8)建藏书之策:颜师古注引如淳曰:“刘歆《七略》曰:‘外则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内则有延阁、广内、秘室之府。’”(9)写书:抄写书籍。(10)同文:同用一种文字。(11)故老:年高而见识多的人。(12)人用其私:颜师古注:“各任私意而为字。”(13)大体:重要的义理。(14)玩:反覆体会。(15)约:少,省减,简约。(16)蓄德:《汉书·艺文志》原文作“畜德”,修积德行。语本《易·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17)五经:五部儒家经典,即《诗》《书》《易》《礼》《春秋》。其称始于汉武帝建元五年。其中,《礼》,汉时指《仪礼》,后世指《礼记》;《春秋》,后世并《左传》而言。(18)经传:儒家典籍经与传的统称。传是阐释经文的著作。(19)乖离:背离。(20)多闻阙疑:虽然见多识广,有不懂之处,还应存有疑问。指谦虚谨慎地治学态度。语出《论语·为政》:“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阙疑,有疑问的地方要保留。颜师古注:“言为学之道,务在多闻,疑则阙之,慎于言语,则少过也,故志引之。”(21)碎义:支离破碎的解说。(22)便辞:犹言花言巧语。(23)破坏形体:颜师古注:“苟为僻碎之义,以避它人之攻难者,故为便辞巧说,以析破文字之形体也。”(24)说五字之文,至于二三万言:颜师古注:“言其烦妄也。桓谭新论云:秦近君能说尧典,篇目两字之说至十余万言,但说‘曰若稽古’三万言。”(25)后进弥以驰逐:后进,后辈,亦指学识或资历较浅的人。弥,益、更加。驰逐,指追随、效法。(26)毁:毁谤,诋毁。(27)自蔽:自行掩蔽。谓为自己的成见所囿,无视客观实际。
1703054914
1703054915
【译文】从前,孔子去世后,精深微妙之言就断绝了;七十二贤弟子去世后,经典要义的解释也就出现了分歧。战国时代诸说纷乱,各家以己为真,斥他为伪,彼此争执不休,诸子之说纷杂混乱。到秦始皇时对此感到忧患,于是就烧毁文章典籍,以此来愚昧百姓。汉朝兴起后,改变了秦朝的弊政,大量搜集文献书籍,广泛开通进献书籍的途径,创立收藏图书的机构,设置抄写书籍的官员。书写必定是用统一的文字,不知道的字就空缺出来,向年高识广的人请教。到了世道衰败之时,是非没有正确的标准,人们就凭着自己的意思任意用字了。古代的学者一面耕作劳动,一面修养自己的品德学问,三年通晓一部经,一般是掌握其中的要义,反覆体会经文罢了。所以花费的时间少而蓄养的德行却多,到三十岁就能通达五经了。后世的经和传已经相背离,那些所谓博学之人又不体会(孔子所说的)“多闻阙疑”的道理,而专门致力于支离破碎的解说,以逃避问难,不惜花言巧语,巧为立说,甚至任意析破文字的形体以饰己说,解释五个字的文句竟能达到二三万字。后来的学人更是争相效法,所以往往从幼童时就抱守一部经,而到头发白了才能立言讲说,并因此满足于自己的所学,诋毁自己所未见过的观点,最终却是自己蒙蔽了自己,这就是求学之人的弊病啊。
1703054916
1703054917
【原文】儒家者流(1),盖出于司徒(2)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3)于六经之中,留意(4)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5),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6)又随时抑扬(7),违离道本(8),苟以哗众取宠(9),后进循(10)之。是以五经乖析(11),儒学寝衰(12)。此辟儒(13)之患也。
1703054918
1703054919
【注释】(1)儒家者流:儒家,作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是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张“德治”“仁政”,重视伦理关系。西汉以后,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学派。者流,犹言这个流派。(2)司徒:官名。相传少昊始置,唐虞因之。周时为六卿之一,曰地官大司徒。掌管国家的土地和人民的教化。(3)游文:潜心文字。(4)留意:关心,注意。(5)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颜师古注:“祖,始也。述,修也。宪,法也。章,明也。宗,尊也。言以尧舜为本始而尊修之,以文王、武王为明法,又师尊仲尼之道。”(6)辟者:指儒家学派中曲解学说,为己所用的人。辟,偏,偏执。(7)抑扬:浮沉,进退。(8)道本:儒家思想与主张的根本。(9)哗众取宠:用浮夸的言行使众人兴奋激动,博取众人的称赞和支持。哗,颜师古注:“哗,諠也。宠,尊也。”(10)循:遵守,依照沿袭。(11)乖析:支离破碎。(12)寝衰:逐渐衰减。寝,通“寖”,逐渐。(13)辟儒:陋儒。
1703054920
1703054921
【译文】儒家这个流派,大概起源于掌管教化的司徒之官,是辅助君主理顺阴阳、阐明礼乐教化之人。他们潜心文字于六经之中,注重于仁义之间,遵循尧舜之道为本始,效法文王、武王的制度,尊孔子为宗师,来显明儒家言论的重要,以儒家之“道”为最高。然而迷惑的人已经丧失了经典中的精微之意,而偏执的人又随着时俗的需要而进退,背离了儒家思想的根本,随便用浮夸的言行来博取众人的称赞。后来的学人沿袭了此种做法,结果使得五经的义理支离破碎,儒家的学说逐渐衰微,这是陋儒所造成的祸患。
1703054922
1703054923
【原文】道家(1)者流,盖出于史官(2),历纪(3)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秉要执本(4),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5)南面(6)者之术也。合于尧之克让(7),《易》之嗛嗛(8),一谦而四益(9),此其所长也。及放者(10)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
1703054924
1703054925
【注释】(1)道家:中国古代哲学主要学派之一。该派以道为世界的本源,故名。道家产生于春秋后期,为诸子百家之一,最初被称为道德家(见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指》),《汉书·艺文志》始称道家。道家创始人为老子,主要的代表人物还有关尹、庄子、彭蒙、田骈等。老子和庄子一脉相承,形成了道家内部的老庄学派,其主要著作有《老子》《庄子》等。(2)史官:主管文书、典籍,并负责修撰前代史书和搜集记录当代史料的官员。(3)历纪:一一记录之意。历,依照次序。“纪”通“记”。(4)秉要执本:掌握要旨和根本。(5)君人:为人之君,统治人民。(6)南面: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故帝王诸侯见群臣,或卿大夫见僚属,皆面向南而坐,因用以指居帝王或诸侯、卿大夫之位。(7)尧之克让:克让,指能谦让。颜师古注:“虞书尧典称尧之德曰‘允恭克让’,言其信恭能让也,故志引之云。”(8)嗛嗛:谦逊貌。颜师古注:“嗛字与谦同。”(9)一谦而四益:谦虚能使人得到好些益处。语出《周易·谦卦》:“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10)放者:放任的人。
1703054926
1703054927
【译文】道家这个流派大概是起源于记录历史的官员,依次记录了古今国家成败、存亡和祸福的道理,懂得掌握要旨和根本,自己守着清净虚无,保持卑微柔弱。这是统治人民、面南称王者治国的方法,符合于尧帝的克己谦让和《易经》所提倡的谦逊隐忍。做到一个“谦”字,可以得到四种益处,这是道家的长处。等到放任不羁的人来学习道家学说,则想要断绝、去除礼学,并且舍弃仁义,认为只凭清净无为就可以治理天下了。
1703054928
1703054929
【原文】阴阳家(1)者流,盖出于羲和(2)之官。敬顺昊天(3),历象(4)日月星辰,敬授民时(5),此其所长也。及拘者(6)为之,则牵于禁忌(7),泥于小数(8),舍人事而任鬼神(9)。
1703054930
1703054931
【注释】(1)阴阳家:中国古代哲学派别。以阴阳、五行说为中心思想,故名。其代表人物亦称阴阳家、五行家。据说是由古代天文学家和占星家转化而来。战国时,阴阳五行学说盛极一时,《礼记·月令》《吕氏春秋·十二纪》等以阴阳五行理论说明四季的变化,以邹衍为代表的一派则用阴阳五行说解释王朝的更替。阴阳家著作多佚失,所存者仅见于诸子著作。(2)羲和:羲氏和和氏的并称。传说尧曾命羲仲、羲叔、和仲、和叔两对兄弟分驻四方,以观天象,并制历法。(3)昊天:苍天。(4)历象:亦作“厤象”。推算观测天体的运行。(5)敬授民时:亦作“敬授人时”。谓将历法付予百姓,使知时令变化,不误农时。(6)拘者:拘泥且固执不通的人。指阴阳家学派中有迷信思想的人。(7)牵于禁忌:被(吉凶等)忌讳的事物所牵制。(8)泥于小数:泥,拘执、不变通。小数,术数,泛指阴阳卜筮、鬼神仙道、祈禳厌胜之类。(9)舍人事而任鬼神:舍弃了人为的努力,而听任鬼神的摆布。人事,人之所为、人力所能及的事。任,听凭、任凭。
1703054932
1703054933
【译文】阴阳家这个流派,大概是起源于掌管天文历法的羲和之官。恭敬地顺承上天之意,观测日月星辰的运行,谨慎地将历法付予百姓,使知时令变化,不误农时,这是他们的长处。等到拘泥的人来使用(阴阳历法),则被(吉凶等)忌讳的事物所牵制,拘执于占卜问卦的术数,舍弃了人为的努力而听任鬼神的摆布。
1703054934
1703054935
【原文】法家(1)者流,盖出于理官(2)。信赏必罚(3),以辅礼制(4),此其所长也。及刻者(5)为之,则无(无旧作云。改之)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6),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7)。
1703054936
1703054937
【注释】(1)法家:战国时期以法治为思想核心的重要学派。其思想先驱可追溯到春秋时的管仲、子产,实际创始者是战国前期的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战国末期的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法家的代表著作有《商君书》和《韩非子》。法家内部虽有观点不同,但都主张以“法”治国。齐国法家主张法礼并重,先德后刑、因道生法;秦晋两国的法家则主张严刑峻法,反对礼义说教,专重于法、术、势,奖励耕战,富国强兵,力并天下。一般说来,商鞅重“法”,申不害重“术”,慎到重“势”,韩非则将法、术、势糅合为一,吸收道家思想,将法治理论系统化。法家学派的法治理论逐渐成为秦王朝的统治思想。西汉后,法家思想被儒家吸收,并入德刑并用的理论体系中,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2)理官:治狱之官。(3)信赏必罚:有功必赏,有罪必罚,赏罚严明。(4)礼制:礼仪制度;国家规定的礼法。(5)刻者:刻薄寡恩的人。指法家学派中不主张施仁政的人。(6)致治:使国家在政治上安定清平。(7)薄厚:对所应厚者刻薄之意。颜师古注:“薄厚者,变厚为薄。”
1703054938
1703054939
【译文】法家这个流派,大概起源于审理狱讼之官。有功必赏,有罪必罚,赏罚严明,以此辅助礼制,这是他们的长处。等到刻薄寡恩者来执法,则不讲教化,抛弃仁爱,专门任用刑法,却希望以此而能使国家安定清平,以至于残害至亲,伤害恩义,对应该亲厚的人反而刻薄了。
1703054940
1703054941
【原文】名家(1)者流,盖出于礼官(2)。古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3)。孔子曰:“必也正名乎(4)!”此其所长也。及譥者(5)为之,则苟钩鈲析乱(6)而已。
1703054942
1703054943
【注释】(1)名家:中国古代哲学学派之一。名家以思惟的形式、规律和名实关系为研究物件,其代表人物有尹文、惠施、公孙龙、后期墨家等。他们的观点有很大差异,其中主要的派别有“合同异”派和“离坚白”派。这些观点在中国古代逻辑史上都占有一定的地位。(2)礼官:掌礼仪教化之官。(3)礼亦异数:礼节等级亦有差别。数,等级。(4)“孔子曰”一句:语出《论语·子路》。颜师古注:“论语载孔子之言也。言欲为政,必先正其名。”(5)譥者:攻击别人短处之人。指名家学派中喜欢吹毛求疵的人。颜师古注引晋灼曰:“譥,讦也。”譥,音叫。(6)钩鈲析乱:钩取诡怪的道理而破坏名实,分析得貌似严密而实际上支离破碎而混淆名实。颜师古注:“鈲,破也。音普革反,又音普狄反。”钩鈲,探索分析。鈲,音姑。
1703054944
1703054945
【译文】名家这个流派,大概起源于掌管礼仪教化之官。古代名分地位不同,礼节等级亦有差别。孔子说:“必定先要端正名分啊。”这是他们的长处。等到爱挑剔的人来实行,则只会勉强找些艰深晦涩的道理,分析得支离破碎,混殽名实而已。
1703054946
1703054947
【原文】墨家(1)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2)。茅屋采椽(3),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4),是以兼爱(5);选士大射(6),是以上贤(7);宗祀严父(8),是以右鬼(9);右鬼。谓信鬼神。亲鬼而右之。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10);言无吉凶之命。但有贤不肖善恶也。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11)。言皆同可以治。此其所长也。及蔽者(12)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乐,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
1703054948
1703054949
【注释】(1)墨家:中国古代主要哲学派别之一。约产生于战国时期。该派创始人为墨翟,故名。墨家学派有前后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后期墨家在逻辑学方面有重要贡献。前期墨家在战国初即有很大影响,与儒家并称显学。它的社会伦理思想以兼爱为核心,提倡“兼以易别”,反对儒家所强调的社会等级观念。它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以尚贤、尚同、节用、节葬作为治国方法。它还反对当时的兼并战争,提出非攻的主张。它主张非命、天志、明鬼,一方面否定天命,同时又承认鬼神的存在。墨家的主要思想会集在《墨子》一书中。墨家在西汉之后基本消失。(2)清庙之守:掌管宗庙祭祀的官员。清庙谓肃然清静之宗庙。“守”疑为“官”之误。(3)茅屋采椽:茅屋,用茅草盖的房屋。《左传·桓公二年》:“清庙茅屋。”杜预注:“以茅饰屋,着俭也。”采椽,栎木或柞木椽子,言俭朴。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云:“墨者亦尚尧舜道,言其德行曰:堂高三尺,土阶三等,茅茨不翦,采(棌)椽不刮,食土簋,啜土刑,粝粱之食,藜霍之羹。夏日葛衣,冬日鹿裘。其送死,桐棺三寸。”(4)三老五更:古代设三老五更之位,天子以父兄之礼养之。《礼记·乐记》:“食三老五更于大学。”郑玄注:“三老五更,互言之耳,皆老人更知三德五事者也。”孔颖达疏:“三德谓正直、刚、柔。五事谓貌、言、视、听、思也。”颜师古注引李奇曰:“王者父事三老,兄事五更。”(5)兼爱:针对儒家“爱有等差”的说法,墨家主张爱无差别等级,不分厚薄亲疏。《墨子》中有《兼爱》三篇,阐述其主张。(6)选士大射:选士,周代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录取乡人中德业有成者。大射,为祭祀择士而举行的射礼。(7)上贤:推崇有德才的人。上,通“尚”。《墨子》中有《尚贤》三篇阐述其观点。(8)宗祀严父:宗祀,谓对祖宗的祭祀。严父,尊敬父亲。(9)右鬼:谓信鬼神,即尊尚鬼神。右,尊崇、崇尚。《淮南子·泛论训》:“兼爱,尚贤,右鬼,非命,墨子之所立也。”高诱注:“右,犹尊也。”《墨子·明鬼篇》云:“昔者虞、夏、商、周三代之圣王,其始建国营都日,必择国之正坛,置以为宗庙。必择木之修茂者,立以为菆位。必择国之父兄慈孝贞良者,以为祝宗。故古圣王治天下也,故必先鬼神而后人者,此也。”(10)非命:不相信命运,主张人为。《墨子》有《非命篇》,强调事在人为,反对宿命论。(11)上同:即尚同,谓在“尚贤”的基础上,推选贤者仁人,主张地位居下者逐层服从居上者,如家君服从国君、国君服从天子,从而达到“一同天下之义”的治世。《墨子·尚同中》:“(里长)率其里之万民,以尚同乎乡长。曰:凡里之万民,皆尚同乎乡长,而不敢下比。”《墨子·尚同中》:“(乡长)有率其乡万民,以尚同乎国君。曰:凡乡之万民,皆上同乎国君,而不敢下比。”(12)蔽者:蔽,昏聩、不明是非。指墨家学派中片面强调“兼爱”的人。
1703054950
1703054951
【译文】墨家这一流派,大概是起源于管理宗庙的官员。居住在用栎木作椽子的茅屋,所以他们崇尚节俭;以父兄之礼奉养“三老”和“五更”,所以他们兼爱众人;选拔贤士,举行射礼,所以他们推崇有才德的人;宗庙祭祀,尊敬父辈,所以他们尊崇鬼神;顺应四季的规律而行事,所以他们不相信宿命;以孝道来昭示天下,所以他们主张上下同于义而治天下。这些是他们的长处。等到不明事理的人来实行(墨家学说),只看到节俭的利益,于是就反对礼乐教化,推崇兼爱的思想,而不知道区别亲疏的关系。
1703054952
1703054953
【原文】从横家(1)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2)。孔子曰:“使乎!使乎(3)!”言当权事制宜(4),受命而不受辞(5),此其所长也。及邪人(6)为之,则上诈谖(7)而弃其信。
1703054954
1703054955
【注释】(1)从横家:即纵横家,战国时专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列为诸子百家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等。战国时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连为横,苏秦力主燕、赵、韩、魏、齐、楚合纵以拒秦,张仪则力破合纵,连横六国分别事秦,纵横家由此得名。他们的活动对于战国时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战国策》对其活动有大量记载。(2)行人之官:掌管朝觐聘问的官。《周礼·秋官》有行人。春秋、战国时各国都有设置。汉代大鸿胪属官有行人,后改称大行令。(3)使乎使乎:本为赞叹使者之语,后以“使乎”代称使者。语出《论语·宪问》:“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朱熹注:“夫子,指伯玉也……使者之言愈自卑约,而其主之贤益彰,亦可谓深知君子之心,而善于辞令者矣。故夫子再言‘使乎’以重美之。”(4)权时制宜:斟酌形势随机应变。(5)受命不受辞:只接受上级布置的任务,而如何完成则不受上级指令的约束。(6)邪人:邪曲不正的人。指纵横家中搞欺骗谋私利的人。(7)上诈谖:崇尚欺诈。“上”通“尚”,崇尚。诈谖,欺诈、弄虚作假。谖,音宣。
1703054956
1703054957
【译文】纵横家这一流派,大概起源于掌管朝聘的官员。孔子说:“好使者啊!好使者啊!”说的是使者应当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只接受上级布置的任务,至于如何完成则不受上级指令的约束(辞令不能事先拟定,要靠临时应对)。这是他们的长处。等到邪曲的人来行事,就崇尚欺诈而抛弃信义了。
[
上一页 ]
[ :1.70305490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