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54958
1703054959
【原文】杂家(1)者流,盖出于议官(2),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3),见王治之无不贯(4),此其所长也。及荡者(5)为之,则漫羡(6)而无所归心。
1703054960
1703054961
【注释】(1)杂家:战国末至汉初的哲学学派。以博采各家之说见长,以“兼儒墨,合名法”为特点,“于百家之道无不贯通”。《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为“九流”之一。杂家的出现是统一的封建国家建立过程中思想文化融合的结果。杂家著作以秦代《吕氏春秋》西汉《淮南子》为代表,分别为秦相吕不韦和汉淮南王刘安召集门客所集,对诸子百家兼收并蓄,但略显庞杂。又因杂家著作含有道家思想,故有人认为杂家实为新道家学派。(2)议官:言官;谏官。(3)知国体之有此:颜师古注:“治国之体,亦当有此杂家之说。”国体,国家的典章制度;治国之法。(4)见王治之无不贯:颜师古注:“王者之治,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5)荡者:荡,放纵。指杂家学派中貌似知识全面,实际上浮华不实的人。(6)漫羡:散漫。颜师古注:“漫,放也。”
1703054962
1703054963
【译文】杂家这一流派,大概是起源于谏官。他们兼知儒家和墨家的学说,综合名家和法家的理论,懂得治理国家应当有此杂家一派,明了王者之治应对各家的学说无不贯通,这是他们的长处。等到浮泛放纵之辈来实行杂家学说的时候,就会流于庞杂、散漫而使人心中没有归宿。
1703054964
1703054965
【原文】农家(1)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2),播百谷(3),劝耕桑,以足衣食。故孔子曰:“所重民食(4)。”此其所长也。及鄙者(5)为之,以为无所事圣王(6),欲使君臣并耕,誖(7)上下之序。
1703054966
1703054967
【注释】(1)农家:战国时注重农业生产的一个学派。诸子百家之一。著录有农家著作《神农》《榾胜之书》等,已佚。《孟子·滕文公上》载有农家许行的言辞,说许行“为神农之言”,主张君主“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表达了小农业生产者的观点。此外,《管子·地员》《吕氏春秋》中《上农》《任地》等篇,也是研究先秦农家的重要资料。(2)农稷之官:管理农业的官员。周朝的始祖弃在尧时做稷官,号曰“后稷”。(3)百谷:谷类的总称。百,举成数而言,谓众多。(4)所重民食:语出《论语·尧曰》:“曰……所重:民、食、丧、祭。”颜师古注:“论语载孔子称殷汤伐桀告天辞也。言为君之道,所重者在人之食。”(5)鄙者:鄙野的人。指农家学派中主张统治者亲自参加农业劳动,自耕自食的人。(6)无所事圣王:没有必要侍奉圣明的君主。颜师古注:“言不须圣王,天下自治。”(7)誖:违背,乖谬。颜师古注:“誖,乱也。”
1703054968
1703054969
【译文】农家这一流派,大概起源于管理农业的官员。(他们)播种百谷,鼓励农耕和蚕桑,以此来满足人们的衣食之需。所以孔子说:“为君之道所重视的是百姓的吃饭问题。”这是他们的长处。等到鄙野的人在宣扬农家的主张时,则认为没有必要侍奉圣明的君主(天下自然会治理好),想要让君王和臣民一同耕作,违背了上下尊卑的秩序。
1703054970
1703054971
1703054972
1703054973
1703054975
群书治要译注 卷十五
1703054976
1703054977
汉 书(三)
1703054978
1703054979
【题解】本卷节选自《汉书》“传”的部分(《汉书》卷三十四至卷四十二),共收录了西汉王侯将相十三人,依次是韩信、黥布、刘向、季布、栾布、萧何、曹参、张良、陈平、周勃(其子周亚夫)、樊哙、周昌、申屠嘉。韩信作为汉初三杰之一,起初怀才不遇,幸得萧何举荐,得任大将,自此之后,在楚汉相争中,他忠于汉王,率军征战,所向披靡,兵锋所指,攻无不克。然虽功高无二,却不忍背汉,天下初定,因见疑而被囚,后贬为淮阴侯,实令人叹惜。黥布为汉初异姓王之一,因见韩信、彭越被诛,遂起兵谋反,盖因此三王皆“同功一体”之人,不能不生“兔死狐悲”之感。刘向为楚元王刘交的玄孙,约生活在西汉中后期,文中节选了他三篇奏章的内容。元帝时,刘向上《条灾异封事》,文中引经据典,或用以颂古代圣王之德,或借以讥奸邪之小人,证明灾异与人事之关联;成帝时,针对成帝建延陵未果而徙建昌陵之事,上《谏营昌陵疏》指出其劳民伤财之害,引用大量案例加以对比论述,劝谏成帝应效法古圣先王,实行薄葬;又成帝时,王氏外戚已权倾朝野,势力之大,令作为刘氏宗族的刘向颇感担忧,遂上封事极力陈述其中利害,可惜成帝却未能改变这种局面,故使王莽最终代汉自立。三篇奏疏,言辞恳切,论理清晰,其爱主之情、殷勤之意,于此可见一斑。季布贤能,因曾效力于项羽,为刘邦所缉拿,然刘邦一经劝谏,便尽舍前非,实属难得。至孝文时,季布被召至京师,忽又令去,遂谏文帝不可“以一人誉召臣,一人毁去臣”。栾布本为彭越部下,彭越死,布仍奏事彭越头下,心中唯存忠烈之义,全然不顾自我之难,可谓千古义臣。萧何为刘邦左膀右臂,坐镇关中,巩固后方,论功行赏,功为第一,然因小事,为民请愿,却遭牢狱之苦,可知为臣之不易。曹参治齐,尊黄老之术,人称贤相,至继萧何而为相国,一遵前制,无为而治,有“萧规曹随”之称。张良为刘邦重要谋士,在破秦之初,能深谋远虑,对刘邦陈述利弊,劝其莫贪眼前享受。陈平辗转多处,终投汉王,却因被人谗毁,遭汉王怀疑,幸而刘邦有知人之明,终使陈平为己所用。周勃质朴少文,有着平定诸吕之乱之功,又遇文帝之明,尚遭诬陷而囚于牢狱,备受狱吏之委屈,令人感叹。周勃之子周亚夫治军严明,有其父之风,文帝劳军细柳营,称叹良久。樊哙虽为猛将,然其忧主之心,犹如赤子。周昌耿直,敢于直谏,刘邦甚畏之,其口虽不善言说,然忠正之心一发,太子之事遂定。申屠嘉身为丞相,公正无私,义正言辞,与邓通谢罪时的惶恐狼狈形成了鲜明对比。他们的言行事功,均可作为后世君臣的从政龟鉴。
1703054980
1703054981
传
1703054982
1703054983
【原文】韩信(1),淮阴(2)人也。家贫无行(3),不得推择(4)为吏,常从人(5)寄食(6)。从项羽为郎中(7),数以策干项羽,弗用。亡楚归汉,上未奇之也。数与萧何(8)语,何奇之。至南郑(9),诸将亡者十数人(10)。信度何已数言,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怒,如失左右手。
1703054984
1703054985
【注释】(1)韩信(?—公元前196年):淮阴(今属江苏)人,西汉开国名将,著名军事家,汉初三杰之一。始投项梁,继随项羽,后从刘邦。汉王元年(公元前206年),经萧何力荐,始为大将,协助刘邦制定了还定三秦以夺天下的方略。楚汉战争期间,韩信率兵开辟北方战场,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于潍水之战中,将齐、楚联军各个击灭。汉四年二月,封齐王。参与指挥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决战,击灭楚军。项羽亡后,刘邦即夺其兵权,徙为楚王,继又黜为淮阴侯。吕后知刘邦疑忌韩信,乃与萧何定计,于汉十一年正月诱韩信至长乐宫,以谋反罪名杀之。(2)淮阴:县名。秦始置,属泗水郡,治所在今江苏省淮安市。(3)无行:没有善行,品行不端。李奇曰:“无善行可推举选择。”(4)推择:推举选拔。(5)从人:指投靠他人。(6)寄食:依附别人生活。(7)郎中:官名,始于战国,秦汉沿置。掌管门户、车骑等事,内充侍卫,外从作战。(8)萧何:泗水郡沛人。汉朝初年相国,著名政治家,汉初三杰之一。辅佐刘邦建立汉朝。谥号“文终侯”。(9)南郑:县名。秦始置,位于今陕西省汉中市西南部。(10)亡者十数人:亡,逃跑。《汉书·韩信传》原文作“亡者数十人”。周寿昌曰:“至南郑,为高祖元年夏四月,时沛公为汉王,都南郑,诸将士卒皆思东归,故多道亡。”
1703054986
1703054987
【译文】韩信,淮阴人,家中贫困,自身也没有突出的品行,因而没能被推举做官,经常投靠他人,依附别人生活。后来跟随项羽做了郎中。韩信多次向项羽进献计策,都没有被采用,于是便逃离楚军,归投了汉王,但汉王并未重视他。韩信多次和萧何交谈,萧何很赏识他。汉军到达南郑时,逃跑的将领有十多人。韩信考虑到萧何已数次向汉王推荐过自己,而汉王还是不重用我,于是也就逃走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走了,来不及向汉王报告,就亲自去追韩信。有人向汉王报告说:“丞相萧何逃跑了。”汉王听后很生气,如同失去了左右手一样。
1703054988
1703054989
【原文】居(1)一二日,何来谒(2)。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3)亡,何也?”曰:“臣非敢亡,追亡者耳。”上曰:“所追谁?”曰:“韩信。”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至如信,国士无双(4)。王必欲(5)长王汉中(6),无所事(7)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8)者。”王曰:“吾亦欲东耳。”何曰:“王必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信终亡耳。”王曰:“吾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9)。必欲拜之,择日斋戒(10),设坛场,具礼(11)乃可。”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以为得大将。至拜,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1703054990
1703054991
【注释】(1)居:犹经过。(2)谒:晋见,拜见。(3)若:你。(4)国士无双:谓国中独一无二的人才。国士,最优秀的人物。(5)必欲:必,连词,倘若,如果。欲,想要,希望。(6)王汉中:王,统治,称王。汉中,郡名,战国时秦惠文王置,治南郑县(今陕西汉中市)。因在汉水中游得名。辖境相当今陕西省秦岭以南,留坝县、勉县以东,干佑河流域以西和湖北省郧县、保康县以西,粉青河、珍珠岭以北地。(7)事:使用,役使。(8)计事:计议大事。(9)幸甚:表示非常庆幸或幸运。(10)择日斋戒:择日,选择吉利日子。斋戒,古人在祭祀前沐浴更衣、整洁身心,以示虔诚。(11)设坛场具礼:坛场,古代设坛举行祭祀、继位、盟会、拜将等大典的场所。具礼,备礼;安排仪式。
1703054992
1703054993
【译文】过了一两天,萧何前来晋见,汉王又生气又欢喜,斥责萧何说:“你也逃跑,这是为什么?”萧何说:“臣不敢逃跑,只是去追逃跑的人。”汉王说:“你所追的人是谁?”萧何说:“韩信。”汉王又骂道:“逃跑的将领有十几人,你都没有去追,说去追韩信,你是在说谎吧。”萧何说:“那些将领都容易得到,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才,在全天下也找不出第二个。大王如果希望长期在汉中称王,那就无须任用韩信了;如果您想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没有可以和您谋划大事的人了。”汉王说:“我也想向东发展啊。”萧何说:“大王如果决意向东,能够重用韩信,韩信就会留下;若不能重用韩信,韩信最终还是会逃跑的。”汉王说:“我让他做将领。”萧何说:“即使是做将领,韩信也不会留下。”汉王说:“那就让他做大将。”萧何说:“太好了!如果要拜韩信为大将,应当选择吉日,沐浴斋戒,设立坛场,举行拜将的仪式才可以。”汉王答应了萧何的要求。众将领听说了此事都很欢喜,每个人都以为自己要当大将了。等到拜将时,才知道大将竟是韩信,全军上下都很惊讶。
1703054994
1703054995
【原文】信已拜,上坐(1)。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2)计策?”信因问王曰:“今东向争天下,岂非项王耶?”曰:“然。”“大王自料勇悍仁强(3),孰与(4)项王?”汉王曰:“弗如也。”信曰:“唯(5)。信亦以为大王弗如也。然臣尝事项王,请言项王为人也。项王意乌猝嗟(6),千人皆废(7),言羽一嗟。千人皆废不收也。然不能任属(8)贤将,此特匹夫之勇(9)也。项王见人恭谨,言语姁姁(10),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刻印刓(11),忍不能与,此所谓妇人之仁(12)也。又背义帝约(13),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所过无不残灭(14),多怨百姓(15),百姓不附,特劫(16)于威强服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
1703054996
1703054997
【注释】(1)上坐:亦作“上座”,坐于上位。(2)寡人:古代君主的谦称。《礼记·曲礼下》:“诸侯见天子,曰‘臣某侯某’。其与民言,自称曰‘寡人’。”孔颖达疏:“寡人者,言己是寡德之人。”(3)勇悍、仁、强:勇猛凶悍,仁爱强毅。(4)孰与:比对方怎么样,表示疑问语气,用于比照。(5)唯:应答声。(6)意乌猝嗟:意乌,怒吼声。猝嗟,犹叱咤,发怒呼喝。(7)废:偃伏,即吓倒之意。(8)任属:信用托付。(9)匹夫之勇:谓不用智谋,单凭个人的勇气。(10)姁姁:姁,音许。平和安好貌。颜师古注:“姁姁,和好貌也。”(11)刓:通“玩”,摩挲。(12)妇人之仁:谓施小惠而不识大体。(13)背义帝约:义帝,即楚怀王熊心。《汉书·高帝纪》记载:“初,怀王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14)残灭:残杀毁灭。(15)多怨百姓:多结怨于百姓。(16)劫:威逼,胁迫。
1703054998
1703054999
【译文】韩信已经被拜为大将,就座于上位。汉王说:“丞相多次向我提起过将军,将军有什么计策可以教导我吗?”韩信于是问汉王,说:“如今向东去能与大王争夺天下的,难道不正是项王吗?”汉王说:“是的。”“大王您自己估量,在勇猛凶悍、仁义强毅这些方面,您跟项王相比如何?”汉王说:“我不如项王。”韩信说:“是的,我也认为这些方面大王您不如项王。然而臣曾经在项王手下任事,请允许我谈谈项王的为人。项王厉声怒吼,千人之众都吓得不敢动弹,然而他却不能任用贤明的将领,这只是匹夫的血气之勇罢了;项王待人恭敬谨慎,言语温和,如果有人得了病,项王会同情落泪,并把自己的饮食分给他;等到有人立了战功应加封授爵时,他却把刻好的印信拿在手里摩挲把玩,舍不得给人,这只是所谓的妇人之仁。项王又违背了与义帝的盟约,把自己亲近喜爱的人分封在关中为王,诸侯为此都愤愤不平。项王军队所经过的地方,没有不遭到残杀毁灭的,多与百姓结怨,百姓都不愿意归附他,只是在威势的逼迫下,勉强服从罢了。项王名义上虽然是霸王,而实际上却失掉了天下人心,所以说他的强大很容易变为衰弱。”
1703055000
1703055001
【原文】“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1)之士,何不散(2)?且大王之入武关(3),秋豪无所害(4),除秦苛法,秦民无不欲得大王。今失职之蜀(5),民无不恨者。今王举而东,三秦(6)可传檄而定(7)也。”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
1703055002
1703055003
【注释】(1)东归:指回故乡。(2)何不散:刘攽曰:“‘何不散’者,言义兵无敌,诸侯之众亡不离散而败也。”(3)武关:地名,在陕西商南县西北。楚怀王三十年,秦昭襄王遗书诱楚王,约会于此,执以入秦。公元前207年刘邦由此入秦。(4)秋豪无所害:指汉军纪律严明,丝毫不侵害人民的利益。秋豪,亦作“秋毫”,鸟兽在秋天新长出来的细毛,喻细微之物。(5)今失职之蜀:失职,失所(谓不得其应处之所)。根据当初诸侯的成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刘邦先入关,当在关中做王,而项羽却改立刘邦为汉王,辖治荒僻的巴蜀、汉中之地,故云。(6)三秦:秦亡以后,项羽三分关中,封秦降将章邯为雍王,秦长史司马欣为塞王,秦都尉董翳为翟王,三王所占据之地则称为三秦。(7)传檄而定:比喻不待出兵,只要用一纸文书,就可以降服敌方,安定局势。檄,文体名,古官府用以征召、晓喻、声讨的文书。
1703055004
1703055005
【译文】“如今大王果真能采用和项王相反的做法,任用天下威武勇猛的将士,有什么敌人不能被诛灭呢?把天下的城邑分封给有功的臣子,还有谁不会心服?率领正义之师,顺从将士们东归故乡的心愿,又有什么敌人不会散败呢?况且大王自入武关以来,军纪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废除了秦朝繁苛的法令,秦地的百姓没有不盼望大王在关中做王的。如今您失去了应有的封爵而来到蜀地,百姓没有不为您抱不平的。如今大王若举兵东进,对于三秦之地,只要发布一道檄文就可平定了。”于是汉王非常高兴,自认为得到韩信太晚了。
1703055006
1703055007
【原文】汉王以信为左丞相(1),击魏(2)。信问郦生(3):“魏得无(4)用周叔为大将乎?”曰:“柏直也。”信曰:“竖子(5)耳。”遂进击魏,虏豹。定河东(6),使人请汉王:“愿益兵(7)三万人,臣请以北举(8)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荣阳(9)。”汉王与兵三万人,进破代,禽夏说(10),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11)击赵。
[
上一页 ]
[ :1.70305495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