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55008e+09
1703055008
1703055009 【注释】(1)左丞相:官名。秦统一后,以丞相为百官之长,有时为两人担任,分左右,以右丞相为上。(2)魏:魏王魏豹(?—公元前204年),秦末人。原战国时魏国贵族。陈胜起义时立其兄咎为魏王。秦将章邯攻魏,咎被迫自杀。他逃亡至楚,向楚怀王借兵数千人,攻下魏地二十余城,自立为魏王。项羽大封诸侯,改封西魏王。继投刘邦,又叛归项羽。后韩信破魏,被虏至荥阳,为汉将周苛所杀。(3)郦生:即郦食其,战国末年陈留高阳人,好饮酒,桀骜不驯。后投奔刘邦,以计克陈留,封广野君,常出使各国诸侯。在出使齐国时,被齐王田广烹杀。(4)得无:犹言莫非。(5)竖子:对人的鄙称,犹今言“小子”。(6)河东: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称山西省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7)益兵:增加兵力,增援。(8)举:攻克,占领。(9)荥阳:荥,音行。县名,秦置,故城(今郑州市邙山区古荥镇)在荥水之北,属三川郡。(10)进破代,禽夏说:代,指代国。代王陈余(?—公元前204年),大梁人,秦末魏地名士。陈余曾联合齐王田荣,击败被项羽封为常山王的张耳,张耳投汉。陈余迎代王赵歇复为赵王,自立为代王,任部将夏说为相守代国,自己亲自辅佐赵王。汉王三年(公元前204年),刘邦遣韩信、张耳伐赵,先破代国,活捉夏说,代王陈余改任成安君,为赵军统帅。夏说,陈余的谋士,被陈余派去劝齐王田荣借兵反张耳,打败张耳后任代国相国。(11)井陉:陉,音行。今河北省井陉县,有要隘名井陉口,又称土门关,秦汉时为军事要地。
1703055010
1703055011 【译文】汉王任命韩信为左丞相,进攻魏国。韩信问郦食其:“魏国莫非是用周叔为大将吗?”郦食其说:“是柏直。”韩信说:“一介匹夫罢了。”于是就进军攻打魏国,俘虏了魏豹,平定了河东一带。韩信派人请求汉王:“希望能增兵三万人,臣请求向北攻克燕、赵两国,再向东进击齐国,然后向南断绝楚国的粮道,最后向西与大王会师于荥阳。”汉王于是增兵三万人给韩信。韩信进击攻破了代国,生擒了夏说,又率领数万军队,打算东下井陉攻打赵国。
1703055012
1703055013 【原文】赵王(1)、成安君陈余聚兵井陉口(2),广武君李左车(3)说成安君曰:“闻汉将韩信,涉西河(4),虏魏王,禽夏说,议欲以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5)不可当。臣闻千里馈粮(6),士有饥色(7);樵苏后爨(8),樵。取薪也。苏。取草也。师不宿饱(9)。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10),骑不得成列(11),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后。愿足下假(12)臣奇兵(13)三万人,从间路(14)绝其辎重(15),足下深沟高垒(16)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不至十日,两将之头,可致麾下(17)。”成安君不听。信知其不用,大喜,乃引兵遂下井陉口,斩成安君泜水(18),禽赵王歇。乃令军毋斩广武君。
1703055014
1703055015 【注释】(1)赵王:即赵歇(?—公元前204年),战国时赵贵族。公元前208年,被张耳、陈余立为赵王。后张耳从项羽入关,封常山王,他被徙为代王。后陈余击走张耳,他复为赵王。汉楚战争中,陈余为韩信所败,被杀,赵歇逃回信都,也被追杀。(2)井陉口:要隘名,九塞之一,故址在今河北省井陉县北井陉山上,又县西有故关,乃井陉西出之口。(3)李左车:生卒年不详,柏人(邢台隆尧)人。赵国名将李牧之孙,秦汉之际谋士。秦末,六国并起,李左车辅佐赵王歇,封广武君。(4)西河:古称黄河南北流向的部分(今河套以下至风陵渡一段)为西河。(5)锋:锋芒、势头。(6)馈粮:运送粮食。(7)饥色:饥饿的形态。(8)樵苏后爨:樵苏,砍柴刈草。爨,音篡,烧火煮饭。(9)宿饱:经常饱。(10)方轨:车辆并行。(11)成列:形成队列;排成行列。(12)假:给予。(13)奇兵:出乎敌人意料而突然袭击的军队。(14)间路:偏僻的、抄近的小路。颜师古注:“间路,微路也。”(15)辎重:指随军运载的军用器械、粮秣等。(16)深沟高垒:谓掘下深的壕沟,筑起高的壁垒,用以固守。(17)麾下:对将帅的敬称。(18)泜水:泜,音池。古水名,即今槐河。源出河北省赞皇西南,东流入滏阳河。
1703055016
1703055017 【译文】赵王赵歇和成安君陈余聚集兵力于井陉口,广武君李左车劝成安君说:“听说汉将韩信渡过西河,俘虏了魏王,生擒了夏说,计议要攻克赵国,这是乘胜离开国土远征,其锋芒不可阻挡。臣听说‘从千里之外运送粮草,士兵们就会有饥饿的面色;临时打柴割草再去做饭,军队就不能经常吃饱’。如今井陉口的道路,兵车不得并行,骑兵不能排成队列,行军数百里,在这种形势下粮草必定在后面,希望足下您能给我三万人作奇兵,从小路截断汉军的军械、粮草。您则深挖壕沟,高筑壁垒,不要与汉军交战,如此则汉军向前不能作战,撤退又不能回去,不出十天,汉军两位主将的首级就可以送到您面前了。”成安君不听。韩信打探到成安君没有采用广武君的建议,非常高兴,于是就率兵攻下了井陉口,在泜水边斩杀了成安君陈余,生擒了赵王赵歇,又传令全军不要杀广武君。
1703055018
1703055019 【原文】顷之(1),有缚而至麾下者。于是问广武君:“仆(2)欲北攻燕(3),东伐齐,何若(4)有功?”广武君辞(5)曰:“臣闻之,‘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6);败军之将,不可以语勇。’若臣者,何足以权大事乎!”信曰:“仆闻之,百里奚居虞而虞亡(7),之秦而秦伯(8),非愚于虞而智于秦也,用与不用、听与不听耳。使成安君听子计,仆亦禽(9)矣!仆委心归计(10),愿子勿辞。”
1703055020
1703055021 【注释】(1)顷之:片刻,一会儿。(2)仆:自称的谦词。(3)燕:燕国。当时的燕王为臧荼(?—公元前202年),原为燕王韩广部将,曾跟随项羽援救被章邯包围的赵国,后又随项羽入关中。汉王元年(公元前206年),项羽分天下为十八诸侯,立臧荼为燕王,都蓟。迁燕王韩广为辽东王。之后,臧荼攻灭韩广,合并辽东,统一燕国。汉王三年,韩信破赵国,听从李左车的建议,派使者招降燕国,燕王臧荼遂降。(4)何若:如何,怎样。(5)辞:推辞。(6)图存:谋划国家存亡大计。(7)百里奚居虞而虞亡:百里奚,生卒年不详,姜姓,百里氏,名奚。楚国宛城(今河南南阳)人,一说虞国(今山西平陆北)人。秦穆公时贤臣,著名政治家。虞,指春秋初期的虞国(北边的虞国)。百里奚曾在蹇叔的举荐下,成为虞国大夫。虞国国君因贪图晋国的良马美玉,借道于晋军灭了与己唇齿相依的虢国,百里奚对虞国国君述说唇亡齿寒的道理,国君不听。晋国灭虢后,随即灭掉虞国。(8)之秦而秦伯:公元前655年,晋献公灭掉虞国,俘虏了虞国君及其大夫百里奚。百里奚拒绝在晋国做官,借机逃回到楚国。楚成王并不知道百里奚的才能,于是派他去放养牛马。秦穆公听说后,就以一个奴隶的价格,即五张黑公羊皮赎回了百里奚,并拜其为上大夫。在百里奚的辅佐下,秦国大治,秦穆公也成为一代霸主。伯,通“霸”。(9)禽:“擒”的古字,被俘。(10)委心归计:委心,犹倾心。归计,听从计策。颜师古注:“归计,谓归附而受计策也。”
1703055022
1703055023 【译文】不一会儿,就有人捆绑着广武君带到了军帐中。于是韩信就问广武君:“我打算北上攻打燕国,向东讨伐齐国,怎样才能取得成功呢?”广武君推辞说:“臣听说‘亡了国的大臣,不配再谋划国家的存亡大计;打了败仗的将军,没有资格再谈论勇敢’。像我这样(败兵亡国)的人,哪里能够谈论此等大事呢?”韩信说:“我听说百里奚在虞国时,虞国灭亡了;到了秦国后,秦国却称霸于诸侯。这不是因为他在虞国时愚钝而到秦国后就变得聪明智慧,关键在于君主用不用他,听不听他的意见。假使成安君接受了您的建议,我也就被俘虏了。我诚心地来听从您的计策,希望您不要推辞。”
1703055024
1703055025 【原文】广武君曰:“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亦有一得’,故曰‘狂夫(1)之言,圣人择焉’。顾(2)恐臣计未足用,愿效愚忠。故成安君有百战百胜之计,一日(3)而失之,军败鄗(4)下,今高邑是也。身死泜水上。今足下虏魏王、禽夏说。不旬朝(5),破赵二十万众,诛成安君,名闻海内,威震诸侯,众庶莫不倾耳以待命者(6)。然而众劳卒疲,其实难用也。今足下举勌敝(7)之兵,顿(8)之燕坚城之下,情见力屈(9),欲战不拔(10),旷日持久(11),粮食单竭(12)。若燕不破,齐必拒(13)境而自强。二国相持,则刘项之权,未有所分也。
1703055026
1703055027 【注释】(1)狂夫:无知妄为的人。(2)顾:但是。(3)一日:一旦。(4)鄗:春秋晋邑名,战国属赵。故城在今河北省柏乡县北。东汉光武帝即位于此,改名高邑。(5)不旬朝:不到半天功夫。旬,满,足。(6)众庶莫不倾耳以待命:《汉书·韩信传》原文作:“众庶莫不辍作怠情,靡衣偷食,倾耳以待命者。”颜师古注:“……言为靡丽之衣,苟且而食,恐惧之甚,不为久计也。”众庶,百姓。倾耳,谓侧着耳朵静听。(7)勌敝:勌,古同“倦”。敝,疲惫,睏乏。(8)顿:驻屯。(9)情见力屈:同“情见势屈”,谓在军事上情况暴露而又屈居劣势地位。颜师古注:“见,显露也。屈,尽也。”(10)拔:攻取,攻伐。(11)旷日持久:耗费时日,拖延很久。(12)单竭:罄尽。单,通“殚”。颜师古注:“单亦尽。”(13)拒:引申为据守。
1703055028
1703055029 【译文】广武君说道:“我听说‘聪明人即使对问题深思熟虑,也难免会出现差错;愚钝之人的思虑中,总会有一些可取之处’。所以说,即使一个无知妄为者的话,圣人也会有选择的采纳。但恐怕臣的计策不值得采用,不过臣愿意贡献愚忠。本来成安君有百战百胜的计策,然而一旦失策,军队在鄗城之下战败,自己也死在泜水边上。如今您俘虏了魏王魏豹,擒获了代国丞相夏说,不到半天的功夫就击溃了赵国的二十万大军,诛杀了成安君陈余,名声传扬四海,威势震动诸侯,百姓们(心怀恐惧)无不侧耳静听,等待您进军的命令。然而,眼下大众劳苦,士兵疲倦,其实难以再战了。如今您发动疲惫的军队,驻屯在燕国坚固的城池之下,实情暴露而又屈居劣势地位,想战却不能攻取城池,如此耗费时日,拖延久了,粮草必会用尽。如果燕国不能攻破,齐国定会据守边境以图自强。若与两国相持不下,那么刘邦和项羽的胜负就很难分判了。”
1703055030
1703055031 【原文】“当今之计,不如按甲休兵(1),飨士大夫(2),北首燕路(3),然后发一乘(4)之使,奉咫尺之书(5)以使燕,燕必不敢不听。从燕而东临齐,虽有智者,亦不知为齐计矣。如是,则天下事可图也。兵固有先声后实(6)者,此之谓也。”信曰:“善。”于是发使燕,燕从风而靡(7)。遂度河,袭历下(8)军,破龙且(9)。
1703055032
1703055033 【注释】(1)按甲休兵:亦作“按甲寝兵”,屯兵休整。(2)飨士大夫:飨,即劳飨,慰劳犒赏。士大夫,将佐,将士。(3)北首燕路:摆出向北攻燕的态势。北首,犹北向。(4)一乘:表数量。用于马、车、轿子等。(5)咫尺之书:书信。古代书写用木简,信札之简长盈尺,故称,此指劝降燕国的书信。咫尺,周制八寸为咫,十寸为尺。谓接近或刚满一尺。(6)先声后实:谓声威在前,武力在后。(7)从风而靡:谓如风之吹草,草随风倾倒。比喻强弱悬殊,弱者不堪一击,即告瓦解。(8)历下:邑名。约在今济南市。(9)破龙且:龙且,生卒年不详,项羽手下第一猛将,官拜西楚国大司马。韩信渡过黄河袭击历下的齐军,又乘胜攻破齐都临淄,齐王田广逃至高密,向楚求救。项羽派龙且率军前往救援,与齐军联合号称二十万。两军对峙于潍水两岸。韩信鉴于敌众己寡,遂令所部乘夜在潍水上游以沙袋垒坝塞流。拂晓,亲率一部兵力渡河进攻,随又佯败退回西岸。龙且以为汉军怯弱,率军渡河追击。汉军乘其渡河决坝,河水直下,将楚军分割在潍水两岸。汉军乘势迎击西岸楚军,杀龙且。东岸联军见势溃散。汉军乘胜追击,在城阳俘获田广,齐地平定。
1703055034
1703055035 【译文】现在最好的办法,不如屯兵休整,慰劳犒赏军中将士,摆出向北攻打燕国的态势,然后派遣一名使者,带上一封劝降书去出使燕国,燕国必定不敢不听从。燕国归顺了,再向东胁制齐国,即使是很有智谋的人,也不知该如何为齐国谋划了。这样,夺取天下的大事就可以考虑了。用兵本来就有声威在前而武力在后,说的大概就是这种情况吧。”韩信说:“好!”于是就派使者出使燕国,燕国听到消息立刻就投降了。于是韩信率军渡过黄河,袭击历下的齐军,又击败了龙且的援兵。
1703055036
1703055037 【原文】楚已亡(1)龙且,项王恐,使武涉往信(2),信谢(3)曰:“臣得事项王数年,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4),言不听,画(5)策不用,故背楚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6)印、数万之众,解衣衣(7)我,推食食(8)我,言听计用(9),吾得至于此。人深亲信我,背之不祥。”武涉已去,蒯通(10)知天下权(11)在于信,深说以三分天下之计。信不忍背汉,又自以功大,汉不夺我(旧无我字。补之)齐,遂不听。项羽死,徙信为楚王(12)。信初之国,陈兵(13)出入。有变告(14)信欲反,上伪游于云梦(15),信谒于陈(16)。高祖令武士缚信,载后车。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17)。”上曰:“人告公反。”遂械(18)信。至雒阳,赦(19)以为淮阴侯。信知汉王畏恶(20)其能,称疾不朝。
1703055038
1703055039 【注释】(1)亡:丧失。(2)使武涉往信:《汉书·韩信传》原文作“使盱台人武涉往说信”。(3)谢:推辞,拒绝。(4)执戟:秦汉时的宫廷侍卫官。因值勤时手持戟,故名。(5)画:指计策;计谋。(6)上将军:行军作战时军中的主帅。(7)衣:谓给人穿上衣服。(8)食:拿东西给人吃。(9)言听计用:同“言听计从”,说的话、出的主意都采纳照办。形容对某个人非常信任。(10)蒯通:本名蒯彻,范阳固城镇人,因为避汉武帝之违而改为通。有辩才,善于陈说利害,曾建议韩信与刘邦、项羽三分天下。(11)权:本指秤锤,此比喻决定胜负的关键。(12)徙信为楚王:项羽死后,刘邦夺了韩信的兵权,将齐王韩信改封为楚王,都下邳。(13)陈兵:陈列士兵,陈设兵力。(14)变告:谓告发谋反等非常事件。颜师古注:“凡言变告者,谓告非常之事。”(15)云梦:亦作“云瞢”,古薮泽名,约在湖北江汉平原一带。(16)陈:县名,秦置,今河南淮阳。(17)狡兔死,良狗烹:狡猾的兔子死了,好的猎狗就被人烹食。比喻国君得了天下,就杀害谋士功臣。(18)械:本指枷杻、镣铐之类的刑具。亦有拘禁之意。(19)赦:宽免罪过。(20)畏恶:忌恨,憎恶。
1703055040
1703055041 【译文】楚国已经失去了龙且,项王恐惧,派武涉前去游说韩信。韩信辞谢说:“臣曾有机会事奉项王多年,官职不过是个郎中,地位也只是个持戟的侍卫,臣的进言不被接受,贡献的计策不被采用,所以才离开楚国,归投了汉王。汉王授予我上将军之印,交给我几万人的兵马,脱下自己的衣服给我穿,分出自己的食物给我吃,我所说的话、出的主意都能被采纳,所以我才能达到今天的地位。汉王如此亲近和信任我,如果背叛了他是不会有好结果的。”武涉走后,蒯通知道决定天下胜负的关键在于韩信,进一步用三分天下、鼎足而王的策略来劝说韩信。韩信不忍心背叛汉王,又自认为功劳很大,汉王不会夺取自己的齐国,于是就没有听从蒯通的意见。项羽死后,刘邦改封韩信为楚王。韩信初到楚国时,出入都派兵戒严。有人告发韩信想要谋反,于是高祖就假称游览云梦泽,韩信便去陈地拜见高祖。高祖命令武士把韩信捆绑起来,装在后面的车子上。韩信说:“果真像人们所说的‘狡猾的兔子死了,好的猎狗就要被烹杀’。”高祖说:“有人告发你谋反。”于是就给韩信戴上镣铐,拘禁起来。到了洛阳,高祖赦免了韩信的罪过,封他为淮阴侯。韩信知道高祖忌恨自己的才能,就常称病不去上朝。
1703055042
1703055043 【原文】黥布(1),六(2)人也。汉封为淮南王(3)。十一年(4),高后诛韩信(5),布心恐忧。复诛彭越(6),盛其醢(7),以遍赐诸侯王。布见醢大恐,遂聚兵反。书(8)闻,上召诸将问:“布反,为之奈何(9)?”皆曰:“发兵坑(10)竖子耳,何能为!”汝阴侯滕公(11),以问其客薛公(12),薛公曰:“是固当反。”滕公曰:“上裂地(13)而封之,疏爵(14)而贵之,疏。分也。南面(15)而立,万乘(16)之主,其反何也?”薛公曰:“前年杀彭越,往年杀韩信(17),三人皆同功一体(18)之人也。自疑祸及身(19),故反耳。”
1703055044
1703055045 【注释】(1)黥布:即英布(?—公元前196年),秦末汉初名将。六县(今安徽六安)人,因受秦律被黥,又称黥布。初属项羽,为霸王帐下五大将之一,被封为九江王。后叛楚归汉,被刘邦封为淮南王,与韩信、彭越并称汉初三大名将。汉十一年(公元前196年),起兵反汉。刘邦率军亲征,英布兵败逃亡,后被吴臣诱捕杀害于番阳(今江西景德镇西南)。(2)六:县名,相传为皋陶之后,偃姓。秦灭楚,置六县,其故治在今安徽省六安市北。(3)汉封为淮南王:汉四年(公元前203年),英布叛楚归汉,被刘邦封为淮南王,定都六(今安徽六安),辖九江、庐江、衡山、豫章郡之地。(4)十一年:即汉十一年,公元前196年。(5)高后诛韩信:陈豨反叛后,韩信被控谋反关中,吕后通过萧何将其诱骗入宫,杀害于长乐宫钟室,夷三族。(6)复诛彭越:彭越(?—公元前196年),昌邑人(今山东金乡县),字仲,楚汉战争时汉军著名将领,西汉开国功臣,拜魏相国、建成侯。楚汉战争结束后,被封为梁王。汉十年,陈豨反,刘邦亲征,至邯郸,向彭越征兵。彭越称病不往,被刘邦废为庶人,徙居蜀地。吕后认为不可遗患,又指使人诬告彭越谋反,夷灭其宗族。(7)醢:肉酱。彭越死后被施以醢刑(被剁成肉酱)。(8)书:指反书,报告叛乱的文书。(9)为之奈何:对此该怎么办呢?(10)坑:活埋。(11)汝阴侯滕公:即夏侯婴(?—公元前172年),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开国功臣。他与刘邦是少时的朋友,跟随刘邦起义,多有战功。刘邦称帝后,封汝阴侯,后任太仆。文帝八年卒,谥号“文侯”。颜师古注:“夏侯婴也,本为滕令,遂号为滕公。”(12)薛公:秦汉时期人,曾在楚国任令尹,后到夏侯婴处为宾客。他为刘邦分析了英布叛变可能采用的三种策略,并认定了英布必选下策而以失败告终。刘邦大喜,封其为千户侯。(13)裂地:划分土地。(14)疏爵:分封爵位。(15)南面: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故帝王诸侯见群臣,或卿大夫见僚属,皆面向南而坐,因用以指居帝王或诸侯、卿大夫之位。(16)万乘:指能出兵车万乘的大国。亦泛指国家。(17)前年杀彭越,往年杀韩信:韩信、彭越均在汉十一年被杀,黥布同年七月反叛。张晏曰:“往年与前年同耳,文相避也。”(18)同功一体:功绩地位一样。(19)及身:亲身受到。
1703055046
1703055047 【译文】黥布,六县人。汉王封他为淮南王。汉十一年,吕后诛杀了韩信,黥布心里感到恐惧和忧虑。后来吕后又诛杀了彭越,并把他剁成肉酱然后将肉酱装好赐给所有的诸侯王。黥布见到肉酱非常惊恐,于是就聚集军队造反了。接到黥布反叛的文书,高祖召集诸位将领,问道:“黥布造反了,对此该怎么办呢?”诸将都说:“派兵攻打他,活埋了这小子,还能怎么办呢?”汝阴侯滕公(夏侯婴)以此事来问他的门客薛公,薛公说:“黥布本来就当反叛。”藤公说:“皇上划分土地封他为王,分封爵位使他显贵,让他南面称王,立为一国之主,他为什么还要反叛呢?”薛公说:“前年杀了彭越,以前还杀了韩信,这三人的功劳和地位都是同等的。黥布自己担心灾祸会殃及自身,所以反叛了。”
1703055048
1703055049 【原文】楚元王交(1),高祖少弟也。玄孙向(2),字子政,本名更生,为谏大夫(3)。向见光禄勋周堪(4)、光禄大夫张猛(5)二人给事中(6),大见信,弘恭(7)、石显(8)惮之,数谮毁(9)焉。向上封事(10)曰:“臣前幸得以骨肉备九卿(11),奉法不谨(12),乃复蒙恩(13)。窃见灾异(14)并起,天地失常,征表(15)为国。欲终不言,念忠臣虽在畎亩(16),犹不忘君,况重以骨肉之亲,又加以旧恩乎!
1703055050
1703055051 【注释】(1)楚元王交:刘交(?—公元前179年),字游,汉高祖刘邦的同父异母弟。生年不详,天性好读书,多才艺。汉六年(公元201年),被封为楚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在位二十三年,文帝元年卒,谥号“元王”。(2)玄孙向:玄孙,自身以下的第五代。刘向(公元前79年—公元前8年;一说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字子政,本名更生,楚元王刘交四世孙。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宣帝时,为谏大夫;元帝时,任宗正。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官至中垒校尉,故又称“刘中垒”。(3)谏大夫:官名,秦设谏大夫,无定员。汉初不置。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置谏大夫,无定员,掌议论。东汉改称谏议大夫,属光禄勋。(4)光禄勋周堪:光禄勋,官名,本名郎中令,秦已置。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名光禄勋,为九卿之一,掌守卫宫殿门户。周堪,宣帝时,为太子少傅。宣帝病重时,任周堪为光禄大夫,与史高、萧望之共受遗诏辅佐元帝。(5)光禄大夫张猛:光禄大夫,战国时代置中大夫,汉武帝时始改为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掌顾问应对。隶于光禄勋。张猛,周堪弟子。(6)给事中:官名,秦汉为列侯、将军、谒者等的加官。侍从皇帝左右,备顾问应对,参议政事,因执事于殿中,故名。(7)弘恭:西汉沛人,少时被处宫刑。为中黄门,后选为中尚书。宣帝时为中书令。明习法令,善为奏请,长期在内朝专政,凡不附己者,加以排挤打击。先后勾结史高、石显及郑明等人,谗毁萧望之、刘更生及周堪,结果三人被罢官,萧望之自杀。后病死。(8)石显:字君房,济南人,宦官。宣帝时,以中书官为仆射。元帝时继弘恭之后为中书令。为人外巧慧而内阴险,常持诡辩以中伤人,先后谮杀萧望之、京房、贾捐之及斥罢周堪、刘更生等。贵幸倾朝,结党营私,天子赏赐及臣下贿赂的资财达一万万。成帝时重用外戚,石显失宠,后免官,徙归故郡,忧懑不食,于途中病死。(9)谮毁:谗间毁谤。(10)封事:密封的奏章。古时臣下上书奏事,防有泄漏,用皂囊封缄,故称。此指《条灾异封事》。(11)备九卿:元帝时,刘向曾任宗正,为九卿之一。备,充任,常用作谦词。九卿,古代中央政府的九个高级官职。(12)奉法不谨:奉法,奉行或遵守法令。不谨,不敬慎,不小心。(13)蒙恩:受恩惠。(14)灾异:指自然灾害或某些异常的自然现象。(15)征表:特征,表像。(16)畎亩:亦作“甽亩”,引申指民间。
1703055052
1703055053 【译文】楚元王刘交,是高祖最小的兄弟。刘交的玄孙刘向,字子政,原名叫更生。宣帝时任谏大夫。刘向看到光禄勋周堪、光禄大夫张猛两人任给事中,很受元帝信任,而弘恭、石显害怕了,因此多次进谗言毁谤他们。于是刘向便密奏皇上说:“臣以前有幸因为皇室宗亲的关系担任九卿,没有敬慎的遵守法令,还蒙受圣恩。臣私下看到灾害和异常现象接连发生,天地失去了常态,表示朝中出了问题。本想始终不说,但考虑到忠臣即使在民间,仍然不忘记君主,更何况自己又是刘氏宗亲,再加上皇上往日的恩德臣还未报答呢。”
1703055054
1703055055 【原文】“臣闻舜命九官(1),禹作司空、弃后稷、契司徒、咎繇作士、垂共工、益朕虞、伯夷秩宗、夔典乐、龙纳言,凡九官也。济济(2)相让,和之至也。众贤和于朝,则万物和于野(3)。故四海之内,靡不和宁。及至周文开基(4)西郊,杂沓(5)众贤,罔不肃和(6),崇推让(7)之风,以销分争之讼。武王、周公继政,朝臣和于内,万国欢(8)于外,故尽得其欢心,以事其先祖。下至幽、厉(9)之际,朝廷不和,转相非怨(10)。君子独守正(11)勉强(12),以从王事(13),则反见憎毒谗诉(14),故(15)其诗曰:‘密勿从事,不敢告劳。无罪无辜,谗口嗸嗸(16)。’当是之时,天变(17)见于上,地变(18)动于下,水泉沸腾(19),山谷易处。
1703055056
1703055057 【注释】(1)九官:古传舜设置的九个大臣。颜师古注:“《尚书》:禹作司空,弃后稷,契司徒,咎繇作士,垂共工,益朕虞,伯夷秩宗,夔典乐,龙纳言,凡九官也。”(2)济济:庄敬貌。济,通“齐”。(3)万物和于野:万物,众人。野,指民间,不当政的地位。与“朝”相对。(4)开基:犹开国,谓开创基业。(5)杂沓:纷杂繁多貌。颜师古注:“杂沓,聚积之貌。”(6)肃和:庄敬和睦。(7)推让:逊让,推辞。(8)欢:高兴,快乐。(9)幽、厉:周代昏乱之君幽王与厉王的并称。(10)非怨:怨恨。(11)守正:恪守正道。(12)勉强:尽力而为。(13)王事:王命差遣的公事。(14)憎毒谗诉:憎毒,憎恶痛恨。谗诉,谗毁,诽谤。(15)故:因此。(16)密勿从事,不敢告劳,无罪无辜,谗口嗸嗸:出自《诗经·小雅·十月之交》。颜师古注:“此小雅十月之交篇刺幽王之诗也。言己黾勉行事,不敢自陈劳苦,实无罪辜,而被谗谮嗷嗷然也。”密勿,勤勉努力。告劳,向别人诉说自己的劳苦。谗口,说坏话的嘴,谗人。嗸嗸,即嗷嗷,形容众声喧杂。颜师古注:“嗷嗷,众声也。”(17)天变:指天象的变异,如日蚀、星陨等。(18)地变:地体变动。多指地震、山崩。古人以之为天示凶兆。(19)沸腾:水波翻涌。
[ 上一页 ]  [ :1.70305500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