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55272
1703055273
【注释】(1)周昌(?—公元前192年):沛郡丰邑(今属江苏丰县)人,西汉大臣,周苛从弟,为人正直。刘邦称汉王,周昌为中尉,掌握禁军。汉王四年,从兄御史大夫周苛,坚守荥阳不降,被项羽烹杀,刘邦以周昌代职,拜为御史大夫。汉朝初建,封汾阴侯。刘邦欲废太子刘盈,曾直言谏止。后受刘邦之托,转任赵王如意的丞相。如意被吕后所杀,周昌托病不朝,三年后卒,谥号“悼侯”。(2)强力:倔强。(3)卑下:谦敬;退让。(4)燕入奏事:孟康曰:“以上宴时入奏事也。”颜师古注:“燕谓安闲之居也。”(5)戚姬:即戚夫人(?—公元前194年),赵王如意之母,名懿,下邳(今江苏邳州)人,祖籍定陶(今山东定陶),刘邦宠妃,曾随刘邦征战四年。她也是西汉初年的歌舞名家。刘邦死后,被吕后虐杀,死状甚惨。(6)还走:返身而走。(7)逐:追赶;追逐。(8)问:发问。(9)惮:敬畏。(10)太子:即刘盈,吕后之子。(11)争:通“诤”,诤谏,规劝。(12)庭争:即廷争。在朝廷上向皇帝谏争。庭,通“廷”。(13)吃:口吃,说话结结巴巴。(14)期期:口吃结巴貌。颜师古注:“以口吃,故每重言期期。”(15)奉诏:接受皇帝的命令。
1703055274
1703055275
【译文】周昌,沛县人,任御史大夫。为人倔强,敢于直言,即使是萧何、曹参等人都对周昌很谦卑。周昌曾经在高帝闲居时进宫奏事,高帝正和戚夫人拥抱,周昌见此情景转身就走。高帝追上周昌,骑在他的脖子上问道:“我是什么样的君主?”周昌仰着头说:“陛下就是夏桀、商纣一样的君主。”于是高帝笑起来,但却格外敬畏周昌。等到高帝想要废掉太子时,大臣们都坚决劝止,但都未能奏效。然而周昌在朝廷上极力谏诤,高帝问他的理由,周昌有口吃的毛病,又非常愤怒,说:“臣嘴上虽然说不上来,可臣心里知道这样做不行。陛下想要废掉太子,臣期期不会接受您的诏令。”高帝听罢高兴地笑了,太子的地位于是得以稳定。
1703055276
1703055277
【原文】申屠嘉(1),梁人也,为丞相。是时太中大夫邓通(2)方爱幸(3),赏赐累巨万(4)。文帝常燕饮(5)通家,其宠如是。是时嘉入朝,而通居上旁,有怠慢之礼。嘉奏事毕,因言曰:“陛下幸爱(6)群臣,则富贵之。至于朝廷之礼,不可以不肃!”上曰:“君勿言,吾私之(7)。”罢朝(8)坐府中,为檄(9)召通,通恐入言上。上曰:“汝第(10)往,吾今使人召若。”通至丞相府,免冠、徒跣、顿首(11)谢。嘉责曰:“夫朝廷者,高皇帝之朝廷也,通小臣,戏殿上,大不敬(12),当斩。”通顿首,首尽出血,不解(13)。上使使持节召通,而谢丞相曰:“此吾弄臣(14),君释之。”通既至,为上泣曰:“丞相几(15)杀臣。”
1703055278
1703055279
【注释】(1)申屠嘉(?—公元前155年):西汉初期大臣,梁(今河南商丘)人。高帝时为都尉;惠帝时,升任淮阳郡守。文帝时,赐爵关内侯,食邑五百户。不久升任御史大夫。后张苍罢相,文帝任命申屠嘉为丞相,封故安侯。为人廉洁刚正。景帝二年卒,谥号“节侯”。(2)太中大夫邓通:太中大夫,官名,属郎中令,秩比千石,掌议论。邓通,西汉蜀郡南安人,文帝宠臣,官至太中大夫。文帝赐邓通蜀郡严道铜山,准许他私自铸钱。于是邓通垄断了当时铸钱业,富甲天下。景帝即位后,以过境采矿的罪名,将邓通罢官,并没收其全部财产。终不名一钱,寄死人家。(3)爱幸:宠爱。(4)巨万:形容为数极多。《汉书·食货志上》:“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颜师古注:“巨,大也。大万,谓万万也。”(5)燕饮:聚会在一起吃酒饭。燕,通“宴”。(6)幸爱:犹宠爱。(7)君勿言,吾私之:颜师古注:“言欲私戒教之。”(8)罢朝:帝王退朝或臣子朝罢退归。(9)檄:古官府用以征召、晓喻、声讨的文书。颜师古注:“檄,木书也,长二尺。”(10)第:副词,只是,只。(11)顿首:磕头,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12)大不敬:封建时代重罪之一,谓不敬皇帝。(13)不解:不止。(14)弄臣:为帝王所宠幸狎玩之臣。(15)几:将近,几乎。
1703055280
1703055281
【译文】申屠嘉,梁地人,文帝时任丞相。当时太中大夫邓通正受文帝宠爱,所得赏赐累计达亿万钱,文帝常常到邓通家宴饮。邓通受到文帝的宠爱竟到这种程度。当时,申屠嘉入朝奏事,邓通在文帝的旁边,有怠慢失礼之处。申屠嘉奏事完毕,随即说道:“陛下宠爱群臣,可以让他们富贵。至于朝廷上的礼节,不可以不恭敬严肃。”文帝说:“您别说了,我会在私下里告诫他的。”退朝后,申屠嘉坐在丞相府中,写了檄文召邓通前来。邓通害怕,便入宫告诉文帝,文帝说:“你只管去,我随即派人召你回来。”邓通到了丞相府,脱下帽子,光着两脚,磕头谢罪。申屠嘉斥责说:“朝廷,是高皇帝的朝廷。你邓通只是个小臣,竟敢在大殿上嬉戏,这是大不敬之罪,应当斩首。”邓通叩头,头上都碰出了血,仍然没有停下来。随后文帝派使者手持符节召邓通回宫,并向丞相致歉说:“此人是朕的狎玩小臣,您就放了他吧!”邓通回到宫中,向文帝哭着说:“丞相差点儿杀了臣。”
1703055282
1703055283
1703055284
1703055285
1703055287
群书治要译注 卷十六
1703055288
1703055289
汉 书(四)
1703055290
1703055291
【题解】本卷节选自《汉书》传的部分(《汉书》卷四十三至卷四十九),包括了自汉初以来至文、景时期的八位人物,即郦食其、陆贾、娄敬、叔孙通、蒯通、贾谊、爰盎、晁错。其中,郦食其以游说著称,能直言刘邦之过,其言虽狂,然刘邦能闻过即改,令人感佩;在游说齐王田广时,他着眼于天下大势,在比较了楚、汉二主的做法后,分析了“天下归汉”的形势,终使齐王归附汉王。陆贾常称引《诗》《书》之言,进谏刘邦,并著《新书》十二篇,后又为国家社稷安危着想,说服丞相陈平联合太尉周勃,共同平定诸吕之乱,功勋颇著。娄敬为刘邦重要谋臣,有着超乎常人的见地,最先建议刘邦定都关中,并陈述了定都洛阳和关中的利弊,被刘邦采纳;又劝刘邦不可轻击匈奴,刘邦不听,遂遭白登之围,足见其见识非凡。叔孙通本为汉初儒者,在力劝刘邦不可废黜太子时,其义正言辞之貌,跃然纸上。蒯通曾为韩信提出三分天下的策略,却未被韩信所用,至韩信伏诛,刘邦欲诛蒯通,他以“狗各吠非其主”之论,而免于死罪;后又为曹参宾客,劝曹参礼请东郭先生和梁石君,终为上宾。贾谊是文帝时期著名的政论家,本卷大篇幅选取了其《治安策》的内容。贾谊博古通今,高瞻远瞩,他的许多预见性的论述,在汉朝往后的统治过程中得到了验证。爰盎为人正直,常直言不讳,其对文帝及慎夫人之谏,既体现了其刚直的一面,又表明了其忠君爱主及循理依礼的品质。晁错本以文学著称,其所上《言兵事书》,详细分析了临战取胜之急、用兵作战之要以及汉朝和匈奴两军的长短优劣之处,是古代难得的兵书战册;《守边劝农疏》则是根据当时汉朝苦于匈奴不断侵扰边境,而提出的通过移民、屯田等方法来抵御匈奴的策略;《贤良文学对策》则针对文帝的策问,引用古圣先王之法,结合暴秦败亡之政,就“通于人事终始”及“吏之不平,政之不宣,民之不宁”等问题,做了综合答复,其文论事说理,切中要害,分析利弊,具体透彻,唯文采略逊于贾谊。其削藩之策,最终成为了“七国之乱”的导火索,景帝听信爰盎之言,遂腰斩晁错于长安东市,成为千古遗恨。本卷所选不乏口辩之士,而通篇则以贾谊、晁错的政论、奏疏为主,通过这些内容,让我们可以对汉初以来至文景时期的国家情况和社会状况有所认识,其中的治国策略,也可供后人借鉴。
1703055292
1703055293
传
1703055294
1703055295
【原文】郦食其(1),陈留(2)人也。好读书,身长八尺,人皆谓之狂生(3),自谓我非狂。沛公(4)至高阳传舍(5),使人召食其。至,入谒(6),沛公方踞床(7),令两女子洗(8),而见食其。食其入,即长揖(9)不拜,曰:“足下(10)欲助秦攻诸侯乎?欲率诸侯破秦乎?”沛公骂曰:“竖儒(11)!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12)攻秦,何谓助秦?”食其曰:“必欲聚徒合义兵(13),诛无道秦,不宜踞见(14)长者。”于是沛公辍洗,起衣(15),延(16)食其上坐,谢(17)之。
1703055296
1703055297
【注释】(1)郦食其(?—公元前203年):秦朝陈留县高阳乡人。好饮酒,桀骜不驯。后投奔刘邦,因以计克陈留,封广野君,常奉命出使各国诸侯。汉王四年(公元前204),郦食其前去游说齐王田广,齐王悦,欲归投汉王,于是撤除了对汉军的防备。但韩信听信蒯通之言,率军袭击历下齐军,齐王以为被骗,遂将郦食其烹杀,其时年约六十有五。文帝时,追谥食其公为广野愍侯。(2)陈留:县名。秦置,约在今河南开封市东南,属三川郡。(3)狂生:狂放的人。(4)沛公:汉高祖刘邦起兵于沛,以应陈涉,众立为沛公。(5)高阳传舍:高阳,小邑名。属陈留县,在今河南杞县西南。传舍,古时供行人休息住宿的处所。颜师古注:“传舍者,人所止息,前人已去,后人复来,转相传也。”(6)入谒:进见,请见。一般用于臣对君、下对上、幼对长。(7)踞床:坐在床边。(8)洗:颜师古注:“洗足也”。(9)即长揖:即,副词,特,只。长揖,拱手高举,自上而下行礼。颜师古注:“长揖者,手自上而极下。”(10)足下: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11)竖儒:对儒生的鄙称,贱儒。(12)相率:亦作“相帅”。相继;一个接一个。(13)义兵:犹义师。(14)踞见:踞坐而见客。形容待人傲慢。(15)辍洗起衣:辍,中止。起衣,起身穿衣。(16)延:迎接。(17)谢:道歉;认错。
1703055298
1703055299
【译文】郦食其,陈留人,喜欢读书,身高八尺,人们都称他是“狂生”,而他却说自己并不狂。沛公来到高阳的传舍,派人召郦食其前来。郦食其进见,沛公正坐在床边让两名女子给他洗脚,就这样接见了他。郦食其进入室内,只是拱手作揖而不行礼拜,说:“您是想帮助秦朝攻打诸侯呢?还是想率领诸侯灭掉秦朝?”沛公骂道:“你这个下贱的儒生,天下百姓同受秦朝之苦已经很久了,因此各路诸侯才相继起兵攻打秦朝,怎么能说帮助秦朝呢?”郦食其说:“您如果想聚集民众,纠合义师来讨伐暴虐的秦朝,那就不应坐在床边用这种傲慢的态度来接见长者。”于是沛公停止洗脚,起身穿上衣服,请郦食其坐于上位,并向他道歉。
1703055300
1703055301
【原文】汉王据守敖仓(1),而使食其说齐王(2)曰:“王知天下之所归乎?”曰:“不知也。天下何归?”曰:“归汉。”齐王曰:“先生何以言之?”曰:“汉王与项王约,先入咸阳(3)者王之,项王背约不与(4),而迁杀义帝(5)。汉王起蜀汉之兵,击三秦(6)出关,而责义帝之负处(7),收天下之兵,立诸侯之后(8),降城(9)即以侯其将,得赂(10)则以分其士,与天下同其利,豪英贤才,皆乐为之用。诸侯之兵,四面而至,蜀汉之粟,方船(11)而下。项王有背约之名,杀义帝之负(12),于人之功无所记,于人之罪无所忘,战胜而不得其赏,拔城(13)而不得其封,非项氏莫得用事(14)。为人刻印,刓而不能授(15)(刓断。无复廉锷也);攻城得赂,积财而不能赏。天下叛之,贤材怨之,而莫为之用。故天下之士,归于汉王,可坐而策(16)也。
1703055302
1703055303
【注释】(1)敖仓:秦代所建仓名。在河南省郑州市西北邙山上。山上有城,秦于其中置谷仓,故曰“敖仓”。(2)齐王:即田广,秦汉时期人,齐王田荣之子。田荣死,其叔田横立田广为齐王。曾烹杀郦食其。后韩信破齐,田广兵败被俘。(3)咸阳:秦朝国都,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4)背约不与:楚怀王与诸将约定“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刘邦先入咸阳,却被项羽封于汉中,故云。(5)迁杀义帝:汉王元年(公元前206年)二月,项羽佯尊楚怀王为义帝,“实则不用其命”。四月,项羽仿效旧制,分封十八位诸侯王,并自立西楚霸王,将义帝都城彭城据为己有,借口“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逼迫义帝迁都于长沙郡郴县(今湖南郴州)。汉二年(公元前205年)冬十月,项羽密令九江王英布遣将追杀至郴县,将义帝弑于郴城穷泉旁。义帝(?—公元前205年),即楚义帝,名熊心,战国时楚怀王熊槐之孙。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夏六月,被楚地反秦义军首领项梁等拥立为楚王,仍号“楚怀王”,为楚地义军“共主”。(6)三秦:秦亡以后,项羽三分关中,封秦降将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为翟王,合称三秦。(7)负处:错处。(8)立诸侯之后:王先谦曰:“据高纪,食其劝立六国后,未行,此设辞耳。”(9)降城:征服、攻克城邑。(10)赂:泛指财物。(11)方船:并船。泛指大船。(12)负:罪责;过失。(13)拔城:攻取城池。(14)非项氏莫得用事:颜师古注:“言唯任同姓之亲。”(15)为人刻印,刓而不能授:臣瓒曰:“项羽吝于爵赏,玩惜侯印,不能以封人。”刓,通“玩”。摩挲。(16)策:谋划。
1703055304
1703055305
【译文】汉王驻守敖仓,派郦食其劝说齐王,说:“大王知道天下的归属吗?”齐王说:“不知道,天下归向谁呢?”郦食其答道:“归于汉王。”齐王又问:“先生为什么这样说呢?”郦食其说:“汉王和项王曾约定,先攻入咸阳的人就在关中称王。(汉王先攻入咸阳)但项王却违背盟约没有让汉王在关中称王,又逼迫义帝迁都并派人在途中将其暗杀。汉王发动蜀汉的军队攻打三秦,出函谷关谴责项王杀害义帝的错处,收纳天下的军队,拥立以前六国诸侯的后代。攻下城邑就给有功的将领封侯,缴获财物就分赏给士兵们,和天下之人共享利益,英雄豪杰、贤才智士都乐意为他效劳。诸侯的军队从四面八方赶到,蜀汉的粮食用大船运来。项王有背弃盟约的名声,又有杀死义帝的罪行。对他人的功劳从不记着,对别人的过失却从不忘怀;打了胜仗得不到奖赏,攻下城池也得不到封爵,不是项氏家族的人就得不到重用。为人刻好的印信,拿在手中把玩,却舍不得给人;攻城得到财物,积聚的很多也不肯赏赐给大家。天下的人叛离他,有才能的人埋怨他,没有人愿意被他所用。因此天下的人才都来归附汉王,他只须安坐就可以谋划大事了。”
1703055306
1703055307
【原文】夫汉王发蜀汉,定三秦,涉西河(1)之水,援上党之兵(2),下井陉,破北魏(3),此黄帝之兵,非人之力,天之福也。今已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4),守白马之津(5),杜太行之厄(6),拒飞狐之口(7),天下后服(8)者先亡矣。王疾下(9)汉王,齐国社稷,可得而保也;不下汉王,危亡可立而待也。”田广乃听食其,罢历下兵守战备(10)。
1703055308
1703055309
【注释】(1)涉西河:涉,泛指渡水。西河,指山西省与陕西省之间南北流向的一段黄河。(2)援上党之兵:援,引也。上党,郡名,治长子(今山西长治县西南)。上党之兵,指原魏豹之兵。(3)下井陉,破北魏:下,攻克;征服。井陉,山名。太行山的支脉,有要隘名井陉口,又称土门关。秦汉时为军事要地。破,击溃;攻破。北魏,指秦汉之际魏豹建立的政权。汉王二年(公元前205年),刘邦命大将韩信渡过黄河,攻灭魏国,又平定了代国。次年,韩信、张耳率军于井陉一战打败赵王歇,攻克赵国。(4)成皋:本古东虢国,春秋郑制邑,又名虎牢,春秋之郑,战国之韩,皆为重地,楚汉亦相持于此。在今荥阳市汜水镇西北有成皋故城。(5)白马之津:渡口名。在今河南省滑县北。(6)杜太行之厄:杜,堵塞,封闭。太行,太行山。厄,险要之地。(7)拒飞狐之口:拒,据守。飞狐,要隘名。在今河北省涞源县北蔚县南。两崖峭立,一线微通,迤逦蜿蜒,百有余里。为古代河北平原与北方边郡间的交通咽喉。(8)后服:较迟降服。(9)下:屈服;投降。(10)罢历下兵守战备:罢,免去;解除。历下,城邑名。约在今山东省济南市,因在历山之下而得名,为齐国与中原交通的必经之地。兵守,谓用兵力防守。战备,为对付战争所作的准备。
1703055310
1703055311
【译文】“汉王从蜀汉发兵,平定了三秦之地,渡过黄河,领导了上党之兵。又攻下了井陉,击败了北魏。这就如同黄帝的军队一样,不是人力所能做到的,而是靠上天的保佑。现在汉王已经占据敖仓的粮食,阻塞成皋要道,把守着白马渡口,封锁了太行山的险地,据守飞狐隘口。天下诸侯若是较晚归附的,就会先被灭掉。大王若是赶快归顺汉王,那么齐国的社稷就可以保全;倘若不归顺汉王的话,那么齐国的灭亡就指日可待了。”田广于是听从了郦食其的话,解除了历下军队的防守和作战准备。
1703055312
1703055313
【原文】陆贾(1),楚人也,有口辩(2),常居左右,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3)居马上得之,安事(4)诗书!”贾曰:“马上得之,宁(5)可以马上治乎?且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昔者吴王夫差、智伯(6),极武(7)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8)(秦之先造父封于赵城。其后曰赵氏)。向使(9)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高帝不怿(10),有惭色(11),谓贾曰:“试为我著(12)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及古成败之国事。”贾凡(13)著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称其书曰《新语》。
1703055314
1703055315
【注释】(1)陆贾(?—公元前170年):西汉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刘邦起事时,以其有口才,善辩论,常派他出使诸侯各国。汉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奉命出使南越(今两广一带),招谕故秦南海尉赵佗归附汉朝,立为南越王,对于安定国内局势,沟通南越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良好的作用。陆贾出使归来,擢为太中大夫。高祖死后,吕后擅权。陆贾参预诛灭诸吕、迎立文帝刘恒,出力颇多。(2)口辩:亦作“口辨”。能言善辩之才。(3)事:用,使用。(4)乃公:傲慢的自称语。犹今言你老子。(5)宁:难道。(6)吴王夫差、智伯:吴王夫差,春秋末吴国国君,吴王阖庐之子。姬姓,吴氏,名夫差。他即位之初,励精图治,大败勾践,使吴国达到鼎盛。在位后期,生活奢华无度,对外穷兵黩武,屡次北上,耀兵中原与诸国争霸。黄池之会时,勾践趁虚攻吴,吴国一蹶不振。公元前473年,勾践灭吴,夫差自缢。智伯,即荀瑶(?—公元前453年),姬姓,智氏,名瑶。因智氏出于荀氏,故称荀瑶,时人尊称为智伯(同“知伯”)。智氏家族领主,晋国“六卿”之一。公元前475年,智伯为晋国执政,此后欲灭同列卿位的赵、魏、韩三家并取代晋国。公元前455年,智伯威胁魏、韩二家共同对赵氏发动晋阳之战。此后赵襄子派人向魏、韩陈说利害,魏、韩因而与赵氏联合反攻智氏,智伯被赵襄子擒杀,智氏就此衰落。(7)极武:谓滥用武力。(8)赵氏:相传秦之先造父,有功于周穆王,封之赵城,由此姓赵氏。(9)向使:假使;假令。(10)不怿:不悦。(11)惭色:羞愧的脸色。(12)著:明示。颜师古注:“著,明也,谓作书明言也之。”(13)凡:总计;总共。
1703055316
1703055317
【译文】陆贾,楚国人,有能言善辩之才,常在高皇帝身边。进言时常常引用《诗经》和《尚书》里的话,高皇帝骂他说:“你老子我是骑在马上得到天下的,哪里用得着《诗》《书》!”陆贾说:“在马上取得天下,难道也可以在马上治理天下吗?且文治武功并用,是使国家长治久安的办法。从前,吴王夫差、智伯都是因为滥用武力而灭亡;秦朝使用严刑峻法而不知变更,最终败亡。假使秦朝统一天下后,实行仁义之道,效法古圣先王,陛下又怎么能取得天下呢?”高帝听了不高兴,露出惭愧的脸色,对陆贾说:“请您试着为我明示秦朝之所以失去天下,而我之所以得到天下的原因,以及古来国家成功和失败之事。”陆贾共撰写了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没有不说好的,称他这部书为《新语》。
1703055318
1703055319
【原文】吕大后时,王诸吕,诸吕擅权,欲劫少主(1),危刘氏。右丞相陈平(2)患之,贾曰:“天下安,注意(3)相;天下危,注意将。将相和,则士豫附(4)。士豫附,天下虽有,变则权不分。权不分,为社稷计,在两君掌握(5)耳。”平因结(6)谋于大尉勃(7),卒诛诸吕。安刘氏,立文帝,贾之谋也。
1703055320
1703055321
【注释】(1)少主:即西汉后少帝刘弘。曾名刘义。公元前184年,被吕后立为皇帝。诸吕之乱平定后被诛,继而文帝即位。(2)右丞相陈平:陈平(?—公元前178年),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刘邦的重要谋士,西汉开国功臣。惠帝六年(公元前189年),与王陵并为左、右丞相。王陵免相后,陈平擢为右丞相,但因吕后大封诸吕为王,陈平被削夺实权。吕后死,诸吕秉政,陈平与太尉周勃等合谋平定诸吕之乱,迎立文帝。文帝二年卒。(3)注意:重视;关注。(4)豫附:乐于归附。(5)掌握:控制;主持。(6)结:联结;结合。(7)大尉勃:即太尉周勃,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开国功臣,汉高祖封为绛侯。为人质朴忠厚,刘邦曾预言“安刘氏天下者必勃也”。惠帝六年,任周勃为太尉。吕后死,周勃与陈平等合谋智夺吕禄军权,一举谋灭吕氏诸王,拥立文帝,后官至右丞相。文帝十一年去世,谥号“武侯”。
[
上一页 ]
[ :1.70305527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