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56716
1703056717
【译文】石显,字君房,济南人;年轻时受过腐刑,后来担任中黄门官职,又被选为掌管文书章奏的中尚书。石显为人机灵聪明,深谙事理,能够揣摩到皇帝的心思,内心极其狡诈,常用颠倒是非的言论暗中打击别人,一点小事就记恨于人,让人受到严酷的刑法处置。初元年间,前将军萧望之和光禄大夫周堪、宗正刘更生都担任给事中。萧望之主管尚书之事,知道石显是一个专权奸邪的小人,就向元帝陈述其意见说:“(传递章折奏书的)尚书是百官的根本,国家政权的关键,应该要让公正通明的人担任这一职务。过去,武帝日夜游宴于后宫,所以才重用宦官,这是不符合古制的。应该罢免担任中书之职的宦官,顺应古代的礼制,不能让受过腐刑的人在君王之侧。”元帝没有采纳萧望之的建议,因此萧望之惹得石显非常恼怒。后来,萧望之等人都遭到石显的迫害,萧望之被逼自杀,周堪、刘更生被罢黜官职,不再任用。
1703056718
1703056719
【原文】初,显闻众人匈匈(1),言己杀前将军萧望之。望之当世名儒,显恐天下学士姗(2)己,病之。是时,明经著节士琅邪贡禹(3)为谏大夫,显使人致意,深自结纳。显因荐禹天子,历位九卿,至御史大夫,礼事之甚备。议者于是称显,以为不妒谮(4)望之矣。显之设变诈以自解,免取信人主者,皆此类也。
1703056720
1703056721
【注释】(1)匈匈:扰攘不安貌。(2)姗:通“讪”,讥讽,诽谤。(3)贡禹:生于公元前127年,卒于公元前44年。字少翁,琅邪(今山东诸城)人,“以明经洁行著闻”。元帝即位后,深闻其贤,征为谏大夫,后迁光禄大夫、长信少府、御史大夫等。(4)妒谮:谗害妒嫉。
1703056722
1703056723
【译文】当初,石显听到众人对他议论纷纷,说他杀了前将军萧望之。萧望之是当世的大儒,在全国很有影响。石显恐惧天下饱学之士都来讥讽自己,为此而患了心病。这时,明了经典而且品行高洁的琅邪人贡禹担任谏大夫,石显趁机派人向贡禹问好,拉拢贡禹。石显因此把贡禹推荐给皇帝,让贡禹先后位列九卿,官至御史大夫,礼节非常完备。议论的人因此而称颂石显,认为石显并没有谗害萧望之。石显就是如此的处心积虑玩弄阴谋诡计,来解除自己的祸患,以取得皇帝的信任的。
1703056724
1703056725
【原文】元帝晚节(1)寝疾,定陶恭王(2)爱幸,显拥祐(3)太子颇有力。元帝崩,成帝初即位,迁显为长信(4)中太仆,秩中二千石。显失倚,离权数月,丞相御史条奏显旧恶,及其党牢梁、陈顺皆免官。显与妻子徙归故郡,忧满不食,道病死。诸所交结,以显为官,皆废罢。
1703056726
1703056727
【注释】(1)晚节:犹言晚年。(2)定陶恭王:汉元帝次子。(3)拥祐:亦作“拥右”“拥佑”。(4)长信:宫名,太后所居。长信中太仆,掌太后车驾。
1703056728
1703056729
【译文】元帝晚年卧病,当时元帝的次子定陶恭王很受宠爱,石显拥护皇太子却非常积极有力。于是,元帝死后,成帝刚一即位,就把石显调到长信宫作中太仆,官禄是中二千石。石显失去依靠之后,失权不到几个月,丞相御史就向皇帝列举石显以前的罪恶,他的党羽牢梁、陈顺都被免官。石显和他的妻儿返回故乡,一路上忧心难安,吃不下东西,就这样病死在路上。之前通过巴结石显而获得官位的人,全都被罢免。
1703056730
1703056731
外戚传
1703056732
1703056733
【原文】夏之兴也以涂山(1),而桀(2)之放也用末喜(3);殷之兴也以有娀(4)及有新女,而纣之灭也嬖妲己(5);周之兴也以姜嫄(6)及太任(7)、太姒(8),而幽王之禽也淫褒姒。故《易》基《乾坤》,《诗》首《关雎》,《书》美厘降(9),《春秋》讥不亲迎。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礼之用,唯昏姻为兢兢(10)。夫乐调而四时和,阴阳之变,万物之统也,可不慎与!人能弘道,末如命何?甚哉,妃匹(11)之爱,君不能得之臣,父不能得之子,况卑下乎?既欢合矣,或不能成子姓;成子姓(12)矣,而不能要其终(13)。岂非命也哉?孔子罕(14)言命(15),盖难言之,非通幽明之变,恶能识乎性命?
1703056734
1703056735
【注释】(1)涂山:夏禹的妻子。也指古国名,相传为夏禹娶涂山女及会诸侯处。(2)桀:夏朝末代君主,相传是个暴君。(3)末喜:也作妺喜,夏王桀的宠妃。桀宠妺喜,遂以亡夏。(4)有娀:契的母亲是简狄氏,又作简易,因是有娀氏(今在山西永济西)之女,又称娀简。相传她随本氏族的两个姊妹偶然出行,在玄丘水中洗澡,有玄鸟(即燕子)飞来,生下一只鸟卵,简狄误取鸟卵吞食,因有身孕而生下了契。契长大后,因帮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任为司徒,掌管教化,封于商地,赐姓子氏。(5)妲己:商纣的宠妃。苏氏女,姓己名妲。周武王灭商时被杀。(6)姜嫄:亦作“姜原”。周人始祖后稷之母。帝喾之妻。传说她于郊野践巨人足迹怀孕生稷。(7)太任:亦称大任,周室三母之一,季历(王季)之妻,姬昌(周文王)之母。《列女传·母仪传·周室三母》:大任(太任)者,文王之母,挚任氏中女也。王季娶为妃。大任之性,端一诚庄,惟德之行。及其有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溲于豕牢,而生文王。文王生而明圣,大任教之,以一而识百,卒为周宗。(8)太姒:周文王正妃,周武王姬发之母。(9)厘降:本谓尧女嫁舜事。《书·尧典》:“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孔传:“降,下嫔妇也,舜为匹夫,能以义理下帝女之心。”(10)兢兢:小心谨慎貌。(11)妃匹:配偶。指夫或妻。(12)成子姓:言生育子女。(13)要其终:意谓白首偕老。(14)罕:稀少。(15)孔子罕言命:《论语·子罕篇》云:“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1703056736
1703056737
【译文】夏朝的兴起是源于大禹娶了涂山氏为妻,而夏桀遭到放逐则是由于宠爱末喜;殷代的兴起离不开有娀氏和有新女氏,而商纣的灭亡则是由于宠信妲己;周朝的兴起有赖于姜嫄、太任和太姒,而幽王被戎狄擒捉则是因为与褒姒淫乐。因此《易经》从《乾》《坤》二卦为起始(乾为男,坤为女),《诗经》以《关雎》为首篇(说明夫妇是人伦之始),《尚书》赞美唐尧把两个女儿嫁给虞舜,《春秋》讽刺鲁隐公娶妻而不亲自迎娶。夫妇关系是五伦关系的根本。礼法中婚姻之事要格外谨慎而行。音律和谐,四时才能和谐。阴阳的变化,是万物成化的根本,又怎么能够不慎重呢!人能够弘扬世间的大道,对待天命却无可奈何。夫妇之间的感情是超过一切的,即使凭着君主的尊贵,也不能夺取臣子的所爱,凭着父亲的尊贵,也不能夺取儿子的所爱。更何况低贱之辈呢!因为欢爱而结为夫妻之后,有的人却不能生儿育女,有的生养了儿女,却又不能一起白头偕老,这些难道不正是天命吗?孔子很少谈论天命,大概是由于难以讲述清楚。如果不是通达明了阴阳的变易,又怎么能够知晓性命呢?
1703056738
1703056739
【原文】孝成(1)班婕妤(2),帝初即位选入后宫。始为少使,蛾而大幸,为婕妤。成帝游于后庭,尝欲与婕妤同辇载,婕妤辞曰:“观古图画,贤圣之君皆有名臣在侧,三代末主乃有嬖女。今欲同辇(3),得无近似之乎?”上善其言而止。太后闻之,喜曰:“古有樊姬(4),今有班婕妤。”婕妤诵《诗》及《窈窕》《德象》《女师》之篇,每进见上疏,依则古礼。鸿嘉三年,赵飞燕(5)谮告许皇后(6)、班婕妤挟媚道,祝诅(7)后宫,詈(8)及主上。许皇后坐废。孝问班婕妤,婕妤对曰:“妾闻‘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修正尚未蒙福,为邪欲以何望?使鬼神有知,不受不臣之诉。如其无知,诉之何益?故不为也。”上善其对,怜悯之,赐黄金百斤。
1703056740
1703056741
【注释】(1)孝成:指汉成帝刘骜(公元前51年—公元前7年),西汉第九位皇帝,公元前33年至公元前7年在位,死后谥号“孝成皇帝”。(2)班婕妤(公元前48年—公元2年):西汉女辞赋家,是中国文学史上以辞赋见长的女作家之一。汉族,祖籍楼烦(今山西朔县宁武附近)人,是汉成帝的妃子,善诗赋,有美德。初为少使,立为婕妤。婕妤,古时宫中的女官名,是妃嫔的称号。汉武帝时始置,位视上卿,秩比列侯。(3)辇:古代用人拉着走的车子,后多指天子或王室坐的车子。(4)樊姬:春秋楚庄王之姬。樊姬曾谏止楚庄王狩猎,使勤于政事,又激楚相虞丘子辞位而进贤相孙叔敖,楚庄王赖以称霸。(5)赵飞燕:汉成帝刘骜的第二任皇后,她妖冶冷艳,舞技绝妙,受成帝专宠近十年,贵倾后宫。(6)许皇后:汉宣帝皇后许平君的侄女。汉元帝为了补偿早年丧母之痛,将自己的表妹许配给皇太子刘骜为太子妃。公元前33年元帝去世,太子刘骜继位,是为汉成帝,许妃成为皇后。许皇后出身名门,色艺俱佳,犹擅文章,致使十数年间汉成帝专宠皇后,其他嫔妃难得临幸。但其年长之后,色衰爱弛,所生子女又皆早夭,遂渐失宠。赵飞燕姐妹入宫后,许皇后地位更加不稳固。鸿嘉三年(公元前18年)许皇后被废,改居长定宫,世称长定贵人。(7)祝诅:祝告鬼神,使加祸于别人。(8)詈:责骂。詈,音立。
1703056742
1703056743
【译文】孝成帝的妃子班婕妤,在成帝刚刚即位的时候就被选入后宫。开始的时候是做少使,很快就深得成帝的宠爱,被封为婕妤。有一次,成帝在后宫游玩,曾经打算和班婕妤一同乘坐车子。班婕妤推辞说道:“臣妾观察自古以来的图画,发现圣明的君主身旁坐的都是有名的大臣,只有夏商周三代时的亡国之君身边才会有宠幸的女子,现在陛下若是与我同乘一辆车,不就和那些亡国的君主差不多了吗?”成帝认为她说的很有道理,于是就作罢了。太后听说了这件事后,高兴地说道:“古时候楚国有一位樊姬,现在又有了班婕妤。”班婕妤诵读《诗经》和《窈窕》《德象》《女师》等文章。每次被成帝召见或是上疏言事,都完全依照古礼而行事。鸿嘉三年,赵飞燕诬陷许皇后、班婕妤行妇人媚道,并且说她祝告鬼神,使之加祸于后宫。甚至谩骂皇上。许皇后得罪被废.孝成帝审问班婕妤时,她回答说:“臣妾我听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善良正直尚且还没有能得到福分,做那些邪僻之事又想得到什么呢?假如鬼神有知,就不会接受这种丧失为臣之礼的祷告;假如鬼神无知,那么向它们祷告就不会有任何作用,所以我不做这种事情。”成帝认为她说的很有理,非常怜悯她,就赏赐给了她黄金一百斤。
1703056744
1703056745
【原文】赞曰:《易》著(1)吉凶而言谦盈之效,天地鬼神至于人道靡不同之。夫女宠(2)之兴,由至微而体至尊,穷(3)富贵而不以功,此固(4)道家所畏,祸福之宗也。
1703056746
1703056747
【注释】(1)著:显现;显扬。(2)女宠:指帝王宠爱的女子。(3)穷:达到极点。(4)固:原本。
1703056748
1703056749
【译文】(班固)评论说:《易经》在显扬吉凶的规律时说明谦虚就会增益,盈满就会亏缺的效验,从天地鬼神以至到人道没有不是如此的。受帝王宠爱的女子,她们的发迹可以由最卑下的地位一跃到最尊崇的地位,不需要立下任何功劳就能达到富贵的极点,这本来就是道家所畏惧的,是祸与福的根源啊。
1703056750
1703056751
1703056752
1703056753
1703056755
群书治要译注 卷二十一
1703056756
1703056757
后汉书(一)
1703056758
1703056759
【题解】《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由我国南朝宋时期历史学家范晔编撰。记述了上起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一九六年的史事。原只有纪、传两部分,北宋时又把西晋司马彪《续汉书》中的八志与之相配,成为今本。范晔以前,写东汉史的人很多,如东汉刘珍等奉命官修《东观汉记》、司马彪撰《续汉书》等。范晔主要依据《东观汉纪》,综合各家之长,成《后汉书》。他的书出来以后,其他各家就渐渐废而不传了。《后汉书》继承了《史记》《汉书》的纪传体例,但又有所创建:《后汉书》中没有“表”,又新增《党锢传》《宦者传》《文苑传》《独行传》《方术传》《逸民传》《列女传》七种新的类传,为后代史家仿效。唐刘知几评论说:“范晔之删《后汉》也,简而且周,疏而不漏。”清人王鸣盛评曰:“范书贵义德、抑势力、进处士、黜奸雄。论儒学则深美康成(郑玄),褒党锢则推崇李(膺)、杜(密)。宰相无多述,而特别逸民;公卿不见采,而特尊独行。”这都是对《后汉书》恰当的评价。
1703056760
1703056761
本卷选录了《后汉书》中本纪、皇后传及其他人物传中的部分内容。其中,本纪部分仅录光武、孝明、孝章、孝和四帝事略,皇后传中录有明德马皇后、和熹邓皇后两传事略,其他人物传则收录了冯异、岑彭、臧宫、祭遵、马武、马援、卓茂、鲁恭等功臣良吏的嘉言懿行。
1703056762
1703056763
【作者简介】范晔(公元398年—公元445年),字蔚宗,南朝宋顺阳(今河南淅川东)人。他从小好学,天资聪慧,尚未成年,便以博涉经史、善写文章而负盛名。刘裕代晋称帝后,范晔应召到刘裕之子彭城王刘义康的府下为冠军参军,后又随府转为右军参军。此后十余年,他先后担任过尚书外兵郎、荆州别驾从事史、秘书监、新蔡太守、司徒从事中郎、尚书吏部郎等多种职务。宋文帝元嘉九年(公元432年),范晔被左迁为宣城太守,不得志,于是开始撰写《后汉书》。元嘉二十二年(公元445年),因参与彭城王谋反,被处死刑。此时已写成了十纪、八十列传,但原计划作的十志,未及完成。
1703056764
1703056765
司马彪(?—公元306年),字绍统,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西晋高阳王司马睦长子,史学家、文学家。从小好学,博览群籍。鉴于汉氏中兴,忠臣义士昭著,而时无良史,记述烦杂,遂“讨论众书,缀其所闻,起于世祖,终于孝献,编年二百,录世十二,通综上下,旁贯庶事,为纪、志、传凡八十篇,号曰《续汉书》。”范晔《后汉书》出,《续汉书》渐被淘汰,惟有八志因为补入范书而保留下来。
[
上一页 ]
[ :1.70305671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