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56776
1703056777
【注释】(1)萧:李贤注:“萧,县,属沛郡,今徐州县也。”(2)铜马、高湖、重连:起义军别号。(3)渠帅:首领。旧时称各地武装的首领或部落酋长。(4)列侯:列侯即彻侯也。爵位名。(5)犹:副词,还,仍。(6)敕令:诫令;命令。(7)勒兵:治军,操练或指挥军队。(8)轻骑:单骑,轻装。(9)案行:巡视。(10)部陈:亦作“部阵”,军伍行阵。(11)推赤心置人腹中:谓以至诚待人,后成语“推心置腹”源于此。赤心,赤诚的心,丹心。(12)投死:犹效死。
1703056778
1703056779
【译文】更始帝封刘秀为萧王。刘秀攻打铜马、高湖、重连等起义军,全都攻破并使他们归降,封他们的首领为列侯。那些投降的人心中仍然不安,世祖便令他们各自回营操练队伍,自己轻装单骑,到降兵营中巡视军伍行阵。降者见此互相说道:“萧王以赤诚的心对待我们,我们怎能不以死相报呢?”从此大家都对世祖心悦诚服。
1703056780
1703056781
【原文】即皇帝位,封功臣皆为列侯,大国四县,余各有差。博士(1)丁恭(2)等议曰:“古帝王封诸侯(3),不过百里,强干弱枝(4),所以为治也,今封诸将四县,不合法制(5)。”帝曰:“古之亡国者,皆以无道(6),未尝闻封功臣地多而灭亡者也。”乃遣谒者(7),即授印绶(8)。
1703056782
1703056783
【注释】(1)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2)丁恭:生卒不详,字子然,山阳东缗(今山东金乡县东)人,光武帝建武初年,为课议大夫、博士、封关内侯。十年迁少府,后拜侍中祭酒、骑都尉等,与侍中刘昆俱在光武帝左右,以备谘访。其为学,以儒家经典为主,尤重《公羊春秋》。时称大儒,卒于任上。(3)诸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4)强干弱枝:强化树干,削弱枝叶。比喻削减地方势力,加强中央权力。《后汉书集解》惠栋曰:“春秋纬汉含孳曰:‘强干弱流天之道。’尚书大傅曰:‘强干弱枝尊天子卑诸侯也。’”(5)法制:法令制度。(6)无道:不行正道;作坏事。多指暴君或权贵者的恶行。(7)谒者:官名,春秋战国时国君左右掌传达等事的近侍。秦、汉属郎中令(汉改光禄勋)。(8)印绶:印信和系印信的丝带。借指官爵。
1703056784
1703056785
【译文】世祖即位,功臣都被封为列侯,封给大诸侯国四县之地,其余大小各有不等。博士丁恭等人提议说:“古时帝王分封诸侯土地,方圆不过百里,实行削减地方势力,加强中央权力的政策,因此天下才易于治理。现在封给诸将四县之地,是不符合法令制度的。”光武帝说:“古代灭亡的国家,都是因为君王不行正道,从未听说给功臣封地多而导致灭亡的。”于是派遣谒者立即给功臣颁发了印绶。
1703056786
1703056787
【原文】建武(1)十三年,诏曰:“往年已敕(2)郡国,异味(3)不得有所献御(4),今犹未止,非徒(5)有豫养(6)导择(7)之劳,至乃(8)烦扰道上,疲费过所(9),其令大官(10)勿复受。明敕宣下(11),若远方口实(12),可以荐(13)宗庙(14),自如旧制。”时兵革既息,天下少事,文书调役(15),务从简寡,至乃十存一焉。
1703056788
1703056789
【注释】(1)建武:光武帝刘秀的第一个年号,公元25年至公元56年,共计三十二年。(2)敕:古时自上告下之词。汉时凡尊长告诫后辈或下属皆称敕。(3)异味:异常的美味。(4)献御:指进献食物给皇上。(5)非徒:不但;不仅。(6)豫养:先行养育或预先教养。李贤注:“豫养谓未至献时豫前养之。”(7)导择:精选稻米。李贤注:“导亦择也。”(8)至乃:连词,提出突出事例,表示达到某种程度。犹言甚至,竟至。(9)疲费过所:疲费,谓折腾浪费。过所,古代过关津时所用的凭证,犹近代的通行证。《周礼·地官·司关》“凡所达货贿者,则以节传出之”汉郑玄注:“传,如今移过所文书。”(10)大官:古“大”同“太”,掌皇帝膳食及燕享之事的官员。(11)宣下:向下级宣布诏令。(12)口实:指食物。汉官仪曰:“口实,膳羞之事也。”(13)荐:进献;祭献。(14)宗庙: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15)调役:调,征调,征发。役,徭役。李贤注:“调谓发也。”
1703056790
1703056791
【译文】建武十三年,光武帝颁发诏书说:“往年已敕命各郡国,不准向皇上进献奇珍异味,而到现在还未停止。这样做并不仅仅因为进献前有提前饲养、精挑细选之劳,甚至运送还会骚扰沿途百姓,并且劳民费时,每过一关口都要提供凭证方可入内,所以命令太官不要再接受。明确告诫下面,若有远方进献的食物,可用来宗庙祭祀,自应遵从前朝旧制办理。”当时战争停息,天下安定,很少有战事。公事文书及赋税徭役都从简从轻,甚至仅是过去的十分之一。
1703056792
1703056793
【原文】十七年,幸(1)章陵(2),修园庙(3),祠旧宅(4),观田庐(5),置酒作乐,赏赐焉。时宗室(6)诸母(7),因酣悦(8),相与语曰:“文叔(9)少时谨信(10),与人不款曲(11),唯直柔(12)耳,今乃能如此!”帝闻之,大笑曰:“吾治天下,亦欲以柔道(13)行之。”
1703056794
1703056795
【注释】(1)幸:帝王亲临。(2)章陵:指章陵县,光武帝故里,光武当皇帝后曾五次祭祖、省亲、修整墓园、巡视田园农舍、设宴招待亲友乡人。(3)园庙:帝王墓地所建的宗庙。(4)旧宅:指先人的茔墓。(5)田庐:田地和房屋。(6)宗室:同一祖宗的贵族,即国君或皇帝的宗族。中国又称皇族、帝宗、天潢。(7)诸母:称与父亲同辈或年龄相近的妇女。(8)酣悦:畅快喜悦。酣,谓饮酒尽兴;半醉。悦,欢乐,喜悦。(9)文叔:刘秀字文叔。(10)谨信:恭谨诚信。(11)款曲:殷勤酬应。(12)直柔:坦率温和。(13)柔道:多指温和安抚的治术或谋略。
1703056796
1703056797
【译文】建武十七年,光武帝亲临家乡章陵县,修缮宗庙,祭祀先人之墓,巡视田园农舍、设宴招待亲友乡人,颁发赏赐。当时宗室中的女性长辈,因酒喝得高兴而互相感叹道:“文叔小时候恭敬守信,跟人交往不会殷勤应酬,只是坦率温和,如今当了皇帝还能像过去一样!”光武帝听了大笑说:“我治理天下也想使用温和安抚的方针啊!”
1703056798
1703056799
【原文】二十一年,鄯善王(1)、车师王(2)等十六国,遣子入侍,愿请都护(3)。帝以中国初定(4),未遑(5)外事,乃还其侍子(6),厚加赏赐。
1703056800
1703056801
【注释】(1)鄯善王:鄯,音善。西域古楼兰国国王,国都扜泥城(今中国新疆若羌附近)。(2)车师王:西域城郭国国王,西域城郭国属都护。(3)都护:古代官名,设在边疆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4)初定:谓国家方始平定。(5)未遑:没有时间顾及;来不及。(6)侍子:古代属国之王或诸侯遣子入朝陪侍天子,学习文化,所遣之子称侍子。
1703056802
1703056803
【译文】建武二十一年,鄯善王、车师王等十六国,派遣儿子入朝陪侍天子,并请求设置都护官监护西域。光武帝因中原刚刚平定,无暇顾及境外的事务,于是就送还他们的儿子,并给予优厚赏赐。
1703056804
1703056805
【原文】中元(1)二年,帝崩。遗诏曰:“朕无益百姓,皆如孝文皇帝(2)制度,务从约省。”初,帝在兵间久,厌武事,且知天下疲耗,思乐息肩(3),自陇(4)、蜀(5)平后,非儆急(6),未尝复言军旅(7)。皇太子尝问攻战之事,帝曰:“昔卫灵公问陈(8),孔子不对,此非尔所及也。”每旦视朝,日晏(9)乃罢。数引公卿郎将,讲经论治,夜分(10)乃寐。皇太子见帝勤劳不怠,承间谏曰:“陛下有禹、汤(11)之明,而失黄、老(12)养生之福(13),愿颐养(14)精神,优游(15)自宁。”帝曰:“我自乐此,不为疲也。”虽身济(16)大业(17),兢兢(18)如不及。故能明慎(19)政体,总揽权纲,量时度力,举无过事。退功臣而进文吏,戢(20)弓矢(21)而散马牛。虽道未方古(22),斯亦止戈之武(23)焉。
1703056806
1703056807
【注释】(1)中元:光武帝刘秀的第二个年号,公元56年至公元57年。(2)孝文皇帝:汉文帝刘恒,西汉第三位皇帝,以节俭著称。(3)息肩:让肩头得到休息。比喻卸载责任或免除劳乏,谓休养生息。(4)陇:古地名,在今中国甘肃省。(5)蜀:古族名、国名。分布在今四川西部。(6)儆急:紧急(事件)。一般指军情。儆,音井。(7)军旅:军事。(8)昔卫灵公问陈:卫灵公,姬姓,卫氏,名元,春秋时期卫国第二十八代国君。陈,同“阵”,军队作战时,布列的阵势。(9)日晏:天色已晚。(10)夜分:夜半。李贤注:“分犹半也”。(11)禹汤:夏禹和商汤。为贤明君主的典范。(12)黄、老:黄帝和老子的并称,后世道家奉为始祖。(13)福:福气。(14)颐养:保养。(15)优游:生活得十分闲适,悠闲自得。(16)济:成功;成就。(17)大业:谓帝业。(18)兢兢:小心谨慎貌。(19)明慎:明察审慎。(20)戢:收敛,收藏。(21)弓矢:弓箭。(22)方古:与古代相媲美。(23)止戈之武:“武”字是“止戈”两字合成的,所以要能止战,才是真正的成功。后也指不用武力而使对方屈服,才是真正的成功。左传曰:“于文,止戈为武也。”
1703056808
1703056809
【译文】中元二年,光武帝驾崩,遗诏说:“我没为天下百姓做什么事,死后丧事按照孝文皇帝那样,务求节俭。”当初,光武帝在军中时间很长,厌恶战事征伐,并且深知天下百姓困顿贫耗,无不希望卸下重担,休养生息。自从陇、蜀平定之后,如不是紧急事件,就不再谈论军事。皇太子曾经问起攻战的事情,光武帝说:“过去卫灵公向孔子问作战的阵法,孔子不予回答。这也不是你该问及的事。”光武帝每天很早临朝听政,天色很晚才退朝。经常带领公卿、郎官、将领们讲学经论、研讨治国之道,深夜才休息。皇太子看到光武帝勤苦劳累从不懈怠,就趁闲暇时进谏说:“陛下具有夏禹、商汤的贤明,却有失黄帝、老子一样养生的福气,希望您能保养精神,悠闲自安。”光武帝说:“我自以此为乐,并不感到疲倦啊。”光武帝虽然成就了帝业,但仍小心谨慎唯恐有失。所以能明察为政要领,全面掌握朝政大权,审时度力,言行、举止没有过失。他谢退武功之臣而任用文职官吏,收藏起弓箭武器,放牛马回归民间,虽然治国之道还未能和古代相媲美,但也算是古人所称颂的“止戈之武”吧。
1703056810
1703056811
【原文】孝明皇帝(1)讳庄,世祖第四子也。永平(2)二年春,宗祀(3)光武皇帝于明堂(4)。礼毕,登灵台(5),诏曰:“朕以暗陋(6),奉承大业,亲执珪璧(7),恭祀天地。仰惟先帝受命中兴,拨乱反正(8),以宁天下,封泰山,建明堂,立辟雍(9),起灵台(10),恢弘(11)大道,被之八极(12)。而胤子(13)无成、康(14)之质,群臣无吕、旦(15)之谋,盥洗(16)进爵(17),踧踖(18)惟惭。其令天下自殊死(19)以下,谋反大逆,皆赦除(20)之。”冬,幸辟雍,初行养老礼(21),诏曰:“三老(22)李躬(23),年耆(24)学明;五更(25)桓荣(26),授朕《尚书》(27)。《诗》(28)曰:‘无德不报。’其赐荣爵关内侯(29),食邑(30)五千户。三老五更(31),皆以二千石禄,养终厥(32)身。其赐天下三老,酒人一石,肉四十斤。有司其存(33)耆耋(34)、恤幼孤、惠鳏寡(35),称朕意焉。”
1703056812
1703056813
【注释】(1)孝明皇帝:即刘庄(公元28年—公元75年),字子丽,汉光武帝第四子,母光烈阴皇后阴丽华。史称汉明帝,死后谥号“孝明皇帝”。(2)永平:孝明皇帝年号永平(公元58年—公元75年)。(3)宗祀:谓对祖宗的祭祀。(4)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凡朝会、祭祀、庆赏、选士、养老、教学等大典,都在此举行。(5)灵台:古时帝王观察天文星象、妖祥灾异的建筑。《晋书·天文志上》:“明堂西三星曰灵台;观台也,主观云物、察福瑞、候灾变也。”(6)暗陋:愚昧鄙陋。(7)珪璧:古代祭祀朝聘等所用的玉器。古为瑞信之物。(8)拨乱反正:治理混乱的局面,使恢复正常。(9)辟雍:亦作“辟雝”,辟,通“璧”。本为西周天子所设大学,校址圆形,围以水池,前门外有便桥。东汉以后,历代皆有辟雍,除北宋末年为太学之预备学校(亦称“外学”)外,均为行乡饮、大射或祭祀之礼的地方。(10)灵台:学宫。(11)恢弘:亦作“恢宏”或“恢闳”,发扬;扩大。(12)八极:八方极远之地。(13)胤子:胤,音印。后代,子嗣,嗣子。(14)成、康:周成王与周康王的并称。(15)吕、旦:吕,指吕尚,即姜子牙。旦,即周公,周文王姬昌第四子。(16)盥洗:盥,音贯。洗手洗爵。古代仪礼形式之一,用水使手及酒器洁净,以示恭敬。郑玄注:“盥手又洗爵,致洁敬也。”(17)进爵:犹敬酒。爵,酒器。(18)踧踖:音促急。恭敬而不安的样子。郑玄注:“论语云:‘踧踖,敬恭貌。’”(19)殊死:指殊死刑(斩首的死刑)。(20)赦除:犹赦免。(21)养老礼:古代对年高德劭的老者按时饷以酒食而敬礼之礼节。(22)三老:指国三老,多以致仕三公任之。(23)李躬:人名。《后汉书集解》惠栋曰:“躬常山人见。”东观记胡注:“桓荣传及袁纪诏:‘独言桓荣不及李躬,栋案不言李躬者省文也。’”(24)年耆:耆,音其。年老。古代年六十曰耆。(25)五更:古代乡官名。用以安置年老致仕的官员。(26)桓荣:字春卿。生于西汉成帝阳朔鸿嘉年间。谯国龙亢(今安徽省怀远县西龙亢镇北)人。东汉经学大师。明帝时,对桓荣倍加敬重,尊以师礼,拜为五更,旋封其为关内侯。桓荣八十余岁卒,明帝赐葬于洛阳城外首山之阳,亲自为其送葬。(27)尚书:又称《书》《书经》,为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28)诗:指《诗经》。(29)关内侯:爵位名。秦汉时置,为二十等级之第十九级,位于彻(列)侯之次。有其号,无国邑。(30)食邑:指古代君主赐予臣下作为世禄的封地。(31)三老五更:古代设三老五更之位,天子以父兄之礼养之。《礼记·文王世子》:“适东序,释奠于先老,遂设三老、五更、群老之席位焉。”郑玄注:“三老五更各一人也,皆年老更事致仕者也,天子以父兄养之,示天下之孝悌也。名以三五者,取象三辰五星,天所因以照明天下者。”《汉书·礼乐志》:“养三老五更于辟廱。”颜师古注引李奇曰:“王者父事三老,兄事五更。”(32)厥:代词,其,表示领属关系。(33)存:慰问,抚恤。(34)耆耋:指老人。《礼记》曰:六十曰耆,七十曰耋。耋,音蝶。(35)鳏寡:老而无妻或无夫的人。引申指老弱孤苦者。鳏,音官,无妻或丧妻的男人,鳏夫。寡,指丧失配偶。
1703056814
1703056815
【译文】孝明皇帝,名庄,是光武帝第四个儿子。永平二年春,在明堂祭祀光武皇帝,祭礼结束,登上灵台,颁诏说:“朕以愚昧浅陋,继承帝业,亲自执掌珪璧,敬祭天地之神。敬思先帝受天命中兴汉室,拨乱反正,以求天下安宁。封禅泰山,修建宗庙明堂,设立大学,筑造学宫,弘扬正理大道,惠及八方极远之地。而我虽即位却没有周成王、周康王那样的资质,群臣没有吕尚、周公那样的谋略。净手洗爵,进奉醇酒,恭敬之余自感惭愧。诏令天下自犯死罪以下的,包括谋反、大逆不道之人,都予以赦免。”冬天,孝明皇帝驾临辟雍,初次举行养老礼。颁诏说:“三老之一的李躬,年过六旬、学问精深。任五更的桓荣,教授朕学习《尚书》。《诗经》说:‘没有施恩不报的。’赐予桓荣关内侯爵位,食邑五千户;三老、五更都为二千石的俸禄奉养终生;赐给天下的三老每人酒一石,肉四十斤。有关官员们要慰问六七十岁以上的老人,体恤幼童孤儿,善待鳏寡孤独之人,这样才合乎朕的心意啊!”
1703056816
1703056817
【原文】六年,诏曰:“先帝诏书,禁民上事(1)言圣,而间者(2)章奏颇多浮辞(3),自今若有过称虚誉(4),尚书(5)皆宜抑而勿省,示不为谄子(6)嗤(7)也。”
1703056818
1703056819
【注释】(1)上事:向朝廷上书言事。(2)间者:近来。(3)浮辞:虚浮不实的话。(4)虚誉:不实的赞扬。(5)尚书:官名。始置于战国时,或称掌书,尚即执掌之义。东汉时正式成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员。(6)谄子:逢迎拍马的人。(7)嗤:音吃,通“蚩”,欺侮。
1703056820
1703056821
【译文】永平六年,孝明皇帝颁布诏书说:“先帝曾下诏书,禁止臣民上书称颂帝王,而近来所上的奏章仍有不少浮夸言辞。从现在起,如果今后还有虚夸溢美的奏章,尚书都应该加以制止,不要阅览,以示不被谄媚之人所欺骗。”
1703056822
1703056823
【原文】八年,日有蚀之,诏曰:“朕以无德奉承(1)大业,而下贻(2)民怨,上动三光(3)。日蚀之变(4),其灾尤大。永思厥咎(5),在予一人。群司(6)勉修职事,极言(7)无讳(8)。”于是在位者,皆上封事各陈得失。帝览章,深自引咎(9),乃以所上班示(10)百官。诏曰:“群寮(11)所言,皆朕之过。人冤不能理,吏黠(12)不能禁,而轻用民力,缮(13)治室宇,出入无节,喜怒过差(14)。永览(15)前戒,竦然兢惧(16)。徒恐薄德,久而致怠耳。”
1703056824
1703056825
【注释】(1)奉承:继承。(2)贻:遗留;致使。(3)三光:日、月、星。(4)日蚀之变:日蚀又称日食,日面被月面遮掩而变暗甚至完全消失的现象。(5)永思厥咎:永思,长思;长念。厥,代词,其。咎,罪过,过失。(6)群司:百官。(7)极言:竭力陈说。(8)无讳:不要有所忌讳。(9)引咎:归过失于自己。(10)班示:犹颁示,谓颁布出来,使人知道。(11)寮:官吏,官员。后多作“僚”。(12)黠:狡猾。(13)缮:修补,整治。(14)过差:过分;失度。(15)永览:永,永久,永远。览,观看;考察。(16)竦然兢惧:竦然,惊惧貌。兢惧,戒慎恐惧,惶恐。
[
上一页 ]
[ :1.70305677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