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56916
1703056917
【注释】(1)省:泛指观看;阅览。(2)三舅:指黄门卫尉马廖,另二舅马防、马光并任校尉。(3)卫尉:官名,始于秦,为九卿之一,汉朝沿袭,为统率卫士守卫宫禁之官。卫尉即卫将军。(4)校尉:军职名。其地位略次于将军,并各随其职务冠以各种名号。(5)吉时:指人健在之时。(6)稽留:延迟,停留。(7)两善:两者都好。胡三省曰:“两善,谓国家无滥恩,而外戚亦以安全也。”(8)窦太后:文帝后也。与汉文帝育有一女二男,长子刘启即后来的汉景帝。(9)条侯:李贤注:“条侯,周亚夫也”。(10)郭:指光武帝第一任皇后郭圣通。(11)再实之木,其根必伤:谓果树一年两次结实,根部定损伤。比喻福中寓祸,利害相互依伏。(12)御府:帝王的府库。(13)忧惶:亦作“忧皇”,忧愁惶恐。(14)拳拳:勤勉貌。李贤注:“拳拳,犹勤勤也。”(15)刚急:刚厉褊急。(16)含饴弄孙:含着饴糖逗小孙子。形容老人自娱晚年,不问他事的乐趣。(17)关政:参与政事。
1703056918
1703056919
【译文】章帝看了太后的诏书而悲叹,又请示说:“汉王朝创立,对舅氏的封侯,犹如封皇子做王一样。太后确实态度谦虚,但为何令儿臣唯独不得加恩于三位舅舅呢?再说卫尉廖舅年岁很高,两校尉防舅和光舅都重病在身,如有不测,定使儿臣长抱刻骨的遗憾。应该在他们在世时加封,不能再延迟了。”太后回报说:“我曾经反复考虑过此事,总想做到两全其美。岂能只图获得谦让之名,而让皇帝遭受不施恩于外戚的嫌疑呢!昔日文帝之母窦太后打算加封景帝王皇后之兄,丞相条侯周亚夫说,受高祖盟约,没有军功,非刘氏者不得封侯。当今马氏对国家没有功劳,怎能和阴氏、郭氏中兴汉室的皇后相比呢?我常看到富贵之家,禄位重叠,犹如一年两次结果的树木,根部一定会损伤。再说人之所以想封侯,是想上可祭祀祖先,下可求得温饱罢了。如今外戚的祭祀可以收到四方进献的珍品,吃穿的开销来自于皇家府库的余资,这难道还不够,而一定要得到一县之封吗?我已经考虑成熟了,不要再有疑惑了。凡称得上至孝的行为,是要让父母安心。当今国家多次遭受灾异,谷价数倍增涨,我日夜忧愁惶恐,坐卧不宁,若是想着先加封外戚,这不是违背了慈母拳拳之心吗?我平日为人刚正性急,胸有郁气,不可不理顺啊!如果阴阳调和,边境清静,然后再按你的想法去办。那时我只当含饴弄孙,不再参与政事了。”
1703056920
1703056921
【原文】其外亲有谦素(1)义行者,辄假借(2)温言,赏以财位。如有纤介(3),则先见严恪(4)之色,然后加谴。其美车服(5)、不轨法度者,便绝属籍(6),遣归田里。广平、巨鹿、乐成王(7),车骑朴素,无金银之饰,太后即赐钱各五百万。于是内外从化(8),被服如一,诸家惶恐,倍于永平世。乃置织室(9),蚕于濯龙中,数往观视,以为娱乐。常与帝旦夕言道政事,及教授诸小王,论议经书,述叙(10)平生,雍和(11)终日。
1703056922
1703056923
【注释】(1)谦素:谦恭恬淡。(2)假借:凭借,借助。(3)纤介:指细小的嫌隙。(4)严恪:庄严恭敬。(5)车服:车与礼服。(6)属籍:指宗室谱籍。(7)广平、巨鹿、乐成王:古代封爵。东汉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省广平郡,其地并入巨鹿郡。明帝永平三年,封皇子羡为广平王,分巨鹿郡复置广平国。永平十五年,封皇子恭为巨鹿王,置巨鹿国。乐成王族的开基祖刘党(公元56年-公元94年),是汉明帝的第四个儿子。公元66年,被赐号重熹王,公元72年被封为乐成王,公元88年就国,定都乐成(今河北献县东南)。(8)从化:归化,归顺。(9)织室:汉代宫中掌管丝帛礼服等织造之机构。织室在未央宫,分设东、西织,织作文绣郊庙之服,有令、史,属少府。成帝时省东织,更名西织为织室。(10)述叙:犹叙述。(11)雍和:融洽,和睦。
1703056924
1703056925
【译文】凡外亲有谦恭恬淡、忠义行为的,太后总是借助温和的话语勉励,赏赐他们钱财与爵位。如果有人犯有细小的过错,太后先表现出严肃认真的神色,然后再进行批评教育。对于那些车服华美不遵守法度的,便取消他们宗室的谱籍,遣送回故乡。广平王、巨鹿王、乐成王的车骑朴素,没有金银的装饰,太后即赐钱各五百万。于是朝廷内外都受到教化,衣被车服规制划一,外戚们惶恐的程度,比明帝永平之世还要加倍。太后又设置织室,在濯龙园中养蚕,经常前往观视,当做一种娱乐活动。她平日常跟章帝谈论国家政事,并教授诸位幼年王子,议论研讨经书意旨,叙述平生往事,终日和乐融融。
1703056926
1703056927
【原文】天下丰稔(1),方垂(2)无事,帝遂封三舅廖、防、光为列侯。并辞让,愿就关内侯(3)。太后闻之曰:“圣人设教(4),各有其方,知人情性莫能齐也。吾日夜惕厉(5),思自降损(6),居不求安,食不念饱,冀乘此道,不负先帝,所以化导兄弟,共同斯志,欲令瞑目之日,无所复恨,何意(7)老志复不从哉!”廖等不得已,受封爵而退位归第(8)焉。
1703056928
1703056929
【注释】(1)丰稔:庄稼成熟、丰收。富足。(2)方垂:边陲。垂,通“陲”。(3)关内侯:爵位名。秦汉时置,为二十等级之第十九级,位于彻(列)侯之次。有其号,无国邑。(4)设教:实施教化。(5)惕厉:亦作“惕励”,警惕谨慎,警惕激励。李贤注:“惕,惧也。厉,危也。”(6)降损:谓谦恭自下。(7)何意:岂料。(8)归第:回家。
1703056930
1703056931
【译文】当时天下富足,边陲安宁无事,于是章帝加封三位舅父马廖、马防、马光为列侯,他们都谦逊推让,希望只做关内侯。太后听说了这件事,说:“圣人实施教化,方式各不相同,是因为懂得人的性情是不同的。我日夜警惕谨慎,思索自己要谦恭自下,居不求安,食不思饱,希望能奉行此道,不负先帝。所以教化开导兄弟,共同有志于此,以求瞑目之日不再有什么遗憾。岂料人老了还是不能达成自己的志向啊!”马廖等人不得以,接受封爵后便退位还家了。
1703056932
1703056933
【原文】和熹邓皇后(1)讳绥,太傅禹(2)之孙也。选入宫为贵人(3),恭肃(4)小心,动有法度。帝深嘉爱焉。及后有疾,特令后母兄弟入亲医药,不限以日数。后言于帝曰:“宫禁()至重,而使外舍(5)久在内省(6),上令陛下有幸私(7)之讥(8),下使贱妾获不知足之谤,上下交损,诚不愿也。”帝曰:“人皆以数入为荣,贵人反以为忧,深自抑损(9),诚难及也。”每有宴会(10),诸姬贵人,竞自修整(11),簪珥(12)光彩,袿裳(13)鲜明,而后独省(省作著)。素(14),装服无饰。阴后以巫蛊(15)事废,立为皇后。是时方国(16)贡献,竞求珍丽之物,自后即位,悉令禁绝,岁时但供纸墨而已。
1703056934
1703056935
【注释】(1)和熹邓皇后:东汉和帝皇后。名绥,谥熹。父训为护羌校尉,母阴氏,为光武帝皇后从弟之女。和帝永元七年(公元95年)选入宫中,次年为贵人,十四年立为皇后。和帝死后,邓后先后迎立殇帝、安帝即位,尊为太后,临朝称制凡十六年。(2)禹:邓禹(公元2年至公元58年),字仲华,南阳新野(今河南省新野)人,东汉开国名将。禹为南阳豪族,随光武帝起事,为东汉初的大功臣,“云台二十八将”之首。汉明帝即位后,以其为先帝元勋,拜为太傅。(3)贵人:皇帝妃嫔封号。东汉光武帝时始置,其位仅次于皇后。(4)恭肃:恭敬严肃。(5)宫禁:汉以后称皇帝居住、视政的地方。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称。(6)外舍:外戚。李贤注:“外舍,外家。”(7)内省:指宫中。(8)幸私:古谓帝王对人宠爱。(9)讥:讥刺,非议。(10)抑损:谦逊;谦让。(11)宴会:宾朋宴饮的集会。(12)修整:修饰容貌。(13)簪珥:发簪和耳饰。古代多为高贵妇女的首饰。说文曰:“簪,笄也。珥,瑱也,以玉充耳。”瑱是古时的一种耳饰,是有“华夏特色”的耳饰。(14)褂裳:即褂衣。古代妇女的上等长袍。释名曰:“妇人上服曰褂。”(15)素:质朴无饰。(16)巫蛊:古代称巫师使用邪术加害于人为巫蛊。蛊,音古。(27)方国:四方诸侯之国;四邻之国。
1703056936
1703056937
【译文】和熹邓皇后,名绥,是太傅邓禹的孙女。初选入宫中为贵人,为人恭肃谨慎,一举一动都合乎法度,深得和帝的嘉许和钟爱。她有病时,和帝特令她的母亲和兄弟入宫亲理医药,不限天数。她对和帝说:“皇宫是圣上居住、处理政务之要地,臣下不得随意出入,而您让外戚久住宫中,上使陛下您容易蒙受宠爱私家之嘲讽,下会使贱妾落个不知礼的毁谤,这样上下都受到损伤,我实在不希望这样。”和帝说:“人们都以能多次入宫为荣,贵人您反以此为忧,深自谦让,实在是难能可贵啊!”每当有宴会时,皇妃、贵人们都竞相装饰打扮,发簪、耳饰光彩靓丽,衣着华丽漂亮,而唯独她朴素无华,衣服不刻意修饰。阴皇后因巫蛊之事被废,立邓贵人为皇后。当时四方诸侯国为了进贡,竞相寻求珍贵华美之物。自从邓皇后即位后,命令全部禁绝,每年只供奉纸墨而已。
1703056938
1703056939
列 传(1)
1703056940
1703056941
【原文】冯异(2),字公孙,颍川(3)人也。建武二年,为征西大将军,大破赤眉(4),屯兵上林苑(5),威行关中(6)。六年,朝京师,帝谓公卿曰:“是我起兵时主簿(7)也,为吾披荆棘(8)、定关中。”既罢,使中黄门(9)赐以珍宝、衣服、钱帛。诏曰:“仓卒芜蒌亭豆粥,呼沱河麦饭(10),厚意久不报。”异稽首(11)谢曰:“臣闻管仲(12)谓桓公(13)曰:‘愿君无忘射钩(14)。臣无忘槛车(15)。’齐国赖之。臣今亦愿国家无忘河北之难,小臣不敢忘巾车之恩(16)。”
1703056942
1703056943
【注释】(1)列传:我国纪传体史书中列叙历史人物事迹的传记。(2)冯异:生年不详,卒于公元34年,字公孙,汉族,颍川父城(今河南宝丰东)人。东汉开国名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3)颍川:郡名,以颍水得名。治所在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4)赤眉:指汉末以樊崇等为首的农民起义军。因以赤色涂眉为标志,故称。(5)上林苑:古宫苑名。秦旧苑,汉初荒废,至汉武帝时重新扩建。故址在今西安市西及周至、户县界。(6)关中: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7)主簿:官名。汉代中央及郡县官署多置之。其职责为主管文书,办理事务。(8)荆棘:李贤注:“荆棘,榛梗之谓,以喻纷乱。”(9)中黄门:在宫廷服役的太监。(10)仓卒芜蒌亭豆粥,呼沱河麦饭:王郎起,光武自蓟东南驰,晨夜草舍,至饶阳无蒌亭。时天寒烈,众皆饥疲,异上豆粥。明旦,光武谓诸将曰:“昨得公孙豆粥,饥寒俱解。”及至南宫,遇大风雨,光武引车入道傍空舍,异抱薪,邓禹热火,光武对灶燎衣。异复复进麦饭菟肩。因复度滹沱河至信都,使异别收河间兵。仓卒,匆忙急迫。呼沱河,即滹沱河,在河北省西部。麦饭,磨碎的麦煮成的饭。(11)稽首:古时一种跪拜礼,叩头至地,是九拜中最恭敬者。(12)管仲:春秋时期齐国颍上(今安徽颍上)人,史称管子。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13)桓公:齐桓公,中国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春秋五霸”之首。(14)射钩:管仲和挚友鲍叔牙分别做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的师傅。齐襄公十二年(公元前686年),齐国动乱,公孙无知杀死齐襄王,自立为君。一年后,公孙无知又被杀,齐国一时无君。逃亡在外的公子纠和小白,都力争尽快赶回国内夺取君位。管仲为使公子纠当上国君,埋伏中途欲射杀小白,箭射在小白的铜制衣带钩上。小白装死,在鲍叔牙的协助下抢先回国,登上君位。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桓公。桓公即位,设法杀死了公子纠,也要杀死射了自己一箭的仇敌管仲。鲍叔牙极力劝阻,指出管仲乃天下奇才,让桓公忘掉旧怨,重用管仲。桓公接受了建议,接管仲回国,不久即拜为相,主持政事。管仲得以施展全部才华。齐桓公不记射钩之恨,重用管仲,终于成就一番霸业。(15)槛车:囚车,用栅栏封闭的车,用于囚禁犯人或装载猛兽。(16)巾车之恩:谓汉光武帝于巾车乡(今河南宝丰东)擒获冯异,旋即赦而录用的故事。
1703056944
1703056945
【译文】冯异,字公孙,颍川郡人。建武二年,为征西大将军,大破赤眉军,屯兵于上林苑,威势影响到关中地区。建武六年,朝拜京师洛阳。光武帝向公卿们说:“冯异是我起兵时的主薄,为我披荆斩棘,平定关中。”朝罢,命令太监以珍宝、衣服、钱帛赏赐冯异。颁诏说:“过去兵荒马乱很是仓促,芜蒌亭的豆粥、滹沱河的麦饭,这种深情厚意永远无法报答啊!”冯异叩首谢恩说:“臣听说管仲对齐桓公说:‘愿君王别忘了我曾射中您衣带钩之罪,臣也不敢忘记您把我从囚车释放出来之恩。’齐国终于依赖管仲而称霸。臣今天也希望国家不要忘记在河北的困顿,小臣也不敢忘记陛下在巾车乡擒获我、又赦免而录用我的恩德。”
1703056946
1703056947
【原文】岑彭(1),字君然,南阳人也。拜廷尉(2)(旧无拜廷尉三字,补之),行大将军事。与大司马吴汉(3)等,围洛阳数月,朱鲔(4)等坚守不肯下。帝以彭尝为鲔校尉,令往说之。鲔曰:“大司徒(5)被害时,鲔与其谋。又谏更始,无遣萧王(6)北伐。诚自知罪深。”彭还,具言于帝。帝曰:“夫建大事者,不忌小怨,鲔今若降,官爵可保,况诛罚乎?河水在此,吾不食言。”彭复往告鲔,鲔乃面缚(7),与彭俱诣河阳(8),帝即解其缚,拜鲔为平狄将军,封扶沟侯。建武八年,彭与吴汉围隗嚣(9)于西城(10)。公孙述(11)将李育(12)守上邽(13),盖延(14)、耿弇(15)围之。敕彭曰:“两城若下,便可将兵南击蜀虏。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16),每一发兵,头须为白。”
1703056948
1703056949
【注释】(1)岑彭:生年不详,卒于公元35年,字君然,南阳棘阳(今河南南阳新野)人,东汉中兴名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2)廷尉:官名,秦置,为九卿之一。掌刑狱。(3)吴汉:生年不详,卒于公元44年,字子颜,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东汉中兴名将,“云台二十八将”位居第二。任偏将军、大将军,光武帝称帝后,升任大司马,封广成侯。(4)朱鲔:生卒不详,西汉末年汉阳人。王莽地皇三年(公元22年)与王匡起兵反王莽,北入南阳,号新市兵,皆称将军。地皇四年(公元23年),汉更始帝刘玄以朱鲔为大司马,入长安,封为胶东王。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光武帝攻打洛阳,守将正是朱鲔。光武帝派岑彭招降朱鲔,并拜他做了平狄将军,封扶沟侯。朱鲔后为少府,传封累代。鲔,音尾。(5)大司徒:指刘秀之兄刘縯,字伯升。更始政权建立后,任大司徒,封汉信侯。昆阳之战后,遭更始帝刘玄猜忌,被杀。(6)萧王:指汉光武帝刘秀。更始二年,更始帝刘玄封正在镇慰河北的刘秀为萧王。(7)面缚:双手反绑于背而面向前。古代用以表示投降。(8)河阳:古县名。河阳即今吉利、孟州一带。(9)隗嚣:音尾消。字季孟,天水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出身陇右大族,青年时代在州郡为官,以知书通经而闻名陇上。王莽的国师刘歆闻其名,举为国士。刘歆叛逆后,隗嚣归故里。刘玄更始(公元23年)政权建立后,隗嚣趁机占领平襄。因隗嚣“素有名,好经书”,推为上将军。成了割据一方的势力。更始二年,隗嚣归顺更始,封为右将军。这年冬天,隗崔、隗义合谋反叛,隗嚣告密,刘玄感其大义灭亲,封为御史大夫。光武帝即位(公元25年)后,隗嚣劝刘玄东归光武帝,刘玄不允。隗嚣欲挟持东归未遂,逃回天水,自称西州大将军,建武九年(公元33年),病故。(10)西城:今甘肃天水市西南。(11)公孙述:生年不详,卒于公元36年,字子阳,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县)人。西汉末,以父官荫郎,补清水县长(在今甘肃省境内)。述熟练吏事,治下奸盗绝迹,由是闻名。王莽篡汉,述受任为江卒正(即蜀郡太守)。王莽末年,天下纷扰,群雄竞起,述遂自称辅汉将军兼领益州牧。是时公孙述僭号于蜀,时人窃言王莽称黄,述欲继之,故称白,自称“白帝”。(12)李育:王莽时(天水郡改名镇戎郡)镇戎郡守将,后为公孙述的部将。(13)上邽:古县名。本邽戎地,在今甘肃天水市。邽,音规。(14)盖延:生年不详,卒于公元39年,虎牙大将军安平侯,字巨卿,渔阳要阳人。东汉大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15)耿弇:音梗眼。字伯昭,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东汉开国名将,是中国战争史上卓越的军事天才。(16)平陇复望蜀:谓已取得陇右(甘肃一带),又想攻取西蜀(四川一带)。后来既有成语,“获陇望蜀”或“得陇望蜀”。比喻贪得无厌。
1703056950
1703056951
【译文】岑彭,字君然,南阳郡人。光武帝任命他为廷尉,摄行大将军的职事。与大司马吴汉等,围攻洛阳数月,朱鲔等坚守不肯投降。光武帝因岑彭曾经给朱鲔当过校尉,命令他前往劝降。朱鲔对岑彭说:“大司徒刘伯升遇难时,我曾经参与过谋划;还曾劝谏更始,不要派遣萧王北伐,我确实知道自己的罪大。”岑彭回来,向光武帝详细禀报了这些情况。光武帝说:“成就大事的人不记恨小怨,朱鲔今天如果投降,可保全他的官爵,又何谈诛罚他呢?今有黄河水在此作证,我绝不食言。”岑彭又回去告诉朱鲔,朱鲔于是自己反绑双手,和岑彭一块到河阳,光武帝当即为他解去捆缚,授予朱鲔平狄将军,封为扶沟侯。建武八年,岑彭与吴汉包围隗嚣于西城。当时公孙述的大将李育驻守在上邽,被盖延、耿弇包围,光武帝下令岑彭:“西城、上邽两城如果能攻下,便可带兵向南攻打蜀地。人苦于不知足,既已平定了陇地,又想着攻取西蜀,每发一次兵,头发、胡须都白了许多。”
1703056952
1703056953
【原文】臧宫(1),字君翁,颍川人也。匈奴饥疫(2),自相分争,帝以问宫,宫曰:“愿得五千骑以立功。”帝笑曰:“常胜之家,难与虑敌,吾方(3)自思之。”建武二十七年,宫与杨虚侯马武(4)上书曰:“匈奴人畜疫死,旱蝗赤地(5),疫困之力,不当中国一郡。万里死命,悬在陛下,福不再来,时或易失,岂宜固守文德(6),而堕(7)武事乎?”诏报曰:“《黄石公记》(8)曰:‘柔能制刚,弱能制强。’柔(9)者,德也;刚(10)者,贼(11)也。弱者,仁之助也;强者,怨之归也。舍近谋远者,劳而无功;舍远谋近者,逸而有终。逸政(12)多忠臣,劳政(13)多乱民。故曰:务广地者荒,务广德者强;有其有者安,贪人有者残。残灭之政,虽成必败。今国无善政(14),灾变不息,百姓惊惶,人不自保,而复欲远事边外乎?孔子曰:‘吾恐季孙(15)之忧,不在颛臾(16)。’且传闻之事,恒多失实。苟非(非旧作无,改之)其时,不如息民(17)。”自是诸将,莫敢复言兵事者。
1703056954
1703056955
【注释】(1)臧宫:生年不详,卒于公元58年,字君翁,颍川郏(今属河南)人。东汉中兴名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曾任县中亭长、游徼等职。后来,率领宾客参加下江兵(绿林军的一支),任校尉,追随光武帝征战,成为光武帝亲信。光武帝进兵河北,任命臧宫为偏将军,臧宫屡次陷阵破敌,立有战功。(2)饥疫:饥饿无粮并患疫病。(3)方:将,将要。(4)马武:公元前16年至公元61年在世,字子张,南阳湖阳(今河南唐河湖阳镇)人,东汉大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初入绿林军,后归光武帝,东汉建立后,任捕虏将军,封杨虚侯。永平四年(公元61年),去世。(5)赤地:空无所有的地面。指遭受严重旱灾、虫灾后庄稼颗粒无收的景象。李贤注:“赤地,言在地之物皆尽。”(6)文德:文治,德教,与“武功”相对。(7)堕:荒废;废弃。(8)黄石公记:又名《黄石公三略》。旧题秦时黄石公撰。所谓“三略”,其意为上、中、下三卷韬略。相传为周初太公姜尚所著,全书以太公与文王、武王对话的方式编成。后经黄石公推演成书,传授于张良。(9)柔:怀柔,安抚。(10)刚:肃杀,坚硬。(11)贼:祸害。(12)逸政:人民安居乐业的政治。(13)劳政:谓劳役繁重之政。(14)善政:清明的政治;良好的政令。《左传》曰:“国无善政,则自取谪于日月之灾。”(15)季孙:生卒不详,姬姓,季氏,名斯。谥桓,史称“季桓子”。春秋战国时,鲁国大夫,卿家贵族。(16)颛臾:音专于。春秋国名。风姓,相传为伏羲之后。故址在今山东省费城西北。春秋时,曾为鲁国附庸。《论语·季氏》中有《季氏将伐颛臾》之文。(17)息民:谓使人民得到休养生息。
1703056956
1703056957
【译文】臧宫,字君翁,颍川人也。匈奴因饥荒瘟疫,各部落自相分争,光武帝问臧宫如何看待此事,臧宫说:“我愿带五千骑兵去征伐匈奴,建立功业。”光武帝笑着说:“常胜将军,是很难和他讨论如何御敌的,还是我自己再想一想这件事情吧。”建武二十七年,臧宫和杨虚侯马武上书说:“匈奴此时因遭瘟疫,人畜死亡严重,旱灾和蝗灾使得庄稼颗粒无收,为瘟疫、虫害所困,其国力抵不上中原的一个郡。万里效命远征,就等陛下您发一句话了。福运不会二次再来,时机常常容易错过,怎能只图固守文治而废弃武事呢?”诏书回复说:“《黄石公记》中说:‘柔能克刚,弱能制强’。怀柔是德行的表现,强硬会招致祸害;弱者能得仁义的辅助,强者则会遭受人们的怨恨;舍近求远,会劳而无功;舍远求近,则安闲而有善终;使人民安居乐业的政治多出忠臣,而烦劳扰民的政治则多生乱民。所以说:‘致力于扩大土地者政治会荒废,而致力于扩大德行者国家会富强。满足已有的,则人心安定;不知足而贪图别人所有的,则会使人心残暴。残酷暴虐的政治,即使成功也注定要失败。’现在国家还没有清明的政治,灾害不断发生,百姓惊惶,人人不能自保,这种情况下还要远征塞外吗?孔子说:‘我担心季孙氏的忧患,不在颛臾。’况且关于匈奴的传闻,常有许多不合事实之处。如果不得其时,还不如让百姓得到休养生息为好。”从此以后,诸将领没有谁再敢提战争之事了。
1703056958
1703056959
【原文】祭遵(1),字弟孙,颍川人也。从征河北,为军市令(2)。世祖舍中(3)儿犯法,遵格杀之。世祖怒,命收遵。时主簿陈副谏曰:“明公常欲众军整齐,今遵奉法不避,是教令行也。”世祖乃贳(4)之,以为刺奸将军(5),谓诸将曰:“当备祭遵!吾舍中儿犯令尚杀之,必不私诸卿也。”河北平,拜征虏将军。遵为人廉约小心,克己奉公,赏赐辄尽与士卒,家无私财,身衣韦袴(6)、布被(7),夫人裳不加缘。帝以是重焉。及卒,愍悼(8)之尤甚。遵丧至河南县,诏遣百官,先会丧所,车驾素服(9)临之,望哭哀恸(10)。还幸(11)城门,过其车骑,涕泣不能已。丧礼成,复亲祠(12)以太牢(13),如宣帝临霍光(14)故事。至葬,车驾复临,赠以将军、侯印绶,朱轮容车(15),介士(16)军陈(17)送葬,谥(18)曰成侯。既葬,车驾复临其坟,存见(19)夫人室家。其后朝会,帝每叹曰:“安得忧国奉公之臣,如祭征虏者乎?”遵之见思若此。
1703056960
1703056961
【注释】(1)祭遵:字弟孙,东汉初年颍川颍阳人。公元24年,光武帝攻打颖阳一带,祭遵去投奔他,被光武帝收为门吏。后随军转战河北,任军中的执法官,负责军营的法令。(2)军市令:古代军中交易场所的主管。通鉴胡注:“从军者非一处人,故于军中立市使相贸易。置令以治之。”(3)舍中:犹家中。(4)贳:音士。宽纵,赦免。(5)刺奸将军:督察奸吏。后为行使此种职责的官名。汉王莽始设,东汉、魏、晋因之。其权限有别。续汉志曰:“将军属有外刺、刺奸。主罪法。”通鉴胡注:“王莽置左右刺奸,使督奸猾,光武因以为将军号。”(6)韦袴:音维酷。韦,熟皮做的裤子,形容生活节俭。去毛熟治的兽皮。袴,同裤。(7)布被:布制的被子。多以状生活清苦。(8)愍悼:哀悼;哀怜。(9)素服:本色或白色的衣服。居丧或遭遇凶事时所穿。(10)恸:极其悲伤。(11)幸:皇帝亲临。(12)亲祠:谓帝王亲自致祭。(13)太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云有羊、豕,没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物件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14)霍光:约生于汉武帝元光年间,卒于汉宣帝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字子孟,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人。是汉昭帝的辅政大臣,执掌汉室最高权力近二十年,为汉室的安定和中兴建立了功勋,霍光薨,汉宣帝及上官太后亲临其丧,并派太中大夫任宣、侍御史五人持节护丧。(15)朱轮容车:朱轮,古代王侯显贵所乘的车子。因用朱红漆轮,故称。容车,送葬时载运死者衣冠、画像之车。李贤注:“容车,容饰之车,象生时也。”(16)介士:甲士(披甲的战士)也。东观记曰:“遣校尉发骑士四百人,被玄甲、兜鍪,兵车军陈送葬。”(17)军陈:指军队的阵法或军伍的行列。(18)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士大夫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据其生前业迹评定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亦指按上述情况评定这种称号。(19)存见:探望慰问。
1703056962
1703056963
【译文】祭遵,字弟孙,颖川郡人。随从光武帝征讨黄河以北,任军市令。光武帝族人中的一个年轻人犯了法,被祭遵依法处死。光武帝大怒,下令将祭遵收监。当时主簿陈副劝谏说:“明公您常想让众军纪律严明,现在祭遵执法不避权贵,这是为了政令得以施行啊。”光武帝随即赦免了祭遵,还将他封为刺奸将军,并向诸将说:“应当效法祭遵!我家中小儿犯法尚且要被他杀,那必然不会循私于诸卿了。”河北平定后,拜祭遵为征虏将军。祭遵为人廉洁简约,谨慎小心,克己奉公,凡受到的赏赐,全部分给士兵,他家中没有私财,身穿简朴的皮裤,盖着布制的被子,他的夫人衣裳也不加花边。光武帝为此非常器重他。等他去世时,光武帝特别哀痛。祭遵的灵柩要到河南县时,光武帝诏命百官先行会集到丧葬礼仪的处所,随后身穿素服亲自前来吊唁,望灵痛哭,极其悲伤。返回时亲临城门,看见祭遵曾经的战车战马,又痛哭不已。丧礼完毕,又亲自以太牢祭祀,就像当年汉宣帝亲临霍光将军丧礼的旧例;到安葬时,光武帝再次亲临,赐赠将军、侯的印绶;并以朱轮容车以及全副武装的士兵列成军阵为其送葬,赠谥号为“成侯”。安葬完毕,皇帝又到祭遵的坟墓上,探望慰问他的夫人及家人。其后每逢朝会,光武帝常感叹地说:“怎么能够得到像征虏将军祭遵这样忧国奉公的大臣啊?”皇上思念祭遵竟达到这种地步。
1703056964
1703056965
【原文】马武(1),字子张,南阳人也,封为扬虚侯。为人嗜酒,阔达敢言(2),时醉在御前,面折(3)同列(4),言其短长,无所避忌。帝故纵之,以为笑乐。帝虽制御功臣,而每能回容(5),宥(6)其小失。远方贡珍甘(7),必先遍列侯,而大官(8)无余。有功辄增邑赏(9),不任以吏职,故皆保其福禄,终无诛谴(10)者。
[
上一页 ]
[ :1.70305691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