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57922e+09
1703057922
1703057923 【译文】“在上位者对下边的影响,正像风能把草吹倒一样。现今在上位者不去奢从俭,在下者有放纵欲望的弊端,以至于让饲养的禽兽吃掉了老百姓口中的美食,土木建筑穿去了老百姓的衣帛。从前师旷曾劝谏晋平公说:‘宫中雕梁画柱披挂锦绣,而人民却连粗布衣服都没有;池中有丢弃的美酒,而士人却都因干渴而死去;用粮食喂养马匹,而百姓们却都面带饥色;身边近臣不敢直谏,远方臣子不能畅言。’说的就是这种现象啊。我又听说陛下以前召唤议郎蔡邕在金商门回答问题,而让中常侍曹节、王甫等用诏书宣喻圣旨。蔡邕心怀治国之道不敢不为国效力,便直言对答,讽刺权贵,斥责宦官。陛下却不为他保守秘密,以致泄漏了出来,那些奸臣们开始竞相诅咒,并伪造匿名信诬陷蔡邕,陛下反而听信他们的诽谤,致使蔡邕遭受刑罚,全家被流放,老幼离散,这难道不是辜负了忠臣吗!今天群臣都以蔡邕的下场为鉴戒,在上怕受到难以预料的灾难,在下怕有刺客来行刺,臣知道朝廷不会再听到忠言了。发表言论不该因揭露过错而被责处,明镜不该因照出污点而被怨尤。如果讨厌直言会记录过失,那就不该学习了。如果不想被镜子照出污点,就不该去照。希望陛下仔细考虑臣说的话,不因为揭露过错和反映污点而责备臣。”
1703057924
1703057925 【原文】张让(1),颍川人;赵忠(2),安平人也。少时给事省中(3)。灵帝(4)时(时作皆),让、忠并迁中常侍,封列侯(5),与曹节、王甫等,相(6)为表里(7)。节(8)死后,忠领大长秋(9)。让有监奴(10)典任(11)家事,交通货赂(12),威形喧赫(13)。扶风(14)人孟他(15)资产饶赡(16),与奴(17)朋结(18),倾竭馈问(19),无所遗爱(20)。奴咸德(21)之,问他曰:“君何所欲?力(22)能办(23)也。”他曰:“吾望(24)汝曹(25)为我一拜耳。”时宾客求谒(26)让者,车恒(27)数百千两,他(28)时(29)诣让,后至,不得进,监奴乃率诸苍头(30)迎拜(31)于路,遂共轝车(32)入门。宾客咸惊(33),谓他善(34)于让,皆争以珍玩(35)赂之。他分以遗(36)让,让大喜,遂以他为凉州(37)刺史。
1703057926
1703057927 【注释】(1)张让(?—公元189年):东汉宦官,颍川(今河南禹县)人。桓帝、灵帝时,历为小黄门、中常侍、列侯等职。在职时以搜刮暴敛、骄纵贪婪见称,灵帝极为宠信,常谓“张常侍是我父”。中平六年(公元189年),何进谋诛宦官,事泄,他和宦官赵忠等杀进。不久袁绍捕杀宦官时投河自尽。(2)赵忠:东汉灵帝时期“十常侍”之一,灵帝时信任宦官,以张让与赵忠最受重用,公然覥颜称:“张常侍乃我父,赵常侍乃我母”。(3)给事省中:给事,供职。省中,宫禁之中。(4)灵帝:刘宏(公元181年—公元234年),东汉章帝的玄孙,继桓帝立。在位时宠信宦官,戮杀忠臣,朝政日益凋败,终于在中平年初,引起黄巾起义,使东汉走向衰乱的局面。在位二十二年崩。(5)列侯:爵位名。秦制爵分二十级,彻侯位最高。汉承秦制,为避汉武帝刘彻讳,改彻侯为通侯,或称“列侯”。(6)相:交互,互相,共同。(7)表里:表面和内部,内外。(8)节:曹节。(9)领大长秋:领,汉代以后,以地位较高的官员兼理较低的职务,谓之“领”。也称“录”。大长秋,官名,汉置,为皇后近侍,多由宦官充任。(10)监奴:为权贵豪门监管家务的奴仆头子。(11)典任:掌管,主持,任职。(12)交通货赂:交通,交往、往来。货赂,犹贿赂。(13)威形喧赫:威形,令人生畏的声势。喧赫,犹显赫。(14)扶风:古郡名。旧为三辅之地,多豪迈之士。(15)孟他:又作“孟佗”,字伯郎,东汉扶风郡人,凉州刺史,新城太守孟达之父。(16)饶赡:富足。(17)奴:家奴。(18)朋结:结党,结交。(19)倾竭馈问:倾竭,倒尽。指消耗干净或全部拿出。馈问,馈赠。(20)遗爱:爱未遍及,偏爱。(21)德:感恩,感激。(22)力:能力。(23)能办:能够办到。(24)望:希望。(25)汝曹:你们。(26)求谒:求,请求、乞求。谒,晋见、拜见。(27)恒:副词。经常,常常。(28)他:孟他。(29)时:当时,那时。(30)苍头:指奴仆。(31)迎拜:迎见礼拜。(32)轝车:亦作“舆车”。小车。(33)惊:惊奇。(34)善:交好,亲善。(35)珍玩:亦作“珍翫”。珍贵的玩赏物。(36)遗:给予,馈赠。(37)凉州:古地名,即甘肃省西北部的武威,地处河西走廊东端,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史有“四凉古都,河西都会”之美称,素有“银武威”之称。
1703057928
1703057929 【译文】张让,颍川郡人。赵忠,安平郡人。二人年少时都在宫中供职。灵帝时,他们两人一起迁升为中常侍,封为列侯,与曹节、王甫等人内呼外应。曹节死后,赵忠兼任大长秋。张让有一个监奴,主管家事,行贿受贿,威风显赫。扶风郡有个叫孟他的人,资产丰厚,和监奴结党。孟他倾其家产,全都馈赠给监奴,自己一点不留。监奴十分感激他,问他说:“您想要什么?我们都可以办到。”他说:“我希望你们能带我拜见张让。”当时宾客们请求拜见张让的人,列队等候的车子经常多达百千辆。孟他这时候也去拜谒张让,因为来得晚了挡在后面,不能进门,张让的监奴就率领众仆人在路边迎拜,并与孟他一起乘小车进门。众宾客都很惊奇,认为孟他与张让的关系很好,都争着用珍玩向他行赂。孟他都分送给张让,张让非常高兴,于是就让孟他做了凉州刺史。
1703057930
1703057931 【原文】是时让、忠及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栗嵩、段珪、高望、张恭、韩悝、宋典十二人,皆为中常侍,封侯贵宠(1),父兄子弟,布列(2)州郡,所在贪残(3),为人蠹害(4)。黄巾既作(5),盗贼糜沸(6),郎中(7)中山张钧(8)上书曰:“窃惟(9)张角(10)所以能兴兵作乱,万民所以乐附之者,其源皆由十常侍多放父兄、子弟、婚亲(11)、宾客(12)典据(13)州郡,辜榷(14)财利,侵掠百姓。百姓之冤,无所告诉(15),故谋议不轨(16),聚为盗贼。宜斩十常侍,悬头南郊(17),以谢百姓,又遣使者布告天下,可不须师旅而大寇自消。”
1703057932
1703057933 【注释】(1)贵宠:显贵而受宠信。(2)布列:分布陈列,遍布。(3)贪残:贪婪凶残。亦指贪婪凶残的人。(4)蠹害:犹祸害。(5)黄巾既作:黄巾,东汉末年张角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因头包黄巾而得名。既作,开始作乱。(6)糜沸:比喻世事混乱之甚,如糜粥之沸于釜中。(7)郎中:官名。掌管门户、车骑等事,内充侍卫,外从作战。(8)中山张钧:中山,在今河北省定州市一带。张钧,人名。(9)窃惟:私下思考。(10)张角(?—公元184年):东汉巨鹿(今河北省平乡县)人。以符咒治病,借此聚众,达数十万人,号太平道。灵帝时,遂趁政敝民饥,起而为乱,自称黄天。徒众皆着黄巾。后由皇甫嵩讨平。(11)婚亲:有婚姻关系的亲戚。(12)宾客:东汉以后对依附世家豪族人口的一种称谓。(13)典据:掌管,占据。(14)辜榷:搜括,聚敛。(15)告诉:亦作“告诉”。向上申诉。(16)谋议不轨:谋议,谋划、计议。不轨,指叛乱。(17)悬头南郊:悬头,亦作“悬首”。谓杀人后挂头示众。南郊,在京都南面的郊外筑圜丘以祭天的地方。
1703057934
1703057935 【译文】这时候,张让、赵忠和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栗嵩、段珪、高望、张恭、韩悝、宋典十二人,都任中常侍。他们被封为侯,异常显贵,受皇帝宠信。他们的父子、兄弟分布在各州郡,贪婪凶残,是人民的祸害。黄巾军开始起义,盗贼作乱,郎中中山人张钧上书说:“我私下里考虑张角之所以能兴兵作乱,万民之所以乐于跟着他,其根源都在于十常侍大多放纵他们的父兄、子弟、婚亲、宾客霸占州郡,搜刮财物,侵犯掠夺百姓,百姓有冤无处申诉,所以才图谋作乱,集合起来成为盗贼。应该将十常侍斩首,将其首级挂在南郊,来向百姓谢罪;再派遣使者向天下人宣布,如此不需要动用军队,而贼寇自然会消解。”
1703057936
1703057937 【原文】天子以钧章(1)示(2)让等,皆免冠徒跣顿首(3),乞自致洛阳诏狱(4),并出家财,以助军费。有诏皆冠履(5),视事(6)如故(7)。帝怒(8)钧曰:“此真狂子(9)也。”钧复重上,犹如前章,辄(10)寝不报(11)。诏使廷尉(12)、侍御史(13),考(14)为张角道者(15),御史承(16)让等旨(17),遂诬奏(18)钧学黄巾道,收掠(19)死狱中(旧无收掠死狱中五字。补之)。后中常侍封谞、徐奏(20)事独(21)发觉(22)坐诛,帝因怒诘(23)让等曰:“汝曹常言党人欲为不轨(24),皆令禁锢(25),或有伏诛(26)。今党人更为国用(27),汝曹反与张角通(28),为可斩未?”皆叩头云:“故(29)中常侍王甫、侯览所为。”帝乃止。
1703057938
1703057939 【注释】(1)钧章:张钧所上的奏章。(2)示:把事物摆出来或指出来给人看。(3)免冠徒跣顿首:免冠,脱帽,古人用以表示谢罪。徒跣,赤足。顿首,磕头。(4)自致洛阳诏狱:自致,自至其处。洛阳,东汉首都。诏狱,关押钦犯的牢狱。(5)冠履:戴上帽子,穿上鞋子。(6)视事:就职治事。多指政事言。(7)如故:跟原来一样。(8)帝怒:帝,汉灵帝。怒,谴责。(9)狂子:狂妄无礼的人。(10)辄:副词。就。(11)不报:不上报。(12)廷尉:官名。掌刑狱。(13)侍御史:官名。秦置,汉沿设,在御史大夫之下。受命御史中丞,接受公卿奏事,举劾非法;有时受命执行办案、镇压农民起义等任务,号为“绣衣直指”。(14)考:省察,察考。(15)张角道:张角自创“太平道”,为“黄巾军”的领袖。(16)承:顺从,奉承。(17)让等旨:让等,张让等人。旨,意思。(18)诬奏:捏造罪名向君王告发。(19)收掠:收捕拷打。(20)徐奏:中华书局本《后汉书》校勘记云:“徐奏”当依《皇甫嵩传》作“徐奉”,《通鉴》亦作“徐奉”。(21)独:单独。(22)发觉:被发现觉察;暴露,败露。(23)诘:责备,质问。(24)不轨:指叛乱。(25)禁锢:谓禁止做官或参与政治活动。(26)伏诛:被处死。(27)国用:言为国所用。(28)通:串通,勾结。(29)故:过去,从前。
1703057940
1703057941 【译文】灵帝将张钧的奏章拿来,叫张让等人看。他们都摘下帽子,赤脚叩头,要求将自己关到洛阳监狱中去,并拿出家中财产来资助军费。灵帝却下诏,命他们都穿戴整齐,照常办事。灵帝谴责张钧说:“这真是一个狂妄无礼之徒!”张钧再次上奏,与上次奏章内容一样,却被宦官们搁置起来而没有呈报。灵帝颁诏让廷尉、侍御史考察信奉张角邪道的人,御史奉承张让等人的主意,于是诬陷张钧是学张角邪道的人,(张钧)被逮捕拷打,死在狱中。后来中常侍封谞、徐奉(私通黄巾军)的事败露被杀,灵帝因此怒斥张让等说:“你们常说朋党之人图谋不轨,下令把他们都关起来不许做官,有的还被诛杀了。现今党人反为国效用,而你们反跟张角勾通,该不该杀?”张让等人都叩头说:“这都是过去中常侍王甫、侯览干的。”灵帝便不再追究。
1703057942
1703057943 【原文】明年,南宫灾(1)。让、忠等说(2)帝,令敛(3)天下田,亩税十钱,以修宫室。发(4)大原(5)、河东(6)、狄道(7)诸郡材木及文石(8),每州郡部送(9)至京师。黄门、常侍辄令谴呵不中者(10),因强折贱买(11),十分雇一(12),因复货(13)之于宦官,复不为,即受,材木遂至腐积,宫室连年不成。刺史、太守,复增私调,百姓呼嗟(14)。凡诏所征求(15),皆令西园驺密约敕(16),号曰“中使”(17),恐动(18)州郡,多受赇赂(19)。刺史二千石,及茂才、孝廉迁除(20),皆责助军修宫钱,大郡(21)至二三千万,余各有差。当之官者,皆先至西园谐价(22),然后得去。有钱不毕者,或至自杀。其守清者,乞不之官(23),皆迫遣(24)之。
1703057944
1703057945 【注释】(1)南宫灾:南宫,秦、汉宫殿名。灾,自然发生的火灾。(2)说:劝说别人听从自己的意见。(3)敛:征收,索取。(4)发:征发,征调。(5)大原:太原郡。(6)河东:河东郡。(7)狄道:夷狄郡。汉置。故址在今甘肃临洮一带。(8)材木及文石:材木,可作木材的树、木材。文石,有纹理的石头。(9)部送:部,部署。安排布置。送,运送。(10)谴呵不中者:谴呵,亦作“谴诃”,谴责呵叱。不中者,不符合的。(11)强折贱买:谓强迫折价,便宜买进。(12)十分雇一:十分,犹十成。雇,给价、付报酬。一,一成。(13)货:卖,出售。(14)呼嗟:呼号哀叹。(15)征求:征收,求索。(16)西园驺密约敕:西园,园林名,汉上林苑的别名。驺,古时掌管养马并管驾车的人。密约,祕密条约、祕密契约。敕,古时自上告下之词。汉时凡尊长告诫后辈或下属皆称敕。(17)中使:宫中派出的使者。多指宦官。(18)恐动:惊恐扰动。(19)赇赂:贿赂。(20)茂才孝廉迁除:茂才,即秀才。因避汉光武帝名讳,改秀为茂。迁除,谓官职之升迁除授。(21)大郡:面积大、人口多的郡。(22)谐价:论价,商定价格。(23)之官:上任,前往任所。(24)迫遣:谓强使就职。
1703057946
1703057947 【译文】第二年,南宫发生火灾。张让、赵忠等劝说皇上诏令天下,每亩田征收十个钱,用来修宫室;征发太原、河东、狄道诸郡的木材和有纹理的石料,各州郡安排运送到京师,黄门常侍经常呵斥谴责说(石材)不合要求,借此强行折价贱买,十成才给一成的钱,然后再卖给宦官,便不再管,已买回的木材逐渐堆积腐朽,宫室几年都未修成。刺史、太守又私下增收赋税,老百姓呼号哀叹。凡是诏书中征集的内容,都令西园养马人祕密带敕书出发,号称“中使”,恐吓惊动州郡,多受贿赂。刺史、二千石和茂才、孝廉升迁,都责令他们交纳助军费、修宫钱,大郡多达二三千万,其余州郡不等。凡是要去上任的官员,都要先到西园商定价格,然后才能去上任。有的人因钱没交齐,竟然自杀了。凡清白守法的人,请求不去做官,就逼他们就职。
1703057948
1703057949 【原文】时巨鹿太守河内司马直新除(1),以有清名(2),减责三百万。直被诏(3),怅然(4)曰:“为民父母,而反割剥(5)百姓,以称时求(6),吾不忍也。”辞疾(7)不听(8),行至孟津(9),上书极陈(10)当世之失、古今祸败之戒(11),即吞药自杀。书奏,帝为暂绝修宫钱。又造万金堂于西园,引(12)司农(13)金钱缯帛(14),仞积(15)其中。又还河间,买田宅,起第观(16)。
1703057950
1703057951 【注释】(1)时巨鹿太守河内司马直新除:河内郡人司马直刚刚担任巨鹿郡太守。巨鹿,巨鹿郡。秦置,汉因之。在今河北平乡县城西南平乡。河内,河内郡。汉置,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西为河外,这是晋国人的观点。楚汉之际置河内郡,辖今豫北的西部,治怀县(今河南武陟)。新除,谓新拜官职。(2)清名:清美的声誉。(3)直被诏:直,司马直。被诏,承受诏命。(4)怅然:失意不乐貌。(5)割剥:侵夺,残害。(6)以称时求:称,满足。时,当时。(7)辞疾:以身体有病为由推辞不就某种职务或不做某件事。(8)不听:不允许。(9)孟津:古黄河津渡名。在今河南省孟津县东北、孟县西南。相传周武王在此盟会诸侯并渡河,故一名盟津。一说本作盟津,后讹作孟津。为历代兵家争战要地。(10)极陈:尽力上言。(11)戒:鉴戒。(12)引:转引,转运。(13)司农:官名。汉始置,掌钱谷之事。亦称大司农,为九卿之一。汉建安改为大农,由魏至明,历代相沿,或称司农,或称大司农。(14)缯帛:丝绸之统称。(15)仞积:堆满。仞,通“牣”。(16)起第观:起,兴建,建造。第观,第宅与楼观。
1703057952
1703057953 【译文】当时巨鹿太守河内郡人司马直新到任,因有清廉声名,减少索要三百万。司马直接到诏命后,怅然叹息说:“做百姓的父母官,反而要剥削百姓,来满足现时的需求,我不忍这样做。”于是推说有病,想辞官回家。皇帝没有准许。上任到达孟津时,司马直上书极力陈述当朝的失误,以及古往今来祸乱败亡的戒鉴,当即服毒自杀。他死前的上书呈奏后,灵帝为此暂停征收修宫钱。灵帝又在西园修造万金堂,把司农掌管的金钱缯帛运来,堆满万金堂。还回到河间买田宅、修建宅第和楼观。
1703057954
1703057955 【原文】帝本侯(1)家,宿贫,每叹(2)桓帝不能作家居(3),故聚为私藏(4),复寄(5)小黄门常侍钱各数千万。常云:“张常侍(6)是我父,赵常侍(7)是我母。”宦官得志(8),无所惮畏(9),并起第宅,拟则(10)宫室。帝常登永安候台(11),宦官恐其望见居处,乃使中大夫尚但(12)谏曰:“天子不当登高,登高则百姓虚散。”自是不敢复升台榭(13)。复以忠为车骑将军(14)。帝崩。中军校尉(15)袁绍(16),说大将军何进(17),令诛中官。谋泄(18),让、忠等因进入省(19),遂共杀进。而绍勒兵斩忠(20),捕宦官无少长(21)悉斩之。让等数十人,劫质(22)天子,走之河上(23)。追急,皆投河而死也。
1703057956
1703057957 【注释】(1)帝本侯:帝,汉灵帝。东汉章帝的玄孙,继桓帝立。本,原来。侯,灵帝祖父刘开封解渎亭侯,死后灵帝父刘苌袭封解渎亭侯。刘苌死,刘宏袭封解渎亭侯。(2)每叹:每,副词。常常,屡次。叹,叹气,叹息。(3)家居:家居,家业;家宅。(4)聚为私藏:聚,蓄积;储集。私藏,犹私蓄,指私有的财产。(5)寄:寄放;寄存。(6)张常侍:中常侍张让。(7)赵常侍:中常侍赵忠。(8)得志:实现其志愿。此处指名利欲望得到满足,多含贬义。(9)惮畏:畏惧。(10)拟则:效法;模仿。(11)候台:烽火台。此处指宫中为守望报警而筑的高台。(12)中大夫尚但:中大夫,汉官名。备顾问应对。尚但,人名。(13)台榭:台和榭,亦泛指楼台等建筑物。(14)车骑将军:官名。掌管车骑,典京师兵卫。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15)中军校尉:东汉灵帝时,在京都洛阳,设立西园八校尉,即上军校尉、中军校尉、下军校尉、典军校尉、左校尉、助军左校尉、右校尉、助军右校尉。以宦官负主要统率之责。当时曹操担任典军校尉,袁绍任中军校尉。而上军校尉蹇硕则是小黄门,统率八校尉。(15)袁绍:生年不详,卒于公元202年,字本初,东汉汝阳(今河南省商水县西北)人。曾起兵讨董卓,后据河北,与曹操战于官渡,大败,发病而死。(16)何进:(?—公元189年),东汉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字遂高。因异母女弟为灵帝后,故得权,拜为大将军,讨黄巾贼,以发贼党奸,封慎侯。何太后临朝,进为太傅,后因谋诛宦官,反为所害。(17)泄:泄漏。(18)因进入省:因,利用,凭借。进,何进。入省,入宫。(19)而绍勒兵斩忠:绍,袁绍。勒兵,率兵。斩忠,斩杀了赵忠。(20)少长:年少的和年长的。(22)劫质:谓挟持人以为人质。(23)走之河上:走,疾趋,奔跑。之,至。河上,黄河边。
1703057958
1703057959 【译文】灵帝原本出身于诸侯家,家境向来贫困,每每叹息桓帝不能经营家业,所以他就聚敛私钱,又在小黄门常侍处各寄存几千万。常常说:“张常侍是我的父亲,赵常侍是我的母亲。”宦官得志,无所畏惧,都一起大修宅第,效仿宫室的规模。灵帝经常登上永安宫的瞭望台,宦官们害怕皇帝望见他们的居处,于是让中大夫尚但谏议皇上说:“天子不应当登高,否则百姓就会逃亡流散。”从此灵帝就不敢再登楼台了。又让赵忠为车骑将军。灵帝驾崩。中军校尉袁绍劝说大将军何进,让他诛杀宦官。结果计谋泄漏了,张让、赵忠等利用何进入宫的机会,杀了何进。接着袁绍领兵杀了赵忠,逮捕宦官,不论老少全部杀死。张让等数十人,劫持天子作人质,跑到黄河边。袁绍领兵急追不舍,张让等人都投河而死。
1703057960
1703057961 儒林传序(1)
1703057962
1703057963 【原文】昔王莽(2)、更始(3)之际,天下散乱,礼乐分崩(4),典文残落(5)。及光武中兴(6),爱好经术(7),未及下车(8),而先访儒雅(9),采求阙文(10),补缀漏逸(11)。先是(12),四方学士(13),多怀挟图书(14),遁逃林薮(15)。自是莫不抱负坟策(16),云会京师(17)。于是立五经博士(18),各以家法教授(19),太常(20)差次(21)总领(22)焉。建武五年,乃修起太学(23),稽式古典(24),笾豆干戚(25)之容备(26)之于其列(27),服方领(28)、习矩步(29)者委他(30)乎其中。中元元年(31),初建三雍(32)。
1703057964
1703057965 【注释】(1)儒林传序:儒林,就是儒家学者之群。东汉时期,在光武帝刘秀等的倡导下,兴起了学习经书的良好风气,涌现出了大批的儒家学者。这些有学识的官员,将领和士人,对社会的和谐发展起了极其巨大的作用。传,传记。指记载个人或群体事迹的文字。序,文体名称。亦称“序文”“序言”。一般是作者陈述作品的主旨、著作的经过等。他人所作的对著作的介绍评述也称序。汉以前,序在书末,后列于书首。(2)王莽:字巨君,汉东平陵(今山东历城县东)人。详见前注。(3)更始之际:更始,王莽政权灭亡之后,绿林军拥立刘玄为帝,年号更始,仍然称汉。际,指某种局势形成的时机。(4)礼乐分崩:礼乐,礼节和音乐。古代帝王常用兴礼乐为手段以求达到尊卑有序远近和合的目的。分崩,离散,分裂瓦解。(5)典文残落:典文,指记载典章制度的文献。残落,残缺零落。(6)光武中兴:东汉王朝把刘秀建立后汉王朝的过程叫做刘氏江山的“中兴”,即这不是刘氏江山的最后一次兴起。到了近代,“光武中兴”也成为了同文景、贞观、开皇等一样的一个“治世”的代名词。(7)经术:犹经学。(8)未及下车:礼记曰:“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后称初即位或到任为下车。(9)儒雅:指博学的儒士或文人雅士。(10)采求阙文:采求,搜求;搜集。阙文,原指有疑暂缺的字。后亦指有意存疑而未写出的文句。(11)补缀漏逸:补缀,补充辑集。漏逸,遗漏阙失。(12)先是:在此以前。多用于追述往事之词。(13)四方学士:四方,天下;各处。学士,泛指普通读书人。(14)多怀挟图书:怀挟,携带。图书,图籍和书籍。(15)遁逃林薮:遁逃,亦作“遯逃”。犹逃走。林薮,山林与泽薮。(16)抱负坟策:抱负,手抱肩负。坟策,指典籍。(17)云会京师:云会,云集,聚集。京师,国都。此处指洛阳。(18)立五经博士:立,建立,设置。五经博士,教授五经的学官。汉武帝始置。(19)家法教授:家法,汉初儒家传授经学,都由口授,数传之后,句读义训互有歧异,乃分为各家。师所传授,弟子一字不能改变,界限甚严,称为家法。至唐代家法已基本消亡。教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20)太常:官名。掌宗庙礼仪,兼掌选试博士。历代因之,则为专掌祭祀礼乐之官。(21)差次:分别等级次序。(22)总领:统领;统管。(23)修起太学:修起,整理恢复。太学,国学。我国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24)稽式古典:稽式,原指准则或法式。引申为取法。古典,古代的典章制度。(25)笾豆干戚:笾豆,笾和豆。古代祭祀及宴会时常用的两种礼器。竹制为笾,木制为豆。干戚,亦作“干鏚”,盾与斧,古代的两种兵器,亦为武舞所执的舞具。(26)备:完备;齐备。此处当动词用。(27)列:行列;位次。(28)服方领:服,穿着。方领,方形衣领。指儒者之服。(29)习矩步:习,教习,训练。矩步,端方合度的行步姿态。(30)委他:同“委它”。亦作“委佗”。曲折行貌。(31)中元元年:光武帝刘秀的第二个年号。亦作“建武中元”。(32)三雍:汉时对辟雍、明堂、灵台的总称。
1703057966
1703057967 【译文】在王莽末年至更始称帝之际,天下大乱,礼乐制度分崩离析,典籍文章残破散落。到光武中兴汉室,他爱好儒家经学,在他尚未即位前便先行访求文人雅士,采集经典中散缺的篇章,补缀漏失。在此以前,四方的学士大多携带图书,逃往山林隐居。此时无不拿出书籍典策,云集于京师。于是设立五经博士,他们各自以自己的一家之学进行教授,由太常按等次总领其事。建武五年,修建起太学,效法古代的典章制度,礼器和仪式道具都陈列完备,穿着方领服装、练习方步行走的儒生,形貌从容地漫步其中。中元元年,开始建立辟雍、明堂、灵台三雍宫。
1703057968
1703057969 【原文】明帝(1)即位,亲行其礼。天子始冠通天(2),衣日月(3),备(4)法物之驾(5),盛清道(6)之仪,坐明堂(7)而朝(8)群后(9),登灵台(10)以望云物(11),袒割(12)辟雍(13)之上,尊养(14)三老五更(15)。后复为功臣子孙、四姓末属(16),别立校舍(17),搜选高能(18),以授其业,自期门(19)羽林之士(20),悉令通(21)《孝经》章句(22),匈奴亦遣子入学。济济(23)乎!洋洋(24)乎!盛于永平(25)矣!建初(26)中,大会诸儒于白虎观(27),考详(28)同异,连月乃罢。肃宗(29)亲临称制(30),如石渠(31)故事(32),孝和(33)亦数幸东观(34),览阅书林(35)。
1703057970
1703057971 【注释】(1)明帝:汉明帝刘庄(公元28年—公元75年),字子丽,庙号显宗。东汉第二位皇帝。(2)始冠通天:始,开始。冠,戴。通天,“通天冠”的省称,皇帝戴的一种帽子。(3)衣日月:续汉志曰:“乘舆备文日月星辰”也。(4)备:备,备齐。(5)法物之驾:法物,古代帝王用于仪仗、祭祀的器物。驾,车乘。(6)清道:又称净街。清除道路,驱散行人。旧时常于帝王、官员出行时行之。汉官仪曰“清道以旄头为前驱”也。(7)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凡朝会、祭祀、庆赏、选士、养老、教学等大典,都在此举行。(8)朝:使来朝见。(9)群后:四方诸侯及九州牧伯。此处泛指公卿。(10)灵台:古时帝王观察天文星象、妖祥灾异的建筑。(11)云物:云的色彩。《周礼·春官·保章氏》:“以五云之物,辨吉凶、水旱降丰荒之祲象。”郑玄注:“物,色也。视日旁云气之色……郑司农云:以二至二分观云色,青为虫,白为丧,赤为兵荒,黑为水,黄为丰。”(12)袒割:袒右膊而割切牲肉,古代天子敬老、养老之礼。语出《礼记·乐记》:“食三老、五更于太学,天子袒而割牲,执酱而馈,执爵而酳。”(13)辟雍:辟,通“璧”,本为西周天子所设大学,校址圆形,围以水池,前门外有便桥。东汉以后,历代皆有辟雍,除北宋末年为太学之预备学校(亦称“外学”)外,均为行乡饮、大射或祭祀之礼的地方。(14)尊养:尊奉侍养。(15)三老五更:相传古代帝王设三老五更,以尊养老人。三老,乡官之名。战国时闾里及县,均有三老,汉初乡、县也有三老,由年在五十岁以上者担任。五更,年老致仕而有经验之乡间耆老。(16)末属:犹支属。(17)别立校舍:别立,另立。校舍,即学舍。古代的学校。(18)搜选高能:搜选,寻求选取。高能,指有很高才能的人。(19)期门:官名。汉武帝时置,掌执兵扈从护卫。(20)羽林之士:羽林,禁卫军名。汉武帝时选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等六郡良家子宿卫建章宫,称建章营骑。后改名羽林骑,取为国羽翼,如林之盛之意;一说像天文羽林星,主车骑。士,武士;兵士。(21)通:懂得;通晓。(22)孝经章句:孝经,儒家的伦理学著作。章句,剖章析句。经学家解说经义的一种方式。亦泛指书籍注释。(23)济济:众多貌。(24)洋洋:盛大貌。(25)永平:汉明帝刘庄的年号,公元58年至公元75年,共计十八年。(26)建初:汉章帝刘炟的第一个年号。(27)白虎观:汉代的宫殿。汉章帝时曾会集大夫、博士、儒生等多人于此地讲议五经。(28)考详:查考周详。(29)肃宗:孝章皇帝刘炟,东汉第三位皇帝,庙号肃宗,死后谥孝章皇帝。(30)称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命为“制”,令为“诏”。后因谓即位执政为“称制”。(31)石渠:阁名,石渠阁。西汉皇室藏书之处,在长安未央宫殿北。(32)故事:指石渠阁会议,也叫石渠阁奏议,是西汉宣帝刘询召集的一次学术会议。(33)孝和:刘肇,东汉第四位皇帝,在位十七年。(34)东观:东汉时皇家藏书楼,在洛阳南宫,也是宫中著述和修史的地方。(35)书林:藏书处。极言其书之多。
[ 上一页 ]  [ :1.70305792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