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57972e+09
1703057972
1703057973 【译文】明帝即位后,亲自在此举行典礼。天子开始头戴通天冠,穿着绘制有日月星辰的衣服,备齐仪仗、祭祀时所用的车驾,隆重进行清道的仪式,坐在明堂接受众公卿的朝拜,登上灵台来观察天象云气,在辟雍宫中举行叫做“袒割”的敬老礼节,以表示尊奉赡养三老五更。其后又为功臣的子孙、四姓宗属另立校舍,挑选高明贤能之士来教授他们的学业,凡期门、羽林的士兵,都要求他们通晓《孝经》章句,就连匈奴也派遣子弟到校舍来学习。人才济济,场面盛大,兴隆的景象盛于永平年间。章帝建初年间,众儒生会聚在白虎观,讨论五经各家学问的异同,接连几月才结束。章帝亲自前往参加裁定,就如同当年汉宣帝亲临石渠阁会议一样。和帝也多次驾临东观阅览群书。
1703057974
1703057975 【原文】及邓后(1)称制,学者颇懈(2)。安帝(3)览政(4),薄于艺文(5),博士(6)倚席不讲(7),朋徒(8)相视怠散(9),学舍颓敝(10),鞠(11)为园蔬,牧儿荛竖(12),至薪刈(13)其下。顺帝(14)感翟酺(15)之言,乃更修黉宇(16),试(17)明经下第(18)补弟子(19),除(20)郡国耆儒(21),皆补(22)郎、舍人(23)。本初元年(24),诏曰:“大将军下至六百石,悉遣子就学(25),每岁辄于乡射(26)月一飨会(27)之。”自是游学(28)增盛,至三万余生,然章句渐疏,而多以浮华相尚(29),儒者之风盖衰矣。熹平(30)四年,灵帝乃诏诸儒,正定(31)五经,刋(32)于石碑,为古文(33)、篆(34)、隶(35)三体书法,以相参检(36),树之学门(37),使天下咸取则(38)焉。
1703057976
1703057977 【注释】(1)邓后:和熹邓皇后(公元81年—公元121年),讳邓绥,为东汉和帝之皇后、东汉女政治家。(2)懈:懈怠;懒惰。(3)安帝:东汉孝安皇帝刘祜。(4)览政:主持朝政。览,通“揽”。(5)艺文:六艺群书之概称。(6)博士:古代学官名。(7)倚席不讲:倚席,博士、经师的坐席倚于一侧,指不设讲座,废弃学术。不讲,废止讲经。(8)朋徒:弟子;朋辈。(9)怠散:松懈散漫。(10)颓敝:破败。(11)鞠:通“鞫”,困窘。(12)荛竖:刈草打柴的童子。(13)薪刈:打柴割草。(14)顺帝:东汉孝顺皇帝刘保,东汉第八位皇帝。(15)翟酺:字子超,后汉广汉雒人也。四世传《诗》。酺好《老子》,尤善图纬、天文、历算。(16)黉宇:古时学校的校舍。说文曰:“黉,学也。”(17)试:任用;使用。(18)明经下第:明经,通晓经术。下第,科举时代考试不中者曰下第,又称落第。(19)补弟子:补,补充。弟子,学生。(20)除:拜官,授职。(21)耆儒:德高的老儒。(22)补:谓官有缺位,选员补充。(23)舍人:官名。本宫内人之意,后世以为亲近左右之官。秦汉有太子舍人,为太子属官。(24)本初元年:本初,是汉质帝刘缵的年号。共计一年。(25)就学:谓从师学习。(26)乡射:古代射箭饮酒的礼仪。(27)飨会:宴会。(28)游学:指离开本乡到外地求学。(29)相尚:相互推崇。(30)熹平:汉灵帝的第二个年号,共计七年。(31)正定:校订改正。(32)刋:刻;雕刻。(33)古文:上古的文字。泛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战国时通行于六国的文字。(34)篆:汉字书体名。(35)隶:汉字字体的一种。即隶书。(36)参检:参考验证。(37)学门:学校之门。(38)取则:取作准则、规范或榜样。
1703057978
1703057979 【译文】等到邓绥太后临朝听政时期,学者们很是懈怠。自安帝主持朝政,开始不重视学术,博士不设座讲学,门人弟子松懈散漫,学堂颓坏,荒废成菜园,牧童和樵童,在里面割草打柴。顺帝有感于翟酺的谏言,于是重新修整学舍,录取了一批通晓经术且在以往考试中落榜的学生,补充大学弟子,拜郡国那些德高望重的儒者为郎官、舍人。质帝本初元年,颁诏曰:“从大将军以下至俸禄为六百石的官员,都要派遣子弟从师学习,每年都要在春三月、秋九月乡射时举行一次盛大的宴会。”从此游学的学生大量增加,多到三万余人。但是以往那种寻章析句、钻研经典的风气逐渐荒废,大多是崇尚浮华,儒者纯朴、力行的学风衰落了。熹平四年,灵帝诏命诸儒校定《五经》并把它刻在石碑上,作古文、篆、隶三种书法互相参证,将石碑树立在学校的大门,使天下人都以此经文作为准则。
1703057980
1703057981 逸民(1)传
1703057982
1703057983 【原文】周党,字伯况,太原(2)人也。世祖引见(3),党伏而不谒(4),自陈愿守所志(5),帝乃许焉。博士范升(6)奏毁(7)党曰:“臣闻尧(8)不须许由(9)、巢父(10),而建号(11)天下;周不待(12)伯夷、叔齐(13),而王道以成。伏见太原周党,陛见(14)帝庭(15),不以礼屈,伏而不谒,偃蹇(16)骄悍(17),夸上求高,皆大不敬。”书奏,天子以示公卿。诏曰:“自古明王圣主,必有不宾之士(18),伯夷、叔齐不食周粟(19),太原周党不受朕禄,亦各有志焉。”其赐帛四十匹。党遂隐居。
1703057984
1703057985 【注释】(1)逸民:指节行超逸、避世隐居的人。他们看重道义,尊崇人格,品行高尚,宁愿过隐居生活,也不愿出来做官。本传记载了周党、严光、汉滨老父三位逸民的事迹。(2)太原:太原郡,秦置。汉因之。为并州所辖。(3)世祖引见:世祖,光武帝刘秀。引见,引导入见。旧指皇帝接见臣下或宾客时由有关大臣引导入见。(4)伏而不谒:伏,面向下、背朝上俯卧着。谒,特指臣子朝见的一种礼节。通鉴胡注:“凡朝谒者必拜稽首,以姓名自言。”(5)愿守所志:愿,希望。守,安守。志,素志,志向。(6)范升:字辩卿,代郡(今河北省阳原县)人也。幼年时丧失父母,生长于外祖父家中。他喜好读书,九岁时就能通晓《论语》《孝经》。长大后,就专门研究《易经》和《老子》,并以教授生徒为业。(7)毁:诋毁。(8)尧:传说中古帝陶唐氏之号。(9)许由:亦作“许繇”。传说中的隐士。相传尧让以天下,不受,遁居于颍水之阳箕山之下。尧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愿闻,洗耳于颍水之滨。(10)巢父:传说为尧时的隐士。因筑巢而居,人称巢父。(11)建号:建立名号。谓自立或受封为侯王。(12)不待:用不着;不用。(13)伯夷、叔齐:商末孤竹君之二子。相传其父遗命要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登位,先后都逃到周国。周武王伐纣,二人叩马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14)陛见:谓臣下谒见皇帝。(15)帝庭:宫廷,朝廷。(16)偃蹇:骄横,傲慢。(17)骄悍:骄横凶悍。(18)不宾之士:不愿出仕的隐士。(19)不食周粟:谓清白守节。见注释。
1703057986
1703057987 【译文】周党,字伯况,太原郡人,光武帝召见他,周党伏在地上而不自报姓名,自己说愿意坚守其平素的志向,光武答应了他的请求。博士范升上书诋毁周党说:“臣闻唐尧不需要许由、巢父,而建立帝号于天下;周朝不用伯夷、叔齐,而王者之道仍能成功。臣私下看到太原周党,陛下在宫廷上召见他,他却不遵循礼仪,跪伏而不拜谒,傲慢骄横,自夸谋求清高,都是大不敬的行为。”奏书呈上,光武帝拿来让公卿们看。下诏曰:“自古明君圣主,必然会遇到不愿出仕的隐士。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太原周党不受朕的俸禄,这也是人各有志的表现。”于是赏赐周党帛四十匹。周党就此隐居。
1703057988
1703057989 【原文】严光(1),字子陵,会稽(2)人也。少有高名,与世祖同游学。及世祖即位,光乃变名姓,隐身不见。帝乃令以物色(3)访之,至舍(4)于北军(5),给床褥,大官朝夕进膳(6)。车驾(7)幸(8)其馆,光卧不起,帝即(9)其卧所,抚光腹(10)曰:“咄咄(11)子陵,不可相助为治耶?”光卧不应,良久,乃张目(12)熟视(13)曰:“昔唐尧(14)著德,巢父洗耳(15)。士故有志,何至(16)相迫乎?”帝曰:“子陵,我竟不能下汝耶?”于是升舆(17),叹息而去。复引光入,论道旧故(18),相对(19)累日(20),除(21)为谏议大夫,不屈(22),乃耕于富春山(23)。年八十,终于家。帝伤惜(24)之,赐钱百万、榖千斛。
1703057990
1703057991 【注释】(1)严光:生卒年未详,本姓庄,后人避汉明帝刘庄讳改其姓,一名遵,字子陵。(2)会稽:郡名。秦置,今江苏省东部及浙江省西部地。(3)物色:形貌。(4)舍:居住。(5)北军:汉代守卫京师的屯卫兵。(6)朝夕进膳:朝夕,早晨和晚上。进膳,奉上食物。(7)车驾:帝王所乘的车。亦用为帝王的代称。(8)幸:到达。(9)即:接近;靠近。(10)腹:肚子。(11)咄咄:感叹声,表示感慨。(12)张目:睁眼。(13)熟视:注目细看。(14)唐尧:古帝名。帝喾之子,姓伊祁(亦作伊耆),名放勋。初封于陶,又封于唐,号陶唐氏。以子丹朱不肖,传位于舜。(15)巢父洗耳:巢父,传说为尧时的隐士,与许由为友。尧要禅让帝位给许由,许由以告巢父。巢父责其隐匿不深,便到水边洗耳。比喻隐士不近尘俗。(16)何至:何至于;岂有。(17)升舆:登车,上车。(18)旧故:犹故旧,指旧友,旧交。(19)相对:面对面;相向。(20)累日:连日;多日。(21)除:拜官,授职。(22)不屈:不顺从。(23)富春山:今杭州富阳县也。(24)伤惜:哀伤惋惜。
1703057992
1703057993 【译文】严光,字子陵,会稽郡人。他在年轻时就有很高的名声,曾经和光武帝游历求学。等到光武帝即位,严光改名换姓,隐居不见,光武帝就下令凭借当年的形貌找到了他,把他安置在北军,赐给床褥,由太官早晚进膳伺候。光武帝到馆舍看望他,严光却卧床不起,光武帝靠近他,抚摸着他的肚子说:“哎呀!子陵,难道不能帮助我治理国家吗?”严光只是躺着不应声,过了好久,才睁开眼睛看着刘秀说:“从前唐尧很有德行,要让位于巢父,巢父听后却到河边洗耳(表示不愿听这种话)。人各有志,何必来强迫呢!”光武帝说:“子陵,我竟不能说服你吗?”于是上车,叹息着离开了。后来又召严光入宫,谈论往事,相对而谈一连数日。光武帝要封他为谏议大夫,严光坚决不从,随后隐居躬耕于富春山。八十岁时死在家中。光武帝哀伤惋惜,赐他家中钱百万,谷一千斛。
1703057994
1703057995 【原文】汉滨(1)老父(2)者,不知何许人也。桓帝延熹(3)中,幸竟陵(4),过云梦(5),临沔水(6),百姓莫不观者,有老父独耕不辍。尚书郎(7)南阳张温(8)异(9)之,使问曰:“人皆来观,老父独不辍,何也?”父笑而不对。温自与言,老父曰:“我野人(10)耳,不达(11)斯语。请问天下乱而立天子耶?理(12)而立天子耶?立天子以父(13)天下耶?役天下以奉天子耶?昔圣王宰世(14),茅茨(15)采椽(16),而万民以宁。今子(17)之君,劳民自纵(18),逸游(19)无忌(20)。吾为子羞之,子何忍欲人观之乎?”问其名姓,不告而去。
1703057996
1703057997 【注释】(1)汉滨:《后汉书》作“汉阴”。(2)老父:对老人的尊称。(3)延熹:汉桓帝刘志的第六个年号。(4)竟陵:湖北省天门市古称。(5)云梦:湖北省中部偏北。(6)沔水:今汉江。北源出自今陕西省留坝县西,一名沮水;西源出自今宁强县北。二源合流后通称汉水,故古代也作汉水的别称。(7)尚书郎:官名。东汉之制,取孝廉中之有才能者入尚书台,在皇帝左右处理政务,初入台称守尚书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魏晋以后尚书各曹有侍郎、郎中等官,综理职务,通称为尚书郎。(8)张温:字伯慎(?—公元191年)。南阳穰县(今河南邓县)人。初为黄门曹腾进之,为大司农。延熹中,为尚书郎。后为司空,封互乡侯。(9)异:惊异;诧异。(10)野人:泛指村野之人;农夫。(11)不达:不明白;不通达。(12)理:谓治理得好,秩序安定。与“乱”相对。(13)父:谓作为父亲对待。(14)宰世:掌管、治理天下。(15)茅茨:用茅草盖的屋,亦指茅屋。(16)采椽:用栎木或柞木做椽子。言俭朴。韩子曰:“尧舜采椽不刮,茅茨不剪。”(17)子:代词,表示第二人称,相当于“您”。(18)自纵:放纵自己。(19)逸游:放纵游乐。(20)无忌:无所忌惮。
1703057998
1703057999 【译文】汉江边有位老者,不知是什么人。延熹年间,桓帝游巡到竟陵,经过云梦来到汉江,老百姓都来观看皇帝的出行队伍,只有一位老者仍然耕作不止。尚书郎南阳人张温感到这人很奇怪,派人去问他说:“人们都来观看,您老却不停止耕作,这是为什么呢?”老父笑而不答。张温亲自和老者谈话。老者说:“我是个村野农夫,听不懂你讲的话。请问是为了天下乱才立天子呢,还是为了天下治而立天子?立天子是让他以天下百姓为父母呢,还是役使天下人来侍奉他?以前圣王治理天下,茅草盖的房子不加修剪,用栎木做的椽子也不加砍削,老百姓因而过着安宁的日子。现在你的君王,劳役民众,放纵自己,安逸游乐无所顾忌,我真替你感到羞耻,你还怎么忍心想让百姓观看呢?”张温问老者的姓名,老者没有告诉他就走开了。
1703058000
1703058001 西 羌(1)
1703058002
1703058003 【原文】建武九年,司徒掾(2)班彪(3)上言:“今凉州(4)部郡,皆有降羌。羌胡(5)被发左衽(6),而与汉人杂处,习俗既异,言语不通,数为小吏黠民(7)所侵夺,穷恚(8)无聊(9),故悉致反叛。夫蛮夷(10)寇乱(11),皆为此也,宜明威防。”世祖从之。十一年,夏,先零种(12)复寇(13)临洮(14),陇西太守(15)马援(16)破降之,徙置(17)天水(18)、陇西、扶风、三郡。明年,武都(19)参狼羌(20)反,援又破降之。永平元年,复遣捕虏将军马武(21)等击滇吾(22),滇吾远去,余悉散降,徙七千口置三辅(23)。
1703058004
1703058005 【注释】(1)西羌:东汉时,生活在西部地区的羌族游牧部落,主要从事狩猎及原始畜牧业和农业生产。(2)司徒掾:司徒,官名。相传少昊始置,唐虞因之。周时为六卿之一,曰地官大司徒。掌管国家的土地和人民的教化。汉哀帝元寿二年,改丞相为大司徒,与大司马、大司空并列三公。东汉时改称司徒。掾,官府中佐助官吏的通称。(3)班彪: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叔皮。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班固的父亲。家世儒学。(4)凉州:古地名,今甘肃省西北部的武威。(5)羌胡:指我国古代的羌族和匈奴族,亦用以泛称我国古代西北部的少数民族。(6)被发左衽:头发披散不束,衣襟向左掩。古代指中原地区以外少数民族的装束。(7)黠民:狡黠之民。(8)穷恚:窘困怨愤。(9)无聊:贫穷无依。(10)蛮夷:亦作“蛮彝”。古代对四方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泛称。亦专指南方少数民族。(11)寇乱:侵扰。(12)先零种:即先零羌,是古代羌人部落之一。(13)寇:侵略;侵犯。(14)临洮:县名。古称狄道。约在今甘肃省中部。(15)陇西太守:陇西,古代郡名。东汉时属凉州,治狄道县。约在今甘肃省南部和东南部。太守,官名。秦置郡守,汉景帝时改名太守,为一郡最高的行政长官。(16)马援:东汉开国功臣之一,扶风茂陵人,因功累官伏波将军,封新息侯。(17)徙置:移民使定居于某地。(18)天水:天水郡,治所在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19)武都:郡名。治所在武都道(县治在今甘肃省礼县南)。东汉初,郡治移至下辨县(县治在今甘肃省成县西北),改属凉州刺史部。(20)参狼羌:古羌人的一支。主要分布在今甘肃省南部武都地区,尤其是白龙江一带。(21)马武:东汉大臣。字子张,南阳湖阳(今河南唐河湖阳镇)人,东汉大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封杨虚侯。(22)滇吾:烧当羌豪滇良的儿子。滇吾继位后,该部落日趋强盛。(23)三辅:西汉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个职官的合称。亦指其所辖地区。
1703058006
1703058007 【译文】光武帝建武九年,司徒掾班彪上书说:“当今凉州各部郡地方,都住有投降的羌人。羌族人披着长发,衣襟向左掩,而和汉人杂居,习俗不一样,言语又不通,多次被汉族小官和狡猾之民侵夺,穷困怨恨又没有依靠,所以导致反叛。凡蛮夷侵扰作乱,都是由此而引起的,应该像原来一样明确边境的防卫区域。”光武帝采纳了这一谏议。建武十一年夏天,先零种族又来侵犯临洮,陇西太守马援击败并迫使他们投降,并将他们迁徙到天水、陇西、扶风三郡。第二年,武都参狼羌反叛,马援又攻破降伏了他们。明帝永平元年,朝廷又派遣捕虏将军马武等攻打滇吾,滇吾逃到远方,其余零散的人也都归降了,于是将他们的七千民众迁徙安置在三辅地区。
1703058008
1703058009 【原文】章和(1)十二年,金城(2)太守侯霸(3)与迷唐(4)战,羌众折伤(5),种人(6)瓦解。降者六千余口,分徙汉阳(7)、安定(8)、陇西。永初(9)中,诸降羌布在郡县,皆为吏民豪右(10)所徭役,积以愁怨,同时奔溃(11),大为寇掠(12),断陇道(13)。时羌归附既久,无复(14)器甲(15),或持竹竿木枝以代戈矛(16),或负板案以为楯(17),或执铜镜以象兵(18)。郡县不能制(19),遣车骑将军邓骘、征西校尉任尚(20)、副将五营(21)及三辅(22)兵合(23)五万人屯汉阳。骘使尚率诸郡兵(24)与滇零(25)等战于平襄(26),尚军大败,于是滇零自称天子于北地(27),招集武都参狼、上郡(28)西河(29)诸杂种,众遂大盛,东犯赵、魏,南入益州(30),寇钞(31)三辅,断陇道,湟中(32)诸县粟石万钱,百姓死亡,不可胜数。朝廷不能制,而转运难剧,遂诏骘还师,留任尚屯汉阳。复遣骑都尉任仁(33),督诸郡屯兵。仁战每不利(34),众羌乘胜(35),汉兵数挫(36)。
1703058010
1703058011 【注释】(1)章和:汉章帝刘炟的第三个年号,也是他的最后一个年号。共计二年。(2)金城:古郡名。属凉州刺史部。初置时郡治在金城县(县治在今甘肃省兰州市城区),后移治允吾县(县治在今甘肃省永靖县西北)。(3)侯霸:字君房,东汉初大臣,详见前注。(4)迷唐:烧当羌首领。羌王迷吾的儿子。迷吾被东汉护羌校尉张纡设计杀死。(5)折伤:死伤。(6)种人:同种族的人。指羌人。(7)汉阳:汉阳郡。东汉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改天水郡置,治冀县(今甘肃甘谷县东)。属凉州。(8)安定:郡名。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分北地郡置。郡治在高平县(今宁夏固原),属凉州刺史部。东汉时移治临泾县。(9)永初:是东汉安帝刘祜的第一个年号。(10)豪右:指富豪家族、世家大户。(11)奔溃:逃散。(12)寇掠:侵犯劫掠。(13)陇道:古地名。(14)无复:指不再有,没有。(15)器甲:武器、盔甲。(16)戈矛:戈和矛。亦泛指兵器。(17)楯:同“盾”。盾牌。(18)象兵:据《后汉书集解》通鉴胡注:“铜镜映曰:‘人遥望之以为兵也。’”(19)制:制服。(20)任尚:东汉将领。详见前注。(21)五营:指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五校尉所领部队。(22)三辅:西汉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个职官的合称。亦指其所辖地区。(23)合:共计;总共。(24)郡兵:地方武装力量。(25)滇零:先零羌族首领。(26)平襄:古县名。西汉置。治所在今甘肃通渭西北。西汉为天水郡(原称汉阳郡)治所,新莽为镇戎郡治所。(27)北地:北地郡。(28)上郡:战国时期魏国所置,秦初三十六郡之一,郡治肤施县(在今陕西榆林市南)。汉沿置,郡治未变。(29)西河:郡名。战国初年魏国置。秦废。汉武帝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分上郡北部置西河郡。治所在平定县(县治在今内蒙古鄂尔多斯东南),属朔方刺史部。(30)益州:地名,西汉开始设置的行政区划,其范围包括今天的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一带。(31)寇钞:亦作“寇抄”。劫掠。(32)湟中:胡三省:“湟水两岸之地,通谓之湟中。”(33)骑都尉任仁:骑都尉,军职名。任仁,人名。(34)不利:不顺利;不能取胜。(35)乘胜:趁着胜利的形势。(36)数挫:多次被挫败。
1703058012
1703058013 【译文】章和十二年,金城太守侯霸与羌人首领迷唐交战。羌兵死伤很多,族人离散,投降者有六千多人,分别迁往汉阳、安定、陇西各郡。安帝永初年间,归降的羌人分散在各郡县,都被当地的吏民、富豪所役使,他们的怨气不断积聚,于是同时逃散了,大肆侵犯抢掠,切断了陇道。当时羌人归附的时间已经很久了,不再有武器兵甲,于是有的拿竹竿、木棒来代替兵器,有的背起木板几案作为盾牌,有的拿铜镜反射阳光,远远望去好似兵仗,郡县却不能制服他们。于是朝廷派遣车骑将军邓骘为主将、征西校尉任尚为副将,率五营及三辅兵卒共五万人屯驻在汉阳。邓骘命任尚率领各郡兵士与滇零等战于平襄,任尚军大败。于是滇零在北地郡自称“天子”,召集武都参狼、上郡、西河各羌种,兵马大为强盛,开始向东进犯赵、魏,向南进入益州,抢掠三辅,切断了陇道。湟中各县的粟米一石价值万钱,死亡的百姓不计其数。朝廷不能制止,而转运又很困难,于是命邓骘还师,留任尚屯兵汉阳。又派遣骑都尉任仁督领各郡屯兵,任仁每战都不能胜利,众羌人乘胜出击,汉兵多次被挫败。
1703058014
1703058015 【原文】羌遂入寇(1)河东,至河内(2)。百姓相惊,多奔(3)南度河。使北军中候(4)朱宠(5),将五营士屯孟津(6),诏魏郡(7)、赵国常山、中山(8),缮作坞候(9)六百一(一作二)十六所。羌既转盛,而二千石令长(10)并无守战意,皆争上徙郡县以避寇难(11)。朝廷从之,遂移陇西徙(12)襄武(13)、安定徙美阳(14)、北地徙池阳(15)、上郡徙衙(16)。百姓恋土(17),不乐去旧,遂乃刈(18)其禾稼,发彻(19)室屋,夷(20)营壁(21),破积聚(22)。时连旱蝗饥荒(23),而驱蹙(24)劫略(25),流离分散,随道死亡,或弃捐(26)老弱,或为人仆妾(27),丧其大半。自羌叛,十余年间,兵连师老,不暂(28)宁息(29),军旅之费,转运委输(30),用(31)二百四十余亿。府帑(32)空竭,延及(33)内郡。边民死者,不可胜数。并(34)、凉(35)二州,遂至虚耗。
1703058016
1703058017 【注释】(1)入寇:入侵进犯。(2)河内:古代指黄河以北的地区。(3)奔:逃亡。(4)北军中候:官名。东汉置,掌监北军五营,秩六百石。五营指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五校尉所统宿卫兵。(5)朱宠:字仲威,京兆(今陕西西安东)人。初辟邓骘府,再迁颍川太守,治理有声誉。顺帝时拜太尉,录尚书事,封安乡侯。(6)孟津:古黄河津渡名。在今河南省孟津县东北、孟县西南。(7)魏郡:西汉至唐朝期间的一个郡级行政区划。(8)赵国、常山、中山:赵国,两汉时期的诸侯国之一。常山,秦设恒山郡。西汉时,汉高祖沿恒山郡置。元氏县(今元氏县西北)汉文帝刘恒改称常山郡。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改称常山国。中山,西汉置中山国,屡改为郡。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分常山郡东部置中山国,治所在卢奴县(今河北定县)。(9)坞候:犹坞壁,防御用的土堡,土障。(10)令长:秦汉时治万户以上县者为令,不足万户者为长。后因以“令长”泛指县令。(11)寇难:谓由内乱外患所造成的灾难。亦指蒙受敌人侵犯之难。(12)徙:迁移;移居。(13)襄武:《后汉书集解》云:县名,属陇西郡。(14)美阳:县名,属右扶风。(15)池阳:县名,属左冯翊。即今陕西省泾阳县和三原县的部分地区。(16)衙:衙县。古地名。在今陕西白水县东北四十里。(17)恋土:留恋乡土。(18)刈:割取。(19)发彻:撤除;毁坏。“彻”同“撤”。(20)夷:弄平。(21)营壁:营垒。(22)积聚:指积累聚集起来的物资或钱财。(23)饥荒:指庄稼收成很差或颗粒无收。(24)驱蹙:驱赶促迫。(25)劫略:抢劫掠夺。(26)弃捐:抛弃。(27)仆妾:指奴仆婢妾。(28)暂:须臾;短时间。(29)宁息:谓安宁;平静。(30)委输:转运。亦指转运的物资。(31)用:财用;费用。(32)府帑:国库。(33)延及:扩展到;延伸到。(34)并:并州。汉武帝元封中年置并州刺史部,为十三州部之一,领太原、上党等九郡。东汉时,并州始治晋阳,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并入冀州。(35)凉:凉州。又称西凉,古代十三州之一,因凉州在中国的西部,故称西凉,意为“地处西方,常寒凉也”。
1703058018
1703058019 【译文】羌兵于是进犯河东郡,一直打到河内,百姓恐慌,大多向南逃奔渡过黄河。朝廷派北军中侯朱宠带领五营兵士屯驻孟津,下诏让魏郡、赵国、常山、中山等地修缮土堡六百一十六所。羌人的势力已经强大起来了,但是俸禄为二千石的郡守、县令,都没有坚守作战的意志,都争相上书,要求向内地迁徙郡县以躲避战乱。朝廷采纳了这个建议,于是将陇西郡迁往襄武,将安定郡迁至美阳,北地郡迁到池阳,将上郡迁于冯翊县。老百姓留恋乡土,不愿意离开故乡,于是官吏们就割掉他们的庄稼,拆除他们的房屋,夷平营垒,破坏积聚的物资。当时连年闹旱灾、蝗灾,引起饥荒,加之官吏驱赶逼迫,盗贼趁机抢劫掠夺,弄得老百姓流离分散,一路不断有人死去,有的抛弃了老弱,有的做了别人的奴仆妻妾,死亡人数大约过半。自从羌人反叛以来十几年间,连年战争,军队疲惫,没有片刻安宁,军费的开支、交通转运物资的花销,费用总计达二百四十多亿。国库空虚,影响到了内地各郡,边民死亡人数无法计算,并、凉二州,终至虚耗殆尽。
1703058020
1703058021 【原文】论曰:中兴(1)以后,边难(2)渐大。朝规(3)失绥御(4)之和,戎帅(5)骞(6)然诺(7)之信(8)。其内属(9)者,或倥偬(10)于豪右(11)之手,或屈折(12)于奴仆之勤。塞候时清(13),则愤怒而思祸;桴革(14)暂动,则属鞬(15)而乌惊。故永初(16)之间,群种蜂起(17),自西戎作逆(18),未有凌斥(19)上国(20)若斯其炽者也。呜呼!昔先王疆理九土(21),判别(22)畿荒(23),知夷貊(24)殊性(25),难以道御,故斥远(26)诸华(27),薄(28)其贡职(29),唯与辞要(30)而已。若二汉(31)御戎之方,失其本矣。何则(32)?先零(33)侵境,赵充国(34)迁之内地;当煎(35)作寇,马援(36)徙之三辅(37)。贪其暂安之势,信其驯服(38)之情,计(39)日用之权宜(40),忘经世(41)之远略,岂夫识微(42)者之为乎?故微子垂泣于象箸(43),辛有(44)浩叹(45)于伊川(46)也。
[ 上一页 ]  [ :1.70305797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