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58180
1703058181
【译文】再说尚书台治理下面的各级官署,考察政绩、审核过失,众多职务的归属,都有各自的长官负责,他们每天进行考核,没有比这更清楚的了;地方中正的评议,只是以个人的看法来裁决,却使得朝廷主管铨选的大臣失去了这方面的职权,大家奔走惊慌。在这种情况下,要想风气清明安宁,能做得到吗?尚书台高高在上与下级相距遥远,大众也不抱什么希望,能够拉上关系的,就是身旁的中正了,那么谁又不粉饰自己来企图达到他所希望的目的呢?既然有这样一条门路,那么在家庭中认真修养自己的德行,就不如自己使用手段在乡里博得好评;在乡里有了声誉又比不上自己直接去请托州郡的中正。如果开后门有机会,却担忧人们弄虚作假背离实际,即使是严格要求中正奉公守法,甚至用刑罚来鉴督,也是没有用处的。还不如让官吏们各司其职,各级长官各自把其下属才能的高低情况,上报尚书台,尚书台就根据各官长上报的属员有无才能的结果,再参考乡里对其品行优劣的评定,拟定出相应的类别,不使其产生偏颇。中正则只考察他们的行为事迹,然后辨别高下,审定其等级,不使偏高或偏低。尚书台汇总各级官长所列的等级和中正所考察划分的类别,再比较参照,选择任用。如果选择任用的人不称职,就由尚书台以外的长官和中正来负责。这样做,则朝内朝外互相参验,任用得当不得当都有人负责,互相对比检查,谁还敢弄虚作假呢?如此则会人心安定而事理分明,大概可以净化风气,审慎的量才授官了。
1703058182
1703058183
【原文】荀彧(1),字文若,颍川(2)人也。为侍中尚书令(3)。《彧别传》(4)曰:“彧德行周备(5),非正道不用心,名重天下,莫不以为仪表(6),海内英俊咸宗(7)焉。然前后所举,佐命大才(8),则荀攸(9)、钟繇(10)、陈群、司马宣王,及引致(11)当世知名,郗虑(12)、华歆(13)、王朗(14)、荀悦(15)、杜袭(16)、辛毘(17)、赵俨(18)之俦(19),终为卿相,以十数人。取士不以一揆(20),戏志才(21)、郭嘉(22)等有负俗之讥(23),杜畿(24)、简傲(25)少文,皆以智策举之,终各显名。荀攸后为魏尚书令,推贤进士。太祖曰:‘二荀令(26)之论人(27)也,久而益信,吾没世不忘也。’”
1703058184
1703058185
【注释】(1)荀彧(公元163年—公元212年):彧,音域,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曹操帐下首席谋臣,他是曹操最信任的谋士之一,杰出的战略家,为曹操统一北方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官至侍中,守尚书令,谥曰“敬侯”。(2)颍川:颍川郡,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置。以颍水得名,范围大致包括今天河南省的许昌市、平顶山市、漯河市、禹州市、登封市、长葛市等地,辖十二县,治所在阳翟。西汉统二十县,治所仍为阳翟;东汉沿置,辖区大体相仿,领十七县。(3)为侍中、尚书令:汉献帝迁都许昌后,荀彧升为汉侍中,守尚书令。尚书令,尚书台主官,东汉政务归尚书台,尚书令直接对皇帝负责,总揽事权。(4)别传:史部分类之一,属于杂史。“别传”一般记载一人的遗闻逸事,可以补本传之不足。(5)周备:严密完备;周密完备。(6)仪表:准则;法式;楷模。(7)宗:尊重。亦谓推尊而效法之。(8)佐命大才:佐命,指辅助帝王创业的功臣。大才,堪当重任之才;学识很高的人。(9)荀攸(公元157年—公元214年):字公达,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荀彧之侄,曹操的主要谋臣之一,被曹操称为“谋主”,官至尚书令。(10)钟繇(公元151年—公元230年):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政治家。明帝时官至太傅,魏文帝时与当时的名士华歆、王朗并为三公。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据传是楷书(小楷)的创始人,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并称为“钟王”。(11)引致:引荐罗致;使之来。(12)郗虑:郗,音西,字鸿豫,生卒年不详,少受业于郑玄。曾效力于东汉和魏,官至御史大夫。(13)华歆(公元157年—公元232年):歆,音心,字子鱼,平原高唐(今山东禹城西南)人。汉末三国时期名士。汉灵帝时举孝廉,任郎中,后因病去官。后何进征召为尚书郎。官渡之战时,曹操“表天子征歆”,任为议郎,参司空军事,入为尚书,转侍中,代替荀彧为尚书令。后任御史大夫。曹丕即王位后,拜相国,封安乐乡侯。后改任司徒。魏明帝即位,晋封博平侯。卒谥“敬侯”。(14)王朗:见本卷《王朗传》。(15)荀悦(公元148年—公元209年):字仲豫,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东汉史学家、政论家。父亲早卒,幼时聪慧好学。十二岁时,能说《春秋》,尤好著述。汉灵帝时,因见阉官用权,荀悦托疾隐于家中。汉献帝时,应曹操征召,进入镇东将军的军府,历任黄门侍郎、累迁秘书鉴、侍中等职。与荀彧及少府孔融侍讲献帝宫中,旦夕谈论。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成《汉纪》三十卷奏上。建安十四年去世,年六十二。(16)杜袭:字子绪,生卒年不详,颍川郡定陵县(今河南省叶县)人。杜袭效力于曹操,历任西鄂县令、议郎、丞相府军祭酒、侍中、丞相府长史、驸马都尉。魏文帝时期出任督军粮御史、尚书,晋封关内侯、武平亭侯。魏明帝时期,出任曹真和司马懿的军师、太中大夫,晋封平阳乡侯,谥号“定候”。(17)辛毘:毘,音皮,即辛毗,字佐治,颍川阳翟人。最初,辛毗跟随其兄事袁绍。曹操任司空时,征召辛毗,他不受命。官渡战后,辛毗事袁绍的儿子袁谭。公元204年,曹操攻下邺城,上表推荐辛毗任议郎,后为丞相长史。曹丕称帝后,以辛毗为侍中,赐爵关内侯,后赐广平亭侯。魏明帝即位,封辛毗颖乡侯,食邑三百户,后为卫尉,谥号“肃侯”。(18)赵俨:颍川名士。赵俨投奔曹操之后历任郎陵县令、司空府掾属、主薄、都督护军等职。曹丕继位之后,赵俨历任侍中、驸马都尉、河东太守、典农中郎将、度支中郎将、尚书,封关内侯、宜土亭侯。魏明帝继位之后,又出任大司马府军师、大司农、征蜀将军、征西将军、骠骑将军、司空等职。谥号“穆侯”。(19)俦:音愁,辈,同类。(20)一揆:谓同一道理;一个模样。(21)戏志才:颍川(治今河南禹州)人,被荀彧推荐成为曹操的谋士,曹操十分器重他,不幸早卒。(22)郭嘉(公元170年—公元207年):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自弱冠匿名迹,密交结英隽,不与俗接。被荀彧推举,为曹操帐下谋士,官至军师祭酒。后于曹操征伐乌丸时病逝,年仅三十八岁。谥号“贞侯”。(23)负俗之讥:因不谐于流俗而受到的讥议。(24)杜畿:畿,音基,见本卷《杜恕传》。(25)简傲:高傲;傲慢。(26)二荀令:荀彧于汉献帝时任侍中,守尚书令;荀攸于魏国初建时,任尚书令。(27)论人:选拔人才。论,通“抡”。
1703058186
1703058187
【译文】荀彧,字文若,颍川郡颍阴县人。任侍中、尚书令。(《荀彧别传》记载:荀彧德才兼备,心中所存都是符合道义之事,在天下有很高的名望,人们没有不把他当作表率的,天下的英雄、豪杰都推崇他并向他学习。他先后所举荐的人,辅佐曹操创业的天下大才有荀攸、钟繇、陈群、司马懿,以及招引的当世名士有郗虑、华歆、王朗、荀悦、杜袭、辛毗、赵俨等辈,后来都位至公卿宰相,这样的有十几个人。他选用人才不拘一格,戏志才、郭嘉等有因不和于流俗而受到的讥议,杜畿为人傲慢而缺少文采,都因为有智谋而被举荐,最终都获得了显赫的名声。荀攸后来在曹操当魏王时任尚书令,也大力推举贤士。曹操说:“二位荀公举荐、选拔的人才,时间越久,越让人信服,我终生不会忘记。”)
1703058188
1703058189
【原文】荀攸,字公达,彧从子(1)也。太祖以为军师(2)。每称曰:“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3),不施劳(4),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5)不能过也。”文帝在东宫(6),太祖谓曰:“荀公达,人之师表(7)也,汝当尽礼(8)敬之。”《傅子》(9)曰:“太祖称‘荀令君(10)之进善,不进不休;荀军帅(11)之去恶,不去不止’也。”
1703058190
1703058191
【注释】(1)从子:侄儿。(2)军师:古军官名。(3)伐善:夸耀自己的长处。(4)施劳:施,显扬;表白。劳,功劳。(5)颜子、宁武:颜子,即颜回,春秋末鲁国人,名回,字子渊,亦颜渊,孔子最得意的弟子。《论语·公冶长》:“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宁武子,即宁俞,谥“武子”。春秋卫国人,卫文公、成公时大夫。成公无道为晋所攻,失国奔楚、陈,卒为晋侯所执。宁俞不避艰险,周旋其间,卒保其身,而济其君。《论语·公冶长》:“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6)文帝在东宫:文帝曹丕尚为太子时。东宫,太子所居之宫。(7)师表:表率,在道德或学问上的学习榜样。(8)尽礼:竭尽礼仪。(9)傅子:书名。西晋傅玄撰,已佚。(10)荀令君:此指时人对荀彧的敬称。令君,魏晋间对尚书令的敬称。因荀彧任尚书令,居中持重达十数年,被人敬称为“荀令君”。(11)荀军帅:裴松之注引《傅子》原文作“荀军师”,即荀攸。
1703058192
1703058193
【译文】荀攸,字公达,是荀彧的侄子。太祖曹操任命他为军师,常常称赞他说:“公达外表看似愚钝而内心充满智慧,外表显得怯懦而内心却很勇敢,外表好像软弱而内心刚强有力,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显扬自己的功劳,他的聪慧别人或许可以达到,但他的“愚钝”别人却达不到,即使是颜回、宁武子这样的贤人也不能超过他。”文帝在东宫做太子时,太祖对他说:“荀公达,是人中的表率,你应当竭尽礼仪来敬重他。”〔《傅子》记载:“太祖曹操称赞荀彧进举贤善,贤才得不到进用就绝不罢休;荀军师对于恶行去除不尽绝不停止。”〕
1703058194
1703058195
【原文】贾诩(1),字文和,武威(2)人也。为大中大夫(3)。是时,文帝为五官将(4),而临灾侯植(5)才名(6)方盛,各有党与(7),有夺宗(8)之议。太祖尝问诩,诩嘿然(9)不对。太祖曰:“与卿言而不答,何也?”诩曰:“属(10)适(11)有所思,故不即对耳。”太祖曰:“何思?”诩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12)。”太祖大笑,于是太子(旧无大笑于是太子六字。补之)遂定。文帝即位,以诩为太尉。《魏略》曰:“文帝得诩之对太祖,故即位首登上司(13)。”《荀勖(14)别传》曰:“晋司徒阙(15),武帝(16)问其人于勖。勖答曰:‘三公具瞻所归(17),不可用非其人。昔文帝用贾诩为三公,孙权笑之。’”
1703058196
1703058197
【注释】(1)贾诩(公元147年—公元223年):字文和,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三国时期魏国著名谋士。官至太尉,谥曰“肃侯”。(2)武威:郡名。西汉武帝时置,治姑臧县(今武威市凉州区)。东汉时,属凉州,领十三县。三国时属魏国,领十二县。(3)大中大夫:官名。属光禄勋,掌议论。东汉时于光禄大夫外,另置太中大夫、中散大夫。(4)文帝为五官将:五官将,指五官中郎将。《汉书·百官公卿表上》:“郎掌守门户,出充车骑……中郎有五官、左、右三将,秩皆比二千石。”三中郎将本侍卫之长,汉末已无三署郎,而曹丕于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任五官中郎将,是则以此名义为丞相之副,后遂不置。(5)临灾侯植:曹植(公元192年—公元232年),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曹魏诗人、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是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曹植徙封临淄侯。(6)才名:才华与名望。(7)党与:同党之人。(8)夺宗:指夺取嫡长子地位。(9)嘿然:沉默无言的样子。(10)属:适逢。(11)适:刚才,方才。(12)袁本初、刘景升父子:袁本初,指袁绍,字本初。袁绍有四字,临终立三子袁尚继承爵位,引起长子袁谭的怨恨。此后兄弟相残,二人均败于曹操,袁谭终被曹操所灭,袁尚为辽东公太守孙康所杀。刘景升,即刘表,字景升,山阳郡高平(今山东微山)人。东汉末年名士,汉室宗亲,荆州牧。有两子:刘琦、刘琮。听信后妻蔡氏之言,疏远刘琦,欲立刘琮。刘表死后,蔡瑁等人废长立幼,奉表次子刘琮为主;曹操南征,刘琮举州以降,荆州遂没。(13)上司:汉时对三公的称呼。(14)荀勖:字公曾,生年不详。西晋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市)人。初仕魏,为大将军曹爽掾。曹爽被诛,勖迁安阳令、骠骑从事中郎、廷尉正。后为大将军司马昭记室,数进策谋,深见信任。与裴秀、羊祜共掌机密。司马炎代魏后,封济北郡公,拜中书鉴、加侍中、领著作。累迁光禄大夫、仪同三司,守尚书令。(15)司徒:官名。相传少昊始置,唐虞因之。周时为六卿之一,曰地官大司徒。掌管国家的土地和人民的教化。汉哀帝元寿二年,改丞相为大司徒,与大司马、大司空并列三公。东汉时改称司徒。历代因之,明废。(16)武帝:晋武帝司马炎,西晋开国君主。(17)具瞻所归:具瞻,谓为众人所瞻望。所归,归向;归属。
1703058198
1703058199
【译文】贾诩,字文和,武威郡人,任太中大夫。当时文帝曹丕担任五官中郎将,而其弟临淄侯曹植才华名声正盛,两人都有自己的同党。当时出现了曹植会取代曹丕成为继承人的议论。太祖曾经就此事询问贾诩,贾诩默然不答。太祖说:“我和您说话而您却不回答,这是为什么呢?”贾诩说:“恰好我刚才在思考问题,所以没有马上回答。”太祖问:“您在想什么?”贾诩说:“思考袁本初父子、刘景升父子的事啊。”太祖大笑,于是立太子的事就定了下来。文帝曹丕即位后,任命贾诩为太尉。(《魏略》上说:文帝知道了贾诩回答太祖的话,所以即位后首先让贾诩升任三公的高位。《荀勖别传》记载说:“晋朝司徒一职空缺,晋武帝问荀勖谁能担任。荀勖答道:‘三公为众望所归的要职,不可以任用不合适之人。以前魏文帝任用贾诩为三公,曾遭到孙权的嘲笑。’”)
1703058200
1703058201
【原文】袁涣(1),字曜卿,陈郡(2)人也。刘备之为豫州(3),举涣茂才(4),后为吕布(5)所拘留。布初与刘备和亲(6),后离隙。布欲使涣作书骂辱备,涣不可,再三强之,不许。布大怒,以兵胁涣曰:“为之则生,不为则死。”涣颜色不变,笑而应之曰:“涣闻唯德可以辱人,不闻以骂。使彼固君子耶,且不耻将军之言,彼诚小人耶,将复将军之意,则辱在此,不在于彼。且涣他日之事刘将军,犹今日之事将军也,如一旦去此,复骂将军,可乎?”布惭而止。
1703058202
1703058203
【注释】(1)袁涣:字曜卿,陈郡扶乐(今河南太康西北)人。汉末战乱,袁涣流寓江、淮一带,初为袁术所用,后投吕布。吕布灭后,又为曹操所用,拜沛南部都尉,后又任谏议大夫、郎中令等职,以敢谏直言称名。(2)陈郡:秦始置陈郡。西汉时为淮阳郡或淮阳国,治陈县,属兖州刺史部,其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河南淮阳、太康、鹿邑、西华、柘城一带。东汉章帝章和二年(公元88年),改淮阳国为陈国。汉献帝建安二年,陈国改为陈郡。(3)刘备之为豫州:此指刘备任豫州牧时。刘备被吕布所败后,前往许都投奔曹操,曹操表奏刘备为豫州牧。豫州,州名。初为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约当今淮河以北、伏牛山以东豫东、皖北地。东汉治所在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三国魏以后屡有移徙,辖境亦伸缩不常。(4)茂才:即秀才,汉时开始与孝廉并为举士的科名,东汉时避光武帝讳,改称“茂才”。(5)吕布(?—公元198年):字奉先,五原郡九原县(今内蒙古包头)人。东汉末年名将。曾先后为丁原、董卓的部将,也曾为袁术效力,后自成一方势力。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吕布在下邳被曹操击败,处死。(6)和亲:和睦相亲。
1703058204
1703058205
【译文】袁涣,字曜卿,陈郡(扶乐县)人。刘备任豫州牧时,举荐袁涣为茂才。后来他又被吕布扣留。吕布当初与刘备和睦亲善,后来产生了矛盾。吕布想让袁涣写信辱骂刘备,袁涣没有答应,吕布再三强迫他,袁涣仍然不同意。吕布大怒,拿着兵器威胁袁涣说:“写信就能活命,不写就死!”袁涣面不改色,笑着回答说:“我听说只有德行胜过别人才会使人感到耻辱,没听说用辱骂可以使人感到耻辱的。假使刘备本来就是君子,他也不会以将军的话为耻辱;假使他的确是个小人,那他将用将军所用的办法来对付您,那么被羞辱的是我们而不是他。且如果我改日侍奉刘将军,就像现在侍奉将军您一样,如果我一旦离开这里,又回过头来骂您,可以吗?”吕布感到羞惭,就不再逼迫他了。
1703058206
1703058207
【原文】王修(1),字叔治,北海(2)人也。年七岁丧母。母以社日(3)亡,来岁(4)邻里社(5),修感念母,哀甚。邻里闻之,为之罢社。袁谭在青州,辟(6)修为治中从事(7),谭欲攻弟尚(8),修谏曰:“夫兄弟者,左右手也。譬人将斗,而断其右手,而曰‘我必胜’,若是者可乎?夫弃兄弟而不亲,天下其孰亲之?属有谗人(9),固将交斗其间,以求一朝(10)之利,愿明使君(11)塞耳而勿听也。若斩佞臣数人,复相亲睦,以御四方,可以横行(12)天下。”谭不听。太祖遂引军,攻谭于南皮(13)。修闻谭已死,号哭曰:“无君焉归?”遂诣太祖,乞收谭尸。太祖不应。修复曰:“受袁氏厚恩,若得收敛谭尸,然后就戮,无所恨。”太祖嘉(14)其义,听之。
1703058208
1703058209
【注释】(1)王修:字叔治。北海郡营陵人,先后侍奉孔融、袁谭、曹操。魏国既建,为大司农郎中令。顷之,病卒于官。(2)北海:郡名。汉景帝中元二年置。治所营陵(今山东省昌乐县东南)。东汉改为北海国,移治剧(今寿光县东南)。光武侄兴曾封为北海王,故称北海。(3)社日:古时祭祀土神的日子,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第五个戊日。间或有四时致祭者。周代本用甲日,汉至唐各代不同。(4)来岁:来年。(5)社:谓祭土地神。(6)辟:征召。(7)治中从事:刺史的高级佐官之一,主众曹文书,居中治事,故名治中。(8)尚:袁尚,字显甫。袁绍第三子,袁谭之弟,袁绍死后,继承袁绍爵位,与袁谭有隙,兄弟之间相互征伐。后被曹操所败,投奔辽东太守公孙康,被杀。(9)谗人:进谗言之人。谗:音禅。(10)一朝:一时。(11)使君:汉时称刺史为使君。此指袁谭。《三国志·袁绍传》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曰:“谭始至青州为都督,未为刺史。后太祖拜为刺史。”(12)横行:广行,遍行。(13)南皮:县名。今河北省东南南皮县。秦朝始置南皮县,属巨鹿郡。东汉时属渤海郡。三国时,南皮属魏国。(14)嘉:嘉许;表彰。
1703058210
1703058211
【译文】王修,字叔治,北海人。七岁时丧母,他的母亲在祭祀土神之日去世。第二年(社日),乡亲们祭祀土神,王修思念母亲,极为哀痛。乡亲们知道后,就为此停止了祭祀。袁谭在青州时,征召王修为治中从事。袁谭想攻打他的弟弟袁尚,王修劝谏说:“兄弟之间就像人的左右手。比如有人将要打斗时,却砍断自己的右手,反而说我一定能取胜,像这样可能吗?抛弃亲兄弟而不亲近,天下人还有谁可以亲近呢?您的部下中有进谗言的人,本来就想让你们兄弟之间互相争斗,以追求一时之利,希望您堵上耳朵不要听他们的话。若能斩杀几个奸邪谄媚的下属,兄弟间重新亲近和睦,以抵御四方的敌人,是完全可以横行天下的。”袁谭不听。太祖曹操于是率军在南皮县攻打袁谭。王修听说袁谭已死,痛哭着说:“没有主公了,我将回到哪里去呢?”于是去见太祖,请求让他收葬袁谭的尸体。太祖不作回答。王修又说:“我曾受到袁氏的厚恩,如果能允许我收敛袁谭尸体,然后再被杀,我便不会有遗憾了。”太祖嘉许他的忠义,答应了他。
1703058212
1703058213
【原文】太祖破南皮,阅(1)修家谷不满十斛(2),有书数百卷。太祖叹曰:“士不妄有名。”乃辟为司空掾(3)。《魏略》曰:郭宪(4),字幼简,西平(5)人也。韩约(6)失众依宪。众人多欲取约以徼功(7),而宪皆责怒之,言:“人穷来归我,云何欲危之?”后约病死,而阳逵(8)等就斩约头,欲条疏宪名,宪言:“我尚不忍生图之,岂忍取死人以要功乎?”逵等乃止。约首到。太祖宿闻(9)宪名,及视疏,怪不在中,以问逵等,逵具以情对。太祖叹其志义(10),乃并表列(11),赐爵关内侯(12)。
1703058214
1703058215
【注释】(1)阅:检阅。(2)斛:音胡,量词。多用于量粮食。古代一斛为十斗,南宋末年改为五斗。(3)司空掾:司空,官名。相传少昊时所置,周为六卿之一,即冬官大司空,掌管工程。汉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与大司马、大司徒并列为三公,后去大字为司空,历代因之,明废。掾,音愿,官府中佐助官吏的通称。(4)郭宪:字幼简,西平人。建安中,为郡功曹。州辟不就,以仁笃为一郡所归。(5)西平:即西平郡。东汉建安中,分金城郡置。治所在西都(今西宁市),辖境相当今青海湟源、乐都间湟水流域地区,属凉州刺史部,管辖西都、临羌、安夷和后新置的长宁县。(6)韩约:即韩遂(?—公元251年),字文约,金城(治今甘肃永靖西北)人。东汉末年割据西凉一带的军阀。最初被羌胡起义军劫持并推举为首领,自此拥兵割据一方长达数十年。此后韩遂联合马腾,同镇西凉。袁、曹相争之际,马腾、韩遂被钟繇说服,归顺于曹操。后马腾、韩遂不和,相互攻打,曹操派人劝和,于是马腾入京,留其子马超统领部队,屯于原处。公元211年,马超联合韩遂起兵反叛曹操,被曹操以离间计挫败,韩遂逃往凉州。数年后病死于西平,死后被田乐、阳逵割下首级送给曹操邀功。(7)徼功:徼,通“邀”。犹求功。(8)阳逵:韩遂部将。逵,音魁。(9)宿闻:早已知闻。(10)志义:犹志节。(11)表列:表,标明。列,列入。(12)关内侯:爵位名。秦汉时置,为二十等级之第十九级,位于彻(列)侯之次。有其号,无国邑。一般系对立有军功之将的奖励,封有食邑若干户,有按规定户数征收租税之权,可世袭。南北朝时沿用,仅成为爵位的一种品级。
1703058216
1703058217
【译文】太祖攻破南皮县,察看王修的家,谷物不满十斛,只有几百卷书籍,太祖感叹的说:“王修不是徒有虚名啊!”于是征召王修为司空府的属官。〔《魏略》说:郭宪,字幼简,西平郡人。韩约(战败)丧失了军队,前来投奔郭宪。郭宪手下很多人想捉拿韩约送到曹操那里请功,而郭宪对这些人都痛斥一番,说:“人家走投无路来投奔我,为什么想要危害人家呢?”后来韩约病死,阳逵等人便砍下韩约的头(准备向曹操请功),打算在上疏中写上郭宪的名字,郭宪说:“他活着的时候我尚且不忍心杀他,又怎么能忍心用死人去邀功呢?”阳逵等才不再这样做。韩约的首级送到了曹操那里,曹操平素里听说过郭宪,等看完上疏,奇怪名单中没有郭宪,就问阳逵等人,阳逵把实情上报。曹操赞叹郭宪的志向和节操,就把他的名字写上,赐给他关内侯的爵位。〕
1703058218
1703058219
【原文】邴原(1),字根矩,北海朱虚(2)人也。太祖辟司空掾。原女早亡,时太祖爱子仓舒(3)亦没,太祖欲求合葬,原辞曰:“合葬,非礼也。原之所以自容(4)于明公(5),公之所以待原者,以能守训典(6)而不易也。若听明公之命,则是凡庸也,明公焉以为哉?”太祖乃止。《原别传》曰:“魏太子为五官中郎将,天下向慕(7),宾客如云,而原独守道持顺(8),自非(9)公事,不妄举动。太祖微(10)使人从容问之,原曰:‘吾闻国危不事冢宰(11),君老不奉世子(12),此典制(13)也。’”
1703058220
1703058221
【注释】(1)邴原:字根矩,北海朱虚(今山东临朐东)人。家贫、早孤。初为北海相孔融所举。曹操为司空,任邴原为东阁祭酒。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任丞相征事,后又代凉茂为五官将长史,闭门自守,非公事不出。随曹操征吴,卒。(2)朱虚:县名。属北海郡(国),约在今山东临朐县。(3)仓舒:即曹冲(公元196年—公元208年),字仓舒,东汉末年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曹操之子,为环夫人所生。从小聪明仁爱,与众不同,深受曹操喜爱。建安十三年,曹冲病重不治而亡,年仅十三岁,谥号“邓哀王”。(4)自容:谓自己得以容身。(5)明公:旧时对有名位者的尊称,此指曹操。(6)训典:指先王典制之书。(7)向慕:向往仰慕。(8)顺:裴松之注引《原别传》原文作“常”。(9)自非:倘若不是。(10)微:安安;悄悄。(11)冢宰:周官名。为六卿之首,亦称太宰。(12)世子:周朝天子、诸侯的嫡子称“世子”。后世则称继承诸侯爵位(或王爵)者的正式封号为世子,多由嫡、长充任。(13)典制:典章制度。
1703058222
1703058223
【译文】邴原,字根矩,北海朱虚县人。太祖征召他为司空府属官。邴原的女儿去世早,当时太祖心爱的小儿子曹冲也去世了,太祖想将这两个孩子合葬,邴原推辞说:“(未成配偶)合葬是不符合礼制的。我之所以能在明公您这容身,您所以能接纳我邴原,是因为我能遵守先王的典制而不改变的缘故。如果我听从了您的命令,那就是一个凡夫俗子,明公您哪里还能用得着我呢?”于是,太祖打消了这个念头。〔《邴原别传》上说:“魏太子曹丕做五官中郎将时,天下人都很向往敬仰,宾客很多,而唯有邴原坚守着道义保持像平常一样,倘若不是公事,绝不随便前去拜访。曹操悄悄派人从容的向他问及此事,邴原说:‘我听说国家危难时,不要侍从宰相一级的大官;君主年纪大时,不要去侍奉世子,这是古来的典章制度啊。’”〕
1703058224
1703058225
【原文】崔琰(1),字秀珪,清河(2)人也。太祖领冀州牧(3),辟为别驾从事(4)。太祖征并州(5),留傅文帝于邺(6)。世子仍(7)出田猎(8),变易服乘(9),志在驱逐(10)。书谏曰:“盖闻盘于游田,《书》之所戒(11);鲁隐观鱼,《春秋》讥之(12)。此周、孔之格言(13),二经之明义也。今邦国殄瘁(14),惠康(15)未洽,士女企踵(16),所思者德。况公亲御戎马(17),上下劳惨,世子宜遵大路(18),慎以行正,思经国之高略(19),深惟储副(20),以身为宝。而猥袭虞旅之贱服(21),忽驰骛(22)而陵崄(23),志雉兔(24)之小娱,忘社稷之为重,斯诚有识所以恻心也。唯世子燔翳捐褶(25),以塞(26)众望,不令老臣获罪于天。”世子报曰:“昨奉嘉命(27),惠示雅教(28),欲使燔翳捐褶,翳已坏矣,褶亦去焉。后有此比(29),蒙复诲诸。”
1703058226
1703058227
【注释】(1)崔琰(?—公元216年):字季珪,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东北)人。东汉末年曹操部下。崔琰相貌俊美,很有威望,曹操对他也很敬畏,迁中尉。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曹操晋封魏王,崔琰在给杨训的书信中写道“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曹操认为此句有不逊之意,因而将崔琰下狱,不久崔琰即被曹操赐死。琰,音“演”。(2)清河:郡名。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置清河郡,因境内有清河流经而得名。治在清阳县(今河北清河东南)。元帝以后辖境相当今河北清河及枣强、南宫一带,以及山东临清、夏津、武城和高唐、平原各一带,属冀州。东汉改为清河国(建初七年封为国),治迁至甘陵(故城在今山东省高唐县清平镇南)。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又改名甘陵国。建安十一年,改甘陵国为甘陵郡。曹魏时,甘陵郡和甘陵县均复名清河,仍属冀州。(3)太祖领冀州牧:建安九年,汉献帝以曹操领冀州牧。(4)别驾从事:即别驾从事史,汉制,刺史属吏之长,因跟随刺史出巡时要另乘专车,故称别驾,三国因置。(5)太祖征并州:卢弼注:“建安十年,并州刺史高干复以并州叛。”并即并。并州,汉武帝元封中年置并州刺史部,为十三州部之一,领太原、上党等九郡。东汉时,并州始治晋阳。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并入冀州。魏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复置,领太原、上党、西河等六郡,仍治晋阳。(6)邺:音页,古都邑名。春秋齐桓公始筑,战国魏文侯建都于此。秦置县。汉后为魏郡治所。东汉末年又先后为冀州、相州治所。袁绍镇此。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为魏王,定都于此。故址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邺镇东。曹丕代汉,定都洛阳,邺仍与洛阳、长安、谯、许昌合称五都。(7)仍:一再;频繁。(8)田猎:打猎。(9)服乘:指车马。(10)驱逐:策马驰逐。(11)盘于游田,书之所戒:《书·无逸》:“(周公曰)文王不敢盘于游田。”孔传:“文王不敢乐于游逸田猎。”盘,娱乐;欢乐。游田,亦作“游畋”。出游打猎。(12)鲁隐观鱼,春秋讥之:《春秋·隐公五年》:“春,公矢鱼于棠。”杜预注:“矢鱼陈鱼,以示非礼也。”孔颖达疏:“陈鱼者,猎兽之类,谓使捕鱼之人陈设取鱼之备,观其取鱼,以为戏乐,非谓既取得鱼而陈列之也。”鲁隐,即鲁隐公,名息姑,鲁惠公的庶长子,鲁国第十三代国君。矢鱼,谓使渔人陈设渔具,观其捕鱼。(13)格言:含有教育意义可为准则的话。(14)殄瘁:困穷,困苦。(15)惠康:加恩使之安乐。(16)士女企踵:士女,泛指人民、百姓。企踵,踮起脚跟。多形容急切仰望之状。(17)戎马:军马;战马。借指军队。(18)大道:正道。(19)经国之高略:经国,治理国家。高略,重大的谋略。(20)储副:国之副君。指太子。(21)猥袭虞旅之贱服:猥袭,谓降低身分而随意穿着。虞旅,狩猎之军卒。贱服,卑贱的服用之物。(22)驰骛:亦作“驰鹜”。疾驰;奔腾。(23)崄:同“险”。险要;危险。(24)雉兔:野鸡和兔子。亦指猎取野鸡和兔子。(25)燔翳捐褶:燔,音繁,焚烧。翳,音易,古时盛放弓箭的器具。捐,舍弃。褶,音习,裤褶服中的上衣。始为左衽骑服,后亦改为右衽,用作常服、朝服。(26)塞:犹满足。(27)嘉命:敬称别人的告语。(28)雅教:敬称他人言语教诲。(29)比:类;辈。
1703058228
1703058229
【译文】崔琰,字季珪,清河郡人。太祖任冀州牧时,征召崔琰为别驾从事史。太祖征讨并州,把崔琰留在邺城辅佐文帝曹丕。曹丕常常外出打猎,改穿猎装骑上快马,一心想着追逐猎物。崔琰上书劝谏说:“我曾听说,乐于出游打猎,这是《尚书》中所告诫的;鲁隐公外出观看捕鱼,《春秋》中则予以讥讽。这是周公、孔子留下的格言,《尚书》《春秋》两经中的要旨。现今国家困苦,使人民安乐的恩惠尚未普遍的施与,百姓们踮起脚跟所盼望的,是实施德政。况且曹公亲自率军在外征战,上上下下的事都要他劳心费神,世子您应当遵行正道,谨慎的端正自己的行为,思虑治国的策略,深思您作为继承人的责任,爱惜自己的身体。而您却降低身份,穿上狩猎士兵的卑贱服装,快速的奔驰,登上危险之地,心里只想着猎取野鸡兔子之类的小娱乐,忘记了以国家社稷为重,这实在是有识之士之所以痛心的原因啊!希望世子您烧毁射猎的用具,舍弃打猎的服装,以满足众人的期望,不要让老臣得罪上天。”世子答覆说:“昨天接受到您的劝告,赐予我美好的教诲,您希望我烧毁射猎用具,舍弃打猎服装。现在打猎的用具已经毁掉了,猎装也已脱去。以后若有这类的错误,还希望您再次教诲我。”
[
上一页 ]
[ :1.7030581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