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5823e+09
1703058230
1703058231 【原文】魏国初建,拜尚书。时未立太子,临灾侯植有才而爱。太祖狐疑(1),以函令(2)密访于外。惟琰露板(3)答曰:“盖闻《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仁孝聪明,宜承正统(4),琰以死守之。”植,琰之兄女壻(5)也。太祖贵其公亮(6),喟然叹息,迁中尉(7)。琰,甚有威重(8),朝士瞻望(9),而太祖亦敬惮(10)焉。《先贤行状》曰:“琰清忠高亮(11),雅识经远(12),推方直道(13),正色于朝。魏初载,委铨衡(14),总齐清议(15),十有余年。文武群才,多所明拔。朝廷归高(16),天下称平矣。”琰荐扬训(17)。太祖为魏王,训发表褒述盛德。时人谓琰为失所举,琰与训书曰:“省表,事佳耳!时(18)乎时乎,会当(19)有变。”时(旧无琰荐至变时四十三字,补之)有白(20)琰此书傲世(21)怨谤者,太祖怒,罚为徒隶(22),使人视之,辞色无挠(23)。太祖令曰:“琰虽见刑,而通宾客,门若市人,对宾客,虬须直视,若有所嗔(24)。”遂赐琰死。为世所痛惜,至今冤之。
1703058232
1703058233 【注释】(1)狐疑:犹豫。(2)函令:谓用信函下达命令。(3)露板:亦作“露版”。指奏章。因其不缄封,故称。(4)正统:旧指一系相承、统一全国的封建王朝。(5)女壻:壻,古同“婿”。女儿的丈夫。(6)公亮:公正诚信。(7)中尉:官名。战国时赵置,负责选任官吏。秦汉时为武职,掌管京师治安。汉武帝时更名执金吾,汉诸王国皆置中尉。(8)威重:威严持重的神态、气度。(9)朝士瞻望:朝士,朝廷之士。泛称中央官员。瞻望,仰望;仰慕。(10)敬惮:犹敬畏。(11)清忠高亮:清忠,清正忠诚。高亮,高尚忠正。(12)雅识经远:雅识,高明的识见。经,量度;筹划。(13)直道:犹正道。指确当的道理、准则。(14)铨衡:指主管选拔官吏的职位。亦指主管选拔官吏的部门之长。(15)总齐清议:总齐,犹统一。清议,对时政的议论;社会舆论。(16)归高:犹推崇。(17)扬训:《三国志·崔琰传》:“琰尝荐巨鹿杨训,虽才好不足,而清贞守道。太祖即礼辟之。后太祖为魏王,发表称赞功伐,褒述盛德。时人或笑训希世浮伪,谓琰为失所举。”(18)时:时势。(19)会当:该当;当须。含有将然的语气。(20)白:上告。(21)傲世:谓轻视世人。(22)徒隶:刑徒奴隶,服劳役的犯人。(23)辞色无挠:辞色,言辞和神色。无挠,比喻不屈服。(24)虬须直视,若有所嗔:卢弼注引胡三省曰:“虬须,卷须也;直视者,目不他瞩也;嗔者,怒目也。”虬须,拳曲的胡子。直视,谓瞪目正视。
1703058234
1703058235 【译文】魏国刚刚建立的时候,任命崔琰为尚书。当时尚未确立太子,临淄侯曹植因有才华而受到太祖宠爱。太祖犹豫不决,于是以信函的方式秘密的征求大臣们的意见。只有崔琰用不封口的书信公开答覆说:“我听说《春秋》中的原则,是立年长的儿子作继承人,加上五官中郎将(曹丕)仁爱孝顺,聪慧贤明,应当继承正统为太子。我崔琰将誓死坚守这个原则。”曹植是崔琰哥哥的女婿,太祖赞赏崔琰的公正真诚,感叹不已,晋升他为中尉。崔琰很有威严持重的气度,朝廷官员都很敬仰他,而太祖对他也有几分敬畏。〔《先贤行状》上说:“崔琰清廉忠诚,高尚正直,有着高明的识见和深远的考虑,遵行正道,上朝时神情庄重严肃。魏国建立之初,委任他为主管选拔官吏的长官,他汇集、整理大众对被选之人的评价,做了有十几年。文武大臣中的人才,很多都是他选拔的。朝廷对他很推崇,天下人也都称赞他公平。”〕崔琰曾经举荐了杨训。后来太祖被封为魏王,杨训上表称赞太祖的盛德。当时的人认为崔琰举荐此人不当。崔琰写信对杨训说:“读了你的表文,此事很好啊!时势啊时势,一定会有变化的时候。”当时有人却报告说崔琰这封信傲视当世,有怨恨毁谤之意,于是太祖发怒,罚崔琰为刑徒奴隶。太祖派人去看他,而崔琰的言谈表情无丝毫屈服之意。太祖下令说:“崔琰虽然在服刑,却与宾客来往,门庭若市;接待宾客时手抚蜷曲的胡须,瞪目直视,好像有所愤恨。”于是赐崔琰死。此事令世人痛惜,至今为他感到冤屈。
1703058236
1703058237 【原文】毛玠(1),字孝先,陈留(2)人也。为东曹掾(3),与崔琰并典(4)选举。其所用皆清正(5)之士,虽于时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终莫得进。务以俭率(6)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节(7)自厉,虽贵宠之臣,舆服(8)不敢过度。太祖叹曰:“用人如此,使天下人自治,吾复何为哉!”文帝为五官将,亲自诣玠,属所亲眷(9)。玠答曰:“老臣以能守职,幸得免戾(10)。今所说人非迁次(11),是以不敢奉命。”魏国初建,为尚书仆射(12),复典选举。《先贤行状》曰:“玠雅亮(13)公正,在官清恪(14)。其典选举,拔贞实(15),斥华伪(16),进逊(17)行,抑党与。四海翕然(18),莫不厉行(19)。贵者无秽欲之累,贱者绝奸货之求,吏洁于上,俗移于下,民到于今称之。”崔琰既死,玠内不悦。后有白玠者:“出见黥面(20)反者,妻子没(21)为官奴婢,玠言曰:‘使天不雨者,盖由此也。’”太祖大怒,收(22)玠付狱。
1703058238
1703058239 【注释】(1)毛玠(?—公元216年):玠,音介,字孝先,陈留平丘(今河南封丘)人,三国时期魏国大臣、政治家。官至东曹掾。崔琰既死,毛玠不悦。太祖大怒,收玠付狱。时桓阶、和洽进言救玠。玠遂免黜,卒于家。(2)陈留:郡名。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置陈留郡,属兖州。治所陈留县,共辖十七县。辖境相当于今河南省民权县、宁陵县以西,开封市、尉氏县以东,延津县、长垣县以南,杞县、睢县以北之地。后世辖地减少。东汉末年,改陈留郡为陈留国,汉献帝即位前曾为陈留王。魏晋时期均为陈留国。(3)东曹掾:官名。汉制,丞相、太尉自辟掾吏分曹治事,有东曹掾,秩比四百石,月五十斛,初出督为刺史,后主二千石长吏及军吏的迁除。三国因之。(4)典:掌管;主持。(5)清正:廉洁公正;清白正直。(6)率:指作为表率。(7)廉节:指清廉的节操。(8)舆服:车舆冠服与各种仪仗。古代车舆与冠服都有定式,以表尊卑等级。(9)属以亲眷:属,委托,嘱咐。亲眷,谓亲近信爱的人。(10)戾:罪行。(11)迁次:谓依次提升官职。(12)尚书仆射:秦始置,为少府属官。汉成帝建始四年(公元前29年),置尚书五人,其中一人为仆射。东汉置尚书台,主官为尚书令,尚书仆射为其副职。献帝时分设左、右仆射,历代沿置。东汉时职权已重。魏、晋后,尚书令、尚书仆射号为“朝端”“朝右”,居宰相之任,成为贵官。射,音页。(13)雅亮:正直诚信。(14)清恪:廉洁恭谨。(15)贞实:忠信诚实。(16)华伪:虚浮诈伪。(17)逊:谦虚;恭顺。(18)翕然:指一致称颂。(19)厉行:砥砺操行。(20)黥面:于面额上刺字,以墨涅之。古代的一种肉刑。黥,音情。(21)没:没收。(22)收:拘捕。
1703058240
1703058241 【译文】毛玠,字孝先,陈留郡人。曾任东曹掾,与崔琰一起主持选拔官吏之事。他所选用的都是清廉正直之士,一些即使在当时享有盛名,但行为却不安守本分的人,始终也得不到任用。他力求以俭朴的作风为人作出表率,因此天下的士人无不以廉洁的节操自我勉励,即使是位尊受宠的大臣,他们的车马服饰也不敢逾越礼制。太祖感叹的说:“用人能做到这样,使天下的人自己治理自己,我还要再做什么呢?”魏文帝曹丕任五官中郎将时,亲自去见毛玠,委托他为自己的亲信之人提升官位。毛玠回答说:“老臣我因为能够忠于职守,有幸得以不犯罪过。如今您所说的这个人不符合升迁的条件,因此我不敢遵行您的命令。”魏国刚刚建立的时候,毛玠任尚书仆射,再次主持选拔官员的事务。〔《先贤行状》上说:毛玠诚信公正,为官廉洁恭谨。他主持选举事宜时,选拔忠信诚实之人,斥退虚浮诈伪之徒;进用有谦恭品行的人,抑制结党营私的人。四海之内一致称颂,人们没有不勉励自己操行的。高贵的人没有了贪财受贿的拖累,卑贱的人也断绝了偷奸行贿的贪求,在上官吏廉洁,这种风气传播到下面,直至现在百姓还称赞他。〕崔琰被杀之后,毛玠心中不快,后来有人告发毛玠,说:“他外出去见一个受过黥面之刑的叛乱者。那人的妻子儿女都被没入官府成了奴婢,毛玠竟说:‘使老天爷不下雨的原因,大概就是因为这个吧。’”太祖大怒,把毛玠逮捕入狱。
1703058242
1703058243 【原文】大理钟繇诘玠(1),玠辞曰:“臣闻萧生缢死,因于石显(2);贾子放外,谗在绛、灌(3)。白起赐剑于杜邮(4),晁错致诛于东市(5),伍员绝命于吴都(6)。斯数子者,或妒其前,或害其后。臣垂龆执(7),累勤取官,职在机近(8),人事所窜。属臣以私,无势不绝;语臣以冤,无细不理。青蝇横生(9),为臣作谤,谤臣之人,势不在他。昔王叔、陈生争正王廷,宣子平理,命举其契(10),是非有宜,曲直有所,《春秋》嘉焉,是以书之。臣不言此,无有时人。说臣此言,必有征要(11)。乞蒙宣子之辨,而求王叔之对。若臣以曲闻,即刑之日,方之安驷之赠(12);赐剑之来,比之重赏之惠。谨以状(13)对。”
1703058244
1703058245 【注释】(1)大理钟繇诘玠:魏国初建,钟繇任大理。大理,掌刑法的官。秦为廷尉,汉景帝六年更名大理,武帝建元四年复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卿,隋唐以后沿之。诘,责问,质问。(2)萧生缢死,因于石显:萧生,即萧望之,字长倩。汉宣帝、元帝两朝重臣,著名经学家,汉元帝的老师。曾受宣帝遗诏,辅佐元帝。缢,勒颈而死;上吊。石显,字君房,元帝时佞臣。卢弼注引《汉书·萧望之传》:“弘恭、石显等知望之素高节,不诎辱,建白非颇诎望之于牢狱,塞其怏怏心,则圣朝亡以施恩厚。上乃可其奏。望之以问门下生朱云,云者,好节士,劝望之自裁,望之竟饮鸩自杀。”(3)贾子放外,谗在绛灌:贾子,贾谊,西汉初年政论家、文学家。二十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后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绛灌,指绛侯周勃和颍阴侯灌婴。卢弼注引《汉书·贾谊传》:“天子议以谊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以谊为长沙王太傅。”(4)白起赐剑于杜邮:白起,芈姓,白氏,名起,楚白公胜之后。战国时期秦国名将。郿(今陕西郿县东北)人,杰出的军事家、统帅。杜邮,古地名。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战国属秦。秦昭王赐白起剑,令其自杀于此。卢弼注引《史记·白起传》:“起,郿人,善用兵,迁为武安君。秦王遣起,不得留咸阳中。武安君出咸阳西门十里,至杜邮,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5)晁错致诛于东市:晁错,晁,音潮,西汉颍川人。汉文帝时任太常掌故,后历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贤文学。景帝时任御史大夫,曾上《削藩策》,建议景帝削弱诸侯国势力。后因七国之乱被腰斩于长安东市。东市,汉代在长安东市处决判死刑的犯人。卢弼注引《汉书·晁错传》:“错衣朝衣,斩东市。邓公曰:错计画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6)伍员绝命于吴都:伍员,伍子胥,名员,字子胥,楚国人。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伍子胥为报父兄之仇,从楚国逃入吴国,成为吴国倚重的大臣。吴王夫差时,太宰伯嚭进谗,诬陷伍子胥阴谋倚托齐国反吴。夫差听信谗言,赐伍子胥宝剑,令其自杀。卢弼注引《史记·伍子胥传》:“伍子胥者,楚人也,名员。吴王使使赐伍子胥属镂之剑,曰:子以此死。”(7)垂龆执简:垂龆,亦作“垂髫”。指儿童或童年。髫,音条,儿童垂下的头发。执简,手持简册。(8)机近:机密近要的地位。(9)青蝇横生:青蝇,苍蝇。喻指谗佞。《诗·小雅·青蝇》:“营营青蝇,止于樊。岂弟君子,无信谗言。营营青蝇,止于棘。谗人罔极,交乱四国。”横生,意外地发生。(10)昔王叔陈生,争正王廷,宣子平理,命举其契:宣子,范宣子,士丐,祁姓,范氏,名丐,其名范丐。因范氏为士氏旁支,故又称士丐。春秋时期晋国人,史称范宣子。平理,评断。卢弼注引《左传·襄公十年》:“王叔陈生与伯舆争政,王右伯舆。晋侯使士丐平王室,王叔与伯舆讼焉。范宣子曰:天子所右,寡君亦右之;所左,亦左之。使王叔氏与伯舆合要,王叔氏不能举其契。”(11)征要:犹证据。要,核实之辞。(12)方之安驷之赠:方,比拟;比喻。驷,古代一车套四马,因以称驾一车之四马或四马所驾之车。(13)状:情状;情由。
1703058246
1703058247 【译文】大理钟繇审问毛玠,毛玠回答:“我听说,萧望之自杀,是因为石显的陷害;贾谊被贬至外地,是因为周勃、灌婴等人的谗毁;白起被秦王赐剑自刎于杜邮;晁错被斩首于东市;伍员命断于吴都。这几位人士的死,或是当面受人妒忌,或是背后遭人陷害。我年少时就手持简册(为政府办事),长期勤勉的工作而取得官职。如今我身居要职,牵涉到复杂的人事关系。有人以私事请托的,即使他再有权势我也会加以拒绝;有人将冤屈告诉我,即使再细微的事情我也会处理。进谗言的小人就如同苍蝇一样无端生事,对我进行诽谤,诽谤我的人,肯定不是其他人。过去王叔陈生在朝廷上(与伯舆)争辩,范宣子进行评断,他叫双方列出证据,这样判断是非曲直就有了相应的依据,《春秋》对此事表示赞许,所以记录了下来。我没有说过对朝廷不满的话,也就没有说这话的时间和当事人。说我说过这样的话,必定要有证据。我请求您能像范宣子那样明辨审查,请求让我像王叔那样能和状告我的人当面对质。如果我所说的歪曲事实,那么我在接受死刑时,会将其看作安车、驷马一样的馈赠;赐死的宝剑送来时,我会将它视为重赏一样的恩惠。谨以实情回答如上。”
1703058248
1703058249 【原文】时桓楷(1)、和洽(2)进言救玠,玠遂免黜(3),卒于家。孙盛曰:“魏武于是失政刑(4)矣。《易》称‘明折庶狱(5)’,传有‘举直错枉’(6)。庶狱明则国无冤民,枉直(7)当则民无不服。未有征(8)青蝇之浮声,信浸润(9)之谮诉(10),可以允厘(11)四海、唯清缉熙(12)者也。昔汉高狱萧何,出复相之,玠之一责,永见摈放(13),二主度量,岂不殊哉!”
1703058250
1703058251 【注释】(1)桓楷:《三国志·毛玠传》原文作“桓阶”。桓阶,字伯绪,长沙临湘人。曾为曹操丞相府主薄、赵郡太守。曹丕继位后历任尚书令、侍中,晋封高乡亭侯,屡为曹氏父子出奇谋,被视为寄命之臣。后升任太常,晋封安乐乡侯。谥号“贞侯”。(2)和洽:字阳士,汝南郡西平县人。汉末被举为孝廉,初投刘表。曹操取荆州,拜和洽为丞相掾属。曹操被封为魏王,拜和洽为侍中,曾力谏曹操免毛玠之罪。曹丕代汉,拜和洽为光禄勋,封安成亭侯;明帝时封为西城乡侯,转任太常。为官清贫俭约,以至卖田宅以自给,谥为“简侯”。(3)免黜:罢免,黜退。多指免官。(4)政刑:政令和刑罚。(5)明折庶狱:语出《周易·贲卦》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6)举直错枉:起用正直者而罢黜奸邪者。(7)枉直:曲与直。比喻是非、好坏。(8)征:取信。(9)浸润:逐渐渗透。引申为积久而发生作用。(10)谮诉:谗毁攻讦。(11)允厘:谓治理得当。(12)缉熙:指光明,又引申为光辉。(13)摈放:斥逐。
1703058252
1703058253 【译文】当时桓阶、和洽都进言营救毛玠,毛玠便被免官,后来死于家中。〔孙盛说:“魏武帝在这件事上有失政令和刑罚的公正。《易经》上讲:‘君子要修明政事,不能够以威刑断狱。’《左传》上讲:‘起用正直者而罢黜奸邪者。’判决案子公正严明,国家就没有被冤枉的人;是非曲直处理得当,民众就没有不顺服的。没有取信于像苍蝇一样的谗言、听信积久而生的毁谤,却可以治理好天下、达到太平光明的。以前汉高祖刘邦把萧何投入鉴狱,释放后又让他担任相国;而毛玠被责罚一次,就永远被摈弃不用了。这两位君主的器量,难道不是相差太远了吗?”〕
1703058254
1703058255 【原文】徐奕(1),字季才,东莞(2)人也。太祖辟东曹。属(3)丁仪(4)等见宠于时,并害之,而奕终不为动。《傅子》曰:武皇帝,至明也。崔琰、徐奕,一时清贤(5),皆以忠信显于魏朝。丁仪间(6)之,徐奕失位,而崔琰被诛。
1703058256
1703058257 【注释】(1)徐奕(?—公元216年):字季才,曹魏大臣。魏国既建,为尚书,复典选举,迁尚书令。后为中尉,在职数月,疾笃,乞退;拜谏议大夫,卒。(2)东莞:卢弼注:“郡国志:‘徐州琅邪国东莞。’王先谦曰:‘汉末置郡,三国魏末废郡,还属琅邪。通鉴胡注,魏既分而复合于琅邪,晋又分置,说与魏氏春秋亦合,今从之。晋志改属东莞郡。一统志,故城今山东沂州府沂水县治。’”(3)东曹属:官名。汉制,丞相、太尉掾吏,其正职称掾,副职称属,皆比二百石。东曹副职吏员称东曹属。三国因之。(东曹,丞相幕府官员,主“二千石长吏迁除及军吏”。)(4)丁仪(?—公元220年):字正礼,沛国(治今安徽濉溪西北)人。有文才,擅长政论。建安中,曹操辟为丞相西曹椽。与曹植亲善。曹操有意欲立曹植为太子,而丁仪又共赞之。及曹丕立为太子,他转为右刺奸椽。曹丕称帝,被杀。(5)清贤:清正贤良。(6)间:毁谤。
1703058258
1703058259 【译文】徐奕,字季才,东莞郡人。太祖任命他为东曹属官。当时丁仪等人受宠,一起陷害他,而徐奕始终没有动摇屈服。〔《傅子》说:“魏武帝曹操是非常英明的。而崔琰、徐奕是一代清正贤良之人,都以忠诚信实显扬于魏国。只可惜丁仪毁谤、中伤他们,于是徐奕丢了官位,而崔琰也被诛杀。”〕
1703058260
1703058261 【原文】鲍勋(1),字叔业,泰山(2)人也。为中庶子(3)。出为魏郡西部都尉(4)。太子郭夫人弟(5),断盗官布(6),法应弃市(7)。太子数手书(8)为之请,勋不敢擅纵,具列上。勋前在东宫,守正不挠(9),太子固不能悦,及重此事,恚望(10)滋甚。延康元年(11),勋兼侍中(12)。文帝受禅(13),勋每陈:“今之所急,唯在军农,宽惠百姓。台榭苑囿,宜以为后。”帝将出游猎,勋停车(14)上疏曰:“臣闻五帝三王(15),靡不明本立教,以孝治天下。陛下仁圣恻隐,有同古烈(16)。臣冀当继踪(17)前代,令万世可则也。如何在谅暗(18)中,修驰骋(19)之事乎?臣冒死以闻,唯陛下察焉。”帝手毁其表,而竞行猎。
1703058262
1703058263 【注释】(1)鲍勋(?—公元226年):字叔业,泰山平阳(今山东新泰)人。三国时期曹魏官员,官至宫正(御史中丞),后被贬为治书执法。担任太子中庶子时,因性情刚正而得罪曹丕。曹丕称帝后,又因屡次谏诤而触怒曹丕,最终被曹丕借故处死。(2)泰山:郡名。治奉高,在今山东泰安东北。(3)为中庶子:建安二十二年,曹丕被立为太子,以鲍勋为中庶子。中庶子,太子属官。战国时国君、太子、相国的侍从之臣。秦、汉为太子侍从官。历代沿置。(4)魏郡西部都尉:魏郡,郡名。汉高帝十二年(公元前195年)置魏郡,辖十八县,东汉辖十五县,郡治都在邺,属冀州。辖境相当今河北大名、磁县、涉县、武安、临漳、肥乡、魏县、丘县、成安、广平、馆陶,河南滑县、浚县、内黄及山东冠县等县地。卢弼注引胡三省曰:“汉献帝建安十八年,魏武分魏郡置东、西部都尉,以东部都尉立阳平郡,西部都尉立广平郡,谓之三魏,皆属司州。”都尉,秦有郡尉,汉景帝时更名为都尉,秩比二千石,掌佐助太守分管军事,维持境内治安。三国因之。每郡置都尉一人,大郡或置二人,分管境内东西,或南北。(5)太子郭夫人弟:其名未详,任曲周县吏。太子,指曹丕。郭夫人,即后来之文德郭皇后。(6)断盗官布:断盗,犹言从中盗窃,贪污中饱。官布,古代官府的钱币。(7)弃市:本指受刑罚的人皆在街头示众,民众共同鄙弃之,后以“弃市”专指死刑。(8)手书:亲手作书;亲笔书写。(9)守正不挠:形容为人、做事坚守正道而不屈从。(10)恚望:怨望,怨恨。(11)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汉献帝刘协的第六个年号,共计七个月,为东汉的最后一个年号。(12)勋兼侍中:《三国志·鲍勋传》:“延康元年,太祖崩,太子即王位,勋以驸马都尉兼侍中。”(13)受禅:王朝更迭,新皇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14)停军:使车停下。(15)五帝三王:五帝,上古传说中的五位帝王,说法不一。一说为:黄帝(轩辕)、颛顼(高阳)、帝喾(高辛)、唐尧、虞舜。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夏禹、商汤、周文王(或者周武王)。(16)古烈:前代的义烈之士。(17)继踪:继承前人的踪迹。(18)谅暗:亦作“谅阴”。借指居丧。多用于皇帝。(19)驰骋:驰射;田猎。
1703058264
1703058265 【译文】鲍勋,字叔业,泰山郡人,为中庶子,后出任魏郡西部都尉。太子郭夫人的弟弟(为曲周县官吏),贪污盗窃官钱,按法律当被弃市。太子多次亲自写信给鲍勋为郭夫人的弟弟求情。鲍勋不敢擅自释放,就把情况详细的上报。鲍勋之前在东宫任职时,刚正不阿,太子本来就不高兴,加上现在这件事,就更加深了对他的怨恨。延康元年,鲍勋兼任侍中。文帝接受汉献帝的禅让而称帝,鲍勋常常陈述说:“当今的急务,在于军事、农业,对百姓要宽厚慈惠,楼台园林的兴建,应该放在后面。”文帝将出游打猎,鲍勋拦住车子,上奏说:“臣听说五帝三王,无不明确治国根本,树立教化,以孝道治理天下。陛下仁慈圣明,心怀怜悯,如同古代的明君。臣希望您能继承前代圣王的行谊,让后世万代都能效法您。怎么能在居丧守孝期间,去做打猎的事呢?臣冒着死罪向您进言,希望陛下明察。”文帝亲手撕毁了鲍勋的奏章,竟自出去打猎。
1703058266
1703058267 【原文】中道顿息(1),问侍臣曰:“猎之为乐,何如八音也(2)?”侍中刘晔(3)对曰:“猎胜于乐。”勋抗辞(4)曰:“夫乐,上通神明,下和人理(5),隆治致化,万邦咸乂(6)。故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况猎,暴华盖(7)于原野,伤生育之至理,栉风沐雨(8),不以时隙(9)哉?昔鲁隐观渔于棠,《春秋》讥之。虽陛下以为务,愚臣所不愿也。”因奏:“刘晔佞谀(10)不忠,阿顺(11)陛下过戏(12)之言,昔梁丘据取媚于遄台(13),晔之谓也。请有司议罪,以清皇朝(14)。”帝怒作色(15),还,即出勋为右中郎将(16)。
1703058268
1703058269 【注释】(1)中道顿息:中道,半途;中途。顿息,停留休息。(2)何如八音也:何如,何似,比……怎么样。八音,我国古代对乐器的统称,通常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不同质材所制。泛指音乐。(3)刘晔:字子扬,淮南成德(今安徽寿州东南)人,三国时期魏国重要谋臣,曹氏三代重臣、战略家,官拜太中大夫。(4)抗辞:犹严辞。(5)人理:做人的道德规范。(6)乂:音易,安定。(7)华盖:帝王或贵官车上的伞盖。(8)栉风沐雨:风梳发,雨洗头。形容奔波劳苦。栉,音至。(9)时隙:谓农闲。(10)佞谀:以美言奉承讨好。(11)阿顺:阿谀随顺。(12)戏:开玩笑。(13)昔梁丘据取媚于遄台:梁丘据,春秋齐景公时大臣。取媚,犹讨好。遄台,遄,音船,又称歇马台,在今山东临淄附近。卢弼注引《左传·昭公二十年》:“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台,子犹驰而造焉。”(杜注:“子犹,梁丘据也。”)公曰:“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谓和!”(14)皇朝:封建时代对本朝的尊称。也称国朝。(15)作色:脸上变色。指神情变严肃或发怒。(16)右中郎将:西汉始置,秩比二千石、主右中郎署,职隶光禄勋。曹魏时为第四品,秩比二千石。
1703058270
1703058271 【译文】中途休息时,(文帝)问身边的侍臣说:“打猎的快乐与听音乐相比怎么样?”侍中刘晔回答道:“打猎的乐趣胜过听音乐。”鲍勋态度严厉的说:“音乐,上能通达神明,下与做人之道相和谐,可使政治兴隆,教化大行,天下安定。所以改变风气习俗,没有比用音乐教化更好的了。何况打猎之事,使帝王之尊暴露在原野中,损害生物繁衍的天理,风吹雨淋,不按照四时有间隙的进行呢?过去,鲁隐公到棠地去观看捕鱼,《春秋》中对此事进行了批评。即使陛下将打猎当作要事,愚臣却不希望您这样做啊。”接着又上奏:“刘晔谄媚不忠,阿谀顺从陛下过分玩笑的话。过去梁丘据曾疾驰至遄台以讨好齐景公,刘晔就是这样的人。请有关部门议定他的罪过,以使皇朝清净。”文帝发怒,脸色大变(停止打猎回朝),随即让鲍勋改任右中郎将。
1703058272
1703058273 【原文】黄初四年(1),尚书令陈群、仆射(2)司马宣王(3),并举勋为宫正(4)。帝不得已(5)而用之,百寮严惮(6),罔不肃然(7)。六年,帝欲征吴,群臣大议(8),勋面谏(9)以为不可。帝益忿之,左迁(10)勋为治书执法(11)。帝从寿春(12)还,屯陈留郡界(13)。太守孙邕(14)见,出过(15)勋。时营垒(16)未成,但立标埒(17),邕邪行(18)不从正道,军营令史(19)刘曜欲推(20)之,勋以堑垒(21)未成,解止(22)不举。大军还洛阳,曜有罪,勋奏绌遣(23),而曜密表勋私解邕事。诏曰:“勋指鹿作马(24),收付廷尉(25)。”廷尉法议(26):“正刑五岁(27)。”三官驳(28):“依律罚金二斤。”帝大怒曰:“勋无活分(29),而汝等敢纵之!收三官以下付刺奸(30),当令十鼠同穴(31)。”大尉钟繇、司徒华歆等并表“勋父信(32)有功于太祖”,求请勋罪。帝不许,遂诛勋。勋内行(33)既修,廉而能施,死之日,家无余财。莫不为勋叹恨。
1703058274
1703058275 【注释】(1)黄初四年:公元223年。(2)仆射:官名。秦始置,汉以后因之。汉成帝建始四年,初置尚书五人,一人为仆射,位仅次尚书令,职权渐重。汉献帝建安四年,置左右仆射。(3)司马宣王:即司马懿。(4)宫正:魏初,曾改御史中丞为宫正,后复旧。(5)不得已:《三国志·鲍勋传》原文作“不得已”。(6)严惮:畏惧;害怕。(7)罔不肃然:罔,无,没有。肃然,恭敬貌。(8)大议:朝廷集议国家大事。(9)面谏:当面直言规劝。常用于臣对君。(10)左迁:降官,贬职。(11)治书执法:卢弼注引《晋书·职官志》:“魏置治书执法,掌奏劾。”(12)寿春:县名。东汉置,约在今安徽寿县附近。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寿春邑改称寿春县,属扬州九江郡。建安二十二年,封曹操子曹彪为寿春侯,改县为侯国。三国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改九江郡为曹邕淮南公国(后为王国),都寿春。四年,国除为淮南郡,仍治寿春。(13)郡界:谓郡治范围之内。(14)孙邕:邕,音庸,生卒年不详,青州乐安(今广饶县)人。以儒雅知名于世。出仕于魏,任侍郎,曾任陈留太守,后为渤海(治今河北南皮)太守,任职十余年,政化大行,社会秩序井然。魏明帝时,经卢毓举荐,诏入京师任侍中。后封光禄大夫、关内侯,改封建德亭侯。(15)过:前往拜访。(16)营垒:军营周围的防御建筑物;堡垒。(17)标埒:卢弼注引胡三省曰:“标,表也。埒,说文曰:庳垣也。又封道曰埒。”埒,音列,矮墙。(18)邪行:斜向行进。(19)军营令史:卢弼注引《续百官志》:“大将军令史及御属三十一人。”(20)推:推究;审问。(21)堑垒:深壕高垒的防御工事。堑,音欠。(22)解止:休止。(23)绌遣:贬逐。绌,音触,通“黜”。(24)指鹿作马:亦作“指鹿为马”,比喻有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耶?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高因阴中诛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25)收付廷尉:收付,谓拘捕罪犯,交付案办。廷尉,官名。秦始置,九卿之一,掌刑狱。汉初因之,秩中二千石。景帝时改称大理,武帝时复称廷尉。东汉以后,或称廷尉,或称大理,又称廷尉卿。(26)法议:根据法律议罪。(27)正刑五岁:卢弼注引胡三省曰:“正,结正也。五岁刑,髠钳为城旦舂。”(28)三官驳:三官,古代三种官的合称。三国时魏国称廷尉属官正、鉴、平为廷尉三官。驳,驳斥。(29)活分:活命的权利。(30)刺奸:督察奸吏。后为行使此种职责的官名。汉王莽始设,东汉、魏、晋因之。其权限有别。(31)十鼠同穴:比喻把坏人集中于一处,以便一举歼灭。(32)勋父信:即鲍信(?—公元192年),泰山平阳(今山东新泰)人。东汉末年济北相,讨伐董卓的诸路人马之一。在镇压农民起义其间,鲍信为救曹操不幸战死,曹操后来追记功绩,赐封其子。(33)内行:平日家居的操行。
1703058276
1703058277 【译文】黄初四年,尚书令陈群、仆射司马懿一同举荐鲍勋为宫正(即御史中丞),文帝不得已而任用了他,百官都很畏惧,无不规规矩矩。黄初六年,文帝想征讨孙吴,与群臣共同商议,鲍勋当面直谏,认为不可,文帝更加怨恨他,将鲍勋贬为治书执法。文帝从寿春返回,驻军在陈留郡境内。陈留太守孙邕前去进见文帝,出来后去拜访鲍勋。当时营垒尚未建成,只立了营外矮墙作标识,孙邕斜着穿过营地而没有走正路,军营令史刘曜想要追究此事,鲍勋以营垒尚未建成为由,就劝止了他而没有举报。大军返回洛阳后,刘曜犯了罪,鲍勋上奏应将他贬官放逐,而刘曜秘密的上奏了鲍勋私下为孙邕开脱一事。文帝下诏:“鲍勋指鹿为马,予以逮捕,交给廷尉查办!”廷尉依法议罪:“判处髡钳之刑并服劳役五年。”廷尉三官反驳说:“依照律法应判罚金二斤。”文帝大怒说:“鲍勋没有活命的道理,你们竟敢宽纵他!逮捕三官以下的人员交付刺奸处治,要把他们一起处死!”太尉钟繇、司徒华歆等人一同上奏说:“鲍勋的父亲鲍信对太祖有功,请求赦免鲍勋的死罪。”文帝不准,于是便杀了鲍勋。鲍勋注重自己平日操行的修养,廉洁而且能够慷慨施舍。死时,家里没有多余的财物。(当时)没有人不为鲍勋感到叹息遗憾的。
1703058278
1703058279 【原文】王朗(1),字景兴,东海(2)人也。文帝即王位(3),迁御史大夫(4)。上疏劝育民省刑曰:“《易》称敕法(5),《书》著祥刑(6),慎法狱之谓也。昔曹相国以狱市为寄(7),路温舒疾治狱之吏(8)。夫治狱者得其情,则无冤死之囚;丁壮(9)者得尽地力(10),则无饥馑之民;穷老者得仰食(11)仓廪,则无馁饿之殍(12);嫁娶以时,则男女无怨旷之恨;胎养(13)必全,则孕者无自伤之哀;新生必复(14),则孩者无不育之累(15);壮而后役,则幼者无离家之思;二毛(16)不戎,则老者无顿伏(17)之患。医药以疗其疾,宽繇(18)以乐其业,威罚(19)以抑其强,恩仁以济其弱,赈贷(20)以赡其乏。十年之后,既筓(21)者必盈巷;二十年之后,胜兵(22)者必满野矣。”
[ 上一页 ]  [ :1.7030582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