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58864e+09
1703058864
1703058865 【原文】骆统(1)表理(2)温曰:“伏惟(3)陛下,天生明德,神启圣心,招髦秀(4)于四海,置俊乂(5)于宫朝,多士(6)既受普笃(7)之恩,张温又蒙最隆之施(8)。而温自招罪谴(9),孤负荣遇(10),念其如此,诚可悲疚(11)。然臣周旋之间,为国观听,深知其状,故密陈其理。温实心无他情,事无逆迹(12),但年纪尚少,镇重(13)尚浅,而戴赫烈(14)之宠,体卓伟(15)之才,亢(16)臧否之谈,效(17)褒贬之议。于是务势者妒其宠,争名者嫉其才,玄嘿(18)者非其谈,瑕衅(19)者讳其议。此臣下所当详辩(20),明朝(21)所当究察(22)也。在昔,贾谊至忠之臣也;汉文,大明之君也。然而绛、灌(23)一言,贾谊远退。何者?疾(24)之者深,谮(25)之者巧也。然而误闻于天下,失彰于后世。故孔子曰:‘为君难,为臣不易(26)。’温虽智非从横(27),武非虓虎(28),然其弘雅(29)之素,英秀(30)之德,文章之采,论议(31)之辩,卓跞冠群(32),炜晔(33)曜世,世人未有及之者也。故论温才即可惜,言罪则可恕。若忍威烈(34)以赦(35)盛德,宥(36)贤才以敦(37)大业,固明朝之休光(38),四方之丽观(39)也。
1703058866
1703058867 【注释】(1)骆统(公元193年—公元228年):字公绪,会稽乌伤(今浙江义乌)人。年二十,为乌程相,有政绩,民户过万。迁为功曹,行骑都尉。曾劝孙权尊贤纳士,省役息民。出为建忠中郎将。凌统卒,领其兵。后因战功迁偏将军,封新阳亭侯,任濡须督。黄武七年(公元228年)卒,终年三十六岁。(2)理:申诉,辨白。(3)伏惟:下对上的敬词。多用于奏疏或信函。谓念及,想到。(4)髦秀:才俊之士。(5)俊乂:才德出众的人。(6)多士:古指众多的贤士。也指百官。(7)笃:深厚。(8)施:恩惠。(9)罪谴:犯罪而受谴;罪责。(10)孤负荣遇:孤负,违背,对不住。荣遇,谓荣获君主知遇而显身朝廷。(11)悲疚:犹悲痛。(12)逆迹:劣迹。罪恶的行迹。(13)镇重:犹庄重。(14)赫烈:显著盛多貌,显赫貌。(15)卓伟:高超伟大。(16)亢:高。(17)效:显示,呈现。(18)玄嘿:嘿,同默,谓沉静不语。(19)瑕衅:指罪过,过失。(20)详辩:《三国志·张温传》原文作“详辨”。(21)明朝:盛明之朝。诗文中常称本朝为“明朝”。(22)究察:研究审察。(23)绛、灌:汉绛侯周勃与颍阴侯灌婴的并称。均佐汉高祖定天下,建功封侯。二人起自布衣,鄙朴无文,曾谗嫉陈平、贾谊等。(24)疾:妒忌。(25)谮:谗毁,诬陷。(26)为君难,为臣不易:语出《论语·子路》。(27)从横:合纵连横。(28)虓虎:咆哮怒吼的虎。多用来比喻勇士猛将。虓,音消。(29)弘雅:高雅。(30)英秀:优美,高尚。(21)论议:对人或事物的好坏、是非等所表示的意见。(32)卓跞冠群:卓跞,卓荦;超绝出众。跞,音洛。冠群,超出众人。(33)炜晔:美盛貌。(34)威烈:威严。(35)赦:免除和减轻刑罚。(36)宥:宽容,饶恕。(37)敦:督促。(38)休光:盛美的光华。亦比喻美德或勋业。(39)丽观:比喻美德或勋业。
1703058868
1703058869 【译文】将军骆统上奏为张温申诉说:“臣想到陛下具有天生的美德,神灵启迪的圣心,从四方招纳优秀人才,将俊杰之士安置在朝廷。众多贤士都受到您普遍而深厚的恩德,其中张温又蒙受了最为隆重的恩惠。然而张温却自招罪责,辜负了您赐予的殊荣。想到他会这样,实在令人悲痛。然而臣周旋其间,为国家观察探听,深深了解其中的情况,所以才秘密地向您禀报其中的情况。张温心中确实没有其他的想法,所做的事情也没有叛逆的行迹,只是因为他年纪尚轻,还不够稳重,却承受了显赫的荣宠。具有卓越的才能,高声谈论他人的善恶得失,呈现出褒贬是非的议论,于是追求权势的人忌妒他的荣宠,争求名声的人妒忌他的才能;沉默不语的人非议他的言谈,有罪过的人厌恶他的评论。这些都是臣下应当详细分辨,圣明的朝廷应当深究细察的。在从前,贾谊是极为忠诚的臣子,汉文帝是非常英明的君主,然而周勃、灌婴一句话,贾谊就被贬到偏远之地。为什么呢?是因为人们对他的妒忌很深,诬陷的方法也很巧妙的缘故。虽然如此,汉文帝的过失还是被传遍了天下,其名声在后世也遭受了损失。孔子说‘当君主难,做臣子也不容易’。张温的智谋虽然比不上战国时的纵横谋士,其勇武也不及猛虎一般的战将,然而他那高雅的气质、优秀的品德、文章的华美、议论的明辩,可说是卓越超群,盛名显耀于当世,如今的人没有能比得上他的。因此,论张温的才能则是值得爱惜的,论其罪过也是可以饶恕的。如果陛下能抑制威怒来赦免他,宽恕贤才以促进帝王大业,这确实是盛明之朝的功业,也将成为天下的美德。
1703058870
1703058871 【原文】君臣之义,义之最重;朋友之交,交之最轻者。国家不嫌与艳为最重之义,是以温亦不嫌与艳为最轻之交也。时世宠之于上,温窃亲(1)之于下也。臣窃念人君虽有圣哲之姿,非常之智,然以一人之身,御兆民(2)之众,从增宫(3)之内,瞰四国(4)之外,照群下之情,求万机(5)之理(6),犹未易周也,固当听察群下之言,以广聪明(7)之烈(8)。今者人非温既殷勤(9),臣是温又契阔(10),辞则俱巧,意则俱至,各自言欲为国,谁其言欲为私?仓卒之间,犹难既别。然以殿下(11)之聪睿,察讲论之曲直,若潜神留思(12),纤粗研核(13),情何嫌而不宣,事何昧(14)而不昭哉?温非亲臣也,臣非爱温者也。昔之君子,皆抑私忿(15),以增君明。彼独行之于前,臣耻废之于后,故遂发宿怀(16)于今日,纳愚言于圣听,实尽心于明朝,非有念于温身也。”权终不纳。
1703058872
1703058873 【注释】(1)窃亲:私下亲密。(2)兆民:古称天子之民,后泛指众民,百姓。(3)增宫:层迭的宫殿。(4)四国:四方邻国。亦泛指四方,天下。(5)万机:指帝王日常处理的纷繁的政务。(6)理:治理,整理。(7)聪明:谓明察事理。(8)烈:光明,辉煌。(9)殷勤:情意恳切。(10)契阔:勤苦,劳苦。(11)殿下:汉魏以后对诸侯王、太子、诸王的尊称。(12)潜神留思:潜神,犹专心。留思,留心,关心。(13)研核:审察考查;研究考核。(14)昧:隐晦,不明显。(15)私忿:个人的怨恨。(16)宿怀:素来的情怀。
1703058874
1703058875 【译文】君臣之间的恩义,是恩义中最重的;朋友之间的交往,是交往中最轻的。国家不嫌弃和暨艳结成最重的君臣大义,所以张温也不嫌弃和暨艳结成最轻的朋友之交。当时朝廷宠信暨艳在上,而张温私自亲近他在下。臣私下想到,君主虽然具有圣明睿智的资质、非同寻常的智慧,然而以一人之身,统治千千万万的百姓,从层层深宫之中,眺望国土的四面八方,想明了群臣的情况,求得各项政事的治理,还是不容易做到周全完备。所以应倾听、审察群臣的进言,以扩大自己明察的光辉。现在人们非议张温已经很激烈,臣肯定张温也很辛苦,双方的言辞都很巧妙,意思也全都表达出来了,各自都说自己是要为国家考虑,有谁会说是要为自己考虑呢?仓猝之间,还是难以立即辨别清楚的。然而以殿下您的聪明睿智,来考察双方议论的是非曲直,如果专心留意,对细节概况都加以研究考核,那么实情有什么嫌疑而不能公开,事实有什么隐讳而不能显明呢?张温平素并不亲近臣,臣也不是偏爱张温的人。从前的君子,都能抑制私人的怨恨,来增加君主的英明。他们能独行正道在前代,臣也耻于废弃正道在后世,所以才在今天说出久藏在心里的话,向殿下进献自己愚昧的意见,确实是想为盛明的朝廷竭尽忠心,而不是对张温个人有什么顾念。”孙权最终没有采纳骆统的意见。
1703058876
1703058877 【原文】骆统,字公绪,会稽人也。权召为功曹。统志在补察(1),苟所闻见,夕不待旦。常劝权以尊贤接士,勤求损益,飨赐(2)之日,可人人别进,问其燥湿(3),加以密意(4),诱谕(5)使言,察其志趣,令皆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权纳用(6)焉,出为建忠郎将(7)。
1703058878
1703058879 【注释】(1)补察:补过误,察得失。(2)飨赐:宴飨宾客,赏赐属下。(3)燥湿:指日常生活起居。(4)密意:亲密的情意。(5)诱谕:诱导教喻。(6)纳用:采用。(7)建忠郎将:《三国志·骆统传》原文作“建忠中郎将”。
1703058880
1703058881 【译文】骆统,字公绪,会稽郡(乌伤县)人。孙权征召他担任功曹。骆统志在帮助孙权弥补、省察政治上的得失,如果听到或看到反映的问题,总是连夜写好奏章。他常劝孙权要尊敬贤才,接纳士人,努力向大家征询时政的利弊;在宴请和赏赐时,可以每人分别接见,询问他们的生活状况,表达自己殷切的情意,诱导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以此观察他们的志趣,使他们都感恩戴德,怀有报恩的心愿。孙权采用了他的建议。后来他出外担任建忠中郎将。
1703058882
1703058883 【原文】是时征役繁数,重以疫疠(1),民户损耗,统上疏曰:“臣闻君国(2)者,以据疆土为强富,制威福(3)为尊贵,曜(4)德义为荣显,永世胤(5)为丰祚(6)。然财须民生,强赖民力,威恃民势,福由民殖,德俟(7)民茂(8),义以民行。六者既备,然后应天受祚(9),保族宜邦。《书》曰(10):‘众非后(11)无能胥以宁,后非众无以辟四方。’推是言之,则民以君安,君以民济(12),不易之道也。今强敌未殄(13),海内未乂(14),三军有无已之役,江境有不释之备,征赋调(15)数,由来积纪(16);加以殃疫死丧之灾(旧无殃疫死丧之灾六字。补之),郡县荒虚,田畴芜旷(17),听闻属城(18),民户浸寡,又多残老,少有丁夫(19)。思寻所由,小民(20)无知,既有安土重迁(21)之性,且又前后出为兵者,生则困苦,无有温饱,死则委弃(22),骸骨不反。是以尤用恋本(23)畏远,同之于死。每有征发(24),羸(25)谨居家重累(26)者,先见输送;小有财货,倾居(27)行赂,不顾穷尽;轻剽(28)者则迸(29)入崄阻,党就群恶。百姓虚竭,嗷然愁扰(30),愁扰则不营业(31),不营业则致穷困,致穷困则不乐生。故口腹急,则奸心动而携叛(32)多也。夫国之有民,犹水之有舟,停则以安,扰则以危,愚而不可欺,弱而不可胜也。是以圣王重焉,祸福由之。故与人消息(33),观时制政。方今长吏(34)亲民(35)之职,惟以办具为能,取过目前之急,少复以恩惠为治,副称(36)陛下天覆之仁、勤恤(37)之德者也。官民政俗,日以彫獘(38),渐以陵迟(39),势不可久。夫治疾及其未笃,除患贵其未深。愿陛下少以万机余闲,留神思省(40),补复(41)荒虚,深图远计。臣统之大愿(旧无复荒至大愿十二字。补之),足以死而不朽矣。”权感统言,深加意(42)焉。迁偏将军。数陈便宜(43),前后书数十上,所言皆善。
1703058884
1703058885 【注释】(1)疫疠:瘟疫。疠,音立。(2)君国:谓居君位而御其国。(3)威福:指统治者的赏罚之权。(4)曜:炫耀,显示。(5)胤:继承;延续。(6)丰祚:犹厚福。(7)俟:等待。(8)茂:引申为昌盛,丰硕。(9)受祚:接受天地神明的降福。(10)“书曰”下四句:语出《礼记·表记》。(11)后:上古称君主。(12)济:成功,成就。(13)殄:灭绝,绝尽。(14)乂:安定。(15)赋调:赋税。调为古代税收的一种。(16)纪:纪年的单位,古代以十二年为一纪。(17)芜旷:犹荒芜。(18)属城:下属的城邑。(19)丁夫:壮健的男子。(20)小民:指一般老百姓。(21)安土重迁:留恋故乡,不愿轻易迁居异地。(22)委弃:弃置,舍弃。(23)恋本:留恋本土。(24)征发:谓征集调遣人力或物资。(25)羸:音雷,衰病,困惫。(26)重累:沉重的累赘。(27)居:积储。(28)轻剽:轻捷强悍。(29)迸:指逃,奔。(30)嗷然愁扰:嗷然,哀号貌。愁扰,谓苦于苛扰。(31)营业:营谋生计。(32)携叛:背叛。(33)消息:休养生息。(34)长吏:指州县长官的辅佐。(35)亲民:亲自治理民众。(36)副称:副,相称,符合。称,相当;符合。(37)勤恤:忧悯,关怀。(38)彫獘:音刁必,《三国志·骆统传》原文作“彫敝”。彫敝,奢靡败坏。(39)陵迟:败坏,衰败。(40)思省:省察,考虑。(41)补复:补救恢复。(42)加意:注重,特别注意。(43)便宜:指有利国家,合乎时宜之事。
1703058886
1703058887 【译文】当时,徭役频繁,加上瘟疫流行,户口减少。骆统上疏说:“臣听说统治国家的君主,以拥有广大的疆土为富强,以控制赏罚大权为尊贵,以光大道德信义为荣耀,以永世承传国统为厚福。然而财富需要百姓来创造,强盛要依靠百姓的力量,威势要依凭百姓的势力,福祉要由百姓来增进,德行有待百姓来兴盛,仁义要凭借百姓来实行。这六方面的条件具备了,然后就能顺应天意,接受天地神明的福佑,保全宗族、造福国家。《礼记》上说:‘民众没有君主,就不能都得到安宁;君主没有民众,就不能开辟四方。’由此推论,百姓凭借君主而得以安定,君主依靠百姓而成就大业,这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如今强大的敌人尚未消灭,天下还没有安定,军队有打不完的战争,长江边界有不能撤除的戒备,征收赋税次数繁多,从始至今已延续了十二年,加上瘟疫死亡的灾祸,使得郡县空虚,田地荒芜,听说(会稽郡)下属各县邑,人口逐渐减少,现有人口中又多为病残老弱之人,很少有健壮的男子。臣思考其中的原由,以为百姓愚昧无知,原本就有留恋故土而不愿轻易迁居异地的习惯,况且又因前后被征调出去当兵的人,活着则生活穷苦,连温饱都不能保证;死了则被抛弃荒野,尸骨不能送回家乡。所以这更使他们眷恋本土、惧怕从军远行,把行军远行视作死亡。每次征兵,贫困老实而家庭负担沉重的人,总是先被送进军队;稍有钱财的人,不惜用尽家财进行贿赂,为此不顾倾家荡产;轻捷强悍的人则逃入深山险阻之中,与作恶的匪徒结成团伙。百姓财物枯竭,哀叹忧愁苦于苛扰,百姓苦于苛扰就无心从事生产,不从事生产则会导致穷困,导致穷困则生活就没有乐趣。所以人们在饥饿的逼迫下,就会萌生邪恶的念头,而背叛的人就会多起来。国家有百姓,就像水中有船。水面平静船就安全;水面动荡船就危险。百姓虽然愚昧却不能欺骗,虽然软弱却不可战胜,因此圣明的君王重视百姓,知道国家的祸福决定于他们,所以让百姓休养生息,观察时势而制定政策。当今县里的长吏,是亲自治理民众的官员,他们只是以完成上级的任务为能事,只想着应付眼前的急事,很少再有用施予恩惠来治理,以符合陛下如上天覆盖万物般的仁慈、关怀怜悯百姓之恩德的人了。官员的政治和百姓的风俗,日益败坏,渐至衰微,这种形势是不可以长久持续下去的。治病要趁病情不重时治疗,消除祸患贵在祸患不深时动手。希望陛下能稍微利用处理政务的闲余,留神考虑这些问题,从而补救、恢复虚弱的国力,深刻思考长远之计。这是臣骆统最大的心愿,也足以使臣死而不朽了。”孙权有感于骆统的话,特别重视他提出的意见。后来骆统升任偏将军,多次陈述有利于国家时政的建议,前后数十次上书,所说的内容都很好。
1703058888
1703058889 【原文】朱据(1),字子范,吴郡人也。拜左将军。嘉禾(2)中,始铸大钱(3),一当五百。后据部曲应受三万缗(4),工王遂(5)诈而受之。典校吕壹疑据实取,考问主者(6),死于杖下。据哀其无辜,以厚棺敛之。壹又表据吏为据隐,故厚其殡(7)。权数责问据,据无以自明(8),籍(9)草待罪数月。典军吏刘助觉(10),言王遂所取,权大感寤曰:“朱据见枉,况吏民乎?”乃穷治(11)壹罪,赏助百万。
1703058890
1703058891 【注释】(1)朱据(公元194年—公元250年):字子范,吴郡吴县人,东吴重要将领。(2)嘉禾:吴大帝孙权的第三个年号,公元232年至公元238年,共计七年。(3)大钱:面值大的钱币。(4)缗:音民,量词。古代通常以一千文为一缗。(5)工王遂:即铸钱工匠王遂。(6)主者:主管人。卢弼注引胡三省曰:“主者,据军吏也。”(7)殡:泛指丧葬事务。(8)自明:自我表白。(9)籍:《三国志·朱据传》原文作“藉”。藉,坐卧在某物上。(10)觉:察知,发觉。(11)穷治:彻底查办。
1703058892
1703058893 【译文】朱据,字子范,吴郡(吴县人),任左将军。嘉禾年间,开始铸造大钱,一枚大钱相当于五百枚小钱。后来,朱据的部下应领钱三万缗,而铸钱的工匠王遂用欺诈的手段把这笔钱据为己有,典校吕壹怀疑朱据实际上领取了这笔钱,就拷打审问朱据军中主管财务的官员,结果这位官员冤死在刑棍之下。朱据怜悯他无辜而死,用上好的棺木将他收殓安葬。吕壹又上表说朱据的部下为朱据隐瞒实情,所以朱据才厚葬他。孙权多次责问朱据,朱据无法为自己辩白,只好坐在草垫上等待治罪。几个月后,典军吏刘助发现了事情的真相,便说明是王遂拿了这笔钱。孙权大为感概,说:“朱据尚且都受到冤枉,更何况是普通的官员和百姓呢?”于是彻底查办了吕壹的罪行,赏赐刘助一百万钱。
1703058894
1703058895
1703058896
1703058897
1703058898 群书治要译注 [:1703046139]
1703058899 群书治要译注 卷二十八
1703058900
1703058901 吴 志(下)
1703058902
1703058903 【题解】《吴志下》节选自陈寿所著《三国志》,记述了陆逊父子、孙登、孙和、孙霸、潘濬、陆凯、楼玄、贺邵、韦曜、华覈等人的事迹。除孙登、孙霸、楼玄的事迹较略之外,其他都比较详尽,他们的事迹清晰地勾画出了东吴亡国的过程。
1703058904
1703058905 本卷节录陆凯的言论篇幅最多。陆凯为孙晧的丞相,其奏疏对孙晧多作劝谏,如孙晧迁都武昌时,扬州百姓都缺乏物资而生活得十分困苦,同时政策亦很多错误,百姓都十分穷困;陆凯于是上奏要孙晧不应迁都,亦要当一个体恤平民生活的贤君,认为这样做不但可以令人民生活改善,亦可增强国力。最终孙晧还都建业。另外,陆凯亦有斥责奸恶的臣子,如殿上列将何定是佞臣,但深得孙晧宠信,陆凯却当面斥责他。何定因而痛恨陆凯,想着去中伤他;但陆凯却不以为意,用心公事,上疏指示都不作修饰,心中表现出他的忠诚和恳切。可惜昏庸残暴的孙晧虽有这般的贤臣,却不能采纳其建议,最终国家灭亡,实在可叹。陆凯在奏疏中指出:“事主不忠、倾乱国政,宁有得以寿终者?”指出奸佞之人最终难得善终,实为后世之人应警戒的。贺邵、韦曜、华覈等人的奏疏文章均为至论,然却或被诛杀、或不予采纳,孙晧之昏庸残酷,实在叫人咬牙切齿。国无贤才,悲哉!有贤而不用,悲甚!贤而遭诛,国亡不远矣!
1703058906
1703058907 【原文】陆逊(1),字伯言,吴郡(2)人也。为镇西将军(3)。刘备大率众来,权(4)命逊为大都督(5)拒之。备众奔溃(6)。拜上大将军(7)、右都护(8)。逊虽身在外,乃心于国,上疏(9)陈时事(10)曰:“臣以为科法严峻(11),下犯者多。顷年(12)以来,将吏罹罪(13),虽不慎可责,然天下未一(14),当图进取,小宜恩贷(15),以安下情。且世务(16)日兴,良能(17)为先,自不奸秽(18)入身难忍之过,乞复显用(19),展其力效,此乃圣王忘过记功,以成王业(20)也。昔汉高舍陈平之愆(21),用其奇略,终建勋祚(22),功垂千载。夫峻法(23)严刑,非帝王之隆业;有罚无恕,非怀远(24)之弘规(25)也。”
1703058908
1703058909 【注释】(1)陆逊:生于公元183年,卒于公元245年,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历任吴国大都督、上大将军、丞相。(2)吴郡:郡名。东汉永建四年(公元129年),分原会稽郡的浙江(钱塘江)以西部分设吴郡,治所在原会稽郡的吴县(今苏州),会稽郡仅保留浙江以东部分,徙治山阴(今绍兴)。(3)镇西将军:三国时期始置,为四镇(东、南、西、北)将军之一,位次四征将军,掌征伐背叛、镇戍四方。(4)权:孙权(公元182年—公元252年),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公元229年至公元252年在位。(5)大都督:曹魏置,第一品,不常置,属加官。加此官者,颁与代表天子威权的黄钺以节制持节将军等高级将领,为全国最高之军事统帅。吴同魏制。(6)奔溃:逃散,败逃。(7)上大将军:此职非汉制。三国时吴国孙权在黄龙元年于大将军之上复置上大将军,以表彰陆逊的功绩并进一步提高他的官职。上大将军位在三公之上,除陆逊外,吕岱、施绩曾任此职。(8)右都护:吴设左右都护,尽护诸军。(9)上疏:臣下向皇帝进呈奏章。(10)时事:当时的政事。(11)科法严峻:科法,国家的法令。严峻,严厉,严格。(12)顷年:近年。(13)罹罪:遭受罪罚。罹,遭受。(14)未一:亦作“未壹”,没有统一。(15)恩贷:施恩宽宥(多用于帝王)。(16)世务:谋身治世之事。(17)良能:贤能,指贤良而有才能之人。(18)奸秽:指邪恶污秽的行为。(19)显用:犹重用。(20)王业:帝王之事业,谓统一天下,建立王朝。(21)汉高舍陈平之愆:汉高,汉高祖刘邦。陈平,阳武(今河南原阳)人,西汉开国功臣,曾为刘邦六出奇计,使刘邦多次转危为安。汉文帝时,曾任右丞相,后迁左丞相。愆,罪过,过失。(详见附录)(22)勋祚:勋,功勋;功劳。祚,君位,国统。(23)峻法:严酷的法令。(24)怀远:安抚边远的人。(25)弘规:同“宏谟”,指宏大深远的谋略。
1703058910
1703058911 【译文】陆逊,字伯言,吴郡(吴县)人,任镇西将军。刘备率领大军来犯,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来抵御敌军。(经战)刘备之军溃败奔逃。此后孙权任命陆逊为上大将军、右都护。陆逊虽不在朝中,却心忧国事,于是上疏陈述当时的政事说:“臣认为国家的法令过于严厉,下面犯法的人就会很多。近年以来,不少文武官员遭受罪罚,虽然是因为他们自己不谨慎而本应受到的责罚。但是现今天下尚未统一,应考虑进取的大事,所以应当(对他们)稍加宽恕,以安定下面的情绪。再说,当今事务日益增多,应以任用贤能之人为要务,只要(其人)不是行为邪恶污秽、犯有无法容忍的罪过,恳请陛下能再度重用他们,让他们有机会施展才能为国效力。这是古圣先王忘人过失记人功劳、得以成就帝王大业的原因啊。从前汉高祖不计较陈平的过失,采用他的奇策,终于建立了功勋和帝业,功垂千载。严酷的法令和刑罚,不是帝王(使国家)兴隆的功业;只有惩罚而没有宽恕,也不是安抚远方民众的宏远谋略啊!”
1703058912
1703058913 【附录】昔汉高舍陈平之愆:《群书治要卷十五·陈平传》载:陈平,户牖人也。背楚,因魏无知见汉王,汉王拜为都尉典护军。绛、灌等或谗平曰:“闻平居家时盗其嫂。事魏王,不容;亡而归楚,不中;又亡归汉。今大王尊官之,令护军。臣闻平使诸将,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平反复乱臣也,愿王察之。”汉王疑之,以让无知,问曰:“有之乎?”无知曰:“有。”汉王曰:“公言其贤人,何也?”对曰:“臣之所言者,能也,陛下所问者,行也。今有尾生、孝己之行,而无益于胜败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今楚汉相拒,臣进奇谋之士。”王召平而问曰:“吾闻先生事魏不遂,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平曰:“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臣居楚,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臣臝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诚臣计划有可采者,愿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大王所赐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汉王乃谢,厚赐,拜以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诸将乃不敢复言。
[ 上一页 ]  [ :1.703058864e+09 ]  [ 下一页 ]